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医学遗传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遗传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遗传学问题

第1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三个主要知识点: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拉马克、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1.2 教学形式

笔者采用了“问题串教学法和概念图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阅读教材为基础沿着教师设定的问题串,找出本节内容的三个核心知识点,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以概念图为依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以提升。

2 教学过程

2.1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蝴蝶。设置问题串供学生讨论:

① 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② 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成?

③ 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与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如果有,又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探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讨论,有些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给出完整的答案,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以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课件展示拉马克的生平,强调他敢于同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做斗争,尽管遭到了种种攻击,但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10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①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 你能举出以他的观点为依托的实例吗?

③ 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吗?

④ 你认为他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有哪些?

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分析教材指出主要观点,并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它的进步意义,理解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不以权威论的生物学素养。

设计意图:经过自主学习,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取拉马克进化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缺陷,认同生物进化理论既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一观点。教师对学生探究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当倾听者和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2.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教材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为依据,让学生通过自学得出相应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其要点。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充实一些具体事例,如长颈鹿为什么是长脖?从而对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进行适当的否定,引导学生说出进化的其他实例,进行适当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概念图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图1)。在此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讲解,然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原料、动力、结果、内因等,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图2)。

在学生理解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达尔文的贡献是什么?

② 由于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关于遗传与变异的本质达尔文是如何解释的?并举例说明。

③ 既然个体的表现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那它还能成为进化的基本单位吗?

④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种大爆发现象(提示:如多倍体的形成)。

通过讨论,学生肯定了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也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认同自然选择学说从诞生起就不断的被质疑、修正,而这恰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使学生发现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观点是根据已有事实不断推论和完善总结出来的,体会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认同科学的探究是在曲折中前行的,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这些都说明即使像达尔文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其思想观点也会有局限性,学生在讨论其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得以升华。

2.4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教师设疑:什么是种群呢?什么是基因频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完成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的形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在课后能主动预习新知识,效果当然要比教师强迫学生预习来得好。

2.5 当堂检测

通过习题训练,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了解这一内容会以何种形式考查,为课下复习指明方向。习题的设置要紧扣当堂所学,这种方法极具针对性,效果显著。

3 教学反思

第2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串;学生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3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3

“问题串”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按照一定逻辑结构设计的一组彼此关联的多个问题。问题串也称问题链,是指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问题系列:(1)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2)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条件;(3)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同一主题。“问题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其本质是一种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串”穿插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化学素养。

一、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深入思考问题,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被表面现象和各种干扰所迷惑的思维品质。在实际教学中,应对问题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深度加工,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

例:针对SO2与BaCl2是否反应?设计如下问题串:

(1)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你认为该沉淀是什么物质?

(2)如果有该沉淀物生成,除此沉淀物还有什么产物?

(3)亚硫酸钡能否存在于盐酸中?

(4)相同条件下,亚硫酸与盐酸的酸性谁强?反应能进行吗?

上述问题诱使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强化学生对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二、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发现新的联系,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维策略,寻找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教学中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重视问题的探究过程。

例:探究氧化剂的氧化性与介质的酸碱性有何关系,设计以下问题串:

实验情境:在浓硝酸中滴入两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后逐渐褪为无色。

(1)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是什么离子的作用?

(2)浓硝酸中有哪些微粒?石蕊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离子的作用?

(3)在浓的硝酸钠溶液中也滴入两滴紫色石蕊试液,又会有什么现象?

(4)NO3-的氧化性与H+的浓度大小有什么关系?

将抽象性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性问题,降低思维难度。学生可以将问题与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从现象描述转化为相关问题,最终得出目标结论。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如何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表现为思维不循常规,寻求变异,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串,有利于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探究NaOH溶液变质时,设计以下问题串:

(1)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2)如果变质,则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证明?

(3)如何确定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4)变质后的NaOH溶液如何提纯?

这些问题中涉及到碱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混合物的提纯及实验操作等多种知识和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提供多种实验方案,进而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设计延展性的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思维的系统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有序程度,以及整合各类不同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巧设问题串,进行适当的演变、延伸、拓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例:过氧化钠复习,设计下列问题串:

(1)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哪个更稳定,能否通过实验证明?

