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教育改革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改革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改革培训

第1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 G719.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3-0078-06

致力于职业教育与培训(VET)体系的不断改革,是澳大利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利器之一。近几年,亚洲经济的崛起、进出口贸易的繁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国内外因素不断推动着澳大利亚经济的结构性转型,为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竞争,澳大利亚进一步以“技能立国”强大自身经济。

澳大利亚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技能劳动力的总量多寡,将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紧紧抓住连接教育与经济的核心纽带——技能。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指出:“技能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是保证未来繁荣的关键。”[1] 2012年3月,以吉拉德为首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题为《面向所有人的技能》(Skills for All Australians)的改革计划,旨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提高国民技能水平,发展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一、改革背景

(一)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亚洲的崛起、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澳大利亚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近20年,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的份额翻了三番,亚洲的强势崛起,一方面,给澳大利亚的采矿、建筑等相关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非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澳政府意识到因特网的使用和数字化经济的优势,计划投资275亿澳元用于“国家宽带网络”(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计划,以提高产业生产力、扩大客户群并增加就业岗位[2]。另外,政府的“清洁能源未来”(Clean Energy Future)计划,正历史性地改变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的结构性转型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每年有30万个企业倒闭,又有30万个新的企业成立。同时,每年近100万工人跳槽,其中有1/4是跨行业调动[3]。这就要求现有工人进一步加强基础技能,并提高迁移技能。此外,“国家宽带网络”计划和“清洁计划”给计算机、零售业、市场销售、工程等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大部分现有行业都将从性质上发生根本改变,如管道工和电工必须学习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因此,抓住机遇,提升技能势在必行。

(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与同类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且未来几十年内都将如此。根据2006年的人口普查,截至2006年12月31日,澳大利亚总人口达2070.1488万,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270万,占13%。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澳大利亚总人口预计将继续增长,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和不断提高的平均寿命,将使老年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到2036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预计从2006年的270万升至63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2002~2020年,15~64岁工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从68%降至62%,老年人口将会从12%增长到16%,增幅为4%[4]。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劳动力短缺,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必须大幅提高劳动力参与率。让每一个想要工作的人都可以获得工作的办法,便是使其获得工作的技能。2010年,澳大利亚技能署(Skills Australia)了一份未来澳大利亚劳动力发展议程的报告。报告强调,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必将通过发展那些传统上没有参与就业及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成年工人群体的技能得到解决[5]。

(三)就业不足与技能短缺并存

OECD在《2012年就业展望》报告(Employment Outlook 2012)中提出,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处于最低水平(2012年5月为5.1%),但就业问题仍然严峻。2011年第四季度,超过12%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自2007年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未充分就业率明显高于OECD成员国5%的平均水平[6]。2011年,澳大利亚技能署也指出,尽管在过去十年里,澳新增了220万个工作岗位,但就业不足仍是澳根深蒂固的一个难题[7]。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澳大利亚失业率较低,但就业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

同时,随着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转变,技能短缺现象在澳大利亚也日益明显。2011年,澳大利亚咨询署(Consult Australia)指出,澳大利亚技术工人短缺已经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特别是中高级水平的人才。这一现象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的大型咨询公司以及主要的能源地区——昆士兰和西澳大利亚州尤其突出。从企业角度来看,66%的企业认为存在技能短缺,其中,90%的大型企业认为正在经历严重的技能短缺[8]。面对技能短缺,政府要制定政策促进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投资,提高现有工人的技能并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一行业学习。

(四)澳大利亚技能目标的提出

澳技能署指出,预计到2015年,为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及填补退休人口,澳大利亚将需要额外增加240万持有三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劳动人口,到2025年则是520万[9]。同时,技能化的劳动力是澳大利亚未来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基础,更是增强企业生产力和建立包容性社会的支撑,技能是澳未来的立国之本。

2008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COGA)通过了澳大利亚技能化的目标:到2020年,获得高水平资格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的人数翻一番,20~64岁人口中,无三级或更高水平证书的人数减少一半;至2015年,提高年轻人口(20~24岁)中获得12年级(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水平证书的比例至90%,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2010年,无三级或以上水平证书人员的比例从2008年的48.1%降到了45.4%[10]。然而,要实现2020年的技能化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仅仅是简单地资助更多的培训名额远不足以达到目标,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改革内容

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解决就业不足和技能短缺问题,实现国家技能目标,联邦政府题为《面向全民的技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计划,并承诺2012年7月1之后的5年内,拨款17.5亿澳元,用于各州和自治领地的技能改革。

(一)建立惠及全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设立“国家培训补助”(National Training Entitlement)

“国家培训补助”指的是,联邦政府在向各州和自治领地拨款17.5亿改革经费的同时,要求各州和领地政府出台补助政策,资助所有处于工作年龄(17~64岁)阶段且没有三级或更高水平资格证书的公民。

联邦资助所有工作年龄的公民获得至少三级水平证书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职业构成的迅速变化,三级证书已日渐成为许多新兴职业(如老年护理、儿童保育等)的入门要求。因而,在具体政策由各州和领地自行制定的基础上,联邦政府规定各州和领地至少做到以下三项:保证每个未获得过三级资格证书且满足相应准入条件的人可以接受政府资助的培训,直至获得三级证书;若部分专业的一、二级证书相应的课程是三级证书课程的一部分,同样也享受国家的资助;若公民在获得三级证书前,需要进行基础技能如语言、计算和识字的训练,政府需给予资助。

获得“国家培训补助”学额的途径简单易行。各州和领地将公布所有获批提供政府资助的培训提供方的详细信息,培训者只要满足准入要求且确认培训方有相应的名额,便可到任何获批的提供方入学。具体的资助额度在各州之间因课程不同而有所变化,部分课程政府资助金额可高达7800澳元/生,困难群体的学生将获得”国家培训补助”之外的培训资助。

“国家培训补助”是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州和自治领地预计在2013~2014年度实现该项补助政策。

2.扩大“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Income-contingent Loans)的覆盖面

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由大学系统扩大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是联邦政府在保证增加持有三级资格证书人数的基础上,大幅提高获得高水平证书——文凭及高级文凭证书人数的又一举措。

