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

第1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1.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接轨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动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加入WTO意味着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中小企业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是依赖于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关税政策和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外国商品无疑会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样中小企业除了与国内企业相互竞争之外,还得在家门口与世界各类企业争夺市场,国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残酷。加入WTO后,我国将进一步显现出与世界经济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使中小企业面临一个相对陌生的外贸环境和国内市场。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变幻莫测,中小企业市场创新将面临更大风险和压力。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要求中小企业重新考虑和审视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放眼国际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创新目标,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注重开发深度的国际市场或国内市场才能在深层市场上避开众多竞争来赢得胜利。

2.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挑战。由于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以模仿开始自己最初的经营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调整和改变企业的发展战略。盲目模仿形成了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同,必然使原先有利可图的行业转变成无利或微利。中小企业要想同更为理智、更为挑剔的消费者和企业合作,向着经营者所希望的方向行为的确不易。因此,要在众多的市场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喜爱,中小企业必须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特色以及强有力和具有吸引力的销售策略,最根本的依然是如何满足顾客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要,而这一挑战我们在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这需要中小企业者用新的思路,大胆创建全新的企业市场模式。

3.市场竞争多极化的挑战。加入WTO将使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相互交织、渗透,又使得企业竞争态势更为错综复杂。中外企业既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伙伴”,甚至有的国内企业或地区还会把与外国企业的联合作为与本国其他企业或地区竞争的手段。

因此,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给中小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和确立经营战略带来了挑战。中小企业由于搜集市场信息、研究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市场竞争多极化使得中小企业研究竞争对手和协作伙伴,进而选择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变得越来越困难。

4.产品趋向高新化的挑战。加入WTO后,这种发展趋势,将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一方面,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使得传统的原材料正越来越多地被人工合成材料代替,这势必会减少各产业对天然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并带来其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而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中小企业是生产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力军。因此,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会使我国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技术中小企业同国外的同类企业多有雷同,加入WTO后,他们也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产品密集型企业的冲击,面对新世界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不仅在组织结构方面显得很不适应,而且在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果这一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面对WTO,中小企业市场创新的战略选择

市场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创新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小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抓好市场创新工作是关键,鉴于中小企业固有的弱点,在进行市场创新活动中,应扬长避短,制定自己独特的市场创新战略。

1.信息战略。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世纪,市场信息是企业开展市场创新活动的先导,充分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使经营者增强市场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为此,企业要加强市场信息管理,建立起市场信息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清理和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创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营销成为一种新兴营销方式。采用网络营销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竞争力的优势,建立起昔日与大企业相媲美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能力差异。可见,信息战略的有效运用,有助于中小企业克服规模小、资金少、市场开拓能力差的劣势,降低成本,树立创新优势,提高市场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联合战略。所谓联合竞争战略,是指中小间实行多合作的战略。中小企业实力弱,技术水平差,难以形成大企业的规模优势,但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求得生存与。联合竞争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松散型联合,小企业的联合局限于生产协作或产业化分工联合,第二类是较紧密型联合,表现在人员、资金、技术和销售方面的联合,如互相持股,按股分息,互相调剂余缺、建立共同营销等。采用联合竞争的经营战略可以使中小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效益。而采用联合销售使中小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利于中小企业突破自身能力的限制以较小的资金和较短的时间形成较大的销售能力,缩短了产品流通时间,提高了销售效率。,我国许多小企业已经日益认识到联合的优越性,联合的范围也日益拓宽,不但包括小企业之间的联合,而且包括小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合。加入WTO后,可以预测中小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开拓新型市场的市场创新活动中,企业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趋向将进一步增强。

3.特色战略。特色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经营范围狭窄,比较容易接近顾客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可以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样式的产品,或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或由于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具有一定信誉等,这些都可以使中小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以独特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个性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基本,在市场中丧失个性就无法生存,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创新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特色战略,将市场定位于个性化、独特化的产品领域,生产和经营差别化的产品,并采用富有特色的营销手段和优势营销来重塑其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市场将进一步细分化,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自己的经营特点,集中兵力于细分市场,开发独特和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格化的需求,一旦中小企业通过精细耕耘区域市场,树立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就能博得顾客的信任,赢得竞争优势,并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4.外向战略。外向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将市场创新点着眼于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拓海外市场。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将有利于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因此,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国际化将为中小企业市场创新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5.补缺战略。所谓市场补缺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进入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通过在细小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来获取最大收益的竞争战略。在市场经济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中小企业生存变得格外困难,实施补缺战略有利于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的正面竞争从而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采用补缺战略的关键是要选准产品和目标市场,产品应当是加工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所需的投资少,中小企业有能力推向市场的,目标市场应当是大企业所忽视的或不愿涉及的批量小、品种多领域。该战略要求企业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网,做到信息灵通,反应敏捷:同时在产品营销上,采取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战略。采用这种战略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市场不稳定,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以便随时调整经营方向。

寻找市场定向,开发创造新的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这么说,市场是变化的,变化就会带来新的需求,有新的需求,就有新的市场空白,一些特定的小的细分市场,往往被大企业所忽略,或者无暇顾及,如果我国中小企业填补市场空白,进入被忽略的细分市场,足以达到求生存谋取发展的目的。

第2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品牌 国际化 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品牌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企业走品牌国际化道路,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地域组织上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营造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力,借助世界知名品牌成功的经验,逐步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发展。

国外企业品牌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国外企业品牌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国外企业的做法是以产品销售开路,从设办事处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设办事处推销自己的产品,了解当地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寻找潜在的合作者,增强国际营销能力,最后再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

从较小的市场做起,逐步拓展。当地市场的消费者由于消费习惯不同,不可能一下子全盘接受外来的产品,他们需要一个逐步适应、习惯的过程,这就需要公司从一点一滴做起,潜移默化。例如松下公司建立海外企业时,从做干电池做起,有了经验以后,才把产品扩展到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上面。宝洁公司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只从飘柔、潘婷等少数品牌开始,立稳脚跟之后品种才逐步丰富起来。

