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如何提高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思维;语言编程;算法
1前言
目前,国内外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多数是以高层次的编程语言开始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编程语言语义语法的讲解上。由于教学方式单一,程序设计思想简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很少涉及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们普遍对学习编程没有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下降,如何才能在教导学生的同时将计算思维的概念融入到程序设计语言当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概念最早是在2006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ACM”通信中提出的。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系统设计、以及理解人类行为和其他活动,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广度[1]。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计算思维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是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思维的机器,它是概念性的思维,而不是程序性的思维,它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而不是计算机科学家的一部分。计算思维主要是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运用大量的数据来加速计算,例如,它可以被设计在内存和外存中使用。在数据压缩和解压缩程序中,它可以用作时间和空间的平衡开销[2]。计算思维以预防、保护和冗余、容错、纠错模式的思维系统来来恢复最坏情况的。例如,对于一个“死锁”来说,计算思维可以通过学习探索如何同步时间来避免“竞争条件”的情况[3]。计算机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人们还常用计算机科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方法[4]。计算思维则是用来寻求答案的启发式推理(格罗,2007)。
3计算思维与教学手段相融合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将计算思维融入现有的教学手段中,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一味的编程做程序员,而是要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如何编写程序、传输代码,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如何设计算法。
4理论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编程思维的培养上,适当调整或简化枯燥繁琐的语义语法规则,增加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前沿知识。此外,还应该多设计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有吸引力的例题,提高学生编程兴趣。例如,当我们讲解指针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入福尔摩斯如何获得沃森爵士房间号码的故事,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指针是如何指向一个变量地址的。在这里,我们演示高年级学生的作品,如“贪吃蛇”、“小猫钓鱼”、“读心术”等,用这种“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应用实例开始,逐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通过编写趣味程序来加强对计算的理解能力。通过构建教学模块相结合的贴近专业教学模式,结合教育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用计算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C语言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提到的“猴子吃桃”案例,我们可将计算思维的概念融入到解题方式中,引导学生使用一个递归的方法来解决。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从后向前推断的逆向思维,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递归算法和递归调用的整个过程。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递归调用的方法,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行为习惯。
5实验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重点实验和独立实验相结合。重点实验要求教师在实验课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在小组讨论和设计创新实验的问题上,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当遇到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师生互发邮件或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设计独立实验时,教师应该对自己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对计算机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描述问题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正常的实验教学只能提供有限的学时,这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在课下通过课后练习、认识实习和培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串连起来,自主设计实验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逻辑抽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6结语
我们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讲授程序设计语音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编程实践、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改变,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计算思维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创新。创新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这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争取将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金玲.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
[2]张敏.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
[3]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有关计算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对广大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有关计算思维的一些例子都是一些和计算机处理问题相关的思维方法。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侧重点应当是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并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这些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灵活应用这种思维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更多注重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接触计算机,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任务,这些都只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方面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框架,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框架仍然很重要,比如,学生仍需要掌握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仍然需要去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以及能够去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但这些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手段,不应当再是目标了。具体的计算思维能力包括如下例子:
(1)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阐释成如何求解它的思维方法
(2)采用抽象和分解的方法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型复杂系统的设计
(3)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等等,这些都属于计算思维能力的范畴。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巨大的,艰难的任务。许多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深入到了计算机科学的前沿。但是,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习,应当让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计算思维的思考方法,计算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伴随着人们的不断学习才能养成的技能。