高水平证书有助于实现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2009年,拥有文凭或高级文凭的人平均收入为1000澳元/周,而持高中毕业证书的人平均收入仅为800澳元/周[11]。同时,部分产业出现技能短缺现象表明,高技能水平的毕业生人数不能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学生学习政府资助的文凭和高级文凭课程,需要一次性支付超过3000澳元的前期费用,正是高昂的前期费用使许多经济困难的人无法获得高水平的资格证书。

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覆盖面由大学生扩大到职业教育领域学习文凭、高级文凭的学生,是同“国家培训补助”计划一起作为向各州和领地拨款的配套要求。若各州和领地同意这一计划,每年最高1.55亿贷款可发放至学习国家资助高水平证书课程的学生,每年最多有6万名学生可获得贷款。学生将可通过所在地的培训提供方申请贷款,联邦政府将直接以学生的名义向培训方拨款以支付前期费用,在学生收入未达到规定门槛(目前为47196澳元/年)时,学生不需要偿还贷款。还款额由澳大利亚税务局决定,雇主从其工资中扣留一部分用以偿还贷款,还款时间没有限制。

这一计划的有效开展,将使前期费用不再是学生获得高水平文凭的障碍,有效保证技能目标顺利实现。同时,随着申请贷款人数的增加,培训系统的投资也相应增加,政府可进一步扩大资助名额,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的需求。

3.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

2011年,83%的澳大利亚公民拥有三级或以上水平的资格证书,然而中途辍学者中只有57%的公民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超过50%的低文化水平人口处于失业状态[12]。一个惠及全民的培训系统是具有包容性的,需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注。联邦政府为弱势群体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获得工作必需的资格证书。

联邦政府计划通过财政激励,针对弱势群体对各州和领地提出专项完成的目标。如提高土著居民的参与率和完成率,提高残疾人、偏远地区居民、社会经济水平低人口、长期失业者、过早辍学者、单亲或年轻父母、年老工人的学习成果等。为实现弱势群体的技能目标,各州和自治领地可制定相应的政策,但必须包括培训方和企业合作,如与当地雇主合作制定弱势学生就业计划;整合培训,如将技能课程和语言、识字训练相联系;为学生提供专业人员和支持项目;为指定的弱势学生群体培训工作人员和开发教学资源。

在2011~2012财政预算中,联邦政府额外资助8000万澳元用于在接下来的4年中增加单亲或年轻父母的培训名额。在新制定的《国家合作协议》中涵盖了各州和领地政府各自需完成的任务,并从2012年初开始实施。

(二)建立高效灵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保证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形象

高质量的教学是高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关键。联邦政府主要通过以下手段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

首先,实行对培训提供方的独立外部评估。由相应产业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外部评估团队,审核培训机构自我测评的过程,某些情况下,也验证个别学生的能力绩效测评成绩,该计划于2014~2015年度开始全面实施。

其次,保障高技能工作团队和公立培训系统的实力和竞争力。联邦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高技能水平教师的比例,留住优秀教师并吸引新教师的加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质量。另外,在国家资助竞争性分配的背景下,公立培训机构需要保持一如既往的竞争力。一直以来,公立的培训机构如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是国家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13],强大的公立培训机构系统是实现技能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之后的五年,各州和领地需要继续支持和加强公立机构,如资助公立培训机构、推进TAFE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改革等。

再次,建立良好的国家监管制度,积极配合技能质量局(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的相关安排。2011年,澳大利亚成立了技能质量局,负责培训机构的注册和监管。改革计划实施后,技能质量局将对所有培训提供者提出更高的标准,各项标准也将具有更高的统一性。

最后,公开培训提供者的信息,对提供“国家培训补助”和“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的培训提供者增加额外的合同义务。联邦政府将建立“我的技能”(My Skills)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开各培训提供方的质量信息,便于雇主和学生比较各个培训机构的质量和表现,作出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选择。另外,联邦政府将对申请提供国家补助和贷款的机构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对其实行独立外部评估。

2.整合信息,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效率

首先,建立“我的技能”(My Skills)网站。2012年开始,联邦政府及各州和领地政府共同建立“我的技能”网站,计划于2014年完全建成。该网站是一个公共的数据库,包含所有关于培训提供者、课程、培训成果、费用、资助情况等信息,同时也有当地就业信息的链接,雇主和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选择适合的培训机构,政府和培训提供者有责任持续更新网站的数据。

其次,设立“独特学生标识”(Unique Student Identifier)。“独特学生标识”是学生获取自身培训记录的唯一官方凭证,对从2014年入学的学生开始使用。“独特学生标识”全面运用之后,学生变换课程或培训机构的过程将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独特学生标识”将充分保证学生个人培训记录信息的隐私。

此项举措将惠及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各方,企业和学生可以在“我的技能”网站上比较各个培训提供者的各项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独特学生标识”跟踪一生的培训记录。私立培训机构相关信息的整合,使得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培训市场的信息,有利于私立机构的质量监控,也有利于政府有效管理和确定资助领域。

3.需求驱动,有效利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金

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仍然存在培训内容与技能需求不符的问题,有限的财政经费要求提高职业培训投资的针对性。为使政府的投资重点向技能短缺的岗位倾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完善学徒制。实现学徒制在全国的一致性是首要问题,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领地共同致力于减少学徒在洲际间流动的障碍、增强各地方学徒制的一致性并降低企业成本。

其次,将产业需求置于培训的中心。第一,通过立法,扩大澳大利亚技能署(Skills Australia)的职能,建立澳大利亚劳动生产局(Australian Workforce and Productive Agency),该机构以产业为导向,并与各产业部门合作,针对各部门、各区域、各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实现共赢的劳动力发展策略。第二,加强产业技能委员会(Industry Skills Councils)的职能。第三,出台新的资助模式——国家劳动力发展基金,巩固政府和产业的合作关系。联邦政府投入5.58亿澳元设立国家劳动力发展基金,由劳动生产局确定资助重点,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员工培训的费用,由此产业需求成为了培训的驱动力。

三、改革特征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很少有国家像澳大利亚那样坚持职业教育改革[14]。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政府扮演积极角色

善治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15]。各州分立所引起的问题一直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要障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政府开始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引导作用。此次改革计划的出台,表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从改革的前期准备到改革内容的设计及实施,联邦政府均发挥了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作用。

