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农学专业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专业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专业体会

第1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关键词】: 农学专业课实践兴趣方法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理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钻研,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课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如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又如糖类和ATP是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再如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够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非洲人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如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切身体会和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腰酸背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的质量。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学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农学专业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按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对各目标课程进行认真编制,编写各学习单元资料,实施教学计划,课程组合上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把某些专业基础课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按照职业目标和生产季节组织专业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2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农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学科分类的特点表明农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学科差异性较大,专业特点不一,课程各异。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管理类(各种管理)工作的许多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涉猎三农问题,就我国行政管理的总体状况和重心而言仍然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无论是管理组织比例还是管理人员比例,涉农数目都在60%以上。因此了解农村、精通农业和熟悉农学等均有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差异性概览与分析

    目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专业方向设置较细、差异较大,但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相同之处,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五大部分,而且各个部分总课时数也有具体规定和一定的比例关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定(律)有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由学科培养方案可以看到,农学专业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基本一样;专业基础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近似与类同;专业课程中部分课程相近似;选修课程中的部分课程也有相似的基础知识点和学科理论交叉点。所有这些都成为农学专业跨学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加上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扎实的基础研究条件。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公共选修课,积极选报相关管理方面的课程,并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将所选报的管理类课程内容详细了解、扎实掌握,力争系统性听课并坚持课后交流与讨论。2.利用本校不同院系所开设的“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积极选报有关管理类辅修专业课程学习,系统掌握管理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并获取相应的学位证书,相对而言该途径社会认可度更普遍、更权威。3.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选听相关管理专业课程,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网上的远程课程,收听、收看相关精品课程的视频和光盘等影视资料,学习和掌握有关管理类的课程内容。4.目前大学教育资源相对透明,同城高校相距较近,异校听课也较易实现,也可以通过同学、老乡、亲戚和朋友等渠道获得教学课件、教案、习题集和考题资料等方便自学。5.利用图书、杂志、期刊、教材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等资源自学相关的管理课程,掌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增强管理专业的兴趣爱好,在主专业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随时发掘第二专业素材和培养跨学科意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

    四、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模式,促使学生提高跨学科(管理类)学习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因此,在新生入学后,要及时地、多次反复地向学生阐明专业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这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另外,还要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双学位学业指导工作,要让学生明确跨学科(管理类)开设的专业课名称、开课方式、方法和学习目标等,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让感兴趣的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兴趣及就业(深造)目标,掌握要点、明确相关事项和存在的疑难问题等。争取及早准备,查找所需要的教材书籍和光盘等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农学专业和所跨专业的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课程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要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延伸和找出异同点,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还要突出专业实践过程,促使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养成科学严谨、求是创新的学习风尚。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所跨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等,激发学生对所跨学科的兴趣,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对所跨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促使或带动对本专业感兴趣,对所跨专业的学习也会促使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带动激情,激情激发热情,对于学生的好奇、探讨、争论等尽可能给以及时解答或引导。把跨专业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等及时总结、纠(改)正,使农业高校在各自主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农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以适应社会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农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3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关键词:农学;课程;教学;实践;模块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农学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在实践课教学中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参观法”为主,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都是由老师精心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地方去参观,但由于时间、场地有限、还有人多、经费等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都是走马观花。这种“参观法”实习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从而使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理论应该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煅炼,影响了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模块化教学法概述

模块化教学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应用,要求教师要精选教学任务,提前做好准备,介绍内容要讲究艺术性,评估时尊重学生成果。但教师本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强弱、工作量的大小是决定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农学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专业工种为模块,把农学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它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模块化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模块的设计,模块化教学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设置模块。在充分理解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每一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从而使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农学专业,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是一个模块,播种是一个模块,田间管理是一个模块,作物收获又是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操作,知识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感悟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在实行模块化教学时,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在教学内容上指导学生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在实践环节上与行业需要,行业标准紧密结合,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模块化教学的具体程序是:①划分小组。划分原则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实现所谓“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相互借鉴。②确定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③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去完成任务。④学生实施。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⑤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模块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模块教学法突出了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依据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相关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今后能独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面对工作中的任务和困难。模块化教学法凸显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水平。

