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校的债务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如何化解高校的财务的危机,就需要高校将高效的使用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不然高校会面临较大的财务危机。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的、全面的分析高校的财务状况,优化资源的配置。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财务绩效评价的体系的建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绩效结果反馈,为财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导向性作用。
对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对财务状况具有预警和宏观管理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校财务工作的提高。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选取合理的指标,构建一个合理的、系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些评价指标,依据财务视角去评价高校的业绩和运行效率,促进高校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原理
绩效评级是管理者日常工作目标的参照标准,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评定组织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管理者,绩效评价一般采用特定评价指标,合理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具有完全适应性。
高校的组织职能是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了体现高校的这四大职能,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系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的财务绩效指标是指高校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而产生能用数据表示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产出。在构建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机能反映出投入与产出比,还能反映出办学规模不可比但绩效可比的相对性。
1.指标分类
根据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分析的基本原理,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指标层为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准则层为财务经济指标、财务效率指标和财务效益指标;指标层为财务绩效的具体指标。财务经济指标是反映人才培养、科研成果。
2.指标选取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表1所示。
3.评价方法的选择
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多维度的决策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细分为多维因素,将各种因素按关联关系配对分组,分成阶梯状结构。通过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将每层元素按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权重分配定量值。
目前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有张海兰的功效系数法和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法,
4.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财务指标的选取,我们将指标体系分为四级指标,通过具体的指标来揭示高校的财务综合水平。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全文的重点,我们采用判断矩阵的检验来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利用专家调查法对10位财务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按照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利用计算机分别算出层次排序的各指标权重W以及一致性检验CR、CI,等到的结果显示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所以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指标实际值进行无纲量化处理。财务绩效评价的各个指标所包含不同量纲和量纲单位,如何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我们引入功效系数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为正向指标处理公式和逆向指标处理公式:
正向指标公式:
逆向指标公式:
公式中:表示为评价高校的某指标实际值;表示评价高校某指标最大值;表示评价高校某指标最小值;表示评价高校某指标的功效系数值;对于正向指标来说,功效系数的转化不影响各原始数据的相关性,但对于逆向指标来说,会完全改变正、逆指标原始数据的相关性。
5.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公式如下:
公式中:为高校的绩效评价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表示评价高校某指标的功效系数值;
三、结论
通过对某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来看,采用AHP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高校财务绩效的实际情况,可以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职能,规范和引导高校的经营行为,改善高校的经营管理方式。同时,有利于决策者利用财务绩效评价发现财务方面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馈沟通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左和平,杨雨青.基于AHP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8-59.
[2]张文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9(4):116-118.
[3]罗芳.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3):28-31.
[4]朱自锋.普通高校等级赋值的财务绩效评价[J].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3):
摘要: 现金流风险是指由于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现金收支的不匹配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世纪,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每个企业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现金流风险。企业现金流风险发展到了最严重的程度以至于危及到了企业的生存时,就发生了所谓的流量破产。对现金流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以使企业自身获益许多,研究现金流风险评估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现金流量;风险评估
1引言
现金流风险是指由于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现金收支的不匹配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世纪,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每个企业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现金流风险。
2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都是由专家利用较少的统计信息做出的估计。这里主要介绍广泛运用于风险评价领域的“A记分法”。美国管理专家提出了一种衡量企业风险的方法―"A记分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与企业风险有关的各种现象或标志性因素罗列出来,并根据它们对企业经营失败影响程度的大小赋予不同的上限数值,然后将该企业每一因素下所得的分值加总起来,即得到综合风险分值“A",将它与标准值对比,就可知该企业的风险程度。"A记分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对风险因素的估计及对企业管理状况的恰当评价。如:管理活动是否深人,管理技能是否全面,经理班子是否被动,财务经理够不够强,有无现金开支计划,应变能力强弱,是否存在资本的过度经营,经营秩序是否混乱,无过错预算控制的程度等等。该方法主要从企业的经营缺点、企业经营上犯的错误、企业破产征兆这三方面来衡量企业的财务危机。这要求打分者对所有项目的情况要完全熟悉,所以只适用于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的内部评价者,而不利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的分析,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类方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它们是根据个人或集体合理的判断,加上一定的信息,经验和科学分析所得,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具备对各阶段风险有深刻了解的专家或风险技术人员。并且风险测定结果主要依据评价者的个人判断,属于主观风险测定,评判者的判断边界模糊,不同的评判对同一企业的风险测定结果也不一样。
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企业的财务数据严重缺失或难以获得;在构建复杂的风险评估模型前进行探索性分析;只需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粗略的评价等。
3定量分析法
3.1 加权评分法
通常使用的加权评分法有:沃尔评分法、功效系数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计算综合评分进行评价的方法,此法是选择若干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得总评分。若实际得分大于或接近100分,则说明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若相差较大,则说明财务状况较差。此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从理论上证明指标选择数量的缘由、赋予权重大小的依据、某些指标异常变动时如何处理等问题。
功效系数评分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把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通过功效系数函数转化为可以评估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据以对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记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四类:正向型变量,逆向型变量,稳定型变量和适度最优型变量。然后对所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都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及不允许值的上下限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再根据各指标值的重要性,运用德尔菲法、AHP、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平均数,即为该公司的综合功效系数,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大小进行财务风险的评估和预测。但是,功效系数法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权数确定的客观性问题;二是指标体系构造的合理性问题;三是满意值与不允许值的确定的科学性问题。
3.2 概率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就是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步骤如下:首先计算各项目的收益期望值;其次,计算各项目报酬率的分散程度,即方差和标准差;最后根据变异系数判断风险程度,变异系数越大,风险越大,变异系数越小,风险越小。概率分析法的优点是它把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于理财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可信度强,容易理解,是其他方法的依据和基础。但是在使用概率分析法进行财务风险的评估时,经济业务的概率分布较难确定,且大多概率的确定需要靠经验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概率分析法适用于统计数据较准确、统计基础较好、经济业务有一定规律性的企业。
4综合分析法
4.1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是在模糊环境下,考虑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给出的评价标准和实际观测值,通过模糊变换,对一事物做出综合评价的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是应用隶属度函数、模糊映射和模糊线性变换进行综合决策的数学工具。严格的讲,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一种加权评分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其既考虑多因素影响、又考虑了事物本身的模糊性特征,并尽运算过程简单,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等特点,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度企业财务风险其步骤如下:
(1)财务风险测度指标设计(2)用层次分析法(AHP)等确定测度指标的权重
(3)确定标准值,设立评价集(4)确定隶属度函数,构造模糊变换矩阵(5)建立财务风险测度模型。由于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度企业财务风险,可以在模糊的环境下,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既能研究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总体风险状况,又可以用于分析企业各环节的财务风险状况,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缺陷在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具体运用中,模糊合成运算方法,如主因素决定型、主因素突出型或加权平均型运算方法等,是否科学还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检验,并且,财务风险测度指标的设计、隶属度函数以及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都有一定的主观性。
4.2 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是对生理上真实的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基本特征进行
理论抽象、简化和模拟而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分为前向网络、反馈网络、自组织网络等几类。目前,在人经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近90%的神经网络模型是采用BP网络和它的变化形式,它也是前向网络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精华部分。前向反馈网络是指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BP网络采用多层结构,由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输出层构成,相邻层之间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同一层内的神经元无连接。与感知器和线性神经网络不同的是,BP网络各隐节点的激活函数使用了连续可微的Sigmoidal函数,所以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间的任意非线性映射。
神经网络模型在企业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分类模型,对处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归类,从而实现了对企业风险状况的评价;与专家评价法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使得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系统能够将专家评价思想以连接权的方式赋予风险评价模型;与模糊数学方法结合运用,用以确定风险评价模型中的权重等。
综合分析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所评价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求研究者能够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往往需要以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或项目的形式来从事相关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段九利,现金流量管理规范操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墙体材料的产值在整个建筑工业总产值中,其比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资源及能源消耗量占建筑工业总能耗的二分之一左右。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回收报废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能源损耗,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负荷,已经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环保的重大课题。依据欧美发达国家墙体材料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墙材产品向着轻量化、大型化、节能化、利废化、复合化及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任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虽然有些墙体材料虽在节能环保方面有着诸多功效,但其在现实生活的推广使用仍受一些限制,包括生产企业缺乏市场定位且产品参差不齐,消费者对现有新型墙体的实际功效与价值缺乏,面对其高昂的成本而忘而却步。面对此种情况,现实生活急需一套完善的墙体绩效评价与估值体系,以帮助生产企业对其的了解并对其价值加以认可。
二、墙体材料绩效评价
目前市场上的墙体建筑材料种类比较多,不同墙体材料在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生产工艺流程及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性能和特点也各异,因而墙体材料的综合评价较为复杂。首先,对墙体材料的绩效评价不能从单一方面进行,而应分门别类的建立一个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拥有共性的墙体建筑材料从不同的维度来反应其绩效性能。其次,不同类型墙体材料在相关规定上有一定差异。另外,相关数据的定性到定量的转化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墙体材料绩效评价体系建立 根据我国关于墙体材料相关规定和有关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生命周期法,构建墙体材料的评估体系。本文从经济绩效、性能就绩效、生态绩效三个维度构建描述墙体材料绩效评价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绩效、性能绩效及生态绩效。在二级指标中,对于经济绩效在此分为生产的经济性及应用的经济性;性能绩效分为物理性能、施工性能及安全性能;生态绩效按照墙体材料生命周期分为生产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及报废回收阶段。由于三级指标较多,在此不详细介绍,具体如表1、表2、表3所示。
