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乡土文化的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土文化的传承

第1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赣州音乐;音乐专业;乡土音乐;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J6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赣州市地处华东江西省南部位置,因此也被称之为赣南,它位于赣江上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江南的政治、经济重镇,此地曾经留下文天祥、海瑞、辛弃疾等一系列名人的身影,特别是赣州为全国三大重要客家聚居区之一,地域特色明显,其中的音乐文化更是精华荟萃,值得珍视。对于赣州地方高校来说,其本身即具有知识传承的责任和功能,与此同时在知识传播的普遍性方面也独具优势,因此,若想让赣州乡土音乐文化得到顺利传承,就一定要注意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做法,也可能是一种最有效的做法。

一、让乡土音乐融入到教材之中

赣州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弘扬乡土音乐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其中的先行策略应当在于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妥善的教材编写为引导,再做后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便会顺畅很多。对此,建议从下述两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需要关注对赣州本地乡土音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使之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资料来源。也就是说,挖掘和保护并重,整理和修复同步进行,是后续教育和传承的先决条件,也是拯救濒危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在我国众多的地方与民族音乐文化里面,有很多正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其中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江西赣州就显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赣州地方音乐曾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可是现在因为受到来自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冲击,面临着濒临灭亡的状况,观众流失、演员不足,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山歌,原本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如今却却渐渐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现象,充分说明了乡土音乐具有一节口头文化遗产的共性,传承困难、易于流失,收集和拯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高校需要关注将乡土音乐融入教育文本之中。若想做好教育工作,教材需要先行完成。高校在广泛收集乡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编写出更具地方音乐特色的文本材料,以适应赣州本地音乐教育的实情。这样做也是与我国教育实际状态相符的,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使用统一的教材进行高等教育并不理想,因此赣州高校以赣州音乐为基础,比如说融入客家山歌、大堂音乐等,便可以较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起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二、采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下述几项教学内容中,均可以将地域音乐特色彰显出来。第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富有乡土特色的山歌、戏曲等素材,有机地融入进来,让学生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差异化的演唱风格。第二,在钢琴课教学时,也可以适当融入一些乡土特色曲目,在演奏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乡土风格音乐是如何展现其演奏技巧的,分析钢琴这类西洋乐器,同乡土音乐结合的优化可能性,而这些,当然是需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以不断探索的。在教学时,教师要让所有学习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多接触赣州本地音乐,从而增强领悟乡土音乐文化魅力的能力。第三,在高校音乐专业中,视唱练耳是一门必修课同,教师当然也可以在本课中融入富于乡土特色旋律的练习,并利用视听分辨的办法,系统了解地方音乐的特色和创作技巧。第四,在拓展性的舞蹈课里面,则可以充分融入本地歌舞音乐的特色,使之成为学生排演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不但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节奏感强、运动量适中,会让学生产生较好的本土音乐文化体验。第五,在作曲课里面,教师同样可以和学生一道基于特色教材,对乡土音乐作出科学的音乐理论分析,让学生站在创作技巧、音乐本体角度深层次理解乡土音乐。

三、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环境建设

现代化教育理念必须关注到校园文化里面包含的大量隐性文化内容,从而彻底更新教育客体即学生是“无知”或者“不成熟”的人这种错误观念,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杜绝空话和套话的僵化思路,使乡土音乐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从而保证文化传承的灵活性。从另一方面来讲,90后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及文化性格等,受到网络的影响很大,也会对不良环境降低分析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校园文化建设恰可以弥补此类弊端,使乡土音乐文化从音乐课堂教育中延伸出来,进一步走到学生生活中去。比如在赣州本地举办客家山歌表演艺术节,即可以起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作用,同时也让客家山歌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得以复苏,可谓一举而两得。另外,高等院校积极谋划组建乡土音乐爱好者的社团或者协会,也同样有利于本地乡土音乐的推广,而像地方特色音乐的系列讲座、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寻访、以音乐传承为核心的田野调查及采风等项工作,同样可以视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给深入了解、学习、研究赣州乡土音乐文化提供宝贵的实践契机,能够全方位拓展课内与课外教育成果,保证本地音乐文化的深入人心。

四、总结

乡土音乐若想得到发展传承,首先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地方高等院校在音乐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吸取本地乡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方式,完善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工作,同时利用将科研向音乐教育方向转化的契机,坚持将民族和民间文化宝贵资源,视为面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未来实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笛.学校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略探――以长沙地区为例[J].艺海,2016,05:13-15.