2.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之前已提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完全打破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而是通过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本质,了解计算机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等。所以,在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教学的内容变更关系并不是非常大。当然,也可能需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变更,比如增加计算的本质,可计算性理论等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引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应当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从计算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不是内容和工具的改变,而是教学方式、理念的改变。这首先需要教师从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与分析。这要求学生对一些原理性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可能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扩展一些教学内容。扩展的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下去。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适当增加计算机语言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强调与计算思维能力有关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现。但应当注意,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是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意味着远远不止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在现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教师做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思考。例如,在所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会介绍到计算机使用二进制来表示信息,如数、字符等等,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们对此有个大概的认识,但不太可能引起普通学生对这些信息如何使用二进制表示的兴趣。如果引入相应的例子,就可能会引导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比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一枚爱国者导弹并未能成功拦截飞毛腿导弹,造成美军的伤亡。如果提示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爱国者导弹系统的内置时钟出现了问题,和计算机用二进制数来表示浮点数产生的误差有关,这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就会对计算机如何表示浮点数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示标准,如此一来,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兴趣会大大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实质上的大变化,但对于教师的要求显然是提高了很多。教师能不能以高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首先训练的还是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之上,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以后,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在这些基础之上,逐步使得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引起学生在计算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步形成。教学内容仍然分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的部分。具体的一些教学安排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安排差别并不大,因为笔者认为,计算思维的培养着重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教学的内容并不是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具体的课程安排以及课时设置,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当中的扩展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能较好的把握:既不能设计的太简单,太简单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动手,也不能设计的太难,太难,学生往往有挫败感,失去学习思考的兴趣。
4.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周宁(1977-),男,四川仁寿人,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016)王晓宇(1981-),女,上海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110)、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3JY006)、常州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GJY100200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35-02
自学能力是指不在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人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1.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屹立不倒并长足发展,必须拥有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均是以良好的自学能力为基础的,自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决定了人才的成长。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民族复兴和强盛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是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20世纪中叶,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学所学知识的70%可以一直使用至退休,而现今,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个数字降为2%。[1]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式增长,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解决工作和生活遇到的众多问题,并且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大学所学知识很快过时,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很快被淘汰。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大学生都渴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自学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大学生自学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自学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经常听到同学抱怨“老师讲的太快、太多,听不懂,就不愿意听了;老师讲课的理论性太强了,公式和理论很多,没讲公式和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事实上这些公式和理论是其他课程刚讲过的。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在中学阶段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和教师为学生们安排好了一切,不需要学生考虑什么时间干什么,怎样学。并且学习任务也非常繁重,学生不用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该学什么、如何学,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了。多年来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和安排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二是大学新生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学习意识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缺乏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当他们面对大量的自由时间由自己决定学什么、如何学时,他们就变得很迷茫,难以适应。[2]
三、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自学能力是一种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阅读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类工具书、报刊、杂志、网络数据库等资源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存疑”、“解疑”的能力;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在自学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完整的自学能力。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在思想教育、育人环境营造、教育机制建设上加大投入,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积极引导大学生“会学”,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高校在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上的方法与措施
