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礼仪和文化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和文化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礼仪和文化的关系

第1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西控公司60分厂在适应管理精细化、精准化的进程中,践行“三种意识”价值观,通过平衡计分卡落地牵引,借助SQCDP系统可视开发,分层例会,精益管控,快速解决管理问题,以确保标准高效运行。

关键词 三种意识 SIPOC原则 长效机制

一、背景

随着市场的发展,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国有企业,顺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需求,打造高精尖制造企业,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西控公司近年来提出以“危机意识 责任意识 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三种意识”价值观,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规范标准制造企业。作为精密壳体组合件加工为主的60分厂,践行“三种意识”目的即为平准运行,顺畅产出,落实到具体工作宗旨则是履职尽责,凸显问题,快速解决,以确保标准高效运行。

近年来,60分厂结合自身特色,全面开展精益制造模式体系建设,引入多种管理创新工具,各领域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现已初显成效。但随着管理的深入,各管理工具虽应用良好,但整体效能的发挥不够,且协同性不足。为全面提升分厂产能,建立规范标准管理体系,60分厂结合“三种意识”,明确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管理体系,以平衡计分卡落地作为体系框架,结合管理创新工具包,辅以班组建设等民主管理手段,将各项管理工具明确解决目标和路径,使管理方法目标统一化、体系化、系统化、整体化和协同化,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体系。

二、内涵

通过平衡计分卡落地牵引,贯通上下;生产计划能力平衡模型自下而上,反映问题;班组建设搭建平台,落实工作;SQCDP系统全员参与,凸显问题;分层例会逐层上报,快速响应;精益管控平台显现问题,实时监控;QCD会议持续改进,监督落实;标准作业监督检查,规范指导;流程梳理完善体系,标准管理;薪酬改革激发热情,提升士气…管理创新工具的全面应用,以快速响应解决问题为目标,利用长效化的可持续改进机制,借力可量化的班组建设民主管理模式,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通过对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体系的搭建,构建以精益思想和精细管理为核心的高效制造企业,促进分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精益化生产现场的目标。

三、做法

(一)践行文化,三种意识指明方向,思想引领保证体系

深入贯彻理解公司提出的“三种意识”文化理念的核心和内涵,将“问题”作为一线机加分厂落实“三种意识”的根基,以问题解决践行责任,以问题消除挑战危机。明确指导思想和目的,通过企业文化宣贯,使全员明白其内涵和意义,明确长存“三种意识”,直面危机和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即为建立一套长效保证的发现问题、消除问题的管理体系,即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加分厂管理体系。用“软实力”凝心聚力,达到“上下同欲”的效果,确保体系建设得到认可,全员参与,有效落实。

(二)自上而下,明确四级管理层级,促进管理体系落地

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是现代企业的要求,纵观分厂组织机构,明确分厂级、工段级、班组级、工位级四级管理层级,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选择平衡计分卡及生产计划作为贯通上下,细化考核标准,明确考核内容的有效工具,通过建立分厂内外部计分卡,贯彻落实年度重点工作;制定各工段(室)指标责任书,明确管理基线,将问题点前移,及时发现纠偏;细致分解分厂级计划,紧抓重点长线任务,平衡瓶颈资源,作准做实做细周计划日班产,严管控细考核,实现以指标承接联动上下,以任务牵引暴露问题的管理模式。

(三)自下而上,凸显问题及时纠偏,确保问题快速解决

企业的管理体系搭建是从上而下的,而问题的发现和反馈却是自下而上。通过平衡计分卡落地分解,建立可量化的四级考核制度,特别是作为关键控制过程的“班组”,通过承接重点任务指标,量化考核要求,以“班组达标”来确保“分厂指标结果”有效完成。同时明确问题关注点,梳理可造成任务拖期的各类过程指标,按照指标类别分为SQCDP五类,借助SQCDP系统可视开发,分层例会,精益管控平台,QCD持续改善这些工具,规范问题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机制,将扫清“暗礁”的道路理通顺,从而确保“平准”、“顺畅”。

(四)上层带动,规范标准管理模式,保障体系有序运行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新的管理模式的实行,必须要从顶层策划,顶层贯彻。在分厂各级管理者包括班组大员及重点岗位中全面实行管理者标准作业,确保任务明确,检查规范,考核到位;建立月度、季度、半年、年度分析机制,按规定周期总结,及时暴漏问题,实时纠正偏差;建立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将领导业务域划分至班组、工段,亲自参与其中,并鼓励班组、工段自主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

(五)持续改善,梳理流程薪酬改革,建立长效改进机制

企业的发展和体系的搭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初步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后,需不断持续改进,点滴改善才能形成长效机制。认真梳理分厂各级作业流程,明确流程清单,识别重点流程,以SIPOC原则对流程进行逐一评审,优化,以流程显性化,执行表单化,行动规范化来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同时辅以薪酬改革,适应新形势,激发员工积极主动性。

四、成效

自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分厂各项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总工时较上年度增加2.2%,工人完成工时增长6%,在制品占用下降21.13%,关键生产指标完成率提升39%。同时规范、标准了管理体系,有效有何各项管理创新工具并快速见效,建立了问题快速反映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分厂产能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急诊教学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9-0056-0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ENG Yun**, FANG Bangjia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ed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current emergency medic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were set up. The students can be helped to establish a good idea fo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and to train some mature skills fo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mergency teach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医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及人文精神,漫漫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观,它以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观点认为,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将成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然而长期以来,中医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2]。如何借助中医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其服务于临床医师的成长,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科室承担了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急诊相关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近来,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急诊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建设,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教会医学生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加强医学生对相关医疗法规的学习等来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急诊医患关系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原卫生部统计,至2006年,我国恶性伤医事件共10 248起,到2010年上升至17 234起[3]。另据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显示,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事件的平均次数从2008年的20.6次增加到2012年的27.3次,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被调查的30个省的316家医院中,96%的医院有医务人员遭到过谩骂、威胁,64%的医院有医生遭受过患者的攻击并明显受伤[4]。恶性伤医事件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危害到医务人员生命安全,也打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急诊科作为医院24 h接诊患者的一线科室,医院的窗口单位,以接诊患者多、病种复杂、社会矛盾突出,且患者就诊时间无规律、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以及工作风险性高、强度大、任务繁重等特点成为了医患纠纷的高发地。在急诊科人满为患的诊室里,各种争吵轮番上演,更有蛮横患者竟暴打医生。不知从何时起,治病救人的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医学生如何解决好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在应对急诊这样高风险医疗专业的时候怎样面对,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构建基于中医文化的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

