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文章以MBA学员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积极教育”,并探讨其与心理资本、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教育机构以及MBA个体研究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心理资本;积极教育;工作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21

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基金支持(项目编号:09YJA630115)

收稿日期:2015-04-16

1 研究背景

心理资本(psychology capital)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的概念是Luthans(2004)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心理资本强调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力量,具有无限潜力。关于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Luthans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由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y)这四个维度的积极心理状态构成。

积极教育(positive 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末,在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时期,一些积极心理学家将自己所取得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教育的概念。陈虹、李益倩(2010)把积极教育定义为传统技能和幸福教育,幸福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教育。拉尔森(2000)研究了积极的青少年发展,强调利用学校的结构性活动和非结构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雷扬和狄赛所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教育产生了较大的直接影响作用,这一理论对个体的非动机状态、外在动机状态和完全内部动机状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为积极教育的核心主张——积极的自我预防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于工作绩效(work performance)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给“绩效”下了不同的定义,Borman和Motowidlo(1993)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绩效的二维模式,把绩效分为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

积极教育是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关于积极教育与心理资本、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明确提出。通过对积极教育现有研究,笔者发现积极教育与心理资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建立模型,将积极教育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作用。

2 研究模型与假设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探讨与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基于图1的研究模型,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假设,包括:

H1:积极教育各维度与心理资本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并对心理资本各维度产生影响;

H2: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之间显著正相关,并对工作绩效各维度产生影响;

H3:积极教育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并对工作绩效各维度产生影响;

H4:积极教育各维度在心理资本影响工作绩效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

本论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分布在上海、深圳、武汉以及其它地方的MBA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职MBA学员。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30份,回收率为85.19%,严格剔除无效问卷24份,有效率为89.57%。

3.2 测量工具和统计方法

心理资本量表取自于《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附录中的中文版PCQ问卷。共24题,其主要反映的是员工心理资本状况。

积极教育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变量,独立的积极教育问卷较少,本文主要采用孔丽萍(2011)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中设计的积极教育问卷,共24题,采用Likert的5点计分方式。

工作绩效量表采用Borman和Modowidlo(1993)所提出的“任务绩效—周边绩效”二维模型,并参考孟晓斌(2004)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中有关工作绩效部分的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问项,采用Likert六分等级量表。

4 数据分析

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将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α系数)来分析问卷信度,检验心理资本、积极教育与工作绩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在进行问卷效度分析过程中,采用主成因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再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处理,以利于共同因子的辨认与命名。

心理资本量表、积极教育量表和工作绩效量表的KMO样本测度值分别为:0.847、0.837和0.844。各变量KMO样本测度值均大于0.7,这表明各变量的样本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心理资本满意度问卷拥有四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度为56.618%,在修改了影响解释度的相关因子题项后,解释度达到61.342%的方差变异量,与原构思保持一致。

对上述三部分问卷的各个因素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ɑ均在0.70~0.91之间,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强的信度。从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该问卷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是能较好的满足研究需要的。

4.2 模型拟合结果

4.2.1 回归分析

将积极教育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1相关结果。

从表1可以得知,积极教育三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有着显著的影响,解释了31.6%的自我效能变异量;对希望有着显著的影响,解释了37.9%的希望变异量;对坚韧也有着显著影响,解释了26.1%的坚韧变异量;对乐观具有一定的影响,解释了1.8%的乐观变异量。假设1得到支持与验证。

将心理资本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工作绩效两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放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

从表2获知,心理资本各维度对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具有较为显著影响作用,解释了任务绩效变量的34.5%变异量;解释了周边绩效变量23.4%变异量。假设2得到支持与验证。

将积极教育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工作绩效两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得到表3。积极教育各维度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三个维度解释了任务绩效27.6%的变异量,解释了周边绩效36.1%的变异量。其中,积极人格品质教育、积极体验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假设3得到支持与验证。

4.2.2 调节作用分析

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在控制了对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有影响的人口统计变量之后,考察积极教育是否会调节工作压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考察积极教育对心理资本与周边绩效的调节作用。第一步放入人口统计变量之后,解释了周边绩效变异量的2.9%。第二步将心理资本四个维度作为第二次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对周边绩效的解释变异量增加了23.9%,而希望与乐观对周边绩效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第三步将积极教育三个维度作为第三次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对周边绩效的解释变异量增加了15.1%,其中,积极人格品质教育与积极体验对周边绩效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第四步,将积极教育与心理资本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对周边绩效的解释力有增加了2.8%,其中,自我效能与自我发展的交叉项(β=0.292,P<0.01)和希望与积极体验的交叉项(β=0.142,P<0.01)两个交互项的作用显著。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积极人格品质教育与心理资本四维度显著正相关。