2.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模块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逐步熟悉、掌握相关操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会“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学习动机,主动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3.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模块教学法的特点是:学习是为了就业,为了岗位需求,为了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引入就业岗位,满足未来职业技术要求。模块教学法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化基础,熟练掌握了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另外,还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正确理解中央对农业的方针政策,稳定其专业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每堂课,由过去的“一潭死水”变成一个活跃的课堂,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8(2):47-49

[2]郑小波.构建广适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DD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本科人才培养

第4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我国古代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古代农业文献,是极为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古代农业文献是指古代论述农业生产及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著作,据统计,从春秋战国至清末,官私撰著的农书500多种,现存者尚有300 多种[1],属古代大宗科技文献之一。

一、古代农业文献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古代农业文献包括子部农家类中的历代古农书,以及散见于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中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经验、技术和知识的专书、专篇与资料,具有宝贵的文献收藏价值、学术史料价值与科学使用价值。

二、不同时期的古代农业文献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农学的文献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第二十六卷《士容论》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讲的是农业,《上农》篇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鼓励农桑的政策和措施,强调精耕细作技术。《任地》、《辩土》、《审时》等 3 篇论述了从耕地、播种、定苗、中耕除草、收获以及农时等一整套具体的农业技术和原则,内容十分丰富。在此时期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先后提出了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的农书,大部分已经失传,其中有《?锸ぶ?书》的辑佚本为代表,《?锸ぶ?书》是后世的通称,“是汉成帝时期?锸ぶ?所纂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p区种法等”[2]。

3.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为代表作品,《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4.隋唐两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随之出现了专门以南方水田农业为对象的农书,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花、果、茶为中心的专业性农书也明显增多,且有不少是开创性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较典型的作品有《橘录》,又名《永嘉橘录》、《橘谱》。这是宋朝韩彦直所纂世界上第一部柑橘类专著,对柑、橘、橙、柚等芸香科常绿乔木作了科学的分类,它也是一部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

5.元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业文献官修的较多,很多农书都是中央和地方官吏直接参与编写的,且大多通俗易懂。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辑要》是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共7 卷,6 万字,反映我国北方农业科技的综合性农书,主要是辑录古代农书中农业技术部分,故名“辑要”。该书分典训、耕垦、播种、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育 10 个部分。《王祯农书》是元朝王祯所纂一部我国综合性农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汉族农业技术和南方汉族农业技术,本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6.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农业文献数量急剧增多,官撰和私人著述大型综合性农书和地方性小农书数量均有增多,且实用性更强。如《农政全书》、《钦定授时通考》。《农政全书》是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所著,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有贯穿始终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本著作也是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徐光启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钦定授时通考》是清代官修的文献汇编式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汇辑前人关于农业方面的著述,搜集古代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事的记载达427种之多,并配插图512幅。共分8门:“天时”,论述农家四季活计;“土宜”,讲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内容;“谷种”,记载各种农作物的性质;“功作”,记述从垦耕到收藏各生产环节所需工具和操作方法;“劝课”,是有关历朝重农的政令;“蓄聚”,论述备荒的各种制度;“农余”,记述大田以外的蔬菜、果木、畜牧等种种副业;“蚕桑”,记载养蚕缫丝等各项事宜。全书结构严谨,征引周详,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见,堪称是一部古代农学的百科全书。此书不但对清代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且对国内外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农业文献的分类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图书馆界和科技界合作,对古代农业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也是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农业文献的分类和整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科学研究事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献分类是以特定的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的学科知识内容及其它显著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文献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料,因此分类时一般以学科知识内容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并辅以其它显著特征。”[3]