2.1 中医传统医学文化优势

中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也蕴含了高尚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医学伦理知识。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儒家的“仁学”就开始向医学道德渗透,无数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从中汲取营养,留下如“杏林春暖”、“橘井留香”、“一针二命”的佳话;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已出现了有关如何处理医者与病家关系的阐述,如第二十九篇《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更是对医德修养等作了精彩的论述,其卷首即论述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侯,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即提倡在医德上对病患应一视同仁,在作风上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物,在诊治上亦应努力纤毫勿失。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强调医生要多为患者着想,不应“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清代名医王孟英也认为应:“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救焚拯溺,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之可生。”由古至今,传统医学文化推崇医患交流沟通,体现了医学活动的正义、公正、尊重、理解、信任、厚德、仁慈、责任和同情,充满了人性的体验、人情的慰藉和情感的相互交融。?

? 2.2 发挥传统医学文化优势有效减少和规避医疗风险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孕育着医患和谐的思想,传统医学文化认为医患关系的指向理应是一种“为人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为学之器”,这样的思想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值得广大医学生从中汲取精华,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医德修养,规避医疗风险,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急诊医患纠纷不断增加的现状,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急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等来不断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养。

2.3 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的实践

2015年起,我们聚焦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针对目前急诊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开设了针对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的急诊医患沟通课程,通过基于中医传统文化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性教学,尤其是通过开展模拟急诊接诊实训的教学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面对危急重症患者及家属时的临床沟通技能,具体方式如下:

1) 传统讲座模式 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将临床常见病例、医疗纠纷等与同学们分享,更能生动地体现实际工作中医患沟通的复杂性、重要性。

2) 急诊情景模拟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准备好若干个适宜的简单案例(情节简单),可课堂上临时抽取学生模拟情景表演。演示后,教师和学生围绕其内涵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价。下课前,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3) 学生感受分享 在急诊科建立针对实习学生的“我想说的”留言册,收集同学们面对急诊复杂医疗环境以及上级医生进行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处理的感受。

通过1年以来的探索与实施,急诊科留言册上留下了许多在急诊科实习的学生们的感受:有学生表示,古代良医的精神值得敬仰,要像他们一样,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付诸于医者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有学生通过情景演练后认为,在越险恶的医疗环境中,越应该秉持友好、善意的交流态度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表现出中医学生独有的“中医气质”;有学生表示,在急诊这样特殊的医疗场所,通过参与真实的抢救工作,通过聆听上级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临终谈话等过程切实感到生命不易,想自觉地主动地学好专业来帮助更多患者……这些切身的感受,体现出博大精深中医文化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语

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难以量化,但通过中医文化的传承,通过在急诊真实场景的体验与演练,中医文化蕴含的和谐医患关系得以体现,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思想逐步形成,医患沟通能力得以提升,通过中医文化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思想渗透,让医学生的诊治疾病过程渐渐充满人文沟通和文化认同,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仁爱精神和济世情怀的大医。

参考文献

[1] 温长路. 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J]. 环球中医药, 2010, 3(1): 58-61.

[2] 唐已婷, 王利敏, 赵歆. 融中医情志学说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的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8): 513-516.

第3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多项目运维;系统化管理;合规性

引 言:

伴随着IT服务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IT服务企业从原有的承揽单一模式、单一项目的外包业务,逐渐拓展为承揽多元化,差异化的外包业务(人员外包、设备维保、远程监控等等)。管理方式也由单一项目管理逐渐向项目组合管理过渡,同时更注重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工作及服务质量监控工作等。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项目管理上的问题。原有的单一模式外包业务时,所需考虑的项目管理内容如员工提供该服务时执行的服务流程和标准(ISO20000、ITIL、ITSS等等),响应客户的SLA指标可达成情况等等。或者我们对单一客户提供多种类型的综合运维服务,如桌面外包、设备维保、IDC业务托管等等,我们通常通过基于某一个统一标准要求下的项目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该客户下不同类型的业务设定不同的SLA指标,组建多个项目小组来提供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服务。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多个项目客户,多个SLA指标,多种服务标准要求时,如何确保工程师可以正确的执行该项目所要求的服务要求及指标,如何确保同一个备件同一时间只能由单一事件调用等等。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成为决定项目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现有流程下多项目管理的局限性

1.SLA指标制定的局限

SLA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是指运行维护服务供方与需方之间签署的描述符合和约定服务级别的协议[1]。当不同的项目客户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制定了多个SLA指标时,现有的项目管理方式只能依赖多个系统平台或人工管理的方式来调配,前者增加了项目管理投入的费用同时不利于整体项目管控,后者则明显效率低下,而且出错的概率较大,同时在面对超过一定数量级的项目后,将变得无法掌控。

