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教师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作不能被教出来但可以被鼓励出来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作文的基本态度是缺乏兴趣甚至充满恐惧,他们不愿意进行这项活动。而对于从事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言,他们也普遍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想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作文教学缺乏生机、活力和创造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写作自身所具有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对写作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有关。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传统写作理论和整个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个观念:创作是不能被教出来的,作家是天生的。可以说,正是这一观念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束缚了他们试图改变和超越的手脚。要想改变当下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需要克服这种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早的爱荷华创意写作工坊提出这样的口号:“尽管我们部分同意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即创作是不能被教出来的,我们仍坚持相信并且在实践中也发现,天赋是可以被助长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到了这点。如果有人可以‘学会’拉小提琴或是弹钢琴,那么也可以‘学会’创作,尽管没有一个训练的模式可以保证他一定能做得成功。从工作坊里出来的那些校友里,有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我们相信,他们带给我们的远多于他们所学到的。我们将继续寻找这个国家最有才能的学生,并且传达我们的理念,即创作不能被教出来但可以被鼓励出来。”[1] 这段话突出和强调了“创意写作”的重要理念,即写作与拉小提琴或弹钢琴一样,是可以教与学的,天赋是可以被助长的,兴趣是可以被鼓励的。创意写作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它试图让学生能够超越普通的学习陈规和标准化考试,在课堂上让学生形成专业的作家身份意识,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它鼓励学生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艺术家气质,都可以成为作家;它鼓励教师相信,教学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从诸多限制与旧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克服那些阻碍写作者致力于成为作家意愿的心理因素。比如,他们相信写作需要天赋、作家是专门人才,而写作不可以教学,作家不可以培养以及创意不可以习得,等等。这些对写作不正确的认识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写作自信,进而失去写作热情。创意写作就是要鼓励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相信自己不是在努力成为一个作家,而自己就是一个作家,要敢于写、及时写,在写作中不断提高。
“创意写作”的这一理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从事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树立写作可以被教的理念,坚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与指导是有作用和意义的,我们的努力是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自己的教学活动,也会在行动上积极探索如何搞好自己的作文教学,而不是无所作为或敷衍应付。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确立他们的写作自信等方面多做探索,使学生也相信这一道理,以此改变他们所面临的写作困境与障碍。作家圣埃克絮佩里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2] 同样,如果教师希望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就要调动起他们成为作家的欲望和信心,从心理上调动起学生的信念,让学生投入到写作领域,热爱作文课,不再害怕写作文,这是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前提,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有效进行具体的写作指导。
二、写你知道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诸如此类的理念与表述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甚至常识,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创意写作”注重从“写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创意写作”创立了“自我开掘”理论,其所建立起来的规范归纳起来便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即“写你知道的,写你想知道的,找到属于你个人的声音”。[3] 个人及自我经验是写作灵感的源泉,通过对技巧手法等方面的训练,可提高学生自然表达的能力。这种新的写作实践将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独立,并且通过写作建立起个人权威感,让年轻人自由进入成年世界。在这里,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写作的存在空间并发现自己。创意写作教学的根本原则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写作切近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坚信“每个人都是国王”,而想成为自己的国王的想法又将极大激发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个人经验的作品,直到触及自己真正的原创性。这种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视孩子创造力的自我表达为教育的最大乐趣,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真正确立自我表达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好奇心、原创性、创造力等元素是每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已经准备好的东西,作为代言人的教师和学校,应当最大化地实现它们。[4]
由“创意写作”这一理念出发,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写什么”这一问题要尽量坚持宽松、自由、开放的原则,话题的来源、主题的选择、中心的确立等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自我的意愿,要充分重视他们作为观察者的经验,因为最直接的观察往往能够让那位观察者兼体验者获得自己想要的话题,而这往往又是最真实的话题并且能够实现最完整的写作。因此,需要教师在中学教学的规范性与创意写作的自由性之间做出平衡与突破,在遵守一定成规的原则下尽量减少外来现实的胁迫,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写作自由。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书写自我,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尤其是要尽量减少由于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而造成的对学生自由真实的表达以及写作个性与热情的戕害与扼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或许会显得稚嫩,有些行为甚至在成人看来离经叛道,但这却是他们真实的一面,这一时期他们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他们的一些热情与想法需要得到肯定与鼓励,而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或一己成见对其进行全盘否定和打击。
三、隐藏导游路线的教育方法
