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及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将其有机地融合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那么,当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模式更好地融合于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旨在为高中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模式。
一、重视定理证明及公式形成的研究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公式及数学定理,这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重视对高中数学公式及数学定理的研究,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及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等差数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如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m=n,an=m,那么am+n=0的证明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会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性质,很简便地将结果证明出来,那么这就失去了公式形成过程的优美之处。实际过程中,在处理上述公式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的这些例子: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9,a9=3,求a12。知道了上述结果之后,如果是一道填空题或是选择题,则可以直接填写结果为0。在很多时候,数学教师对这样的小题重视度不够,认为这样的题目过于简单化,根本不存在研究的必要性。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想象的空间,那么就会有很多全新的发现。下面是几个学生解此题的途径:生1: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知,a9=a3+6d,所以可以得出:6d+9=3,那么d=-1。因此,a12=a9+3d=3+3×(-1)=0.由此得证。生2:由已知条件可得,a1+2d=9,a1+8d=3,那么可以计算得出a1=11,d=-1。因此,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以得知:a12=11+11×(-1)=0。生3:此题可以与直线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求解,由已知A(3,9),B(9,3),C(12,a12),A、B、C三点共线,即斜率相等,因此,kAB=kBC,(3-9)/(9-3)=(a12-3)/(12-9),由此可以求解得出a12=0。上面是三个学生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灵活多样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多元化思维进行启发或启迪。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应该积极地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并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搬进课堂内加以研究,使得课堂成为问题展示的平台与阵地,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性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处于一个积极的探索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会非常地深刻和扎实。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积极地体现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紧密地结合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问题渗透至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之中。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2.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促进,将传统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加以改革。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利用数列知识对购房与购车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的最佳方案加以解决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阅历。
2.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数学研究的具体思想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实际的解答过程其实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能够体现数学问题的一个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时期下新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改革,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也随之而产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成为了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创新性的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并提倡研究性的高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冠华.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J].跨世纪,2008,16(12)
1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较为广泛,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的多个方面,即特点、本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性学习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参与到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最早发生在国外即美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主;法国已经在初中、大学预备班和高中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日本以综合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德国开展课题学习。最后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国内,我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具体的实施,并且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没有具体的界定,一般有两种所指:一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学习”和“训练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指教师和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并在课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保证其实施的一门经验课程。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在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指南》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同一个定义,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是一种课程,教育部之所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而明确提出来,主要是为了真正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决策。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与此类似观点即霍益萍老师《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是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采取探索、体验,自主的选择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进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把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出研究性学习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
也有学者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识方式、心理过程来了解、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己有文明以及国家和学校举办的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类课程,专指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列出的一门“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认为,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世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很多观点。陶莉《浅谈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了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4个特点外,还有自主性和合作性的特点。自主性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料的获得等,或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或体现合作小组的自主;合作性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小组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精诚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苏继红《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电的实施》中认为研究性学开放性和主体性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情境性和论证性特点。情境性包括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解决情境”及“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情境”。论证性是指历史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先史后论、史论结合,要求史实、史观、史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
4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教师不再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认为:
任淑慧《健美操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在掌握健美操动作的的过程中减少了动作的错误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健美操课程中要求学生自编套路,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自编操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黄艳,李亮《篮球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可减少学生动作的错误率,对提高篮球技术动作的精确性、确定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规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朱之红,狄建茹在《构建研究性课堂模式 培养大学生可持续英语学习能力》指出通过在英语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增进了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喻思红等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结果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也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促进了教师向以学生为主体这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转变了以往师生关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能够积极的开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由认识科学知识过渡到发现科学真理、由接受性学习转变到自主发现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研究性”,它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传统学习方式,更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参考文献】
[1]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上)[M].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2]孙明娟.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关键词】应用 高中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12-02
前言: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新时期高中教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所谓研究性学习模式其实质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体现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目标与需求,也表现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新课标背景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为宗旨,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性与实践应用性。由此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由单方面的技术教学课程,上升到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课程。因此,以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为基础,引进研究性学习模式,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1]。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背景下,根据新出台的高中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起点不一致。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都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现行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都是以学生信息技术零起点进行编制的,内容基本一致,重复性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重复性教学内容较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差距;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前后讲解、演示,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操作,仅仅只是教会学生一种技能,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与机会并不高;③新课标背景下,要求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质为目标,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与评价标准,进而有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2]。
二、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应用策略
我国教育部门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以及信息素质的提升。
2.1信息化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
信息化研究性学习模式可理解为: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相互合作、帮助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利用自身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3]。例如,在幻灯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教学生幻灯片制作的过程与方法,然后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设计某一项目的幻灯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与素质。
2.2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例如Word办公应用软件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历,学生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与途径;②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单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4]。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以研究性学习模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新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应用,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开放式、自主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学生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可以亲身感受与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与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进而实现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5]。
参考文献:
[1]邵霞艳,张世军,刘家林.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运用探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02):101-102.