第2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土文化 传统性 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实施主体和惠及的主体是农民,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积淀,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状况。在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

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豍那么,在乡土社会产生的文化就是乡土文化。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种孕育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依赖于乡土社会,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民本土文化体系,其实质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治理方式、娱乐方式、传统礼仪习俗、对土地的感情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乡土文化作为特定时期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区分作用。由于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乡土文化,因不同的乡土文化而带有不同的传统性,这足以将自己所处的乡土文化与其他乡土文化明显的区分开来。二是社会认同作用。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的长期的积淀,对在共同乡土文化中生活的居民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与整合作用,对维系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核心是‘礼’。豎“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乡土文化的困境

乡土文化孕育并依赖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根植于传统性,所以当传统的乡土社会解体时,乡土文化也将随之消亡。

(一)乡土文化区分的困境。

保守落后等特性是乡土文化与生俱来的,而这恰好与以先进、开放为特性的现代文化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乡土文化的面临严重的威胁。人们想要保存自己的乡土文化,就不会去改变乡土文化下的社会和生活;而现代化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地刺激了广大的农民,想要生活的更加幸福,他们就必须抛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得不舍弃熟悉的乡土文化,追求接受现代的生存方式。

(二)乡土文化生存的困境。

本身固有的传统性,使得乡土文化在开发上存在诸多难题:乡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分散;流传断层和人才缺失;不能有效发挥经济效益。而市场化对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也有要求:乡土文化能够实现资源规模化、传承的连续性、经济价值。传统性和市场化的不同要求使得乡土文化的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乡土文化的生存一定要传承其固有的传统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又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在传承乡土文化时,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

(三)乡土文化认同的困境。

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包括其生存的状态、呈现的形式、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的认同。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供广大农民选择、认同的文化种类越来越繁多,当广大农民不再自己所属的乡土文化产生认同时,那么,认同困境就会降临乡土文化。

三、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豏这无疑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

正确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关系,使乡土文化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斗争与统一传承与发展中。乡土文化的传统性,是长期以来特定区域的居民留传下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传承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做的是赋予乡土文化一定的现代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其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乡土文化即应保证乡土文化传统性的前提下,实现乡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是要保留并保护好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在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弃其与生俱来的、最根本的传统性。

二是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打破乡土文化资源的分布分散性局限,赋予其市场经济下的气息,能够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传统性为内容,以现代性为形式,将乡土文化予以传承。另一方面,以乡土文化传统性的方式,赋予现代性的内容,将乡土文化予以发展。

总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生存与发展对乡土文化来说是不易的。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其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乡土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12级中国化研究生)

注释:

豍.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

第3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09-02

一、乡土美术教材编写概述

研究发现,在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主要依靠教材来实施。所以,对区域美术文化资源的研究与继承中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了。那什么是乡土美术教材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认识:①乡土:乡土就是学生长期生活并成长的地方,即家乡。学生因长期生活于此而产生对家乡深厚的、特殊的情感,其成长过程必会深受这种情感的影响;②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植根于乡土中,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传承的综合艺术形式;③乡土美术教材是指将本土的草根美术文化、资源和民间美术文化现象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便于美术教育教学与传承的资料或文献形式。当然,就整个美术课程来讲,乡土美术仅是美术地方课程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它是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因此,乡土美术教材中应包括物态、人文、文本、图片等多种形式。

二、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多元文化观、教育即生活是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这与国际主流的教育改革价值观相一致。这些公认的价值取向将成为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重要精神支柱与理论支撑。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养成,重视教人如何去感受、思考、判断。乡土美术教育是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归依的,乡土美术教材也是为实现这种教育精神为主要取向的。

