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

第1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篮球技能;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1-01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篮球技能,训练学生的灵敏度,提升运球、传球和投球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促使学生获得关于篮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巧设游戏,快乐运球

为了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训练中去,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方法。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第一节篮球课时,可让学生玩“赶鸭子”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篮球,学会一些基本动作。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说明游戏方法,特别强调反应迅速和判断准确。先把球给一名学生,让他运球,其他学生只能用身体阻挡那名同学前进,如果运球的同学成功到达终点,则胜利。在学生分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训练状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涨。运球的学生不但要注意前方阻挡的同学,还要保持自己手中的球不掉落,这很考验学生的手眼和脑并用的能力;而阻挡的学生观看运球同学行进,能够激发其运球的渴望。这堂课,没有学生抱怨太枯燥。而以往的体育课,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动作要求去训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赶鸭子”是体育游戏中的躲闪类游戏,这类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玩游戏的时候,不仅使学生获得运动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身体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传球接球

在学习篮球传球接球时,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均衡地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并且让组长负责,组织组内的同学积极参与传球接球训练。小组合作进行篮球传球接球训练,学生合作互助,主动练习,积极思考,能够更好地领悟传球接球的技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篮球传球接球时,根据班级情况,可将所有人分成8个组,每2个组是一个练习团队。2个团队相对而站,2个组相距5米。首先,某队队首那位学生将球传给对面相对应的同学,然后从右后侧跑到该队的队尾,整个过程需要流畅无碍,人员跑动和传接球要连贯顺畅,不失误。这项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集体活动中,为了团队荣誉,每位学生都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这项活动之后,都有了基本的传接球的手感,让学生去运球,大家都说手感比以前变好。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教师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和检查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传接球在篮球运动中是一项基本技术,它是团队联系的纽带,是贯彻战术的根本途径。在传接球训练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均衡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开展竞赛,精准投篮

投篮是进球得分最关键的一步,是将篮球从篮筐上面投入球篮的各种动作的总称。投篮的基本姿势,一般包括5种:单手原地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跳投、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和运球接球急停跳投。在投球的时候,力量从脚前掌发起,通过身体的传递,最后由手指将篮球投出,整个过程要连贯协调。投篮的难度很大,学生在篮球投进的时刻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但是进球率往往不高。篮球比赛的胜负是由比赛双方得分多少决定的,投篮命中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投篮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投篮的基本方法,牢记动作要领,把握好投篮方向。比如,上投篮课时,先让学生自主学练,体验投篮进球;当观察到学生开始乏味的时候,吹哨将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投篮进球比赛。男生排成一队,依次站在所画的线外,女生站在旁边注视并记分。每个男生有5次投篮机会,一次投完,投中1个得1分。当有男生投中3个以上的时候,女生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无形中让后面的同学专心起来。在所有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把成绩单交给体育委员,并告诉学生:投得少的下次翻身,投得好的继续保持。这样的竞赛,要经常进行。只有真正的竞赛才能增大投篮的精准度,才能让训练的成效得以体现。

投篮进球是一系列动作连贯进行的结果,它对学生的协调度、身体的灵敏素质等有严格要求,通过投篮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通过投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篮球运动鉴赏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自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收获了成功的荣誉感。

四、结束语

总之,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篮球技能。要注重巧设游戏,快乐运球;小组合作,传球接球;开展竞赛,精准投篮。通过有趣、简洁的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和练的理想平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小学篮球运球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0(06).

第2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篮球是中学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的一项运动。该项运动不仅对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有着很高的锻炼意义,也对培养学生愈战愈勇的毅力和勇气具有一定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意识来入手。本文将重点以中学生篮球运动意识为切入点,努力探求中学生篮球运动意识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为体育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改进的空间和建议。

关键词 篮球教学 运动意识 体育能力 教学方案

篮球是普及型很强的传统体育锻炼项目,是融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1]。很多学生,还在小学时就已经频繁地接触篮球了;到了初中,篮球更成为他们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从运动特点来看,篮球运动注重身体的对抗和速度的比拼,注重体能的考验和团队的配合,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为忙于学业的中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诱惑力。然而,不少中学生恰恰误读了这些篮球特点,造成了运动方式的不当。这些误区和不当终其原因,还是由于篮球运动意识的缺乏。

一、篮球运动能力意识概念浅析

篮球运动能力的意识,是指在篮球运动中要有正确的、适时的反应能力和策略制定能力。这不仅要求运动者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经验,也要运动者能够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和独到的体育见解。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篮球意识”是在长期的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的战术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因此,篮球运动能力意识需要我们老师能够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正确的示范。

二、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培养和塑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4]。笔者在体育教学工作的这些年里,经常对体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下内容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从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特点出发,展开对增强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相关论述。

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第一个特点,是主动。中学篮球运动员普遍存在篮球传接球技术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3]。他们打篮球,很少有谁能够从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比赛,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个人展示和意气用事的初级水平。然而,如果中学生不能够掌握基本的篮球传接球技术和应有的基本功,那么整个团队的水平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学生比想象中更长的时间。因此,要让中学生意识到培养自身的篮球运动能力意识是“必须的”“不得不进行的”“对自己的运动生涯极好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增强篮球运动意识,主动地去增强篮球运动能力,从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水平这一点来说,这比任何来自外界的提醒和压力更加有效。

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第二个特点,是专业。何为专业?作为体育老师,应当仔细分析每位学生运动者的性格特点和赛场角色,从而为每位学生弥补短处、发挥长处提供一个准确的定位基础。专业性的篮球运动建议,要求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进行自我体系的更新。