2.合规性原则的局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起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IT运维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也一定程度要求服务商在为客户提供IT运维服务时要遵循客户方的体系标准,一方面满足客户IT服务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对客户参加ISO 20000\ITSS等资质审核提供合规性保障。但是当面对多项目时,由于不同的体系流程存在一定差异,甚至不同的客户对同样体系标准的落地执行情况也会根据自己公司实际业务的不同而定制化。例如变更流程,在不同的项目背景下就存在着很多差异。现有的项目管理只能通过统一化平台运行少部分标准模块如事件模块,当遇到流程差异时就只能上多套系统,对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或采用线下纸质单据流转的方式进行。前者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周期较长,后者则完全丧失了通过统一平台实现闭环管理的可能性,而且可能会导致流程审批环节的超时。

3.能力管理的局限性

能力管理的目标:保证服务提供商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当前和将来满足客户商业需求[2]。对IT运维项目而言,能力管理主要指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涵盖了人员技能管理、备品备件的储备调度管理、定期的评估和持续改进。对现有的多项目管理模式而言,能力管理更多是按照单一项目或项目集进行独立管理的,这导致跨项目或项目集之间的资源是不共享的,重复的资源投入将导致资源的浪费,我们经常遇到A、B两个项目都需要一台高级网络设备作为维修期间周转用的备机,但是由于无法同时对两个项目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从项目组合或公司管理层的层面得知到底需要采购的备机数量,同样原因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定期评估和持续改进。

二、开发多项目管理平台的可行性调研

在当前的IT运维市场上,国际知名品牌的运维管理工具占据了大中型企业的大部分市场,主要以BMC的 remedy;HP 的openview;IBM的Tivoli;CA的SDM(Service Desk Manager)为代表,国内厂家近些年来也开发出了一些相关的产品,如翰纬ITSM(S3);广州越维OMS;神州泰跃Ultra-ITSM;北塔BTIM(Betasoft Integrated Management,IT综合管理软件)等等。各家的产品都有自己突出的优点,如支持多项目管理的BMC Remedy产品、广州越维OMS,对运维监控模块整合力非常强的HP Openview产品,本地化流程开发能力突出的神州泰跃Ultra-ITSM;支持智能巡检、与自身监控平台较好结合的北塔BTIM(Betasoft Integrated Management,IT综合管理软件)等等,同时各家在扩展能力、易用性、维护成本、生命周期等角度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目前大型的国际化外包公司或者采用自行组织研发的大型运维平台,如HP 使用的WFM系统,EDS使用的IT Request,或者采用对成熟产品的二次开发来实现对定制化流程的实现,如万国数据使用的基于BMC Remedy 系统的IDC综合运维平台。

根据我们对IT外包服务的功能需求分析,结合上述考察产品的实际部署案例,我们认为BMC Remedy 产品已经在多项目管理上具备了较多的成功部署案例,同时相对特大型企业采用的自行开发模式,BMC Remedy产品具有较好的通用开发接口,而且其在国内市场开展业务时间较长,在国内积累了一批熟悉其产品功能和开发的公司和人员,在功能的实际开发和使用上相对其他产品具备一定优势,符合我们对多IT运维项目的系统化统一管理的业务需求。

三、使用多项目管理平台的实际收益

1.实现多项目、多设备类型多SLA设定

该平台可以实现对不同项目客户、不同类型的设备、不同类别的服务进行精确区分SLA指标,通过初始化信息导入,在事件单创建的同时,对该事件所选定的设备类型(是否为网络设备),不同的优先级(根据影响度和紧急度自动计算[3-4]),不同的服务类别(设备报修或服务请求),自动生成该事件对应的SLA级别,并同步以短信及邮件的方式下发给指派的工程师。

2.服务流程标准化,审计功能常态化

平台启用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预设不同的服务流程,如A项目执行变更申请时,需联系两个部门进行审批,B项目需要三个部门审批,全部以项目方式固化到平台上,工程师只需要按照平台上的流程逐步操作,即可确保所执行的流程是遵循相关管理要求的。同时由于所有的业务操作都是通过IT系统平成的,所有相关人提交的信息记录只可增加不可删除,一旦发生问题需要回

溯,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相关人员的每一次操作内容和时间节点,使得对服务能力的审计功能常态化。

3.多维度的数据展现,便于能力管理及管理层决策

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多项目管控,可以实现运维数据的报表实时展现,通过预定的阀值可以实现备件缺货自动发起申请,单一型号设备故障率异常自动提醒等功能,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优化能力管理,提高管理层决策效率削减公司成本。

4.多项目单一平台受理能力

平台启用后,可以实现服务台的单点接入受理,所有项目使用统一的CMDB配置管理库,将所有项目数据基线录入,服务台在接到客户报修后,根据设备序列号等关键字数据查询可以快速得知该设备归属项目情况,了解服务级别、服务内容,而不需要登录多套系统交叉查询。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数据传递不及时导致的超范围服务。

5.数据安全性

多项目平台数据录入后,实现账户的分权分域管理功能,单一项目的工程师或客户登录系统后只能看到该项目下的相关数据,只能给该项目下的设备报修,只能查询该项目下的工单流转情况。而公司级的服务台或管理人员可以查看所有指定项目的信息。既满足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又可以满足公司内部流程的快速运转。

6.实现公司级的资源共享

所有项目数据统一录入平台配置管理库后,我们为备机备件做了单独的赋值,库存可用、待出库、已出库、坏件不可用等等,当某一个事件单或变更单调用了备件库中的备件时,这个备件的状态会自动从库存可用调整为已出库,当工程师取走备件,库管人员录入平台后会自动改为已出库,维修完成后返回的备件录入系统后标识为坏件不可用,这样就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多个项目调用同一个备件库中的备件时,不会发生都调用了同一个备件,从而确保了维修备件流转的可靠性,同时也确保了基线的完整性。同样通过这个统一的平台还可以实现对知识库等资源的公司级共享。通过工时系统的模块实现对工程师资源的共享。