2.多元文化观。众所周知,社会是由多种独特的文化组成的,其间存在着差异和多元性。而乡土美术教育就是使学生去认识乡土美术的多元文化,透过对自己文化和异己文化的认识,学会关怀和包容。乡土美术教材,就是使学生在认识乡土美术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更多、更新的美术知识、文化。因此,对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而言,多元文化观应该是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主要价值观之一。

3.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乡土美术教育其核心就是以学生对家乡艺术文化的生活感知和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了解地方区域美术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三、教材编写的目标定位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多数国家都认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应该是:①有健全的价值观,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②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③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中包括交往能力;④有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这四种基本素养又被称为世纪教育和课程的“四大支柱”。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认识到以前美术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并开始重视对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就已经制订了与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内容:“要按一定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最近新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本身,还将其拓展至社会、自然、文化等范畴。将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领域的课题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美术教育发展变革的这一趋势来看,乡土美术教育的价值已被认定。虽然乡土美术只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环,但能否薪火相传属于自己的乡土美术文化,却是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而这一指标的实现也需要靠教材的理性编写。

其实,乡土美术作为区域内草根文化传承者的共同创作,是自然而然由生活衍生而出、融合到实用性及功能性的一种文化,是区域内文化传承者共同的智慧财产,也可以说是区域内草根文化传承者的共同语言。乡土美术可以是表达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俗,浓缩一个地方长期流传的传说,也可以是综合了许多生活需求的地方美术文化。所以,虽然乡土美术可能存在价值取向较为保守的情况,甚至于有些地域的局限性,但其依然代表着乡土美术的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正是怀着这样的思想和目标,我们才着手进行中学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因为教育的目的除了帮助学生个体成长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上一代的文化和价值传承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美术教材的传承性应该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其具体的实用性目标则分别是:①增进学生对乡土美术中自然、地理、语言、历史和其他艺术的认识,培养传承和创新的观念;②培养本区域内传承者对乡土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及欣赏能力,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③养成对乡土美术主动观察、探究、思考及解决的能力;④培养对区域内各种文化的尊重,开阔胸襟与视野,增进社会和谐;⑤通过抢救、挖掘、整理、复兴,促进地方美术文化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2008年10月25-28日,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案例,通过专家讲学、案例分享、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乡土教材的开发及使用这个中心,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10位专家作了有关乡土教材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发乡土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专家讲学,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了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明确了乡土教材的地位,树立了做好乡土教材工作的信心。

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可以这样认为,乡土教育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乡土教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不了解家乡的人何以有根?不热爱家乡的人何以爱国?不关注家乡建设的人何以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乡土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不可小看,因为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由此建构成型的。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学校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当地的专家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才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给乡土教材带来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乡土教材正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就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共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乡土教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乡土教材建设中,有些人认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课程会占用国家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代表认为,在对待乡土教材的问题上应做到“五个尊重”。一是尊重乡情。要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尊重乡民。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对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让学习者感受到自身的人类角色,从而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三是尊重学生。乡土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四是尊重教师。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教师正是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尊重教师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五是尊重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要积极地欣赏与尊重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把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中的文化内容编入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文化影响学生的未来。 转贴于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因此,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乡土教材开发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第5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一、引进乡土文化,拓展课程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的乡土文化,品德课教学要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

我们的家乡在苏北,濒临有“苏北黄浦江”之称的灌河,滨江滨海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加之丰厚的“二郎神灌江口大战孙悟空”的文化积淀,迷人的水乡风光,孕育了醉人的从汉朝李广利执政海西时就造就的“盐河地域文化”。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前,我要求家长带领孩子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纵览家乡的风景,如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美丽的沂河风光、幸福林海、张店古镇……课堂上,我让学生做“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美丽风景、历史文化景点等。由于学生课前都有了亲身经历,讲起来头头是道;由于介绍的是自己家乡独特的风景,学生讲起来是满腔热忱。