“创意写作”的授课形式多采用学生与教师组成合作团体,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平等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各抒己见。如对别人的作品可以提出称赞、批评、修改意见等。“创意写作”对学生的价值在于通过资源整合来促使学生自我训练并使写作熟练化,以基本的技巧和标准来帮助学生克服、超越一些困难和障碍,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创意写作是一个“隐藏导游路线的教育方法”,学生们拓展自己的写作素养,还延伸出自己的一份独特体验,让他们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意的个体,并完成自我提升。与此同时,也让那些相信自己孩子可能是个艺术家的父母看到希望,从而有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5] 创意写作的这种方法将写作比喻为旅游,重视过程,对学生而言是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多向反馈、思维碰撞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是对写作活动主体性的让渡与过程的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掌控写作的全过程,进而提高写作积极性。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极高,他们都是有着丰富写作经历的作家,能够对学生的写作随时随地给予评判、指点,就像一个导游,对于旅行的路线和地点了然于胸,这样才不会走错路,才让大家觉得所去的地方更有意味。
“创意写作”的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充分重视作文课堂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参与性。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评判三个步骤,而学生只关心最终教师的评判结果,至于评判的理由、过程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判都被搁置,这种状况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使得整个写作过程显得机械、僵化与枯燥,缺乏活力、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而“创意写作”的理念正好能够克服这些局限。实践证明,每一次写作之后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师生在一起平等讨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展示作品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在课堂上进行口头的肯定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动力和自信;有着共同体验和话语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批评与鼓励对各自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其次,教师要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每次作文教师是否能够做到和学生一起写?教师是否敢于亮出自己的作品由同学来评头论足?再次,我们可以将家长引入课堂,共同参与作文课堂活动。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家长十分重视,但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少有家长对孩子的作文具有指导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题目,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然后在作文反馈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写的文章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和理解,家长的参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目前,中国的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创意写作”这一新兴学科,将其引进大学的写作课堂。同样,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够了解这一学科,适当借鉴它的先进理念,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热爱母语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注释
一、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背景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背景
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的优秀写作教材,并且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中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根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思想以及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现代学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推动语文写作教材的发展。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体系以及写作目标都符合当前语文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存在的不足
首先,虽然苏教版写作教材是显性和隐性方式相结合的,但是缺乏对隐形方式的训练和具体指导,九年级隐形写作方式,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而且练习题的数量极少,缺少具体的专题指导。苏教版在很多方面都未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指导,如审题、语言的锤炼、通感等方面需要介绍给学生,但苏教版未做出相应指导。另外,苏教版写作范文的选用比较单调,例文都是源于文本,缺少多样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写作速度没有要求,在强调修改的重要性时,未强调修改方式的多样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其次,苏教版缺少系统性的写作指导,且安排过于混乱,写作指导侧重于“以文为本”的写作训练,忽略对“以人为本”的写作指导,片面地在文本层面找训练方法,在静止的平面上进行写作指导,忽略了人的写作活动是动态的、立体的,缺少对动态过程的指导,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最后,作文题目落后、命题前后重复、部分的写作实践和写作指导不匹配,同时存在写作平台单调,视野狭窄等问题。
二、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写作教学模式
课堂写作是教师集中讲授写作知识,系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间,且课堂写作要当场完成。课堂写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但目前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指导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教学效率低,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等问题,急需对课堂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每堂课都要明确本次的写作目标和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的写作方向,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式;其次,剖析具体案例,明确写作思路;再次,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最后,修改和交流学生所写的文章。
(二)构建完善、系统的作文教学序列
一、注重“引写”
文无定法,成熟的写作高手或大家常这么讲。但是,中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文章家,对于他们而言,还是需要老实一些,即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扎扎实实坚持入格、循序的训练。那么,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实做好这些呢?洪宗礼先生给我们开具的第一个“方子”是重视“引写”。请了解一下洪先生的“引写十法”。
