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

第1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筹资方式 筹资顺序

一、企业筹资方式

(一)筹资方式介绍

根据不用的标准企业融通资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以一年为界限)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按照是否借助中介机构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范围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不管采用何种分类,常见的融资方式有7种,分别是: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留存收益、融资租赁等。其中,前五种为外部筹资,后两种为内部筹资。

(二)对比内、外部筹资方式

内、外部筹资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就内部筹资来说,不需要发生筹资费用,筹资成本主要是使用自有资本而引发的机会成本。但动用内部资金会使得股利分配受到影响,引起股价不利的消息;就外部筹资而言,企业必须花费必要的筹资费用来获取资金,相对来说成本较高。例如,银行借款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发行股票需要支付给股东股利和分红以及发行等。企业承担的风险相较于内部筹资来说会更高,如,借款无法到期偿付,股票发行引起后期负担的过重等。

二、啄食顺序理论与我国筹资方式选择现状

啄食顺序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提出的,他认为企业融资的顺序原则是: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也就是说,企业融资首先应选择内源融资,当企业无法进行内部筹资时,间接融资好过直接融资;当间接融资不通时,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优于发行股票。但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同,各国具有其独特的经营环境,企业融资并不一定遵循了该顺序,各自有自己的偏好。

就我国目前而言,企业选择融资方式并未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其主要表现:第一、企业偏向于外部融资。相对于内部融资而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多考虑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这主要是受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少内部积累的影响;二是、企业外部融资按照银行借款—股票融资—债款融资的顺序进行。可以看出,在我国间接融资更受筹资者欢迎,银行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据重要比列,是因其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不需要发行费用,只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就可以。三是、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优于债款融资。股票融资相对来说成本较低,我国在股票股利分配方面,低分配和不分配现象较普遍,且股权融资不需要到期偿还,而债务融资却需要在一定期限后支付固定本息。

三、企业筹资方式的合理选择

要确定最佳的筹资方式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作者认为企业应处理好以下方面:

(一)做好融资需求预测,合理估算企业融资需求量

进行融资需求预测是企业制定融资计划的前提。企业只有知道融资需求才能合理安排融资计划,否则可能引起资金周转不灵或者筹集过多引起筹资成本过高等。预测是给人展示一种未来各种可能的前景,促使人们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这种预测和计划是企业超前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其对不确定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从而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损失,把握机会带来更多的收益。常用的融资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二)了解影响筹资方式的因素,合理选择

在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之前,决策者需要了解影响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些因素包括:融资成本的高低、融资风险的大小、融资规模的大小、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融资时机是否合适、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等。企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或者组合进行融资最为合理。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应选择融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对企业控制权影响较小的融资方式,同时在融资时也要把握好融资的时机,确保资金的顺利到位。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考虑资本结构问题(负债与股东权利比例),筹资方式的选择要有益于企业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企业利用负债来提高经营效益,规避风险。

(三)制定适合企业发展规划的最佳的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是一种企业筹资行为的全局性的谋划,主要包括筹资规模的中长期规划、资本结构区间的控制、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搭配、筹资期限与资产的组合、筹资效益与风险的均衡等。企业实施筹资战略目的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谋划,形成最佳的筹资组合,以达到使筹资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筹资结构最优的目的。

具体来说,企业可采用的筹资战略有四种类型:极端保守型战略、保守型战略、适中型战略和积极型战略。采用前两种战略风险较小,筹资成本会较高;适中型战略筹资风险一般,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一般;积极性的筹资战略筹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会很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是企业常采用的一种筹资战略。但是,作者认为在选择筹资战略时应结合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滥用积极性的战略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

(四)做好融资的无差异点分析,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企业确立好筹资战略后,需要选择与该战略相匹配的筹资方式。采用无差异点分析的方式,对各筹资方式进行比较,确立在某个需求段相应的最优的筹资方式。该方式是根据对未来息税前收益或销售额的预测,通过无差异点的分析(即EBIT—EPS分析)来确认融资方式。采用该方法企业通过对未来的预测,依靠计算和模型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以无差异点为界限的不同区间相对应的合适的筹资方式。

总之,笔者认为,各种筹资方式不分优劣,没有最好的筹资方式的存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并不能完全遵循筹资顺序理论来选择筹资方式。理性的决策者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企业当前情形的最佳的筹资方式。别的企业运用的成功的筹资的案例并不能单纯的照搬,每个企业发展状况不同,财务环境和经营环境也不相同,利用科学的流程选择合适自己情形的筹资方式才是最好的。

第2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1.融资渠道及融资顺序理论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顾名思义即没有融资中介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直接融资主要有企业内部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包括股票市场融资、风险投资、企业重组等)。间接融资即有融资中介参与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主要有银行融资、信托融资、保险融资等。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但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及权益资本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就几种融资方式而言,每种融资方式各有优劣。美国经济学家梅耶在研究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时,提出了内源融资>债权融资>权益融资的融资顺序理论,又名啄食顺序理论。我国学者在发展国外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从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和偏好出发,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內源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顺序(陈伟,吴燕华,2013.)。