乡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乡土文化资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将品德教材内容和乡土文化进行整合学习,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品德教学中,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品德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二、研究乡土文化,提升课程内涵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有的品德课堂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致。发掘乡土资源,并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解析品德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并优化组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家乡的文化多姿多彩,让我们的学生浸润其中,吸收丰腴的营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眼光更加远大,热爱家乡之情更加浓烈。

张店地处沂河南岸、盐河东岸,境内还有义泽河、龙沟河、六塘河、武障河等入海河流。在教学《生我养我的地方》一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形式,组织学生研究“家乡的河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家乡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从江河开始的……我们的家乡张店镇就是在“六横二纵”的八条河流的环抱中孕育成长与发展的。千百年来,古镇倚河而建,持续发展,繁华依旧。一条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记录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给张店的历史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我们开展了“关于家乡的河文化调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加深了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让学生变得更独立、更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心也随之增强。

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它是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在互相作用中积淀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结晶,最能反映民族的风土人情、生存心态和精神内涵,乡土文化是本土本乡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更热爱家乡,我们要从乡土文化入手,结合品德课程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家乡文化。

三、传承乡土文化,发挥课程功能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热爱家乡是品德课程的基本功能。乡土文化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让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审视家乡的历史,用虔诚的心灵感受家乡的温馨,用洁净的双手抚摸家乡的面容,用铿锵的鼓点奏响家乡的华章,在活动中增长见识,传承乡土文化。

在教学《民风民俗知多少》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挖掘了“张店锣鼓文化”。学生了解到张店古镇“锣鼓各打各”的文化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说后,心中多了一份热情;学生明白了这句话是形容各人做各人的事,并都做到了一个点上,形成了一种和谐之音,心中一片释然;受张店锣鼓第七代传人林爷爷奏响的锣鼓声的感染,学生们自发组建起小锣鼓队,传承了这一地方特色;近年来打响的“锣鼓”牌西瓜、“锣鼓”牌葡萄、“锣鼓”牌大米、“锣鼓”牌西红柿,让学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是童年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辽阔的空间,悠远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多数学生将来还是家乡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发挥品德课程的功能,传承乡土文化,对于引领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传统,走向经典人生,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第6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一、乡土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1.乡土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广泛地兴起了保护乡土文化的热潮。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宝贵资源。乡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高中生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责任,更加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实践课程时,要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带领着同学们积极地探寻乡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将乡土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传承能力。

2.乡土化资源面临的课程困境

高中教师在开展乡土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第一,乡土化资源开发不到位。乡土化资源在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认识不够深入,在进行实践活动中感觉无从下手。第二,内涵过窄。乡土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甚至有的教师并不知道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到底有哪些内容。这就导致了高中实践活动中乡土化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采用多种形式开发乡土资源

首先,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认识到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乡土文化资源意识,带领教师和学生主动的收集乡土资源,丰富本地区的资源库。其次,教师在进行高中实践活动时,要做好学生动员工作,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乡土资源建设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丰富的资源库,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乡土化高中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

1.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生成性很强的活动,要将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传统文化、道德建设都纳入到活动中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效果。乡土资源建设原本就是高要求的工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地搜集乡土资源,丰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乡土资源收集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明确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在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建设。最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完成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

2.师生共同建设乡土资源库

在我们生活学习的空间中,乡土资源体现得非常具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乡土资源库,丰富乡土资源,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教师要明确教学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分析高中实践活动中涉及到的乡土素材,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和学生收集整理乡土资源,让这些资源能够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服务。在进行整理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信息、完善信息、补充信息,形成系统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库。

3.大胆创新乡土化课程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地观察本地区的特色,善于积累和观察,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资源,拓展乡土化教学的空间。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创新乡土资源,带领着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欣赏传统的文化,赋予文化崭新的含义。教师要带领着学生深入民间生活,把握时展的趋势,寻找新的资源新的内涵。学生还可以到本地旅游局,向有关的专业人员咨询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本地独有的乡土资源,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按照生活方式、节日庆祝、家居建筑、饮食文化、地理人情等板块进行汇总,使之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使用。