一是导源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留心自己的生活圈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文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极主动地反映生活。二是厚积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平时多渠道广泛收集积累各种写作资料,屯足写作的“粮食”并在厚积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捕捉、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三是知识引写法。即教师以知识为先导,运用启发式讲授精要的写作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作规律,并独立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按照特定的写作要求来练习写作。四是阶步引写法。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训练程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段到整体,有层次地设计写作训练,扎实有序地进行训练。五是观察引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定点、移位等观察方法,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人物、事物和景物,从中获取自然、社会及人们自身方面的写作素材,并把观察过程与结果按一定要求写出来。六是情境引写法。即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物理情境和虚拟情境等,并在这些情境中激发学生触景生情,辞以情发,自觉地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七是激思引写法。即激发学生观察、想象、联想,或就社会、学校、家庭的某人某事某问题作多维思辨,思如潮涌,写出妙文。八是例文引写法。即教师凭借课文或课外例文的典型解剖,范文引路,引导学生借形取神、由篇及类、仿中有创地进行写作。九是活动引写法(或称任务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写作实践活动,如课外文学社,小记者采访以及办小报、建网站等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写作。十是说文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后写,以说促写,边说边写或先写后说,以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双提升。
实事求是地讲,洪先生的“引写十法”绝不意味着穷尽了所有的引写之法,但它确实是从教学一线的真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很符合中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确实是植根于学生真生活和真生命的,是在真切地唤醒学生的写作自觉,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培育他们的写作智慧,可谓归真返本、务实有效。
二、建构“模式”
洪宗礼先生在一线从事了四十多年初高中作文教学,为了落实好“引写”理念,他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建构了几种作文模式,如阶步模式、读写思同步模式、从读练文模式和自主写作模式等。
阶步模式。就是以知识梳理和能力训练双线交叉作为序列,初高中各设若干台阶和步点,注意训练的合理序列,力求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兼顾写作知识点的覆盖面和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的完整性,以充分体现中学作文训练阶段性和层次性。具体是把写作训练设为十六个专题,分为“基础阶”“提高阶”“灵活阶”三个阶梯,以便同学们拾级而上,稳步提高。“基础阶”的十个专题,专门指导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提高阶”五个专题,专门指导各种表达技巧(包括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选词炼句等);“灵活阶”的一个专题,专门指导如何审题和临考阶段的适应性训练。第一阶着眼基础,突出一个“准”字。即通过若干次专题指导和训练,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方面的基本写作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让学生把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路子搞准确。第二阶着眼发展,突出一个“实”字。即通过几次专题指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和巩固各种强化表达的方法,力求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炼句等方面,把文章写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色彩。第三阶着眼综合应用,突出一个“活”字。即着重通过语言训练、审题训练和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训练,以及各类文体不同形式的作文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各类命题的题意,灵活而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真正把文章写活,对于多种形式的作文都能应用自如。
一、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开启“写生”教学
观察是“写生”的第一步,所谓观察,即教师将学生放诸生活的知识海洋去探索、去发现,去求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听觉感知等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之美,及时捕捉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写作素材。小学作文“写生”教学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而观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学生写出声情并茂小作文的基础与前提。鉴于此,教师要灵活、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并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真正去融入自然,实现心灵与观察物的一体化。学生在观察时,应做到三点,即集中精力用心观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例如,在命题作文《五彩多姿的春天》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预先在教师内对学生讲述作文“写生”的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察”,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观察方法,改善学生作文“写生”效果。在经过教师细心指导“观察”策略后,学生在田野或者山谷中观察多彩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便显得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性,观察效果更好。一些学生在观察春天景物时,已经懂得从声音、颜色、味道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观察,这为其写出直观、想象、生动、有趣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多元写生情境,增强“写生”效果
在课堂上进行作文创作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写作潜能的挖掘,而室外写生环境便克服了室内封闭写作的弊端,给予学生无穷的写作乐趣。走进生活,接近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情境的创设,它是鲜活的、生动的、盎然的、纯粹的,但要想充分利用这一原生态情境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创设该情境之外的其它情境。例如,可创设问题情境、竞争化情境、故事化情境等,实现自然情境与人为情境的完美融合,以增强学生的“写生”效果。
小学生由于受智力发育以及思维发展的限制,即使教师为其提供作文“写生”条件,其在写作中也难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这时便需要教师创设能激发学生“写生”欲的情境。例如,在《我喜爱的小动物》的写作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动物园观察小动物,然后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你喜爱哪个小动物,它的神态是怎样的?你知道它的习性和爱好吗?”,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开动脑筋、捕捉灵感,做到“情随境至、文笔流畅、细致入微”。作文“写生”毕竟与绘画写生不同,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鼓励学生联想想象,拓展“写生”思维
联想与想象是小学生作文“写生”的轻盈翅膀,在写生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发挥联想与想象,才能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使自己拥有对外界事物敏锐的观察与感悟力,以便及时、迅速地捕捉灵感,丰富写作素材。作文“写生”是写实,但又不单纯是写实,它需要学生在认识自然界客观事物时实现“写实”与“想象”的完美融合,只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学生的写作思路才会得以扩展,写作才会“无拘无束、内涵饱满、汹涌奔泻”。拥有极致生命力的写作必定渗透着作者的情感,融合着作者的联想与想象,在“写生”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运用技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帮助学生妙笔生花。
课程改革历经多轮,许多地方都有删减,但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地位一直在加强。可见,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
笔者以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提高,需要重视写作与阅读的有效整合,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水平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学生的词句训练,并活学活用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