[2]钱扬义,刘豪玲,李晓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实施与成效-以"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为例[J]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理论版),2009,23(15):135-137.
[3]韩昨楠,李建玉,张百城.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与应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7(09):163-164.
关键词: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实施
初中物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物理专题研究为载体,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注意物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可以让学生重视历史上重要的物理发现或发明的过程,还可以探索这些发现或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扬历史上物理科学研究者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研究精神;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物理课“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及时归纳总结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物理规律及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学会在繁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以期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问题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初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大胆偿试,下面进行几点探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不再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验,或者让学生亲身进行实验,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索知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在课堂中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也不能完全让学生进行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是将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作为重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往往觉得很抽象,难以透彻地理解和吸收,因此学校在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开设科技制作和手工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自主设计实验是最好的选择,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实施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的认知思路,认真思考,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如我们在学习电路部分串、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关系时,利用星期六、星期日休息的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电路,设计实验数据填写表格,列出计划所应用的电路器材;第二,自己动手连线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验数据;第三,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第四,对比不同组的实验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组的实验差异,分析各自的优劣。这一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了很好的应用场所,极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主动探索问题答案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中学阶段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畅游在网络的海洋里寻求知识,但网络也包含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网络使用者呈现了低龄化趋势,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求知、娱乐、交往也成了摆在教育者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分辨能力较差,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差,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服务,能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信息资源,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我们在讲到力学时,引导学生了解牛顿,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牛顿的相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点整理关于牛顿的生平或牛顿的名人轶事等小文章,同学们热情很高,写的文章五花八门,并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名人的成就来自辛勤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和追求。对同学们的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服务。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说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一种类似于科学实验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独立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内讨论总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的是选题问题,选题要贴近课本,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去选择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其次,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中提出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创新性物理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不断发现物理问题的习惯;在课堂实验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并且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信心。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而且将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把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育目的的首位,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完成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形成思维的灵活性,以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正向着学习型社会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树立终身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社会个体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发展的意识。而高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符合本国高等教育国情特点的创新创业路径、模式和发展机制,是现实需要的迫切要求,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为响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新型的学习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研究内容,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以期满足今后国家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0年4月联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文件,同年5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近期,总理多次在相关会议和活动中提出支持和发展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但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学术界已经把创新创业学作为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发展成果。但量化研究相对不足,体系和理论机理不够成熟,创新创业理念仍未形成。这需要今后逐渐从概念解释、追本溯源这种基础的理论研究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路径探索和模式设计等做有效的目标转化。这种转化,有利于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思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大势所趋。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在教的环节上,对于大学教师在课堂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传授并不关注,更不要说去正确审视学生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无数学者为之努力,在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发展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1998年美国波伊尔委员会公布《重建本科教育: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报告要求高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向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科研参与的机会。引起媒体和百余所研究型大学的广泛讨论。报告将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解释为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传统的讲授方式不适合主导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应广泛融入发展性研究过程。同时,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实习实践计划。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主要载体,主动探究和学习未知事物,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犹如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发展装备了长刀利剑。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是介于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索发现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学习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学生由简单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主观能动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转化。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多进行研究,大学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认识,是新课程观、知识观和教育观,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学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研究性学习作为大学学习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培养懂知识、会学习的大学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从高校学习问题看研究性学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对象,其结果和表现直观地表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就业创业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对国内各大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许多高校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教育中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在逐步加强,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在“985”“211”等知名高校中,依然存在众多问题。
