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研究性学习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特点

第1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研究性;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47-01

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其特点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2001年5月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

《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进行口语交际,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 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 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 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三、研究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课堂学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辩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程和做法

(一)选题。主要有三种方式:(1)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些范围,供学生选择。范围要小、集中。(2)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题目。(3)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主题。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刚刚起步,学生对此不熟悉,因而开始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范围,让学生围绕该范围选择拟定自己的小题目。

(二)分组合作,查找有关资料。 题目确定后,学生可自由分组去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单词和简单的知识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找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查找途径有:学校内外的图书馆、阅览室、英汉字典、互联网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如何在图书馆及网上检索。不懂的词汇可通过英汉或汉英字典来解决。

第2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培养;科研实践

对于高校而言,研究生既是知识传授的对象,又是日常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其理论学习过程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互交融且呈现多变的特点。[1][2][3]

笔者目前暂不具备独立招收研究生的资格,但依托研究团队和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每年都会协助指导若干名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顺利毕业。在协助指导这些研究生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笔者2013~2014年前往英国访问交流一年过程中参加教学培训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的体会,本文从研究型学习方法及其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浅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体会。

一、基于研究型学习的培养特点剖析

1.基于研究心态的理论知识学习

为了便于开展科研理论分析工作, 研究生培养的初期阶段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课程知识学习,而专业课的授课内容更突出针对性和研究性。[4][5]研究生若带着研究的心态学习这些专业课程,必将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锻炼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实现专业课程的研究型学习,对专业课的讲授方式和内容设置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笔者在英国哈德菲尔德大学留学期间,对于该校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深有感触。在跟课的“Dynamic Analysis and Control”课程中,主讲教师通过设置多个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开展授课内容讲解,实例中计算数据均来自实际工业系统,布置的作业也与科研项目紧密相关。这种研究型的授课和学习模式,可以使得研究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于今后开展研究工作也有触类旁通的优势。

带着研究的心态来学习理论知识, 还可以通过对应的科研实践来巩固研究生理论水平培养的效果。通过适当的科学研究实践,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知识动态融于理论学习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学习的抽象性、知识的落后性等不足,实现研究生综合科研素质的扎实培养。[6]

2.基于主动挖掘的科研实践思维

研究生的培养中,“学”与“研”的培养相互作用、互为促进。“学”是手段,“研”是目的。多学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深入的科研工作可以为主动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研究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将其引入科研项目中,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项目分工,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探索热情,使其能够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在此阶段,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热情被充分激发和释放,将主动收集与所研究领域有关的资料和文献,通过整理、消化和吸收,主动挖掘更为深入的理论知识背景,形成独立的见解和科研成果。

主动挖掘的过程中,科研活动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挖掘提升了科研能力水平,体现了研究生培养的“研”“学”并重特点,和以“研”促“学”的培养理念。

二、实践研究型培养方法的一些举措

1.科研实践培养突出研究特点

(1)引导研究生承担部分理论研究工作,培养从理论上解决技术难题,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此外,研究生还要承担一部分的工程任务,以锻炼其实践能力,明确研究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关系。

(2)构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研究团队定期学术讨论与总结机制,以竞赛激发科研兴趣,加强互联网资源使用的引导。总结交流是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借助互联网这一开放式学习平台,研究生可与组内外、国内外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实现互补与互助提高。

(3)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学术访问和交流。学术无止境,交流共提高。研究生在培养阶段应该多走出校门,借助国内外学术会议平台培养建立学术联系、提升交流水平和展示学术成果能力,为以后潜在的合作研究奠定基础。笔者在英访学期间,曾走访了帝国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巴斯大学等知名学府,他们的科研硬条件一流,软实力水平也非常高。这些大学的研究非常开放,很欢迎中国的留学生前去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国内的研究生可以积极联系这些单位,争取去联合培养的科学研究机会。

2.学术论文撰写体现高度责任心

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是检验研究生培养成效和研究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一方面研究生可以梳理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凝练研究工作,提升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