4.积极进行乡土化资源实践活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对社会人情世故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所以教师要带领着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乡土实践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按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选择最佳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探究学习。教师选择的课题口子要小,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具体的知识,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在情感方面和心理方面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充满了对家乡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第7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香包文化;民间工艺传承

香包文化是庆阳人民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把对美的心愿和对生活的美好祈福通过五颜六色的香包体现出来,即把想表述的思想寄予香包形态。一直以来,主要通过家传式的形式进行传承。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致使生产形式发生了变化,庆阳香包文化逐渐从以家庭为主的小作坊创作生产,发展成为流水线式的工厂等社会性的生产形式,进而导致了传承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时代怎样发展,香包文化以其顽强而蓬勃的态势一代代传承。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承形式。

1凝结乡土情结的传承方式

香包文化艺术中突出的传承方式应该就是浓浓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在每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都比较凸显。由于生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庆阳人民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与外界极少的交流,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相依相适,甚至相信万物有灵,视苍天大地,一花一草、飞禽走兽,都与人们灵性相通、情缘深厚。在这样的精神寄托中,同时又受到共同的生产方式、生活范式、习俗信仰、审美价值取向等内聚性的形式影响,这些因素强化着生息于此的人们,其心目中已自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便为乡土情结。自然而然,乡土因素便成为香包文化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通常而言,香包文化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是自然的体现,是生活的概括,也是人与本土乡情的天缘之合,相适之趣。再由于曾经交通条件的不便利,使得早期形成的香包艺术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日渐浓厚的民俗节日的影响,使得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有了固定的时间体现,这一体现给予了香包艺术特定的内涵,也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诸多凝结乡情的行为,使香包文化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得以代代相传,乡土情结也成为香包文化传承的本源。

2示范引领的传承方式

示范引领是中国教书育人的宗旨和手段,也是首当其冲的工艺性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示范引领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主的技艺传承方式中,也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主要的传授方式。如中国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一样,也主要是通过示范引领进行代代相传。香包文化自然不会忽略示范引领的传承方式。在民间流传的艺术门类之所以与大众艺术、学科艺术有本质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民间艺人的接受教育程度有限,甚至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l,自然没有太高的文化修养。创作环境也受视野与知识层面的限制。民间的创作工匠,基本凭借自身在本门艺术创作中的经验进行创作,其根源来自于浓厚的乡土情结。长期以往,积淀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此种艺术技术性制作的经验总结。这种具有经验性的,有着个人直观感受的经验总结,成为了示范引领传承方式的根本。这种传承方式近乎于手手相传,能够直接把自身的经验完整而直观的传予他人,且在传授过程中可以进行艺术再创造。但此种传承方式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存在于家庭式的传承方式中。

示范引领的传承方式可使受传者直观地学习技能,并在受传过程中达到艺术再创造的效果,故而此种传承方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虽然大多的庆阳民间艺人没有“学院文化”,有些艺人甚至识字不多,但这种传承形式不会受到文化局限性的影响,通过示范引领的指导,能够精准地将自己所掌握的香包创作技艺传达给受传者。在传授过程中也不会受到理论性中理解能力的影响,传授者完全通过自身对事物的概括表现,以及对美的理解,以实际示范的形式传授给受传者。这也是之所以示范引领的传承形式为受传者所接受和应用的原因。这种传承的形式蕴含着香包文化的内涵,有着规律性的经验和审美的总结,这种被民间艺人所传承下来的香包艺术形式,包含着民间艺人审美经验的高度概括。3图谱、文字记载等事物媒介的传承方式

