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 逆商教育 数学学习
高等数学是经管类、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其课程性质在独立学院的定位主要是满足学生够学够用的范围特点,从而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紧贴用人市场、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
面对数学基础较差的教育对象,独立学院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思维的培养和教育,就必须对这一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研究。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加课外活动,但缺乏创造性思维,没有进行知识总结及推理的意识。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缺乏学习动力,知难而退,缺乏吃苦精神;②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③缺乏耐心,但气氛活跃;④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综合上面的各种分析,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逆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普遍增加,网络成为其压力释放的途径,但其克制力薄弱,且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又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这样会使他们在高期望值与低成果的巨大落差中出现心理问题。与此同时,他们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多半选择逃避退缩,没有实施行动的能力,这会使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所以,开展逆商教育在大学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显得更加的重要。
逆商相对智商和情商而言,具有更强的后天习得性和养成性,可以通过主动、积极的训练来提高。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状况和自身特点,我总结出三点建议来探索提高大学生逆商的对策,纯属个人意见,只作参考,旨在推行抗挫折教育的开展,帮助更多的学生克服眼前暂时的困难,迎接更有发展潜力的未来。具体措施如下:
一、自主构建,发展并完善人格
在施教过程中,应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导,实现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构建的有机统一。主要表现为:
1.自我认知和自励:要反省并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并以文字记录的形式来提示自我;
2.在实践中完善人格:养成依靠自己的独立人格,并从小事做起;
3.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抗挫能力和良好的应急能力;重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4.数学学习中能体现出人的坚毅的品格,遇到问题要通过理性分析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弃之不顾。只要你投入热情,努力地进行尝试,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并使之发挥到极致。要知道,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绝望的思维。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人生历程中会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不要夸大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足够的耐心和勇气,积极体验失败并在体验中学习;
2.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及挫折,将不利因素转化成内在导向,在潜意识中影响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3.采用目标补偿、积极转移、适度宣泄的方式战胜挫折;
4.控制挫折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扩散范围和持续时间;
5.视逆境为历练,分析导致受挫的因素,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通过日记总结经验教训。
每一次你因题目绞尽脑汁却无法可解时,可能会使你感到害怕和恐惧,从而放弃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可是如果这个时候,你能静下心来休整一下,换个角度后继续大胆地去做,或许你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建立起更强的信心,最终克服难关。
三、引导学生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值,积极对待一切事物
①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行的学习目标,既不否定自己,也不过高地估计自己;
② 以积极乐观和辩证的观点和态度看待事物,善于从眼前不利的事态中看到未来光明的远景,体会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和变化的。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假性”的困难,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可现实中情况并非如此悲观,只要你拿出行动,以乐观的心态长期地坚持下来,情况就会有所改变,所以千万不要丧失进取心,要给自己理想的心理暗示,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动手操作,如何适应社会。为此,我们要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脉搏,以参与和体验为教育方式,将无形的逆商教育内容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渗透在有形的体验之中,使学生感受深刻,领悟透彻。
【参考文献】
[1]谭春虹.AQ逆商―如何在逆境中打造成功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2]张春,丁晓娟,甘玲.“90后”大学生的逆商教育[J].教学前沿,2012(8).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实践
大学阶段一门很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它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基本的课程,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对课堂及教科书中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计算机程序实验教学存在重验证、轻设计的错误思想,这就导致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实验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将如何更好的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充分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成为了实验教学所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围绕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内容来探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
1 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与实验准备环节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时,一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知所措、毫无头绪,这就造成学生盲目实验或无法进行实验,最终导致实验无法顺利完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实验前没有深入的预习实验知识以及实验准备不充分。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发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与实验准备环节,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与准备。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知识及实验准备进行充分的预习,预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要求及实验步骤等,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内容及要求来收集与了解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实验资料,以此来加深对实验的了解程度。
另外,学生所选定的实验内容也十分重要。教师应根据本次试验的目的与要求来制定实验内容的范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选择实验内容的盲目性,而且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实验内容。因此,教师应依据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来制定自选式及开放式的实验内容,学生也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实验内容。这种开放性的实验课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实际问题的角度来自主的设计实验内容,而且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同学都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2 在实验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1 实验中常见问题的解决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己难于解决的错误代码以及操作错误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没有老师帮助解决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学生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由于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所带学生均在60人以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如果由老师单独进行指导是根本无法解决全部学生的问题,这也就不可能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实验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教师指导为主,学生互助为辅。