谨慎制定投资决策。国外公司进行一项投资决策大约要用3-5年的时间,前期准备工作非常认真、全面、仔细,从宏观环境到微观环境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而且一般都要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协助调查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市场潜力、竞争对手等情况。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品牌“海飞丝”,就是在对市场进行了一番充分的调查研究后打响的第一炮,其后每一品牌的进入,都是围绕着市场,围绕着消费者这个中心来运作的。有人说,宝洁公司养活着中国近一半的市场调查公司,此话尽管夸张,但却反映了宝洁公司的重视市场的一面。

营销人员当地化。为了尽快适应当地营销环境,熟悉当地国家政策、相关法律,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等,国外公司设立的当地机构都倾向于雇佣当地人员。当地人员无论是在语言上,了解当地的消费行为与商业习惯上,与当地主要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交往上,还是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界的关系上都拥有巨大的优势。

我国企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

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就大多数企业来说,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间接出口。大多数品牌准备进入国际市场时,都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不会受欢迎,在哪些市场上受欢迎,竞争对手有哪些等等。不尝试着把产品打入国外,这些问题就无从得知。但是盲目的踏入国外市场又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他人的力量,通过专门的贸易公司把产品出口到海外。这就是间接出口。间接出口通常是通过国内出口商、国内出口商和合作组织三种形式实现的。这种方式所需的投资较少,启动资本低,企业可充分利用中间商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信誉,使自己的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企业无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亲自到国际市场进行调查,也无须应付外国当地市场情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虽然要将相当一部分利润拱手让人,但却降低了自身的风险,弥补了初入国际市场,而缺乏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的不足。经过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转入下一步奠定基础。

合作出口,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委托出口,对国际市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企业就可以考虑加入进去,与其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出口公司。通过合作,不仅在利润上可以进一步得到分成,更重要的事有了国际市场经营的亲身体会,更容易获得国际市场情报,开发出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可以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知识,积累国际营销经验。

直接出口。设立办事处,独立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一定的营销经验后,企业可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直接同当地的中间商打交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它有助于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大品牌的影响,建立自己的声誉。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积累更多的经验,公司的国际营销水平必将显著提高。

与国外合作者建立战略联盟。无论是间接出口还是设立办事处直接出口,都受到很多的限制,如关税壁垒、运输成本等。因此,国际营销发展到今天,多以资本输出的跨国公司为主。对于国外的新生市场来说,资金、技术和管理一般比较缺乏,因此当地政府更愿意接受投资而不是进口的商品。同时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他们刚开始的时候还会对外商的单独投资作出很多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应寻求与当地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并以此为依托进入当地市场,利用当地企业的公共关系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结合自身的资金、技术,发挥综合优势,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开发出适应当地的产品,从而快速占领当地市场。国际战略联盟有利于缩短新产品开发的时间;有利于分摊高昂的开发投资费用;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避免经营风险。

海外独资生产。与当地企业结成的战略联盟往往是不稳定的,合作者之间由于实力、管理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对投资、经销方法或政策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影响双方的进一步合作。随着当地政府对外资管制的放松以及当地企业自身的成长,联盟可能会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或者由当地企业接管,或者为外资收购。此时,独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独资经营有许多优势,利润百分之百分享,子公司可以完全按照母公司的营销意图行事,对目标市场信息反馈快,应变能力强,拥有较强的营销活动控制力等。

实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国际市场受不可抗拒因素很大,从而使营销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比较困难。因此在实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拓展国际市场。我国品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谋得生存空间,必须先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是相互联系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都没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也不会受欢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更容易把握,可以作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支持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展。国际市场瞬息万变、风云莫测,有了国内这块根据地,可以做到攻防自如,进退有余。相反,如果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只注意国外市场建设,则可能会在国内市场上“马失前蹄”。中国出口商品要想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创出名牌,占领国内市场。

要树立强烈的品牌营销意识。由于我国企业品牌营销起步晚,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厂商还未能树立品牌营销观念,营销手段单一。我国企业还未真正走出国门通过国际媒体大张旗鼓的开展品牌营销。我国每年用于品牌国际营销的费用少得可怜,全部费用甚至比不上“可口可乐”一家企业。许多企业仅仅通过国际博览会这单一途径推销自己的品牌,综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营销推广和人员推销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很少。现在,许多外国品牌,如“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在我国已是妇孺皆知,这主要是他们在中国成功地开展了品牌营销的结果。他们不但利用广告对中国消费者狂轰乱炸,而且开展各种攻关活动,如“飞利浦”赞助足协杯,“希尔顿”赞助篮球联赛,“可口可乐”捐助希望工程……而我们中国的品牌在国外能被外国人知道的却很少。

注意产品的适应性改变。虽然全球市场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但是,各国消费者的文化差异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全球统一的品牌,还是全球标准化的产品,具体到某一市场时,都往往需要做适应性的改变,这样才能更乐于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如“可口可乐”是以其产品的全球标准化出名的,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喝到统一口味的“可口可乐”。但事实上在某些国家“可口可乐”的甜味、碳酸水含量是不同的。

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有计划的进行,逐步推进。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各市场的规模、特点、产品特性和有关政府法规,竞争者或合作者的能力手段等条件,因地制宜,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例如有些企业可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在家电、高技术等领域,优先进行品牌国际化的发展。一般来说,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最好遵循以上发展阶段要求进行,而对已有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公司就不必拘泥于此,可以一开始就一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资料: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1.动画的文化因素

动画的发展至多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底蕴系于一脉。很多动画皆以教育为主,譬如中国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影视开发单位根据原创,制作了《三毛流浪记》的动画产品,以三毛的流浪生活作为主题,对儿童、青少年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也备受中老年的青睐。高度重视文化是动画主要的内容,充分发挥动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2.动画产品的对象