这就涉及到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第三个特点,即强调更新和完善。任何的知识和系统,都不是绝对的完善和齐备的,对于篮球运动同样如此。篮球运动中的技巧随着新队员的出现和新环境的变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就要求每位运动者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分析,从而快速地对该变化做出反应。因此,运动者篮球运动能力的意识,需要在平日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算得上是正确的、积极的篮球运动意识。

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养成,还需要将以下几点融入到上述所提到的三大特点中去:

(一)教师的指导应当是整个篮球运动过程的基本线索

每个人都知道,语文教材中会有“文章的基本线索”这么一种说法。所谓“线索”是指贯穿于、整篇文章当中,起着联接和启示作用的主心骨。而教师的指导正是像写文章一样,需要贯穿于每场学生篮球运动中去。举例来说,在一场篮球运动开场前,老师最好能够开一个集体会议,指出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告诉学生在运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当开场后,更应当随时关注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如果发现了某位学生的运动方式不太恰当,就应当在场旁及时喊出来。当发现某种运球方式或者配合方式不太正确,并且这种错误发生的次数不在少数,那么就应当及时喊停,对全部的学生进行沟通和指导。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暂停不能多次使用,毕竟它对篮球运动的流程还是会造成某种堵塞的,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畏惧感。

(二)通过游戏教学法增强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意识

传统上认为体育教学交往是一种单向影响过程[5]。这种看法将体育教学固定在了老师单方面“授”,而学生单方面“受”的视角,这种看法对于体育工作的改进非常不利。因为体育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同样重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或者说,体育教学比其他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接纳力――这是由体育运动的特殊方式决定的。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篮球运动能力的高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游戏教学法有着自身独到的优势。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人数按照班级具体的人数视情况而定。可以由这几个小组进行传接球的比赛,可以随意发挥,不必考虑篮球规则中的条条框框,哪组最快完成,哪组就算获胜。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积极性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学生们由于摆脱了体育规则的束缚,可以尽情地发挥自由的天性,因而也在比赛中更加放松和愉快。当然,我们不能任由学生进行无边无际的散漫练习,当比赛结束后,笔者常常会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自己和队友在刚刚的比赛中都有哪些失误?有哪些是违反了篮球中的基本规则?正确的传接球和运球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中完成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塑造和强化。再如,由于天气等原因,体育教学中的某几节课程被耽误是难免的事情,这时候,笔者就会抓住难得的机会,为学生放映相关的体育赛事视频。这些视频包括大型的正规的比赛,也包括搞笑的体育失误集合。这些视频对于学生产生的视觉冲击是超出笔者想象的,很多学生向笔者反映这种教学方式很好,能够让他们在娱乐的环境中得到经验,增长见识。

三、结束语

篮球运动,对于运动者而言,是一项身体和头脑的双重考验。要增强中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就要从意识层面加强他们的主动性和探求性。本文重点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出篮球运动能力意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并为增强中学生篮球运动意识能力的具体实践方案提供建议。其中包括注重体育教师在篮球运动中的主导性、注重游戏教学法对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以及以多媒体教学法弥补单纯户外活动的不足等等。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中学生篮球教学产生些许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超.提高高中生篮球运动能力之我见[J].黑河教育.2012.3(10):81-81.

[2] 林诚,余晓.浅析篮球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24):231-231.

[3] 赵茂勇.浅谈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传接球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3):243-243.

第3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更为关注人的发展,其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注定了学生们相应的能力将会逐步地提升。与此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学生们在此种氛围下必将产生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差错。这一结果的出现,如果“放任不管”将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习动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产生。为此,如何看待差错,如何挖掘差错中积极的价值,将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差错,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1导致差错产生的因素

差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往往是在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居多,这个阶段的差错产生是由于兴奋的扩散,内抑制尚未建立所导致的。另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的准确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与认知水平的高低,运动技能之间负迁移的相互影响,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教法的运用,未及时纠正而形成的错误动作所导致错误的动力定型等等都是导致差错产生的缘由。为此,将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时,首先要了解产生差错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唯有先观其表、探其本、溯其源,而后才能拟其策。

2差错对体育教学活动所能生成的积极影响

2.1明确了教与学的方向,查缺补漏

从课堂目标达成的角度来审视差错,它的存在是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差错的出现表明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缺漏,也暗示了学生们在接受或掌握教学信息中存在着思维受阻与偏差。缺漏与偏差的生成,它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2.2提供了“鲜活”的教材,错是为了更好的教,错是为了更好的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尝试——发现差错——改进差错——再尝试——发现新差错——改进新差错……的循环过程。差错的产生,犹如一面镜子,提供了“鲜活”的实例,起到了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错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创造了条件,错为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提供了动力。

2.3防治不良的陋习,形成“自我否定”的意识

当学生们出现差错时,往往都表现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这种浑然不知的差错,需要教师或同伴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友情提醒”和帮助。提醒是为了促成“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帮助是为了逐步改正不良的陋习。让他们早日走出差错的“泥潭”,树立自信也建立时常自省的思维意识。

2.4提高认知,形成正确的“差错观”

出现差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差错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对于教师而言,合理地运用差错,不仅仅是从中寻找教育契机,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差错认识,形成正确的“差错观”。即:错是一种不足的表现,而不是取笑他人的笑料;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而不是自我宽恕的借口;错是一种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不是自卑、胆怯的温床;错是一种自我警醒的提示,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应对。