(1)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现在多数同学不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甚至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追求,一旦考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学校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充分利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学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经常性的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历史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大力开展学风建设,通过各种竞赛、比赛、文化、文体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比学习、比创新的风气,形成一种固定的、长期的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的氛围。高校应在管理上创新,应把大学生当做发展主体,而非管理的对象,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规划,既制定短期的学业规划也制定中长期的职业规划,使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紧密衔接,激发他们的学习责任感、紧迫感。
(3)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多年的僵化教育造成很多同学看书时感觉什么都懂,而一遇到现实问题就茫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己动手做实验、做调研、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4)完善淘汰机制。高等教育应完善“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从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看,都是通过层层淘汰制度从而保证大学生质量的高标准,美国大学平均淘汰率在50%左右,英国20%~30%,德国30%,法国50%。[3]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淘汰机制,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并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大学生将淘汰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大学生自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老师要做到将大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而大学生要做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践行“会学”,而不仅是“学会”。[4]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科研、学科发展前景、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结合高等教育的特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意识。大学学习内容宽泛、教学进度快、各门课程性质和难度相差很大,这些与中学学习有很大差别。因此,新生入学起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大学学习的特点、课程的安排、学习的要求,使大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班会、座谈等不断向同学传输自主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改革授课方式。高校的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地选择新颖、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采用讲授—提问—启发、自学—解疑—渗透、专题报告—交流研讨—系统总结、学生调研—汇报—课堂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5]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发现其优缺点,好的地方要拿来与所有的同学分享,不好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努力做到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分享彼此的知识、思想与观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专业教师应从科研项目中挑选一些问题,指导大学生,由学生自己调研、查资料、做实验、进行科学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并汇报研究成果。通过完整地参与一个科研全过程,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意义、应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因此,学生应该自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业,做到主动学习。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向学习好的学长、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习惯,综合他人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6]在课堂上,不要死记硬背老师所讲授的具体知识,而是观察和体会老师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2)应该现代信息资源,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科技调研和文献检索的能力。大学生除了学习教材和一般参考资料的知识外,还要学会从网络、各类文献数据库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方便性和快速更新的特点,但网络信息资源所包含的信息包罗万象,大学生如何去快速、高效地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于高效的学习和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高效地检索网络信息资源,使其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3)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快速拓展视野,培养自己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现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都设置了大量针对本科同学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社会调研、实践项目,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申请主持或参与这些项目,通过项目开展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查找自身的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快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而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作为高校,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完善的制度,形成制度保障、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经费,形成物质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远大人生的目标,在学习过程围绕人生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加强实践、掌握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冰冰,周会娟,贾耿华.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09,(23):550,572.
[2]杨晓燕.大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109-110.
[3] 张婷. 浅析高校淘汰机制在促进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作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3):72-74.
[4]王有刚.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5):35,39.
而写作能力是英语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尽管大学英语写作能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却没有提高,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与学生学习成果的不理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促使我们应当认真反思大学的教育理念,审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大学教师。在科技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大学教师正确的使用教学策略,提高教育理论知识是推进教学进步的强有力因素。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着重探讨当今国内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三种写作教学策略:结果写作法,过程写作法,以及内容写作法。逐项分析各个方法的操作方法及优劣,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读者从中得到启迪,从而更好的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1.主要教学方法回顾
1.1结果教学法