7.可实现管理平台的快速部署

由于BMC Remedy产品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使得快速部署成为可行,客户既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管理平台,从外网直接通过Internet访问,也可单独采购部署在自己的工作环境内,只需要简单配置一下人员角色信息,通过数据导入工具直接将配置项信息导入平台中即可使用,部署周期相比以往需二次开发投入较多人工的方式,有了较大的改观。

8.实现与IT监控工具的无缝结合

BMC Remedy产品自身带有监控模块,同时也支持市场上常见的主流监控协议告警信息的自动开单、自动派发、到期提醒、超期升级等功能,同时我们还在此基础上配置了短信上下行、手机直接访问平台等功能,方便远程职守的工程师在无法通过电脑上网时可以快速响应工单。

四、结论

IT运维管理环境趋向复杂多变。多项目IT运维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外包服务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提升的运维管理水平,优化系统资源,增强竞争力,建设使用一个统一的多项目运维管理平台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笔者所在的公司实际开发使用这套平台半年来,我们客观的感受到通过这套平台实现了三个转变:实行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灵敏的IT运维管理平台,由无序服务向有序服务转变;建立规范标准的IT运维管理流程,由单一运维标准体系管理向多体系流程管理转变。通过一个平台将多个项目的人员、流程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公司和项目层面的管理、监控和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IT外包服务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白皮书第一版

【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IT服务管理标准理解与实施GB/T 24405.1(IDT ISO/IEC 20000-1)实用指南》 2011-09

第4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礼仪 礼仪文化 商务谈判

一、礼仪和礼仪文化的概念

有人说礼仪是一种道德修养,有人说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有人说礼仪是一种风俗习惯。古往今来,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构造和谐社会、最终塑造良好形象的一种行为规范。而礼仪文化是指礼仪从古到今,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为礼仪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素有“礼仪之邦”美称,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负有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礼仪文化的责任,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大学生应成为礼仪文化的使者,把礼仪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交往艺术武装自己。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在今后商务谈判中,懂得如何去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当今,加强礼仪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必修课程。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内容,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美德,陶冶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个人素质的提炼和内在实力的提升,使大学生面对纷繁的商务谈判更具勇气和信心,以健康的人格参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以良好的心态顺应社会,并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加强礼仪文化教育,对于修养身心,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三、礼仪文化中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语言因素的概念以及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技巧。

语言因素是指通过口腔发出的声音并运用特定的语句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谈话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在商务谈判中,语言因素具有重要作用。谈判者要充分发挥口的作用,要具备良好的口才、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要投入全部身心,要热情、亲切、诚恳,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用语要尽量准确、简洁。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家齐夫根据对语言的研究,指出在语言交谈中,说话者只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最省力,因此在语言交谈中应遵循省力法则,这就是语言学中著名的“齐夫定律”。按照“齐夫定律”,在商务谈判中,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少用意义比较模糊的词语和文学气太浓的语句,如无必要,就用“生日”不用“诞辰”,用“去世”不用“亡故”,等等。不用令人费解的词语和绕口令式的长句。在交谈中,语言应该使对方易于理解,听来轻松。此外,在谈判中,语言要保持流畅性和连贯性。其实在谈判中,过多的词语重复,词语遗漏,句子结构不完整或杂揉,以及一些口头禅等,都会影响商务谈判的效果。这就要求谈判者平时加以锻炼和注意,有意识地留意这方面的缺陷,力求做到语言的流畅和连贯。还有,在谈判中,要适量控制声音。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声音,声音的音量、速度、语调、节奏等虽然不是语言,但如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运用,也会产生很大的谈判效果,能够起到制造和改变和谐气氛的作用,并且也更加易于在感情传递上起作用。合理运用语气和语调,能够传递谈判者的感情,使对方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力。

(2)非语言因素的概念,以及非语音因素在商务谈判中应用技巧。

在日常商务谈判中,语言因素固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光靠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应注意发挥非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所谓的非语言因素,是指通过谈判者的服饰、表情、姿体等表现方式和辅助手段来传递信息,从而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谈判环境,达到预期谈判的效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培特指出,在信息交流中,由55%体语+38%声音+7%词语构成。也就说明了非语言因素的确在日常商务谈判中起到很大作用。服饰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衣冠楚楚,大方得体,给人良好的形象。至于表情,更是一种独特的无声语言,抬头扬眉之间,无不表达一种意思。曾经有学者指出,人的脸能够作出二万五千种不同的表情,每一种表情分别对应一种信息。据统计,汉语中关于“眼神”的用词不下于30个,如看、望、顾、视、盯、扫、瞥,等等,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眼神,这里大有学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会大大有助于商务谈判的顺利开展。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因素运用得好,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

在商务谈判中,听话者往往也是说话者,说话者也常常是听话者。注意运用聆听艺术也是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一方面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因此,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漫不经心地插话,尽可能激发对方的谈话热情,使之对谈话本身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方的谈话内容,进一步了解对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因此在谈判中,要认真注意对方谈话的每一句话,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聆听艺术,不仅包括注意对方谈话的语句,还包括注意对方在谈话时的表情、眼神等因素;不仅包括自己用语言表达的聆听态度,而且也包括自己洗耳恭听的各种神态。

四、结语

在商务谈判中,应注重礼仪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礼仪文化作为一门交往艺术,保证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程序性和完整性。把握礼仪文化,求新求异,运用科学合理的思维,不局限简单化的模式,大胆创新,使其更具艺术性。当然在商务谈判中,也要注意细节问题,使得礼仪文化在商务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1).