而作为充满朝气、满是活力的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缺乏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致使高校学生对现状不甚满意,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大力发展已是时代的必然,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选择。下面以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深陷“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
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不满意,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对学习的规划和学习的目的性。现在我国众多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较少,于是普遍存在对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诸多阻碍和困难。主要表现就是课堂里教师是课内“主体”,教师进行教导,学生被动控制学习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模式恰好是要求改变这一问题,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议或提示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完成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估。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有部分学生自身也在努力探索,寻找致使学习满意度不高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可贵之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通过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深入到教育体系中,目前存在的学生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目标不明,无问题意识
大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并非想象得那么高,自我学习的特征表现不明显、学习行为较为盲目,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缺乏意识。尽管学生越来越不满意“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习模式,但还是缺乏对“如何学习”和提升自身学习满意度的了解。而且,因“填鸭式”教育在初高中取得巨大成绩后,在大学则因环境的突然宽松,失去其生存环境,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在学习实际中,因缺乏有效指导与督促,学习自由度过于放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在大学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学习应该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集体学习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式的学习。相反地,一味地考虑通过自发、闭门造车的方式学习,是不可能取得高质量学习效果的,更不利于养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高级思维性技能,学会研究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团结与合作。可以预见,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模式借鉴。
(三)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要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他们大多数都能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困难,很多学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屡屡碰壁,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效率不高、边学边忘、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学习的重点应该是重构大学生学习网络体系。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外的延伸学习不够,不能有效运用学习工具,也不会有效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用于实现技术带来的快捷网络学习模式。此外,遗憾的是,大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从研究性学习模式角度出发,可以看作同一问题,统一解决。研究性学习模式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实施项目研究、展示成果和成果评价等5部分构成,基本由学生自行实施,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强调了全员参与性。研究性学习过程要求自主化和多元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可以采用一切合理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如此往复的多次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被要求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迫使学生去分利用周边的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多媒体、专家学者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程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这种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解决问题,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和组织表达的能力,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倡导方式的变革,强调个体主动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大学研究性学习其主要价值诉求源于以师生间关系为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追求个体自由发展、养成问题意识、建构知识意义以及发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改变如今的教育现状,对于传统教育中的错误和弊端的矫正,甚至是对国民教育的变革,都是非常实用的。对于现在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推广,更是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2]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6):158-160.
【关键词】 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从所周知,语文这一学科涵盖面极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无所不包。处于求知欲特强的中学生,照理说应该对语文一科感兴趣才是。但事实上却是学生把语文当作较讨厌的科目。上课听老师分析对答案,下课、自修做习题,已成了学生学语文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非是要学生用死记硬背的答案来代替记诵活生生的文章。我认为: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很有必要构建合理实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具备下列特点
1.师生之间的互动
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学法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那我们就应多让师生之间来个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在活动交往中互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之中,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则会很便捷地解决。因而在师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应尽可能地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的活动状态,这种语文教学带来一种更活跃的境地。
2.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控究问题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学生在下面听和记忙个不亦乐乎。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们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研究学习强调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我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试想,一个人如果脑子还未开始思考,就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那是怎么说也说不过去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向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要完成的目标。想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激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说,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假如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进一步肯定(答案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研究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从而激发他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师只能是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都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
3.唤起中学生特有的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所以说,寓教于乐也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一个难题。寓教于乐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正好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习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发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因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体现出较强的兴趣。
4.给学生创造出更多更逼真的体验