2.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创新

企业的发展存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面对低迷的煤炭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煤炭企业应该及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筹足“粮草子弹”过好“寒冬”。(1)内部融资。内部融资即是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用自有资金解决资金困厄的方式。内部融资主要有两种,提留盈余公积和股东定向融资。内部融资是诸多融资方式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也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就目前的整体融资现状而言,许多煤炭企业仍然将内部融资作为首选。在提高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上,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关停部分窑口、减产减员等削减内部支出,藉由深挖内部管理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此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扩大盈余公积的可提留额。同时,做好内部思想动员工作,鼓励股东和员工分担企业风险,内部定向融资。(2)产业链融资。企业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居于一定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位置。在产业链融资上,煤炭企业既可以通过自身向产业链上下纵深发展,如实现煤电一体化,以分摊成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事实上,如神华集团、五大电力公司等煤电一体化企业,由于产业布局纵跨上下游,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稳定的盈利能力;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同上下游企业结成风险同盟,共同抵御未知的行业风险。并通过行业同盟增强行业信用,由此获得产业链融资。(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金融时代下,金融机构、企业将企业内部资产进行组合打包,形成可在资本市场融通的金融工具的一种方式。就煤炭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融资环境而言,适合煤炭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方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采矿权融资、订单融资、合同融资、项目融资等。由于煤炭开采权的专属性和煤矿开采的可以预见的稳定效益,企业可以将采矿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则是煤炭企业将现有的债权打包给银行,通过债权质押获取银行资金的方式。(4)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煤炭企业投资规模大、投入回报周期长,长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输入。而债券、票据等中长期融资方式符合行业的资金需求特点,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饥渴。因此,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的方式进行债券融资。(5)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煤炭企业通过出售部分股权换取融资的方式。按照目前的股权渠道,主要分为私募股权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是企业不通过公开的方式,私底下同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接触,获取融资的方式。私募融资比较便捷、方便,融资门槛也相对较小,是目前许多煤炭企业采用的融资方式。公募股权融资就是上市融资,之前由于A股门槛相对较高,煤炭企业进入困难。在开辟中小板、创业板等之后,煤炭企业上市融资相较之前更为容易,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公开募集资金。此外,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也是一种股权融资方式,可以通过推进煤炭行业的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其他煤炭企业,推进煤炭行业的开发生产集中度,避免行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并增强企业市场议价能力和风险抵御防范能力。(6)设备租赁融资。设备租赁是设备的使用单位向设备所有单位(如租赁公司)租赁,并付给一定的租金,在租赁期内享有使用权,而不变更设备所有权的一种交换形式。设备租赁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对于煤炭行业这种设备使用多、固定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获取开采设备,以减少成本支出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海外融资。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对于部分有实力的大型煤炭企业而言,可以借此成功打入国外市场,开辟新的营销阵地,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而这本身也能够极大丰富和增强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同时,在海外开展业务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上市、同本土企业合作等方式融资,壮大发展自己。如神华集团就通过同俄罗斯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当地煤矿。

二、加强煤炭企业的融资风险防范

1.科学制定融资目标,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融资风险是企业融资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从风险的内在成因看,融资风险主要受到融资规模、融资结构、融资期限、融资成本等的影响。如就融资结构而言,过高的短期负债会加重企业的现金流负担,容易造成流动性吃紧;而过高的长期负债则容易带来高昂的利息成本,同时也会由于负债期间的拉长而增加融资活动的不确定性。同样地,融资规模过大或过小也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造成一定影响,融资规模过小会过度消耗企业的自有资金,不利于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融资规模过大则容易加重企业的融资成本,容易诱发偿还危机等。煤炭企业在筹备融资活动之前,应依据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结合所处的市场环境,科学制定融资目标,合理安排融资结构、融资规模和融资期限,尽可能地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第3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企业债券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资产结构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金融法规日趋完善,金融资产规模逐年扩大,金融机构更为丰富多样,整个金融市场实现了平稳、规范的较快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金融市场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整体金融风险隐患较大、金融机构违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等等。作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自身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如何稳步发展债券市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现有金融资产结构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一)中国现有金融资产的结构特征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直接金融发展较慢、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二是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比重过高,政府支配了过多的资源。从国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直接融资发行量为12515亿元,其中国债发行6280亿元(占比50.2%),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发行4520亿元(占比36.1%),股票发行1357亿元(占比10.8%),企业债券发行量358亿元(占比2.9%)。企业直接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到的资金仅占13.7%,而政府融资占86.3%,政府拥有过多的资金支配权。

(二)中国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中国直接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突出表现在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缺乏,直接融资能力差,并导致直接融资比重低。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缺乏直接投资渠道,投资者无法根据不同风险偏好自由选择投资对象,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根据市场资金与产品供求变化,选择有利融资策略降低融资成本,并及时调整生产规模与结构。

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间接金融占绝对比重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缺乏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基本由银行和政府承担,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把市场经济发展中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风险集中到银行和政府,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优化金融资产结构的突破口

(一)推动直接金融的发展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稳步推动直接金融的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措施。市场经济国家的直接融资市场以固定收益工具为主,一般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工具一般只占1/3.在固定收益工具中公司债又是主体,其他为公共债和机构债。而在中国,固定收益工具品种单调,公共债只有中央政府的债券,公众没有机构债的概念,在公司债中公众对项目债和为企业生产经营而发行的债券也没有明确概念区分①。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之后,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券基本上是项目债券,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发债受到很大制约,这导致企业发债融资与股票融资之间的发展很不协调。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在股票市场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时难以有效克服的情况下,在财政政策从积极趋向稳健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变得更为迫切,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有利于适当分散全社会融资风险的集中程度,减轻银行业的融资压力,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改善信用环境,培育商业信用。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往往面临新旧体制交叉所带来的某些特殊风险。特别是在以股票融资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不具备还本付息的硬性约束,或多或少地具有重筹集资本、轻资金运用的特点,外部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很难真正构成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商业银行虽然可以做到相对更直接地监控企业现金流,并对企业实施有效的债权约束,但考虑到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企业拖欠银行债务的种种行为依然存在。且随着社会融资功能日益向银行体系集中,银行的安全性必然成为全社会经济安全的核心因素,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银行向政府转嫁责任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因此,无论是现有的股票融资还是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制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状,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相应集中了治理结构薄弱所造成的体制性风险。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完善当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手段。第一,债券受偿顺序优先于股权,且具有还本付息的硬性约束,客观上可以强化外部投资者对发债企业的约束,也有利于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第二,银行体系的融资风险有望进一步向全社会分散,同时还能够通过信息披露、市场监督等手段全面降低企业冒险性投资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第三,债券市场可以真正推动利率市场化,形成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对企业融资行为构成正向激励。在债券市场上,不同规模、所处不同行业、盈利前景各异的企业应该被赋予不同的融资成本,由此形成真正的优胜劣汰。

(三)金融资产选择多元化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尽管当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资产结构客观上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但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金融发展看,公众的金融资产选择模式是值得的。储蓄存款和国债等低风险金融资产仍然是大多数社会公众的首要资产选择对象,这反映了在经济转型时期,公众对固定收益、风险锁定的金融资产具有更强的偏好,由此推动了银行体系的资产一负债规模持续膨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将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选择,细分风险一收益组合,另一方面又适应了公众对固定收益证券的需要,以此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

