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新课程改革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1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一、寓情感教育于高中英语教学中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成绩偏低,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力水平低,很大原因是学生对英语课程根本不感兴趣。教师必须具备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克服学习心理障碍等情商培养的能力。“情感是心灵的钥匙,是促发行为的动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更是联系教与学双方的纽带。”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并在课堂教学前、教学过程中、教学后这几个阶段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成绩。当然,学生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鼓励。鼓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无论学生进步与否,只要他尝试了、努力了、尽力了,教师都应该及时地、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媒介素养的培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目的,教师作为传播者,要向学生传播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情感态度(affective attitude)、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等。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的当代社会,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简单地说,就是高中英语教师“能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自己能够设计并制作相应的网络课件,将课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中,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导入自己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于是教学信息通过电子幻灯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当谈论到课文的环境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直接登录谷歌地图,并在投影机上显示,使学生有非常直观的了解。无论是环境背景、历史人物,还是音乐、电影片段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在课堂中得以展现,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后,教师还可将自己收集的教学素材(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心得等加以整理,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供学生学习时选用。使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将高中英语信息更好地呈现在学生前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社会语言学家德·西门斯在20 世纪70 年代就提出交际能力的学说。根据他的观点,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即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通俗地说,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讲得怎样讲(Who speak what to whom and when)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因为“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教师可就中西方命名方式的不同展开跨文化交际的讨论,列举一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名人的英文名字,如Jacky Chan(成龙)、Jet Li(李连杰)等。对这些当今影坛的偶像派人物,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随即列举出更多的诸如此类的英文名字,并且很快就融会贯通,把自己的名字“西化”地翻译了一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具体地了解中西方取名的巨大差别。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晚会、角色扮演等。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语言情境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并把在一定情境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了解文化,必须先对承载该文化的语言有所了解。语言教学的本质和目标,说白了,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基本单词、句法、语法等语言学习的内容外,教师还应为学生交际提供时间、空间和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在模拟语言环境、营造语言氛围方面多下工夫。

3.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跨文化差异

孙荣等学者指出,“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可自己做好准备,举办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讲座,如动物寓意的差异、颜色的不同寓意、英汉谚语异同以及禁忌语专讲等。在开展专题讲座前,可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自己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搜查和研究,使讲座的效果更好。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体制,并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全面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养。在当前教育教学的大环境下,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教学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文化素养的培育是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常彩凤.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研修心得[J].华章,2012(34).

[2]高玲.高中英语教学不应忽视情商的作用[J].教研论坛,2012(10).

[3]田彩言.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2(75).

第2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关键词:浅谈 新课 标准 小学 数学 改革

在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自觉改变教育观念,适当改造现行教材,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改革学习方式,努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讲,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到“四化”:

一、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应当将数学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儿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1、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应注重从现实生活背景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生活里的数学、学习身边的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和新鲜感。

2、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把课堂当成小社会,将枯燥呆板的课堂学习变为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背景中主动地、自由地捕捉数学信息,直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如计算家里一天的开支、用统计图表反映家庭一年用水用电的情况等。

二、课程目标坚持多元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教学要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价值,感受数学思考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要着手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教学别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注意提问有深浅、练习有层次、作业有弹性,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

3.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抓好学习策略的总结与积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数学思考,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试行问题化

《课标》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将数学知识这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当作未解决的问题来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而且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大力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适当提供提问范例,让学生明确提问的要求和方法;有意呈现矛盾现象,诱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故意反问或唱反调,启发学生提出具体清晰的问题;及时利用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提出争论性问题;恰当运用评价激励手段,促使学生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四、练习作业注意应用化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要使学生将来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外,更要设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组织学生练习。一是设计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组织练习,让学生直接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是发动学生收集、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编成数学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三是设计开放性题目,如让学生测量茶杯、圆木柱的直径,计算鸡蛋、苹果的体积等,促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设计较复杂的题目,如将含盐10%的500克盐水改配为含盐20%的盐水,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第3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1 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并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笔者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学生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2 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并有意识地将新知识和学习材料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如在“可能还是确定”一节中,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时,学生的回答有3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7.9 km时,也可以不下落。学生课上讨论热烈,学习兴趣浓厚。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总怨时间过得太快,学习的兴趣愈来愈浓。

3 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善于尝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去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

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4 应用和拓展数学问题

如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一章的学习中,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初步从统计图中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不少学生投入极大热情和智慧。如学生根据NBA官方杂志给出的对每位球员在7项技术统计上的成绩,评价乔丹和皮蓬的技术水平谁更优时,展开创新研讨:有的认为打篮球最重要的是要得分,即乔丹优于皮蓬,且年轻体力好;有的则赞成技术全面的皮蓬更胜于乔丹,认为这是一项合作运动,需要集体力量,强调全面发展,乔丹的得分中渗透了皮蓬的功劳,并联想自己为适应社会也要朝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通过小论文的形式,用所学知识简要论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4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随着饮用水新标准( GB5749-2006)的实施,“给水处理”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文章针对“给水处理”课程的特点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缺失,积极吸纳科技攻关的科研成果,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并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及科研动向。

关键词:给水处理;新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2-4107( 2015)1-0031-02

“给水处理”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务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随着水源污染加剧、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和水质标准的提高,迫切需要对现有水厂进行升级改造。而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已不能满足现在水厂的升级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将新的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汇总、融合到该课程中,解决理论与应用脱节的问题,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给水处理”课程的特点

给水处理是指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的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水处理技术。“给水处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给水排水和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所必需的一些水处理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设计及相关工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应用性

水是生命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命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因此,“给水处理”是一门为安全供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保障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技术主要来自于实践过程,并直接应用于实际过程。

(二)经济性

给水处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保障自来水的安全。饮用水参与人体代谢过程,不允许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成分;自来水又是人们的必需品,必须是低价格的。因此,必须优选经济适用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处理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系统性

饮用水水质受水源水质、水处理技术、管网输送等环节的影响。水处理技术为各种水处理单元的组合,而单个处理单元只能去除水中的一种或部分污染物,所以需要各处理单元协同处理,才能提高水处理的效果,保障饮用水水质。.