首先是明确的改革目标。联邦政府明确提出,改革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应该是可以满足所有人需要的培训体系:更多的企业可以赖以培训员工;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工作所需的证书;弱势群体能够完全参与劳动力市场;纳税者能确信培训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清晰的问责制。联邦政府通过财政激励,鼓励地方政府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责任,并制定相应政策作为财政资助配套要求,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最后是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在2011~2012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联邦政府便宣布修改之前的《国家技能和劳动力发展协议》,并计划与各地方政府签订一份新的《国家技能改革协议》。自此,联邦政府不断与地方政府共同商讨改革细节,并征求全国各个行业代表的意见。改革计划出台后,联邦政府随之公布每一个改革项目开始及完全实现的时间,如2012年9月开始建立“我的技能”网站,2014年全部建成。在实施计划的五年中,政府需要持续提交系统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报告。

(二)追求公平和质量

公平和质量日益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追求的目标,澳大利亚的改革计划也紧跟时代步伐。公平是衡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要标准,职业教育与培训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无论性别、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或者其他社会属性如何。要想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中有效促进公平,就必须从入学和结果两方面考虑公平问题[16]。澳大利亚的职教改革将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市场参与度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并在各项改革内容中保障弱势群体在入学机会和学习结果上的利益。“国家培训津贴”使每个有困难的人都可以便捷地获得国家资助的学额并顺利获得三级资格证书,“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减轻了更高水平证书培训前期费用的压力。此外,联邦政府要求各培训提供者对弱势群体提供额外帮助,并通过财政激励提高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完成率。

此外,确保高质量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另一大特征。2004年以来,澳大利亚已建成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此次改革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试行外部评估;狠抓教学质量;对享受国家补助的培训机构进行额外考核;在“我的技能”网站公布培训方的质量信息;确保公立培训机构的质量进而实现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联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改革计划,每一个环节都立足于公平的基石,为追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努力。

(三)关注可持续发展

首先,以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已相对完善,因此,相对于“技能培训包”等重大改革举措,目前的改革更关注对已有项目的完善。如为提高公民的证书持有率,将“按收入比例还款”型贷款的覆盖面由大学系统扩大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为保障培训质量,在已有的内部评估基础上尝试独立的外部评估;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在原有澳大利亚技能署的基础上,建立澳大利亚劳动生产局等。这种小步伐、多领域、重细节的改革方式能有效协调历史和未来、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改革计划顺应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能源未来”计划是澳大利亚发展绿色经济的开端,绿色经济活动需要改变职业要求并发展与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因而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将产业需求置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中心,加强政府和产业的合作,试图准确定位绿色经济中不断上升的职业,确保培训满足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此外,联邦政府注重以可持续的方式理解“需求”,注重培养受训者可转移的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计划指出,未来的经济是快速变化的,新机会的到来,使工人们接受再培训成为必要。除了特殊技能,未来的工人们更需要扎实的基础性技能和自主学习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10][11][12]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Skills for All Australians: National Reforms to Skill More Australians and Achieve a More Competitive Dynamic Economy[EB/OL].[2012-03-19].http://innovation.gov.au/Skills/About/News/Pages/SkillsForAllAustralians.aspx.

[2][3][5][9]Skills Australia.Australian Workforce Future: A National Workforce Development Strategy[EB/OL].[2010-03-05].http://awpa.gov.au/our-work/national-workforce-development-strategy/documents/WWF_strategy.pdf.

[4]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Older Australia at a Glance(Fourth Edition)[EB/OL].[2007-11-22].http://aihw.gov.au/publication-detail/?id=6442468045.

[6]OECD. 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12[EB/OL].2012,6.http:///els/employmentpoliciesanddata/Australia_final.pdf.

[7]Skills Australia. Skills for Prosperity: A Roadmap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2011,5.http://awpa.gov.au/our-work/tertiary-sector-reform/Documents/SkillsProsperityRoadmap.pdf.

[8]Consult Australia.The Consult Australia 2011 Skills Survey: An Analysis of Skills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for the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EB/OL].2012,1.http://.au/Libraries/Skills/Skills_Survey_2011.sflb.ashx.

[1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5.

[14]World Bank.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Matching Skills to Markets and Budg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5][16]UNESCO.Main Working Document of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VET “Transform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uilding Skills for Work and Life”[R/OL].[2012-04-06].http:///images/0021/002160/216065e.pdf.

New Tren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in Australia

WU Xue-ping, ZHOU Ting-t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China)

第2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培训改革

一、教育发展方式与培训改革的关系

教育想要发展,必须要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把促进发展的多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来推动教育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发展方式也应该时刻进行转变,以迎合教育发展的需求。这种转变可以是对教育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可以是积极改变培养基层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模式,亦可以是改善教育的管理方式,抑或是深入教育的研究,对教育培训进行的深化改革。而就教育培训来说,它是一种能够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环境进行结合的有效手段。通过教育培训,可以令教育工作者转变心态甚至是行为,变被动为主动,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基层工作人员,使其工作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工作积极性更高,此外,还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对员工进行管理,使工作氛围更加融洽,减轻所有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二、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教育培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现今我国教育培训的情况来看,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内容:一、教育培训不重视对基层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二、教学培训机构数量稍显不足,市场也不够规范,有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非专门培训机构进入市场,导致培训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因为培训机构的管理层级不高,导致培训机构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三、培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种类多而杂,无法突出重点,且在培训的目的上不够明确,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没有做出明显区分,而且由于过于注重理论培训,以致实践性和综合性不足;四、培训模式单一,即便有所改进,也只是重于形式,忽略了对实际培训环境的掌握,没有对培训模式进行正确改进,无法做到多种培训模式的综合应用;五、教育培训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偏理论型的教师占比很大,而偏实践型的教师则占比较小,这对于培养基层员工的工作能力、对于所在职位的了解以及工作态度都有较大影响,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由于他们并不缺乏理论知识,需要培训的多偏重于实践部分,因此对于培训效果影响也较大。

三、教育培训的改革

(一)改革教育培训的结构

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对教育机构基层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培训,对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行政培训,扩大教师培训范围,根据不同培训目的分为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由此对教师培训、行政培训和管理培训三大培训体系进行有机地结合,完善教育培训的结构。在培训机构的管理上,应当提高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层级,撤销低层培训机构,加强对省、市级别的培训机构的扶持和帮助,以提升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便于统一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延伸,建设一些教育培训基地。如选择一些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专业较强的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组成教育工作室,还可以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构作为示范基地,让受训者进行参观实训。此外,还可以在完善资格标准的制度基础上,开放教育培训的市场,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培训机构格局。