三、体制、技术和监管是稳步发展债券市场的三大支柱

(一)建立真正的市场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要求

1.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明确风险承担责任。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金融风险的集中与分散,债券和股票一样都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投资人通过购买债券投资于企业,有权按照约定期限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同时也应承担企业违约欠债的风险。不过我国有关法规的并未体现这一重要原则。如1987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债券视同国家控制的资源进行管理,没有明确投资人应承担风险,反而强调了债券持有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保留了相应条款,同样没有明确投资人要承担企业信用风险的责任。现行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更是强制要求担保,且多由国有银行担保,这不仅抹杀了企业债券不同信用等级的本质特性,也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此,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对现有的企业债券管理规章进行修订,明确企业债券投资人的风险承担责任,并取消强制性担保。

2.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市场的发展与规范需要机构投资者。企业债券投资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债券价格波动相对较小,只有大额交易才能有效降低成本。企业债券投资的这些特点都表明,具有较强市场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是企业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因此,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保险、基金等集合型投资工具间接投资于企业债券。

3.稳步债券市场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需要以往在市场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才能对症下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行政干预严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信贷资金实行规模管理的情况下,对企业发债也实行了规模管理。规模管理下的审批制使企业债券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发展和补充贷款规模不足的工具,造成在低效益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大大增加;企业债券清偿时,部分地方政府又强令当地银行等机构代为偿付,留下大量后遗症。二是以个人为主的投资者群体与债券风险等级不匹配。长期以来,企业债券投资人一直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我国企业债券也主要面向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发行。这类投资者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意识,一旦发债企业发生违约不能按期偿付,这些投资者往往会要求政府或金融机构承担责任与损失,形成沉重财政负担和大量不良金融资产。三是缺乏健全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现有企业债券市场中,债券发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淡薄使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形同虚设,这既不利于市场信用基础的建设,也不利于在优胜劣汰中培育合格的评级机构。此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没有正确地总结历史的教训,在后来的企业债管理中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发行管制。由于担心企业债券违约可能给稳定带来隐患,现行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以零风险为目标。为保证到期本息兑付,管理部门对发行人资质、发行额度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强制要求担保,这样使得只有极少数资质好、且并不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的大型国有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而大量一般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培育中介组织,完善交易手段,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内在技术要求

1.引进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技术,培育信用评级机构。

债券市场发展的首要技术因素是风险定价,定价的基本前提是信用和风险评级。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结果成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催化剂,只有在企业能够真正自主发行债券、同时投资人自己承担风险的市场环境中,才能产生对债券信用评级的真实需求,使债券信用评级发挥其评价优劣、揭示风险的指标性作用,也才能让信用评级机构珍惜信誉,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与提高。

2.顺应企业债券交易需求,完善市场交易技术。

在金融产品的交易中,主要存在撮合式交易和询价式交易两种交易方式。一般来讲,小额交易和交易要素简单明了的金融产品适合运用场内集中竞价、自动撮合的撮合式交易,而大宗交易和交易要素相对复杂的金融产品适用于场外询价、逐笔成交的询价式交易。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既有交易所债券市场所采用的撮合式交易,也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询价式交易。企业债券涉及的交易要素较为复杂,对投资者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是适合机构投资人和大宗交易的金融产品;根据国际发达市场经验,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发行与交易,95%以上都是在场外市场完成的。让企业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市场发行债券及进行交易,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最好选择。

在实现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发行市场和交易方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应完善市场管理,逐渐放松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保证资金自由流动、市场竞争充分、透明度高。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透明度,除建立有效的债券发行信用评级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信息披露制度应该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标准、程序、频率及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

3.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服务,提高债券交易效率。

债券是由投资人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只提供中介服务,因而必须对债券和客户资金实现严格的第三方托管。目前的债券托管方式和客户资金的托管方式,不能从技术上保证客户资产和资金不被挪用,必须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市场参与主体对交易结算方式的不同需求导致了对应交易结算系统的差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同时存在,并在两家登记公司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转托管制度,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促进适度竞争,提高服务效率。登记结算公司现有的席位托管制,存在着客户债券与资金可能被挪用的风险,应将其改革为客户托管制,并完善制度堵住漏洞,这样既能提高债券转托管的效率,又更有利于客户对发行、交易场所的选择。

(三)加强监管协调,实行功能监管,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保障

1.完善现有债券监管体制,实现功能监管。

中国债券市场目前由多个机构分别管理。国债发行由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发行由发改委管理,金融债券发行由人民银行管理,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交易由证监会监管,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债券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存在,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形成多重监管,造成监管效率较低,了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

要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明确债券市场监管以功能监管为主,债券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市场准人和市场日常监管由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避免出现多重监管或监管盲区。要实现功能监管,应该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定位。监管部门应该有如下定位:一是制订债券发行、交易规则;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并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对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行为予以惩处。

在此前提下,取消对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的限制,把企业债能否发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并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真正的核准制,并尽快实现注册发行管理。

2.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促进企业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监管协调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统一监管理念。各种规则的制定和履行监管职能的出发点是尊重投资人、筹资人的自主权,保证信息的充分披露,保证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让投资人承担风险。 统一制定规则。在发行市场应按照公共债、公司债、机构债和外国债分别制定发行规则;在交易市场不能按发行主体,而只能以交易方式制定共同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统一和效率;各种规则的制定必须有对违规者的严厉处罚,否则规则难以被遵守;对市场的管理应以自律为主;监管者的职能是检查市场主体行为的合规性和对违规者依法惩处。

相关信息共享。在监管职能分散的框架下,信息共享是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唯一办法。

在做到统一监管理念、统一发行与交易规则后,整合监管职能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4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金融结构;中介主导;市场主导;经济增长