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必须会开动大脑的思维,调动起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语言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不能看出,以前的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随着电脑和各种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辅助语言学习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能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生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部分需要老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如今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画面,栩栩如生的描述即可得到实现,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了学习过程。此外,声音也是传播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语言教学更是离不开语音的训练。电脑对声音的处理使同学们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向完整。我们可以预知不久的将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或许也能为我们提供其他感官刺激,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更逼真的体验,那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二、如何构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如何着手准备上好一节课
对于如何着手准备?我们觉得:①先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能力目标等相关的教材内容作重新组合,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②让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③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④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等),并且要注意人人动手,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让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研究学习的成果
吕叔湘同志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驾驭知识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按吕叔湘同志的说法——“教会学生动脑筋”。这就是交钥匙,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让同学们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点掌握第一手材料,让他们在进一步充分争辩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评论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模拟论文答辩等形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其个人成果的影响。
3.给每个学生来一个激励性的评价
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研究性学习“LIC”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研究性学习日渐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文件规定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即高职学生不仅要能领会、理解所从事岗位群适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综合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改进和创新相应岗位群技能的能力,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管理者与组织者。他们所处的位置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能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人才规格要求,与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目标定位上完全一致。
二、高职学校《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现状
国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对“概况”课的教材以及教学改革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大量科研论文探讨的“概况”课教学改革都是针对本科院校,如罗晶的《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崔玮的《建构主义理论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金晶的《合作式学习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等。还有多数研究的是多媒体教学在“概况”课中的应用,如尹铁超的《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肖凌鹤的《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为例》等。然而与高职教育中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这一原则相结合,并在高职院校“概况”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则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根据《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难点,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以期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概况”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LIC”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LIC”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工业生产和区域经济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训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殊性。《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人文素养课程,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生存式微的尴尬。一方面,教育者明白,高职培养的一线涉外工作人员,即使熟练掌握了英语,但如果缺乏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些以及灵活处理这种差异的能力,其工作必定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文化概念宽而广,如果不以产业经济为背景,泛谈文化,既浪费宝贵的学时,又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
基于此,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提出了“LIC”教学模式。(“LIC”指的是本土(local)+产业(Industry)+客户(Customer)的结合),也就是立足本土产业经济所面向的客户群或对象国,有的放矢的让学生了解与产业相关的对象国的文化背景。
2.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确定
绍兴作为全球纺织中心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绍兴承办了多项国际型的展会和赛事,所面向的客户群已不仅仅局限于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更多的非英语国家(如俄罗斯、日本、印度、阿拉伯、尼日利亚、南非、巴西等)也看重了绍兴市场。依据本文提出的“LIC”教学模式,笔者结合绍兴本土产业经济面向的主要客户群,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为俄罗斯、印度、中东阿拉伯国家、巴西、尼日利亚以及马来西亚这六个主要对象国。
(2)研究性学习对象的确定
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绍兴某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一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为控制班。
(3)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①动员准备阶段。授课教师向学生阐释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然后通过讲解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过程、方法和要求。
②初步实验阶段。把实验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之后,进入学生选题(见表1)阶段。为了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这一特点,同时又考虑到学生不熟悉“概况”课这一实际。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学生自由选题”和“教师推荐选题”相结合的模式。本教学实践严格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每个小组选择课题后,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即课题准备、开题、实施、成果展示、总结交流(见图1)。
3.研究性学习实验结果
经过两年两轮的实验研究,主要的成果有以下几点:(1)“概况”课授课方式的转变。一改以往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模式。面对就业动机较强的高职学生,学生能与就业相关度较高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他们通过资料收集,成果展示和总结交流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概况”课教学效果的提高。经对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5%的同学认为相比较以往老师条条框框讲解知识得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学到知识且印象深刻,在课程的评教分中也体现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3)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转变。经分析对同时任教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普遍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他们课中也更注重思考,且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较控制板学生,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英语成绩以及英语等级过级率较高。四、结语
本教学实验是基于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多年教学体会所实施,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最初的实施目的。然而,受到实验对象和实验区域的限制,本教学实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数量逐年下降,此次实验对象的范围只有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中,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在小组分配方面还存在一定合理性;由于“概况”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周期,甚至延长研究周期,如:比较、分析接受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与所实验课程相近工作岗位上的业绩,从而了解他们是否从本课题中长期收益。
参考文献:
[1]崔玮.建构主义理论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金晶.合作式学习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社会科学教学,2010,(10).