(2)自我效能、希望、坚韧与任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周边绩效显著正相关。

(3)积极教育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都是显著正相关的。

(4)积极教育在心理资本影响工作绩效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积极教育与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对心理资本、工作绩效部分维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教育结构在MBA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入积极教育概念,把握积极教育的构成,即在开设MBA课程教育中,应加强积极人格品质教育(包括培养学员的正直、感恩、自控能力等)、学员自身发展教育(包括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积极体验教育(培养学员的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第二,积极构建MBA群体沟通渠道,促使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MBA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其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第三,培养MBA学员的演讲能力,使其所学到的知识能够顺利传达给企业中的其他人员。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不足之处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本研究的样本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抽查,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有待商榷;本研究更多采用的是直接的问卷调查方式,而缺乏访谈、观察等方法,因此在结论的解释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

幼儿教育心理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是儿童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以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现如今,鉴于早期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重视,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幼儿教学心理学是中专幼儿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所以,学好这门学科对学生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让学生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含义,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及发展历程。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关于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互相交叉的学科,不仅强调较高的理论知识,还注重理论知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所以,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手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效率。

一、重视课本理论知识,重视课外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专院校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教会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幼儿教学活动,做到充分运用学习理论去分析幼儿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做到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幼儿学习和指导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指导幼儿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相互共存。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性,还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为学生很难运用抽象、形象的思维来理解这门学科,所以,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一些死记理论知识的学生又无法做到用理论知识联系和指导实际,所以,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无所用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只有建立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才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好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盲目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途径进行展现,改变生硬的知识为灵活生动的图片、动画、影片等。通过对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死板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参阅已集成的资源库,借鉴和创新,实现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模式,推动着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优化过程。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借鉴优秀教学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学模式的经验,通过网络的共享与利用,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丰富性。

四、创设真实情景,充分运用情景模式加强学生的深刻记忆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论、方法,通过研究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规律设计指导幼儿活动,从而有效地实施幼儿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学内容,发挥自身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真实的互动教学情景,通过各种情景的互动模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他人心理的能力。通过各种实际情景的模拟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记忆,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教育心理学有效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各种先进教育手段为媒介,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准则,通过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进化 教育 心理学 教学 启示

进化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综合了生物学的现论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取向。其理论根植于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解释人类的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提供宏观的解释。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不学而能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的竞争中获胜的遗赠,它促使我们适应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我们的生存更有竞争力,这些心理机制仍在我们意识层面下发挥着作用,通过回溯性的研究,可以揭示这些特定心理机制的来源,探明人类的心理本质。

从这一视角切入,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心理学的所有领域。进化论的观点都可以解释一些人类行为,人类的大量认知偏差无疑也都能用“进化”的理论逻辑给予理由充分的解释。作为解释领域的研究,不得不承认进化心理学还是相当成功的,且也提出了相当多独特且吸引人的论点。

进化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始于美国心理学家David C.Geary的研究。他认为进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现代社会中朴素知识(Folk knowledge)及由此产生的在认知系统中推理和归隐偏差与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Geary・D.C,2002)。

Geary区分了个体在信息建构中的初级能力和次级能力。所谓初级能力(primary ability)就指的是人类的朴素知识,这类知识可以促使个体控制社会、生物和物理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在物种发展中和个体的生存繁殖密切相关。这类知识是从祖先生存环境中继承而来,人类祖先需要解决一些反复出现的生存问题,一些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并发展为人类的某些生物特性。而次级能力(secondary ability)就是科学和学术能力。由此概念的区分就引申出了初级学习和次级学习。

教育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教育就是要缩小初级能力和次级能力之间的差距,教育可以促进次级知识的学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次级能力。

我们在个体日常学习中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每个个体在生命初期能够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个信息都是由老师给予明确讲授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通过听来完成的,没有明确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毫不费力且快速的。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孩子在学习某些知识时十分容易,而对另一些知识会相当费力。这些现象归结起来,是人类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朴素知识激活了学习动机,引发了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这些朴素知识是与人类进化历程中所遇到的繁殖生存问题相联系的,它们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比如婴儿能区分生物的自发动作和非生物动作,生物能够自发做出动作,而非生物则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运动,这说明儿童能够通过运动的本质来区分生物,而这样的区分能力又是生存所必需的。