结果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长期占据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的统治地位。它认为课堂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写作成果和文本结构,教师提供范文进行讲解,学生模仿范文,最后教师进行评改。评改过程中强调词汇,语法,句法的正确使用,这也是得分关键。
著名的结果教学法专家宾卡斯认为学习写作需经历四个阶段:熟悉文本,控制性练习,指导性写作,以及自由写作。首先学生应熟悉了解范文的特征,接着运用自身已学的写作知识有控制性的写作,并获得教师的指导,最后才能进入自由写作阶段。
1.2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过程,包括预写、创造、酝酿、起草、修改等。该教学方法在当今美国大学课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总的来说,该方法不仅重视最后的写作结果,而且更重视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
写作过程法的倡导者Zamel提出,写作不是简单的、直线性的过程(确定题目、构思、起草、修改、校队),而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诸多认知和社会的因素并受具体修辞环境制约的,迂回反复的过程。
一些学者和教师通过研究,主张不要教学生那种“学术或学院似”的正正规规,不痛不痒的文章,而要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寻找自己的声音和风格。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因为写作绝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不断重复和思考的交际行为。因此教师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以帮助学生写作。
过程教学法的操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写前准备(pre-writing):在此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审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有关素材,进行构思并列出写作提纲。2)写初稿(drafting):学生应才用个性化活动方式,独立完成初稿写作。3)修改(revising):修改一般在课堂上进行,采取学生相互修改和教师抽样点评相结合的方式。4)写二稿(second draft):学生根据修改阶段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写作,写出第二稿。5)教师批改与讲评(teacher’s feedback):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情况,给与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此次写作的优劣。
过程教学法的优势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写作的各个环节。学生亲身参与写前准备、写初稿、修改、写二稿等写作环节,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写作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第二,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反复的修改文章,能够拓宽其思路,不断发展思维能力;第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作文互评及教师点评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程教学法也不例外。它过分强调个体精神层面的功能,而忽略了社会文化对写作的影响。此外,由于缺乏对范文的分析及知识的累积,造成大部分大学生的写作内容匮乏。
1.3内容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与内容整合式教学日益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现象,这种教学法被称之为内容教学法。内容教学法比较注重写作素材的收集。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步骤:
1)收集信息。写作前收集关于写作的各种信息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到有用信息,接着再告知学生写作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去查阅资料、参加讲座、分组讨论,以获取写作素材,再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2)写初稿。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写作要求选取有用信息,完成写作第一稿。3)修改。学生完成初稿后根据自身情况自己修改、润色初稿。
内容教学法不光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使用所学知识,还能借助新知识的获取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但同时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学习者的现有语言能力要求较高。
2.评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每种教学法都有各自的利弊。为了提高当今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整合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首先,在写作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阅读各种英语文章。在确定写作目标之后,应到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分组讨论等各种形式获取有用信息。并针对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选取相应的有用信息。其次,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初稿写作和同伴互评。许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导致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混乱,错误百出。因此大学教师应教导要求学生重视打草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文章的体裁、结构、内容、语法、拼写等进行互评。这不但及时纠正写作错误,更能使他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了解评价规则,以避免今后写作中犯相同的错误。最后,规范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作文评价标准,把以往单一重视语法、拼写错误的标准向注重内容、思想价值的标准改进。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
本文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项目,针对全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宽、专、融”三个角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阐述。并以“互联网+”课程为例,重点分析了思维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此外,从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技术元素融入等角度总结了教师在思维训练和创新引导方面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教育;实践教学
1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概述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研究探索的课题,研教结合被普遍认为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计算思维的科学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无疑会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提出新的挑战。通过计算思维训练与本专业(例如:经济、通信、机械、交通等)知识相结合,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炼。计算思维的意义已彻底颠覆了计算机教育只是学习操作的传统观念,其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大学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通识课程,也是实现新一代人才培养目标和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重要前提。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思考的问题。在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持下,我们通过本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了一套基于“计算机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案。通过对部分班级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预计在2016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在全校近4000人中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现将试点过程与效果与各位同仁共享和共勉。期望北京交通大学的这次教学改革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2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实践方案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设计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机的系列课程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挣几个学分。依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宽、专、融”的动态立体化教学实施方案,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图谱,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1“宽”是指通识型(基础类)课程