传承如果仅限于家庭式的方式,难免又过于局限,表现形式也会单调,从现有的香包文化形态中,显然不只是示范引领传承形式那么简单。通过实际中观察,家庭之间存在频繁的交流,而他们的交流最省时的形式就是借阅图谱。通过图谱能直接拓印所需要的形态,这种传承效果实现更加简便快捷,且凭借长期以往的乡土情结总结以及示范引领的经验,或加入后期的形象再创造和色彩渲染,成为一些新创作的来源。这种凭借图谱中的物象的传承,不像示范引领传承中那样,带着传授者丰富的经验性和技艺塑造中指导性的传承程序,而是通过图谱的形式流传于民间,使受传者获得直观的形态塑造。它不受家庭甚至地域或时代的限制,为需要创作的艺人或传承者提供直接的实物依据。或将创作方式方法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以至于便于保持,真正做到代代相传。一套技法、一个造型模式、一本画谱可流传上百年或更久远的时间,这仅靠示范引领是无法传承下来的。图谱、文字记载等事物媒介的传承方式是香包艺人进行创造,进行艺术再加工的凭据,通过图谱形象化的模式进行创造与发展。图谱、文字记载等事物媒介的传承方式受传者的范围较大,同示范引领的传承方式相辅相成,同时又都受乡土情结的引导,形成了庆阳香包文化传承的主要形态之一。

尽管图谱、文字记载等事物媒介的传承方式能够更加广泛地进行传播,受传者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甚至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但图谱或文字性描述一旦形成,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域特色就会被淡化,艺术形态也会趋于一种表现形式之中,导致香包艺术创造题材的狭窄,香包艺术造型的单一,色彩、针法的固化,进而限制香包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4经验总结的口诀传承方式

第8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乡土艺术 ; 农村初级中学 ; 美术教学 ;动漫艺术 ;灰塑艺术; 民族精神教育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乡土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和民族的东西,这是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所以,当今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切实地认识到加强乡土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最早提出对乡土艺术关注的是现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乡土艺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综合着文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乡土艺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都纷纷开设了乡土艺术的相关课程,增加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我国的乡土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把乡土艺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并且不断传承和发展着。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开放,乡土艺术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所带来的审美观念将乡土艺术推到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最边缘。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猎奇,乡土艺术被严重忽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许多的农村初级中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对乡土艺术不够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的很多农村初级中学美术课堂对乡土艺术的知识面介绍太过于狭窄:

在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当中,乡土艺术的内容和数量十分有限,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与价值。其结果是学生对西方美术知识了解很多,但对本乡本土的乡土艺术知识了解甚少。

(二)在农村,乡土艺术师资的缺乏、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教育模式还处在初级水平:

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在美术教学中,仍停留在对乡土艺术形式和种类的泛泛介绍,缺乏鉴别乡土艺术的素养,不具备真正认知传统乡土艺术美感的能力,过于依赖、模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失去本土文化特色,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

(三)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祟尚外来文化的思想严重:

当前,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过份追求,而对自己民族的美术文化,采取鄙薄的态度,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缺失。

将乡土艺术引入到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来,一方面使乡土艺术可以免遭绝迹的命运,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因乡土艺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对优秀乡土艺术的认同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学习乡土艺术呢?根据我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来引导:

(一) 乡土艺术要从单纯的观赏性进一步走近生活

笔者认为,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乡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不能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

例如,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吸取了原始艺术的特点,剪纸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能。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一种民间艺术呢?我决定在我所教的班级中作一个调查,看现在的学生都喜欢什么样的美术形式。结果很多学生都告诉我,他们最喜欢的是动漫作品。动漫在当今这个全球信息化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动漫不仅需要与时具进,更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动漫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动漫的影响,许多动漫人物造型与日本动漫人物造型很相像。我灵机一动,动漫与剪纸艺术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不如让学生在画动漫的过程中从剪纸艺术中汲取养分,完善自己。剪纸看上去好像过时了,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用现代化语言来演绎它。我们必须找出剪纸艺术在动漫中运用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将传统艺术做好,能让我们在现代化的生活里感受到民族命脉。