根据分类标准选择目标的不同,分类类型主要有:实用分类、现象分类、本质分类。

根据所记载内容的范围,中国农书可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

1.综合性农书,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按其涉及地域范围的大小和编写体例的不同,又可分为全国性农书、地方性农书和月令类农书三类。

第5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来提高农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长期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专业课教学一味强调以升学为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空洞的理论知识,突出升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丰富,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结果到了生产中,不知从哪下手。如讲到田间具体实践时,站在那儿,无从下手,这就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在教学中,不光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该专业的从业能力,关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也可能会为今后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不光是单纯满足升学,而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新课标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专业从业能力,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要注意学生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与人合作、诚信的培养,把素质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课堂中去。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才能从言行上感染学生。教师要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对大是大非的正确判断能力。因此,我们的专业课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格培养。我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而且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它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人的思想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操作能力

农学专业新课标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中职学生打造成能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走出校门能直接服务于社会。那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加强?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再指导。

每周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实践课,就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例如:食用菌栽培、各种作物的栽培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学校开设了实验课程,先由教师演示,然后由学生动手。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之欲望,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条件毕竟具有局限性,实验只能反映一方面;要想使中职学生在今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立足之地,除了在校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外,还必须进行课外实践。要到工厂或企业参加实践劳动,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培训,将课堂中不解的问题带到一线中去,能增加感性认识。在参加实习劳动过程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比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讲解效果好得多。这一点,是我们农学专业课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上所提及的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动手、参加劳动、讲授知识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平、良好的敬业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都会与专业课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品德与工作态度等方面的修养,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理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制订自培计划,假期参加各方面的培训,都是为了更新、提高自己。要做到:既能诠释原有的理论,同时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与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新动态。特别是处在日新月异快速更新时代,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自己的知识,及时跟上时展、知识更新的步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第6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2-02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概括讲授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另外还针对当前作物栽培中的研究热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精确栽培、滴灌技术和矮密早栽培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为避免作物间的雷同,在“各论”讲授中采用专题形式[2]。如棉花重点讲授四大栽培种、生育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和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重点讲授玉米的栽培亚种、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以及吨粮田栽培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如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等;作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栽培技术在作物与环境关系中的调控作用。解决难点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其共性理论难以归纳和掌握等。

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基础型实验(实验课)——提高型实验(实习)两层次开设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6个实验项目,力争做到少而精,如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作物田间测产等。在实习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进行作物全生育期考察。在每一届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时,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全方位熟悉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面向教师全面采用“4321教学模式”

“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参观、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3种教学模块(理论课、实验课、实习),2种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借助于SRP、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系统的作物栽培理论传授(课堂教学);二是与作物栽培理论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

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滴灌技术、机采棉技术等。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

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的一般规律,生态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栽培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普适性技术,以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第7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关键词 生物工程 遗传学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8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Genetics for Bioengineering

WANG Lunji, JIU Min, MA Liping

(College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genetics for our bioengineering and with several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voiding du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Genetics; teaching experiences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研究范畴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也就越来越多,其教学内容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日益严重。①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理论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就我们生物工程专业而言,遗传学的理论学时已压缩为48 学时,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的锐减形成了尖锐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近年来,本专业的几位授课教师在平时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及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教学改革尝试,现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谈些体会。

1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教材的选取问题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关遗传学的教材也可算是琳琅满目,故此,如何在众多的遗传学教材中选取适合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也是几位执教遗传学课程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很是头疼的大事。

1.2 如何解决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锐减之间的矛盾

遗传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和融合,导致遗传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的内容重叠,不仅占用了遗传学教材的篇幅,而且造成教学的混乱,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遗传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都在10章以上。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理论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就我们生物工程专业而言,遗传学的理论学时已压缩为48 学时,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的锐减形成了尖锐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有效讲授本学科内容,也是生物工程专业老师们时常讨论的关键问题之一。