第5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摘 要 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强身健体的作用,且注重礼仪文化和思想品德修养,使练习者学会尊重、礼让、守纪、忍耐等优秀品质。本文就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跆拳道 礼仪文化 思想行为 一、前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近代起风靡世界各地,是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跆,意为以脚踢;拳,以拳头打击;道,则是代表道行、礼仪修炼的艺术。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技术,更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跆拳道可以培养人的热爱祖国、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等优秀品质。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全国各地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全国各高校中也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主要开展形式有跆拳道课、跆拳道训练队、跆拳道俱乐部,颇受大学生欢迎。在上课、训练中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结合进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二、跆拳道礼仪与精神

跆拳道礼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在人的行为上,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外在表现形式为敬礼,表达尊重友好;内在表现人的自身修养。谦虚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的重要礼仪。练习跆拳道要做到“讲礼貌、重礼仪,尊敬师长、团结互助,谦虚友好、遵纪守法”。练习者在学习技术之前,首先要学习跆拳道礼仪知识,只有懂得并严格遵循跆拳道礼仪,才能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更高层次。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以礼始”即练习者首先要向国旗敬礼,然后向教练致鞠躬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长的尊敬;训练比赛前,双方要互相敬礼,表达尊重。“以礼终”即训练比赛结束后,向对手、对方教练、本方教练致鞠躬礼,表示尊重、友好和感谢。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在于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磨练其意志品质,使练习者能够始终在礼仪规范下学习跆拳道技能。

跆拳道精神主要体现在隐忍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的精神,练习者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全力以赴积极进取,战胜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竞技境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受推崇。“懂礼貌、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不仅是个人的事,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无论智力如何高,如果个人修养不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勇、信、忠”等一系列内容也积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的实施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跆拳道亦是如此,因此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一致性。一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最直观印象就是文明礼仪素养。有些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礼仪教育,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做不到。跆拳道礼仪中的“尊师重道”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将跆拳道礼仪教育加入教学和训练中,让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并重,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跆拳道礼仪得到传扬。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历年的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为例,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一节课并非讲授跆拳道技术,而是向学生讲授跆拳道礼仪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真正内涵。

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中,都有严格的礼节仪式。学生需穿着统一的跆拳道服装,按要求系好道带,每位学生在上课及训练前都需向国旗和老师敬跆拳道鞠躬礼,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尊敬。两人配合练习时,要互相敬礼,练习结束后也要再次敬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练习过程中出现动作不到位、气势不够等情况,教师示意后要行礼以表示歉意,目的是让学生的练习动作到位,减少伤害。教师讲解时,不得随意打断讲话,如有问题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方可提问问题,得到回到后行礼并说“谢谢”。对抗比赛中,每局开始前双方要敬礼,以表示尊重;如果对判罚有异议,需先向裁判敬礼后再有礼貌的向裁判提出质疑;比赛结束,双方需敬礼,并向对方教练敬礼、握手。上课或训练结束后将跆拳道器材整理归位,所有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整理队形,行跆拳道鞠躬礼后离开跆拳道场地。大家一起发声、出招、用力,互相配合,互助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跆拳道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四、跆拳道礼仪对大学思想行为的影响

通过在大学生跆拳道课和训练中实施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跆拳道礼仪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致,可以说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文明礼貌培养

跆拳道课或者训练中,要求跆拳道练习者举止端庄,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队友。训练中队友之间比赛前后都要行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往往大学教育中注重社会规范,而对日常礼仪教育缺失,跆拳道礼仪教育恰巧对此进行了有效补充。从实际效果来看,接受跆拳道礼仪文化教育前后学生的表现有较大变化,言谈举止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气质。 (二)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跆拳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必定不是轻松的,跆拳道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练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向更高级别晋升,每一级的锻炼都是需要付出百分百的汗水才能实现。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有放弃和逃避的想法,此时练习者一定要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大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迅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相反如果缺乏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时容易导致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练习跆拳道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因为在跆拳道对抗比赛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练习者处变不惊,放松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运用正确的技战术以打败对手。 (三)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际,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具备较高修养的人更容易被别人认同,更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一个人闷头练习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这就要求练习者学会与教练、队友交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进。沟通交流必须严格遵守跆拳道礼仪要求,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大学生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跆拳道礼仪的精髓,就可以为建立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应把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跆拳道教学、训练中要求必须遵守礼仪,因为跆拳道对抗是非常激烈的,故必须以礼为先,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攻争取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身心得到升华,从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五、结束语

跆拳道既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锻炼个人修为的方法。跆拳道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对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大学跆拳道教学中将技术学习与礼仪教育并重,缺一不可。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发展礼仪教育,让专业知识学习、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齐头并进,能够更迅速融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燕.浅析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J].体育世界.2012.4:102-103.

[2] 魏箐河.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3-244.

[3] 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2012.2:13.

第6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三立教育 文化育人 管理育人 活动育人

我校是一所主要面向民航企业、培养“窗口”服务岗位人才的中职学校。“窗口”服务岗位人员需要具备外在的“秀气”和内在的“修养”,以形神合一的礼仪形式,给人以便捷、舒适和愉悦之感。近年来,在学校―服务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礼仪教育以实践为途径,以内化为目的,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状态、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形成“三立”教育目标:立形--训育礼仪规范,塑造自身形象,增强自我信心;立心--养育阳光心态,丰盈内心世界,和谐周围人群;立人--培育感恩博爱,回报父母社会,服务企业顾客的分层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礼仪的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在我校,礼仪不仅是学校课程,更是校园文化;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德育资源;不仅是岗位需要,更是精神需求。我们立足“三立”教育目标,系统地、综合地、动态地研究礼仪教育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成就学生魅力人生的礼仪教育实践方法和管理措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依据

(一)礼仪教育是实践德育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个理念凸显了德育的新内涵,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教育,是一种实践的德育。

(二)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根据国家、社会的要求,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经由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是在老师对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持之以恒的礼仪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三)礼仪教育的隐性特征

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学校规范、班风校风、校园氛围等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显然,礼仪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活动,存在隐性特征。