3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应考虑的几点

3.1给予学生们出错机会,切勿过度的防错、避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差错可以是预知的,也可以是非预知的。这种预知能力与个人教学经验、对学生了解情况等有着较大的关系。对待可预见性差错,教师可“留个后手,先卖个关子”。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的巩固提高环节,两人行进间双手传接球上篮运用较多。此种方法一经被安排,有些教师很快就能意识到,学生们在练习的初期,可能受到原地双手传接球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忽略了传接球时需要侧身和跨步,传球时需要提前量等这些细节。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他们会“越俎代庖”式采用诸多的到位或“越位”的提醒与暗示,来帮助学生们“巧渡难关”。显然,教学效果是好的,但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其实练习的初期,教师大可不必包办代替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简明扼要的示范练习的关键点和细心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其次创造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思考动态的与静态的传接球这二者间的差异,并带着这一疑问去探索和体验;再次结合成功案例分析对比、旁征博引让大家形成共识;最后需要点拨提升、帮助个别“后进生”,加深他们对行进间传接球诀窍的理解即:人随球动、以球领人。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教学中如果过度的防错、避错,只会限制学生的认知范围。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3.2重视改造错误的动力定型,确保纠错有效地进行

俗话说:事有轻重缓急之分,差错亦如此。体育教学中生成的差错,在不涉及人身安全因素的前提下,解决错误的动力定型此类差错最为棘手和苦恼。一旦学生中存在错误的动力定型此类差错,想要将旧的错误的动力定型纠正成新的正确的动力定型,必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普及率越高、学生们越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存在错误的动力定型的机率明显要高于那些“冷门”项目。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时双手发力的动作、足球脚背正面踢球时用脚尖“捅”的动作、羽毛球以肘为轴的扣杀动作等等,这些差错都是屡见不鲜的。此种现象的产生,应值得深思。这些错误动力定型的产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学生们接受较为正规的学习或者进入相对较高水平阶段之前,便已经有了参与这些项目的经历,且接触的环境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混杂的。这些经历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这些项目普及率高?为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在非正规的、不系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基本上是不知所措的“一直在模仿”,久而久之便是一错再错,即便是有时能意识到错误,大部分也是“无力回天”。面对此种特殊的问题需特殊对待,在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热情给予赞赏。同时对他们所存在的差错进行及时的指点和评判,让全体学生明白:寻求正确的各种运动技术的学习途径十分重要;其次给予鼓励,鼓励他们能按照正确的练习方法进行纠正和改进。鼓励他们能结合网络、直播比赛、书刊杂志等再配合老师的建议去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再次预设纠错与监督的环节并使之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3.3注重泛化阶段差错的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识错—纠错”的历程

泛化阶段产生差错的机率相对较高,其中产生差错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为此注重泛化阶段差错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跨栏跑的教学过程中,跳栏、直腿攻摆等都是很容易发生的差错。即便是练习前教师对相关的动作概念和运动表象有所强调和演示。面对这种学生们“一看似懂,一做就懵”的差错,教师需力求让这种资源“变废为宝”。练习时,首先让学生们轮流观看本小组同学的练习过程,并为其创造集体“识错”的机会和条件;其次利用教师的有意识差错法或对比演示法等,促成学生们集体“思错”、“析错”的舞台;最后适当地降低练习难度,通过练习与实践,让他们简述成功的心得,以此探讨“纠错”方法。通过此举让学生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让学生体验了“遇错”—“识错”—“思错”—“析错”—“纠错”的历程,并使得他们从错误中觉醒,其价值远大于教师直接将答案提供给学生。

3.4有意的引入差错,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差错资源可以是预设性的,也可以是非预设性的。可预设的差错引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信息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感情。通常情况下,预设差错的主体多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不是博他人一笑,而是通过“错”与“对”所形成鲜明的反差,来加深学生对教师所表达正确信息的观察和解读。如:在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利用类似单手肩上投篮或推铅球等方式完成演示动作。学生们立刻就会被教师的错误动作而“逗乐”,与此同时也会有不少“勇士”直指教师的错误之处,教师的“主动出击”随之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错”与“对”动作的对比中,而此时也是开始正确动作的讲解与示范的良机,通过“错”与“对”的比较学生们逐步地体会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通过“错”与“对”的比较便可以逐步纠错自身错误的动作、通过“错”与“对”的比较便能意识到对错误动作最好避而远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有意的言语差错、经验主义的差错等故意之举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在“有意差错”中吸取教训和启发,借此来预防错误,唤醒学生纠错的意识、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

3.5以错论错,发挥错误最大的价值

差错是学生对教学信息自我解读的一种思维成果,处理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灵感,激活创新思维。有时处理差错教师不可回避或掩饰,更不可“隔靴搔痒”般的轻描淡写。如:在学习排球接发球时,练习的初期多数学生可能受限于正面双手垫球的练习模式,一下并不能适应快速的、行进间的垫球方式。导致出现了准备不足、判断不准、移动取位不及时、垫球方式不合理等等一系列的差错。这些差错的出现除了要配备相应的纠错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错误的出现来以错论错,让学生们逐步明白出错时如何纠正与调整、出现此类差错可能会产生的危害,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要保证学生能够明白出错时如何纠正,需要教师能适当地降低练习的难度,降低起飞的高度,来保证学生们的练习的成就感。看似短短几分钟的“以错论错”过程,却能让学生们逐步意识到了:错的背后,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等着自己去体验,错的背后,是一种未知的领域等着自己去创造。

第4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据最新抽样调查统计,中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小学生近视为28%,初中生近视为60%,高中生近视为85%,大学生近视为9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业越高近视的比例也就越高。同时,随着我国部分省区放宽了对高考体育生体检视力的要求,在各省体育院校中,近视学生的比例也逐年递增。这就出现了在刚就业的体育教师中,戴眼镜的体育教师越来越多的问题。

