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 研究性 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必需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开始做起,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这几年来一直处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第一线,以下是我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些见解和感悟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1.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大程度上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促进教学改革。
2.能够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作为普通高中来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直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夯实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主要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的计算机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学生计算机入网后能共享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并联入因特网。为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中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主要教学功能有广播、查看、监控、答疑辅导、键盘控制、课件管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讲解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功能边讲授、边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学生也可以电子举手的形式请求帮助,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研究学习情况及进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大纲编写教学程序,或制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事先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和包含有图书、多媒体课件、电子课程等电子与非电子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点播、阅览来实现自主学习。
2.针对差异性,采取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大都比较差,就是同班同学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早期的信息基础知识差异也很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探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难度大时,很多同学都不能融入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在降低难度同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提高探究水平。如有一次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学生会竞选,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假如你来竞选,在传统的演讲方式之外,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争取同学支持,会用到哪些软件。有的同学表示会在网上发帖子、制作个人主页,运用多媒体广播站宣传等等。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生搬硬在套大纲或别人的经验,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立足于教材又要突破教材;选择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鼓励勇于尝试;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教学 对策
当前社会,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得到普遍使用,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将迎来新的改革与变动。为此,高中数学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简易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和直观性。
一、转变观念,学高为师
信息技术社会的到来,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了。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多数时候都是作为听众,很少参与到课堂中来。数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老师需要更新自身的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信息社会,学生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广泛,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为此我们的教师更需要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教得了我们的学生。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改革,要主动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化的途径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二、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对于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情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人类的学习定律中,一般来说,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也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实现有效的学习,并且,如果周到这样的刺激还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需要实践的辅助。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如果内容本身抽象得让人感到茫然、毫无头绪,而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是要让学生知道面对的内容是什么,然后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的操作空间。可见,思考需要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让学生在这个载体的辅助下,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规律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思考、学习数学,而多媒体手段正是起到了这种载体的作用。比如,笔者对所执教的班级进行两个平行分组比较实验:在学习解析几何中《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对第一小组采用《几何画板》、《Authorware》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对椭圆轨迹的形成、变化(点运动变化形成椭圆),让学生观察、发现椭圆形成的特征,从而认识、总结椭圆的定义,化抽象为具体,既突破了以前仅用语言难以突破的难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内容结束后,对两个小组进行测试,并对成绩进行统计比较,第一小组的成绩远远高于第二小组。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巧用信息工具,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纯粹依赖黑板和教材,根本无法实现创新教学,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淡,学习的效果就很差了。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被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它以自身的优势,发挥了极大的教学辅助作用,通过声文图茂,能够创设一定的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三角函数图象的学习时,关键要让学生对图象有个形象、具体的认识,因此,笔者在设计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时,从引入开始,把内容分成若干个图片,配上背景音乐,应用Authorware中的不同动态过渡效果,让内容按照叠放顺序逐一呈现出来,通过自变量x与应变量y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图象的动态叠加,使学生在视、听觉的刺激下,对抽象的内容有了具体的认识,理解了三角函数图象的特征。这样,就把静止的内容在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加快理解速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选择题答案的选择,对于选对的答案,可以赋以有情感的、美妙的音乐,对于选错的,设计出现一个夸张的、哭丧脸的漫画,使学生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根据意愿再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就不同程度地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时,还能以生活化的视角去解读疑难的数学问题,把课堂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收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四、重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功能与普通投影仪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在程序设计中,既可以根据依次顺序演示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单独调用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重复教学,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多媒体可以很简单的进行操作,在播放的时候也可以按照知识联系的结构进行重构教学内容,而书本的顺序就可能会被打乱,这样就可以更结合学生的学情,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媒体课堂还可以很好的处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充分的照顾。如:在教学《正弦定理》时,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在电脑上现场画出一个三角形,请学生用鼠标拖动三角形任意一个端点,自己观察和发现:无论三角形的位置(横放、竖放、斜放)、形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大小怎么变,让学生观察,,对同一个三角形是不变的。最后自己得出正弦定理。这样的教学由于是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在简单问题的处理上,可以粗略的一讲而过,对于较难的题目,我们可以反复强调和学习,对于差生来说,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看到解题的过程和步骤。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可以更清晰和明了解题的方法,加深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做到因材施教,收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51-02