比如书面语和口语的转化问题。口语,就是我们平常说话时用嘴说的;而书面语就是写东西时用的语言。我是这么引导学生的:
“口语和书面语区别之一,就是口语可以省略很多句子成分,或者根本不按汉语语法语序来表达。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现在是中午,我问你吃饭没有,你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吃了”。但如果放在书面语里,你必须要描述清楚当时问这话的具体时间。否则,读者根本不知道你问的是一天哪一顿饭吃了没有,同学们说对不对?”
二、为阅读而阅读,写作只能“事倍功半”
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和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新课标更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三、用好语文教材,在读中悟写,写中悟读
第一,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技能。
第二,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例如,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怎样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剪裁,怎样结构文章……很多课文本身就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在学习理解这些经典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相关的写作知识。
第三,要通过阅读来积累和历练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语言的厚度就是思想的厚度,语言的美丽就是智慧的美丽。学生作文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要使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来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学的人文r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历练和丰富学生的思想。
关键词:《文章轨范》;作文教材;编选
《文章轨范》是宋人谢枋得据当时科举制度之需而作,提出“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提高其科考能力,强调文体的实用性,对科举文体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文章轨范》在其编选目的、写作建议和选文编排上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一、 实用性写作目的
《文章轨范》是谢据科举而编写,服务于应试举子的科举需要,意在提高其科举写作能力。明代王守仁在《重刻文章轨范序》中说:“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是独为举业设耳。”当然,“为举业”的目的虽事功,但也需通过提高士子的写作能力来实现,因此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写作的理论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实际写作能力,对常用问题的写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在强调文体实用性这一点上,《文章轨范》对现下的作文教材编写还是有益的。作文教材的编写,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二、 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
谢认为:“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在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这样既放得开,历练到一定程度,又收得拢,才能渐入佳境。
在对于某种文体的训练上,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开始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放胆行文;形成写作兴趣以后辅以技巧方面的引导,使之能收放自如,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作文教材的编写也应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内容。经过中学各个阶段的渐进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三种文体写作要求与技巧。
三、 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文章轨范》选文与编排的特点
1.《文章轨范》在选文上很有特点。
首先,重视选文内容。谢枋得特别推崇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因此,《文章轨范》中选取的文章多思想性较高,许多文章也因《文章轨范》的编选而流芳后世。
其次,重视雄辩文。策论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方法与内容。《文章轨范》所选文章以论说文为主,他认为,“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芒,然气力雄健,光焰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卷二识语)但是谢并未为此意图所局限,通过选文与评注,他形象具体的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胆表达自我。譬如,卷七选取韩愈《送孟东野序》与《杂说下》两文,明显地表现出他对朝廷昏庸,扼杀人才的不满。
2.《文章轨范》在编排上的特点。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受编选意图影响,《文章轨范》各卷之间作品的排列是根据士人学习科举程文的进度来安排的。谢枋得认为:“凡作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人细,由俗人雅,由繁人简,由豪荡人纯粹。”(卷一识语)因此,他将本于礼义、老于世事、合于人情的“粗枝大叶之文”与气力雄健、光焰长远的“辩难攻击之文”放在全书的最前面,题为“放胆文”。初学者由此人门,能“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同上)在以豪荡为根底,有了文字驰骋之势,下笔无滞碍之后,谢枋得认为作文便须注意谨严简重。他紧接着安排的便是“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操纵”(卷三识语)、“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卷六识语)的“小心文”。这部分共五卷四十七篇,由此可以看出谢对简雅纯粹之文的重视。
其次,重视艺术技巧的指导。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士子们写好文章,因此强调和突出的是用词、造句、修辞、构思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就具体内容而言,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如文章的命意、用笔、句法、字法、起承转合、章句特色等,亦间以注音、释义、解释典故和补充史实。这些评语,多是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此类夹评,在全书中非常普遍,它对初学者理解文意、掌握作文技巧很有帮助。
(二)现行作文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
首先,这套教材,读写合一,但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散见于阅读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作文训练点之间联系松散,跳跃性太大,而且明显遗漏了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
其次,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未作通盘考虑,各自为政,影响作文教学的序列,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如初中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作文训练分别安排如下内容:一是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二是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三是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四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在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设置如下内容:一是多角度观察、思考;二是确立中心,精选材料;三是丰富联想,完善结构;四是巧用表达技法。按一般规律而言,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相隔三年,在知识层次上应有一定的差异和距离,但上述多个训练点却彼此交叉,区别不大。
2.苏教版语文与作文教材