1.3 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期盼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授课是一门技术,应付容易,讲好真不容易。由于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资历较浅的老师而言,要想真正地把遗传学这门课讲授好也不是很容易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期盼也逐日升高。这就迫使授课老师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高的期盼要求。任何一位老师都有提高自身授课能力的方法手段,但收效也各有不同。几位授课老师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取得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4 学生对课堂参与程度较低

现有的教学现状多为老师在讲台上对授课内容喋喋不休,同学们在下面低头倾听,究竟授课效果如何,那是老师们的事情,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同学们参与课堂,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2 遗传学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几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2.1 教材的合理选取

近几年来,由于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原因,遗传学的教学工作先后由纠敏、汪伦记和马丽苹三位老师执教。不同的老师对遗传学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遗传学课程教材的选取也各有己见。第一位讲授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的是纠敏老师,她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选取了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教材,该教材略侧重于农学类遗传。后由于纠敏老师到浙江大学进行访学进修学习,该遗传学课程由汪伦记老师接手执教,他认为生物工程专业的遗传学要有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不应该侧重于农学遗传,随后将遗传学课程的教材由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改为由陈三凤主编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方面的遗传。后由于纠敏和汪伦记两位老师出国进修的原因,该遗传学课程改为马丽苹老师进行执教。我们三位老师时常坐在一起商讨遗传学教材的选取问题,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略侧重于农学,不能显示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的特色,汪伦记老师选取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知识面相对狭窄一些,并且研究生课程也开有微生物遗传这门课,学生存在重复学习之嫌,固在进行教学大纲重新制订之际,即将教材选定为由刘庆昌主编的《遗传学》,该教材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体内容科学合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经过近两年的课程讲授,该教材内容一方面解决了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略侧重于农学之嫌,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的不足,同时授课内容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2.2 集体讨论教学大纲,避免交叉学科授课内容的重复

众所周知,遗传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②因此,遗传学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学习内容;“遗传的分子基础”、“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则是《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点;“DNA 损伤修复”在《生物化学》中也已有介绍。对此,全系教师利用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大纲重新修订的大好时机,多次召开全系教师大会,针对如何避免生物工程专业不同课程间授课内容重复的大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一改以往同一内容多次重复的局面,学生对此感受明显。

2.3 旁听资深教授讲课,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一些年轻的老师来说,要想真的把这门课程讲授好并非易事。目前多数老师往往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完善课件,认真备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但纠敏老师讲述了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旁听资深教授的讲课。纠敏老师曾经连续听取3位资深教授的遗传学课程的讲授,收益匪浅。通过听课,一方面使自己对遗传学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不同的老师其侧重点不同,讲授的方法也不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自己的讲课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是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理想途径。

2.4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一方面通过老师自身的努力,尽可能结合最新学科动态,以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解决教材滞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无法及时进入教材的缺陷;另一方面,我们认真选取一些适合于学生自学的参考书供同学们课外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改变以往的老师课堂上喋喋不休、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因兴趣而学问,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升华。③

3 结语

通过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努力,经过两学年的改革尝试,本教研组的老师均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较以往大幅度增高。近年来,几位老师也在着手完善遗传学网站和教学平台、试图采用双语教学等方面完善遗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共同期待一个良好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注释

① 闫荣玲,廖阳,李常健,张敏.《遗传学》课程教学体会与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5):97-98.