(二)权重确立 对于指标权重的确立,不同指标结合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方法,通常有主观赋权(例如德尔菲法)法和客观赋法(指标统计数据决定)。本文采用德尔菲法法,集中相关专家意见,并在不断反馈修正中得到较为理想结果。由表1、表2、表3可知,墙体材料性能绩效权重高于生态绩效,生态绩效高于经济绩效。这是由于我们在赋予权重时认为,墙体材料首先得满足建筑物使用要求,良好材质的建材也是满足生态环保的基础,在此赋予最高权重。其次考虑到环境污染及污染治理成本可能比墙体材料生产成本更高,在此赋予生态绩效更高的权重。经济绩效二级指标中,相比较应用的经济性而言,大部分成本体现在生产的经济性上,因而赋予更高权重。同理,性能绩效的二级指标权重依次为,物理性能指标权重>安全性能>施工性能。生态绩效按照生命周期法划分为四个阶段,由于墙体材料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生产阶段,而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在使用阶段,因而在此给予二者赋予较高权重。由于篇幅原因本文省略了相关具体计算过程。
从经济绩效指标来看,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经济性最强,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经济性最差。这主要是由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单位面积墙体造价较低,且有一定市场前景,工艺技术较先进等原因。相比较而言,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单位面积墙体造价最高,市场推广有一定难度。其他三者经济性相差不大,无明显区别
从性能绩效指标来看,粘土烧结类墙材好过非粘土墙材。KP1型烧结多孔粘土砖性能最好,且具有稳定性,例如烧结砖吸水和排水速度是其他类别建材的10多倍;耐火性强;在使用过程中尺寸稳定;耐久好。
从生态绩效来看,非粘土墙材一般要好过粘土烧结类墙材,主要是非粘土墙材减少对资源、能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环境绩效位居第一,主要是对废弃物的循环使用,且减少废气的排放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KP1型烧结多孔粘土砖、KM1型非承重空心砖这两类粘土烧结类墙材处于末尾,主要是对资源、能源消耗大,废弃物排放较多、且难以循环使用。
三、墙体材料价值评估
为验证墙体材料绩效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及方便消费者选取建材,本文选取已上市较久且市场成熟的墙体材料,运用市场法并结合墙体材料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相关墙材的价值评估,考量其市场价格是否反映内在实际价值。
(一)调查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 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二)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墙体材料价值评估体系 根据材料经济绩效、性能绩效、及生态绩效的差异,可以将墙体材料分类,具体根据实际实际情况决定。本文将墙体材料三个维度各分为10类,绩效值越大表示绩效越好。同时,我们用Nijm表示新型墙体材料的类型模式,则根据以对经济绩效、性能绩效以及生态绩效的划分,可以得到:Nijm=i×j×m=10×10×10=1000,即新型墙体材料的类型模式总共有1000种。为确定各种类型下的新型墙体材料的相互关系,自定义相对价值系数的概念,经济绩效、性能绩效、生态绩效分类间相对价值取值为0-1之间。现在根据各种组合类型下的新型墙体材料的经济绩效、性能绩效、生态绩效的大小,来确定各种类型的相对价值系数。用qijm表示aibjdm类型下的新型墙体材料的综合相对价值系数,则有:qijm=qai×qbj×qdm。由于版面原因表6仅给出奇数部分划分标准,偶数部分即其补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待评估墙体材料与四类参照墙体材料对比进行估值,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待评估墙体材料的真实价值。当然,现实中可能存在由于所选取部分参照材料的市场价格失真而导致评估价值的偏离实际价值,这需要我们合理选择市场上功能齐全、价格稳定的主流产品为参照物。总而言之,新型墙体材料的绩效评价体系使我们对新型墙体材料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基于综合评价系数所得到的值(高评价值意味着高价格),实际评估实务中仍然可以对实际评估值加以检验与校正,在此不作过多阐述。
参考文献:
[1]熊文强、郭孝菊:《绿色浪潮――21世纪的热点讨论与认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曹万智:《新型墙体材料的特性及发展趋势》,《砖瓦》2012年第11期。
一、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的价值取向
从总体上看,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力求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宏观层面上看,地理试题的设计期望能考查出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形成状况,较明显地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关注考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状况
地理学科能力要素主要由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地理事象的判断与评价能力等构成。为此,近年的高考试题命制十分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形成状况的考查,尤其是综合题的命制显得更加突出。其命题方式大多为:创设问题情境(多用地理图像语言)围绕主题设问(并列式或递进式)运用核心知识和能力作答。
例1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6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3为图1中①②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本题以“澳大利亚西部区域”为空间背景,采用并列式设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对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第(1)题侧重考查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地集中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出口地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综合图1、图2信息,则可得出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有: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根据图3信息,可以归纳出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再结合图1的空间位置特点,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可以分析得出其形成原因应是: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第(3)题重在考查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从图1中可以得出②③两地的相同点是都有丰富的地下水;结合图1、图3信息,则可归纳出②、③两地水资源的不同点是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终年缺乏;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二)关注考生基本的地理方法的掌握状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地理方法的形成提出了以下目标。一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二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且在学业评价中提出了以下建议:“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其评价标准为: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近年来,浙江省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基本的地理方法”的考查已有较好的体现,“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已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也不时地出现在综合试题的价值取向之中。如例1中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的地理观察,对“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状况”的地理比较与区域综合分析。在所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方法的考查。
(三)关注考生地理观点的形成状况
中学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地理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空间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试题命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考生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等。从近年高考试题的形式看,地理观念的考查很少在试题中直接出现,它多以隐性方式进行渗透。试题设计一般通过对“某一区域环境中某项人类活动”的分析,折射出考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点。例如,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6(3)题,要求考生对“热带雨林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3)题,要求考生回答“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7(2)题,以深圳市的产业转移为案例,让考生从环境承载力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合理的转移方案,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关注考生地理问题探究方法或思维的形成状况
“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这一命题方式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有出现。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区位商”、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海油陆采”等,均是考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地理知识,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地理探究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各种假设、搜集整理多种资料、分析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探究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命题价值取向,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要求考生在真实、复杂、开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参与探究,实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的思维过程。
例2 (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6题)图4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表1为图4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
表1
(1)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3)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本题具有地理综合题的一般特征——以区域为载体,归纳地理特征(水文特征、雪带分布特点)、探析地理成因(水位稳定、雪带分布)、明析地理原理(小麦输出港区位),除此之外,还创设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探究性问题情境——五大湖地区的“雪带”分布,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为问题设计的主线,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第(2)题的解答,首先要求考生在区域分布图中发现一个现实问题“雪带分布不平衡:分布在湖的东、南岸”,然后运用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这些区域降雪量偏多,可能是这些区域有特殊的积雪堆积条件:若是降水量偏多,那么这些地方应该是空气中有较多的水汽含量,并具备空气上升的条件;若是积雪不易溶化,则应具备地势高或背阴的条件。验证假设——综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在迎风坡有地形抬升作用),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题顺利解答的关键,取决于考生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是否具备不畏困难的探究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探究思维。
类似的新情境、新问题的考题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出现,如第37题的第(1)小题要求考生运用新材料和区域分布图(如图5)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材料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很多考生面对这一问题时,感觉束手无策。其实,该题的命题意图十分明显,主要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地理信息的有效获取与解读)和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思维。文本材料已明确告知考生“海油陆采”的两个要求:建设入海道路与人工岛;图像信息也隐约告知考生海上油田与陆地的位置关系。若能把握这两个关键点,就不难得到“海油陆采”的自然条件应是: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受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
二、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题特点
如果我们对近三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的地理综合题作一个微观的比较分析(见表2),不难发现其试题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以区域为载体入题,淡化识记要求,凸现原理性知识的应用考查
地理综合题在区域选择上重在考虑区域特征是否鲜明,能否找到相关系统地理原理的落脚点。一方面,在空间定位上不为难考生,力求让大部分考生能上手做题;另一方面,在问题设置上主要追求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淡化对区域具体知识的识记要求,突出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性知识的分析应用:描述与阐述地理分布(规律),归纳与比较地理特征,分析与探究地理成因,探讨与评价人类活动等。
(二)方向的选择侧重遍平化,凸现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一般而言,以区域为载体的地理综合题设问方向的选择有两种常用的方式:一是以区域主导要素为中心入题,采用“递进式”设问,即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某一主题由浅入深进行“剥笋式”的追问;二是以区域主要特征为中心入题,采用“并列式”设问,即几个问题与区域内的主要地理特征相关,各问题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体现对知识广度的要求。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综合题的形式看,多倾向于知识、能力的遍平化,力求凸现地理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三)信息的呈现趋向多样化与简明化,凸现对提取与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
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综合题信息呈现的方式看,多样化与简明化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除常规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要求考生能将多样的信息有机地整合,来思考、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另一方面,尽力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信息呈现的简明化,减少考生的阅读和取舍信息所花费的时间,提高解题的有效时间。这一特点也传递给考生一个明确的信号,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必须十分重视试题中出现的符号、数据、文字等有效信息,否则就会答非所问,或丢三落四,从而造成严重的失分现象。如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6题图中的7m、75m两个数据,第37题图中的图例(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对获取正确答案至关重要。
(四)问题的设计趋向单一性与小切口,凸现对具体地理要素及关联性的考查
近三年高考综合题中小题的设问有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切口变小,指向更具体的地理要素,并关注要素间的关联性分析。如2012年第36题第(2)问,要求考生关注的不是两地宏观的气候特征,而是要求考生观察更小切口的降水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分析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二是对某些问题作出了行为动词或外加条件的限制,使设问更具单一性,避免考生“模式化”答题或“惯性化”作答。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6、37题的6个设问均对考生的答题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描述、评价、说明、分析、比较、简析、判断”,而第37题的第(2)问还对考生设置了问题思考的的方向性限制:“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三、提升地理综合题得分率的复习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中得到的高考综合题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命题特点,若能在复习教学中处理好以下的教与学的环节,则能较好地提升考生的地理综合题得分率。
(一)把握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区域性与综合性,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重视对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训练。对于某一区域而言,需要较好地把握区域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规律、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等,以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复习南欧(地中海沿岸)地区(如图6)时,可以按以下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加以把握。
1.了解地理位置与分布,即明确它在哪里——纬度位置(40°N附近)、海陆位置(三面临海,南靠地中海)。
2. 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即观察并归纳区域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山地为主的地形(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
3. 理解地理因果关系,即探究区域内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搞清楚“它为什么在那里”——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等。
4. 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地理过程——古地中海(沉积地层)板块挤压运动(地壳活动剧烈、岩浆活动)地中海缩小与阿尔卑斯山系隆起(褶皱山系、多火山地震、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