首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苏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作文训练安排19次,每次一个专题,大都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但是写作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价值,写作训练缺乏实际选择意义。
其次,《写作》教材。这本《写作》教材编得很好。分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写作三大块,每块若干分点。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些训练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本《写作》教材只是选修教材,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的。所以,这本选修教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如果让学生三年只用这本教材的话,训练的量又显得太少。
3.现行作文教材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非教科书作文教材,这类作文教材,大多采用“范文+点评”的形式,分门别类。对于范文,往往是把一些大家之作摆上教材,而很难见到一些中学生自己的文章。这样的选文也就不肯能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了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点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由于推崇作家们的成功,不少教材把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忽视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另一种点评则强调技法讲授要多,技法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模式化。
(三)《文章轨范》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范文选择上
首先,选入作文课本的文章,既要有与写作理论配套的作家作品,也要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作家作品不一定是名家作品,但必须短小精美,富有时代气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适应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适于中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必须文质兼美,经得起推敲,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些随大流的人云亦云的赶时髦的平庸的时文必须坚决摈弃。
作文课本中还应该精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这些佳作最好是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或有影响的地区性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作文,它出于中学生之手,符合中学生的思想感情,特别适于中学生模仿,这种模仿不是雷同,而是受启迪之后的创造。
其次,作文课本中应该选录足够数量的登阶作文。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等水平的文章进行面批,指导该生反复推敲修改,最后成为佳作。这对该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面批的内容详细地逐点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把初稿、评点和修改稿都印发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把初稿和评点印发给全体学生,请每位学生各自完成修改稿。这种训练反复进行,结构怎样调整、主旨怎样深化、细节怎样补充、文字怎样润色等等,学生就会慢慢地有所体会,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三,议论文应该占重点。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中高考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很少对文体有所要求,基本上都文体不限。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体不限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作文写作的难度。少数作文写作较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议论文是最“稳妥”的写作文体,这种文体写作模式相对固定,因此也“容易”拿分,至少不会拖后腿。因此,多安排议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材编排上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作文教材的开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自由表达内心,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诉诸笔端。等到学生逐渐形成对写作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之后,在以写作技法、技巧加以引导,形成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登阶作文的反复修改,要注意这一原则,先让学生大胆改,然后逐渐引导反复修改,让学生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登堂入室。
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来编写中学作文教材,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智能水平、个性特征,建立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差别。如“叙”与“议”,叙为基础、根本,议是补充、提高。二者相较,“叙”更是重中之重,是作文之“本”。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发展较快,逻辑思维要到一定年龄才能成熟,所以,学生写作要遵循“先叙后议”的原则。
第三,要有理论指导。就具体内容而言,《文章轨范》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多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而文章的总体风格、突出特点及其师承源流,这是《文章轨范》的总评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编排作文较此案的时候,既要有最范文字词句段的夹评,也要有对范文整体的总评,同时更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有点、线、面三位一体,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有立体全面的感觉,既能从小处进行斟酌,又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收得拢又放得开。
作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及早尽快的编写更多优秀的作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谢枋得.文章轨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一、命题的新突破,诱发学生的写作欲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棗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2010年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二、立意的新突破
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中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地。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力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则就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这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题材的新拓展
中小学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老路了,只有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精神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实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夫子讲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运用如果缺乏技巧性和表现力,文章是不可能传之久远、不可能有绵长的生命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的结果。