自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以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课程中都应用到信息技术,各种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了实合实践的必修课程,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为方式、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课改的重要改革方向就是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和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应是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探索的重点方向。现本人通过近一年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探索,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现状简析如下: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现状简析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面临的困境:①教学模式单一,迫切需要多元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式,授课方式多是教练法:讲授-示范-练习三个步骤。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教练法,多少还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与构建过程。②教材滞后于信息的飞速发展。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是日新月异,从2003年新课程改革标准实施以来,目前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大部分还是以2004年编写的教材内容为主。8年的时间里,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更新发展,信息技术操作应用技巧甚至或者已经超过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相关内容,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在不断提升,如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是跟着教材走,教师不在教学中创新,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越发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2.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资源不足。基本资源与设施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物质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广泛地收集信息,同时高中生以住校生为多,如何收集信息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一大难题。②师资水平是瓶颈。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又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但是在传统教育中培养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而教师指导不利,点拨不到位,是最影响学生探究兴趣的因素之一。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变革,同时也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校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多样性,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研究性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新课标推行的对话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践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策略如下:
1.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首先要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以此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解决自己身边的事。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例。在讲授“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摇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内容上结合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引导学生在如何选题的过程中去感受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部分小组课题的交流,体会信息技术对选题汇报效果的影响。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再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多样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深层次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2.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基于资源学习是它的重要特点。如果没有基于计算机的各类学习工具支持,没有因特网提供方便的信息收集工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没有网络运行下的交流和研讨,或学生缺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有可能就像戴着锁链的舞蹈,难以尽显其潜在优势,难以实现学习的革命。而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结合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摇信息的获取”就可建立在开题报告的设计上完成,通过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以及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综合完善开题报告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课能解决学生信息获取的困难,同时也弥补了研究性学习教师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3.学习方式的整合。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亲身的实践探究,获取直接的经验、体会,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高中信息技术推行的合作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式完全一致,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分组教学可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基础展开教学,这样由学生根据共同兴趣爱好自觉合成的小组,能更好的实现小组互助,在探究活动中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与团队精神的关系和意义。
4.基于网络平台的整合。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中,通过建立学校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资源获取、信息数据处理、成果交流等内容,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很多住校学生课余时间无法接触到网络和计算机,无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学习的兴趣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整合不但使得研究性课程得到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在整合过程中感受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学习方式,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探究性学习辅垫基础,从而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较好落实,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谱写了新歌。
参考文献:
[1]况亮.PPT创意设计与动画设计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Z].中山继教育魔灯课程.
[2]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必修)研究性学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DB/OL].(2001-12-20).
http:///zong_he_271/20060323/t20060323_21567.shtml.
[4]方青稚.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Z].
微课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它更具有优越性。微课的出现,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微课虽然很短,但却是精华,微课进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一、“导学型”微课教学
“导学型”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主要依靠的是微视频、文本资料等,以这些资料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切实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导学型”微课模式的使用,可以将这些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从而形成“自主导学案”,以此来指引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观察、思考、消化,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将知识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粮食”。“导学型”微课教学模式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满足了高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这种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变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性的现状,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讲解的微课,从而解惑答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益于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
二、导学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相比于高中的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特殊性,它有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呈现出一种片断性,一个知识点的浓缩度太高,学生理解起来费劲吃力,这也给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了问题。主要是有部分学生很早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对操作多少有些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等多种原因没有接触过,导致操作不熟练,造成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有时不能完全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因此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都经常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针对这些问题,“导学型”微课可以很好地满足教师讲课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微课的形式将技能型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细化、分解,即便学习能力较差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多次观看录制的微课,从而体会和学习准确、细致的操作步骤,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中有Flash动画格式,有录制的专家讲座,有模拟的现场试验,可以让学生从容理解,导学型微课有效地改变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
三、案例分析――“网海寻珠”
这个课程主要针对的是高二学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基本操作能力,而且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也会经常使用一些搜索引擎,因此具有一定的基础经验。虽然他们会使用,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系统思考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操作。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对搜索引擎获得较为完整的、系统的认识,然后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积累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网海寻珠”微课学习任务单如下:
(1)学习指南――基本内容:讲解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技巧。主要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搜索技巧。学习方法:在结合微课进行导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的练习,并将有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课堂学习形式:以任务作为导向,拓a展技能,还要切实地动手操作与实践,从而将多种类型的搜索引擎的特点总结出来。重点整理:搜索技巧普遍使用的是关键词、逻辑符号命令符。
(2)学习任务――微课练习:学生通过“导学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搜索技巧?在查找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的时候,使用的引擎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
(3)学习测试――自我测验评估:A.是否彻底了解各种搜索技巧?B.是否能熟练地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练习:在学习之后,运用搜索技巧搜索应用举例。思考:如何运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的来源?