作为一名近视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会心存拘束:不戴眼镜,视力模糊,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不能到位,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些体育教师喜欢戴隐形眼镜上课,但由于长时间戴隐形眼镜,会出现眼睛干涩、角膜发炎等症状。因此,大部分近视的体育教师会顺其自然地选择戴眼镜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是眼镜佩戴者)发现体育教师佩戴眼镜上课存在许多不足和安全隐患,现通过自身在教学中的实例,归纳了如下对策与广大同行交流。

二、案例分析

1.竞技项目——教学比赛时

虽说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能轻松且妥善安排好学生的练习分组,使课堂次序井然。但有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练习时,教师往往也会失去“组织和管理”这一能力,不能顾此及彼。

案例1:在一次篮球综合练习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在教学比赛环节中,设计了我与学生共同参与比赛。可想而知,同学们的积极性极高,比赛顺利地进行着。突然间,同伴投篮的球被篮框“盖”了一个大帽,站在篮下卡位的我来不及躲闪,球刚好落在我的侧脸,将我的眼镜打落在地。我庆幸自己戴的是非金属框眼镜,眼睛没有丝毫受伤,眼镜也无大碍。

这一场景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深思。从案例中,笔者感受到:戴眼镜的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有身体接触的教学比赛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和眼部的保护。倘若当时球落在我正脸的话,必定会造成眼部的受伤,后果就严重了。因此,事后笔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和反思,总结了相应的对策。

对策:(1)教师在场上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练习时,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配合者,不能总是单靠教师来完成整个练习,教师要组织和调动学生进行进攻和防守练习。此时,教师既是队员,又是教练,且要更偏向于教练。(2)教师在练习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来球和传球,并且做好自我保护。(3)教师要尽量远离球站位,且应正对有球队员,或用眼睛余光观察球和其他队员的位置,用语言提示加上穿插跑动,组织和指导学生练习。

2.分组练习——教师兼顾时

体育运动中一部分运动伤害的原因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在体育课堂中,由于练习场地空旷,学生练习分散,体育教师有时候也会出现兼顾不利的情况。

案例2:在一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拓展练习——隔人传接球:5人一组,隔人(对角线)传接球,分小组练习。在巡回指导时,我发现有一个小组5位学生的传球动作都非常标准,球速也控制得很好。因此,我就上前一步,来到他们身边,面向全体学生,用赞赏的语气说:“你们传球的动作掌握得很好,传球力度也很到位,要不再加一个球进去试试看?”他们豪爽的答应了。就在此刻,旁边小组的一个球像失控了的导弹一样,正面朝我飞来。有学生喊道:“老师,小心!”我迅速用双手挡住脸才躲过“一劫”。

从这一案例中,笔者感受到:要是当时没有学生的提醒,或许我早已破相,眼镜也将“夭折”了。我本想,面向全体学生而站,既能引导本小组加大练习难度,又能观察全体学生的练习情况。但是后来由于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练习方法的讲解中,忽视了其他小组的练习动静,以至于差点受伤。

对策:针对于戴眼镜的体育教师,在分组教学时,要做好以下几步:(1)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状况,不可一心多用,不可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如:打电话、发短息、闲聊……(2)教师巡回指导时,站位要合理,同时要时刻用余光观察周围的情况,必要时应迅速转移关注点,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3)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练习,做到动作到位,力度适当;(4)可增加每组的人数,减少组数,降低异组的概率。以9人一组为例,一个45人的班级,可分为5组,一组讲解时只要兼顾4组就可以了;若以5人为一组,需分为9组,一组讲解时还要兼顾8组。从数据可以看出,兼顾数正好多了一倍。

3.场地有限——巡回指导时

案例3:在一次准备部分徒手操练习中,由于场地的原因,学生成体操队形散开的间距较小(刚好侧平举距离)。教师口令,学生开始了拉伸练习:颈部运动、扩胸运动依次操练着。当做下一节肩部运动(直臂绕环)时,我习惯性走向了队列中间,1-2-3-4,5-6……,我一转身,一只手刚好打在我的眼镜上,眼镜侧转了45度。学生们看到了就哄堂大笑起来,我顺口解围说道:“看来,下次上课要改戴头盔了。”同学们一笑而过,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许多。

从这一案例中,笔者感受到:戴眼镜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师生安全的完成练习任务?

对策:(1)学生做徒手操练习队伍间隔较小时,教师可以站在队伍正前方,口令提示,镜面示范动作,学生按口令操练;(2)教师从队列前后及两侧巡回指导,口令提示,体育委员领操;(3)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将动力拉伸改为静力拉伸,这样教师在队列中进行巡回指导也无大碍;(4)在有限的场地内,要尽量变换成最经济合理的队列站位,充分利用场地,保证足够的空间;(5)有条件的话,选用大场地进行练习,避免这一安全隐患。