(1)论文选题要明确、突出研究价值,内容要详实、有据可依。所撰写的内容应来源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撰写时需要精心设计论文内容和组织结构,重视文献查阅与阅读工作,对所研究内容和发展现状等要有深刻的认识。

(2)论文撰写要沉下去、静下心, 敢于取舍。研究生在初学撰写、修改论文时,必须要静下心、钻进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锻炼,不断挖掘和提高理论深度。同时,要让论文的内容充分地“沉淀”并经得起推敲,过滤掉“杂质”。笔者在访学期间,与国外学者交流,他们通常的写作过程是,首先用一到两个月写出论文初稿,然后将其放置一段时间后至自己忘记稿件内容,再次阅读并修改稿件。这种方法被他们形象地称为“遗忘式”写作方法,笔者实践过,确实行之有效。

3.行文注意丰富多变的科技词汇运用

学术论文通过严谨、凝练的表述来展示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生在行文时如果英语基础较好、写作功底扎实,则可以运用丰富而准确的科技词汇来组织内容,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广泛阅读英文参考文献是扩展词汇量和提升英文行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三、结论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反复迭代的系统过程,带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理论知识、将学习的过程融入科研实践,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锻炼科研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其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文涛,赵学增.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述评及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3).

[2]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2).

[3]向 诚,柴 毅,王东红,等.紧贴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培养控制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11―15.

[4]汪 洋,高久群,汪华侨,等.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6).

[5]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5):47―50.

第3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injury related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chen yanzhen, li jiandong, nie jun, chen qing, yu shouyi.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basi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prevention in these students. methods 171 injury students and 171 normal students as controls were evaluated by youth selfreport (ysr), and mean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y t test. logistic regression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jury students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results the rate was higher in injury group (15.79%) than in control group (8.19%). the score of injury group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thar of control group (t=2.942, p=0.004); the score of injury group of girls was higher than thar in control group (t=3.766, p=0.000).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ttentiondeficit (or=5.376), the problem of thinking (or=3.672), social problems (or=2.204) and friendly fellows' action was a risk factor. conclusion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and fellow students on the injury to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ounds an injuries; behavior; casecontrol studies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伤害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除生物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外,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伤害的发生[1]。目前对于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同伴行为等行为因素与伤害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这些行为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识别伤害预防的高危对象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影响中学生伤害发生的相关行为特征,为进一步制定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1 样本来源 位于广东西部某市城乡结合处的某中学的全体学生2 323名,收回有效问卷数2 166人,占93.2%。以2007年11月~2008年4月期间发生3次及以上伤害的学生171名作为伤害组(病例组),选择同期未曾发生过伤害,性别,班级相同的学生171名作为对照组。伤害界定标准[2]:①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种损伤;②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 一日以上。凡具有上述一种情况者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1.2 方法和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学生一般信息、伤害发生情况及同伴好友的相关行为。填写2007年11月~2008年4月期间的受伤种类和次数,描述受伤情况,包括地点、自伤或他伤、伤害原因、伤后处理和休息时间等。学生行为特征采用青少年自评行为量表(youth self report,ysr)进行评定,该问卷问题部分共有112个条目,按0~2三级评分,归纳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注意缺陷、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等8个因子,其中前三个构成内向性行为,后两个构成外向性行为,因子得分越高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越严重。

1.3 质量控制 利用班会或自习时间由各班主任组织进行统一填写问卷,填写前对问卷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问卷调查建立了核查制度,实施过程中在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完毕后当场对其填写内容进行全面的逻辑审查。在现场调查后两周,随机抽取10%的班级进行重测。

1.4 资料处理 所有调查表在输入计算机前先剔除未应答或不合格的表格,然后将全部有效资料用epi data 3.0版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用spss 13.0版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和行为因子的诊断 参照ysr量表achenbach推荐,以标准化样本ysr总分的第90百分位数及各综合征得分的第98百分位数作为分界值,符合此标准者伤害组有27例,检出阳性率为15.79%;对照组有14例,阳性率为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p<0.05)。