教师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课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引导,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指导时应让周围的同学一起参加问题的讨论,例如:对于试验中代码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出处,然后分析这种错误是逻辑错误还是语法错误,耐心教会学生如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如何根据系统提示来查找问题的原因,并积极鼓励讨论组的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讨论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试验中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讨论组进行互助学习,提高了实验的效果。此外,教师要总结试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典型的解决方法以供全班同学讨论学习,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课堂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在课内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应将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向课外实验进行延伸。学生通过课内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及应用能力可以独立自主的完成课外实验,学生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极为有效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思维。
3 学生自主总结与评价实验结果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验能力来制定评价标准,并对学生的报告做出评价,对于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内容、解决方法及实验总结体会等内容进行额外加分。另外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评价,总结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想法,让同学与教师的评价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使得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与归纳。
4 总结
教师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试验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因此,教师应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试验中围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改革教学,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徐安东.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关键词:西方修辞;修辞素质;语言能力;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23-02
一、引言
从国内高校语言教学现状来看,仍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教学一直不能突破语言技能训练和应试教育的桎梏。尽管国内各类入学考试、学位考试、资格考试都将语言测试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但从反馈的信息上看,我国大学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字基本功低下、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通技能等问题。而大学生作为语言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语言能力决定了个人、文化、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的表达,是未来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化的步伐强势进入社会、文化、政治、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今天,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较强的语言创新能力将成为高等教育外向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虽然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但是人们在各类语言实践中所表现出林林总总的形式和效果说明:这一先天能力能够行之有效地以适当的方法表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西方修辞在语言创新实践中给予我们的启示让人耳目一新:首先,西方修辞不仅仅是利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更是研究如何有效致力于言语力量的理论和实践。可见西方修辞本身就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其次,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既能执着于中国身份,又了解西方修辞内在工作观念和方式”的国际对话者是中西文化对接的迫切要求。
二、西方修辞与修辞素质
培养修辞素质的传统在东西方都由来已久,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主要教授“修辞”“逻辑”和“语法”三门课程,他们认为修辞素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通过“游说”(即修辞活动)发挥言语的力量来打动当时的统治阶层,达到传播知识和学说目的。由此可见,具有较高修辞素质的人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修辞所追求的就是人们使用有效的语言论辩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信息,以最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最终影响他人思想并引导其行为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这种能力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可以说修辞素质的培养是继往开来的实践,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当前美国大学大都开设有修辞和言语交际相关课程,通过提高修辞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形之下,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如胡曙中、刘亚猛、鞠玉梅等都曾提出过以西方修辞思想指导大学生创造性语言活动如模拟联合国、模拟竞选、演讲赛和辩论赛等的设想。但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语言文字问题和言语交际能力问题普遍置若罔闻,也尚未把语言交际类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高校普遍存在“重外语,轻汉语”的误区,语文教育势单力薄。“大学语文”课程甚至不能像“大学英语”课程一样成为公共必修课。而唯一的高校语言类必修课“大学英语”也因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正面对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三、语言创新与西方修辞
语言创新是指语言交际中,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谋篇布局或说法等方面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色彩而使交际进一步到位。可见,不论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产生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它们终究都是在利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象征手段”来达到“使交际进一步到位”的目的。这与西方修辞所秉持的“策略性地使用象征影响彼此行为思想的一切方法”不谋而合。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刘亚猛先生在阐述修辞与创新的关系时曾指出:“修辞与创造关系的一个误解,即修辞是公式化、陈套化的语言应用;事实上,没有什么比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一个人的见解、态度、行为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人类的修辞必须是创新性的,修辞是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人们思想的创造和能力。
西方修辞认为语言使用即思维活动,思维的活跃必然导致语言形式的不断变化――即语言的创新活动。可以说语言创新就是思维活跃的必然结果。在思维活动异常活跃的西方世界,不管是知识的构筑、真理的确立、学派的形成、观点的阐明和交流,还是广告的宣传,新闻的播报,党派的竞争都离不开以语言为媒介,以劝说、论辩为中心的修辞活动,离不开对相关修辞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人生阶段,具备洞察各种观点论述的雄辩本源,掌握其生成规律,分析其修辞情景、修辞意图和修辞手段等等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国际交流对话中掌握西方世界所认同的修辞规律,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创见,体会说服他人的乐趣;发扬批判精神,避免盲从西方,塑造外国人能够理解的中国形象,这一切都依赖于修辞素质的提高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利用修辞素质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构想
至今为止,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语文能力的状况和发展,并对认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通话接受程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如:常月华,邵晶;也有学者对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存在问题和症结做出了研究,如:郑涛;同时还有学者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虽然众多学者从语言内部结构的掌握和语言测试等角度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涉及到改善大学生言语交际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等关系语言外部的研究仍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从“人本主义”出发,借鉴西方修辞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提高修辞素质为途径培养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设想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对新模式的研究实践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学生如何通过修辞知识的掌握来提高其语言创新能力
西方有其历史悠久的修辞传统、论辩实践、劝说模式。这些传统、实践和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说法是有理的,如何使用修辞资源才能在“合法”范围内达到最好效果,在特点场合下目标受众对劝说者报有怎样的期望,论辩关系如何确定等等,这些内容在国内语言课程中仍是凤毛麟角。追求语言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对西方修辞知识有所涉猎,才能积极应对各类修辞情景,掌握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知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在言语交际别是中西跨文化对话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语言教师的修辞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为语言教师,其自身也是修辞实践者,掌握科学理性的论辩方法和言语传播技巧,才能更好地传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全面考察西方修辞学介绍性课程的引入在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可行性
