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完善,贫富差距的加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后勤进一步的社会化,校园似乎不再是单纯学习的地方。近年来,校园打架、自杀等突发性事件屡见不鲜。突发性事件因其发生突然,且有一定的时间积淀,因此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可以说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伙伴,是大学四年校园内外的“保姆”,因此,学生中如果出现什么变动或突发事件,首当其冲的就数辅导员老师。而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在应对紧急事务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有的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劳心费力,而最后结果却不尽人意,因此,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紧急事务,就要了解这种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教育,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处理程序和原则。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或矛盾冲突的爆发。如学生之间打架、意外受伤、情感纠纷等。它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1、突发性。由于事发突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是一个发生、发展、急剧变化的过程,使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突发事件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
2、不良影响性。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给全班学生带来一定的震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聚焦于事件的发展,会对多数人的思想产生冲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紧迫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迫性,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要求教师必须马上作出判断,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使事件的影响得到及时控制。
4、影响的广泛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定的震撼,不仅在学生群体中能够以极快速度传播,而且能够迅速的传播带家庭到家庭、社会,对全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校园伤害案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心灵会受到伤害,而且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播到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不成熟
大学生阶段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渐渐的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他们朝气蓬勃,有冲劲有创造力,但同时也常常会思考问题不全面、不成熟,部分人容易受到误导或者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一时糊涂,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法犯罪,在成长的路上走一段弯路。
(二)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焦虑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个人努力学习和实践,同时也要在校园生活中慢慢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但是目前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及家庭的照顾和宠爱下长大的,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都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而来到大学,他们远离家庭,面临新的环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常常是横亘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其中,宿舍矛盾是最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少学生也会因为无法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而产生焦虑。
此外,关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与焦虑,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网络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可以用来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从而变得更加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自身人格的完善。
(三)恋爱等情感问题
近年来,由于恋爱等感情问题而导致突发遇紧急事务的个案,占据了此类事务很大的比重。现今大学生恋爱在校园中早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由于高校婚恋政策的适度放宽,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恋爱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要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或者在婚恋问题上没有真确的认识,一旦出现失恋等感情的变化,就会出现从情绪到行为上的偏差,或影响学习,或生活空虚,甚至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前途困扰和就业压力
对于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常常会因故为前途问题而困扰。究竟是继续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是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申请出国?要在工作和直升、保送研究生之间如何选择?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终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忙于应付各类考试,承担着沉重的压力。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备感肩上的压力之大,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因为求职、职业选择、前途规划而产生焦虑。
(五)经济压力
在目前的高校中,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或者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导致产生各类情绪、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总的来说予以了和大的关注和政策上的扶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高校中,如何关心与照顾贫困学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受到现今商业社会的风气和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一味追求高物质享受,追求金钱带来的快乐,无心学习,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