(2)将过氧化钠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NH4HCO3、NaHCO3、明矾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3)将过氧化钠分别投入酚酞、绿矾、氢硫酸、氢碘酸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以过氧化钠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将氧化还原、溶液的酸碱性、元素化合物等知识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提高思维的系统性。

五、设计并列式的问题串,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有主见地评价事物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计对比并列式问题串,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设计下列问题串:

(1)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2)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3)将氯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4)将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比较出两者性质上的差异,进而分析原因,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并在分析过程中获得分析方法,学会由此及彼地进行推理,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实践证明,科学地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设计问题串时,应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优化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学录. 以“问题串”为载体,实施化学有效教学[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4)

[2] 王后雄.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 课程改革,2008,(7)

第3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配子 种类 类型 连锁 基因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时,感觉很困难,原因很多,其中配子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无法深入学习是一个主要原因。下面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对配子相关问题的认识。

一、配子种类的判断(基因独立遗传)

判断原则:(一)先确定基因的对数,如基因型为AA的生物,基因为1对;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基因为2对。(二)确定等位基因的对数,如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等位基因为0对;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等位基因有1对;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等位基因有2对。(三)配子种类为2n(其中n为等位基因对数)。

例如:

1.AABB的生物的配子种类有几种?

解析:AABB有两对基因,等位基因为0对,所以,配子种类为20=1种。

2.AABb的生物的配子种类有几种?

解析:AABb有两对基因,等位基因为1对(Bb),所以,配子种类为21=2种。

3.AABbCCDdEe的生物配子种类有几种?

解析:AABbCCDdEe有五对基因,等位基因为3对(Bb、Dd、Ee),配子种类为23=8种。

二、配子类型的确定(基因独立遗传)

判断原则:(一)确定基因对数。如AABbCC有基因三对。(二)确定等位基因对数。如AaBBCc有等位基因两对(Aa和Cc)。(三)画图。1.在每对基因下面用数字标出来。2.确定第一个基因。如果是等位基因就写两个,是相同基因就写一个。3.画线。第二个基因确定第一个基因后画几条线;如果第二对是相同基因那么画一条线,如果是等位基因就画两条线。4.连基因。把第二个基因连在第一个基因的线后。依此类推。

例如:

1.写出AABb的配子基因类型。(基因有两对,等位基因一对)。

画图:

配子种类有AB、Ab两种。

2.写出AaBb的配子基因类型。(基因有两对,等位基因两对)。

画图:

配子种类有AB、Ab、aB、ab四种。

3.写出AaBBCcDdEE的配子基因类型。(基因有五对,等位基因三对)。

画图:

配子种类有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八种。

三、特殊情况下的配子判断

1.连锁情况

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具有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形成的配子中基因也具有连锁现象,判断配子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例1:某一生物基因型为AaBb,已知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有哪些?

解析:由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有两种情况,A和B连锁,那么a和b连锁,或者A和b连锁,那么a和B连锁。画图如下:

第一种情况产生配子:AB、ab,第二种情况产生配子:Ab、aB,所以产生的配子是:AB、ab或Ab、aB。

例2:某一生物基因型为AaBbCc,已知此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连锁,C、c与之独立遗传,那么,此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有几种?分别是哪些?

解析:由于这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且A和B连锁,那么a和b连锁,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和c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把AB设为E,ab设为e,则AaBbCc可以简化为EeCc,那么,配子基因型可以用上述的方法画图求得配子种类:EC、Ec、eC、ec,然后把AB设为E,ab设为e,代进去,即:ABC、ABc、abC、abc,所以,此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有4种,分别是:ABC、ABc、abC、abc。

2.一个性原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的判断

当要判断一个性原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时,就不能按照上述方法推断,因为,性原细胞有两种(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1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而1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所以按照以下方法判断:

例: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两对基因独立遗传,1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摇?摇 ?摇?摇,1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摇 ?摇?摇?摇。

第4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常见问题

一般来说,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细胞、遗传学、变异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调节这五大类型。其中以遗传和变异为重要的生物教学内容。但由于高中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积极性较弱,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物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遗传与变异已经跟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大部分知识都已经超出常识的范畴,更因为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太过于枯燥无味,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一、基因突变是否会产生等位基因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明确提出:基因突变其实就是产生等位基因。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生的同义突变就是由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多肽链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样也算形成了新的等位基因吗?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产生混淆,还会降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经过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究发现,只要基因结构有所不同,就一定会产生等位基因。