(4)问题档案――通过微课学习,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学生指出教师的微课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内容的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告诉学生最后结论,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自主性研究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总结自身学习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得出问题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开放性是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是很广泛开阔的,学习使用的手段和考虑方式的选择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采用,师生关系是很灵活的等方面.探索性是指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己确定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得出结论的方式.实践性是指学生要注重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习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起来,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要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来探究问题,发现其中的实质性问题.
二、对在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现有数学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以及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一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
2.数学研究性学习相关内容的分析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解决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说材料和课题的选择和教学的评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该不仅是教师来提供,更要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探索和分析得出的问题,只要是具有可行性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探讨,学生在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不仅要自己确定研究问题,还要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研究性课题的确立应该根据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来进行研究,就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安排上看,目前提出了几个课题,比如说向量在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和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有效运用等方面的数学研究课题.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和评价方面,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更高,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锻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说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思考等方面,根据这些综合方面来做出跟踪观察,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才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想顺利进行,不仅要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更要注意的是选择恰当的载体,所谓恰当的载体就是指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这一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探究兴趣.据相关资料调查,数学开放题就具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挥这一功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由此可见数学开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这一载体对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数学中某一条数学定理进行开放题的编制.参考数学中的定理是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开放题编制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就这一特定情景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从中探索真理的学习方法,使得体会了学生自己得出数学相似定理的成就感.
(2)改变学生定向解题模式为依据编制开放题.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全面知识体系来进行分析.传统的解题模式都是带有固定的解题步骤,比如说解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答案,但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创新,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面对一道题时,改变定向模式,能够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涉及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假设更多的情形来得出更多的结论的探究性思维.
(3)根据一定的实际问题来要求学生编制出自己的开放题.研究性学习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实际生活遇到的不同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编制,这样学生自己构造的数学题更让学生体会了研究的乐趣,锻炼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针对目前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开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实施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者认真分析和总结,以此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何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J].数学通报,2003(2).
[2] 李宗平.高中数学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 张廷艳.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校本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校本课程开发起因
纵观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及相关选修课程,我们的学生与社会的交互很少。原因在于这些课程的实施都依赖于校内进行的班级授课制,缺乏真实的社会场景,难以得到真实的社会交往体验。与此同时,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团。这些信息技术类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体现为负责老师指导下的学生间交流与合作,所能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有限,一般停留在上级或学校组织的几次志愿者活动上,这类活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可如果我们把高中学生的社团活动立足于为社区服务,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首先教师根据社区需要讲授演示相关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社区需要服务的内容与自己掌握的技能进行恰当的分组,针对服务内容进行合适演练与具体实施;最后自我反思进行总结与评价。在提供服务与他人主动交互的过程中,易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用而知不足”的求知欲望,深刻体会礼仪和诚信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意识。类似的解决方案在国外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被称之为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美国经济学家杰瑞米·瑞夫肯甚至认为,“21世纪服务性学习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的服务性学习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像美国一样建立完善的服务性学习体系。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服务性学习目前只在小学阶段开展了基于学校的服务性学习研究,而在高中阶段——更加适合于接近成年人的高中生阶段还没有开展过服务性学习的相关研究。