一、文献回顾

金融结构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有着不同意见的论题。支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经济学家最早的是Schumpeter,他在1912年曾提出观点认为银行体系通过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那些创造新产品的成功可能性最高的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因而银行体系促进了产业投资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Hicks(1969)则认为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从而对工业化起了关键的作用是实现英国的产业革命的原因之一。Gurley和Shaw(1955)曾提出金融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他们强调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因而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McKinnon,Shaw(1973)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在这个框架下研究金融体系在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形成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转轨国家的金融体系重建问题又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理论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的一个大的方向。King和Levine,Rajan和Zingales等主要是以一系列实证分析支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Allen和Gale在开创比较金融系统的研究中系统地考察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他们在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中对不同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金融体系中市场和金融中介关系的认识。对于金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证研究方面,Levine则历时4年,完成了一份约430页的研究报告,其中对不同金融体系的效率进行了一百多个国家的跨国比较。

国外学者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不足,使得这些成果对于指导中国金融结构构建显得无能为力。第一,大量的文献聚焦于争论金融中介主导型金融结构(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的优劣,这两种不同结构主要发端于其法律、政治背景――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形成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形成中介主导型金融结构,这对中国实践基本没有指导意义。第二,一些实证金融学者虽然不支持以上两种金融结构有优劣之分,而是从金融体系质量上思考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他们使用的总量研究方法如综合金融资产量与GDP占比、金融机构活力、金融深度、效率等指标与经济增长做回归分析,这些总量变量的作用对于规划中国金融体系几乎没有帮助。

二、中国金融结构现状

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总起来说就是金融中介占主导地位,而资本市场所起作用还不够大。

银行业的增长较快,但是内部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不相符合。大型国有商业银总资产规模是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近3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又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近3倍。由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急需融资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城市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最小,规模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习惯将资金借贷给本来不需要融资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这样风险降低了,但正如刘伟(2006)在《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中得出的实证结论,间接融资(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具有负作用影响,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步降低。

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一些制度性的因素使得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中国股票市场的高换手率和高投机性使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也不是很高。

三、关于中国最适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

笼统的金融结构本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大,关键在于银行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应为区域型中小银行发展提供政策和其他支持。现阶段,产品、技术相对成熟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最高的部门,因为这些企业融资的中小型银行反而缺少,这样对于转化储蓄为报酬最高的投资项目是极其不利的,弱化了经济体的效率。

第5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城商行 投行业务 策略选择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需求增强,城市商业银行数量和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末,全国城商行共144家,前三季度资产增长速度分别为28.27%、31.53%和27.77%,远高于同期整个银行业资产增长速度19.36%、19.98%和19.67%,年末总资规模增加到大型商业银行的20%,可见城商行已是我国金融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城商行业务主要集中于本城市中小微企业信贷,传统的存放汇业务占据重大份额,然而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金融脱媒进程,在高度同质化的传统业务面前,城商行难以与“五大行”和大型商业竞争。为此,不少城商行着手开辟新的经营性道路,大力发展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行业务扩收贡献率高,已是各大银行争相逐利的“引爆点”。

一、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基本分析

在现代金融市场下,投行业务主要是包括:证券承销、私募发行、兼并与收购、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与投资咨询、证券经纪交易、投资分析、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基金管理等业务。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是信贷业务的拓展,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最大的差异就是其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提供金融咨询、策划、实施投融资活动而赚取高额的佣金;另外就是整合优化资本市场要素,直接投资入股,参与权益分配。城商行资质和资源整合能力差,要想在银行金融圈中分一杯羹,就必须加速转变经营理念,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倾力发展投行业务。以下从其发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城市金融服务需求处于上行,地方企业发展扩大、兼并重组、产业集群投融资、高新技术孵化、公司理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个人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趋势,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是应时之需,应势而行。其次,就是城商业利润追求空间倒逼,商业银行对于传统业务依存度较高,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必然会助涨其融资成本,收益高、成本风险低的投行业务是其摆脱传统模式困境的必然选择。再者,发展投行业务是城商行转变经营发展道路、优化业务收入结构、金融创新的需要,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投行业务,可以完善城商行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城商行的品牌影响力。另外,我国将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受到控制,中小微企业仍然面间接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会刺激直接融资需求,这对于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契机。

(二)可行性分析

城商行在促进城市发展和地区经济迅速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金融银行业中规模越来越大,差异化服务也较好,其发展投行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一,国家金融政策逐渐宽松,目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监管比较严格,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经纪和交易业务、证券承销业务,不过可以经营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市场承销、衍生品交易、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财务顾问、重组并购等大多数投行业务。第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小的城商行业务结构相对简单,可以灵活自如转变经营方式,集中优势发展投行业务;另外,城商行在本区位声誉良好,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关系,并对其资产质量和金融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与地方政府部门等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城商行投行业务的顺利展开。第三,部分城商行实践表明,投行业务是中小银行发展转型切实有效的可行之道。目前已有不少城商行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利润额,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据2012年各自年报显示,北京银行公司手续费及佣金2011年全年增长67%;南京银行报告期内,公司中间业务净收入7.30亿元,较上年增加2.55亿元,增幅53.68%,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78%;宁波银行2012年实现利润总额50.98亿元,同比增长26.34%,非利息业务收入超过预期。这充分体现出面向资本集约的中间业务转型成效,以及投行业务在城商行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二、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投行业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业务,它不仅需要务实前瞻的经营理念,更需要高端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营模式。城商行自身属性注定其开展投行业务将面临比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商行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总体上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制度对城商行更为严格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政策,大中型商业银行只能经营部分投行业务,资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许可更为严格。现在只有大中型商业银行才有经营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业务许可,城商行只能打打投行业务的球,例如成都银行通过与中铁信托签署了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财务顾问合作协议》,开始了其在投行业务上的破冰之旅。总的来说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公司债券和股票的IPO发行,也不能在为客户打理证券交易业务,以及一般企业的股权投资业务和自营股票交易等。殊不知如证券自营与经纪交易、股权投资贷款、股票与公司债的发行承销业务都是投行业务的主打,然而当前我国金融政策束缚了商业银行快速发展投行业务的张力。