第8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教学优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我国的作物栽培学课程是20世纪50年代按照前苏联高等农业教育模式设立的,已成为各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现代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各高等农业院校已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主讲教师的传、帮、带,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作物栽培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作物栽培学双语教学中,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以下3条途径:(1)对本单位现有师资进行整合和挖掘;(2)与国外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外籍专业教师;(3)聘请国内相同专业具有较好外语水平和专业经验的教师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1.2 重视实验师资建设

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下,作物栽培学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理论课教师相比,专职实验教师不仅在职称晋升和业务进修等方面的机会较少,而且受到学生及其他教职工的尊重程度也相对更低,极大的挫伤了专职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挖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高专职实验人员的地位,明确其考核标准,并积极鼓励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大胆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1.3 激发教师教学激情

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不管是才疏学浅的年轻教师,还是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年长老师,其主要精力是忙于申请各种的课题,而关注教学的时间较少。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可以成立由老中青教师结合的教学督导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结合督导组和学生的评价,最终给出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意见,并将此意见与职称评定挂钩,促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学,激发其教学激情。

2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2.1 调整课程设置

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使得各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在开课时间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总论与各论内容衔接、学时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各院校在作物学课程设置改革上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1)将作物栽培学安排在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课;(2)增加实践课的学时数;(3)协调统筹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并据此调整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学时数。

2.2 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作物生产发生了巨大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推广适用性技术为主,进入本世纪来转变为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对传统的观念和理论有所突破,生产目标由高产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因此,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作物群体质量指标、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抗逆栽培、轻简栽培、机械化栽培和信息化栽培等内容,以适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3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3.1 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为“五个一”(一本教材、一本备课本、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试卷)模式,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练习。但学生通常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对作物相应的生长发育和栽培技术等缺乏直观的印象,传统教学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利用幻灯、投影、录像和动画等媒介,将传统的语言表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可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农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创新精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开拓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作物栽培学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传统评定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成绩及课堂考勤,前者占90%,后者占10%)占总评成绩的30%,期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显然,该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平时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实现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以及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以往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只是以实验是否顺利和实验结果是否准确为依据,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正能力。要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求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即按照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试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结果分析和表达是否符合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细划打分,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董钻,沈秀瑛.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谢世清.《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1996(1):15,19.

[3] 陈超君,黄荣韶.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大众科技,2012(3):182-184.

[4] 金小马,官春云,屠乃美,等.作物栽培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3):59-60.

[5] 贾宝艳,王术,黄元财,等.作物栽培学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6):61-63.

[6] 江绍琳,江绍玫.作物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思[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33-334.

[7] 左青松.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177,191.

[8] 易镇邪,王峰,张海清,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51-54.

[9] 王小琳,余泽高,顾正清.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耕作学》“1234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0(6):30-31.

[10] 李文,高尔明,赵全志,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4):25-26.

[11] 刘齐元,黄英金,曾勇军,等.植物生产类专业《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39-16041.

[12] 王冀川,高山.“作物栽培学”构件式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86-89.

[13] 海江波,索学芳,高金锋.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0(2):39-40.

[14] 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2007(3):31-34.

[15] 陆大雷,周桂生,陆卫平.作物栽培学学研究性教学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34.

[16] 朱新开,郭文善,李春燕.作物栽培学课程组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227,230.

[17] 李文,史宏志,李伶俐,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6):31,35.

[18] 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第9篇:农学专业体会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特色课程;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25-03

一、核心素养:设置学校课程的风向标

2016年9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面对这一体系,我们必须着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内容,二是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在细细研读国内外关于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后,我校结合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进行了反复思考。我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色,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提出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所在。对学校而言,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更应关注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苏南农村小学,我校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质,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学校的课程方案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从国家规定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维度进行架构,形成了“一体两翼,一校两院”的课程结构。其中的“一体”是核心课程,指的是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两翼”中的一翼,指向促进人格成长的活动课程,包括仪式典礼、节庆活动、体育艺术科技、亲子活动、读书节活动、素质教育成果汇报展演、书画展拍等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类课程。另一翼指向促进智慧成长的学科拓展课程,包括国学经典、数学游戏、英语口语、科技小制作、小荷花剧社等学科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与第八次课程改革同时进行,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一校两院”校本特色课程,即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德育校本课程,以“少年农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以“少年书画院”为载体的艺术校本课程。这三大校本特色课程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基地,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系统编制了课程标准、学期课程实施纲要、教与学参考用书、三大校本课程管理控制程序文件,开发设计了主题学习活动方案。它们既是课程建设的平台,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抓手,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地。