(二)改革教育培训的技术

培训课程需要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根据实际情况,从社会需求出发,合理设置教育培训课程。依据受训者具体工作的不同,细化培训课程,去掉那些宽泛的课程,突出培训重点。培训教材应当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多元的内容呈现方式,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在培训模式上,有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调研教学以及小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模式,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要,适当选取教育模式,而单一的教育模式不可能满足全部培训对象的需求,所以应当对多种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培训效率。对于教育培训者来讲,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站在一个协助服务的角度,对培训对象进行帮助和咨询,突显出培训对象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而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起来,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应当广泛吸纳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和学术导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改革教育培训的制度

教育培训制度的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在制度上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分级,从资本、物力、人力等方面,规定各级培训机构的具体指标;二是要对教育财政的支出进行结构上的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随时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价考核,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除了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以外,还应该加强对政府问责制度的建设,因为教育培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帮扶和重视,故此问责制度可以有效监督政府是否对教育培训给予了足够的投入,是否具体履行了相应的管理职能,是否及时采取改革措施,有效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

结语

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工作。本文从改革教育培训的结构、改革教育培训的技术和改革教育培训的制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些助益。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与校长培训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1(11)

第3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教学的改革,对专业教师的素质、专业发展、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已经成为专业教师满足当前专业教学要求的主要手段。分析当前培训现状进行选择和改革,让教师在培训后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将成果切实运用到教学中去,是所有职业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线上线下结合;成果评价

一、教师培训功能:

1.自我提升。帮助教师自我提升是教师培训最基本的功能。培训通过对于新的教育热点、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专业发展前沿和成果案例的系统整理,通过讲座和示范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培训依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外部支持;更是成为帮助那些进入教学成熟期,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突破自我实现提升的必要手段。

2.专业转型。对于高职院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专业发展进一步迎合时展和地方经济结构,学校专业设置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更多教师面临着旧专业的淘汰和向新专业转型的迫切形式,他们需要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来指导新专业的教学。培训就能为教师发生转型,完成升级提供平台,让教师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专业的教学中去。

3.技能补充。经过学历教育阶段较为完备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教师以及掌握了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基本上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全面进入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需要教师通过培训去接受和学习,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对象。

二、教师培训现状:

1.形式单一化。当前培训均已大班授课和集中讲座为主,教师的学习方式不能够自主。讲座和授课的专家无法顾及到参培教师个体上的差异,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选择,并严重地制约了培训的质量,造成培训效果的两级分化。

2.供需不相符。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均存在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时期、任教不同的专业课程方面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培训组织机构往往只根据自身授课师资的优势,进行培训安排和课程设计,没考虑到专业和授课内容与参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对接,以至于无法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

3.内容不系统。组织培训机构虽然建立了优质的师资库,但是缺少管理,导致培训工作开展被动性很大,培训课程安排需要依照培训专家的时间安排,从而使整个培训缺乏系统性。把整个培训变成了“专家大杂烩”,各讲各的甚至内容重复,让参培教师越听越迷糊,严重影响培训质量。

4.结果缺评价。当前派出学校都只注重派出教师参加培训,而忽略的教师培训完成后的评价。没有关注教师参加过培训以后是否有收获,是否将培训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造成培训和教学的严重脱离。

三、培训改革举措:

1.校企合作。随着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出台,进一步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专业发展、实践教学提出要求。为了弥补新入职教师从学校出来直接进入学校授课在实践技能上的不足,缩短成熟期教师在校授课内容与企业现用专业技术的滞后。学校应以高级访问工程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等培训形式为抓手,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手段,帮助教师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技能应用。并有学院系部牵头,与对口企业建立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让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岗位互换,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岗位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

2.线上线下结合。针对不同院系、不同教师之间均存在不同的需求,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让授课和讲座更多的以网络视频形式播出,打破时间、地点的束缚,充分给予教师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具体的短板和困惑,选择性的收看视频,并可以随时暂停视频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让线下的培训更多的以实践、考察和交流为主,让参培教师针对线上的所学、所得、所惑进行分享交流,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因教师个体上的差异引起的培训效果的两级分化,进一步巩固培训成果。

3.注重成果评价。在教师完成培训后不应听其自然,学校应以适当政策进行引导和评价,促使教师在培训完成后,切切实实的能够将培训中的所学所得运用到教学中去。让培训在帮助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服务于学院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让教师对培训所得进行交流分享,在扩大培训影响力的同时,对培训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升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培训已经是当前教师发展、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学院应该进一步分析教师现状,以校企合作和线上线下培训为主要形式,选取优秀企业和有效培训进行投入,及时对教师所学所得进行有效性评价,进一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进一步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去。

作者:陆旻忆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校企共建;合作办学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办学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普遍遇到了困难,总体说来,就是招生难、就业难和发展难,而计算机专业,则是首当其冲。

(一)学校招生难

由于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我国的年度出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为1989年的2396万人,随后逐年下降。反映到教育方面,高考报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峰的1050万后逐年下降,2012年报考已降至915万。与此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在1998年后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一直保持高位水平,招生总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了历史新高686万,录取率为75%。加之社会认可原因,高职院校招生日趋困难,据有关统计,自2008年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招生陷入苦难,招生在人数和质量上连年下降。受此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二)学生就业难

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虽然保持了较大的需求,但就业火热场面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据统计,计算机专业一次性就业率重点大学在90%以上,二本普通大学为60%—80%,而含高职院校和其他专科学校一般在50%左右,与高职院校就业率整体为90%所有极不相称。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水平不太理想。《2011中国教育蓝皮书》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列入了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三)专业发展难

根据有关论文对100所骨干院校的1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中,财政投入占47.6%、为学费收入占41%、学校相关收益占9.5%,社会捐赠等占1.9%。同时,财政投入增长主要投向普通高等院校,学费收入由于招生困难而日趋减少,直接导致计算机专业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如电脑、机房等更新缓慢;同时,教师待遇得不到提高。

可以说,招生难、就业难和发展难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困境的原因,2010年9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笔者认为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三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是外部原因。

近十年来,国家把教育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给予高职院校的不到10%,与其培养人数占到“半壁江山”的形势极不相符。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同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都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次的教育。在国人心中,蓝领阶层还没有获得与其社会贡献相适应的地位,高职文凭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愿上。