进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给予实际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尤其在教育的重新定义,儿童学习性别差异的解释,以及利用初级知识促进次级学习的实施上。

1. 教育行为的重新定义

教育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并没有天生的对次级学习的学习动机。人类进化了的基本动机用于控制个体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食物、人际关系。次级学习的动机不是来自于进化而是对外界社会需求的反应。人类群居的特性导致了儿童的成绩、自尊与父母教养、亲友评价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儿童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认知上也没有做好学习次级知识的准备,教育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引导管理学生学习次级知识。

2. 儿童学习的性别差异

进化心理学探讨了两性在进化历程中认知发展的差异性,如女性具有更好的空间方位记忆,男性方向辨别、心理旋转的能力更强。这种成人的性别差异也可追溯到儿童时期。有研究发现,男女儿童在解决次级数学问题上存在差异,男孩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和几何问题时优于女孩。这种次级学习能力的差异即来自于初级能力的进化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对他们学习次级知识的影响,可以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以平衡。

3. 如何利用初级知识促进次级知识的学习

次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初级知识的基础上,初级知识对次级知识的接受可促进也可阻碍。进化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初级知识促进次级知识学习。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初级知识与次级知识之间的差异。差异小,教学量的需求小;差异大,教学量需求大。其次,教育者要充分考虑教育策略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天性的好奇心,即原始的探索动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社会的高速化、复杂化,加大了儿童学习的负担。进化教育心理学从新兴的理论视角去看待学习与教学这一重要的实践问题,在解释不通教育方式不同教育内容下学生学习效率差异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当前教学实践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eary・D.C. Principles of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12):317-345.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师范教育;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45-02

作者简介:任国防(1976-),男,河南安阳人,讲师,博士,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公共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区别之一。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从教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等重要任务。然而,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佳。调查发现,多数高师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不满意或不太满意,“怀着希望开始,带着失望结束”,“必修课”变成了“逼修课”。导致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某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等等。为了增强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我们以少数几个教学班作为试点,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么学"等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结果,明确教学目的是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此公共心理学教学首先要为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服务,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未来从事教育活动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其次,通过公共心理学教学还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自身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知识,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第三,公共心理学教学还应该担负起传授研究方法的重要任务,作为未来的教师不能仅限于接受心理学知识,还应该学会发现、学会研究,做“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应当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表明[1],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未来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掌握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能初步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培养自我调控能力,能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的健康;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伦理要求,能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适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为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的。有人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和教材内容陈旧过时。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深化改革的中心和重点应该是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改革[2]。

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可以说不计其数,而且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编写的教材。除了教材门类多之外,公共心理学的教材内容也很庞杂,而且有些教材相当低劣,除了充斥着科学性错误外,还大量存在堆砌材料的现象,如某公共心理学教材在介绍人格理论时,竟然罗列了l2种,比某些专业心理学学生所用教材上介绍的人格理论还要多,而且每个理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严重影响了可读性。这种理论性有余、应用性不足的状况,也是多数学生感到公共心理学枯燥、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教材体系上看,有些教材实际上就是普通心理学的翻版或压缩版,有些则是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咨询内容的简单拼凑,凡此种种均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为依据。那么哪些是学生们现在和将来最需要的内容?根据对高师学生、高师公共心理学课教师及中学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初步确定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公共心理学概论、认知、情绪、动机、智力与创造力、人格、学习和教学心理、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辅导、师生关系、品德心理、研究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确定既考虑到了高师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又照顾到了高师生自身心理调节的需要。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我们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不仅使学生学到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教书育人的能力、方法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智力和创造力的内容时,我们不仅介绍有关概念、原理和理论,我们还通过智力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状况,讨论如何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智力,从而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进行智力测验和分析方法,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再如,我们在学习情绪这部分内容时,不仅介绍了情绪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经常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并让他们思考所采用方法的依据及实际效果,然后结合所学理论,评判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并尝试新的调节方法。除了这些固定内容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现象或问题进行思考并允许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例如有位同学的弟弟正上初中,但出现了游戏成瘾的症状,屡教不改,父母拿他没有办法,于是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讨论游戏成瘾问题,课下查阅资料,积极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进一步增加了大家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兴趣。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声乐心理学的应用

声乐教育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方向,声乐教育与其他音乐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声乐的乐器就是人身上的器官,练好声乐的关键在于心理引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声乐心理学,并在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知识,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1 什么是声乐心理学

声乐心理学是一门运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在声乐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产生于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也为声乐艺术的实践活动服务,还为声乐系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