三、结语

第5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高校体育教学;篮球项目;应用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体育课程的构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及培养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影响。通过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体育课程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微课程对推动创新型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所提出,采用构建主义方法,将移动或在线学习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在我国,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标准,其教学载体主要为教学视频,涵盖了知识点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程度的加深,微课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而研究其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应用,符合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1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1体育课程教学观念较为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体育项目运动技能教学作为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对大学生体能的锻炼,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并不断较大运动锻炼的强度,致使学生对体育运行项目产生一定的负担。同时,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单一的讲述、灌输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体育项目教学质量不高,并最终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问题,不仅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及高校体育科研部门深化推行体育改革,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并建立体育教学激励机制及现代化教师培训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及运动项目中的参与度较低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任都还未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教学资源分配上,体育科研及基础教学设施投入所占比重较少,一些高校甚至在大三或大四时,直接取消体育课程。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课堂教学中练习的机会较少,也很少组织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外的各项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指导也较为缺乏。虽然在部分高校内,为鼓励学生进行体能锻炼,会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会组织策划足球、篮球、排球等多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并设置丰厚的奖品,但这些比赛的参与对象是以各院系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而每个院校的学生众多,为了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往往都会直接委派体能较好、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其他大部分普通学生仍旧没能参与到这类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校园体育活动中去。

1.3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涉及运动项目较多

高校的体育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松散、混杂的问题。具体而言,是指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将其划分为体育必修课与体育项目选修课两种形式,但体育必修课课程内容较为繁杂,基本为延续基础义务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同时,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技能及能力的培养较不全面。此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项目较多,教师为确保在限定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在完成一些项目的技能示范及基本教学后,并会马上开始下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极少,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疲于应付的状况,并最终使得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都略有知晓,但却没有自身较为感兴趣的项目,也没有一项较为精通的运动技能,甚至连最为简单、基本的体育运动锻炼方法都没能完成掌握。

2微课程的特征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通讯应用普及的背景下,新的媒介环境逐步形成,“微时代”也随之到来,而作为“微时代”中教育的主要表现,微课程的产生与应用完全符合快节奏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录制,包含的内容都极为全面且冗长,使得学生在汲取其中知识时,难以准确找到其重点所在,并在大量知识学习中滋生厌倦心理。而微课程的产生与应用,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存在较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微课程相比于传统课程而言,内容较为单一,为体育教师所精选,容量相较传统课堂教学要少一些,但针对性较强;2)微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为视频教学,并且教学时间不长,以教学视频而言,时间基本为10min左右;3)微课程内容相对较简单易懂,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充分的理解教学知识点。并且,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价值以及教学信息均能体现出来;4)微课程作为一项基本单元,存在完整性与独立性,不可进行再分割;5)微课程拥有其既定的教学模式,即可传播的媒介格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3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利于学生反复学习技术要点

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将微课程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结合高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及不同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的群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录制一些较为精短的教学视频,视频教学的时间通常都不会超过10min,并且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各项功能的一体化,对教师视频录制操作水平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几步操作,便可顺利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教师通过视频录制,可针对学生在体育运行项目练习中反馈的问题及教学难点,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关键动作,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播放,逐渐熟悉其技术动作、掌握要领。同时,低于10min的微课程视频为学生的实时播放提供了较大便利,学生可在课余休息时间观看到完整的教学内容。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较少的现状,学生难以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微课程视频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2有助于明确体育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在微课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一些难点疑点,通过微课程,能有效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练习中遇到的难点,提供合理的解决途径。同时,利用微课程不仅可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做好前期导入工作,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可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充实体育教学知识,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题,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全面。高校体育教师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可根据教学要求及高校学生发展需求,来进行微课程知识结构的组合,让教学层次顺序变得更为合理,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融入在体育教学中去。此外,微课程教学充分运用了视频、声效、图形等多种方式,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有效避免了以往体育教学中极易出现的沉闷、枯燥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体验,让学生形成对体育教学知识更深刻的印象。

3.3提高学生兴趣,激发积极性和自觉性

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个性宣扬、寻求新突破的阶段,敢于尝试新的事物。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微平台便捷、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方式,更好地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学的主要载体为教学视频,教师围绕教学视频片段,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测试、教学点评、教学反思,师生互动交流,构成一个结构紧凑、内容充实、类型丰富的体育教学主题单元资源包,为高校学生营造出具有加强感官体验的情景化体育项目教学资源环境。此外,通过微课程还可借助网络平台,合理设置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增进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向教师提出自身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而体育教师则可通过互动,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体育项目练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与学之间良性循环模式的形成。因此,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较高的实用价值。

4高校体育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前提是进行微课程设计,而对微课程的设计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特征及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并结合高校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课程类型。如,篮球项目的微课程设计,需考虑到其项目内容涉及到投篮、运球急停跳投、传接球、跑位等,有针对性地制作教学视频,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还需注意课程分支间知识点的有限衔接,明确其教学路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不同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程的设计人员在课程设计中,还要善于将体育教学、体育精神及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熟练运用多种镜头语言将其充分呈现出来。高校体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涉及环节较多,设计过程较为复杂,为确保其微课程制作的高水平,必须综合考虑到资源开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因素。为此,本文以篮球项目为例,详细探讨了其微课程的设计:1)教学目标。高校篮球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概念及进间传球的技术特点;其次,传授学生基本的进攻步伐及诀窍;最后,让学生学会并熟练其行进间传接球动作。2)教学策略。篮球教学可在传球、接球等概念教学中合理引入NBA短片,并以简述的方式讲解最主要的接球动作及技巧,对NBA短片展现出的各个接球动作、位置、步伐以及时机等一一进行分解,同时设置一些练习环节,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知识。增加单元测试环节,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建立讨论区,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加强课外篮球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性质的篮球比赛。3)学习评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结果评价习题,并添加学生互评、自评环节,丰富教学评价过程及途径。同时,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4)师生交互。通过利用社交软件,如QQ、微信等,建立学习同步交流平台,也可利用邮箱、论坛等实现异步在线讨论。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及时指导。5)资源开发。体育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参与到微课程视频的编辑中去,深入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灵活运用现有的公开课视频。