(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水平不高是关键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主要有普通本科院校建立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三种形式,这样的历史沿革,使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不高。一是在办学思路不清,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压缩的本科和放大的中专,办学心理浮躁。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全科型”教师比例很低,且普遍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短板。三是实习实训条件简单,不少院校无论是机房面积,还是人均电脑数量等明显不够用。

(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学资源饱和是重要原因

由于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学生就业非常好,不少学校扩大或新增了计算机相关专业,造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饱和。近年来,高考报考人数连续年减少,同时,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多数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即使复读也不愿上职业学校,导致了高职院校报考生源不足且报到率不高。为了招生,不少学校采取了降低录取分数等,致使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且多数学生家庭贫困。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情绪波动大,易被外界社会影响。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湖北职院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的有益实践

所谓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共建教育模式,是指培训机构和学校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以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主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美斯坦福IT培训机构合作的共建专业,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和教学,笔者认为共建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强、更新快的计算机专业。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知识更新快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特点,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贴社会需求,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与美斯坦福进行合作办学后,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首先,对社会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掌握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培养方案、细分专业、确定骨干课程;其次,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材设计,编写了一套自己的教材。教材以“项目案例+知识模块”为主线,进行“双核”内容组织,即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有案例开始,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氛围中进行有成就饭和满足感的学习。最后,为使学生所学始终与社会需求一致,培训机构和院校两年即对专业教材进行更新。

(二)在教学管理方面

一是串行安排课程。改变以往一个学期同时开始多门专业课程的做法,采取一个时期只安排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既便于学生集中精力系统学习并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又方便老师跟踪检查和针对性辅导。二是严格教师备课。关于备课方式,要求老师每周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并进行考勤;关于教案的编写,要求老师提前一周写好并报教务部门审核;关于多媒体教学,由培训机构提前统一制作,但任课老师必须结合各自特色进行完善。三是固化授课方式。即所有的课程讲授都采用“3W1H”的“案例驱动”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实战的氛围内学习。为督促老师按此方式授课,教务机构对进行不打招呼的检查并评分。四是加大上机实习。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建立了实习机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上机练习。五是采取教考分离。每门课程结束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统考,由网上题库自动生成试题并阅卷,让同一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

(三)在师资管理方面

师资力量的配备和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五项创新。一是实行认证上岗。对拟参加合作办学授课的老师,在进行基本的筛选后,统一组织岗前培训,经考核取得授课资格后方可安排教学任务。二是实行固定老师。除公共课外,每个班只配一名专业老师,负责一个班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三是设立专职班主任。在专职教师之外,每个班配备一名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考勤、档案管理、思想辅导等日常工作。四是实行弹性工资。将老师工资分成基本课时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大大地激发了老师的主动能动性。五是推行退出机制。以民主测评和所教班级全体学生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强制推定退出机制。对于连粗三次被测评为不到标、半年内累计三次不达标且所教班级学生考试通过率较低的老师,取消其带课资格。

四、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应把握的问题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共建专业得到了很多启发,从学生的反应和就业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重新雄起的出路之一。

(一)要厘清共建办学三方的权责利关系

合作办学中,存在院校、培训机构和学生三方关系。对学生而言,其报考院校、在院校接受教育、由院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希望在找工作时获得与其高于院校其它自设专业的学费相称的收益,否则就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因此,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选择好共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签前,要对社会培训机构的信誉、实力和以往的办学效果进行充分考察。二要坚持好主体地位。办学过程中,要把握主动权,保持独立性,切不可以“院校只提供场所和老师”而降低对学生的责任,要积极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考评、课程考核等关键环节的把关,以确保每个学生学到真本领、取得真成绩。三要签订好三方合同。要把工作做在前、把可能的困难想在前,签订详细、合法的三方合,对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并以此促进共同努力。

(二)要以共建办学为契机夯实发展基础

通过共建办学,高职院校虽能暂时解决“三难”困境,但从长远看,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眼前的好处,应以共建办学为契机,充分借鉴培训机构办学特色,夯实院校本身专业长期发展基础:一是在专业办学方向上要坚持 “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将办学目标定位为面向和服务产业发展,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培训。三是在设备设施配置上按照不少于每两人一台电脑及相关附属设施的标准的完善机房配置,并主动联系企业,开展厂校合作和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要在合作办学中,大力培养一支“双师型”、“全科型”的教师队伍,为专业长远发展储备最关键的力量。

(三)以培训为突破口廓清职业教育思路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一般不低于同等普通教育的经济成本,并没有被其毕业生的高生产率和生产能力所补偿,即职业教育经济成本的回报率比普通教育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没有准确界定教育和培训的关系,违背了高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训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文化修养、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这一基本内涵,导致职业培训没有做精,社会教育也没做好。而合作办学通过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方式,则为我们解决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办学“三难”提供了有益探索,因此,开展合作办学的院校应以此为突破口,廓清职业教育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花卉栽培学;季节性;教学改革;成效

《花卉栽培学实训》课程是与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园林花卉学》相配套的实践课程。这门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识别主要园林花卉的形态特征、习性、主要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措施 、综合利用等。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强,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园林应用与生产实际[1]。

1 花卉栽培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与生产的季节性紧密结合

花卉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实训教学内容必须与生产的季节性紧密结合,但自我院开设有《花卉栽培学》课程以来,实训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主要是根据《花卉栽培学》的章节内容来安排[2]。学生在学习、掌握花卉生栽培技术要领和不同季节的养护管理要点比较困难。

1.2 实训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实验开设少且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如课程在春季开设,学生只能亲身接触到春夏季花卉,而对于秋冬季观赏应用的种类,老师只能在教室以图片展示,通常印象不深,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实训教学方式不完善

实训教学课一般由指导老师先介绍实训目的、原理、实训材料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再对学生重点示范,最后才由学生动手操作[3]。而对于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做实验是被动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实训教学场所单一

实训教学几乎都在校内基地进行,花卉种类有限,学生既观察不到众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接触不到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利于学生对花卉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

2 与季节性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

2.1 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数

在教学计划中将花卉栽培学课程调整为在1学年内完成,每学期学时数为36,其中实训教学时数16 ,另每学期安排3天综合实训,使实训教学所占的比例达60%,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此外,将课程拆分成春秋2个学期开设,学生既能观赏到各个不同时期应用的花卉种类,亲身感受其应用效果,又能接触和实践了花卉的周年管理环节。