基于社区的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课程的实施步骤
在具体实践初期,我们发现要进行基于社区服务性学习思想指导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社区,如何确定服务项目、确定与社区互动开展服务的流程,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明确开发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课程的实施步骤并且开发了《家庭电脑维护与个人信息安全》这门具备职业技能类与社会实践类特点的课程,初步确定了这门课程服务性学习的学分认定要求。
1.准备
由于我国服务性学习体系尚不完善,社区只知道志愿服务而不知道服务性学习的实质内涵,开课教师对社区居民所需要服务的具体内容并不清楚,需要摸底,故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由教师亲自带队,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在社区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普及服务性学习思想,与社区商谈合作共建服务性学习课程,与此同时注意收集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社区居民实际需要服务的需求,为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课程内容开发做好准备。该阶段确立了七大服务项目:系统重装、系统优化、简单硬件维护、简单文件恢复、购机推荐、个人信息安全、简单网络维护。最终依托学校与社区签订共同构建服务性学习课程的协议,达到了长期开展合作的目的。
第二阶段:根据七大服务项目及必要的维护礼仪及活动记录知识的介绍,教师草拟计划开发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课程《家庭电脑维护与个人信息安全》的背景、目的、形式及大致的理论教学进度表(每个服务项目两课时、礼仪及摄影摄像基础知识各两课时),在此计划指导下,采取改编、选用、原创新编的方式,充实课程内容。
第三阶段:实施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课程《家庭电脑维护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理论教学并将该课程大致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递交社区工作人员,请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学生能够实际解决的问题处理社区居民的服务要求。
2.行动(项目实施的培训、演练、实施阶段)
根据授课计划安排,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分为理论学习阶段、预演阶段、小老师带教阶段和独立承担任务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将由带教老师授课,讲授演示电脑维护的基本知识。
预演阶段着重在于模拟家庭维护的场景,教师要注意发现并培养表达能力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的组织能力,以便将来让他们作为社区服务活动过程中小组负责人候选人。
小老师带教阶段则着重于有实际维护经验的同学带着没有经验的同学走入家庭进行维护,没有经验的同学则着重于观摩有实际经验的同学的一言一行,从中学习,遇到合适的任务可以在有经验同学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
独立承担任务阶段则放手让同学单独或带队进入需维护的家庭进行维护。
开课教师根据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需求表及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实际能力,采取直接指定小组成员或候选小组长组团的方式,在共同讨论制定完成服务性学习活动方案后,前往小区开展服务活动。
3.反思
服务性学习像所有的经验性学习一样,注重学生的参与,也更关注参与以后对经验的反思。需注意的是,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们虽然可以得出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但由于考虑不一定全面,这时就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协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参加活动的意义。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上交的活动小结中,看出同学们随着服务性学习活动次数的增多,对社会实践与服务性学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结也更加全面,思考的问题也逐渐深入,提出了“社区服务性学习的精髓不仅仅是增长计算机知识,更多的是让他们能够提前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4.评价
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类课程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学习、服务性质部分实践学习。其评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可以有服务对象(小区业主)对学生维护活动作出评价、社区工作人员对某次服务性学习活动的总体评价、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的自我评价、社区工作人员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即学分认定与登记方法。
课程学分认定理论部分参照《浙江省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中的规定。社区服务性部分参照《浙江省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中的规定。据此思路,设计《家庭电脑维护与个人信息安全》课程社区服务性学习学分认定单如上页表。
5.庆贺与认同
这是一个收获与分享的过程,理论上是教师、被服务者所在机构、学生共同参与,在肯定学生参与和贡献的同时见证学生的学习成就。该阶段是帮助学生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重要阶段。
这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建议在选修课程结束即最后一次服务性学习活动时搞一次小型的座谈会,由教师与社区工作人员对历次活动进行点评并向学校推荐课程之星,这方面有积累的学校还可以请历届的学长来谈谈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对现在在读的学生也能够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课程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联系社区:原本以为联系社区开展居民电脑维护类的实践学习活动是一件比较简单并且受欢迎的事,后来发现并没有这么简单。通过与不同社区工作人员的沟通后,建议先以青年人为主的高档社区着手建立合作关系,再逐步向诸如老年人为主、城乡结合部类型的社区推进、渗透服务性学习理念直至开设服务性学习课程。
学员出行安全性:开展活动时间往往是利用居民可能在家而学员又不上课的节假日时间,有的学员往返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出行途中的安全性问题不可忽视。
活动频度把握:社区工作人员不想频繁地开展社区居民的电脑维护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社区一学期1~2次,寒暑假1~2次即可。
维护及时性:社区居民家中电脑出现问题会因不定期开展活动而不能及时得到维护。
地域范围界定:有的社区居民会把参与维护的学生带到他们自己所开的公司进行相关的维护工作,这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建议社区服务性学习的对象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家中的电脑。
社区居民对学员的信赖度:在学校服务性学习成果签定会上,社区工作人员提到社区居民更愿意接受重点高中的学生进入家庭维护电脑,而不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这可能涉及维护礼仪的问题。如果重点高中学生不注意礼仪,留下不好的口碑,那么重点高中学生也将不会受到欢迎。
学员多,可供服务社区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老师所能做的仅仅是尽可能联系更多的社区,从志愿报名的学生中选择合适的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性学习。
理想的基于社区服务性学习模式是当社区居民需要服务时能够通过网络或社区提出申请,在课程教师指导下,服务性学习小组组长及时委派小组中能够胜任的同学前往解决问题。达成这个目标能够解决服务及时与学员服务安全两大问题,但这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开发服务性学习过程配套的软件,在社区联系、课程管理、学习成绩考核等方面提供更加良好的依托。
在服务性学习思想远未得到普及、服务性学习配套各项制度还未完善建立的情况下,更需要在“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个社区的服务性学习活动,开发更多的服务性学习内容”这一中心理念下开展相应的活动。此外,还要积极抓住志愿服务的机会向周围的老师、朋友、社区工作人员宣传社区服务性学习的思想,以点带面,开发更多的信息技术服务性学习课程,与更多的社区开展广泛的长期合作,共同促进服务性学习从小到大、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张莉,方巍.美国服务学习及其研究的本土化启示[J]. 青年探索, 2011(01).