5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5.1明确微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专业课程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较大作用,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微课程在篮球项目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将教学的重点集中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篮球运动基本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同时,还可根据高校实际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将娱乐性比赛作为篮球教学的主线,以营造更为活跃、积极的教学环境。

5.2丰富微课程教学资源,便于学生练习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学习兴趣,在篮球项目微课程应用中,还需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微课程应用教学的质量。其中,教师可将极具代表性的NBA篮球赛精彩片段作为教学资源,并配备相应的解说,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在微课程中,教师可利用相关软件向学生展示球星投球、扣球的慢动作,通过辅助讲解,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直观的学习资料,便于学生的自学及练习参考。利用NBA比赛视频进行教学,能有效避免普通视频教学可能造成的枯燥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更好地提升篮球课程教学质量。此外,视频教学对所有学习者一视同仁,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偏差缺陷,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5.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开放性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局限于课堂内,学生如果在课外练习中产生了一些疑惑,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指点。而通过微课程学习,打破了以往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通过网络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公布开来,不仅教师能解答问题,一些篮球专业领域的人士也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还可到各名校的课程网站进行学习,并实现与不同高校篮球专业课程教师的视频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措施,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注重教学讲解的方式,尽可能通过简单易懂、轻松愉悦的讲解与对话,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以更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体育项目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更深层的体育爱好及体育晋升,最终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5.4多元化微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涉及到学习评价。传统的篮球教学评价,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篮球技术的考核上,忽视了对学生篮球学习过程的考核以及学生原本的个体差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极为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而微课程的应用,让篮球课程的评价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学习评价考核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技术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线下对微课程教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评价,在学生学习的每一阶段,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调整,能充分展现出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篮球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及自我调节。而体育教师也可通过学生的微课程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6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促使体育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资源应用及电子备课中去,具备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但同时,体育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也存在较高的挑战性,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发挥出微课程教学的最大功效,并让学生在体育项目中得到自我锻炼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分析[J].电子测试,2014(20).

[2]陈欣,管月泉.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7).

[3]杨光照.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

[4]赵秋云.对向微课程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意义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5]班长青.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1).

第6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运用方法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合作学习在古代就显示出了其重要性。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由于体育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合作学习特别是体育合作学习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地位。合作交往促进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要组建合作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4~6人为一组,尽量使小组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小组成员彼此认可,相互信任、接纳和支持。同时也要选一些思想品德好,具有专长,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实践证明,采用4~6人小组的合作形式,便于小组合作,也易于操作。

2.要确定合作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目标,并据此来改变小组类型,构建小组结构,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要保证合作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尤其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

4.要掌握合作技能。合作必须通过交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交流技能的培养。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八会:学会倾听、学会质疑、乐于表达、学会接受、学会评价、善于组织、学会自控、学会反思。

5.要引进激励机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夺星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最佳合作伙伴等。

6.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教师才能组织学生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避免合作的随意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当地调整小组合作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1.小组成绩分工法。学生分成由几个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才能倾向领导或辅导能力、个性特征等上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们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通过组员辅导与帮助,所有成员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学生都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许他们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成绩相比,根据学生们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计分。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奖励。例如:在立定跳远考核前的复习提高阶段教学时,教师根据以往所测成绩,先把学生分成好、较好、中、差4个大组,然后在各组中挑出1名合并为4人一组的分组练习(在挑选时应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练习后进行个人测试,规定不超过以往所测成绩者不得分,平以往成绩者得1分,超过以往所测成绩者得3厘米为单位递增一次加一分,最后算出合作小组的总分,总分多的名次列前,教师予以肯定或奖励。

2.小组游戏竞赛法。此方法运用了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的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不同的是它以竞赛代替了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们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的成绩到下课次竞赛时做适当调整,使竞争趋于公平。例如:在往返跑教学时,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掌握一定往返跑与交换接力棒技能后,分4~6人一组合作练习,练习一定时间后,进行小组竞赛,成绩好(差)的对成绩好(差)的,获胜者得1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为争小组获胜而积极练习。

3.小组共学法。就是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进行练习,练习内容为一份“作业单”,然后小组共交一份“作业单”,依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或奖励。例如:在技巧前滚翻练习时,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相互合作练习,练习后,按小组形式依次表演、示范,教师或学生做裁判,最后做出综合评价,得出优胜组。再如:在小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教学时,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共同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练习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示范,按动作技能的正确性、动作熟练程度等条件评出优胜组。

第7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实心球投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以往基本的教学流程是:教师示范—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反复练习,教师主宰和操纵着整个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被动地接受指令,机械地模仿和练习,沦为知识的“接受容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市将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纳入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初三学生上体育课时只能围绕着中考项目进行练习。大部分的学生是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实心球项目练习也在无奈中进行,学生不耐烦的情绪大大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上不爱运动的状况,情绪也因此压抑。

本人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中学一级体育教师,基于以上现状,在九年级实心球的一堂教学课上,将实心球投掷过程与游戏融合在一起展开系列活动。使原来单一的实心球训练课“游戏化”,把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过程融入到游戏当中,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游戏的动练为主线,启迪、导疑、创新为主轴,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激烈的竞赛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乐于探究、尝试,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并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安全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操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需要器材:广告纸(商家活动收集),实心球,矿泉水瓶(班里平时收集,借来用),气球,透明胶带纸,录音机。课前将实心球、矿泉水瓶放置到位。

二、实施阶段

预备铃声一响过,学生到体育课的集合地点,看到我手里拿着的广告纸和气球,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这些拿来干什么?”“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老师,我们去打球好不好?”……