[3]刘洪安.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5]王秋琴.英美概况课程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6]肖凌鹤.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程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等教育 应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逐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在国家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归根到底,高等教育是一项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不仅要稳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然而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往往过于拘泥于教师、书本所传达的知识,不具备自我突破、自我创新和自我改革的能力,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是缺乏创新意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没有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的意识,更多的抱怨耗费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却毫无帮助;其次是缺乏创新毅力,创新的概念往往是一瞬间形成的,但是要把“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际却需要长期坚持,因此,虽然许多大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却无法做到有始有终,往往半路夭折;最后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也许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渐渐失去了创新思维能力,不知道如何创新,思维发散力、联想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是教学方式单一,如今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教学条件有限,不少院校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做支撑,学生许多新奇的想法无法顺利地实施;最后是教学内容落后,不能做到顺应时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告别以往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找寻一种新的模式来更好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多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用英文表示是“Inquiry-Based Learning”或“Research-Based Learning”,即“基于探究的学习”或“基于调查的学习”。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却有着相同的内涵:即强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研究问题,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模式,是一种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唤起,自主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2]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1问题性。
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对学生本人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有人曾经说过:学习知识,从本质上说就是学习解决由别人提出并已经有了现成答案的问题,这也许是对传统的学习模式的真实反映,但对研究性学习而言,这句话应该修改成:学习知识应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
2.2体验性。
研究性学习不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比如思维的培养、规律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而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也就是对学习的体验。这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创造”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和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有创造的实践。[3]
2.3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集中注意的是人们怎样做知识这一过程,而不是人们已经做成的知识本身。学习是学生自己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有自由活动的机会,有自主探究的可能,有进行创造的欲望。
2.4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一般要围绕一个课题展开,不仅这个课题的问题是开放的,而且学生解决课题的过程也是开放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2.5实践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在问题提出的方式、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都表现出主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3.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3.1巧设研究课题,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研究的心脏,基础知识、创新思维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课题的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是成功的课题的第一重要环节,是将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逐渐养成勇于探索的好习惯。[4]
有了好的研究问题,接下来就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联想、分析、归纳、类比、重复等方法,深入研究课题,逐步建立创新思维体系。
3.2密切合作,交流互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是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渠道极速拓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了。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也要时时体现出“合作”精神,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以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里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换,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要注意发挥集体的优势,只有大家学会团队作业,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才显得更加充实有趣。学生之间的合作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它对知识结构建构、能力拓展和团队意识养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结果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各研究团队最后呈现的作业打分,该成绩作为该团队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在最后的考评中平时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5]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平时成绩仅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的简单结合,且与期末考试的成绩关系不大,而现在学生的个人成绩不仅与自己的研究程度相关,而且与整个团队的协作研究有关,这将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对课后研究课题的讨论和复习,并且在合作中相互协作,一同完成任务。
4.结语
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我们势必要将面向传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学习”。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语言和逻辑能力,更需要发达的思维技能,这就要求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必须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学习和合作,而不只是关注最终的考评结果。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必须以能力教育为主导,素质教育为基础,知识教育为条件。如今的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清时展的方向,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贺俊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3]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1,(13).