目前虽然低龄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占据一大部分,即使在其他影视产品的市场,也有技压群雄的魄力。笔者认为,因为动画产品的对象以青少年居多,这一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有较强的评价能力,所以动画才出现蒸蒸日上的良好现象。现代任何国家青少年发育阶段的审美观有着惊人的相似。日本动画抓住国际青少年观念的相似这一特点,向国际市场推广。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本土动画都受到日本的重大影响。

3.动画的衍生产业

以日本动画为例子,其动画产业模式的建立大概用了30年时间,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有60年以上的产业化经验。其中“衍生产品”的载体,大多是玩具厂商或是其他制造商,相对来说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也是资金最为稳定和雄厚的。日本对动画的投资早已形成一条龙的程序,也很少中断。通过“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来获得最大利润。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东方大国的中国,动画的衍生产业都已经有了今非昔比的进步,发展甚至还是空前的,空间依然是的巨大的。

二、发展的建议

影视动画的发展无非决定于主体、主题和市场三方面。主体是否广泛、主题是否先进决定着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主体是以消遣为主,还是以教育为主决定着主体,从侧面影响市场的份额。目前,动画最大的难题也就是主体和主题了。

影视动画推出国门,势必是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文化,然而文化差异却一直是国家与国家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冲淡这种差异,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绝不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别人的地盘上,否则寸步难移,失败也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接受另外一种文化总要经历适应到适合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优秀,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国与国文化交流的困难。如果将中国的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融入动画作品里面,把高质量的动画作为产品销售于国际市场,其中的思想观点就会被他国潜移默化地接受。

对于文化的国际交流,本文作者认为,外来的文化,凡是有益于自己国家建设的,我们照单全收;而代表自己国家特点的特色文化,更须推出国门,让世界了解我们国家是拥有特色文化的优秀国家。动画的对外开放就是重要的渠道之一。笔者认为,以教育与市场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教育与市场统筹兼顾。

三、中国动画的远景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性质的了,它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日本、美国等这些资本主义大国也有必要见识我们中国特色的影视动画。我国已经逐步重视影视动画的发展,予以政策上与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中国有丰厚的文化,社会主义有特殊的魅力。受益的不能仅限我们该制度国家国民本身,还要包括其他国家。我国对内容健康、艺术性强、创新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动画产品予以大力的支持,市场教育化的路子将创造出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影视动画。

第4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记者:杭曼香精作为一家专业香精公司,对其在中国香精香料市场的发展作何预期?

高山千冬: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香精香料市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速的增长。从国际方面看,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开始关注中国香精香料市场。特别是原料采购,会有更多的国外企业考虑在中国买进原料,不光是合成原料、还有天然原料,而且其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不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也会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精香料的发展,杭曼香精为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记者:现在不少香精香料的生产企业已经逐渐不满足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杭曼香精是否考虑把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

高山千冬:我们公司在考虑开拓国际市场,现在也有赠样正在外国推广。这就使得我们所做产品既要注意符合中国的法规,也要符合国际法规。各国都想通过香精开发做出更多更加美味的食品,但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是做出更安全的食品。这就需要了解和遵守各国的法律,使其产品符合国际法规的要求。

许伟铭:现在国内香精香料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供应国内市场,但随着市场洗牌和竞争逐步加剧,如何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走出去,引进来,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我们与国际香料行业交流的深入,我们在90年代后期就感觉到国内香精香料行业的技术和发展水平较欧美、日本存在差距,为此,我们引进一些专家和国外的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公司从2006年开始,陆续引进东津和美国的惠尔华品牌,就是想突破我们原有的发展框架,提升产品的整体档次,在香精分析领域我们还邀请有国际知名度和权威的专家加盟,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

记者:现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杭曼香精的销售渠道和经销商,那么杭曼香精引进东津、惠尔华这些品牌后,是如何应用的?

许伟铭:引进东津品牌,是应用日本先进的原香精和先进的调香技术,做出具有日系风格的香精产品;惠尔华是欧美品牌,欧美的烘焙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我们是为了借鉴欧美产品的理念和风格。这样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让我们的产品有更大的特色和竞争力。

记者:杭曼香精今后在市场推广有怎样的计划?香精香料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5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一)加入WTO将促进桂林南产业结构间的调整

首先,桂林三次产业结构不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桂林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但变动比较缓慢。桂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基本相符。1998年,桂林市第一、二、三产业GDP的比重为34.97:31.78:33.25。据权威部门预测,加入WTO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各部门增加值增减有差异,但总体上看仍是上升趋势,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会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也将会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不难看出桂林市第一产业比值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比值明显偏低,尚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之列,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

第二,国外资本、技术向中国市场的转移,必将加速桂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衔接,大量的国外资金、技术、产品势必拥入中国市场,这将给处于经济转型期、调整期的桂林带来一定的冲击,并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资本密集型和高新产业为例,发达国家无论在技术、资本等方面都较中国存在明显优势。外国资本、技术向中国转移时,我们可以采取战略性结盟,以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重组,使之成为世界性竞争产业。

第三,国际上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大众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必将加速桂林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粮食为例,由于桂林市属山地和丘陵地貌,田块小,土地分散,粮食生产成本高,平均粮食价格比国际粮食价格高出20%左右。入世后,农业直接面对的就是如何应对结构性调整。近几年来,桂林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时期,已经实现了从过去的粮食大种植向水果、蔬菜、畜牧业的转移。但由于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的滞后,农产品价格太低,所得收益只能维持成本,无法提高产品品质,产品缺乏竞争力。

因此,桂林市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应分清产业主次和发展的先后,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做好旅游这篇文章,充分利用桂林国际旅游名城的地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合理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以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上,应对第二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注意吸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第三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国际国内市场和近乎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利用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建立完整的现代产业结构。