通识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北京交通大学为了完成这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基础教学工作,我们发现,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让“吃不了”的学生能吃到,让“吃不饱”的学生饿不着,我们对学生进行入学测试。达到课程要求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不参加课堂教学,没有通过的学生,需要选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学后预计需要4~6周的时间完成测试和分班等工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MOOC教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如表1所示。
2.2“专”是技术型课程
技术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目前,北京交通大学为了完成这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开设了一系列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具体见表1。
2.3“融”是交叉型课程
交叉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灵活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目前这部分内容没有学分要求。如果有学生需求,我们基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我校除计算机学院,还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学院、法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共12个学院。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全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需要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情况,落实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对C语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二横一串”的教学方案。“二横”是正常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学模式分成两步走。“一串”是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创新拓展活动,结合表1中的“第三层次”设计了结合课程创新实践教学阶段。
3.1“二横”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我们采用了两步并行走的方法(“二横”)。一横,在现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变的状态下,教学模式采用了基于实例的程序设计方法,即学生利用实例在机房自学程序设计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即难点。学生自学后,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和难点分析。这个思路借鉴了目前的“翻转课堂”。但是,我们是通过编写程序设计实践指导书,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机房自学。二横,课程设置采用了“2+1”模式,即将原48学时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按照实验室授课占2/3,教室授课占1/3的比例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在机房授课,边讲授边实践完成教学内容。在机房安装自行开发的程序设计软件,学生需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实验题目。
3.2“一串”教学模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适当结合本专业,将学到的编程知识学以致用,用这32学时将学生在“二横”阶段学到的知识“串”起来。这将计入学生的创新活动记录,但不算作学分。下面以选修“互联网+”课程的41名大二学生为样本,详细介绍此套方法的实施过程。“互联网+”为全校选修课,41名学生分别来自于不同专业,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度的不同划分出A、B、C和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类;土木工程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类;机械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为B类;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类。将表2数据用统计软件整理后,如表3和图2所示。通过初步统计预测,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创新培养”教学方案。如表3所示,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B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预测题”。预测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我们将按照原定的A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A套教学方案调整为B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虽然方案选择的工作有些繁琐,工作量较大,但是通过助教的协助,是可以顺利完成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工作为选修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例如,我们对学生采用了A套教学方案,通过32学时的讲授和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了6个小实验,并通过“创新协助小组”完成了4组创新实验。2015年春季“互联网+”课程的学生作品如图3所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研究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这41名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新方案的“宽、专、融”三个阶段。下面是对41名学生的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问卷第一道问题是“通过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学习,是否有所收获?”,学生给出的评价如图4(a)所示。我们发现有近30名学生选择了“有很大收获”,说明学生对于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同时对学生反馈的兴趣点进行了分析,如图4(b)所示,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Office实际操作、二进制理论知识、计算机发展史8个方面进行调查。学生对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最感兴趣。而很少有人喜欢二进制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发展史。这也引起我们对今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4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方案实施的体会
4.1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全面更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根本教育理念,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学习自,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协作学习,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MOOC教学的大面积开展对传统的教师集编写讲义教案、讲授答疑、批改作业于一身的工作方式是很大的挑战。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家级精品课程来共享资源,积极参与高校开展的模拟教学、课堂录像、公开教学观摩课等活动,积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以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把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学生,从实践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我校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改革,同时针对校选课人数多、专业分布不均匀、教学人员不足等弊端,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选修课对于拓宽本科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专多能的“通识”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作为全校选修课,由于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使得教学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只有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确保这门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机系列课程熟练地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教研组提出了“二横一串”教学法,以加强教学针对性,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网络学习兴趣,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明显。
4.3融入新鲜的教学手段
我们采用了微信公众号、MOOC教学平台、“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APP选课指导手册等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给大学学习带来的深刻变化。例如,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APP选课系统,支持学生在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翻阅和选课。
5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大学生;物理;预习能力;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自学中的预习能力作些探索。