[4]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5]谭建伟,曹华林.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设计与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8(0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思维风格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例如,开放课题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随着此类学习模式的实施,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种学习模式如何组织实施以及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1][2]及其理论基础[3],而有关大学生偏好哪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则为数不多。
思维风格作为介于智力与人格之间的一种特质,主导着人们对于思考方式的偏好,对于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思维风格的分析,探讨其思维风格特征,从而根据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为学校在本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偏好选用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依据。本项研究属我校主持的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估的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出于整个课题的需要,研究对象为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结果适用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
二、思维风格与教学
1997年,斯腾伯格在其《思维风格》一书中提出了“思维风格”的概念。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4],思维风格是指人们所偏好的思考方式。思维风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的表达和使用一种或几种能力的方式。他参照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在自我管理理论中,斯腾伯格按照5个维度将思维风格划分成了13种类型:(一)功能维度,包括立法型、执行型、审判型的思维风格。(二)形式维度,包括君主专制型、等级制型、寡头政治型和无政府型思维风格。(三)水平维度,包括全局型和局部型思维风格。(四)范围维度,包括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思维风格。(五)倾向维度,包括保守型和自由型两种思维风格。
斯腾伯格等人研究了思维风格与教学的关系。他们发现不同的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思维风格和教学方式的关系如下表1[5]所示。因此学校可根据学生思维风格特征,使用与学生偏好的教学方式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表1:思维风格与教学方式
三、大学生思维风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从而确定他们偏好哪几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调研对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使用的调研工具为北京师范大学武欣修订的斯腾伯格思维风格量表,该修订后的量表已被武欣等人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量表分为13个诊断分量表,共77个项目。对于每个项目来说,被试根据项目陈述的内容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进行自我评定,13个诊断分量表的各自得分为分量表对应的项目得分的平均分。因调研的样本量较大,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实施,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错误,采用在线问卷调研的方式,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在线问卷调查系统,校园网内均可上网提交。同时为了方便低年级学生上网答题,我们印发了学校各公共机房通用的免费上机券,学生可持券上网。调研历时2周,回收有效答卷1492份,有效被试组成特征见下表2所示。整个调研过程均是遵循学生自愿填写的方式,且学生提交答卷后不允许再修改,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使用网上问卷调查,学生的答案直接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直接转换成Excel文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失误。因此,笔者相信,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本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是真实、可靠、有效和可用的。
表2:有效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四、思维风格特征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将实验所得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得分较高的是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这与武欣[7]等人研究得出的中国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立法型、等级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的结论也是不矛盾的,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关系。
(一)立法型思维风格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立法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和提出计划,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事。根据表1中立法型思维风格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立法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做课题的教学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应用做课题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项目研究模式的教学[8]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安排自己的工作,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立起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寻求资源支持以克服障碍。教师充当的是一种指引者的角色,主要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在教学开始后,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与立法型思维风格的特征显然是相符的,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具有立法型思维风格倾向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立法型思维风格也偏好这种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理工科教学中,可推广使用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但是如前所讲,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可在学生进入三年级之后才对学生施以基于项目模式的教学,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而对这种教学模式丧失兴趣。
(二)执行型思维风格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
执行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按给定了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做事。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执行型思维风格方面表现比较明显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就容易养成按部就班的思维风格。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则更容易倾向执行型的思维风格。执行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给定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是应用给定问题解决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9]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一个或者一系列问题展开,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目标导向。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学习者的活动自问题提出与意识开始,到弄清问题的原委与性质为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可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寻找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选择假设。
这种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不在与问题的提出而在于问题的解决。这与执行型思维风格的特点是相符合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按照有序的步骤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使用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执行型思维风格,对提高理科教育质量是有利的。
(三)自由型思维风格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自由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情境,超出现有的程序和规则,对变化的容忍力高。根据郑磊磊等人的研究[10],自由型思维风格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倾向,对于形成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创新教育和创造力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的今天,学校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思维风格特点,在教学中加以强化,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多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主要是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由举办单位比如学校给定题目范围,每个参赛小组必须选择自己的参赛题目,学习小组要明确参加活动的动机。同时,竞赛活动是有时限的,学习小组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品。即是说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参赛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一个给定的题目范围内独立完成自己用以参赛的作品。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必须接触大量的学习资料,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学习小组还必须尽量做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学习者有容忍变化和面对不确定的情境的素质,同时又能找出一些超越常规程序的方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除了要具有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外,更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探索能力,以增强小组的整体创造力,并使整个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与自由型思维风格的表现特征相符,可在大学本科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五、结论
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本文调研和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据此探讨在高等理科教学中,可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和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几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这3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风格特征,同时根据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所偏好的教学方式。应用这几种教学模式,应能在高等理科教育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课题2005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经费的资助)
参考文献
[1][8][9] 李其龙,张可创主编.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约翰・宾著.张仁铎译.朱永新审校.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4][5]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1997.
[6]武欣.思维风格量表的修订与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
[7]武欣,张厚粲.思维风格测验在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J].心理科学,1999,22(4):29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