(二)加入WTO有利于挂林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出口

首先,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正在建设中的环保城市,将使国际投资者对桂林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较乐观的预期。桂林的市场容量由此会进一步扩大。众所周知,一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容量是跨国公司可考虑投资的重要因素。第二,加入WTO,使一些过去受管制的产业,如交通、能源、通信、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业等将逐步开放,从而增加了外国投资的机会。预计未来几年,桂林市对基础设施产业、环保产业、通信产业、省内各旅游景点间的航空运输业、新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等仍将或将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第三,处于调整期的各产业均有较大的投资需求。以农业为例,加入WTO,中国政府承诺大幅削减农产品关税,国外具有价格优势的小麦、大米等农产品将进入中国市场。桂林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这意味着桂林市未来几年农业的投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第四,外贸环境的好转能吸引部分外商的直接投资。加入WTO将使我国的外贸环境好转,这对纺织服装等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将有一定的增长。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市场一般都已进入饱和状态,许多领域出现过度竞争。外贸形势的好转可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于出口竞争为主的领域,这样既能避免出现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又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第五,有利于扩大出口。加入WTP后,我国可获得多边的关税减让,非关税的减少和长期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多方面开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这就意味着,桂林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将其优势出口产品,诸如松香、纺织服装、日用杂品、橡胶制品、小家电等19种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同时,还为进一步拓展潜在出口市场提供机遇。

(三)加入WTO对娃林百姓就业的双国影响

加入WTO对桂林各行业的影响总体上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具体至每一个行业,差异就比较大了,就业市场也相应会有所变化。

加入WTO后,桂林市旅游业和纺织业受益较大,其在国际市场上份额的扩大,从低档次向高档次的发展,将随着国际环境的畅通无阻更加自然大成,而一批新的从业人员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环境的改善脱颖而出,大量的从业人员将从中受益,该行业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是服务贸易业,中国加入WTO将加速服务贸易业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因而旅游、商贸零售业等可提供较大的就业潜力。

另一方面,加入WTO会对桂林的农业、电信、金融、机电业等造成较大的冲击,这些行业将出现劳动力过剩,造成一批失业人员。

(四)加入WTO对挂林市农业的利与弊

首先,推动桂林市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1998年,桂林市粮食播种面积43.77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92%。可见粮食生产是桂林市农作物生产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产品之一。从桂林市场上看,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己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等的价格较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加入WTO后,北美和欧洲廉价且优质的主要粮食产品大量拥人国内市场的压力将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迫使桂林农业在未来几年适当减少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良品种提高质量,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品质好、价格优、市场广阔的农副产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从事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的生产,通过贸易出口、争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其次,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桂林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桂林市现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要实现农业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国内应增加投资外,对国外也有较大的投资需求。同时,还需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入WTO,为桂林市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技术与交流,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有利于增加桂林市农产品出口。加入WTO后,我国可以享受无条件的135个签约国的多边最惠国待遇,经过努力还可以得到主要发达国家所给予的普惠制待遇,这样我市具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的出口市场将扩大,有利于桂林市农产品的出口创汇。

第四,短期内可能对农业收入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桂林市虽然不是我国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但是桂林市12县中的10个县被列入国家、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县,全市农业人口人均产量559.9公斤,提供商品粮每年在5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成为桂林农产品中产量较大的产品之一。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关税将降至14.5%-15%,国际上低价优质的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由此将会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加重桂林市主要农产品“卖难”,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导致农业劳动人口过剩,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五,桂林市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由于过去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农产品关税保护未发挥有效作用,对农产品的进口限制主要采取进口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并通过国际进出口公司进行垄断性经营。加入WTO后,中国必须根据国际规则来保护国内市场。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定,今后各成员国只能通过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限制,不能再使用非关税措施小这种保护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将按国际规则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

(五)加入WTO对桂林工业的利与弊

1、机电工业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国际大市场。

我国机电工业从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机械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初期水平的仅占70%左右,都不具备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相抗衡的能力。加入WTO后,在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别国的同时,国内机电产品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原来实行保护的市场将不复存在。在近期内,势必对机电产品产生较大的冲击。作为桂林四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的机电行业,其生产的数控机床、精密加工机械等都不具备与国外同类产品抗衡的能力。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些行业如不抓紧时间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桂林汽车制造业以生产客车为主,大多都是与外商合资合作的企业,已经建成国内较为先进完善的客车生产线,年产客车达6000辆。而且其售价为国际市场客车价格的40%-80%,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并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入世后,随着关税下降,其进口零部件成本下降,将使整车生产成本下降,更具价格优势。因此,入世后,对桂林客车工业将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人医药工业利弊参半。

第6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绿色农产品形象,绿色营销效果

生产现状

一、价格与质量。内蒙古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粮价,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同时农产品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也处于劣势。目前,内蒙古粮食出口总量不大,主要销往韩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内蒙古油料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考虑到内蒙古油料生产条件落后,单产低、油料生产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单产方面潜力较大以及世界市场油料价格将会上扬的趋势,面对国外产品,内蒙古油料生产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二、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内蒙古羊绒生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近年来,羊绒产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其中阿尔巴斯山羊绒正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羊绒品种,羊绒加工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地区特色的重要产业。内蒙古羊绒制品6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许多不合理限制将被逐步取消,将有利于羊绒制品的出口,从而对羊绒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内蒙古乳业发展势头良好,现有争做中国第一品牌的伊利,还有稳步健康成长的蒙牛、骑士、奈伦等。伊利已率先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内蒙古是传统的畜牧业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0亿亩天然草场和数量巨大的农作物秸杆为肉类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品质上,由于牧区畜牧业以天然草场为基础,肉类产品普遍具有无污染的特点,可以绿色食品出口国际市场。因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促进肉类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入世利好