(四)礼仪教育是内化过程

所谓“内化”,是指社会礼仪规范演变为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礼仪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师对礼仪规范内容的言传身教,启发学生领悟和消化,经过学生个体有意识地主动选择、模仿、理解和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在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中,通过潜移默化,把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部分,形成道德习惯,以致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去行动,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显然“三立” 教育,有“理”可依,它顺应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的规律,在中职生范围内实践和探索是有意义的。

二.方案和实施

以“立形、立心、立人”的分层培养目标为指导,从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三个途径进行研究,实施礼仪教育。

(一) 文化育人

1. 校园环境建设

从学校层面,利用校园橱窗、校园电子大屏幕、校园网、走廊文化、笑脸式的楼层指示贴等方式,营造校园礼仪文化,学生置身其中,感悟礼仪图片、礼仪视频及各种相关礼仪事件所表达的礼仪元素;从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温馨寝室”、“温馨教室”、礼仪板报、文化墙等途径,营造班级礼仪文化,学生亲身实践,持续挖掘身边的礼仪元素。

2. 人文环境建设

“形诸外,而有诸内”,礼仪必须做到“形神俱备”,这个“神”就是内涵和气度。通过古诗文背诵,书法等方式,学生学会赏析、学会审美、学会笃定,怡情炼神,提高修养,积淀底蕴。通过假期内开展国内文化之旅、国外学习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以国际化视野,感受不同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3.师德熏陶感化

教师的“言传身教”所折射出的师德光辉和人格魅力,将使学生在敬佩中得到熏陶,在模仿中提高修养。为此,我校在礼仪教育探索中始终坚持“礼仪,教师先行”,组织团队编写礼仪教材,邀请专家面授指导,定期进行全校性的礼仪培训。如:上海海事大学的鲍日新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教师礼仪培训;上海航空公司空嫂“吴尔愉”、等来校面授航空服务礼仪。

(二)管理育人

制定礼仪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在制定学校礼仪教育管理制度时,力求体现礼仪和谐人际关系功能,通过真实有趣的情景模拟礼仪课程、习而惯之的礼仪规范训练、礼仪示范的榜样持续刺激,达到学生习以为常,乐于接受的目的;在制定学校礼仪教育管理机制时,我们力求体现礼仪沟通协调的功能,通过建立全校参与、层层把关、点面结合的保障、监督、激励机制,达到学生自觉行为、乐于表现的目的。

1.制度育人

(1)礼仪教育课程化

礼仪是民航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校它的高度和地位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全校所有专业在核心课程模块中全部开设了《服务礼仪》课程。礼仪教学讲究情境任务下的动态实训、实战演练。如:在课程教学中设置礼仪情景,通过实际演练,掌握礼仪规范;借助影视摄录等手段,拍摄礼仪情景短片,学生担任主角,使礼仪学习具有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

(2)礼仪教育榜样化

学校组织礼仪队,每班设立礼仪示范员。礼仪示范员和礼仪队成员的示范作用,简而言之,对内是礼行校园,对外是仪盈万方。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因“礼”而赞,就会积极模仿。此外,开展“超越从现在开始”系列讲座,邀请历届优秀的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介绍学习就业经验。看到学长学姐们美好靓丽的形象、自信昂扬的气度和淡定自如的表达,学弟学妹羡慕的同时,也会平添一份敬意,萌生一种追求。

2.机制育人

(1)礼仪教育的保障机制

学校成立由校长总负责、党总支书记和德育副校长具体负责、礼仪专业教师及相关部门老师组成的礼仪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礼仪教育管理体系,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在礼仪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育。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管理措施,将要求落实到各部门、各班级,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紧紧依靠班主任、礼仪教师,层层推动,环环相扣,使礼仪教育成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

(2)礼仪教育的监督机制

制定以德育处礼仪规范检查,教导处礼仪教学考核,实习就业、团委、学生会非课程化考查,家长、用人单位实体观察为一体的监督机制。操作中,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彼此监督,建立健全“礼仪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适当形式,细化“礼仪教育”目标,落实相关责任,实现监督机制的现实性、可操作性。

(3)礼仪教育的激励机制

通过每学期评“礼仪示范班”“礼仪之星”等途径,“以点带面”营造礼仪教育的文化环境。“礼仪示范班”、“礼仪之星”的评选不仅是一种有效激励,而且弘扬了学校的礼仪精神和文化。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关注典型,及时表彰,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三、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立足于“三立”教育的礼仪教育,在我校学生身上开始显现出效果。

(一)德育考核

德育处礼仪规范考核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北校区11级学生经过1年的礼仪教育,礼仪规范呈逐步提升趋势。尤其在11学年第一学期,提升速度最快。1个月的寒假假期,虽然中断了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但学生的礼仪规范仍稳中有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礼仪发生了习惯化现象。

(二)家长评价

我们在11级学生家长中随机发放了200份礼仪教育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礼仪的践行,家长对学校礼仪教育作用的评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调查结果显示:92.5%的家长对学生践行家庭礼仪表示肯定。如:有97.14%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离家或归家时养成了告知的习惯;有87.14%的家长反映,节假日时能收到孩子的节日问候;有90%的家长反映,孩子能礼貌、耐心地和自己交流学习生活。调查还显示:在学校礼仪教育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评价上,80%的家长都认为很有帮助,15.7%的家长认为较有帮助。

(三)学生自评

我们在11级学生中随机发放了400份问卷,调查学生本人对自己践行礼仪情况的评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问卷内容涉及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和服务礼仪四个领域,每个领域有5小题。调查结果显示:校园礼仪的践行上,89.5%的学生对自我表现予以肯定;家庭礼仪的践行上,88.1%的学生对自我表现予以肯定;服务礼仪的践行上,93%的学生对自我表现予以肯定;公共场所礼仪的践行上,98.75%的学生对自我表现予以肯定。