一、要重视和培养高职院大学生学习物理的预习能力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作为理工科专业,物理是必须要学好的一门课。原因是在应用领域里很多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它对学习者终身有用。虽然某些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在毕业后可能应用的机会少,但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头脑中物理严谨的思维方式随时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高职高专的物理一般包含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四个方面。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培养自学新知识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自学能力中的预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这种能力可以分为预习新课的能力,巩固新课的能力,复习旧课的自学和扩展知识领域的自学。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要先从预习、巩固、复习这三种自学做起,逐步过渡到独立自学。
二、培养高职院大学生学习物理的预习能力的途径
1.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物理作为基础性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专后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物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普遍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学习物理有恐惧心理。其实物理并非想象的那么不可高攀,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学习方法,而预习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么预习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教材,作用不会太大。如果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就要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至少需要10分钟,在剩下的时间里进行教学,显得时间仓促,影响教学效果,不能发挥预习的作用。由于学生的情况不能如实反映,往往妨碍学生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所以预习还是以课外为主,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对下一次的新课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在预习本上写出重点、难点和疑问(其实课本上都附有相关内容)。各抽查若干本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着重讲解,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质点运动的矢量描述”一节时,让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几个问题:质点位矢方向不变,质点是否一定作直线运动?质点作直线运动,其位矢是否一定方向不变?若质点的速度矢量方向不变仅大小改变,质点作何种运动?速度矢量的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作何种运动?在曲线运动中,与是否相同?上课时学生因要回答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
2.提高预习的效率
一方面是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使学生的预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自己在单位时间内的预习效果。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的连续性。物理课的每一章的各节是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的,每一节都是后一节的基础,所以预习时要循序渐进,将前一节的内容搞懂了才可进入下一节的预习。当前面内容没有掌握就硬去预习后面的内容,不懂的问题将会越积越多,学习心态就会越来越烦躁,并且不知从何处下手去改善,就有可能放弃而做了逃兵。
物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个计划,可以定期先预习后面的内容。包括内容小结、例题分析、讲解,既能预习知识也能开阔眼界、拓宽解题思路。物理的学习讲究“熟能生巧”。
(2)要培养预习的习惯还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比中学复杂,同时也要求学生更加自觉、更为独立,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业有着极大的影响。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有时还会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如果新生入学后身边有比较懒散的人,便会渐渐失去自控能力。所以新生入学后应尽快培养预习的习惯,以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气氛,大学里面的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大学物理的授课方式是快节奏,大容量,稍有松懈就会难以适应,产生挫败感,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是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课堂学习只是大学学习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要靠自学。在这里老师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同学们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促进成绩的提高。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一堂课,学生如果预习了,他上课就会注意听老师解答他的疑问,对老师的讲解就有思考的余地。例如,在讲授“刚体转动动能定理”一节时,课本上仅有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而无相关的例题。于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求解细圆环,转轴垂直于环平面且通过中心的转动惯量。细长直杆,转轴垂直于细杆且通过杆中心的转动惯量。并告诉学生利用公式求解即可,但学生反映太难了,做不出来。通过课堂讲解,有位学生觉得恍然大悟,明白了要学好物理不容易,要真正理解公式含义,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像上面的两个例题,同一个公式,不同的问题,积分变量不一样。
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把学生从中学阶段的“老师抱着走”过渡到现阶段的“老师扶着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预习前,布置给学生预习作业,他们首先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以课本为依托”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是在有好处的,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简谈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体育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邓燕林
浅析高职英语教师科研素质付兰,李琳
技工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探索高敏
图式理论对高职高专泛读教学模式的启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李峰,LiFeng
基于图式理论,改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李学欣,李旸
坚持奋斗就有成功的希望——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廖琴芳,LiaoQin-fang
巧设妙问助生理解——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评判性阅读能力刘凌
语料库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路静
从功能加忠诚解读《非诚勿扰》的英译配音罗胡琴,LuoHu-qin
兴趣研究与外语教学罗廷凤
是"无畏"号,还是"无瑕"号——从舰艇名称看因特网新闻报道译名规范问题倪洪源,倪芳,NiHong-yuan,NiFang
谈谈英汉语中的色彩与文化史春华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史云燕
大学英语互动式,参与式教学的探究田蓉
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教育目标浅谈杨艳
浅析复杂定语从句的分类和翻译张慧婷
对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任务型教学的思考张丽红,张萌
法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王竹雅
李商隐诗歌美学风貌的修辞因素分析曹建
《荷塘月色》思想意蕴探究——略及范文意义多解性范志云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刘晓燕
高职数学分层化教学探究林显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浅探刘倩,LiuQian
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王殿坤,崔文善
试析《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对国内音乐教育的影响姜宇丹
创新意识在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中的运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漆俊华,LiJun-hua
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新课标理念的渗透徐红琴,吴泽生,XuHongqin,WuZe-sheng
关于"专"升"本"后体育人才培养的诌议张玉军
试论线描在工笔画教学中的作用张春霞,ZhangChunxia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杜淑琴,黄洪波