剪纸这种乡土艺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剪纸的形象构成,源于原始美术,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局部夸大、强化,把不需要的部分淡化或剔除。这种夸张手法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例如牛、羊,作者会突出夸张它们的犄角,飞鸟,就会夸张强化它的羽翼。这种在视觉上突出对象特点的夸张手法在动漫的艺术表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把剪纸与动漫艺术结合之外,我还向学生指出,剪纸艺术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像我们平常用的挂历、衣服、饰物、墙花、灯具等等都有剪纸的身影,装饰性的剪纸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剪纸艺术有着很广的群众基础,将剪纸的的艺术形式融入动漫,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没有了陌生感,传播起来也很容易。

(二)农村初级中学乡土艺术课程,需要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

我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例如,我所任教的农村初级中学位于广州市新区,本地区有一种名为“灰塑”的乡土艺术,近年先后入选广州市、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俗称“灰批”,原材料主要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寒热等显著特点,适合炎热潮湿的南方气候。灰塑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手法,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美化装饰,曾雕刻着岭南古建筑的辉煌文化,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里,灰塑工艺本身的特点束缚了它的发展。

我区灰塑工艺传承人邵成村带领三名徒弟,用一个月时间制作了一头灰塑狮子。这头狮子长2米、高1.8米、重1吨,是目前为止广东省最大的灰塑狮子,这头狮子存放在广州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于是我组织学生参观这一乡土艺术的展览。学生向邵成村师傅进行现场提问。邵成村师傅介绍,他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将灰塑艺术融入到现代民居中。通过参观,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欣赏的水平。

参观展览后,我还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我区乡土文化文化遗产“灰塑”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灰塑。灰塑、泥塑、陶塑被并称为广州三塑,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以及花都、从化、增城,在广州、珠三角一带建筑应用中,“灰塑”与传统的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四分天下。

在组织学生对“灰塑”乡土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我面对“灰塑”这种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灵活运用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例如,我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中西方雕塑艺术纪录片,还要求学生动手设计橡皮泥小雕塑,从而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欣赏活动。使“灰塑”这种乡土艺术教育渗透进我校的美术课堂,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灰塑”这种乡土艺术从“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

在农村美术课堂中,渗透乡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乡土艺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乡土艺术的责任心。

乡土艺术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农村中学学生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是学生回归自然、认同本土艺术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乡土艺术,要求我们对乡土艺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最终赋予它时代的活力。参考文献:

[1]洛少波《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美术出版社

[2]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弈伟丽《动漫造型与民间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孙建君《中国乡土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第9篇: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

溯因

乡土古建筑是人类社会一项有特色和魅力的产品。它是当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记录;它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富有情趣和美感;它是人类的作品,也是时间的产物。可以说,乡土古建筑如果因为保护不力而消失,失去的绝非仅仅是一砖一瓦,相应消失的还有乡土历史文化传承。

1、乡土古建筑具有地域特色性。乡土古建筑形成于不同的独特地域,其最大的亮点是建筑技术精湛、乡土气息浓郁、地域建筑特色鲜明。以浙江省天台县为例,已有1800年历史的天台县古城被人们称之为“琵琶城”,是浙东南乡土古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座能开八门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天台籍已故文化名人曹天风先生认为天台县城古建筑有“四绝”,即古城墙、古街、古牌坊、古民宅。尽管天台县城古貌已然不再,但中山路等老街还保留着一部分典型的江南四合院落,其中“三推九明堂”为天有,四合院中的“一根藤”木花窗装饰也是天台仅有。

2、乡土古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与其他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一样,乡土古建筑一旦毁坏,便无可挽回。像天台县城,以前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许多宝贵的乡土古建筑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古城墙、古牌坊已不复存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老街区的改造拆迁,“齐召南故居”、“临川庙”等不少乡土古建筑被拆除,天台县城内最大的神庙“二里殿”和体量最大的戏台“二里殿戏台”等也被拆建成商品房或商场。这些拥有历史生命力的乡土古建筑一经破坏,即便重新修复也早已丧失了原有的风貌韵味和岁月痕迹。