5. 理解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即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明析某一要素对空间中其他地理特征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如巴尔干半岛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与地中海的关系(古地中海形成了可溶性的石灰岩,地中海气候满足了降水条件)。
6. 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辩证地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特征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究怎样使某一地理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如充分利用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发展地中海农业(花卉、蔬菜、园艺)、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二)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选择特征区域进行综合思考
以区域为载体的高考综合题在区域空间选择上有两个指向比较明显,一是区域内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二是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考查方向选择上也往往考虑两个指向,一是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区域地理学习内容),二是能承载地理原理的典型地理要素(系统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应用)。为此,在考前的综合复习阶段,若能将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选择特征区域进行综合思考,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首先,依据区域特征的鲜明性和社会热点的关联性框定你认为高考可能重点关注的区域(如图7的样式)。区域范围大小的确定要合适(不宜过大或过小),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判断,二是能承载试题分值所需要的地理要素。
其次,从系统地理的角度选择综合思考的方向,主要考虑区域内突出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在本区域中可以说明地理原理的典型案例。如图7中的A区域(美国西部地区),其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可以承载分析“地形、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这一原理性知识;而“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既反映了这一区域的世界性地位,又可以落脚高科技产业布局的区位要求。
再次,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梳理区域内主要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如图7中的E区域,可以选择以“气候”为中心进行如图8所示的主题式综合思考:从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可以正确认识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的宏观气候分布;从洋流和地形分布可以正确理解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气候分布入手可以正确理解该区域的自然景观的分布特色(澳大利亚的半环状景观和新西兰的温带草原)和河流水文特征;综合各自然要素特点和人类活动可以正确理解区域产业布局的特征(澳大利亚东部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和混合农业的发展,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等)。
最后,选择主导地理要素,进一步探究区域内普遍规律中的特殊地理现象的发生。如图7 E区域中澳大利亚东北部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信风、地形、暖流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如图9为新西兰北岛西部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具有终年温和多雨的总体特征,但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冬季降水更丰富)。此时,则需要对其成因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观察图像信息中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分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冬季(6-8月)气温低,区域内气压梯度大,西风更强盛,带来丰沛降水”。
(三)依据设问指向,有效提取与分析信息,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从近年考生回答综合题的总体情况看,答不全、超答或答非所问等是造成失分严重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除少数考生没有真正掌握分析问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之外,更多的是审题不到位,没有领悟命题者的意图而造成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偏差,或者是简单套用答题模式按惯性思维作答,又或者是不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而自圆其说,等等。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对考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一能力要求基本上是按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常规思维过程而提出的,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是按这一能力要求开展复习教学与解题训练。笔者发现这一常规的复习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考生受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多,造成在审题上花费的时间偏多;二是对问题指向的把握不够精确,造成答题不全或无的放矢。若能将解题的思维过程作适当调整,“从问题指向入手,直奔问题解决”则能较好地弥补上述提到的“两个弊端”,有效提升答案的针对性。其操作方法为:粗读整题、了解主题提取设问、明确方向调运知识、检索信息推理分析、针对作答。
例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环境影响费用=氮素渗漏损失费+渗漏水对环境影响费。
(1)依据图10中棉花种植的自然区位,推测棉花的生长习性。
(2)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分析说明过度灌溉棉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题为2011学年绍兴市高三质量调测卷中的一道综合题,看似简单的问题,考生的得分情况却很不理想。第(1)题得零分的考生不少,其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缺失了“推测”这一问题的指向要求。在考生所答的第(2)题答案中,60%以上的有“土壤(地)次生盐碱(渍)化”这一内容,说明考生在答题的思维过程中无视设问的前置限制条件“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类似的失分现象在考生中具有普遍性。如果运用“从问题指向入手,直奔问题解决”的解题方法,则能较好地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85-03
0 引言
仪器分析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化学类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而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技术特点及操作要领,学会一些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运用仪器对实际物质进行分析分离的基本思路。通过本门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所用仪器的结构和各主要部件的基本功能,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实验技术、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操作该类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分析仪器正确地获取精密实验数据,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得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获取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预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成为新世纪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面临时代挑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设置更要着眼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都在积极全面地推进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仪器分析实验项目设置,最有效的培养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采用网络调查和部分高校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全国30所985重点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探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一般普通高校提供借鉴。
1 仪器分析实验项目设置情况调查
仪器分析实验,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仪器分析课程的基本原理之后,将仪器分析理论与操作应用技能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独立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离方法等方面的仪器分析实验,下面分别对各部分实验项目设置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1.1 光谱分析方法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光谱分析法是基于检测能量(电磁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所引起变化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利用特征光谱研究物质结构或测定化学成分的方法,包括红外、荧光、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等。随着光学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在应用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光谱分析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在所调查的重点高校中,光谱分析法实验项目设置基本都在4个以上(见表1),而且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都是必做的实验项目。比如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分别对紫外分光光度法开设了两个实验项目,中山大学对原子吸收光谱法开设了两个实验项目,实验中还要求学生掌握最佳条件的选择方法等。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分别开设了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同时,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如《芳香类化合物的紫外与荧光光谱比较分析》,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锻炼。在红外光谱分析法实验中,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分别对液体和固体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实验,拓宽了学生视野。光谱分析法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因受到仪器操作复杂和实验环境的限制,开设的学校较少,只占到所调查985重点高校的五分之一。
1.2 电分析化学方法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电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根据溶液或其它介质中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把测定的对象构成一个化学电池的组成部分,通过测量电池的某些物理量,如电位、电流、电导或电量等,求得物质的含量或测定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根据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电化学方法因其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而且仪器设备较简单、经济,仪器的调试和操作都较简便,容易实现自动化,所以高校对电化学设备的配置较为齐全,实验项目基本上在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中选择三种进行实验教学(见表2)。
1.3 分离方法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化学分离是指试样在进行测定(或检出)以前,常常需要使待测(或检出)物质与干扰物质彼此分离。在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中主要学习了色谱分离技术,利用欲分离的各组分在体系中两相的分配有差异(即分配系数或吸附等温线不同),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随着移动,可反复进行多次的分配,组分的分配系数虽然只有微小差异,但在移动速度上却有颇大的差别,于是这些组分得到分离。色谱法两相中,一个相是固定不动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移动着的,称为流动相。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该法通常处理量较少,故很适合于作微量组分的分析分离。通过对30所985重点院校调查(见表3),可以看出这些院校均对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开设了实验,而且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对气相色谱法开设了两个实验,其中有8所高校还开设了综合性实验,比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占所调查高校比例的26,7%。但高校中开设毛细管气相色谱实验的并不多,仅仅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3所高校,只占所调查高校比例的10%。因受到实验环境、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其它的分离方法如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在所调查高校中基本没有开设。
1.4 其它分析技术的开设情况
其它的一些分析技术比如热重法、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流动注射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等,在所调查的全国30所985重点高校中,开设这些实验课程的寥寥无几,仅仅发现四川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CaC2O4・H2O的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实验项目,厦门大学开设了X-射线衍射分析法定性分析实验,其中包括等轴晶系试样单胞常数、晶面指数、点阵类型的测定等。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教材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竞争力,购置了很多大型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为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先
进的分析仪器逐渐取代了老仪器,并随着计算机软件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在仪器分析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仪器的性能大幅度提高,也因此建立了表征测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并开拓了新领域,于是现有的仪器分析教材内容落后于新仪器发展的现象更为显著。一方面要求高校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勇于创新,加大发展步伐,及时引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及时更新实验仪器中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更新仪器分析教材内容,使得仪器更新发展和教材内容趋于同步。同时也因仪器分析实验教材通用性不强,不同院校拥有的仪器设备的种类、型号和数量参差不齐,因此开设的实验内容、实验个数、实验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具体情况、易于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2.2 实验内容
研究型和应用型实验在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所设立的实验项目基本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实验方法成熟,但实验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关系不大,这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缺少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中所涉及的大型贵重仪器实验,或是演示实验,或是学生短时间操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所调查的985重点高校中,可以显著的看到这方面的改进和提高,研究型和应用型实验比例明显加大,而且实验过程趋于完整合理,有别于传统的使用现有的药品试剂。比如在分离方法实验中,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开设的APC药片中各组分(阿司匹林、咖啡因和非那西丁)的测定实验,就增加了一些实际样品(药品)的前处理过程,使得整个实验的应用性和科学性得以提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还可以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及中草药成分的测定等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仪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某些分析方法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使得仪器分析实验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培养适应时展的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3 实验方法和实验策略
注重构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教师既需要把理论课上讲述的有关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又需要把实验中所要应用的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教授给学生,同时也通过整个实验过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和发展学生的科研思想和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为学生今后在从事教学、科研、分析检测等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
2.4 实验考核体系