(二)城商行对发展投行业务认知存在偏差

这主要表现在开展投行业务意识方面、优化业务和业务收入结构方面。目前经营投行业务的城商行极少,并且也都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城商行经营意识集中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上,业务结构仍然是“两头大、中间小”,投行业务方面还处于“沉睡状态”中。这是因为大部分城商行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从而缺乏利用投行业务收入优化收入结构的意识,这使得发展投行业务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另外,长期城商行的经验理念认为投行业务利润增长动力不足,会扰乱传统业务发展,这显然是一个误区。投行业务的直接效应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间接效应是提升银行竞争力,促进传统业务发展。其实它们两者是可以兼容发展互进的一个项目,传统业务以提供贷款收取利息;投行业务则通过提供财务咨询、利用金融工具直接融资,收取中间服务佣金。这样整合传统业务和投行业务,可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又改善了自身业务结构。

(三)缺乏发展投行业务的资源配置

这些资源配置主要是指高度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业务网络以及品牌影响力。投行业务是一个高端综合集成性的业务,开展投行业务需要精通管理、金融、数学、商务、法律财务、谈判沟通的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目前城商行投行业务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都不足,极度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培育。另外,资金规模相对小的城商行业务网络辐射面窄、客户资源存量低、品牌影响力小,这使得潜在的客户对其投行业务认知度较低,纵然城商行区位内存在投行业务需求,但构成有效需求也比较难,这大大增加了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难度。

三、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策略选择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同样面临金融脱媒的窘境,它们积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从发展中间业务中找到突破口,目前经营的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行业务收入占比过半。近些年,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商行经过剥离与消化不良资产、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部分城商行网点覆盖面增广,有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多元化控股集团,并逐步成功上市。这是城商行选择发展投行业务来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绝佳时机。通过以上分析,目前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策略选择。

(一)转变经营理念,优化业务收入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发展传统存贷业务,没有整合金融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譬如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等与市场相匹配的中间业务。目前,随着SHIBOR推出,城商行传统业务结构将受到挤压,城商行必须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在发展中转型,运用投行业务撬动资产业务来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如制定详细的投行业务战略规划以及年度经营目标。目前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提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旺盛,银行间市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兴盛,这是城商行优化业务收入结构的有利契机,可通过参与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开展直接投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来支撑中小企业多元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于私人客户,在传统业务优势基础上,开发股权类理财产品和基金主动管理类型的理财产品,以及衍生工具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等个性化产品满足中高端客户需求;另外注重发展综合业务,越过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之间的鸿沟,使它们和谐共存。这不仅优化了城商行的业务收入结构,而且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

(二)建立专业化团队,循序渐进发展组织模式

较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的专业化和集成性更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组织模式有更严格的要求。投行业务从业人员是具备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精算、法律、营销等全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城商行投行业务团队培养可以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从外部引进顶尖人才与内部选拔优秀员工组成核心“1+1”团队模式,对团队管理实行薪酬激励考核制度,集所有优势于一役抢占潜在的投行业务。对于其投行业务组织模式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逐渐发展,一般先要设立专门的投行业务部门,实行内部经营模式向外部经营模式过渡,即大力发展传统业务中的直接融资类,再通过与保险公司、证券机构、信托机构、理财公司、第三方支付及PE/VC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弥补资金规模、金融产品开发、业务网络、业务资质等方面的短板,在规避金融限制政策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集成金融服务,逐步形成完整的投行业务价值链。然后再建立银行全资或控股金融子公司,这方面可以参照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国外专业投行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确保子公司专注、灵活、高度专业化开展投行业务,不过要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比如建立金融防火墙、对直接或间接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设立一定的损失准备金。

(三)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品牌建设

目前城商行在资金实力、行业规模、技术人才、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难以与国外大投行和国内“五大行”、大型商业银行相媲美,但城商行可借鉴它们发展投行业务经验,立足区位优势和地方资源特色也可以打出一张王牌来,比如通过参与区域性的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证券代销、衍生产品交易、基金代销、股权直接投资和地方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业务来促进其投行业务的专业化或协同化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制定一些着实可行的投行业务作为切入点,如从公司理财、咨询顾问、债务重组并够等中间业务寻求突破,再通过私募、财务咨询、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拓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细分市场,对区域内特有的中大客户进行投资机会、财务管理等金融需求分析,为其量身打造一套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增强专业性产品的包装营销强度,把地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强,将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进行品牌融合,并运用品牌推进战略,进行“爆破式”推广。

四、结语

当前,国内投行市场主要由国内“五大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国际投行所占据,基本上包揽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业务、IPO发行、证券承销等投行业务。这么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给城商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了“破茧成蝶”的机会,城商行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整合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制定开展投行业务的战略规划,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打响、打好这场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植凤寅.城商行转型:从模仿到创新[J].中国金融,2012,(24):90-93.

[2]胡乃鹏,朱武祥,侯慧聪.后危机时代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开发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16):72-73.

第6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1.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我国散布在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左右。这充分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中小企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企业规模越大,资本集中程度和有机构成越高,吸纳每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的资本也就越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同等数量的投资可以吸收更多的从业人员。据统计在工业部门新增的8000万劳动力中,75%在小企业,全国工业部门1.5亿劳动力中,有1.1亿(占73%)在小企业就业。近几年它们共吸纳全社会75%的就业人员。

1.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计,我国中小企业发明专利占全国总数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仅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而且它们作出贡献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融资渠道难

融资难几乎是所有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不仅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间接融资比例低,而且企业自有资金缺乏。据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收益留存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占不到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更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2.2缺乏现代的企业管理

部分中小企业竞争力弱,问题不是出在我们以往强调的硬件和看重的资金及技术上,而是出在软件和经营管理上。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大多缺乏一种科学理念支撑,偏重人际关系的协调,重“情”,而忽视“理”(企业文化)和“法”(企业制度)的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对员工缺乏信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凝聚力。

2.3人才资源缺乏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不争的情况。首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者主要还是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社会对就业认识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及缺乏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及时对外招聘人才,没有雄厚的实力、丰厚的待遇和人才发挥的空间等,往往难以吸引到人才。其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都比大企业差,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大企业。人才缺乏的必然结果是管理水平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形成恶性循环,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