2.2 两组学生行为因子比较 伤害组男生在躯体主诉、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攻击行为及内向行为6个因子;伤害组女生在焦虑抑郁、躯体主诉、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攻击行为、内向行为及外向行为8 个因子中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害组男生ysr平均得分(71.50±30.36) 与女生(70.75±24.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69,p>0.05)。见表1。表1 两组学生行为因子得分(±s)比较note: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rank test u value

2.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上述行为因子和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行为因子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8个可能是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注意缺陷、思维问题、社交问题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无上述行为问题中学生的5.4、3.7和2.2倍。好友有吸烟饮酒、同伴关系差、常去网吧、结帮成派、过马路常横冲直撞行为的中学生发生伤害的危险性分别是好友无上述行为中学生的8.9、2.6、2.3、1.9、和4.1倍。见表2。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儿童青少年作为伤害的主体,心理行为因素是伤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伤害青少年较一般青少年更容易存在行为问题,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等心理行为特征。

本研究采用ysr对伤害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伤害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伤害组的行为问题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行为问题因子中,注意缺陷、思维问题和社交问题是伤害的危险因子。这些行为因子与伤害的发生呈正关联。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具有注意缺陷问题的学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等行为表现;具有思维问题、社交问题的学生常因与同伴合不来,被人戏弄或被人认为行为幼稚而易造成心里紧张或自卑,会通过自我伤害来发泄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而抑郁焦虑、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及外向性行为这些因子却没有纳入回归方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4~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考虑与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偏倚有关,②此次研究使用ysr来筛选学生的行为问题,让学生自己评述近半年来的状况,与以往研究使用cbcl(父母问卷或教师问卷)不同。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期,此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情绪不稳定,思维单纯,模仿性强,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与外界接触逐渐增加,与父母老师的交流也逐渐在减少。所以仅通过父母或老师来评估其行为问题是不全面的。

本文还发现同伴的健康危害行为均纳入了回归方程,提示同伴行为对学生自身行为方式有较大影响。同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多数少年具有群体观念,他们的言行、爱好相互影响,信任同伴胜过信任父母和老师。在某些场合下,青少年会在同伴压力下采取一致的行动,有时明知某些行为不健康,不安全,但迫于同伴压力也会去做,如吸烟喝酒,过马路横冲直撞,沉溺于网吧。当然这些行为的发生还与环境诱惑、个性、及家庭背景、教育有关[7,8]。所以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同伴教育中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引导同伴压力,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方式,减少伤害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由心理过程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反映。学生所处的环境、精神、性格、生活方式等各种心理因素在伤害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当中,应强化心理卫生教育、纠正不良个人心理行为、培养健全的个人行为特征, 促进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声氵勇,林汉生. 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王声氵勇. 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 [j]. 疾病控杂志, 2005,9(1):96.

[3] 胡利人,陈观进,刘君澜,等. 青少年伤害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0,27(2):154157.

[4] 蒋昭伦,杨琼,邵景明. 意外伤害儿童心理学特点的病例对照研究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1):3538.

[5] 金会庆,李迎春,陶兴永,等. 事故倾性儿童行为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33(6):880881,886.

[6] schwebel dc, brezausek cm,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ld behavior patterns and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unintentional injury risk [j]. j pediatr psychol, 2004,29(2):93104.

第4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比拼也越来越激烈,传统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很多的发展的要求,于是学习型企业管理也就出台解救当下发展情况。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两种企业管理进探讨和分析。

一、传统企业管理

传统型企业管理是当下许多企业过去使用并且现在还在运行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首先是根据企业员工的分工不同将其设置成三个不同的员工部门,也就是决策机构、职能机构和行政机构,并且还要将这些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在这样一种组织机构的运行模式下,高层管理者可以动用自己的职权来对低层管理者进行指导和控制,而低层管理者则显得非常卑微,要行使何种职责都需要对高层管理请示或者是报告,并得到其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其意愿和要求来实施开展工作,这种所谓的管理制度是开展在以科层制组织形式上来实施管理工作的。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有几个管理特点,首先就是能进行明确的分工、实现员工的各显其能;其次就是能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指挥系统和组织系统的运营模式;然后是能够给每个组织构建规范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组织内的分工统一、井然有序;最后是能够让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处理态度,严格的按照相关程序来开展各项工作。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