开设修辞学系列选修课程如“言语交际”“西方修辞实践”“中西论辩比较与实践”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指导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论辩思维能力和修辞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是外部形式上的,更应掌握语言运作的内部规律,让语言学习落实到对修辞语境的深入解读上来,不断开发学生国际对接意识和语言创新意识。
五、结语
修辞素质与创新能力,两者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作为人类社会交际中的重要素质之一,修辞素质聚焦语言表达的方法,能够调节社会关系,是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是创造性的能力。修辞素质教育不仅适用于语言专业的学者和学生,更适用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在言语交际上同西方社会更为紧密地对接,为促成东西方平等而富有成果的对话,相信更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改革者会意识到提高修辞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语言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Burke, K,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外语界,2008(6).
〔5〕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邵晶.重庆籍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在当今技术变化迅速、信息数量剧增的全球信息环境中,拥有信息素养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这种环境复杂性的不断增加,每个人在其学习、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从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和利用所需的信息来制定决策,克服行动的盲目性,虽然通过图书馆、公共信息机构、Internet等可以获得信息,但其数量不庞大,同时这些信息多数是未经过滤的,需要对它的可靠性、有效性、权威性及相关性进行评价;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多媒体还可以获得国际视听、文本等形式的信息,这对每个人评价和理解信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和数量的爆炸增长向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社会公民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实际上,在不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所需一系列能力的情况下,信息数量的过分增长是不能为社会造就出更多有知识的公民,相反会导致信息社会“文盲”的增加和使人产生信息忧虑症。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能力的概念
1.信息素养的概念
目前,虽然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由美国图书馆协会所作出的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已被国内外的许多机构、组织和学术界所认同。它的定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利用信息,以致其他人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已经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在这个定义中,突出地强调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中以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评价和信息运用等能力为核心。同时,该定义还正确地指出了信息素养与学会学习以及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2.信息素养能力的概念和信息素养标准
所谓信息素养能力,就是指具有信息素养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作为一个能力集合,它由多种能力综合而成,其中以具有了解信息需求的信息意识;知道如何寻找和检索信息源和信息的能力;具有评价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具有组织、分析、加工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具有交流信息的共享和合作能力等为核心。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订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该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始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等问题开展了针对我国国情的研究,并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相应标准。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南,也为评价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供了一个框架。
3.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自1912年至1996年,教育界先后发表了四个具有巨大影响的历史文献,它们是《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学无止境》《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学习观,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找获得知识的方法。”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纳伊曼认为,“‘学会学习’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儿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从上述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信息社会。人们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开始逐渐认识到终身学习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人们现在已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21世纪,受教育者或学习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应当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学信息,使自己增长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人。从学会学习的角度来看,终身学习的本质核心是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概括地说,信息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信息素养,信息时代需要人们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
4.信息素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核心最终将体现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竞争。1998年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他还在许多场合下多次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创新将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信息素养将成为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难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足,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给人才不断创新提供机会。陈至立在谈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时指出:“为了适应学校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如果不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创新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创新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需求是创造产生的必要条件,信息意识可以启动创造性思维,信息技能扩展了人才创新的途径,所以说信息素养是培育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地讲,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同时,创新思维是促进信息素养提高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在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技能,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具体从三条战线中出发。第一条战线即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条战线即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它是增强创新技能的核心;第三条战线即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三条战线是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获得真正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在实验探究上的导师作用,搭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搭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教授们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要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在导师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导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由导师们主导下的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导师们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们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从而使教师们的导师作用起到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大对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强学生创新技能
作为增强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广泛地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上,通过积极参加这些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