四.问题和思考

(一)礼仪教育的家校协同尚欠火候

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家长的礼仪涵养会对中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反映到他们的礼仪行为上。目前,我们虽然邀请家长参与礼仪教育,但家长充当仅是监督者或反馈者,而非教育者。为此,下阶段,我们将为家长组织相关礼仪教育培训活动,增进家校合作与交流,使家长成为学校礼仪教育的教育者和受益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家庭氛围。

(二)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义不容辞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纵观目前国内的礼仪教育,中国传统礼仪被逼得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礼仪文化是一种深入民族骨髓的民族基因,因此合理继承我国传统礼仪形式和其精神内核对于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束语:

Jung,Carl G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次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今天的学生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或多或少对学生的心灵会造成影响。我们相信,只要立足“三立”教育,体现礼仪教育的魅力,并以传统的形式在学生之间传承,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自觉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归属,构建学校特有的礼仪文化,必能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益终生,成就魅力人生。

参考文献:

[1]关建国.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 2004,(11).

[2]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 教材 教法,1997,(2).

[3]洪涛 杨静 空乘人员仪态与服务礼仪训练[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4

第7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商务礼仪 握手 鞠躬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50-01

1 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我们与日本人交流或在日资企业工作,应该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尊重并运用好商务礼仪,不论对从事中日交流的人员,还是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来说,都是关系到能否胜任工作的大问题。事实证明:通晓中日两国商务礼仪和规范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是中日两国经济交流和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日两国友好交流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商务礼仪如此重要呢?那是因为商务礼仪有三个作用。第一,商务礼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剂;第二,商务礼仪关联到企业形象和业绩的提高;第三,商务礼仪能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商务礼仪是作为职场人士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常识,只有掌握并运用好它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成为职场上的商务型人才。

2 日本人的礼节―鞠躬

鞠躬礼源于中国先秦时代,两人相见,弯腰曲身待之,是为鞠躬礼。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为见面礼节,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同时,见面鞠躬作为日本特色的礼节,也是日本企业中最常见的礼节之一。在商务场合,鞠躬有三种方式:

(1)颔首(轻微点头、倾斜角度是15°)。

这是程度较轻的鞠躬方式,基本用于上下班问候、进入退出时、跟上级或客人擦身而过时等。

(2)中礼(通常鞠躬、倾斜角度是30°)。

这种鞠躬是迎送客人、拜访客户时等常用的鞠躬方式。

(3)敬礼(郑重鞠躬、倾斜角度是45°)。

此种一般为程度最重的鞠躬,一般用于接待地位较高的人或道歉时,也可用在成人式、婚丧节日以及表示感谢时。

当然,若有必要,也有行九十度鞠躬礼的时候,例如深刻道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并乞求对方原谅时可行此礼。

同时在行鞠躬礼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到两人上半身要向前倾斜来行礼,因为要空出合适的距离,以免撞头。

(2)身子首先挺直,抬头,注视对方眼睛。

(3)双腿合拢,脚尖稍分开呈V字型站定。

(4)鞠躬时,女士将手交叉放在身前,男士可垂直贴在裤子两侧。

(5)腰部以上,上半身迅速倾下,俯身稍等片刻,再慢慢抬起上身,以表示郑重。

同时,若能先说一句“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等寒暄语,然后再鞠一躬,贯彻这种“先语后礼”的鞠躬方式能给人以特别有礼貌的印象。

3 中国人的礼节―握手

与日本人不同,中国人常用的见面礼是握手。握手,是交际的一个部分,握手是在相见、离别、恭贺、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致意的一种礼节,双方往往是先打招呼,后握手致意。有些特殊场合,比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其实,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深入,日本人在会在社交场合上施握手礼。握手的力量、姿势和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对握手对象的不同礼遇和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

那么握手礼仪有哪些讲究呢?

(1)一定要用右手握手,无论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都必须用右手握手。

(2)要紧握对方的手,除了关系亲近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握两三下就行。不要太用力,但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尖“蜻蜓点水”式去点一下也是无礼的。一般要将时间控制在三五秒钟以内。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烈,也可较长时间的握手,并上下摇晃几下。

(3)被介绍之后,最好不要立即主动伸手。只有在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男女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尤其和年轻女性或异国女性握手时,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以免造成对方尴尬。

(4)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有时为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

(5)握手时双方互相注视,微笑,问候,致意,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也不要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更不要看第三者或显得心不在焉。

(6)多人同时握手时应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要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

(7)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如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那么,握手的又有哪些禁忌呢?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和他人握手。

(2)不要交叉握手,即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

(3)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是被允许的。若因为天气寒冷双方都戴手套时,可先说句“对不起”再戴着手套握手。

(4)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手里拿着东西。

(5)不能坐着和对方握手,这样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6)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正确的握手是上下抖动,不是左右摆动。

(7)与对方握手后不要立即拿出手帕或纸巾擦拭手心,哪怕握手时因汗水而变湿也不要立即擦拭,以避免对方怀疑自己被嫌弃的误会发生。

总之,无论是中国的握手礼还是日本的鞠躬礼都有各自的标准规范,在商务场合要根据当时的氛围选择合适的礼仪方式,并按照礼仪标准规范行正确的礼仪。

参考文献

[1] 高田拓,顾春.日本商务礼仪[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礼仪;礼仪教育;对策