学习型企业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来带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的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办公运营模式。学习型企业管理最初是在上个世界末在那个充满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运用方式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最重要、最显著的就是它的团队合作性,它主要是以学习为主要过程,去建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加强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形成一种较强的学习理念,最终达到通过学习来完成工作的轻松状态;然后就是将这种学习型组织发展成以学习为动力,并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目标的推动性策略;其次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团结、互助的平等关系,并且在最终实现双向互动的关系;最后对于管理的对象来看,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开发职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能够培养一个不是工作机器而是有激情与智能的劳动者。

三、学习型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比较

(一)传统型企业管理优缺点分析

传统企业管理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让工作会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对产生变化的事情,员工能很快的做出反应并能及时解决问题;在这种严格的模式下,在进行人才聘用时会更加严谨,以此来保证员工的优质性,这样也能有效地避免人动的频繁对工作正常运转的影响。

传统企业的劣势体现在上下属关系太过繁琐,不仅增加了对上级与下级的沟通成本,还使其关系不够稳固,这非常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此管理方式不利于取得最优越的工作效益,在将一个企业分割成多个部门后,在后期开展工作时,在遇到需要多个部门同时处理时,就会显得特别繁琐,甚至有些部门习惯性的将自己部门利益放大化会造成与其他部门产生矛盾和分歧,这样不仅不会增加子部门的管理成本,还还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因为工作岗位的过多分割使得员工的工作范围非常局限,不仅会让员工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还会打击职工的工作热情,还要相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简直是难上加难。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优缺点分析

而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是以学习型管理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组织性机构,这种模式用先进的技术传达来代替上级与下级的上传下达,不仅可以缩短员工的管理距离,还可以大大的提高其管理质量;逐步用有知识、有智慧的员工来取代以前的机械式操作人员,不仅充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还能激发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创造力;最后是能够提高员工之间工作竞争。在学习型管理模式用扁平化组织机构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能够消灭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有利于优秀人才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劣势最主要就是运动高科技的先进技术来对员工进行辅助管理,这无疑会管理成本增加负担甚至会带来风险,但这些是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状况。

四、完善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建议

第5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转变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是指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并列的“研究性学习”。

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面向自然、社会、人文等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的选择课题。第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跨越了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学生处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第三,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自主选择获取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他的特点决定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将同时成为学习者、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

1.教师成为学习者

原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权威,甚至认为教师的知识都是正确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仅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可能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教师开始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不得不继续学习,完善自我。而且,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重新学习许多新知识。

2.教师成为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之一,教师有责任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许多教师本身也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主动要求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于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参与是必须的。教师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减少阻碍。

3.教师成为协作者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方式,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选择研究课题,当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帮忙协助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不懂的各种方法,或者学生在研究中需要器材设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有利于研究的服务。

4.教师成为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促进者,是指教师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接受和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状况,这些状况可能会使学生措手不及,导致学生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十分麻烦,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需要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正确的引导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信心继续研究下去。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1.教师要使研究性学习深入学生心中

教师要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举例向学生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而且能够获得许多乐趣。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愿意用这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

2.教师要经常学习、走向社会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的学习,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教师自身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向其他任课教师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其次,教师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走向社会,了解学生要研究的课题。

3.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果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必须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要看到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看过程,轻结论;要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学生。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转变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才能实现:学生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

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引进中学课堂,使得数学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研究,研究性学习必须要选择适宜的内容范围,因为有些数学内容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就能归纳出来,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定理、定律.还有一些内容,由于教学工具的限制,现阶段还不能进行探究,探究也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甚至把学生引入误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选材上要特别慎重,要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之上,才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当然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同时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探究性.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因此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三、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体验培养团队精神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以及产生创新的欲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第7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第8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2000年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由于研究性学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ss,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法、比较法、经验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性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02年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和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推广实施。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第9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 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