(六)心理障碍和疾病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心理障碍和疾病不是一个独立的诱因它与上述几个诱因都有关联。之所以将“心理障碍和疾病”作为高校政治辅导员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的诱因,是因为最近数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频频发生,有急速上升的趋势。例如,有调查指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占到40%左右,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咨询者中精神疾病患者占到了60%)由心理问题引发精神疾病已成为修学、退学、学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突发事件尽管具有突发性和出人预料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些突发事件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平时善于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无法避免,但是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教师应当善于化解矛盾,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学生学习、生活一起,不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矛盾,帮助他们解开症结、清除矛盾是我们教师的工作之一,老师要及时关心、了解矛盾双方学生的情况,直到真正化解为止。
(二)要善于观察,将突发事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中。突发事件看似突然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给突发事件产生的机会。比如说在上课中两名同学发生争吵,那么教师就应该马上去干涉,不让他们继续吵下去,不然随时都可以由争吵发展为斗欧。
四、辅导员处理紧急事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果断采取措施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辅导员应该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赶往现场,了解事件的情况,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进行适当处理。
(2)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与家长联系
当发生突发与紧急事务时,辅导员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能慌张。要尽快去了解事件的情况,通过询问、调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及时向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老师汇报情况,如有必要,尽早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尽可能的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做好善后工作
首先,是对当事学生的处理。一方面,辅导员应当根据相关校纪校规作为紧急事务处理的依据,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利益,以治病救人作为工作的方针;其次对于当事学生,无论是本身受到伤害,或者是将受到处分,辅导员都要和学校、院系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他们尽快的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再者,辅导员要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新西兰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同时在尊重生命意识的强烈影响下,新西兰社会对学校的校园安全问题十分关注。新西兰中小学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学校成员的生命安全,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赢得了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为新西兰的高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
新西兰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通常以一年为周期,包括计划、执行、检查等环节的六个步骤:①结合学校情况提出学校的安全管理计划;②制定各项工作的时间进度安排,明确各项行动的职责:③提交校董会批准;④按计划采取行动:⑤定期向校董会汇报进展:⑥进行年度检查,准备下一年的安全计划。
在计划环节中,学校安全工作负责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或修正)学校的安全政策、安全目标、学校成员安全职责、安全管理程序、安全教育组织安排等。安全政策在新西兰政府及教育部颁布的《新西兰健康安全工作修订法》、《国家教育指导方针》及《公立中小学健康安全行为准则》等指导下制订,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安全目标的制定遵循“SMART”的原则,即specific(特定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levant(相关联的,与学校全体成员相联系)、timely(适时的)。
检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对学校安全目标的达成情况、学校自我安全评价(学校成员代表对学校安全的评价)的结果、学校成员的参与度、相关安全法规的遵守情况、安全工作的改进过程、校园安全教育开展情况、仍没有解决的安全问题、提高学校安全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检查,并为下一年度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
二、校园安全危急事件管理
安全危急事件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新西兰中小学把校园安全危急事件管理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特别加强了对校园危险、突发事件的管理,并建立了安全事故的报告制度。
1.危险事件管理
校园危险是指能够导致危害的活动、情形或物质。新西兰中小学把校园危险分为五类:物理方面(物体掉落、电击、室温过高或过低、噪声等)、化学方面(实验室化学制品的储藏搬运、除草剂、游泳池内化学用剂添加等)、生物学方面(盥洗室不卫生、烹饪设备不卫生、传染病等)、工效学方面(工作区域安排、桌椅高度等)、个人及心理方面(危险行为、压力/疲劳、暴力、恐吓/胁迫等)。
新西兰中小学对危险事件的管理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确认危险:了解学校的自然地理情况、校内外安全巡查、进行安全讨论、关注学校临时来访者(临时来访者进入校园可能与学校环境、时间安排等因素冲突,对学校安全产生新的威胁)等是发现校园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对学校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程序的分析、已发事故调研也能有效发现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记录危险:记录危险就是将发现的危险记录在学校的“危险登记簿”中。危险登记簿不仅是学校安全隐患情况的记录册、校园安全教育内容的来源,并作为日后产生法律纠纷的证据。
(3)评估危险:新西兰中小学通常采用计算危险等级的方法对发现的危险进行评估,对重大危险采取优先控制。计算方法是先将危险的严重度和频发率定级。严重度分为4级:1级,可以忽略的损伤或疾病;2级,轻微的损伤或疾病;3级,严重损伤或疾病;4级,死亡。频发率分为5级:1级,几乎不可能发生;2级,过去曾在其他地方发生过;3级,极有可能发生;4级,在学校中发生过:5级,总是发生。定级后严重度与频发率相乘的结果即为危险等级,等级分数较高的为优先控制的危险,危险最高等级为20。
(4)控制危险:学校根据实施效果、费用及人员需要等情况对危险采取消除(修复、移除)、隔离(悬挂警告标志、设置防护栏等)或降低(加强监控、开展培训等)的方法进行控制。在降低危险是唯一控制危险的方法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密切监控危险和有关人员的健康状况,并为所有暴露于危险的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设备。
(5)监控危险:为及时发现新的危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新西兰教育部的要求,学校每个季度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危险巡查。对于已经发现并经过处理的危险,学校也要继续监控。
2,突发事件管理
校园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学校及其成员安全产生威胁的大范围事件。在新西兰,校园突发事件通常分为自然发生和人为造成两种。自然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洪水、暴风雨、火山爆发、化学制品泄露等,人突为发事件如突袭、携带武器的罪犯闯入、炸弹恐吓、严重受伤/死亡、学生失踪等。
新西兰中小学对突发事件采取“4R”的方法进行管理:
减少(Reduction)——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及其潜在影响。这一方法主要与校园危险事件管理相联系,通过加强对危险事件的管理可以减少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
准备(Readiness)——制定突发事件应急计划。学校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都要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通常包括事件行动程序、救援联系人名单(如学校负责人、校医、地方急救人员、消防、警察等)、学校地图、学校师生员工中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员名单、急救人员及器具清单、人员撤离程序等内容。
反应(Response)——按应急计划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
恢复(Recovery)——事件处理结束后,检查措施是否适切。在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演习后,学校安全协调员或校长要召集学校安全委员会成员及事故涉及人员召开检查会议,评估学校对事故的准备情况,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调整。为让教师员工尽快恢复工作,学校有时也会要求教师员工撰写报告,汇报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在一些情况下,学校还为部分人安排心理辅导。
3.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安全事故汇报制度主要包括事故汇报和登记两个部分。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学校要立即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并提交事故报告,与相关部门联手展开事故后续调查工作,听取安全工作改进建议等。此外,学校还要将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向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汇报。这不仅是出于对学校成员权益的维护和尊重,而且在仍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通报事故情况可以引起学校成员的充分注意并进行有意识地防范。
事故处理结束后,学校还要开展相关信息的登记备案工作,将事故发生的时间、人员姓名、受伤类型及相应治疗、事故汇报情况、预防事故再次发生及事故索赔的相关信息等记录在学校的“事故登记簿”中。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广泛影响着高校学生,如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暴乱问题、情感问题以及校园安全问题和校园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成为了校园危机事件的主体。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校园生活最密切关注的人,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相对比较了解,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重拾信心,因此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旨在此背景下展开对危机干预机制下的辅导员工作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却忽视了对孩子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日前,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校园投毒案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我国教育在人文、道德方面教育的弊端。在人群高度集中,社会影响度高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已刻不容缓。
2、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恶劣天气的出现,近年来地震、台风、洪水、雾霾等自然灾害事件的出现引发社会危机感的增强。高校人员比较集中,一旦发生事故,人员的疏散和救护工作比较复杂,极易发生群体性伤害事件。
3、 情感因素。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友谊、爱情都充满了期望,有相当强烈的自我意识感和自尊心。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一旦他们感情上难以得到满足或者受到失恋等情感的冲击,心理上难以承受情感的巨大打击。此时,如果没能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或者调节没有起到良好作用便难以处理这些挫折,极易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导致不良后果发生。
4、 就业因素。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加之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导致目前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社会阅历较浅,对于社会上的就业不正之风、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业满意度的降低,由于缺乏相关经历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不能进行良好调节,或者就业心态的不正确,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5、 自我意识认知因素。自我认知因素包括了自我管理及自我理解等。大学生处于青春敏感期,会产生一系列对人生、学业、自身等问题的思考。自我管理往往表现在个体对自身的控制,约束自身的能力,例如保持学业优良、持续奋发向上、阶段目标明确、行动力强等方面,而自身管理能力弱小的个体容易在迷茫中产生心理上的危机,此时又伴随着个体对自我、外界的进一步思考和理解,当未能正确获得答案跟理解,或者理解出现偏差时,往往会导致个体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在行动力下降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思想上的偏差。
6、家庭因素。高校作为人才的广泛集中地,许多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聚集到一起难免会产生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在面对多种家庭背景的同学时难免产生自卑心理,极易导致其不愿与人交流,或学业成绩下降等现象。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略了人格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有些同学形成了自私、易怒、心理脆弱等不良的性格,从而也存在暴发心理危机的隐患。
二、心理危机干预下辅导员的工作
1、树立危机意识、居安思危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这使得高校管理人员无法准确排除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无法预测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管理者,如果能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有忧患意识,把预防突发事件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常抓不懈。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或者制作法制宣传栏、专题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游戏主题班会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危机意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方法。
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和建立班级心理信息员制度全方位把握班级每位同学的心理动态。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可以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状况、性格特征、班级担任职务、有无心理疾病等情况。心理信息员深入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更新班级心理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取得联系,辅导员针对问题严重性的程度采取下一步措施进行及时处理。