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消除高分低能现象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针对仪器分析实验复杂、难于理解的特点,更要把培养能力作为目标,注重整个实验过程,并不是只看实验结果,而是将考核工作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实验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认真学习和完成实验,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减少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实际效果来看,极大的促进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
关键词:成长能力 主成分 熵权 钢铁行业
企业的成长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积累发展潜能,使企业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能在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的能力。企业成长能力是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戢运丽,2008),是企业提高驾驭市场与抗御风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企业成长能力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并建立科学、客观的企业成长评价模型是企业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孙建华,2004)。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很多学者对企业成长能力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991年思腾斯特公司首次提出了企业成长能力评价应将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经济增加值指标法的基础上,杰弗里提出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指标,以期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企业成长能力。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提出,股东价值增加潜力是公司成长能力的最佳衡量指标。艾尔弗雷德认为,股东价值受到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价值增长的潜在时期等指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企业股东价值评价公式。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和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使用平衡记分卡方法评价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指标、客户层面、内部流程控制、学习与成长能力四项内容。英国学者安迪·尼利和安德森咨询公司于2001年将业绩棱镜法运用于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中。业绩棱镜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目标和战略,以及对整个经营过程的改进要求,提出了维持和发展利益相关者需求能力的评价,业绩棱镜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企业成长能力进行:顾客关系管理、供应商及联盟关系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雇员关系管理、定规者及社区关系管理。
(二)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托于对企业绩效的评价。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以财务效益指标为中心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企业成长能力首次被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2002年2月,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成长能力和发展潜力全面、客观反映的要求,突出反映企业成长能力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又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将成长能力指标的比重由18%提高到24%。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评价,以销售增长和资本积累为主线,同时考虑企业技术投入、资本扩张等因素。因此,新修订的细则将企业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确定为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将技术投入比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确定为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的补充和修正指标。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企业成长能力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玉明、段生森(2009)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对不同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在三层次评价模型中,第一、第二层次指标权重的求取主要是通过专家法构造标度的两两比较矩阵。郭南芸(2008)从产业规模、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绩效与市场环境四大要素着手,运用T.L.Saaty的层次分析法对高技术产业成长能力进行了评价,各项指标的相互重要性确定和构造判断矩阵主要通过专家法完成。苏冬蔚、吴仰儒指出,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狭义层面是指上市公司如何解决健康成长的问题,广义层面是指上市公司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如何实现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两人并运用数据计量方法,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结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构建了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模型,并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ST公司成长能力不足的本质特征。汤谷良、游尤基于可持续增长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现有的四种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其在逻辑上和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并利用万科七年的数据对不同模型进行数据验证,鼓励企业适度投资以维持企业成长性。
文先明采用专家打分法,将定量指标采用相对性处理,对湖南省2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能力进行研究,将企业的成长能力分为企业的基础能力和整合能力,并进一步将企业的基础能力分为基础生存能力和基础成长能力,将企业的整合能力分为外部整合能力和内部整合能力。刘健、李家森从银行信贷风险计量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假定—模拟—预报的方法,把企业发展能力多维评价指标综合成一维投影指标,将最佳投影方向作为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企业成长能力进行组合评价。何宏波指出,目前企业成长能力分析还没有完整的分析体系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发展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未知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难度较大,经营管理者应从战略层面关注企业的成长能力,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对企业的成长能力进行预测。何燕(2004)以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功效系数法为基础结合综合分析判断法,对企业成长能力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中运用德尔菲法和权值因子判断法确定各财务指标权重。
(三)现有文献局限性
文献调研表明: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小型企业和科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等方面,针对某一特定行业成长能力评价的研究较少,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几乎为空白。现有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成长能力评价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中部分或者全部采用了专家法和德尔菲法等主观赋权,主观赋权缺乏科学依据,可能会导致对某一因素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二是当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存在密切联系或相关性较大时会导致对某一指标的重复评价。这两方面的问题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不能完全反映所评价企业的真实成长能力。因此,探寻既能克服主观赋权问题又能剔除某一影响因素重复评价问题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的方法得到线性无关的主成分,能够有效剔除某一影响因素的重复评价;熵权分析法作为典型的客观赋权法,能够有效解决主观赋权问题。为讨论基于主成分—熵权分析法(PCA-EWA)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模型的适用性问题,本文以我国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财务指标为依据,运用基于PCA-EWA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模型,对我国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主成分—熵权分析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多指标评价方法,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把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朱星宇、陈勇强,2011)。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使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
(二)熵权法基本原理
熵权法是一种依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确定决策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
若样本数为n,评价指标为p,数据矩阵为F=(fij)n×p,对于某个指标Fj,信息熵,其中。
在信息论中,熵是测度系统不确定性的量(陈敬武,2007)。熵值越小,表明指标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那么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就应越大;反之,若某个指标信息熵值越大,表明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小,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就应越小。
(三)基于PCA-EWA的模型构建
第一,选取成长能力评价指标及原始数据。若样本数为n,选取的成长能力指标数为p,则原始数据矩阵X=(Xij)n×p,其中Xij表示第i家钢铁上市公司第j项成长能力指标。
第二,原始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各项成长能力指标由于正逆性质不同或量纲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Y=(yij)n×p。
第三,计算协方差矩阵R。其中Rij(i,j=1,2,…,p)为原来变量Yi与Yj的相关系数。
第四,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λi (i=1,2,…,p)和特征向量Ai(i=1,2,…,p),并计算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
第五,确定主成分的个数。通常选取累积贡献率在80%-90%之间且特征值大于1的前k(k<p)个主成分F1,F2,…,Fk。
第六,计算主成分载荷,建立主成分指标Fi与初始指标Xi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主成分指标值。
第七,根据主成分指标值,建立主成分指标矩阵F=(fij)n×k。运用极差变换法对主成分指标值进行非负数化处理。由于正向指标数值和负向指标数值代表的含义不同(正向指标数值越高越好,负向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因此,对于正负项指标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则f`ij为第i个钢铁企业的第j个主成分指标的数值(i=1,2…,n ;j=1,2,…,k)。
第八,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占该指标的比重:
第九,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
第十,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定义差异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Hi越大,则第j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越大。
第十一,计算熵权,利用熵权法对指标赋权,则第j个主成分指标的熵权为:
第十二,构造成长能力评价模型:
实证研究
(一)指标与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所采用反映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的财务比率来源于锐思数据库(省略),综合考虑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易度量性,本文选取了13个衡量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的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
样本的合理选择对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研究至关重要,鉴于篇幅有限,综合考虑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和样本数据的采集,本文选取了我国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度指标为样本进行成长能力研究。包括:攀钢钒钛、大冶特钢、本钢板材、太钢不锈、鞍钢股份、首钢股份、三钢闽光、武钢股份、包钢股份、宝钢股份、莱钢股份、杭钢股份、凌钢股份、酒钢宏兴、安阳钢铁、八一钢铁、马钢股份、柳钢股份。从锐思数据库可获取这18家铁行业上市公司13个反映其成长能力的财务指标值(原始数据略)。通过建立协方差矩阵(略),可观测出协方差矩阵中经标准化后的数据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数值较大,表明有必要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主成分及熵权分析
运用SPSS(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统计软件对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成长能力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可得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
从表2中可以观测出有3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且这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4%以上,则取K=3即取3个主成分指标来代替原来的13个财务指标,这3个主成分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占到了原始指标信息量的87.44%。这三个主成分分别记为F1 、F2 、F3。
初始因子载荷量是主成分Fi与原始指标Xi的相关系数,它揭示了主成分与各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利用它可较好地解释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主成分F1 、F2 、F3是原13个成长能力指标的线性组合,在这个线性组合中各变量的系数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见表3)。一般而言,在某个主成分中,线性组合中系数绝对值大的成长能力指标对该主成分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若几个成长能力指标系数相当,则应认为该主成分是这几个原始指标的综合。
将SPSS软件生成的主成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数据(SPSS软件自动生成并以ZXi表示)相乘,可得出主成分表达式。主成分F1 、F2 、F3的表达式如下:
F1=0.3442ZX1+0.3422ZX2+ 0.3390ZX3+0.3315ZX4+0.3060ZX5+ 0.3048ZX6+0.2985ZX7+0.2925ZX8+ 0.2913ZX9+0.2853ZX10+0.0096ZX11+ 0.1154ZX12+0.0060ZX13
F2=-0.2436ZX1-0.2497ZX2- 0.2634ZX3-0.2541ZX4+0.1892ZX5- 0.3178ZX6+0.2002ZX7+0.3288ZX8+ 0.3310ZX9+0.3371ZX10+0.3651ZX11+ 0.2414ZX12 +0.2112ZX13
F3=0.1437ZX1+0.0879ZX2+ 0.1496ZX3+0.0981ZX4-0.3247ZX5+ 0.1623ZX6-0.3323ZX7- 0.0558ZX8- 0.0558ZX9- 0.0110ZX10+0.4599ZX11+ 0.1226ZX12+0.6814ZX13
将标准化数据带入上式,计算所选取的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主成分得分,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运用极差变换法对主成分得分进行非负数化处理,结果如表5所示。
确定主成分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第一步,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企业指标值比重bij。第二步,计算三个主成分指标F1 ,F2 ,F3的熵值和熵权,结果见表6。第三步,构建企业成长能力综合评价函数模型, i=(1,2,3,…,n),计算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综合得分并排序,结果如表7所示。
(三)结果分析
由表7可知,凌钢股份以综合得分0.1604分位列第一。通过对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凌钢股份之所以综合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第二个主成分得分为3.5461,位列第一,而第二个主成分的熵权最高,为49.57%。在第二个主成分F2中,每股净资产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10)和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X9)有较高荷载,说明F2主要由X11、 X10 和X9 解释。综上所述,凌钢股份成长能力排名第一是由于其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较高。