2.4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服务功能不健全,也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税务、会计、法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或者还很不完善。

3.加快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助、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和企业自筹,并且都建立了金融扶持体系。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扶持还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担保体系、风险资金的投资机制还不健全。尽快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信贷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二是要修改《公司法》及《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三是要完善风险投资法律制度,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鼓励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以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四是在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资助方面,要平等对待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享受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资助。

3.2实行严明的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独立于战略的业务管理系统(战略实施系统),保证将企业制定的战略举措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战略实施层面,建设一个开放的制度化平台,企业主管、员工都会在该平台上交流业务实施情况,对比差距,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措施。企业从制度上建立人力资源框架,对每位员工都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选拔、使用人才,严格考核,优胜劣汰。

3.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厚的待遇,难以吸引人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外因。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首先得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必须确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来;其次,通过科学评估来合理配置人才和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挖掘其才能,发挥其潜力。解决好人才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感情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则证明人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复杂混合体,因而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第7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渠道; 多属性决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29-04

一、引言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中,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应该选择怎样的融资结构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一是Modigliani and Miller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没有影响。其二是Myers and Scott提出的企业平衡论:负债会因利息减税作用而增加企业的价值,但随着企业负债的上升,企业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因为负债使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这些不利的风险因子会降低企业市场价值。其三是梅耶斯的融资顺序理论,其核心思想为,企业融资总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又一般遵循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的原则。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特殊国情,也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问题。如王晓梅等(2007)以温州市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温州市中小企业内源融资、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三种融资渠道的现状及利弊。田秀娟(2009)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作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融资渠道的金融供给对企业发展扩张和企业效益提升没有显著的不同影响的结论。金丹丹(2006)认为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企业发展初期的自筹资金,到中期结合其他融资形式融资,再到后期的风险投资退出这样一个过程。从以上理论不难发现,很多对于企业融资结构选择问题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且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从而给企业主带来更多的困惑。

近年来,学者们不再仅仅将融资理论与投资理论、股权政策等相联系,而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而不畅的问题,如把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的选择与出资者、经营者等的行为方式相联系;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企业治理、企业价值等相联系。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不少学者利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尝试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企业融资渠道选择问题。如张扬(2012)运用Probit模型验证分析了不同收益能力的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以及融资渠道的选择问题。彭瑾(2008)则构建了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模型,计算各种融资渠道的融资效率。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在考虑选取何种融资渠道时,都应该考虑以下因素: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金融环境、法律环境、资金的利用率、融资机制的规范度、融资期限、融资主体的自由度等。而这些因素多为定性的、语言化的,无法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此外,对于不同的企业主,其风险偏好不同,也就导致风险因子在其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权重不同,故不能用一个笼统的方法来研究所有的企业。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择利用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把融资决策过程中的定性描述转换为定量描述,同时分别讨论不同风险爱好者在融资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方式,为常见融资渠道的优先级进行排序,从而为企业主在融资决策时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分析方法。

二、TOPSIS方法基本原理

多属性决策又可称为有限方案多目标抉择,指的是在考虑多个属性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候选方案或者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的决策问题,它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管理等各学科中的决策问题。Bellman and Zadeh首先将模糊集与决策问题联系起来,随后,大量学者参与到模糊多属性决策的研究工作中去,并产生了大量的具体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具体而言,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无偏好信息的方法,它包含模糊乐观型决策法、模糊悲观型决策方法、模糊折中型结合法;第二大类是有属性信息的方法,它包含模糊联合与分离法、模糊加权平均法、模糊决策扩展法;第三类是有方案信息的方法,如模糊多维偏好线性分析规划(LINMAP)方法;第四类是模糊决策综合方法,如模糊层次分析法、区间层次分析法。本文主要应用的是第二类有属性信息的决策方法中的TOPSIS法。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方法,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是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设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备选方案集为X={x1,x2…,xm},每个方案由n个属性进行评价,记属性集为Y={y1,y2,…,yn};这时方案集X中的每个方案xi(i=1,…,m)的n个属性值构成的向量是Yi=(yi1,yi2,…,yin),它作为n维空间的一个点,能唯一地表征方案xi。由于每个属性对于决策者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对每个属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假设属性yi的权重为ωi(i=1,2,…,n),且满足ωi=[0,1],ωi=1。所有属性的权重可用向量形式表示为ω=(ω1,ω2,…,ωn)T。

理想解x*并不是一个方案集X中本身存在的某个方案,而是虚构出来的最佳方案,其每个属性值均为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佳值。同理,负理想解x0也不是方案集中的某个方案,而是虚拟出来的最劣方案,其每个属性值均为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劣值。在n维空间中,将方案集X中的各备选方案xi与理想解x*和负理想解x0的距离进行比较,其中既靠近理想解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便是该方案集X中的最优方案,并可根据方案集中每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来判断各方案的优劣顺序。

用理想解求解多属性决策问题,只要在属性空间定义适当的距离测度就能计算备选方案与理想解。至于既用理想解又用负理想解,是因为如果仅使用理想解,有时候会出现某两个备选方案与理想解距离相同的情况,为了区分这两个备选方案的优劣,引入负理想解并计算这两个备选方案与负理想解的距离,在与理想解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为优。TOPSIS方法的思路可用图1来说明。图1表示两个属性的决策问题,f1与f2为加权的规范化属性,均为效益型;方案集X中有6个备选方案x1,x2,…,x6,根据它们的加权规范化属性值标出了在图中的位置,并确定理想解x*与负理想解x0,图中的x4和x5与理想解x*的距离相同,引入它们与负理想解的距离后,由于x4比x5离负理想解x0更远,故备选方案x4优于方案x5。

本文所用方法是TOPSIS方法在模糊情形中的拓展――模糊折中型决策方法,它是以模糊理想解与模糊负理想解二者一起为参考基准建立起来的。技术细节上,先对模糊指标值进行加权,然后确定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并计算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解的距离,进而得到各方案的优劣顺序并作出最终的决策。关于TOPSIS法的一般步骤,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下文中将给出TOPSIS方法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三、模糊多属性决策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第一,选取决策变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些客观因素不以企业主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而融资成本、融资效益和融资风险这三个直接因素则可以被企业拿来综合考虑,故选取这三者作为企业融资决策变量。为研究方便,本文主要比较三种常见融资渠道,分别为:

A:小微企业直接向银行贷款融资;

B:小微企业通过担保机构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

C:小微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

此时依据经验对这三种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融资风险以及融资效益定性分析,具体见表1。

第二,语音值模糊化:求解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其中模糊成分的定量化描述,为此,对以上表格中的定量描述语言赋予其指标值,具体对应如下:

语言:极低、很低、低、较低、一般、较高、高、很高、极高

对应模糊数:采用三角模糊数,其隶属函数图像如图2。

故对于风险偏好者而言,C1=0.5213,C2=0.5263,C3=0.5445,即他会选择方案C:风险较高,但同时融资效益也高的民间借贷融资渠道。

对于风险厌恶者而言,C1=0.76,C2=0.5766,C3=0.5707,即他会选择方案A:风险较低,但相对而言手续更加繁琐,融资效益也较低的银行借贷。

四、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过程不难看出,利用MADM模型可以使得语言化的指标值定量化,并且可以综合考虑不同风险偏好者在行为决策中的不同行为方式,从而使决策结果更符合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以上分析只是现实融资渠道选择问题的一个缩影,当出现更多、更复杂的融资渠道时,企业决策者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选择某个融资渠道,此时MADM模型便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科学的解决办法。企业主可以初步定性判断待选融资渠道的融资风险、融资效益、融资成本等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在行为决策的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权重,按照上文的五个步骤,用定量的方法来作出最优的决策。

以上模型的适用对象是单个主体的行为决策,即一个决策者在面对多个融资渠道时所作出的决策,基于这样的特征,本模型只适用于小微企业的融资决策研究,因为小微企业其特征往往表现为人格化的管理模式,独断性强,企业行为往往一个人说了算。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群策群力,公司权力不再集中于某一个人手中时,该模型便不再生效,具体表现在模型中风险因子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权重无法统一,这时就需要多属性群决策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当考虑的融资渠道选择指标体系扩展到含有精确数值或者区间值时,则可以利用混合多属性决策模型加以解决,其基本思路与原理跟本文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晓梅,陈相侄.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J].企业经济,2007(8):95-97.

[2] 田秀娟.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7):146-159.

[3] 张扬.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及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2012(6):50-57.

[4] 张茂军,南江霞,李登峰,等.带有三角直觉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的TOPSIS[J].运筹与管理,2012(5):99-100.

[5] 徐玫平,吴巍.多属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WU RONG.Study on the fuzzy mathematics based selection of partners in developing new products[J].Logistics Technology,2010(Z2):832-833.

第8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 广西风电 金融支持 对策

日前,清洁能源特别是风能的开发利用成为必然趋势。风电项目大量开发建设需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而风电建设的特点在于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一次性投资大、开发周期短和回收期长,这些特点决定了风电项目的融资方式,使得风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大的风险。

一、广西风电产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

根据广西桂林金紫山风电基地建设情况,风电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在广西金紫山风电基地建设中,投资方为广州白云电气集团公司,规划装机总容量为近1亿瓦,一期工程安装33台15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投资5.79亿元。预计总投资为15亿元。由此可见,金紫山风电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但是该项目却只能完全依靠自筹资金加商业贷款,这样的企业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二)融资风险高

目前,风电项目资本金仅为20%,至少80%的资金靠债务融资。大规模的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风电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贷款过度集中,资金链变得脆弱,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同时还影响了企业再筹资能力,降低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这样的情况下,并不能给予风电产业一个安全而又健康的融资环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电产业的发展。

(三)融资机制缺乏

2003年以后,风电特许权项目吸引了一批极具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参与风电场投资建设,利用政府投资、国有企业出资或国际合作(双边和多边援助)建立示范项目等方式对风电产业进行建设。但是如果项目不能产生合理的投资收益预期,无论是否为风电特许权项目,都将无法吸引社会私人资本的投资。其后果将会影响风电的筹资进程,直接阻碍了风电的发展。这就直接反映出建立专门的融资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四)贷款期限过短

在金融政策方面,风电企业的银行贷款期限最长只有7、8年,而火电项目还贷期为13至18年,水电项目还贷期为18至25年,相比之下风电的银行贷款期限与风电设备20年的寿命极不适应。风电虽然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产业,但一直是按照一般竞争性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政策,贷款利率无优惠,还贷期又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这样必然造成风电项目建成后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高,进而使得风电价格高,降低了风电的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广西风电产业金融支持的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广西风电产业过程中有着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的放矢地运用各政策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本区的风电产业的发展,提升广西经济发展速度。

(一)打造促进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

广西风电金融融资渠道单一,因此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迫在眉睫。首先,应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风电企业融资平台。其次,完善民间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有序进入风电产业,扩大风电产业开发建设的融资渠道,促进风电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最后,探索建立国家碳减排市场,发展碳金融衍生产品,为风电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而对于风电产业的金融投入,应该在利率优惠、专项贷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特别对于在短期内不具备较高盈利能力的风电企业,应该鼓励、引导项目投资机构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和银行间市场的企业债券及金融债券。

(二)安排专项资金并建立专项基金

政府应把风电研发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支持广西风电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在消化吸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风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由政府牵头,建立风电产业专项基金,支持风电技术研发和风电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广西政府应继续推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鼓励政策,持续增强本土风电技术研发能力,争取在风电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或实现赶超,缩短与国内领先企业的差距。

(三)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外政府贷款

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发风电,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会向我国许多项目提供数额巨大的长期低息贷款。广西风电项目开发商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结合项目的优劣进行综合考虑,利用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低息贷款发展风电产业。另外,广西风电企业可以评估国外政府贷款这一融资渠道的可行性,借助国外政府贷款的便利条件,为风电项目筹集资金。当然,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必须符合我国当前政策对风电项目建设的各方面法律法规,切实结合广西风电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四)利用绿色贷款和国债项目