2、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辅导员排查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但是当学生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运行应迅速发挥效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要制定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种预案,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一经发生,有关人员就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采取救助措施,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妥善处理。[1]
(1)找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可以通过心理信息数据库查找危机主体的思想状况、性格特征、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辅导员为核心,对班干部、心理信息员、宿舍成员、家长了解危机主体的情况,找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为制定正确的处理策略做好基础。
(2)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在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时候,辅导员要充分考虑危机主体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为了使那些因某种刺激引发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经过干预后能保持情绪稳定,不发生新的危机,高校必须加强对可能再次引发心理危机的信息和刺激物进行阻控。[2]
(3)对心理危机主体进行有效监护。为了防止心理危机主体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再次受到伤害,学校必须根据危机主体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监护。对于危机程度较轻的并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危机主体,可以由班干部、宿舍成员组成临时监护小组,密切关注其情况,一旦发生不良状况及时向老师汇报。对危机程度比较严重的危机主体,学校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共同分析学生情况,探讨治疗方案,并与社会相关心理治疗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危机主体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走出困境。
3、 总结反思,完成善后工作
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危机主体造成伤害,又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同样重要,作为辅导员要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此外,辅导员可以深入班级和学生宿舍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他们慢慢接受,并学会正确处理此类事件,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调节力。作为辅导员要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处理步骤、处理方法、学生反映、处理结果等,进行反思,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意义,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形成,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水平。(作者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科研项目经费
充足的经费保障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香港高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合理科学的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和管理特点
(一)管理机构
香港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资会)和其分支机构研究资助局(以下简称研资局)共同完成(见表1)。教资会的经费管理项目包括促进教学、培育课程、提升教学设备、制定学科计划、进行项目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放教师房产福利和学生奖学金等多种类别。研资局经费管理项目涉及不同领域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商学等。[1]
(二)经费的来源和分配情况
香港特区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大体由两个部分组成:经常性补助金和非经常性补助金。前者主要用于高等院校的学术活动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后者主要用于大型工程项目、校园建筑和设施的维修维护工程。在香港,由教资会资助的高等院校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获得研究拨款:通过整体补助金获得教资会的拨款;通过特定用途或指定补助金获得研资局的拨款;通过政府和私人捐助获得拨款。获得教资会资助的大学机构在资助研究和相关专业(学术)活动方面的主要拨款来源是经常性或整体性补助金。经常性补助金的主要用途是资助教职员研究和专业学术活动相关的基本设施、职员补贴和间接性开支。大学机构也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研究项目拨款,尤其是由研资局管理的研究用途补助金。但是,这些拨款只是辅质的。2009年至2011年的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的教资会资助大学机构补助金总额为339.92亿港元[2]。按既定拨款比例核算,整体性补助金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占75%的教学用途拨款、占23%的研究用途拨款和占2%的专业活动用途拨款。[3]
(三)经费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提高香港高校的学术研究质量,香港研资局积极筹集资源,通过各种竞争性科研资助方案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项目提供更加集中和丰富的资助。此外,研资局必须保证其资助的研究项目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而且能够促进学术发展。在评审项目时,研资局会考虑研究成果能否付诸实际应用,但这一项为非决定性因素。对于能为工商界带来短期或中期利益的应用型研究项目,研资局期望受惠行业承担部分资助。
1. 灵活、自主的拨款计划和周期
按照计划,教资会每隔三年安排一次拨款。在拨款之前,教资会需要与相关高校进行磋商,详细讨论有关学术、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方面的事项;政府部门会与相关高校合作,协调拨款事项。接受拨款的高校拥有较大的自,能够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拨款进行合理配置。在拨款计划实施期间,高校可以对经费的使用进行调整,而这不需要通过教资会或政府部门的批准,只需在调整之后进行备案和提交相关说明材料,以便迅速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整个拨款计划的实施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教资会和政府部门联合政策文件,列明各项学术研究的框架性内容和指导性纲领,以便相关高校有针对性地申报项目;第二,专家团审查相关高校根据政策文件所提交的教务发展建议,并通过信件或批示的方式提供对教务发展建议的评价;第三,专家团审核相关高校提交的经费预算计划,并就补助金展开具体而详细的评估工作;第四,教资会在完成相关拨款计划的审查之后,向政府部门提交拨款建议。一旦拨款计划通过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批准,就被列为财政支出项目。
2. 详细、严密的非经常性补助方式
除了常规性拨款计划之外,非经常性拨款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涉及到校园内部的工程建设、设施维修、环境改善、硬件保障等项目时。为了确保校园建设与维护项目的顺利推进,更加合理、科学地配合高校的长远发展和目标达成,教资会有针对性地提供了非经常性补助金,并根据项目经费的规模采用不同的资助方式:对于单项费用超过1500万港元的工程项目由教资会全额拨款,以确保大型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对于单项费用在200万港元至1500万港元之间的工程项目则部分或全部由教资会全额拨款,教资会和高校共同承担项目建设的任务;对于单项费用低于200万港元的工程项目则完全由高校负责,不需要通过教资会的批准和审查[4]。香港高校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制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弹性,一旦工程项目获得教资会的认可,高校就可独立完成项目的招标方案制定、投标活动开展、投标对象判断、项目经费管理等相关工作。