2.1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应当注意的因素

1、教师因素。首先与其他课堂相比声乐教学有其特殊之处。普通课堂都采用集体授课的方法,但是由于声乐的特殊性,只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才会有效果,声乐课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的水平对学生的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三流的教师很难教出一流的学生。所以声乐教师在教授学生声乐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2、学生因素。心理学研究得出一项重要结论,就是学生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学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学生最基本的差异,它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上的差别外,他们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注意这些差异,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性别差异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摆脱社会偏见的影响。

(2)学生的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领悟声乐知识的速度和深度。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差异,对于学习能力强、听一遍就会的学生就可以讲快一点;而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弱、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就要慢条斯理的讲,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可以多讲几遍。

除了上述认知能力以外,认知风格也是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个人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听教师讲,希望教师可以多讲一点;有的学生却喜欢自己思考;有的学生遇到问题喜欢和他人讨论;有的同学遇到问题喜欢自己钻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这种差异,对待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总体水平。

(3)其他差异。除了上述主要差异外,还有许多生活习惯或者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也会给声乐教育带来影响。比如,学习声乐的动机、对声乐的兴趣、学生的情绪特征以及学生的意志力。这些都会对声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因素。

2.2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心理反应论。

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认为,一个歌唱家在演唱时声音,除了受天赋影响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精神状态、健康情况、心情、信心。除了帕瓦罗蒂以外,许多歌唱家都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左右歌唱的欲望和歌唱的声音;如果精神状态良好,就会激发歌唱家歌唱的欲望,其声音也是轻松自如、优美动听的。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歌唱时,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保证声音不走样,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2.调控论。

(1)感觉调控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来感觉学生喉咙的松紧、发声的力度、发声的位置等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向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并范唱,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得到教师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去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反复进行几次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3]。

(2)意志调控论。意志活动总是表现在唱歌活动中,人的口、舌头、咽喉、肺是发生的器官,而协调这些不同的器官发出声来,就是唱歌的意志。歌唱活动其实就是在用意志控制这些发声器官的活动,控制哪些器官活动大、哪些器官活动小,通过反复练习,最终对它们的活动达到精准调控。

所以教师和学生应当发挥调控论的指导作用,精确调控发声器官和感觉器官,不断提高歌唱水平。

3.注意诱导论。

注意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声乐教育中也有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必须注意听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发声动作,其次教师也应当注意学生的歌唱行为。由此可见注意贯穿歌唱活动的始终,是掌握演唱技巧和发声技巧的重要前提。而注意这种品质在每个学生身上表现的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学生容易注意转移,有些学生可以注意很长时间。实践证明只有注意品质好的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学生应当积极培养自己的注意品质,提高注意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

3 结论

声乐心理学作为一门声乐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不但对每个学生的学生有重大作用,更是促进我国声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此,在日常声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声乐心理学,用声乐心理学去指导声乐学生的声乐学习,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亚娟.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0(05):15-16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3D课堂模式 高三 生物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66-01

1 “3D课堂模式”概述

以“发现(Discover)――领悟(Digest)――发展(Develop)”为主线的3D课堂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或给予一定的学习材料,由学生自主构建和发现学习材料中的内在价值,并在探索过程中将知识内化,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发现是基础,领悟是过程,发展是目的,在发展中又会产生新的发现和领悟,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进步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如果应用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上,则能够有效地转变现有的以讲授和训练为主的高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复习效率。

2 “3D课堂模式”的实施策略

2.1情境导入,在冲突质疑中发现问题

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情境导入往往被忽略,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奔考点,然后习题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思维训练不积极,课堂沉闷,复习效率低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具有独立性,高中生更是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同时自己会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乐于去尝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生物复习课中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其在质疑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讨论主线。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学生解决起来势必会更加起劲,效果大不相同。

例如《基因工程》专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上的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涉及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操作流程、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章节进行复习,学生不仅会觉得知识点零散、复杂、掌握起来费劲,而且毫无新意,学习动力不强。

教师可以首先出示情境材料:中国疾控中心对湖南“黄金大米”事件的情况通报。通报称,湖南省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在午餐时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米饭。“黄金大米”米饭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私自携带入境,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疾控中心将会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分。

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一情境材料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很容易形成以下问题串,并和本专题复习要点形成对应关系:(1)“黄金大米”是什么?转基因食品、基因工程的概念;(2)“黄金大米”是如何产生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和基本流程;(3)“黄家大米”事件的当事人为什么会被处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将学生的问题汇总归纳后,要求其通过阅读课本或查阅资料去尝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以“黄金大米”事件为主线,将本专题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形成网络,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2.2材料分析,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科学本质