二、生物学中的突变率和突变频率是否是同一个概念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生物教材中描述基因突变的稀有和珍贵时,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用突变率及突变频率来表述的,两者是同一个概念吗?一般来说,突变率其实就是指: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一个细胞发生某一突变事件的概率。通过调查发现,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当中,一般都是采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来表示的,而对于无性繁殖的细菌当中,一般都是采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分裂一次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表示。因此,在生物遗传学中,其实没有突变频率这一单词,而是生物学者根据相关的维基百科解释出来的。而突变频率其实就是指:在同一时间里,发生某一种突变的细胞占细胞群体的比率。由此可看,突变率和突变频率是相同的概念,可以通用。另外,在生物遗传学中,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突变体频率,该频率就是指在某一个生物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与前面两个概念的定义及意思不相同,不能通用,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突变体很有可能是新产生的,也有可能是几代生物遗传而来的,所以突变体频率与突变频率不是同一个意思,不能相互使用。

三、生物遗传学的多倍体具有可育性

经常可以在生物教材或者相关资料中看到类似于奇倍数的多倍体会出现紊乱或者不育的情况,而偶倍数的多倍体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经过相关研究者的不断研究,终于可以用一个举例来说明该问题,如果以同源六倍体为例,减数分类时6条同源染色体有可能形成一个六价体,也有可能会形成一个五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最后再使六分袍子中都含有异常的染色体数。从上面的举例结果来看,偶倍数的多倍体是具有可育性的。再譬如说:六倍体小麦细胞中含有拟斯贝尔托山羊草,一粒小麦和方穗山羊草的各两个染色体组,从而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来以偶数相会分离和表现出与二倍体相同的性状遗传规律。

四、培育无籽西瓜用四倍体做母本,为何要给三倍体的植株授粉

第5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70-03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介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完成,医学遗传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逐渐成为了21世纪的领头学科,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医学遗传学实验在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的链接上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当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变化,致使医学教育无论在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早地、更多地接近社会、接近临床,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多融入先进技术与研究成果[1~2]。而大部分医学遗传学实验则还主要关注在传统分子遗传学相关领域的基本实验操作,涉及遗传病相关资料的信息化获取与分析涉及很少,解决临床遗传学问题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尚未达到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求知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优化了原有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推进虚拟实验

依托于湖北民族学院网络中心,结合医学遗传学学科特点,进行数字化资源导学平台建设。网络平台的主体结构分为教师主导区和师生互动区两大部分。内容充实而全面,平台除了内容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专门开辟了“虚拟实验室”栏目[3]。网络课程资源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主要解决二大问题:

1.是医学遗传学实验中所特有的一些对人体有重大危害的和涉及到比较先进实验技术的实验,出于安全和成本考虑,学生往往无法直接参与其中[4]。虚拟实验可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实验的安全性高、成本低、效率高,弥补了实验场地设备不足、教学时空性的约束。虚拟实验教学不但可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还允许学生在出错时,自行了解错误的根源及后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与学的灵活交互[4]。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随时学习、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

2.是运用目前已经公开的人类基因组相关数据库,快速准确地查找、识别遗传病的相关遗传学背景信息,获取世界上最新进展的医学信息及科研成果[5]。近年来,遗传学领域的分子遗传学分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致病易感基因位点和区域被筛选或定位识别。不单是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被顺利定位识别克隆,一些复杂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阿兹海默氏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疾病,也筛选出了众多与疾病发生相关的遗传易感标记物及药物敏感或抵抗标记物,人类对于疾病的遗传学认知达到了空前高度[5]。如何识别查找获取人类遗传病相关的遗传信息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基础医学科研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上与时俱进,让医学生更早地接触相关知识,训练相关技能。由此,我们网络资源课程中的“虚拟实验”内容中专设了常见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数据库链接,主要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ncbi.nlm.nih.gov/)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为主,并至少安排一次实验课的时间介绍如何利用数据库完成常见人类遗传病相关遗传学信息收集,包括遗传模式、发病率、家系连锁定位区域、在基因组上的定位信息及热点突变位置等。

二、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巩固,通过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的综合能力和实验素质,促使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影响更为积极[6]。从临床角度出发,研究疾病的遗传因素、病变过程及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相互关系,为将来走上临床医生岗位的临床专业学生提供从事医学实践所必需的遗传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

实验教学具体实施上,将病例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教师结合具体的病例,提出实验方案和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若干问题,组织学生预习课本、查阅相关资料,以团队的形式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解决问题。并联合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在实验内容、设计、取材紧密结合临床,取临床真实患者的血液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真实病例分析。如人类染色体显带和非显带制备。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遗传病的家系调查;进行家乡遗传病咨询、系谱绘制和分析、再发风险估计,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假期调查报告。或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去当地医院的妇产科与儿科等科室见习,了解引起遗传病发病的环境因素和遗传病的预防措施,与医生或患者就某种遗传病的临床症状、传递方式、发病机制、再发风险以及预后进行探讨,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婚姻和生育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对遗传病预防的认知能力[7]。