资产是企业用以获得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资产增长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成长性高的企业一般能保持资产的稳定增长。每股净资产增长率高反映了凌钢股份权益资本扩张速度较快,总资产增长率较高表明凌钢股份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快。这两项指标共同表明了凌钢股份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良好。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的指标,高资产收益率代表了企业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增长速度快表明凌钢股份权益资本利用效率高,公司盈利能力强。较高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如果在较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情况下,又保持较高的净资产增长率,则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更加强劲。凌钢股份同时实现了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的快速发展,表明凌钢股份有效避免了盲目扩张,把握了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在保证资产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实现了资产的高效利用。
但是,相比之下,凌钢股份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增长率却相对较低,排名靠后,这表明凌钢股份在保持良好资本扩张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应重点扩大销售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注重营业成本控制,提高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进一步提高凌钢股份成长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凌钢股份组建于1994年,属于中小规模的钢铁企业,与武钢、鞍钢等组建时间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型钢铁集团相比,其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是它正处于资本快速扩张的上升时期。凌钢股份位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所处地区铁矿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和水运交通便利,依托京津唐钢材消费基地,外部发展条件优越。2007年公司投入4.46亿元进行了350万吨技术改造项目(刘振栋等,2009),大大增强了凌钢股份的发展后劲,拓展其发展空间。因此,在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PCA-EWA评价中,凌钢股份位列第一。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
结论
本文基于当前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评价方法的不足,通过主成分—熵权分析法(PCA-EWA)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起来运用到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评价中,有助于决策者把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转为新的主成分评价指标,避免了所评价的指标相关性较大时对某一影响因素的重复评价问题,并通过熵权法对主成分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客观赋权,从而解决了指标的主观赋权问题,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方法。
其次,通过对18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通过该方法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成长能力评价,不仅可以使企业全方位了解本企业成长能力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便于横向比较寻找差距,而且可以通过对成长能力指标的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促进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和经营管理,为企业优化经济决策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再次,本文运用主成分—熵权法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虑了衡量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的诸多财务指标,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单一财务指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得到上市公司客观、真实的成长能力评价结果,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戢运丽.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分析[J].商业时代,2008(7)
2.孙建华.论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成长能力[J].科技创新,2004(9)
3.Chen,S.,Dodd,J.L.,Economic Value Added(EVA):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 New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1997
4.王化成,刘俊勇,孙薇.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Kaplan,R.S.,D.P.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
6.Andy Neely,Chris Adams,Mike Kennerley.The performance Prism:The Scorecard for measuring and Managing Stakaholder Relationships[J].Prentice Hall,2002
7.张玉明,段升森.不同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比较研究—以山东省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10)
8.郭南芸.高技术产业成长能力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0(1)
9.苏冬蔚,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
10.汤谷良,游尤.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J].会计研究,2005(8)
11.文先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能力评价[J].系统工程,2006(12)
12.刘健,李家森.基于投影寻踪的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模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3)
13.何宏波.企业发展能力分析体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14.何燕.企业发展能力评价[D].陕西科技大学,2004
15.朱星宇,陈勇强.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因子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的金融业体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银行业务;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业务。根据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为78.77万亿元,占全国金融业份额的72%左右,即中国金融业是由银行类金融机构主导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地方性和城市商业银行。受发展年限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业务范围相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还相对较小。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50.9%,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仅为15.0%。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活跃,竞争力亦有较大的成长(如招商银行)。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创新和改革,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和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作为较为活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竞争力的评价和提升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有效的评价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拟考虑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现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局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的定义,商业银行竞争力即是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表现,由多个方面综合作用形成,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体现。
目前国内常用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以及神经网络分析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比较分析法虽然克服了评价过程中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主观性问题,但难以将评价的内容量化,对银行制定决策的参考价值不大。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虽然应用数学原理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但仍然是基于人为的赋值。虽然赋值经过了一定的检验,但是主观因素的影响仍然较大,其综合平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对于神经网络分析法,虽然权重的确定是客观的,但是这个权重的现实合理性难以实现。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思路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变量或是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关注和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是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相似)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或样品的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或样品的相关性较低。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众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各个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的,而是根据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在评价中就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重;相反,方差越小的变量权重也就越小,在评价中的重要性越低。相对于其他的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而且唯一。该方法可以方便准确地找出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力(权重),可以用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
四、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是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包括指标的可获取原则和指标的可比性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参考宋娜(2009)的文献,拟选定10个评价指标,构成本文的评价体系。包括资本规模(X1)、核心资本充足率(X2)、不良贷款率(X3)、资本净利率(X4)、流动性比率(X5)、贷存款比率(X6)、拨备覆盖率(X7)、存款增长率(X8)、资产增值率(X9)、净利润增长率(X10)。
基于银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其次,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再次,根据特征值和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建立因子载荷阵。最后,对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并对因子进行命名解释,并计算因子得分。
五、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对象的确定
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10家,本文拟对这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和评价。原始数据的收集主要来源于2009年各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巨潮咨询网。本文将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检验和因子分析。
(二)公因子命名及得分计算
首先,经过数据检验,本文数据的KMO统计量=0.868>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118.342,单侧P=0.000
其次,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潜在因子进行解释。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进行分析,F1、F2、F3和F4是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在各因子上选取相对的评价指标作为竞争力评价因子的解释变量,可得出各因子的解释。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在X5、X6、X8、X9和X10上的系数比较大,包括流动性比率、贷存款比率、存款增长率、资产增值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其中,流动性比率、贷存款比率代表经营效率,存款增长率、资产增值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发展能力。因此F1可以归结为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发展能力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在X2上的系数比较大,包括资本充足率指标,可以概括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3在X1、X4上的系数较大,包括资本规模和资产净利率,可以概括为商业银行规模实力及盈利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F4在X3、X7上的系数较大,包括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可以概括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因子。
再次,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根据根据4个综合因子方差的贡献率,构造出10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F=0.48061F1+0.19600F2+0.093667F3+0.07188F4
(三)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排名
根据上述综合业绩评价模型,得出10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竞争力评价得分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的实证可知,银行经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性、风险控制能力是决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强弱,主要决定于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各因子上的单项之间的排名存在一定差距,表明商业银行在各因子代表的因素上发展不平衡或发展呈弱势,进而影响其综合竞争力。
六、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
为了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本文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发展创新业务,提倡差异化经营。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已经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为了适应新的金融需求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发展创新,推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提倡差异化经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求生存、寻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客观选择。产品差异化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主动,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市场差异化的趋势,出台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汲取国际国内成功的经验,积极适应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创新发展模式,提倡差异化经营。
第二,注重人力资源培养,提高银行经营效率。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产权激励。如运用股权分配的形式对商业银行员工进行激励,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其次,可以实行功效挂钩,将银行员工的报酬与可观察、可计量且反映员工工作努力程度的可测变量挂钩。再次,实行晋升激励,如通过制定并实施人才选拔制度和方案,建立后备人才库,利用职务晋升及强化心理预期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最后,强化环境压力,激励员工的工作斗志。如实行竞争上岗,充分运用声誉机制,建立精神奖惩制度,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完善纪律的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员工的内在素质和银行的经营盈利水平。
第三,扩大银行资本规模,增加规模经济。为了实现或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设计实施一套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以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约束商业银行管理者在既定的权力和职责内行事。其次,调整机构网点,实现商业银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再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实现商业银行服务的规模效益。
第四,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控制力。商业银行应该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一切业务中一切环节中的所有风险,使风险的分散和集中管理相结合。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尤其是对于新产品、新业务,应该提倡风险先行的做法,即确保产品、业务在被引进或开发之前,就能识别其风险,并为其制定出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际科,杜鹃.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6(3).