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进一步的说,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增强创新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所以,切实贯彻和积极广泛的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兴亚.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大学生就业挑战t-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高教研究,2007,(5).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fJl.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一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计算机理论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培养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笔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精选教法,激趣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也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例如,在教photoshop平面设计课中,笔者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下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作品,如广告画、包装、建筑效果图等,美丽又直观,学生们看后深深地被吸引住,并展开了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给学生概括讲解完成这幅作品所需要的技巧,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
二、设疑导引,探究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事先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局限于学会几个操作步骤,而是抓住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自己并没过早地给予肯定,而是又展示已经排好的复杂的电子板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版面上漂亮的背景是怎样设计的?②版面上的书签链接有什么功能?怎样设置?③页面上的花边是怎么插上的?④怎么就能使文字覆盖在图片的上方?⑤方框中的文字为什么会挪动?⑥页眉页脚是什么?怎么设计?对这些课本上不做讲解的内容老师没必要一一讲明,应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探索解决,即使有询问,笔者也是略作提示。
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导引,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习惯。
“计算机理论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引言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学,计算机教学较好,家庭计算机使用也很多,相反,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摆设,也没有条件购买家庭计算机,所以造成高校有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键盘都不认识,使用“一指禅”打字。对于这一情况,有的高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缩短到一周2学时,甚至让学生自学,也有的高校还是每周4学时。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会让另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是感觉吃力、无从下手,或是感觉无聊,学不到什么新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的需要,陷入各种各样的考证泥潭不能自拔。故此学校越来越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就只重点教授考试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一带而过。而学生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范围的知识点,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考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工作需要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停留在职业教学阶段,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知识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途,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捆绑选课,例如:Potoshop和网页设计、C语言和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与Flash动画等。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造成大学计算机教材的使用周期太短,所以我们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方法和编程思想。到二、三年级,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CAD、办公设备使用等。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到大四时,开设部分计算机强化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能温习提高学过的知识,也能使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
三、预留时空,培养创新
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与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试想,如果将课程中的操作步骤等环节,改成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脑中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笔者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幻灯片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设计;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了其它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面,也迸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激励评价,巩固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计算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上机实践性,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那么,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就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做得真好”、“你是个能手”或“你很有潜力,将来会成为一个发明家”“想法真好,继续下去,你将会取得成功”等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可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当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之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的,要靠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多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的课堂环境,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其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建模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数学建模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既要求学生思维的数量,又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其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类比等各种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方法和思想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原创性冲动,唤醒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人就该问题谈谈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一、数学建模的发展的历程
近几十年来,数学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金融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并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类问题或实施数学技术,首先要求将所考虑的问题数学化,即通过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将之构建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建模。
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国外较早地经常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从1992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每年主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参赛队伍每年都不断增长,在竞赛过程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交了不少出色的答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参赛队伍,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充分显示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举办大学数模竞赛,已造成一种氛围,推动了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1、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和方法论。
大多数高职生普遍认为数学越学越抽象、越枯燥 ,往往掌握了很多数学知识却不知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觉得数学是无用的,越来越厌倦对数学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常规教学中的数学题是已经简化了的理想形式的数学题,而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是复杂和不规范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数学建模则恰是强调怎样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成数学问题 ,训练学生用比较合理的一些假设来使实际问题简单化 ,把它变成标准的数学问题,从而建造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以及求出此模型最优解的过程。因此,数学建模就把单纯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成为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各种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方式,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习惯。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学生明显感到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数学建模能给高职生如何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指明道路