2.2 根据花卉的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花卉栽培学实训课程是一门季节性很强的课程。实训教学不能像理论课那样根据学期的教学日历来安排,为此,我们把这门课的教学计划内容作了调整。

如在每年春暖花开,大部分球根花卉陆续开放,安排花卉识别;5、6月的梅雨季节,适合扦插、分株、上盆等花卉繁殖与栽培技术实训内容操作练习;“五一”、“十一”前1周安排学生进行花坛花卉调查,有利于学生了解城市花坛用花主流种类与用量、各种类型的花坛图案设计与色彩应用。

2.3 革新实训内容

根据调整的教学计划,本课题组重新修订了花卉栽培学实训教学大纲,在实训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相应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实训项目,如穴盘育苗技术、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实习项目。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4 充分利用校内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基地

根据实训教学内容,结合季节性安排,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苗圃整地、播种、扦插、移栽、浇水、施肥等实践活动。此外,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进行花卉的识别、对播种、扦插、移栽等实训跟踪管理。同时还加强了与花卉生产企业的联系,让接触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观察更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1.5 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为了适应季节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我们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实训考核制度,增加了实践考核的内容,如增加了花卉种类的识别、花卉栽培方法等技能考核、现场提问,回答1~2个问题。

新的实训考核制度由实践操作技能40%;现场回答问题20%;实验实习的态度和表现20%;实训总结报告20%等4部分组成,进行综合评分。

3 实训教学改革成效

3.1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思路、方法、步骤去做,缺乏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懒于思考,懒于动手,渐渐地对实验失去了兴趣[4]。实训教学改革后,相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通过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进行自我实践,跟踪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改变了学生实验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完成的传统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新的实训考核制度,例如,现场技能考核、现场提问,这样,学生在实习中对实训内容更加重视,改变了以往实训考核形式简单,学生实习前无需准备,实习结束后只要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及出勤率等来评定的,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3.3 体验实践效果,增强学生成就感

根据花卉的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日常生产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能体验到实践效果。

例如,嫁接实训,在未以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改革之前,因不是嫁接的时期,无适宜的砧木(青蒿——菊科、蒿属,两者亲和能力较强,嫁接成活率较高),指导老师只能是演示嫁接操作过程,学生动手也只为操作而嫁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与季节性相结合,我们将嫁接实训安排在5月底或6月初适宜嫁接的时期进行,让学生认识砧木,实地操作,嫁接后进行成活率的观察和跟踪管理,观赏到自己嫁接的成果,体验实践效果,学生有成就感。

3.4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实训教学改革使得花卉学教学中加重了实训教学的比重,改变了以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5]。同时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考核、现场提问等要求老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实践证明,改革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周玉珍,成海钟,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 周玉珍,成海钟,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 张庆华,张薇.花卉生产与养护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农业,2010(12)

第6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Toastmaster 探讨分析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点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和改进口语教学的方式,但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作用有限,很多学生仍是不愿说、不会说英语。

一、当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表达成问题。此外学生开口说英语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当众表达的信心。从教师以及学校的角度来说,为了增加A、B级考试的通过率,教师把很多精力用在备考辅导上,并不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时不足,口语训练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现在大多数学校英语教学都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实非令人满意,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二、结合toastmaster培训技巧改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1.Toastmaster培训。Toastmaster(以下简称TM)是美国非常流行的口才培训方式。其组织单位为Toastmaster International。该组织1924年成立于美国加州,在全球110多个国家拥有将近1.4万个会员组织。其目标是帮助他人如何学习说话、倾听与思考,培养学员表达能力。TM俱乐部的活动一般由20人,以会议的形式举行。通常由三个大环节组成―即兴演讲环节、正式演讲环节以及点评环节。由主持人串联整场活动。

TM的活动有几个特色。一是人员参与度高。会议会设置各种角色保证参与人都有机会上台演讲。在演讲环节后,会由不同的点评人对每个演讲者的演讲做出点评。还会由总点评人就每个点评做出评价。点评人会指出演讲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意见。此外,还会有计时员,语法员和赘字官等角色的报告。二是评价体系完善。TM十分重视演讲后的即时评价,每个成员上台演讲结束后,都会得到来自其它成员的即时反馈和评价。大家用所学的演讲技巧,对演讲者进行打分评价,并进行口头和书面总结,每次会后,都会由参会者票选出当晚最佳。三是目标具体明确。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目标宽泛,常让人不知如何着手。而TM将整个目标进行了细致准确的分解。将整个演讲学习阶段分成两大阶段,Competent Communicator(CC)以及Advanced Communicator(AC),分别对应基础和高级水平。而CC中,又划分成10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非常具体的目标。阶段的划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TM培训技巧对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借鉴。笔者参加过在中国的会员活动,感觉受益良多,其中的培训技巧和组织方式非常值得我国英语口语教学课堂借鉴。

(1)口语分级小班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口语教学。口语课即使有,也多是大班授课。借鉴TM的组织形式,口语课的规模最好控制在15-20人,这样既有利于组织教学,也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最好在同一班级内将学生划分层次。将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开展教学。此外,还可以考虑开设口语选修课。

(2)演讲作为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课堂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涉及到口语教学的部分也多是提问教学。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口语实际操练的机会并不多。演讲学领域国际权威Stephen E.Lucas教授认为:英语演讲给学生带来六大益处:增强公共演讲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信和减少胆怯心理;提高写作技能;提高听力水平;提高思辨能力;提高总体英语水平。由此可见英语演讲对于学生的益处是全方位的。所以把英语演讲,即兴问答等方式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英语水平。

(3)给与及时评估反馈。作为TM的特色,其评价评估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口语教学引入。传统的口语教学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估反馈并不是很重视。教师作为评价反馈的实施者,由于时间限制以及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通常会以鼓励肯定为主,并不会给予太多有实质内容的评价。没有评价反馈,就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正确的评价反馈可以促使学生由“能”说向“会”说转变。借鉴TM的评价方式,评价实施者可以是老师和学生,方式也可以是口头评价和书面反馈结合。