一、有利于内蒙古形成物畅其流的流通体系。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内蒙古市场将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内蒙古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享受WTO现有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改善贸易环境,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减少了很多阻碍商品流通的限制,有利于内蒙古形成物畅其流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使内外贸易融合为一体,从而推动内蒙古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例如,我国对欧盟出口土豆、鸡肉所获得配额很少、限制很多。而土豆等绿色农产品正是内蒙古出口的优势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不是WTO成员国而无法与之交易。加入WTO后,内蒙古优势产品就可能因我国农产品贸易待遇的改善而增加出口。

二、有利于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内蒙古绿色农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内蒙古可以使资源等优势与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有利于引进技术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目前,内蒙古绿色农产品质量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规模有限。加入WTO后,吸引外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将会更容易,并可带来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且,国外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将进入国内市场,既可起到示范作用,又加快了农牧业生产向绿色产业化迈进的步伐,这将刺激内蒙古绿色农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三、有利于调整内蒙古农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加入WTO后,内蒙古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不同粮食品种和其他绿色农产品的吞吐平衡,引进土地资源型产品,扩大纺织品、服装、地毯等劳动资源型产品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内蒙古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内蒙古出口的市场依存度较高,对俄罗斯、日本、蒙古、香港的依赖程度高达69%,出口市场结构的单一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入WTO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贸易限制的放宽,为内蒙古大力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带来新的契机。

营销战略

随着国际上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不污染环境产品的需求和期望日益增长,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将成为市场商品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和趋势,而绿色产品也成为国际商战中攻守皆宜的利器。由于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贸易将受到限制和禁止,为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的绿色产品所取代。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好,适宜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可以在国内外市场形成比较优势。

一、加快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战略。为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机遇,要在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牛、羊、荞麦、燕麦、山野菜等一系列绿色农牧业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其成为内蒙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导性产品。一是要切实保护好绿色农业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牧区转移,乡镇企业发展要从分散化向集中转变。二是围绕绿色食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开展相关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三是建立若干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示范区及示范农牧场。四是积极申请绿色食品产品标志,并配合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五是进行财税政策的扶持。财政资金按照贴息贷款为主,直接投资为辅的原则,重点对无污染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予以支持,在3年内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实行农业税或所得税部分返还。

二、加快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达的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先进国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条件。“入世”后,为了与国内外农产品竞争,内蒙古必须使落后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加工业发展重点,一是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二是调整优化绒纺工业,三是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从产品结构看,重点要提高玉米和燕麦转化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提高其转化率,发展多样化方便食品;鼓励鄂尔多斯集团、鹿王集团等通过资本扩张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优势,并在国际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支持兴发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多样化的牛羊肉深加工产品;扶持伊利、蒙牛等优势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创中国乳品第一品牌。在稀土、羊绒、牛羊肉、中草药等明显具有内蒙古资源优势的产品生产中,应该去占领附加值和高技术环节,进一步积累内蒙古的比较优势,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互相联合起来,或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联合起来,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的一部分,提高内蒙古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必须积极培育能够在国内、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提高内蒙古产品在流通环节的附加值,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扩大自蒙古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内蒙古环境状况较好的优势,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以及有机农产品出口。在提高畜产品品质和加工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牛羊肉、羊绒及重点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出口。在认真研究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产品和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及促销组合策略。鉴于国内玉米流通格局可能出现大的变化,应积极扩大对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出口;针对国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土豆及小杂粮出口;建设面向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对上述国家的农业技术和人才输出。

第7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统计显示,南航自 2009 年致力于拓展国际市场以来,连续三年国际航线运力平均增长幅度达28.5%,2011年更是实现了34.10%的高增长。但根据南航最新的运力规划,2013年国际航线运力增长将维持在10%~12%之间,远低于过去三年增幅。

与此同时,南航业绩下滑也给它的国际化战略带来新的变数。

根据四大航的业绩报告,在2012年的净利润指标上,国航下滑了33.82%;东航下滑了29.81%;海航下滑了26.74%;南航则下滑了48.22%,在四大航中跌幅最大。

南航将此归咎为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航油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汇兑收益大幅减少等。但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为什么南航降幅更大?有分析师认为,快速增加国际航线运力,正是导致其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之一。

“南航国际化需要从跑马圈地阶段,迈入精耕细作阶段,”湘财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金嘉欣认为,未来几年,南航或将更加注重国际航线盈利,而非业务量和收入的增加。

激进转型

早在2006年,南航便曾提出要打造核心航空枢纽,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效衔接,建设国际化规模网络型航空公司,并于2007年加入全球最大的航空联盟――天合联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南航不得不缩减了一些国际航线。但在2009年,南航又重新发力,大规模增加国际市场运力。

南航为何一直对国际化如此热情?这是因为,国际化已成为南航转型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在此之前,南航已经成长为中国机队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南航官网称,“南航是中国运输飞机最多、航线网络最发达、年客运量最大的航空公司。目前,南航经营客货运输机500架,机队规模跃居亚洲第一,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全球240个成员航空公司中,排名第三。”

但与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相比,南航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占比较小。

一位国内民航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航空公司需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发展。但南航国内国际业务的比例,之前在9: 1左右徘徊,国际占比偏低。

根据财报数据,2010年南航国内客运收入占其客运总收入的84.7%,港澳台客运收入占比为2.2%,国际客运收入仅占其客运总收入的13.1%。

3年国际化补课之后,到2012年,南航国内客运收入占比已下降至79.9%,国际客运收入占比上升至17.9%。港澳台客运收入占比维持2.2%不变。即使如此,南航国际收入占比依然低于同行。同期,东航国内国际旅客收入的比例大致为7:3,国航的比例则接近6:4。

而在国内市场,高铁正对民航业形成巨大冲击。南航董事长司献民2010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透露,南航160条国内航线中,有约38条与高铁直接竞争,“南航必须加大国际市场和国内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进行战略转型”。