上课铃响了,带着疑问,同学们主动的排队,比以前更快、更整齐、更安静。

步骤一:“刚才大家都看我手上拿着这么多纸,我们拿来做游戏,怎么让纸在空中能飞得更远?比一比哪组方法多,效果好!”我引出游戏一“纸飞机”。

学生:人手一纸,小组讨论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感,自由创编用广告纸做各种练习,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每小组拿出3种方法进行展示。

教师:肯定学生每一个的想法,表扬有个性的答案,引出“纸飞机”。

学生:每小组合作折出3架飞机进行小组间比赛。

学生们互相激励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他们意犹未尽时我吹哨集合,同学们个个满头大汗的回到队伍。

“刚才大家都很有创意很聪明,我观察了大家的玩法,现在我们选用一种来做下一个游戏,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最快!”

步骤二:“打变形金刚”——在学中练、练中想、练中悟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每3位同学利用手上的纸飞机揉成一只球,3人一组,散点练习,其中1人在中间扮“金刚”另两人在两边两人一球掷中间的“金刚”(头部以下),用想到的方法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金刚”用灵活的闪身避开球,角色可以互换。掷球者突出爆发用力(动脑筋:怎样才能够打到“金刚”),“金刚”突出一个“变”字(用学生自认为“酷”的动作──

表现自我)。随着一声哨响,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此起彼伏的笑声中尽情地展现自己。

归纳探究:各小组总结纸球掷准、远的要点,教师将学生的论述用形象比喻法进行归纳──就像飞机要起飞,必须给它长长的跑道(加大器械工作距离);选择适宜的角度;喷气式推动力(爆发用力),延伸至常见投掷动作和投掷项目中,如掷实心球、篮球长传、推铅球、掷标枪等,都符合该规律。模仿有关投掷的体育动作,体会投掷要点。

步骤三:顶上胯下传球比赛——体验抬头、预摆、满弓

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后,学生学习小组尝试交换做交换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口令统一开始,每组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接球从胯下传给第三人,以此方法传至最后队员,正反向练习交替。按规定动作传接球,谁掉球谁捡球人。练习以后比赛看哪一组最快,在老师哨响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第一名出现了。我宣布了结果,看着输了比赛的小组不服气的神态,“好,我再给一次机会,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又是一声哨响,比赛开始,学生积极配合,最终第一名又一次出现,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了表扬,对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也给予了肯定,并借此机会总结:做到正确地握球是胜利的关键。

步骤四:个人抛接实心球——体验拨球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规则

1.抛球击掌,体前向上抛球,击掌后接球

2.抛球转体,脑后向上抛球,转体后接球

3.蹲、起抛球,起立向上抛球,下蹲拍地后接球

*接不到球或接球脱手落地均为失败 *必须双手抛球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强调安全意识,学生表现出色,想法做法也很独特,在意犹未尽时吹哨集合,同学们个个满头大汗的回到队伍。

教师引入“刚才大家都很有创意,动作也很漂亮,所以老师奖励每位同学一个气球,看看谁吹得又快又大”。

步骤五:“掷地有声”——身心体验、情绪激扬、寓教于乐

教师讲解方法、规则。

方法:

1.每位同学吹3只气球,并把它用胶带分别固定在自己正对的看台台阶上(男固定在第4、5、6台阶,女固定在3、4、5台阶)。

2.男生站在跑道第五道,女生第六道,面对看台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力争砸破自己面前的3个气球。

3.按照台阶从低到高,砸破得分为1分、2分、3分,强调安全意识。

学生:

1.每人相距1米站立,只能砸自己固定的气球,砸破别人的气球1次做“俯卧撑”10个并倒扣3分。

2.小组长统计本组同学成绩并讨论评价,怎么才能砸到最上面的气球。

3.各小组推选2人进行比赛

步骤六:趣味保龄球比赛大比拼——调节身心、动作舒展、恢复疲劳

教师讲解方法、规则。

摆放不同数量和形状的“保龄球”(饮料瓶内装沙子代替),学生用篮球打向饮料瓶,距离按男女生能力摆放,看谁一次打倒的多,谁就为胜。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打“保龄球”。

教学反思:

宋学大师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枯燥的练习动作,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产生厌学态度,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本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快乐为主题,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按照体育教学小班化的要求,采用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此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游戏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投入到自练自悟、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状态。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身心真正“活动”了起来。

第8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1.教师要有宽阔的课程视野,有驾驭课程、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

既要有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现代教育思想,又要有“以学生为基点”及“以学生为归宿”的基本教学理念。要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2.教师要有这样的追求: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变化,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发展

“积少成多”,长期追求下去,就能建立学生变化与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没有得到任何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等还停留在原先的层次上,那么教学就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3.激发环境创造之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学习、锻炼环境同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语言环境。教师有感情的语言呼唤着学生的情感,教师宽松、幽默的语言甚至小小的一个眼神,在课上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激励性、肯定性的语言更会给学生以无穷力量。二是活动环境。课堂是一泓“活水”,教师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刻板如一的公式要求学生。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尝试、去体验,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三是思品教育环境。我们应该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练习、游戏和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品行。

4.重视学习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成功体验、合作学习、情境教学、自主探究等体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要明辨是非、判定真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脉络,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学习反思是教师在认真学习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诱发质疑、思考、批判教学行为与策略,寻觅教学理论支撑的方式。