[2]方顾.如何开展信息技术的服务性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3).
关键词:多媒体;陶艺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审美的提升,陶瓷艺术开始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随着陶瓷文化和产业的发展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的专业,如何依托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将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融入到高校陶艺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大学生,是值得每位陶艺专业老师值得思考的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陶艺课程现状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具有独特的工艺设计要求。一般都是围绕着产瓷区的高校,会开设陶瓷专业或陶艺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全国许多院校都慢慢开设陶艺课程,由于陶瓷制作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除了手工制作、泥塑、拉坯等课程环节外,还需要配釉原料、施釉设备,到最后窑炉烧制,窑炉又分为教学用电窑、气窑等。不同窑炉烧成温度与气氛也不一样。由此看出,高校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刚入校,仅有美术绘画功底,对陶瓷的认识很片面,更不要讲陶瓷制作的整个流程,几乎为零基础。一些院校极少开设于陶瓷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如陶瓷史、艺术史等,并且学生获取相关陶瓷的影像图片资料较少。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像传统的老师上课示范,学生课堂制作,到最后点评作业的模式,在陶瓷专业课程中并不完全实用,并且具有片面性。需要针对陶瓷专业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技术人才。
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陶艺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陶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中心位置,教师在讲授陶艺课程时,并非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陶瓷知识和技法一股脑的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多样性的。不应该拘束学生的创作思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教师运用灵活的指导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解析,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由发挥,大胆尝试。这样就需要相关配套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开设陶瓷课程,都不在产瓷区。学生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单靠教师描述是很单调的。课堂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到陶瓷教学中,不能生硬的套课本上课,从实际的学生情况出发,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视觉的触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形象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尊重学生的艺术创作,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才会促使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意的陶艺作品,这也有助于学生艺术风格的形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作潜能的挖掘,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将教学与多媒体相互融合,打破常规的教W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开放对外知识的窗口,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认知。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整套知识,然后再进行有目的性的动手实践操作,发挥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短时间的课程当中,掌握更多的本领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在陶艺课堂设置的改革的作用
国内高校开始逐渐开展陶艺教学,并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的陶艺课程教学环节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高校陶瓷课程设置分阶段性和周期性,陶艺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课延展到专业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过程。但是有些院校开设陶瓷专业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理论知识的薄弱,教师无法将陶瓷课程深入的讲解给学生,只能将知识重点延展开,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节奏,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针对这一情况,要通过重新修订人材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得比重。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课时,故要将授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做下调整,多加实践课程,并且在实践课程中穿插多媒体讲授,加上教师的教学示范,使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在陶艺课堂上会更直观的、更有目的性的进行实践训练与学习。并且要多增加陶瓷理论的课程,还要鼓励学生多选修一些艺术史的课程,多参加陶艺大赛,激发学生对陶瓷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多媒体与教学结构的改革密切相关,它推动着教学结构的改革,将传统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转变,并且教学模式也有了延展性的改变,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吸住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多媒体有着强大的信息量和展现形式,受地域影响,学生无法到产瓷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和学习,多媒体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陶瓷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图片和影音图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多媒体的应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想法,它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置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多媒体的运用综将促使教学结构的大改革,这适应了高校陶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现代化,各项制度也会越来越规范,教育教学改革结构也更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也将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陆斌.陶艺与陶艺技术教育[J].中国陶瓷,2006(12).
[3]李砚祖.中国的现代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走向[J].中国美术馆,2006(06)、
[4]白明. 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 [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网络技术