中信证券交运分析师苏宝亮告诉记者,在800公里范围内,高铁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而南航平均一个航班的航段距离只有1200公里,国航则为1700公里。苏宝亮认为,南航必须拉大航距,向国际市场拓展则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南航飞出去,也是响应中国民航局的“走出去”号召。

在中国飞国际的航线上,此前乘客主要为外籍旅客,但2006年前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旅客已经多于外籍旅客。然而到2010年,中国航空公司承运的中国飞国际的旅客,仅占总旅客数的44%。面对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呼吁中国航空公司“兔子别吃窝边草”,鼓励国内航空公司积极开辟国际航线。

艰难的“广州之路”

“南航国际化的总体思路是对的。”苏宝亮评价说,“但在现阶段,南航的盈利主要还来自国内市场,大部分国际航线都只亏不赚。”

南航的国际航线大部分以广州为始发站。所以,南航开拓国际市场时,首先做的是吸引国内旅客,从广州飞往美洲、大洋洲等地。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及周边始发的国际旅客数量较少,特别是高端旅客较少,让南航不得不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想更多办法。

“没有强大的国际始发旅客做支撑,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要想盈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苏宝亮认为,随着南航国际航线运力增加,广州及周边旅客已经无法填满南航飞机的客舱,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国际周转旅客,就成为南航不可避免的选项。

南航吸引国际周转旅客,最主要的做法是打造“广州之路”。

航空业界有一条著名航线,叫“袋鼠航线”,指的是经香港、新加坡或迪拜中转,连接大洋洲和欧洲的航线。所谓“广州之路”主要是指,以广州枢纽为联结点,吸引往来于欧洲至大洋洲或东南亚的旅客,到广州中转。

为此,南航陆续开通了广州至巴黎、阿姆斯特丹、伦敦航线,与广州至悉尼、墨尔本、奥克兰、布里斯班等地的航线构成“广州之路”。

南航数据显示,南航开通“广州之路”,确实吸引了更多旅客。2012年,广州枢纽运送中转旅客209.6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80多万人次;其中,国际中转旅客占比48.3%,突破百万人次大关。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随着南航的“广州之路”扩张,“袋鼠航线”上的其他航空公司开始对其展开强力狙击。

苏宝亮说,与南航展开竞争的有新加坡航空、国泰航空、阿联酋航空等多家优秀公司。比如今年3月,阿联酋航空和澳大利亚航空签署联盟协议,将在机票价格及航班时刻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这将对“广州之路”构成巨大挑战。

面对激烈的竞争,南航采取了降低票价、保客座率的策略。这意味着,虽然南航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但利润率却很容易出现下滑。

通过对南航业绩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际航线运力的快速扩张,南航在国际航线上的客公里收益水平,已经由2010年的0.57元左右,降至2012年上半年的0.53元左右。在三大航中排名最低,同期南航国际航线的客座率水平,也降低至三大航中的最低水平。

南航的一位员工解释说,南航走向国际市场,在品牌尚未被消费者认知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吸引消费者,提升知名度。否则的话,南航的航班航线就会被边缘化。接下来,南航会降低国际航线运力增长幅度,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争夺从新加坡、迪拜等地周转的旅客,这样才有可能提升利润。

A380巨亏

由于“广州不是一个好码头”,南航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曾考虑实行广州、北京双枢纽战略,增加从北京始发的国际航线。

然而,从北京始发的优质国际航线资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国航手中,南航如何才能打开北上的突破口?

南航选择了空客A380。

从2011年10月接收首架A380开始,截至今年3月,南航已经引进了5架A380。南航希望A380这种超大型宽体客机,能够成为其拓展国际市场、转型国际化的利器,并且通过引进A380,打破国航垄断北京枢纽优质国际航线资源的局面。

然而,经过数年的反复博弈,南航依然难以分羹北京市场,A380反而成为导致南航利润下滑的又一因素。

事实上,当初决定引进A380的时候,南航就深知,如果把这5架A380都用在广州始发的航线上,肯定 “吃不饱”。所以南航不断向国资委、中国民航局游说,甚至申诉,希望获得由北京始发的优质航线,如北京到巴黎、北京到纽约航线的航权。

但这触及到了国航的利益,并一直遭遇国航抵制。2012年,在国资委、中国民航局的共同施压下,南航和国航开始就联合运营A380展开谈判。但谈判至今,双方仍然没能达成一致。

前述南航人士告诉记者,“南航希望双方联合运营A380,但国航提出租用A380,自行运营,这样南航当然不干了。”

苏宝亮告诉记者,A380如果仅在国内航线运营,即便是维持较高的客座率,仍可能每架每年亏损数千万人民币。其原因在于,飞机发动机的维修费用是按起降次数来计算的,A380航程达到15000公里,如果仅在国内运营,频繁起降,仅发动机维修费用,就会增加大量成本。

此前有媒体报道,南航总经理谭万庚在南航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称,2012年全年,南航四架A380飞机的亏损金额在1.5亿到2亿元之间。苏宝亮则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A380为南航带来的亏损总额,已接近4亿元。

2012年10月,南航开始用A380飞广州至洛杉矶的航班,为A380减亏,同时也为“广州之路”注入新的内涵。今年4月下旬,南航对外宣布,2013至2014年冬春航季,会将A380投入广州至悉尼的航线。

尽管如此,A380将继续拖累南航,还是变身为市场利器,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南航和国航,能否在北京飞国际的航线上,合作使用A380。

目前,双方合作的大门还没有完全关闭。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司长史博利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于南航和国航最终是否联合运营A380,或者两家以何种方式运营A380,将由两家航空公司自主决定,民航局不会加以干涉,但中国民航局愿意继续督促、协调两家公司,开展合作谈判。

如何度过阵痛期?