3. 迅速、及时的突发经费事件处理办法
对于高校的整体运作而言,除了常规拨款之外,一些突发经费事件的处理同样需要有相关的应对机制。教资会充分考虑到各种突况可能对高校运营产生的影响,专门设立了应急拨款机制,有针对性地处理各种需要紧急拨款的事件。从高校以往的运作情况来看,主要的突发性经费事件包括: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建筑或校园设施费用增加;政策或市场原因导致的教职员工薪酬调整;人才引进或高校发展战略调整引起的相关开支的增加;其他各种不可预知的高校运作成本的增加。对于这些突发性的经费事件,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教资会和政府提交申请,要求增加相应的补助费用。
二、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来源和资助特点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加强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促进香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香港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并连续多年设立了180亿港元的研究基金,为香港各高校提供稳定可靠的研究经费。教资会负责为监管基金运作、发展及投资方面的政策提供意见。从2010-2011学年开始,不少于140亿港元本金赚取的投资收益取代政府拨款,成为研资局的经常性资助金的一大部分,为资助院校的研究项目提供更加稳定、明确的拨款[5]。目前,研究基金的投资收益已成为研资局拨出的研究用途补助金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主要科研项目种类
因为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和情势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除了一些常规项目以外,每年都会有一些新项目启动,也有一些项目被废除。总体来说,研究项目资助种类主要包括七种(见表2)。[6]
(二)经费的主要来源和分配情况
香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特区政府的拨款,以及慈善团体、香港工商界团体、校友团体、海外团体、个人的投资与捐资等(见表3)。[7]
近五年来,特区政府通过研资局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拨款情况详见表4。[8]
(三)科研经费资助的基本特征
1. 融资渠道多元化
香港高校融资渠道宽广,为高校提供经费资助的项目种类繁多:有政府按照学校的规模和基础设施情况进行的直接拨款,也有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专业学科的竞争性拨款;有来自特区政府部门的计划性拨款,有来自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的定期拨款,还有来自各种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慈善团体、香港工商界以及海外人士的非定期捐资。总之,香港高校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增强了对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了香港的科研水平。
2. 竞争性拨付方式
2010-2011学年,研资局研究用途补助金主要通过竞争的形式拨付给成功申请资助计划研究项目的各院校――在固定款额的基础上实行竞争性招投标的方式,优先对国际水平的项目拨付资金。此外,香港的高等教育经费严格遵循利益获得与能力支付对等的原则。获益方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所获得利益越多,支付的费用也就越多。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费用的支付也会根据能力的大小来确定,能力大的支付的费用便会相应地增加。这种原则反映了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等价交换理念,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的人才。
3. 拨款倾向本土化
香港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问题的研究,香港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大量本土化研究力量的培育,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的经费管理机构和研究项目的设置,密切关注香港本土研究事业的发展,为香港高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作出导引;同时,积极协助政府探讨高等教育院校的研究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4. 资助对象年轻化
为了鼓励优秀青年学者到香港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更好地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培养学科发展后备卓越人才,积极推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香港高等教育注重培育青年学者,为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学科小组的学者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校学科的建设。
5. 资助形式国际化
香港的建设和发展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为了更广、更深地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全面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拓展研究的领域和视野,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大量的定向拨款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研究,逐步构建起了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研究平台,密切了香港与内地以及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香港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思考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成长的直接引领者,做好辅导员工作,对于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这种角色定位,要求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专业化与职业化精神的人才队伍。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加强。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理应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职业通常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是从业者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职业化是伴随着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概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职业化有三层含义:一是从业人员应该体现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自行其是;二是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三是职业化应该有其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高校管理人员也是一种职业。而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理解为:第一,辅导员可以终身从事该行业,并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第二,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从业人员要有相应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第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队伍应具有规范的从业要求,有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和职业标准等制度保证。