关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朱晓霞
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潘宁
如何在教学管理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任晓梅,RenXiao-mei
论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误区及对策吴代夫
服装色彩运用对心理的影响杨薇薇,王晓云
大学生如何写好简历张凯
对初中政治备课的几点看法李强
培养初中学生记忆能力,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丁杰
浅论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永雄
新课程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刘磊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学习方式的变化——探究式学习谢芙蓉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艺术樊兴容
演示实验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胡远富
试谈"选择——分层——协进"模式下的化学教学沈辉
高中生物总复习要重视处理好四个关系冯建生
生物教学课堂提问之我见刘蓉
论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曹卫军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浅见张泽昌
浅谈新理念下如何上好中学体育理论课骆胜
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陈学梅
"早恋"就像青苹果——浅谈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王永红
如何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杨国庆
还语文作业以生命色彩曹丽丽
例谈"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丁小波
简谈戏剧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牛泽霞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徐奕珍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浅谈袁丽莉
浅谈如何振兴贵州安顺地区学校的诗歌教学张贵英HtTp://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心得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张芹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张勇
高处不胜寒——也谈作文教学周敏
《关雎》《蒹葭》缤纷入双眼,爱情教育阳光进课堂——利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爱情教育初探朱艳容
初中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的探究杨锋泼
论中学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的特征与趋势陈敏
激发英语学习动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何敏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胡春燕
优化问题设计,提升教学效率李铃钢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落后的原因及其策略潘登
英语幽默之语音分析王海英
创设情境,内舒外展,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杨云
也谈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周丽萍
原来"错误"可以美丽——浅谈如何转换教学中出现的错误陈兰
浅谈思品课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侯理明
浅议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四入"教学尝试韦会祝
加强时事政治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张正碧
巧用多媒体营造"有声有色"的历史课堂印秋平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王成云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杨华
浅谈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沈靓
浅谈关于课堂讨论的一些想法黄显
构建和谐校园提高育人质量李再禄
怎样制定教学目标邵兴
论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吴能军
浅析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吴又平
浅谈农牧区中学的德育工作张兴祥
巧设阅读教学主线董三妹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仍然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在课堂上大多强调句型的讲解和练习,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具体的应用语境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另外,多数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接触英语口语的机会少,英语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再加上部分内向学生的“恐讲”心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很不理想。
笔者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普遍存在语音语调不准确、人称指代混淆不清、基本语法使用错误、表达逻辑性不强以及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
(二)口语教学的改进思路
第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主要练习方式:模仿。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使学生充分体味英语的语言艺术美,用心把握英语语言固有的语音语调、节奏和韵律来解决学生的语音语调问题。具体来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注意变音、弱读、同化、省略等现象,把握语句的节奏、升降,领悟语句整体语调变化,注意音义结合,根据表达的思想内容,赋予恰当的语气语调。为此,可以让学生练说英语绕口令、学唱英语歌曲、看英语影视录像、朗读背诵英语小品文或诗歌、讲英语故事或笑话,使学生在说学逗唱中感受英语语言艺术。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准确流利的口语,主要练习方式:背诵。第二阶段的教学似乎有点枯燥无味,但教师如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强化记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背诵是语言知识积累的必由之路,无论是词汇、习惯表达方式还是优美语篇,只有牢记在心才可能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连贯的口语,主要练习方式:复述和辩论。在第一、二阶段的基础之上,训练这一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成段说话的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复述以避免背诵。此外,通过组织辩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由连贯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还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创新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快速反应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对口语表达的影响。
第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文化底蕴,主要练习方式:讨论。事实上,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予以讲授,但在第四个阶段还有必要给予重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底蕴,语言的交流可能无从进行。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就课文或社会文化现象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化敏感性。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①给学生提供模板进行分析(包括口语、书面语、惯用语、习语、谚语、俚语、成语等);②从文化的角度提供给学生有关方面的材料和各类练习题,并提供能让学生进行筛选的答案,以使他们有机会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③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关文化方面的概念和原则,如交际的得体性和礼貌原则。具体地说,通过日常用词、表达和行为差异的比较,学生能够分析得出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际障碍,从而理解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和功能;④组织学生观看英文教学影像资料;⑤鼓励学生多读有关西方文化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通过认识西方文化、习俗和了解西方人的心理情感,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跨文化感,从而使他们能站在一个更开明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理解国内外的文化及其异同;⑥邀请专家教授讲座或鼓励学生和讲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交谈。
大学英语口语课是一门培养和激发学生口语兴趣、提高其口语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亟待教育主管部门和英语语言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英语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