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以前,我们可将历史教学称之为传统历史教学。传统历史教学的诸多弊病显而易见,首先,本末倒置,以教师为主体,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严重遏制。其次,受教材束缚严重,教学内容单一,②这项弊病与传统教学中信息数字技术的缺乏有密切关联。最后,教学形式僵化,强调课堂讲授,轻视现场调研和实践操作,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创新思维的发展。传统历史教学凸显的问题日益严重,鉴于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功效,以及历史学本身与现代教育技术契合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迫切而必要。国内外历史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方法和影响,取得了诸多成绩。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包含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走向教育教学领域,辅助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信息传递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效果的实践过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概念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些改变,广义上的教育技术应用也包含学习资源的使用和推广,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等。④本文仅就单纯的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展开讨论。完整的教学按流程来划分,可分为教学设计、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与此相呼应,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在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之,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教育改革最强有力的推动剂,正在引发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⑤人类社会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教育和技术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衡量国家的发展程度,教育和技术也始终处于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教育也将一如既往地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1世纪的教育发展跟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正在向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加码。①随着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原有的教育系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入到传统历史学科。
二、历史学科与教育技术的结合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过程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三大主流应用技术。历史学科具有历史知识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庞杂②、形象客观具体③等特性,而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跟教育技术有很好的结合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非常必要、自然和恰当。首先,历史学主要研究已经发生的过去了的事情,通过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轨迹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借鉴,指导未来的决策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过去的事物已经发生,无法重现。然而,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则有可能将过去的历史虚拟地再现于世人眼前,让历史与世人更加贴近。其次,历史知识具有丰富庞杂的特点。历史是由无数个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构成,每个事件具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如同洒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沙石。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就像试图将这漫漫长河中的散石排列起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轨迹,让河流的走势了然于胸,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可视化工具则可以辅助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的逻辑关系图,进而建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只要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图建构成功,就能更好地顺应和同化外来的新知识。最后,历史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因此具有客观形象的特点。形象化教学可以解决历史教学中无法重现的难题,体现历史学科具体形象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将相关历史文献形象化,将历史遗迹和实物遗存的形象尽可能真实具体地向学生展示,迎合中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契合了学生本身对于历史学的渴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发展。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企及的。
三、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历史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在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为借鉴,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国外相关情况,是将欧美作为典型代表而特指的。
(一)国际现状
相比国内而言,国外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早在20世纪末教育技术概念提出以来,教育技术领域提出的学习理论,④引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及开发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就被历史教学工作者积极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参照和借鉴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理论,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新型历史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推崇的还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同时,国外各个阶层的历史教师都鼓励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立体便捷的数字化历史资料库中搜集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批判性思索上;而在信息化历史教学工具开发方面,国外学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与相关理念和技术在国外的率先发展有密切联系。1.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推行较早的欧美学校,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⑤引入历史教学,发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因素⑥的积极作用,针对历史学习的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提出了“自主-合作”“情景-体验”“问题-探究”三种新型历史学习模式。1998年,美国学者BertBower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幻灯课”,“社会学科技能的建立”“经验练习”“解决问题的小组工作”“反应小组”“为理解而写作”六项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建构主义指导方案。①这是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创新历史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库尔特倡导基于情境的历史教学,②其宗旨也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他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参与基于真实历史背景开发的互动游戏过程中,可以深度融入历史场景,进一步自主建构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深层次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美国学者威尔斯曼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采访调研,得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历史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最有效的方法。