广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强化绿色信贷,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进行严格限制,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国债风电项目实际上是一种财政补贴,具有条件优惠和额度较大的优点。广西可以借鉴国债项目发行的程序和手段,在条件允许和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作为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广西风电开发市场的政策支持工具,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五)发挥CDM项目作用

第9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

关键词: 民营旅游企业 SWOT分析 发展对策

一、民营旅游企业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民营旅游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所面临机会和挑战,最终提出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S――STRENGTH(内部优势)

1.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

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旅游业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等机制优势,能够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消费者偏好的变动来调整、改变企业经营方向、战略战术,这意味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和先机。

2.民营企业家强烈的发展和市场意识

民营企业领导层有着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和自己的财产、信誉、事业等个人利益紧密联系的。此外,民营企业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反应快、决策效率高。民营企业家注重市场,善于在营销上狠下功夫,同时强化旅游创新,以创新来求生存求发展。

(二)W――WEAKNESS(内部劣势)

1.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局限性。在企业发展初期实行的家族式管理确实存在一定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成本较低等。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想要不断扩大规模参与市场竞争时,就会显现出它的不足。对民营旅游企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是决定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民营企业投资任何一个实业,包括旅游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利。民营企业出于纯商业目的,一旦获得景区景点的开发经营权,就会拼命开发而不采取任何保护资源的措施,这就可能对珍贵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形成环境污染,甚至造成恶性循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一般都会与当地政府签了几十年的开发协议,在这几十年中,民营企业会尽最大的努力对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转换成可获得的商业利益。

3.投资的主观盲目性。不少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只看到投资旅游业成本低、见效快、产生效益高的优势,而没有做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一窝蜂地涌入旅游项目,导致投资行为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民营企业尽管经商有道,但对开发旅游如何把握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生态规律却很陌生,开发经营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

4.融资难度大。长期以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造成融资难纵然有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其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也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的高负债率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二是不少民营企业盲目扩张,或是关联企业较多、主业偏离度大,银行对这些企业资金活动的监控难度很大;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失信严重,有的企业长期拖欠债务和贷款甚至骗取贷款;四是民营企业担保能力普遍不足,抵押物有限,质押品少。

(三)O――OPPORTUNITY(外部机会)

1.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从开始时的补充角色,到逐步占据半壁江山,已经一跃而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民营化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敏锐的决策、执行体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安排和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市场导向机制,有利于旅游企业避免走入短期行为的误区,使旅游开发保持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的积极引导是促使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重要原因。国家将旅游业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各部门大力扶持;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并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部分民营资本将从原来所在行业中退出,向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领域投资。

4.旅游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在良好的投资经营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从不同渠道投资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有其积极经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差异、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于当前我国各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以及缓解大中专生就业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旅游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投资旅游业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还为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资本良性扩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

(四)T――THEATHS(外部威胁)

1.政策限制。199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景区土地”,但并未提及经营权问题,从而给地方政府出让景区经营权提供了机会。2002年8月有关部门召开的城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发景区,但同时又提出管理与经营分离。政策的不明朗对实践中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是让民营企业觉得摸不到政策的底线;二是使其没有长远打算。

2.法律制约。我国旅游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已有的《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或由于缺乏实施细则,或由于修改程序滞后于现实情况的发展,对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同时也使其开发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3.具体操作障碍。由于有关部门在民营企业开发景区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一直属于“自发”行为,因此对景区出让经营权没有明确规定,出让方式和出让程序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目前景区出让经营权的方式主要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以及买断、拍卖等,具体操作没有统一范本或标准,由各地自行界定,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4.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1)缺乏支持生态资源保护的大量资金

民营企业开发景区时,往往面临当地居民为生活所迫对景区资源进行破坏以及各利益主体部门对景区的破坏性建设等问题,需要企业额外加大投入去维护景区安全;为了更好地营造景区氛围,企业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精心保护、长期培育。因此,开发企业在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必须具备相当实力,并需要企业做长期决策,并拥有长远发展眼光。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旅游活动的开展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接待旅游者,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显性或隐形破坏,但由于许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不会反映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必然充分考虑景区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各种旅游活动对景区资源环境的长期影响,否则将使自身的利益受损。

二、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政监督,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确保国有资源得到保护以及旅游业民营化的顺畅发展,应强化行政监管,建立起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重在转变职能,树立服务的理念。其次,建立具有国家标准的评估体系,对旅游景区进行资产评估。再次,设立国家级监督机构并制定检查和监管制度。最后,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出台对民营企业各项权益的保障要有更具体的政策措施;对民营企业信贷上的支持要调整为公平的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旅游产品给予推介,支持树立国家的旅游品牌。

(二)规范化运作,建立相关法律体系

从立法上充分保障民营旅游企业的法律与经济地位。一方面,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景区开发进行规范,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手段吸纳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防止不法行为、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将对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制定开发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严惩。

(三)强化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

1.制订企业长远战略规划,避免短期行为。民营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果断、筹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原本闲置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2.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滚动式”投资策略。融资方式一般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三种形式:股份制改造、吸收股东参股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组织旅游发展基金,进行资产重组。间接融资是采用各种间接的方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3.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民营旅游企业为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各类专业包括旅游的人才,并把独资或合伙企业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逐步做到筹资社会化、管理社会化、风险社会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4.塑造旅游投资项目的主题形象,加强宣传促销。主题与形象是旅游项目的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纵观成功的旅游项目,无论是饭店、度假区、旅行社无一不具独特魅力。将文化作为旅游业经营,以经营旅游的方式多方位展示文化。

总之,民营企业在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时,虽然道路比较坎坷,但前途非常光明。未来几年,我国正在迎来一个大众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中国旅游业将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商业机会,而随着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扶持,有关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管理的不断完善,我们坚信民营旅游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依绍华.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

[2]周成俊.民营企业与旅游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2,(2):20-21.

[3]刘宝巍,杨明飞.民营资本与旅游业的发展[J].学术交流,2003,(5):69-71.

[4]袁姝、徐维祥、郑胜华.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驱动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5,(1):77-80.

[5]方芳,梁建.民营企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87-90.

[6]黄源,阮开波.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分析[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71-7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