第6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学风,校园文化,教师,大学生,培养,传承

1.高校学风是一种校园文化

1.1导向功能。首先学风文化能引导师生员工特别是全体学生形成“学习第一”的思想,引导师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优良学风的建设;其次,学校优良的学风文化体现了学校统一的价值观,指明了师生员工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师生的共同学习语言和团队意识。其主要表现为,通过优良学风建设及实施,加强学校内部的文化沟通,使学生之间、学生与员工之间在统一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的指导下,创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并使学校的价值观和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2凝聚功能。优良的学风具有极大的凝聚力。校园学风文化不仅能够使师生员工积极自觉地参加教学活动,而且积极向上的学风文化,能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的师生员工聚合在学校的旗帜下,团结进取,促进学校工作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3激励功能。良好的学风文化不仅能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自觉地参加学习,而且通过学习收获知识能进一步激发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发挥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觉性,从而产生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1.4规范功能。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学风、教风伦理道德规范(如道德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统一的价值观等文化功能来约束和规范学校全体师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和谐,促进学校的发展。

1.5创新和辐射功能。文化的创新功能促使学校学风永远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发展。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是动态的,是可以创新和传承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第二,文化具有开放性,它能不断吸收新内容并扬弃自身不适宜于时代的东西,它能融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优良学风文化而为己用;第三,文化的创新主要通过其成员的创新意识发挥作用。辐射功能指学校优良学风对学校其他工作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

目前学生的学风文化主要有以下问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机出现“功利化”倾向;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纪律意识松慨,个别学生养成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学习环境有待改善,宿舍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有待提高。教师出现以下问题:不思进取;学术腐败;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优良的学风校园文化,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

2.建立优良的学风,先期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恩威并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风既然是一种校园文化,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根据心理学原理:一种习惯的养成大约要经过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因此,优良学风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风是一种习惯,很多人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化。学习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没有一定的压力是很难形成的。我们要采用一定的措施,采用奖励和惩罚并重的办法进行。对学习习惯不好的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处罚措施。2014年6月12日教育厅网站上就公布《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意见》明确规定大学生的考评制度更严格,取消毕业前的清考。这将给我们形成良好的学风文化提供依据。当然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增加奖励的力度。

3.建立良好的学风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建设提升。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有什么的老师将来就可能培养出什么养的学生,老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是一名爱学习,肯学习,不断专研教材,引领本学科最前沿知识的引航员。知识几十年都不会变,只会用黑板、粉笔和教鞭,上课照本宣科,上课没有精神,这样的教师肯定会给学生带来坏的影响。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极为不利。教师应该要有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把三尺讲台作为神圣的演讲台,用最优美的语言或肢体把抽象的东西讲的生动具体,这样的教师学生是比较欢迎的。学生是良好学风文化的建设的主体。在优良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优良学风的培养提升。大家都知道,大学一年刚进校门时的学习风气都是好的,为什么到后来就慢慢地变坏了呢。实际上是学风文化传染的结果――学姐学哥们的学习态度感染了他们,上课玩手机、到教室里后排坐满,前面没有人,考试作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深受其害。同样的道理如果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一样可以学得更好,这就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所以在学风文化培养和建设提升阶段,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良好的学风文化。

4.传承学风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思政工作者在这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优良学风的传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多年的观察研究,我们认为思政工作者对学风文化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开放的自主学习的阵地。辅导员对其的影响远远大于普通老师,特别是在学风传承方面。如果学生每次到辅导员办公室都能看到辅导员在学习或与其他学生探讨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向他们那样认真学习。辅导员在其上课期间能够多走走教室,到宿舍里看看他们的业余生活,多谈谈学校好的学风,及时纠正不良的歪风,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优良的学风传承下去。

一个名人说过:一个家庭有没有前途就看两点,一是清晨起得早晚,二是读不读圣贤之书。一个学校的师生只要能够有优良的学风,该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就是社会最有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雪剑,李俊波.体育文化观[J].中国体育科技,40:5(2004),7~9.