2、陈国斌,迟枫.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综合评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4).
3、王璐,庞皓.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择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1).
4、宋娜.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
5、赵瑞红.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评析与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2(5).
关键词:砖拱桥;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加固技术;锚固筋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阿富汗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图可汗木公路修复工程,位于阿富汗喀布尔以东,是一条连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通往中亚各国的主干道,是一条集贸易、资源开发、人道主义援助及阿富汗难民遣返的生命线,具有极端重要性。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00米至200米。地貌特征,山区、丘陵分布,地表土为岩石及砂砾发育,岩石分类多为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角闪岩及页岩。
K67+700――K142+000,从苏鲁比到贾拉拉巴德,位于该通道中段,自然环境变化显著,一侧峻山,一侧临峡谷的崇山峻岭中,穿越丘陵、平川的四面环山的类盆地地段,海拔由500米至950米。最高气温高达55度(低温在零度以上),干热时间长达半年,降水少,降雨集中在一至三月份。工程以路面工程为主;桥涵结构物以桥涵修复为主。
砖拱桥在当地老桥中应用比较普遍,砖拱桥以造型优美、取材便利、造价低廉、施工简单的特点, 在上世纪阿富汗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多年营运, 许多拱桥都出现了一定的损坏迹象,如裂缝、局部变形等。经过合理的维修加固后, 这些破坏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拱桥的加固一般通过拱圈的加固来实现。拱圈可以用增加厚度和横向联系、或设置代替承载力的补充结构的方法来加固。
此次砖拱桥加固的目的是通过加固实现加大承载能力,延长桥的服务使用期限,满足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加固方案采用钢筋挂网喷射混凝土下套拱技术。该方案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满足边施工边通行的要求。
2.拱桥加固的理论依据;拱桥在荷载作用下, 除了承受荷载产生的轴向压力外, 还承受荷载对其产生的弯矩和剪力, 由于剪力影响较小, 所以拱桥结构是以压弯构件作为承重结构。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 其计算式为:
σ= N/A±M/W
式中:σ――主拱截面拉( 压) 应力
N―― 主拱截面轴向力
A―― 主拱圈截面面积
M―― 主拱截面弯矩
W――主拱圈截面抗弯几何弹性模量
由上式可知, 拱桥主拱圈结构受力状况由3个要素决定,即: 荷载产生的内力( 轴力、弯矩) ; 主拱圈截面的面积和抗弯弹性模量; 主拱圈材料的自身强度。
桥梁加固的方法较多, 无非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对进行加固补强。从外因角度是通过结构的性能改变, 即增大主拱圈截面面积和增加主拱圈的强度, 以此来提高主拱圈的承载力。从内因角度就是采用改变结构体系、减轻拱上建筑恒载,即改变结构体系, 减少主拱圈的内力和减轻拱上建筑恒载重量, 减少主拱圈的内力, 以此来提高主拱圈的承载力。无论采取何种加固方法和加固技术, 采取改变主拱圈外部条件或改变桥梁自身状况, 或调整主拱圈承受的内力途径, 其基本原理都是为了减少主拱圈承受的拉应力。
由此可知砖拱桥所能采取的加固措施有:加大主拱圈截面面积以及进而增大主拱圈截面抗弯几何弹性模量,改善提高主拱圈材料的自身强度等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加固方案的设计施工。
3.砖拱桥加固方案
3.1砖拱桥的现状,砖拱桥在上世纪中后期建造,使用时间较长,拱圈内壁存在不同程度老化、剥落、松散现象,需要进行拱圈内壁表面处理,然后再进行加固。
3.2拱圈内壁表面处理方案。
3.2.1拱圈表面的处理,砌缝、裂缝的修理。用凿子剔除灰缝,深度2-3厘米,用水冲洗干净,用瑞士西卡Sikalatex100 外加剂与水按1:1比例拌水泥浆,用毛刷刷缝;然后用外加剂与水1:1拌和,水泥与细砂按1:2比例拌制的砂浆填缝。由于Sikalatex外加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具有高抗压、抗拉强度,低收缩率,避免干后开裂。使用简便,高效、快捷,外方监理极力推荐使用。对于表面的空洞等缺陷,凿毛清理干净,用该外加剂拌制的高强砂浆填塞封堵。
对于受力裂缝, 尤其是纵向裂缝, 要特别处理。首先根据各处受力裂缝的具体情况, 使用小钉锤、凿子等对裂缝两边各2cm 左右的硬物进行剔除, 将裂缝凿成V 形槽, 再用钢刷清除槽内浮沉, 然后用干净棉花沾丙酮将V 形槽表面擦净, 再用环氧砂浆进行填塞封闭。
3.2.2用钢丝网水泥拱圈内壁喷固法初步加固处理
当砖拱圈表面处理完成后, 采用钢丝水泥拱圈内壁喷射加固的方法进行初步维修加固。进行维修加固时, 先除去剥落、松散层, 并用水冲净, 当其处于潮湿状态且无水珠时, 在拱内圈设置钢丝网格, 用水泥喷枪喷射高强水泥砂浆, 厚度3-5厘米。这样经过初步加固,既有拱圈整体性得到加强,对于砖拱圈尤其必要。
3.3 拱圈钢筋挂网喷射混凝土进一步增强拱圈承载力。本项目设计加固处理的方案是,锚固植入钢筋、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联合加固方案,主要工作要点是植入筋的施工和喷射混凝土的施作,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工程质量。
3.3.1 植入锚固筋的施工,锚固钢筋长度设计为40厘米,锚入长度30厘米,钢筋采用直径20mm的螺纹钢筋,梅花形布置,间距60厘米。用冲击钻钻出锚固孔,孔径26 -30mm,清理空洞中的灰尘,锚固胶黏剂采用瑞士HILTI喜得利公司生产的HIT-HY150型,将HIT-HY150药剂挤入,通过氨基甲酸酯和特殊固化剂和水泥快速反应凝固,形成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足够强度和粘合力,将锚固筋牢牢固定于既有拱圈上。
3.3.2钢筋网片采用16mm的螺纹钢加工安装,网格间就为200mm,安装固定在锚固筋上,采用电焊点焊或扎丝绑扎连接。
3.3.3喷射混凝土作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要求采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加固补强拱圈。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是指具有高工作性(低回弹、低粉尘)、高耐久性(高强度、高抗渗、高抗碳化、高耐腐蚀)等性能的优质喷射混凝土。
为了达到高工作性能和高耐久性的目标,采取以下技术措施:A.降低用水量,降低孔隙率密实的混凝土明显具有较高的强度。研究表明,硅酸盐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所需的水灰比仅为0.22。因此,用水量大导致后期水分蒸发后孔隙率加大,将会降低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基体的孔隙率每减少1%,其强度几乎可以增长10%;基体的孔隙主要来自拌和水过多而产生的凝胶孔与毛细孔。由于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中要使用许多活性掺和料和多种外加剂,用水量要增加,仅用水泥水化的水灰比是不够的,要根据水泥用量和掺和料的品种、数量确定合适的用水量。实验中,水灰比采用0.45左右。B.选择适宜的骨料(1)骨料的强度。采用高强度岩石碎粒做骨料,无疑是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首要选择。混凝土的强度除了取决于骨料本身的强度外,还取决于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强度。骨料表面粗糙,界面粘结强度高。 (2)骨料的粒径。混凝土的强度随着骨料粒径的减小而提高。骨料最大粒径减小,不仅增加了骨料与水泥浆的粘结面积,而且容易拌和均匀,骨料周围有害气体减少,水膜减薄,从而提高了混凝土强度。骨料形状以正方形为好,针片状含量越少越好,因此,使用小粒径的骨料较好。大粒径骨料产生的回弹率也高。选用粒径不大于1厘米的碎石粗骨料。现场所使用骨料的生产采用立轴破和圆锥破碎石机生产,骨料坚硬,形状以正方形为主,为沥青混凝土所用骨料,质量较高。(3)骨料与水泥浆的相容性。要想获得较好的界面结构,骨料与水泥浆在化学性质和结构上应是相容的。只有这样,水泥水化形成的产物才能与骨料表面物质互相接触连生而形成一个整体。试验表明,硅酸盐水泥与硅质骨料相容较好。(4)粗、细骨料的比例。粗、细骨料的比例通常取决于骨料的级配与形状。根据研究,高性能混凝土中骨料体积的最佳比例为65%,其中细骨料占骨料总量的40%,因此,粗、细骨料的体积比为3∶2。C.提高胶结料与骨料界面的强度从骨料与胶结料之间的界面结构看,界面过渡层厚约在20μm范围内,Ca(OH)2富集并定向排列,与其它部分的水泥石相比是一种多孔质的结构,强度低。为了改善其界面结构,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水泥裹砂工艺。即将处理过的砂(有一定含水率,杂质少)与水泥预先拌和,在砂子的吸附作用下,水泥在砂粒表面形成1个外壳。喷敷时,表面水增加,稀砂浆中水的移动受到约束,从而显著减少泌水,稠料浆壳体同时阻止了粗骨料沉降,使离析现象大为减少,也使回弹率降低。通过试验,水泥裹砂法可提高强度10%以上。(2)采用水泥裹石工艺。与水泥裹砂法不同的是,水泥裹石法是控制石子表面的含水量,将一定含水量的石子预先与水泥拌和。由于石子的吸附作用,石子被水泥颗粒所包裹,喷敷时,表面水增加,水的移动受到约束,从而显著地减少泌水,阻止了骨料的沉降,回弹率大大降低,界面强度大大提高。通过试验,水泥裹石法可提高强度20%以上。D.掺入活性掺和料水泥水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研究,28d龄期时,水泥中各种矿物成分的水化程度约为11%~84%,水泥的实际利用率仅为60%~70%,相当一部分水泥起到填充作用。这部分未水化水泥中的CaO,后期遇水后生成Ca(OH)2,体积膨胀,产生内应力,给后期强度带来不利影响,已为实验所证实。掺入活性矿物质掺和料,可以促进水泥水化产物的进一步转化,提高强度,并可以用来置换一部分水泥。沸石粉是一种很好的活性掺和料,是由天然沸石岩经过磨细而成的粉状材料,主要成分为SiO2与Al2O3。它所含的活性成分能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进行二次水化反应,生成含水硅酸钙凝胶与含水铝酸钙凝胶。新生成的水化物使水泥石结构更加致密,从而不仅使喷射混凝土的致密性和抗压强度提高,而且,耐久性也得到改善。掺入的沸石粉重量占水泥重量的10%。E.选择适宜的外加剂为了降低用水量,降低回弹率和粉尘率,使喷射混凝土早凝早强,必须使用外加剂。选用了以下几种外加剂:(1)SCR聚合剂,是一种纤维素类抗分散剂。喷射混凝土拌合物颗粒之间粘结力很小,各组份的密度、粒径也各不相同,由于水和自重的作用,混凝土极易分散,极易从喷壁上掉落。使用SCR聚合剂有两种作用:①SCR聚合剂中含有长链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将细微颗粒吸附到分子链上,通过细微颗粒之间的纵横交叉,把许多颗粒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②SCR聚合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它改变了颗粒表面的电位,降低了粒子间的排斥作用,增大了粒子间的相吸作用。由于上述两种作用的结果,在宏观上表现为凝聚作用,几乎不泌水,提高了拌合物的粘性,增强了抗分散能力,从而对喷射混凝土降低回弹率、降低粉尘率起到关键作用。SCR聚合剂的掺量以0.4%~0.5%为宜,掺量过多有缓凝作用。(2)速凝剂,选用无碱速凝剂,该产品无碱、无氯、无刺激性气味、粘结性好、回弹量低、后期强度保存率高、抗渗级别高。掺入量为水泥质量的4-6%,水灰比为1:0.4-0.45,灰为1:2-3