(4)设立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大而泛的目标不利于教学的实施。要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将其化为步骤。这就需要英语授课教师潜心钻研高职学生特点,摸底任教学生水平,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逐步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Toastmaster作为风靡世界的语言培训方式,对我国的高职口语教学改革的确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技巧也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探索出更适合中国课堂的口语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第7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沙盘;实训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sandbox simulation training simulates logistics enterprise's operational by the process of chips deduction, aiming for improv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logistics sandbox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It also analyses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ogistics sandbox simulation training teaching,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 logistics sand tabl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S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成为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方向转型的必然趋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大工程”之一[1]。而现代物流业作为连接制造业各个关键环节的重要纽带,对于优化产业链效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地位。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继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2]。随着发展框架的全面拉开,有利于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这将继续拉动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

1 背景介绍

物流人才的培养有两个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它们共同都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这两个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管理学等宽广的知识,还要具有在物流领域从事营销策划与运作管理的基本能力。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1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

物流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而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营[3]。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目的是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通过筹码推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备货、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配送、订单履行、物流网络设计、存货管理、供应/需求计划、外包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确定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4]。学生可以感受到物流企业的竞争,通过角色分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将企业置身复杂的物流网络中,模拟企业运营过程,学生还能根据每年各季度经营业绩的反馈进行反思,以发现运营中的问题,调整决策方案,优化业务操作。

沙盘实验教学模式设计的整体思路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型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领悟管理精髓,增强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5]。为了促进应用性、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沙盘技能竞赛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6],许多院校已经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的已经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现在应用在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有物流沙盘、财务管理沙盘、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等多种类型的沙盘。王杏等[7]综合分析了ERP沙盘模拟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蒋桦[8]提出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联网赛练平台,从设计思路,实施机制等方面对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进行改进和创新。刘艳霞和杨亮[9]对物流沙盘模拟课程进行了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2 创新创业人才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理念。如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要求[10]。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独立自主性,即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见解,不屈从权威,不人云亦云;二是开拓创新性,要有不断探索的热情,迎接挑战的勇气,要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三是自控协作性,要善于克服自我冲动和消极情绪,要善于和不同技能的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11]。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特点恰好符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实训中每个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职务不同,权利和责任也不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每一个物流沙盘小组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为了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最大的收益,这就需要小组成员的努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企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家也是在讨论中由分歧达到共识,在合作中由不默契达到默契,在业务上由生疏达到熟练。而这些都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物流沙盘实训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物流运作流程等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方法。而现在的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企业经营背景的教师很少,教师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也就在沙盘培训讲师的讲解、到物流企业参观和带领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实训,而很多本科院校又不重视或者不要求这类实习实训,使得教师不能从实体的企业中理解实际的企业战略和运作过程,从而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达不到沙盘实训的目标。

2.2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

在一般的物流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组建经营团队,讲解物流沙盘模拟训练的竞争规则,在经营时给学生分析市场信息,分析财务报表。教师还负责在软件上以管理员的身份对公司、学员、进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根据学生的决策过程,结合财务报表,对学生的沙盘模拟训练进行点评,肯定和表扬学生在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中的成绩和优势,找出学生实践模拟训练中的盲点和不足。学生组建模拟公司,每组6~8人,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仓储及库存经理、运输及配送经理等职务。各个角色在管理好自身所负责部门的同时,也要及时相互沟通与交流,保证相互之间的信息通畅。

2.3 考核方式不完整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从而组内成员的成绩显得无差异,但是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规则方面和执行过程当中,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个人能力也是很突出,但是可能由于组内某些成员的原因影响了团队的成绩,使得最后的成绩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水平。如果能够细化成绩,使学生最后的成绩既能体现整个团队的水平,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真实水平,将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精力去投入到沙盘竞技中,也有利于保障整个课程的时间进度。

2.4 部分学生的兴趣不高

物流沙盘模拟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沙盘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意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对沙盘的理解、团队的合作等方面比其他人稍弱的原因,显得兴趣不高,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经营。

3 实训教学改革建议

3.1 学院支持教师增加实践经验

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压力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科研型,由于晋升职称的条件所限,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外,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自己的学术问题,让教师走入企业学习经验,一是学院缺少这样的平台和机制,二是教师个人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学院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交流,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了解物流的操作流程,详细了解物流企业在竞价、配送、仓储等方面的策略,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学院还可以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在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方面有所体现。

3.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沙盘模拟课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在训练中,同学们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比如投广告、竞标、银行贷款等问题,这一模拟过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必须共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12]。最终有的团队获得高的效益,也有的团队会破产,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而教师的角色需要定位为“引导师”,他不再是课程的主角,主角是学习的学员[13]。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能动性学习,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特长。有的高校在沙盘模拟实训课堂上,教师上课时先把规则简单讲解,然后就让学生开始演练,学生演练的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再找原因,最后再帮每一个团队查看财务报表,使得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策略的运用,效果颇好。

3.3 完善考核方式

若以小组的成绩去考核每个成员的实操成绩,容易混淆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可以细化成绩:一是小组在模拟经营中最终的企业经营成果,二是学生个人的角色模拟完成情况,后者的成绩可以由组内成员互评得到,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4 组建沙盘俱乐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组建沙盘俱乐部,利用宣讲会的形式,介绍物流沙盘,增进同学们对物流沙盘的了解,同时吸纳全校对沙盘感兴趣的同学。沙盘俱乐部作为学生社团,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定期举办比赛活动,邀请老师和有比赛经验的学生进行悉心指导、传授经验,还可以进行培训,普及专业知识,介绍沙盘模拟比赛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对物流沙盘的策略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沙盘俱乐部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沙盘模拟大赛。

参考文献:

[1] 李建建.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52-54.

[2] 国务院总理. 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16-03-18(001).

[3] 孙凯. ITMC物流沙盘教学改革与实践[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8):120-121.

[4] 燕珍,邓小瑜,蔡晓丽.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物流科技,2011(4):28-30.

[5] 袁咏平. ERP沙盘对抗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J]. 经济师,2006(11):128-129.

[6] 徐辉增. 物流沙盘技能竞赛对物流教学作用的探讨[J]. 轻工科技,2012(6):176-177.

[7] 王杏,樊雪梅,赵飞. ERP沙盘综合模拟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239-241,264.

[8] 蒋桦.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赛练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4(17):481-484,494.

[9] 刘艳霞,杨亮. 基于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的物流沙盘模拟课程实践[J]. 物流科技,2016(12):138-140.

[10] 严一民,邬邵轶,杨华军.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196-198.

[11] 谷再秋,刘岩.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J]. 经济视角(下),2013(7):166-168.