[2]吴俊阳 大学生学风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硕士论文)

第7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第8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简而言之,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即为手机媒体。手机媒体需要以手机作为信息以及接受的终端,其平台就是手机上网,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各种以音频、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传播移动传播媒介。手机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广义的手机媒体涉及到以往的手机短信、手机广播以及手机报纸,同时也包括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视频、手机新闻网页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种形式。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今时代,手機其实就是一台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电脑,同时也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4G等新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娱乐游戏、新闻传播、信息服务以及移动虚拟社区等各种附加功能会逐渐增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书籍、收看电视等,手机就是一张隐形大网,能将众媒体进行整合。

2手机媒体的特点

1)手机媒体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即时传播性。手机在当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体”之称,形容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机不离身。另外,手机也能将时间以及空间限制打破,极大缩短新闻的“时间差”,打破新闻“时空性”,新闻媒体报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标正在实现。

2)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和接受模式。因为终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传统媒体要完全实现个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手机媒体就能实现传播分众模式。在大数据基础之上,手机媒体能对用户以及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使受众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欢知道的媒体信息。

3)手机媒体的多形式化。手机媒体能将文字、音频、图片、网页、视频、影像、实时语音以及电子邮件等功能进行整合,使之呈现功能一体化,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功能,在手机媒体中能将同一种内容整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3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

1)手机媒体传播格局的创新。新旧媒体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进程,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不断的壮大;同时,传统媒体也对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进程。

2)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创新。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大众传播成为手机媒体的一大功能。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被手机媒体融合为一体,也渗透着自我传播。手机媒体既能实现先行方式传播,还能实现非线性方式的点播以及下载,从而使异时性传播和实时性传播实现共存,受众既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了解当前的新闻,又能了解过去的新闻。在手机媒体的传播和接收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选择性在不断的加强,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自由选择、发送,能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性。受众能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新闻、电影以及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节目信息的在线收看,还能将其与朋友分享,完成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全面对接。与互联网连接的手机其互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因为其本身就较为注重互动性,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以及受众的反馈。比如,人民日报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条消息,关注人民日报的微博用户就能接收到消息,没有关注人民日报的用户也能对其进行检索,而且还能对微博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一来,就使用户以及媒体的供给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

3)手机媒体新闻内容的创新。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用品,新闻产品形态以及内容因为UGC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传统媒体报纸也能通过手机报进行简要报纸图文内容的发送,也能将音视频内容在手机网站上进行展示,还能将所要推送的内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进行。另外,手机广播也增加了和受众沟通的渠道,能随时通过手机广播App客户端进行广播信号的接受,还能任意收听各种网络广播电台节目,同时也可以进行广播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而手机电视的创新和发展,其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缺点也得到了改进,能对电视直播进行随时随地的收看。传统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以及传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种传播媒介的在不断实现深度融合,当前的媒体进行全媒体运营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资源的调度,受众也能在全新闻形态产品的展现下,得到更为全面的感官体验。手机网络也经历了2G、3G,到现在的4G,新闻信息的接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不断出现“自媒体”“全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用户自制以及专业新闻生产共同承担起了监视环境的社会责任。

4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体平台,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手机各项功能的多样化和科技化,手机的“媒体”地位也逐渐得以体现。现如今手机微博、手机博客、手机支付、手机视频以及各种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App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手机媒体俨然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手机媒体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媒体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首选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这种需要第一时间让大众了解的新闻方面,手机媒体将更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技术也向着更加智能化、个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4G大战的硝烟未散,5G争夺的号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奏响。无线技术的更迭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快”,那么未来的5G依然还是简单的、速度上的惯性升级吗?ITU(国际电信联盟)给出的答案是:5G,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会带来如下八个方面的改变:峰值速率达到20Gbit/s;终端用户获得的有效速率在100Mbit/s~1000Mbit/s;时延缩短至最少1ms;移动性可支持最高500km/h;连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万链接/平方千米(面向广连接场景);能源效率节省100倍;频谱效率提升5~15倍。5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新闻传播体验上画面感觉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时,获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领域流行一句话,1G、2G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3G、4G完成了人与物的连接。而对于5G,业内人士和专家已经对万物皆可联的生活场景达成了基本共识。正如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的描述是:未来5G将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为链接万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路,是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以手机作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将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5总结

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与大众传媒接触的要求降低,受众在多媒体信息多渠道传播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能对新闻传媒信息进行大量的接受。新闻媒介内部,手机媒体需要和通讯公司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两者在利益分配和理念融合等方面的还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时代,受众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媒体应该提升自身素养,对自身的新媒体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利用新媒体不断获取信息,以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新媒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畅.手机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16.

[2]赵婷婷.手机媒体在创新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5(8):89-90.

[3]张洁.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创新研究——以小米手机营销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魏艳.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J].青年记者,2014(14):65-66.