无碱速凝剂,是一种突破传统速凝剂的实用新型无碱液态速凝剂,是新型湿喷混凝土外加剂。无碱液体速凝剂不含氯离子、不含碱金属的K+、Na+离子、不锈蚀钢筋、不污染环境和伤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在喷射水泥浆、水泥砂浆、混凝土中掺入高性能无碱液体速凝剂,能加快水泥的凝结和硬化速度,提高早期强度,不降低后期强度,对强度影响较小;并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及砂浆的粘聚性和粘接强度、回弹率降低量达80%以上,有效的降低了回弹造成的材料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回弹率大幅度降低,空气中污染和伤害人体的碱性水泥粉尘大幅度减少,保护了环境、加快了施工进度;具有微膨胀减缩抗裂功效,大幅度提高了抗渗防水性能,同时具有抗蚀防腐功能,比普通速凝剂抗蚀系数提高50%以上。
(3)泵送剂,通过参加泵送剂能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并且明显减少水及水泥用量,减小了由于水泥用量过大引起混凝土的干缩,也提高了防渗性能。
3.4 配合比设计试验,为了获得较高行性能的喷射混凝土,进行了多组多轮的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 不掺泵送剂喷射混凝土试验结果
从表1来看,第2组 配合比符合C25的要求,但是水泥用量太高,容易引起砼的干缩,同时用水量也较大,过多的拌和用水才能保持较好的工作性,但水泥的水化作用所需用水远远低于实际用水量,空隙主要来自于拌和用水过多而产生的凝胶孔与毛细孔,所以抗渗能力不好。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紧接着在以上配合比的基础上加入了泵送剂又做了一组配合比试验有关数据如下:表2 掺泵送剂喷射混凝土试验结果
从表1、表2对比来观察,水灰比0.44的二个不同配合比均能满足设计为C25喷射砼(试配强度为33.2Mpa)的试配要求,相比之下第2组配合比水泥、水用量明显减少,由此引起的混凝土干缩、抗渗性能迎刃而解。
在实际施工中,分别采用了干喷法和湿喷法,干喷是采用中国机械设备,湿喷法是租用的国际援助部队基地建设机械设备。在采用干喷法时,适量掺加聚合剂,控制较少回弹率;在湿喷法施工时,即使不掺加聚合剂时,回弹率也不高,也能满足施工要求。湿喷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率方面比干喷法,都具有很大优势。
3.5喷射混凝土施工及养护,拱圈喷射混凝土加固厚度为15厘米,喷射混凝土要分层施喷,每层喷射厚度5厘米左右,待前层凝固后,回喷第二、第三层,直至达到设计厚度。喷射施工按照先墙后拱、先下后上的顺序操作,以减少砼因重力作用而引起滑脱现象的发生。
掺速凝剂混凝土,收缩值较不掺速凝剂要大,所以在喷射后4小时,开始养护,养护时间两周、最短不少于1周,由于拱桥拱圈混凝土养护采用喷水养护,由于桥洞下风速达,风干快,所以喷水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派专人至少养护10天。3.6施工措施:
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在喷射前,需要预先进行水泥裹砂和水泥裹石作业。另外,掺入了活性掺和料和多种外加剂,工序较以往复杂得多。各个工序有先后次序,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在实施前,制订详细的操作规程,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
喷射长度不宜超过6m,并严格按先墙后拱,先下后上的顺序,以减少砼因重力作用而引起滑脱现象的发生。
掌握好喷嘴与受喷作业面的距离和角度,距离最好为0.8~1.2m,喷嘴与作业面垂直,并稍微偏向刚喷的部位,凹陷处先喷、多喷,凸出处应后喷和少喷。
喷射时用螺旋形或S形往返移动前进,干喷法时应调节好风压和水压,水压应稍高于风压。
正是由于采用了以上施工措施 ,喷射混凝土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很少有干斑和滑移流淌现象,粉尘和回弹量明显降低。
4.本文通过总结阿富汗砖拱桥加固工作的实践实例,对砖拱桥的加固技术有了进一步认识,认识到采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技术加固类似桥梁结构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杨汉文.刘刚新.公路砖石拱桥加固原理及实效分析[J].交通科技2005.5 81~82页
2公路隧道施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公路工程试验工程师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4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2025)。
作者简介:王慧琴(1977―),女,上海人,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余海斌(1976一),男,上海人,经济学博士,上海市审计局审计师,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C9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2-0135-05 收稿日期:2011―05―08
人才测评是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科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等相关知识,对不同人员的生理机能、性格、能力、兴趣等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王慧琴等,2009)。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在人才测评实践中起着组织、评价和管理作用,往往影响人才测评的最终输出结果。而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状况则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实践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加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胜任力培养和管理,既是改进人才测评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人才测评产业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余海斌等,2010)。
一、相关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
1.相关文献综述
Lowry(1993)通过对测评者的受教育程度、管理经验、测评工作经验及任职时间的长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测评者的这些特征对评分一致性有很大影响。Sagie等(1997)就测评师的类型对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在比较研究中,每种情景中都包含人际交往类和表现类两类大的维度,前者又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性2个具体维度,后者包括积极性、组织能力和分析力3个具体维度,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学家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5个具体的维度,而经理的评价更倾向于反映两类大的维度。Gaugler等人(1989)的研究发现,在评价中心技术的操作中,由于心理学家对评价维度的区分能力更强,由心理学家担任测评者要比由管理者或工作专家担任测评者在评价中能取得更好的区分效度。Leievens等(200t)提出了2个理论模型,认为测评师拥有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而不总是能够满足评价中心操作的认知需要,并指出新手和专家在评估质量上的差异会导致评估质量的不同,从而帮助理解测评者是怎样影响评价中心结构测量的质量。Jackson等(2005)研究发现培训可以提高非心理学家测评师的内部一致性。国内学者苏永华等(1998)经过研究认为,在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时,应选择责任感强、能力水平高并具有一定人才测评或管理经验的人担任测评者。李斌(2010)认为影响主观评分一致性的评分者自身特征结构为责任心、自信心、情绪稳定性、评分经验以及决断力。
已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二是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缺乏实证分析与检验;三是针对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深入研究,在针对性的培养机制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影响了人才测评产业的发展。
2.培养现状分析
一些学者在分析人才测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一致认为人才测评存在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尤其是有丰富经验的测评人才十分匮乏(苏永华,2004)、(刘远我,2007)。通过对人才测评市场结构分析发现,人才测评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人才测评的市场供给则显得相对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测评者(余海斌等,2010)。而实践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实。2010年,China Select联合众多国家及地方HR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进行人才大调查,被调查对象包括各类性质的组织机构1315家,被调查的人员超过百万人。在所有1315家被调查的组织机构中,有16%的组织机构中的经理人仍会使用非科学的方法(如:笔迹分析和星座分析)去评估人才。在被调查的未使用心理测验的442家组织机构中,有53%的组织机构认为缺乏相关知识尤其是缺乏有资格的测验使用者是导致该组织机构未使用心理测验的主要原因,有9%的组织机构认为需要提升HR人员、经理、面试考官以及评估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在所有超过百万被调查的人员中,有6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评估团队没有取得充分的培训;有12%的被调查者将心理测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测验使用者的胜任力(陈一明,2010)。
优秀测评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大量测评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不足,不仅难以满足现有的人才测评需求,而且导致人才测评的公信度降低。而人才测评公信度的降低不仅影响了人才测评的产业化发展,也影响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拔培养出适合各岗位的合适人才,人才的错配、误配将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系统分析人才测评的专业人才所需能力并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将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讨论等步骤,不断完善问卷的设计,形成问卷量表初步分析得出人才测评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对测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测评经验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胜任力。
测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系统论、行为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人才测评的指标设计、技术使用、环境控制、项目设计、具体施测方法、流程控制等应用知识。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越丰富,测评过程越科学,测评结果就越科学。