二、特色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少年军校有少年军校陈列馆、军事拓展活动基地、国防教育趣学空间等课程实施基地。《少年军校课程》按照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安排知识性主题、活动性主题、研究性主题等三类活动主题。知识性主题的活动,让参与学生获得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军事知识与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军、学军的意识。活动性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性主题活动,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研究性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主题的研究,通过上网学习、寻访、阅读、合作研究等不同的途径,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现代国防意识、爱国情感等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少年农学院有蔬菜种植方桌田、红领巾小桃园、蔬菜大棚、家禽养殖区、小小农展馆、小荷美食工坊、小小组培实验室和玻璃花房等课程实施基地。学校围绕“我是小小种桃人,以桃为媒爱家乡;我是小小花艺师,以花为媒爱自然;我是小小美食家,以菜为媒爱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员,以物为媒爱探索”四大目标,整合校韧饨萄ё试矗优化、调整少年农学院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体系,开发设计系列主题学习活动,帮助来自农村的少年儿童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和体验探究学习,积累劳动和生活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探索的品质。

少年书画院近1800平方米,包括陶艺教室、国画教室、书法教室、创作室等十多个专用美术室。少年书画院课程实施坚持普及和提高两手抓。在普及层面上,把人人写好一手中国字作为基本要求,以书画院校本教材《清清水墨》《悠悠书韵》为依托,以美术课、写字课为主阵地,着力培养和提升全校师生的艺术和审美素养。在提高层面上,外聘有名望、有经验的辅导老师,签订培训目标责任书,做实做细做优各年级少年书画院小学员的日常培训活动,并通过师生作品展拍会、各级各类书画竞赛、书画考级、素质教育成果展演等多种方式,促使更多的学生学好书画技能,爱上书画艺术,为师生搭建展示艺术素养的平台。

纵观我校三大特色课程“少年军校”“少年书画院”“少年农学院”的实施过程,在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学校内涵、强化学校特色课程的后续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核心素养体系颁布后,我们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有了新的内涵,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发挥三大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多源汇流:形成特色课程的新活力

1.家长群体:课程建设的新生力量

我们倡导“每一位家长都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为此,学校开展“小荷家长进课堂”活动,整合家长的教育资源,结合三大特色课程,形成课程菜单。每个班级通过家长委员会推荐有特长、热心学校公益事业的家长志愿者,每周二、四社团活动时间来校给学生授课。社团活动时间,“小荷妈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童话故事绘本阅读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小荷爸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国防军事趣学空间”里带领孩子们体验国防教育,利用VR设备模拟战争情境,进行实枪演练。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使我们的课程更有了生命的活力。

2.实践基地:课程实施的最佳场所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乐园。在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中,学生是课程参与的主体。如何利用学校校本课程基地,提供最佳的场所与环境,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服务?学校根据“一体两翼,一校两院”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以“学校基地主题活动课程的系列开发”为研究课题,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我们在农学院基地主题活动课上作了尝试。要求语文老师创造学生与大自然亲密的机会,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一是观察,即带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生长与收获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二是阅读,阅读与植物、节气、种植相关的农谚、古诗、童谣,丰富知识;三是写作,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遇到不懂的,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调查访问等方式再学习。我们希望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让少年军校、少年书画院都成为课程实施的最佳场所。

3.特聘教师:课程发展的智慧锦囊

在三大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特聘教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少年军校将继续与共建部队协同开展活动,在每学年开学前夕,学校举行全体学生在校常规军事化训练,共建部队的官兵们通过集训,让学生在学会队列、行走等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打军体拳等更高难度的动作;社团活动时,邀请官兵来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系列教育,如军史讲座、介绍英雄事迹等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共建部队参观战士们的内务整理、军事训练,并请战士们根据切身感受讲述独立生活的体会等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