[5]鲁帆.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几条路径[J].中国记者,2014(3):76-77.

[6]蒋佶成.论我国手机媒体的拓展性发展思路——“四屏一云”打造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J].新闻界,2014(8):50-54.

第9篇:医学遗传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礼”;大学生;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9-02

中国,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中国人,历代传承着古国所赋予的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文明是一种文化奠基,从古至今,不断更新。方才有了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以及不断进步的中国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作为在“礼仪之邦”美誉熏陶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应把“礼”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并且肩负起传承“礼”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礼”文化传统中,对于“礼”的定义不胜枚举。“礼”的内涵包括礼节、礼仪、礼貌以及礼宾。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礼节往往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致意以及相互祝愿。礼节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面貌,更能突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其次,礼仪有形的存在于一切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它所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的)、行为表情、服饰器物是构成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礼仪不仅可以直接表现一个人的外在形态,更能间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再次,礼貌可以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礼貌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传递的友善与尊重,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最后,礼宾大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接待服务中,礼宾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热情好客的积极态度,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了解了“礼”的概念以及其表现形式。可以看到“礼”文化涉及的范围广、产生作用大。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交交流的始终。中国传统的“礼”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礼”文化传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积极影响

朱平的《“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一文中提到了“礼”的教化问题。论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身体教育、行为教养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开端,人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是从最初的言谈举止、体态行为等“礼貌”培养走进人类文化生活的。”古有《弟子规》,“规”字即是准则,准则即是“礼”的教化。“冠必正、纽必结”,告诉我们衣冠必须整洁,纽扣必须系上。这是从“礼貌”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不仅体现着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态度,更能彰显出一个人所受的“礼”的教化。然而,不同的场合又要求穿着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步从容、立端正”,告诉我们走路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这是从体态行为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良好的体态行为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全方面发展,更能体现对他人所给予的尊重感。然而,对于长辈、晚辈以及同辈,我们又将表现不同的体态行为,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府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老师授予我们的知识,却逐渐对中国“礼”文化传统越来淡化。往往只懂其思想,而忽略其精髓。

二、大学生是中国“礼”文化传统的必然传承者

“礼仪之邦”这四个字,是每个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然而,它是否仅仅适用于三纲五常的古代社会?它是否仅仅是一纸空文?它是否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思想?王兰芳的《“明礼诚信”―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强调“礼”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该文主要讨论大学生应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礼”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它所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思想道德素质与我们自身的礼仪修养息息相关。修养,是从内而外所形成的。然而“礼仪”就是提升自我们修养的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然而,这种传承需要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从自我形象做起,从自我管理做起,从自我行为做起。当代大学生要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国“礼”文化的重任,让“礼仪之邦”这四个大字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传承“礼”文化传统对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现实作用

徐红的《知书亦须达礼――论开展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大学生形象礼仪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必备砝码。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就是自己的名片。它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3]而其中所提到的内在修养是与“礼”文化密不可分的。通过此观点可以得出,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是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必备技能。由此可见,中国“礼”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个人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我们即将面临面试、求职的种种考验。重视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个人形象往往可以另我们出类拔萃。在面试中,“形象礼仪”往往可以影响我们求职的成功与否。(1)面试时所穿着的服装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大方得体,并且需要符合所面试的环境。倘若穿着生活装或者居家装,会显得稍显随便。同时,也会给面试官留下消极的印象。(2)面试时的体态行为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正如《弟子规》中所提到的“立端正”,它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倘若弓背、站立不正,则会为自己的礼仪形象大打折扣。(3)面试时需注意自己的言谈,既不能太过夸赞自己,也不能保持缄默。由此可见,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当代社会提升自我形象。另外,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社会交往的礼仪同样影响着我们的个人形象。步入社会,我们将会接触形形的人,而良好的礼仪修养的体现则是区别于他人的象征。然而,言谈举止则是个人礼仪修养的体现。我们应时刻把“文明”二字牢记于心、应把“礼”文化给予我们的要求牢记于心、应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牢记于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大学生,“礼”文化将使我们受益匪浅。首先,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规范我们的行为礼仪。其次,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升华我们的思想礼仪。最后,它影响我们的礼仪修养和个人形象,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因此,良好的礼仪修养将会成为我们个人发展中的风帆,引导我们诠释个人的精彩。

中国,享有美誉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礼”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它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作为一个人衡量其道德素质的标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修养将成为我们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反之,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传承“礼”文化是我们年青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

本文是南昌航空大学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从中国“礼”文化传统看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问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平.“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