古诗文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历久弥新的佳作。学生如果能在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精妙之处,就能向古人学习写法。如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的环境描写,短短四句话,就将兰亭附近的山、林、竹、水描绘得有声有色。结合背景带动学生讨论,优美的自然风光流露出聚会者怡然自得的心情,是景中含情的优秀范例。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环境描写的情况,谈一谈景物描写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明白情由景生的道理。写文章不能因文造景,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讲解中联系已学的《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永垂千古的原因。学生感受到萧萧的寒风和冰冷刺骨的易水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侧面写出荆轲“一去不复返”的侠客形象。老师借机引申开来,畅谈景与情的观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感情较直露,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花草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别离伤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以万物都着了作者的感彩。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虽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从画面中体会。经过讨论,学生对情与景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即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密不可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要想写出文采飞扬的佳作,还要学习表达语言的其他技巧。例如排比和比喻等修辞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排比句一般是用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单句组合而成,他们结构相似,语气一致,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如《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以上排比句的使用,写出了秦国吞并四海,笑傲战国,不可阻挡的气势,为文章增添了文采。使用比喻句,既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又能使说理深入浅出,因而为历来文章所常用。学生在写议论文,表达观点时,如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来表达自己的主张,那么在写作的语言上将更上一层楼。
二、欣赏借鉴,古为今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是如此。学生在写作时,不是开头起调过高,后来难以接续;就是开头调子过低,后继无力;还有的一开头就不在调上,后面虽是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因此慎重开头,接续也会顺当,如果开头不恰当,就会像抽丝乱了头,难于下笔。学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老师就可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一下它开头的艺术。经阅读,学生明白了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即开篇点题,首段表明中心。该文的首段便从经典的阅读文本转变为作文开头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段落训练模式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使得教师更加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但是写作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不容忽视,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有时候可以把自己不想说出来的话通过写来记录下来。在写作中,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文章的分段极其重要,两篇相同的文章,会因为分段的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讲写作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分段这方面千万不能一笔带过,要作为重点对学生讲解,有可能会因为这个而影响学生的一生。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段落训练模式的初探。
一、了解段落有关的常识
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教学,对这方面有关的常识还不清楚,因此,语文老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段落的有关常识,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这种分段思想,学生听得多了也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将其应用到写作的实践当中,同时老师具体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时将这种分段的思想融合进去,学生也就知道怎样将其合理运用了。有时候,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时,如果有的学生不是很明白,或者在作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分段思想来,老师也可以单独地进行讲解,独自辅导,这样学生对这种分段理论也就逐渐清楚了,同时不断地运用,也能掌握其大概了。在写作中,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凑足字数,写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都是影响写作的。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而要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不只是在作文当中才运用这种分段思想,在平常的日记、心得都可以将这种思想灌输进去。
二、与阅读的段落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掌握分段教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可以认识到作家们都是怎样进行分段的,他们这样分段是有何依据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可以不断进行模仿,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过渡句的运用,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关联词,这些是学生要学习的,还有怎样才能让自己写的这段话很顺畅地过渡到下一段,而且很连贯。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对他们的文章进行仿写,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段落写作水平也就逐渐提高了,整体写作水平也就提高了。语文老师在平常讲解阅读的时候,看似在讲解阅读题,但是也要不断灌输这样分段的思想,这种分段思想的接受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就有感觉了。例如在阅读《蒲公英》这篇文章时,它的分段特别带有调理性,这些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怎样才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段落清晰,分段有调理,并且可以进行仿写,这样就可以大大的锻炼学生的分段能力了。
三、与作文的训练相综合
大家平常所说的提高作文能力其实是指写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实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划分出很多种,段落写作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段落能力,目的也是希望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因此,其余的写作训练也要有所重视,在训练的时候可以通过单项选择与思维能力的有效结合,平常老师可以训练学生写一段话,或者是模仿,或者说创新,只要把每一句话、每一段话写好了,整篇文章也就好了。
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磨炼、自我积蓄的时候,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了基础,才能在有朝一日学有所用,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在讲解写作时,分段模式在写作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分段模式必须有效地运用于写作当中,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