操作技能包括测评指导语的操作、应对测评中出现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反应信息加工整合的技能、观察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测评结果报告的撰写等技能。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操作技能越强,测评效率越高,测评结果就越准确。
测评经验包括使用测评技术、控制测评现场和环境、设计测评指标、应对被测者印象管理策略、测评项目分析等工作经验。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经验越丰富,评分一致性系数越高,测评结果就越准确可靠。
职业道德包括尊重被测者、客观施行测量和评价、遵守法律法规、为被测者保密等方面。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
测评行为就越规范,测评结果就越公正、客观。
本研究于2011年1月~4月进行问卷调查与回收。问卷发放对象为长三角地区和北京的国内商业银行、专业的人才测评公司、政府机关、高校等41家单位中的相关人员。经统计,样本对象中男性占比54%,25岁~45岁人员占比达67.8%,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66%,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达到92.6%,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达55.2%,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比20%,人才测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14.4%,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一般员工占比51.4%,MBA在校学生占14.2%。由此可见,样本对象多数为处于职业发展、成熟阶段的人员,总体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并且分布于不同的岗位层级与岗位类别,这有利于本研究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收集信息。总的来说,样本分布情况比较满意,可以满足本文的研究要求。问卷均采用匿名填写方式,有利于获取真实信息。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6.2%,共获取有效样本数达500份。
笔者应用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对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探索性分析
通过输入样本问卷的相关数据,得到该量表的KMO值为0.804,远远高于0.7的临界标准,同时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1,由此认为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非常支持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并以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胜任力量表探索性分析结果。该胜任力量表共提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8.216、5.107、2.396、1.096,解释变异量分别为34.233%、21.279%、9.983%、4.567%,累积解释变异量达到70.062%,测量项目的共同度基本在0.60以上,探索性分析结果较好地代表了原始变量。
从各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来看,存在一些横跨因子的现象。首先,CP4测量项目在公因子1和公因子3上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0的标准,存在横跨因子现象,因此予以剔除;其次,CP20、CP21、CP22、CP24等4个测量项目也在2个公共因子上载荷均超过0.50,因此,予以剔除。对横跨因子的测量项目剔除后进一步分析,发现CPl、CP2、CP3、CP5、CP6等5个测量项目为原“职业道德”的测量项目,因此公因子1仍命名为“职业道德”;CP7―CP12等6个测量项目为原“专业知识”中的项目,因此公因子2仍命名为“专业知识”;CPl3~CPl9等7个测量项目为原“操作技能”中的项目,因此公因子3仍命名为“操作技能”;CP20、CP21、CP22、CP24等4个测量项目因横跨因子现象被删除后,CP23测量项目独立形成一个公因子4,因为一个测量项目自成一个因子时没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对CP23测量项目也予以删除。
经过上述调整后,该胜任力量表中仅保留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测量项目按照CPl~CP19顺序分别重新命名为TCPl~TCPl8。
2.验证性分析
按照探索性分析结果进行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的调整后,接下来通过验证性分析检验测量项目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3.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l7.0软件计算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以检验经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及其分量表的克朗巴哈(Cronbach’o)系数。
可知,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总量表的标准化Cronbach系数分别达到0.820、0.831,其他分量表标准化前后的Cronbach’系数均在0.809以上,均高于0.70的标准临界值。由此可见,经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及其分量表内在一致性程度较好。
经探索性分析及测量项目调整,保留下来的所有测量项目在其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60、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均低于0.50,且不存在横跨因子现象;对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进行验证性分析发现,所有测量项目在其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70。这表明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可用作后续假设检验。
通过上述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得到修正后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
三、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多专业、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理论研究机制
从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分析结果来看,人才测评专业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个维度共计17个指标,涉及行为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专业的理论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知识。因此,笔者提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1)加强我国高校人才测评专业的系统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开设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探索采取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讨论会、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2)系统性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为提高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理论指导。(3)针对我国人才测评市场状况,加强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分层次培养,即以培养人才测评初级岗位操作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以培养人才测评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以培养人才测评高级决策和技术研发人才为目标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形成分层次的培养体系。
2.多行业、分等级的资格管理模式与实践培训机制
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有针对性地实行多行业、分等级的资格管理模式与实践培训机制:(1)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市场细分与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训各细分市场需求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如金融业人才测评师、服装业人才测评师、建筑业人才测评师等,以专门对该细化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实施测评。(2)实行职业资格考试证书、资格认定与后续培训制度,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及通过相应等级考试的人才测评专业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人才测评师(证书)并实施相应的后续培训,各组织机构结合自身需求、根据人才测评专业的相应等级资格进行聘任。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探索构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经研究提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个维度共计17个指标。结合我国人才测评产业发展,本文探索提出了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员培养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这不仅丰富了人才测评理论研究,也促进了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人才测评实践效果的提升。笔者将不断搜集实践反馈信息,进一步深入、具体地研究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验证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效果,以促进我国人才测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陈一明,2010.成功的关键是选对人――《2010中国人才调查报告》摘要[J].人力资源管理(9):8―15.
李斌,2010.评分者一致性自身特征结构影响因素的验证性研究[R].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5):2―4.
刘远我,2007.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
苏永华,柴雪,丁玉洋,1998.LGD技术实施中的信度与-效度问题研究[J].人类功效学6(2):29―31.
苏永华,2004.中国人才测评扫描――中国人才测评业面临的六大挑战[J].企业教育(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