从整体上看,我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目前依然处于一种随意和无序的状态。我国高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缺乏有效的关注与支持,所以就造成了辅导员自身发展需要与其自己角色认同缺乏之间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优质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战斗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增强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维护校园和谐和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1.职业定位模糊。传统观念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其身份的认同是从广义的高校教师来确定的,如同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被看作老师一样,其角色定位不明晰。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被称为“杂家”,除承担着班级管理、评优评奖、安全教育、公寓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行为规范等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行政教学事务通知等任务。他们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更多的时候是以学生事务员的形象出现,他们疏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职能弱化,较少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种角色定位的不清背离了其德育教育的本位作用,弱化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许多本职工作往往难以有效开展,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2.职业认同度较低。在辅导员职业问题上,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能当做长期或终生职业来从事,而只能当做阶段性工作岗位来从事,导致多数辅导员职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岗思转岗,工作不安心,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比如我校近几年引进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已经有近一半进行了转岗、攻读专业博士等。
3.辅导员岗位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和科研,致使人们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一种过渡性工作,根本谈不上是一种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工作难以量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高校过于注重教学和科研,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不够。加之,高校的现有体制因素,辅导员没有很好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因而不会视辅导工作为一种稳定的职业,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对该职业的价值认同。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1.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首先要求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领域,从业者要树立不同于其他职能岗位,体现辅导员职责和使命的职业意识。其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能定位、岗位职责以及行为规范准则。应着力解决“万金油”的现象问题,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分内工作,并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本职业的各项研究,使之在辅导员岗位上有很大的建树。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要注意与其他队伍相配合,协同工作;其他队伍也要全力支持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这样才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培训是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一个必要步骤。因此,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都要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基本规范、注意事项之外,还可以安排老辅导员作工作经验介绍,抓好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工作。二是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在职培训,或者到重点学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学位等,以提高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三是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把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理论和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辅导员的政治引导力、学业与就业的指导能力、生活情感的辅导能力、心理困惑的疏导能力和危机处理的应对能力。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增强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随之拓展。
3.建设专业化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构。首先,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管理评价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反映辅导员工作特殊性的专业化评价标准,促进辅导员专业地位和社会声誉的形成。其次,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规划辅导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晋升,形成全方位的管理,完善考评方式。应坚持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访谈和网上调研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考评工作行之有效、客观公正。再次,建立专业化的职称体系,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在指标、序列和评审上均应实行“单列制”,注重考核其工作的实绩。成立相应的专业化协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研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各地的建设实践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鲜有成功的范例和可资参考的经验,但这又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其没有先例,因其复杂性,实践中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唯有破除陈规,立足实践,才能把这一工作推向深入,以改变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提高育人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涌金,章.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教育
探索,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