一、体育礼仪的相关概述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核心,古代圣贤对于礼仪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如孔子的“和为贵”;孟子的“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以及“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等等,无不突显出礼仪对于上至国家、下至个人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目的在于为全体民众创造出健康、愉悦、和谐以及充满真诚与关爱的社会环境。而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则需要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礼仪是指社会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规范及表现其律己敬人的过程,是在体育比赛或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体育礼仪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良性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手段,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其实质是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融入,是打破学科界限,充实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功能,适应素质教育理念需求的重要尝试与体验。通过体育礼仪教学使学生切实把握礼仪知识,掌握礼仪规范,增强文明素养,健全人格特征,使之发展成为讲文明、懂礼貌、识大体、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礼仪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认为它不应该作为一门单独的教育活动来进行,相对专业选修与必修课程,体育礼仪的学习更是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与精力。高校专门开设体育礼仪课程较少,学校会不定期地开设体育礼仪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是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之前开设。在对普通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完整说出体育礼仪的内涵,学生对体育礼仪教育的了解还简单停留在体育着装、体育观赛礼仪和文明用语等层面上,对体育礼仪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此外,大学体育礼仪教育的开展目的性、指向性比较明显,一般都是在校级运动会之前进行,选取的对象也一般是班级部分同学,采取口头传授的形式进行,时间相对较短,以一天左右时间居多。一般来说,只在学生之间产生短期礼仪教育的警示与影响作用,在其它时间并没有特定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专门培训。而部分专业体育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体育礼仪课程,聘请了专业教师进行教授,效果明显比普通院校好。

三、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的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体育礼仪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还没有开设体育礼仪课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公共体育课来说,学校更多的重视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及体育课程开设的多样性,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从体育专业来说,学校重视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后备人才,所以体育礼仪的传授就被学校忽视了。另外,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授课教师,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短期培训班的教师多数是参加过相同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人员,教师专门进修学习体育礼仪的机会较少,多数是教师自己平时相关知识的积累。

我国处在一个观念更新、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塑的特殊时期,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体育礼仪教育还没有形成一种传统与认可,也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在很多赛事和体育活动期间,还存在大量不符合体育礼仪规范的行为与表现,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礼仪行为会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动机已经不再是为了更好更多的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而是被许多功利的动机取代,如为了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称号、入党等目的,刻意地追逐体育成绩的提高、体质健康测试过关、俱乐部活动加分等。

家庭教育的偏失也是导致学生体育礼仪规范了解较少的原因。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是关注高考,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大多家庭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进行人格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体育知识方面的培养,体育礼仪的相关美德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很难形成。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尊重礼仪规范、不重视礼仪修养、对旁人有不规范的礼x行为,在对体育礼仪教育问题上,还没有养成自觉主动的意识行为,日常行为也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等。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礼仪教育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而不应该放到大学课堂中来,觉得体育礼仪教育相对繁重的大学专业课程来说,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

四、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学习体育中所特有的礼仪规范,可充实自我,提升形象,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自身在社会体育中的目的和价值。高校应在体育教育中注重体育礼仪的培训,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高校有关部门及体育学院(系、研究所)应自上而下地重视体育礼仪的教育,研究、探讨、传播、践行体育礼仪。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实施部门或单位自身可以建立起体育礼仪活动的基金库;另一方面,要大力研讨和扎实推进体育礼仪活动的教育、实施和督导。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中应该明确纳入体育礼仪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激发其体育礼仪意识。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全面掌握体育礼仪知识,以宽广的体育礼仪知识面向学生传播相关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礼仪规范的形成。除了在课堂上传授体育礼仪文化的知识外,还可以开展体育礼仪的培训活动,讲解礼仪文化历史及发展,在校园尤其是运动场、操场附近,张贴宣讲体育礼仪知识的海报、图片,增强学生体育礼仪意识,帮助其进一步了解体育礼仪的规范与仪式,日常化学习体育礼仪的行为。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宣讲,我们相信体育礼仪的遵行将日益自觉和普遍,大学校园里的运动时空也将更趋优雅和健康。

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属于“半入社会状态”,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根据大学生这一行为心理特点,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礼仪氛围,促进大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提高。社会大众在观看比赛时按规定的时间进场、遵守秩序,对号入座;若身边有外国朋友在场时则应主动让路或指引座位;开赛前奏国歌时则应该起立、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它事情。在赛事进行中,不要随意在看台上来回走动或讲脏话,要不断为双方运动员加油,不喝倒彩或向赛场上扔易拉罐、水果等物。使用的口号、标语应有所节制健康而体现特色,鼓掌应注意有张有弛的节奏。通过良性发展的体育礼仪社会氛围的推动,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知礼节的情境。

大学生人格、性格、思维等虽然基本成熟,但是作为言传身教的大学生的父母,他们对体育以及其他学科课程的态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家庭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父母亲应该改变教育观念,纠正对体育的偏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鑫朋,王锐,李明慧.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18-120.

第9篇:礼仪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现状;文明礼仪;道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41-01

一、幼儿文明礼仪发展现状:

1、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疆主要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幼儿园8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的幼儿。在幼儿园中以幼儿礼仪教育为突破口,重在养成,促进内化。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在幼儿园中加强礼仪教育,不但能培养少数民族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培养少数民族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还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2、幼儿园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文明礼仪教育,涉及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教育幼儿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通过主题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幼儿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幼儿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小天使”,形成“人人有礼貌、个个懂礼节、处处讲礼仪”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时,需要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因为有少数民族幼儿,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使教育生活化;如:传统节日上的礼仪教育,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群众的传统佳节,节日里有很多风俗习惯,春节是汉族小朋友的传统佳节,每个民族都要互相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汉族小朋友要尊重维族小朋友们的一些生活上的风俗习惯等。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的生活教育化。做到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循善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榜样示范,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在幼儿园内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教师大会,利用班主任会议、校园广播文明礼仪歌谣和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出专栏、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文明礼仪活动氛围,在幼儿园内和教室里制作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图片,让孩子们在上下楼、自由活动或者是来园离园的时间里,都能感受到礼仪的熏陶。使师幼充分了解文明礼仪活动的做法和要求,充分认识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进步对师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进一步培养具有优良日常行为习惯的要求,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体现。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师幼进一步认识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明礼仪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人人讲文明、个个讲礼貌的良好氛围。

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