③在这种新型模式下,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以精心设计的问题带动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老师不再以讲授者和灌输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问题提出者、任务布置者和辅助者的身份面对学生。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教师非常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以外和教科书以外的素材来推动自己的探索工作,这些素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包含视频剪辑、音频、图片、信件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的成果内容发表演讲,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所有这些实践,其目的都是通过创设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四大要素,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美国中学的历史教师已经将建构主义理论很好地实践于历史教学过程,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2.鼓励搜集利用数字化历史资料欧洲的两位学者唐纳德和卡梅隆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出发,试图探索英美高校学生利用数字形式的历史资源提升历史学习效果的情况。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英美高校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利用光盘和互联网等数字化渠道获取数字化的历史资料,因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受到历史学习者的青睐。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包含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教师鼓励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复杂性,在一个立体网络空间中培养全面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多样的历史研究方法。当然,计算机资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资源,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形式也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形式,但是不管怎样,计算机至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节省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查找的时间,让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批判地审视历史资料的内容。从这项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英美历史学习者善于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研究性学习发现更立体、更多样和更便捷的数字化资料渠道。3.开发信息化历史教学工具除了对创新型历史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以及对数字化形式的历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国外还倾向于从技术的底层角度,通过编程研制开发辅助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工具,如包含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绩效支持系统等在内的辅助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⑤包含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内的知识可视化工具,⑥以及包含VCT在内的教学设计撰写和分享工具⑦等。这些工具都是国外相关教育技术研究者率先提出、开发以及推广应用的。而在与历史教学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技术工具开发方面,国外也有一些突出的成果。比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育技术研究者艾瑞克及其同伴凭借自己掌握的深邃的信息理论以及精湛的信息开发技术,结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MetaHistoReasoning工具,开发了一个基于的用于在历史教学中支撑自主探究学习的自适应系统。⑧另外,他们凭借着自己娴熟的教育技术开发能力,还利用MetaHistoReasoning工具,结合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方法研制开发了富含技术的学习环境,用来作为历史教学的元认知工具。①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复杂历史主题时遇到的混乱和自我监管等问题,该工具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清晰地构建自己的思维流程,推动完成历史探究任务。
(二)国内现状
在国内,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新兴教育理念传入的滞后,信息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相关研究和实践稍显落后。我们更多地是从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角度,尝试将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来,相关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历史知识直观化;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网络辅助历史教学。
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历史知识直观化
利用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直观化是国内相关实践者所做的最多的努力。通过现代视听媒体将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实物遗存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的前面,能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并加强对概念和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战争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再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的战争形势图,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战争路线和战争的过程等。
2.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②
历史研究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囊括的事件极其庞杂广泛,常常让学习者觉得错综复杂,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各个事件中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想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头脑中建构出层次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完整而全面的历史知识,单靠传统的文字史料显得力不从心。知识可视化工具则能辅助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内在的组织结构,在明晰知识内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又可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历史知识。比如,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都是目前耳熟能详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也都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产物。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将传统的部分教师讲授环节转换为多媒体信息传递环节。在多媒体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比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常用到课堂反馈工具③和互动课件工具④等,从硬件设备和课件开发着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营造师生平等,互相交流的活跃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会话”,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历史建构的积极性。
4.利用网络辅助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