数学建模,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是一种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自如的融会不同的数学知识、计算机知识、运筹学、汉语言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洞察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点燃技术应用的热情,插上促科技应用的翅膀。其次,数学建模通常采用多人组队、明确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完成一项数学建模任务依靠的是成员之间的讨论、分工、合作。如果把数学建模看成是企业中的一项工程任务,团队中任何一个人工作滞后都可能影响任务的进程,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被淘汰出局。这正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要求,让学生找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道路。
3、开展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高职生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建模过程就是如此,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去思考 ,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这就是数学建模的创新性。在高职院校众多课程中,唯有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数学建模就像一个小的科研活动,这种活动会激励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能力,尝试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描述实际问题,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模型,在挫折和失败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其它一些基本能力 ,如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吃苦精神等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当学生真正具备了上述素质和能力后,对学生就业、以后的工作 ,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4、开展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合作的团队精神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有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而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而数学建模竞赛一般以3人组成一个团队、且在 3天 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进行。参加 比赛期间队员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参考资料,如图书、计算机软件等,但不得与本队外的其他人讨论。要较好地完成任务,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科学的管理、精确的分工与紧密的协作。因而在建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为今后工作中很好地与人共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所以教育思想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得到发展的。而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不断的建模过程中,真正做到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薇.谈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红河学院学报 ,2005,(03).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教育家就开始倡导把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已成为语言学习中的时髦词汇。20世纪80年代,学习自主性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习自主性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共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量和层次上均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提高人才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社会竞争焦点也在于学习能力。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学习终身化等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应付学习、急功近利、厌学情绪突出等现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大学学习创新,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或倾向,并具备与之相应的一定能力。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压力产生于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过关,不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实现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对知识的盲从性。
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3.1正确的自主学习观念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思考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也不是找一份好工作,更不是为父母而学。把学习定位在自我发展的水平上,把提高自己的素质放在首位,主动有效地对个人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协调,批判性地吸收所获得的知识,形成驾驭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及时调整自己的消极心理,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大学生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质疑,强调受教育者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灌输式教育成为积极主动学习,体现了学习者本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2三大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2.1网络时代背景对信息检索能力提出新要求
获取学术信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所得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自己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思路,对各种信息进行重组,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信息激活和增值的目的。进入新世纪,人们生活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丰富了大学生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更方便快捷,信息检索能力成为适应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营造强大的学习环境,获取、识别信息,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2.2逻辑思维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推理、论证的能力,是学生自我求知的理性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抓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要学会将所学内容通过分析、综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各种疑难,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知识和方法获取新的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2.3创造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学习创新的重要保证
一项调查显示,与创新素质有关的“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处于“一般”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上显然是不行的。开展多种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扩展知识视野,在动脑动手中实现大学生学习创新和能力发展的良性互动。
3.3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在指导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获得最恰当的语言学习资源,在运用现代教学和学习理论指导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确立富有挑战性的、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而且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利用网络资源,获得学习材料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营造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资源,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各种学习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让学生将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充满信息交流的环境中接受多方信息和刺激。保证有足够的学习内容可供学生选择,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力、喜好等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这种巨大资源,自动、自我地完成学习。
4.结语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大学生还不完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应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人而异,把握好自主的“度”,在充分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内在动机的前提下,分层次、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 教学方法 完善