第8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制图;空间思维;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1、2014年吉首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专项,(编号:2014JSUKG21);2015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2、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吉首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2015JSUJGA03)

工程制图课程是吉首大学规划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园林、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的基本能力,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进一步强化空间思维与构建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实训内容、实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旨在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工程制图课程特点

1.1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

工程制图是一门研究用投影法表示空间几何要素和空间形体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方法的科学,是研究用投影法,并根据制图标准和规定画法及工程技术知识来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包括图示方法、图解方法、专业图纸的绘制与阅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大量的实训练习。

1.2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

工程制图学科的思维特征是不断地完成“空间平面”、“平面空间”的动态思维转换的过程,并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地画图和读图达到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建立了空间思维,再“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进行反复研究和思考,才是学好工程制图课程的最有效方法。

2存在的问题

2.1实训内容多,课时少,实训效果不理想

土木工程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只安排了30个学时的实训课时,在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等章节的大作业只有4学时的实训课时,学生不可能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作业,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大部分作业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老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画的图不合要求,经常需要反功,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2实训内容设置欠合理,重点不突出

在课时安排上,画法几何部分用大量的课时讲授图解问题,这部分内容难度大,习题多,经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工程图的联系不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解法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实践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另外实训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2.3实训教学方法陈旧,达不到预期目标

工程制图的教学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习题集上的习题,再对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改革方法

3.1结合专业教学重点,调整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投影法的理论做指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工程图,因此投影理论是制图课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制图教学的根本,应强化这部分教学。因此在调整教学课时的时候,一是考虑画法几何部分增加图示方法的讲授和实训课时,对图解方法课时进行压缩;二是增加专业制图实训练习课时,结合专业教学重点,引入专业图纸进行教学与实训。

3.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时,采用先播放小视频再进行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空间思维。在讲授截交线和相贯线时,利用实体模型和solidworks制作三维模型进行教学,在形体的表达方法部分,对剖面图和断面图的处理方法进行视频演示,在建筑施工图章节,先播放建筑外形及内部Y构的视频,再对照着轴测图讲解施工图。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将复杂的空间问题直观地展现出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

3.3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制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必须引入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建筑施工图时,传统教学方法是采用的一幢虚拟的建筑,一套虚拟的图纸为案例进行讲授,布置的作业也是习题集上的一套图纸的抄绘,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化,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引入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建筑施工图时,以学校的教学楼和实验大楼为例进行讲授,可以到实地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实施效果

通过在工程制图课程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工程制图课程被评为优秀,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一个转变;三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从期末考试结果来看,三视图和轴测图的作图题目失分很少;四是学生绘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够徒手绘制草图,也能够用作图工具绘制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图样。

5结语

第9篇:教育改革培训范文

【关键词】三段递进循环;“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针对欧美国家的出入境旅游成为行业热门。旅游英语作为高职英语的重要分支,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很多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胜任导游及相关工作,这与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1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决定了高职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薄弱,尤其高中阶段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对于英语听力口语并不重视,导致多数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并不能满足接待外国游客的要求。这不仅影响教学成果,也背离了高职教育“实用为主”的原则。

1.2 专业课与相关专业群建设不足

旅游英语的专业课设置,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旅游英语,旅游口语,英语国家概况,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法规等基础理论课程,却没有做好相关的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以及管理及礼仪等相关专业群课程的配套设置,这就局限了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和认识,然而,实践中这些周边行业与旅游业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

1.3 师资队伍专业度有限

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由英语专业毕业生构成,即使其中不乏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他们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接待游客带团旅游的实践经验,对于不断发展更新的旅游专业知识的讲解就会不够深入透彻。所以,拥有最新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尤其是涉外旅游的从业人员,成为教师队伍中急需注入的新鲜血液。

1.4 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时间间隔较长

通常高职院校都把最后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作为实习实践期,此前的两年至两年半时间集中学习各种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但是,因为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不短的“时间差”,导致很多学生甚至不乏当时考了高分的学生,等到真正实习应用的时候,早就不记清当时老师课堂上讲的具体内容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并不能很好的被应用到实践当中。

1.5 没有导游证,学生不能“上岗”

因为导游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持证上岗,所以,很多学生因为并没有获取导游资格证书而不能真正以导游身份接待游客,只能在旁边观摩。“上岗”的导游经历能让学生学会承担更多责任,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更直接的具体的经验。

2 “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我们锦州师专英语系采取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以行业为依托,面向市场建立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专业群,专业设置在面向行业的同时力求宽口径,在宽口径专业中根据行业现状、发展以及用人需要为学生灵活设立数量足够多的专业技术岗位,形成专业岗位群,给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建立一个学校与学生互动的机制的“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段”指的是三个递进循环的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和旅游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英语听、说、读、写与旅游专业课基本功。第二阶段强调工学交替。在巩固学习专业课及相关专业群课程的同时,结合校内实训中心进行仿真环境下的项目训练,并且与企业联合,安排学生旅游见习,处理旅行社工作,工学交替,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旅游服务实践。安排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进行真实商务、旅游环境下的实习锻炼,使学生亲身感悟企业文化、业务运作,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旅游技能和职业意识。

3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作用

实践表明,锦州师专英语系所推行的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目的,同时,也为解决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输出的学生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的困难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是对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侧重英语与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英语听说等日常交际技能的训练以及读写专业材料能力的培养,弥补了入学前学生基本功和专业基础课方面的不足,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结合旅游实践,我系大力发展相关专业课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导游,酒店,商务英语相结合的实用英语专业群。三个专业对应相关交叉产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同时,开设了导游心理学,演讲与口才,交际礼仪,跨文化交际,旅行社管理,酒店与旅游英语,旅游餐饮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实用技能。

3)师资队伍方面,“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与交流。由用人单位提供一些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讲解培训,并且参与学生专业课的讲授与指导。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师素质,提高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此外,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在第二阶段开设“定制课程”,让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4)理论和实践对接方面,在第二阶段开展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下了课堂就进用人单位”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能观摩并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5)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就业更加有自和话语权,“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考取导游证,使得学生实习和就业时有证在手,避免了很多后顾之忧。同时,考取导游证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收获的理论实践知识可以得到加工整合,也是一个提高教学效果的时机。

此外,“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编写特定教材,开设课程等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与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无缝对接。了解市场需求,紧跟市场潮流,这样才能为高职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有实际技能,能马上上岗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战国.校企合作何以成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4).

[2]刘念.关于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视窗,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