运力增加了,利润却没增加,面对国际化阵痛,南航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今年4月上旬,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司献民表示,今年南航的发展重点仍然是国内市场,将巩固国内一、二线市场,开拓三、四线市场。

前述南航人士介绍,这并不意味着南航不发展国际市场了,南航今年的口号是“做好国内,发展国际”。与国航、东航相比,南航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但在国内市场基础更扎实。南航的国际化战略,将以国内市场为后盾和支撑。

苏宝亮介绍,南航原来就是国内市场的老大,它的优势航线包括北京到广州、北京到乌鲁木齐等,南航需要通过调整机型、增加频次、提升服务等措施,巩固自己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提升国内市场收益。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则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的潜力依然巨大。国航、东航都在加强对这些市场的拓展,南航当然也不能落后。

对于国际市场,交运分析师金嘉欣认为,对于南航而言,通过加密航班,增加航点和航班衔接机会等粗放式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南航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广州之路”的品质。

南航资料显示,南航开始注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采取更本土化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提升大洋洲旅客的服务体验和南航品牌在大洋洲的知名度。

比如,去年南航已招募了两批共26 名澳大利亚籍空乘,并决定赞助2012至2015年悉尼文化节。

第8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出口型中小企业;战略转型;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74-02

一、金融危机下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多是过分依靠出口,结算多用美元,粗放型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单纯依靠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在面对金融危机,海外市场收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时,缺乏有效的抵御能力。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第一,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外部需求减弱,影响中小企业的出口市场。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底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3%,其中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在明年年初的经济增长仍不容乐观,这将对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出口形成很大的压力。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因此它们可能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技术设限及贸易摩擦增多。随着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第三,全球通胀加剧,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波动,出口型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通胀的升温直接增加了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商务部资料显示,2009年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高达20%,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这对于集中于轻工、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等行业,主要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粗放式发展的中小出口企业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第四,出口型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中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中低档服装,陶瓷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如韩国、泰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同构性,加上中国去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直接导致企业劳动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出口型中国小企业在产品价格和劳动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第五,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出口结算多用美元,美元汇率走势不定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汇兑上造成的损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企业市场定位战略的转型

中国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大多实施的是走出去的市场定位战略,外向程度高,与国际市场联系较为密切,不少中小企业建立了主要或完全面向国际市场的经营机制与结构。这种高度依靠出口来获取利润,出口对象多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家的战略,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其发展主要依靠于有利的外部环境。但目前美元汇率的不稳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如上海外市场需求减少使得这些企业的生存面临挑战。

1.出口市场多元化。美元汇率不稳定带来的压力使得出口型中小企业必须学会到不同的市场中去经营,不要集中于一个市场,否则这个市场一旦受到影响,企业就会受到灭顶性的打击。在国际市场经营中,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把不同市场结合起来,不但要对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市场进行开发,也可以考虑将目标转移到对人民币比较有稳定接受力和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如加大对东南亚市场、香港市场以及中东市场的开发,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有效分散国际风险。

2.国内市场扩大化。大多出口型中小企业把公司的主要经营战略放在国际市场而放弃国内市场是他们现在面对国外市场需求疲软时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在目标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企业可以考虑将目标转向国内市场。危机下的中国市场在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激励下拥有比国外市场更充裕的购买资金,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在国内市场经营过程中,没有外汇兑换的风险、语言文化的障碍、不同的法律制度与市场习惯的约束。当然,出口型中小企业转向国内市场,面对的将是国内市场上原有企业的激励竞争,进入壁垒也很高,但市场是动态发展的,它往往存在“战略空白”,在这些市场空白处常常可找到适合企业的生长点。因此,出口型中小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时可以利用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选择进入那些目标市场狭小,市场容量小,大企业或原有企业不便进入、不愿进入或不易进入的领域来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竞争战略的转型

1.产品创新。在当今货源充足、商品繁多、品种琳琅满目的国际市场上,仅仅靠低价和同质产品参与竞争是不够的,产品有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走产品创新之路,才能在需求减弱的危机中创造需求。一方面,出口型中小企业面对国外市场,可以加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民族资源及地方自然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和特色产品,不仅有利于资源价值的实现与保存,还有助于出口型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创造新的市场。另一方面,面对转向内销的国内市场,国外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这必定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定价等问题,产品创新也是必须的,面对国内市场原有的企业竞争,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2.品牌竞争。国际市场上存在同类产品的许多生产者和供应者,要与竞争者提供的产品相区别,品牌的建立与推广是至关重要的。品牌作为产品的精华,囊括了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等所有优势,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让自己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才能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因而,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品牌竞争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正确的思路引导品牌建设,主动进入品牌竞争层次,充分发挥品牌带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用。

四、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型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应通过长远的规划而不是节省来解决问题渡过危机。因此,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转型的选择上,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战略转型是必然。对于出口型中小型企业来说,和国内外的大企业相比它资源相对缺乏,实力弱,结构也不健全,因此在企业经营生产或管理环节上总是有些缺陷,想要做到面面俱到通常是十分困难的事。

1.由“小而全”的经营战略转向价值链截取战略。危机下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应该摒弃掌握整个价值链经营的战略,而转向选择行业中最有价值的经营环节,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最有价值的环节作为企业的经营重点,使中小企业有限的财力和精力起到一个聚集作用。在任何一个行业中,不乏最有价值的经营环节,出口型中小企业可以专注于这些环节,在充分发挥已有资源或管理优势的条件下创造出相比较于行业其他成员更高的价值。比如在服装行业,它的价值链包括原材料生产和供应、设计、辅料供应、批量生产、物流、营销等。粗略地看,似乎涉足所有环节都有所收益,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极不经济的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很明显,服装行业中的设计、营销和品牌经营最富有价值。因此,出口型中小企业若转向价值链截取战略可有效的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减少涉足其他经营环节所需的成本,以有限的资源创造了最大的价值,从而赢得在危机下生存的机会。