一般而言,高校会计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如何训练大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而是应该培养大学生在未来成为一个称职乃至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全面素质。与此相应的是高校的会计教学活动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重视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开发大学生的智能与思维,这对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教学方法的界定及其分类
高校教学方法是随着高校的教学活动而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可以简单理解为高校教师如何教,大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狭义的高校教学方法,可以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对大学生施以影响,如何把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传授给大学生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的具体的教学手段。高校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学科教学目的与任务而采取的教学途径与程序,是高校在校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手段、办法的系统方法体系,是施教与求学方法的总和,其包含的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信息传输的载体等。
高校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目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教学方法实施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高校教师如何运用语言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比如讲授法、问答法与讨论法等;二是高校教师如何指导大学生利用直观感知去获得知识与技能,比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与参观法等;三是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如何独立获取知识与技能,譬如自学指导法与练习法等。如果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的层级,高校教学方法大致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原理性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与注入式方法等;二是技术性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二、国内外高校会计教学方法
国内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比较强调实践性。很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体现出以下特征:教学互动性,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适当比例;强调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以及创业进行紧密结合。国内高校会计教学方法较常用的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与角色扮演法以及案例法等。讲授法的会计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来表述与讲解已经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会计相关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述与讲解以及讲读等多种方式。讨论法是大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组织起来,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以便于取得共识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是会计教学的教师在课堂展示各种会计实物与直观教具或对某一会计技能与操作程序进行示范,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展示等。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赋予大学生一个假定的会计角色,使大学生更形象地参与与体验会计工作场景。
国外先进的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比较具有创新性。一是项目教学法。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独立或积极配合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是为了完成一件具体而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教学任务,这种项目任务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或者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学生要自己克服和处理在项目工作中所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二是张贴板教学法。高校会计教师在塑料薄板上别上并且写有讨论或教学内容的纸片或卡片,教师通过添加与移动、拿掉与更换由大学生各自填写的卡片来进行讨论的研讨与教学的方法,可以促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海量信息。三是头脑风暴教学法。教师组织会计学生就某一个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需要为大学生自己的观点陈述相应的原因,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思想与观点的教学方法。会计大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与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与意见,经过集体讨论达到集思广益,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起思考与学习的连锁反应。
三、高校会计教学方法的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基本是以高校教师为中心来展开系列教学活动,单向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课堂上缺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等条件,会计教学方法呆板,没有能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教学艺术,会计专业对新生而言自然就更会感到陌生,高校急需改进相应的会计教学方法。
首先,更新高校教师会计教育理念,自觉重视会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高校会计教师必须用现代教育系统观念与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会计教学。学校可以组织或鼓励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高等会计专业的培训活动,邀请著名会计教育专家或会计界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指导等。有目的地加强会计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活动,从而不断改进与完善会计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内部教研活动等。
其次,积极推广会计案例教学法。会计案例教学法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透视会计实务案例,从而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促使大学生所学会计知识可操作性强,进一步培养出来实用型会计人才。会计专业课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从历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单单依靠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在会计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多角度分析与解剖,目的是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较好地达到了解会计实务与综合运用会计理论专业知识。通过给出案例,开展案例讨论,进行案例模拟,扮演购销双方与企业会计人员,以及银行柜台交易人员,表演会计业务系列过程;最后撰写高质量的案例分析报告[4]。
第三,妥善引入会计项目教学法。一般根据会计知识结构的特点,具体分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项目,进而分别引导大学生参与学习,在积极拓展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时,能够尽量让会计专业学生接触到会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自如运用已学过的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大力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就目前会计专业教师的自身素质仍不能够适应会计先进教学方法实施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加强会计教师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最大化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必然要求加强会计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吸收,最大化地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会计理论和实务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关系,具体操作层面的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任何会计专业的教师均应主动学习达到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会计知识结构。高校应鼓励与支持会计教师参加各类会计专业研讨会,积极鼓励会计教师出去学习与进修,及时了解最新的会计行业信息与理论知识。
第五,逐步改善会计教学条件,为高校会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高校会计教学需要加大对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理性投资,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科学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尽量充分配备多媒体会计教学设备,促使会计教师能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互联网应用于会计教学也将是未来发展趋势,高校可充分利用目前的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开放型网络会计精品课程视听中心、网络会计微格教学中心与网络虚拟会计模拟实验室,以及网络会计在线指导及会计专业图书资料中心等。
总之,目前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期,由此必然产生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高度重视对会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理性选用科学、恰当的会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优秀会计专业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297.
[2]陈小川.大学教学方法研究之我见[J].高教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