例如:我听过一堂以“救灾抢险”情境为主题的观摩展示课,当时的感受是该课既锻炼了学生身体又进行了德育教育,应该属于一堂好课。直到学习了毛振明教授演讲记录《什么是好的体育课》才发现我错了:抗洪救灾属于不必开发的情境教学教材范畴,我们不能引导还未成年的学生参与抗洪救灾。

新课程改革起步阶段,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口号,许多教师都把这当做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样是在学习了毛振明教授演讲记录后才明白体育课程标准并没有提出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学习反思要求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学习的内容既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论著,又可以是体育教学类的报纸杂志;既可以学习体育教学理论,又可以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然后到实践中求证,才能使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5.模拟上课口令要详略得当

模拟上课通过教师的讲解语言、肢体语言、动作示范、组织走位等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虚拟的形式表达教师上课的全过程。

案例:A教师模拟上课,内容是耐久跑。在准备部分的徒手操中,教师每节操都喊4个8拍,而在四列横队变为圆时,教师没下任何口令。

分析与思考:在准备活动的徒手操中,教师喊4个8拍的口令,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必须这样做,但模拟上课时就不妥当,一则时间有限,二则这样喊口令单调,容易引起评委和观摩教师的反感。有教师会说,口令也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技能之一,事实确实如此,但考察教师的口令只需听教师喊1个8拍。组织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在模拟上课中,它体现在教师的调动队伍口令中,因此,调动队伍的口令不能简单,要详细。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这样下口令:全体向右转――第一排跟着老师、跑步走――后面几排依次跟上――立定。同时,用身体语言比划队伍调动路线,观摩教师边看教师肢体语言边听口令,就能想象变化后的队形,迅速判断教师组织能力的合理性。

6.运用游戏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其实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全面发展,增强身心健康,同时达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目的。游戏一向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机。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过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经常处于一种游戏或竞争状态之中,则对形成人的竞争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可见竞争性游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游戏“迎面接力”,“篮球传接球比赛”等。因为每一个游戏都是以某个技术动作为素材,或以几个技术动作合并为一体,巧妙地糅合到一个游戏中进行,所以我认为要进行游戏教学,首先要懂得游戏的目的任务、游戏规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在进行前有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气氛下,不知不觉中掌握动作技术,技能与技巧,并容易掌握牢固。如“跳背接力”游戏、“穿梭立定跳远游戏”、“推实心球比赛游戏”,等等,这是单一技术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适时安排游戏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除了要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外,在游戏进行中,我会注意课的密度、负荷,训练情况,学习气氛,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及变换方法、手段。

第9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 方法

目前,体育教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教和学的问题,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自主学习不等于“放羊”,需教师的合理引导

但就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自主学习本质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而不是教师教的方法,教师方法中虽然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但教法是一种策略,而学法是教师教的一种过程,因此,两者不能混淆,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特别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它区别于知识性的自主学习,除了运动知识的授予,还要学生亲自参加运动时间与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一味追求所谓的自主学习,则会造成“放羊式教学”状态,学生无从学起,学而无获,因此,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须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并与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制定目标,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这样才能有的放失,收到良好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应作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方法的补充

初期,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示范,精辟的讲解,以形式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中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强化练习,并不断纠正错误动作,巩固已学过的运动技术条件下,学生才能有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因此,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时机、时间、内容等,才能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方法,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角度来说,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如前所述,一开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路与方法来展开学习过程,到了学习后期,学生对该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有可能发展自主学习活动,但是在学生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教师参与,实现教师应安排不同的练习手段、方法、器材等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三、自主学习应于所学内容结合

自主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来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方式,一般精学类内容课适当安排自主学习,一般介绍类项目、锻炼类、投掷类、实用性跑类、部分投掷类、跳跃类,部分体操类不必安排,因此这些模块教学需要学生深入学习,不进要求学会,还要学懂,学好。而对于球类可则可以考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相对减少,而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与自主练习相对集中。没有了教师的直接指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练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能,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问题与学习动作技能。这种学习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外活动中需要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

课堂内教学时数有限,班级人数多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只能对产生问题的共性加以辅导,使学生由学——逐渐改进与完善技术—动作自动化,更多的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与体悟,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实现,而课外反复的锻炼的同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课外活动大量时间的强化练习中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达到真正掌握运动设计的目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前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教学最后必然需要一个目标评价体系作为一个保障,自主学习将毫无意义,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量化考核体系,因此,在课外活动大量时间的强化练习中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达到真正掌握运动设计的目的,同时也发展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活动时间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提高对课外活动的兴奋性,上篮球的课外活动课,为了提高学生的攻防意识,我给他们订的学习计划如下:

内容30分—40分钟周一:行进间上篮 移动 半场或全场比赛(人盯人)

周三: 单人进攻单人防守 移动 半场或全场比赛(联防)

周五: 传接球 移动 半场或全场比赛(联防)周日 单人进攻单人防守 突分 全场比赛(联防、人盯人)。

从效果上很明显,仅半年时间,学生的意识增强了,球性提高了,当然这只是开始,要提高队伍的水平,还要更系统、长期的训练计划,如果没有计划,盲目训练,只会带来不理想的后果。

五、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评价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前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教学最后必然需要一个目标评价体系作为一个保障,自主学习将毫无意义,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量化考核体系,比例在契约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地总结和回顾,毕竟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其间会发生许多不能遇见的问题,其中不乏对进一步学习有价值的问题,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拟订契约时就应该考虑有些条款的多样性、多向性、多变性,尽可能发挥生成问题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生也要经常反思,分析自己学习过程存在的不足,重新调整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策略,以便达到成功学习这一目标。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我相信契约学习一定有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邵伟德等。论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几个问题,体育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