3、乡土古建筑具有历史传承性。一座座隐匿于现代化都市中或散布于现代都市周边的乡土古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地域历史文化的无声代言人。以天台县街头镇为例,作为范增和寒山子的隐居地,街头古镇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目前拥有保存相当完好的古街、古宅、古庙等乡土古建筑群,串联起了以范增文化、寒山文化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和以胡公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使该镇成为享誉一方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困顿

当前,城市化大推进和新农村大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乡土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却令人堪忧。事实上,许多古民居、古村落是千百年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每个村落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美感。然而在城市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拆旧翻新等做法使得部分乡土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乡面貌是变新了,但内涵和美感却随之消失了。加上自然风化、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加大了乡土古建筑遭受损毁的可能性。建立健全乡土古建筑档案,大力开展乡土古建筑保护工作,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当前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存在信息不完整的现象。对于乡土古建筑实行档案建设管理,已经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编撰的相关档案信息大多不够全面。天台县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天台县城总体规划》、《天台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前者侧重宏观和前瞻,后者侧重县城几大街区、县城及周边主要乡土古建筑的归档保护。但是这两个规划强调的是天台县城及周边范围的乡土古建筑档案建设,没有全面涵盖全县所有乡镇;加上档案中往往只涉及乡土古建筑的建筑构造、建房风格等,缺乏对乡土古建筑内在精神风貌的深入挖掘与描述。像天台县城中的乌门楼许的孝友堂,诠释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家风;五关里的云在堂,蕴涵了文人的闲情逸致。其实,这些文化价值才是一座乡土古建筑的真正活力所在。当我们无法将乡土古建筑实体完整地保留下来时,我们至少要将它的文化精神继续保留与传承下去。可见,建立并完善乡土古建筑档案是多么重要。

2、当前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存在意识不到位的现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保护意识薄弱、重开发轻保护是目前乡土古建筑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也是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存在“盲区”的症结所在。特别是有些村民认为有些乡土古建筑属于其个人财物,对于将之归档这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在需要加以保护性整修时不予配合。中国现代建筑学先驱梁思成先生在他的名作《中国建筑史》中谈到,中国古建筑之所以难以存留,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烧毁破坏,与西方的石结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来看,梁思成先生当时的精辟见解似乎有些“短视”,他或许没有意识到中国古建筑之所以难以存留,还有一个重要的症结性原因,那就是全民文化保护意识存在巨大的“短视”。

3、当前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存在措施不得当的现象。开展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最终目的在于对乡土古建筑做好现实的可行性保护。但是,一些地方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或者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新村建设”,求新求洋,没有考虑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肆意大规模拆除或毁坏乡土古建筑,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导致出现千村一面的情况。比不保护更可怕的是那种为了无限度开发旅游而对乡土古建筑进行的所谓“保护”,或是兴建一批现代的仿古建筑,或是新建一些与历史不符的人文景观,或是迁建、复建人造景观,这种对乡土古建筑进行不符合实际的保护利用和重新包装,破坏了乡土古建筑原本和谐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可见,尽管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乡土古建筑档案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尽管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着手保护乡土古建筑,但是乡土古建筑归档保护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对策

综上所述,加强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构筑完整的乡土古建筑地图,对于乡土古建筑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大胆革新乡土古建筑档案建设管理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全面推进乡土古建筑档案工作。

1、深入调研,建好乡土古建筑档案库。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从事这项清苦而宏大的工程,重点是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一整理本区域乡土古建筑相关的文字、图像等系统资料,尽可能做到数字化存储,形成可供随时查阅的乡土古建筑档案库,力求让每一种描述、每一段回忆、每一处图像留存下来,还古建筑以生命,还历史以真实。天台县自2007年开始,历时三年开展了大规模的以乡土古建筑为主的全县性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登记了以乡土古建筑为主的不可移动文物949个,其中新发现421个,复查80个,续登448个。下阶段需要对登记的重点古宗祠、古庙宇、古桥梁、古民居、重要历史时期代表性建设等乡土古建筑,从建筑形象留存、建筑文化挖掘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留档,构建相对比较完整的天台乡土古建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