万般修行在于悟,领悟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3D课堂模式强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中领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从而将知识内化,形成学力。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同化和再加工的过程。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专题时,外界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应用是难点,学生往往分析不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也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光合作用的本质。复习时可以给学生展示问题材料:

例: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若植物缺少镁元素,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

C.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CO2浓度

D.若白天光照强度始终处于N点,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解析:选A、B。M点时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若植物缺少镁元素,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合作用会减弱,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若白天光照强度始终处于N点,由于夜间植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解决本题时教师应先引领学生认真分析曲线,明确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找出影响该点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归纳总结。通过这样对知识的同化领悟再加工再应用,让学生真正领悟生物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3拓展提升,在探究学习中发展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增加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从而去改变生活,甚至创造新的生活,这也是3D课堂的最终目标。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在高中阶段,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复习细胞呼吸时,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基本原理后不应是学习的终点,因为细胞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教师应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关探究活动,如细胞呼吸原理在微生物发酵、食品储藏等方面的应用,既可以让知识学以致用,又可以联系选修一的相关内容,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探究方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甘肃酒泉黄宇航

A:大学绝不会因为您交不起学费而拒绝您,现在的您应该将所有心思放在高考冲刺上,而不要为了学费的问题惆怅。因为我们国家为家庭贫困的学子们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不会让任何一个学子因贫困而失学。这套资助体系中包含了助学贷款(申请资格:全日制高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国家助学金(申请资格:全日制本专科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全日制本专科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奖学金(全日制本专科别优秀的学生)。此外,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如果贫困新生没有办法筹措足额学费、住宿费,可先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入学。学校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后再根据核实后的困难情况给予相应的资助。

Q:我是一名复读生,去年录取中,其实我的档案是被投进了我理想中的那所院校的,但不知为何后来被退档,我就沦为了复读生。请问哪些情况会导致进档后又被学校退档呢?

——山东青岛高四Jack

A:进档后被学校退档的情况比较多,最常见的是分数偏低而达不到学校的最低录取分而被退档;其次是考生忽略了院校或专业对考生除了总成绩之外的特殊要求;其三,所填报的专业都无法录取,但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例如,可能因为您的单科成绩没有达到所填报专业的要求,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可能被退档。考生的体检结果显示确实不能报考某些专业,但考生却忽略了,没有看清学校某些专业的体检要求报考了这些体检受限专业,就会被退档;有的考生是因为享受了加分后档案才被投进某所院校,而刚好学校规定“录取时只参照考生的实际高考成绩”,考生的总分减去加分后没有优势,也会被退档。总之,进档后被退档的情况很多也比较复杂,考生在填报某所院校或者某些专业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学校的《招生章程》,谨慎报考,避免进档后被退档。

A:最近听大人们说,幼师的就业前景不错,到处都缺幼儿园老师。我要想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该报考什么专业呢?要学哪些课程呢?都有哪些学校开设有这个专业啊?

——四川成都王冬梅

A:要想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您可以报考学前教育专业。该专业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专门研究学前教育规律,探讨3~6岁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与生理学、心理学、儿童卫生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美学等密切相关。这个专业除开设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需的教育实用技能课程外,还有普通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游戏理论和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比较多,如北华大学、南阳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安康学院、红河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合理报考。

Q:我在阅读学校《招生章程》时发现,有的学校在专业录取时,有分数级差,如长春工程学院2011年规定“安排专业时,采取专业级差的方式,如果考生所在省(区、市)只允许填报4个专业志愿,专业志愿级差顺序为3分、2分、1分;如果考生所在省(区、市)允许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多于4个,则多出的部分的专业级差为1分。”到底什么是专业级差,怎么计算呢?

——吉林家长 王海泉

A:专业级差又叫专业志愿分数级差,其含义直观上可以理解为:大学在安排进档考生专业中,录取第一专业志愿和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如您例举的长春工程学院2011年的专业级差依次为3、2、1分。如果该校今年专业级差不变,您的孩子如果报考该校的A、B、C、D四个专业,高考分数未达到他的第一专业A志愿录取分数,则他的高考分数将被减去3分,再与第一志愿填报该专业的考生一起参与排序。如果还没被录取,则再减去2分,与第一志愿填报C专业的考生一起参与排序,如果还没被录取,则再减去相应的级差分数参与后续专业志愿排序。

责编寄语:点拨技巧,指点迷津!增加您的录取几率,是我们努力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