在经营重心的选择上,企业应将价值链环节的多少、价值的高与低、价值环节的创新程度以及对价值链未来的展望融入自己的价值链决策中,就快没落的价值环节无论现在具有多少价值都不应作为战略选择。企业除了要选择好自己价值链上的经营重心外,还应保持价值链的位移空间,即当企业所专注的经营环节因客观环境变化或内部驱动力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仍有向价值链上下延伸的能力。选择价值链截取战略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灵活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渡过危机。

2.价值链截取战略与资源外取战略相结合。企业在选择好自己最有价值的经营环节后,可以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价值环节外包出去,资源外取战略就是这样一种克服资源缺乏劣势的战略。它结束了自给自足的组织模式,把非核心技术工艺的大部分外包给别人,使出口型中小企业停留在一定规模上,保持其敏捷性和灵活度,克服由于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毛病;提高管理效率,使经营管理者从日常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业务。此外,通过资源外取可以使企业注重核心业务,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经营环节,树立起坚固的竞争壁垒,更好地实施价值链截取战略。

中小企业对经营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的选择是否正确,往往对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战略制胜的时代,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如果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正确的选择企业的战略,出色地完成战略转型,它们一定能在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时候,当需求下降、市场不明朗时,以最好的姿态等待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到来,成功渡过危机。

参考文献:

[1]谢学君.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之路[J].国际商务财会,2008,(12):69-70.

[2]吴群.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6):43-45.

[3]邱罡.危机之中如何战略翻身[J].商学院,2009,(8):74-75.

[4]吴家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J].浙江经济,2008,(11):24-25.

[5]庞鹏,揭筱纹.基于中小企业战略规划的战略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8):18-20.

[6]周发明.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战略转型[J].经济纵横,2006,(9):72-74.

[7]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47-351.

[8]拓维文化.中小企业品牌经营与控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9]颜光华.涉外企业经营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第9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范文

然而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分析师,都不甚看重已有成绩,反而对2015年关注备至。众多观点认为经历2014年平稳发展之后,用户需求、竞争压力和企业经营成本等变量将更加莫测,因此市场有可能迎来一个“转折年”,到了想办法应对改变的时候了。“2014年,市场比设想的结果更好;2015年,市场要比预计结果更差。”博思咨询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斌表示。

转型成功

一直以来,全球出货量的快速增长,都离不开国内市场的巨大支撑力。然而2014年,三大运营商同步缩减终端补贴,让手机厂商传统B2B业务迅速降温。为弥补蒸发掉的出货量造成的损失,厂商被迫加码开放市场,从“借规模优势降低边界成本”的经营思路,向“提升单品利润空间”的业务模式转型。国内市场是否还能全额消化手机厂商的产能,被众多不确定因素划了问号。

这一年,酷派一分为三,尽力稀释原本超过70%的运营商业务占比,加强开放市场的适应能力;华为和小米等厂商则开始执行精品路线,放弃大规模的订单,转而提升单品售价,无论实体渠道还是电商渠道,在售众多产品的价格均已突破2000元价位段。大家的目的很一致――定制机市场的缺失,要在开放市场补回来。

最终,财报没有辜负企业的期望。积极的应变,让主流厂商在收货更高利润的同时,出货量仍然维持在高位。

业务增速方面,华为终端收入达到751亿元,增速(32.6%)超过企业业务(营收194亿元,增速27.3%)成为增长最快的一环;TCL通信业务销售收入达到245.24亿元,同比增长60.3%,净利润达8.64亿元,增长2.41倍,两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庞大的出货量也让TCL在2014年第四季度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

此间,中兴、酷派、HTC等厂商也纷纷报告,境况同样非常理想。酷派在营业额和出货量方面都有超过20%的增长,虽然HTC境况不佳,但也通过裁员、增加低端产品线、海外业务拓展等方式,暂时止住颓势,交出了377亿元的营收与40.94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和16%。

市场失衡

然而当国内与国际市场同步增长时,厂商获得完胜,可一旦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滑时,厂商要如何应对?这并非耸人听闻。

2014年年初,全球供需保持基本平衡,不确定因素主要集中在中国TD-LTE究竟能够带来多大影响力,以及印度市场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迫切程度。同年末,第三方咨询机构纷纷数据显示,来自印度市场的增长,支撑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了3亿部(IDC数据),出货量还维持在高位;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合力卖掉了1.71亿部4G手机,可是手机总销量却下降1700万部,印度和非洲市场开始支撑全球出货量增长。

2015年,激发国内市场需求的正向因素进一步减少,这将让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手机厂商迎来新的考验。独立分析师曾韬表示,更新换代,以及旧手机升级仍然是推动出货量增长的两大主流渠道,不过这已经不足以支撑国内手机出货量继续高速增长。

“联发科的财报是主流手机厂商发展的晴雨表。”IHS分析师王阳表示,推出4G解决方案后,联发科的解决方案已经被多家厂商采用,这也让联发科的数据能够侧面映射出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数据显示,联发科刚刚在2014年实现营收(423亿元,同比增长56.6%)和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68.8%)“双丰收”,2015年刚开始就跌了一个跟头(营收94.83亿元,环比下滑14.28%),手机厂商的境况也不会太理想。

虽然按照惯例,每年一季度是芯片出货量的传统淡季,但是14.28%的环比下降,也预示着2015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2014年还可行的市场策略,到2015年就需要改变了。”王阳补充说。

向国际市场要业绩

既然国内市场前景堪忧,拓展国际市场则成为支撑未来业绩继续提升的新出路。

国内不乏早期布局国际市场的代表:据中兴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整体终端的发货量已经超过1亿部,海外市场占比已经超过70%,利用北美市场的影响力反哺中国和其他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其固定战略;TCL已经在国际市场混迹10年时间,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超过总量的90%。相比之下,这些厂商更需要加大国内市场的投入,因此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不过控制欧美市场智能终端出货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专利储备以及运营商关系,这并非初来乍到的企业短期内能够弥补的缺憾,因此拓展印度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就有了很强的实际意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