(四)复杂性

水源水质:随着技术的进步,水源水中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不断增加,常规给水处理技术已满足不了饮用水水质要求,需研发除去微量、痕量污染物的新技术。

时代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水质标准日益提高。水处理技术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得到推进。

学科交叉:“给水处理”是一门应用性强,涉及建筑、机械、材料等多个学科的课程。其他学科的进步必将推动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而水厂的建设和运营同样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

(五)可靠性

给水处理工程要有设计弹性,以满足供水标准的要求。在选择技术方案时,应选择稳定性好、技术可靠的工艺和技术装备,确保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给水处理”教学体系的缺失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原有“给水处理”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质标准不断提高

为控制饮用水中不断增加的不安全因素的数量,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所列的水质参数项目也必然相应地迅速增加。我国2006年制定的新标准由原来的35项提高到106项。原有水厂的工艺设备已不能满足现有标准的要求,需要对水厂的现有工艺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二)教材内容体系滞后

现有的“给水处理”教学体系及教材都是在“十五”之前制定或编写的,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虽然已有学校将一些新的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但仍缺少完善、先进的教学体系和系统、新颖的教材。因此,亟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吸纳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水处理工艺与教学脱节

我国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工艺为常规水处理工艺,主要针对水中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但存在不能有效去除和控制有机污染物和氯化消毒副产物,产水水质达不到新水质标准要求等问题。第二代工艺为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强化常规工艺,主要解决水中有机污染的问题。消毒副产物问题、出水中的生物及微生物增多及控制问题和水源污染加剧后的产水水质难达标问题。第三代工艺为膜滤、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工艺。产水水质高,水质稳定;但国内运用案例较少。第二、三代工艺是“十五”以后为解决水厂升级问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此类技术虽然已经在很多水厂的升级改造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未被吸纳到教材中去,导致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此外,水质和工艺过程的复杂性使各种组合工艺及技术的集成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给水处理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应充分体现各种技术的集成、综合和应用。

三、创新课程体系的举措

针对给水处理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藻及藻毒素、贾第虫、隐孢子虫及消毒副产物等以及现有教学内容与体系已不能满足现有标准和给水处理现状等问题,在原有常规处理基础上,引进和吸收“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使给水处理教学内容和体系得到完善和补充。

(一)完善已有处理技术与单元

1.增加预氧化、预吸附等预处理技术。预氧化技术是一种提高常规混凝工艺效率的方法。预氧化主要起到除藻、消毒、除色、分解嗅味有机物、强化混凝、降解农药、氧化铁锰、稳定生物等作用。主要包括:臭氧预氧化、高锰酸盐预氧化、预氯化等及复合预氧化等。而以活性炭为代表的预吸附工艺可有效地脱色、除浊、消味和除有机污染物。预氧化及活性炭预吸附等技术可提高有机物氧化和混凝效果、降低消毒副产物生成量,具有良好的除污效果。

2.混凝单元增加强化混凝的内容。混凝处理是常规给水处理工艺,通常是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微粒,但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不高。强化混凝是在常规混凝处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去除水中有机物特别是富含腐殖酸类有机物的一种低成本、便于实施的处理工艺。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剂的优选与优化投加;助凝剂;混凝条件的改善与高效混凝设备;混凝剂投量的控制。

3.过滤单元加入新的工艺技术与装备。采用双层或多层滤料,提高含污能力;采用助滤剂;采用改性滤料;改变滤速;改善初滤水水质;控制表层有效滤料粒径;采用新型滤池如翻板滤池等先进工艺。

4.增加高级氧化技术单元。高级氧化技术是强化分解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方法。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可显著降低水中农药、嗅味、内分泌干扰物等的浓度。主要增加内容有: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臭氧催化氧化对水中农药等高稳定性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和去除;催化氧化对高锰酸盐指数、致突变活性的影响;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工艺。

5.增加生物活性炭技术和生物滤池单元。生物活性过滤技术是解决以污染地面水为水源的饮用水中有机微污染的有效方法。增加内容包括:生物活性滤池工作原理;采用生物活性滤池的组合饮用水处理工艺研究;生物活性滤池对污染物运行控制与优化设计;应用技术示范。

6.强化膜分离技术和工艺。膜法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物理分离过程。膜技术可以不投药或少投药,对水质的副作用小,且可有效地去除水中致病微生物。可强化以海水、废水、苦咸水等为水源的饮用水供水技术的技术操作。主要内容:膜技术原理;膜处理工艺;膜污染与控制技术;膜技术与其他技术耦合处理及其工程示范。

(二)以实例突出集成水处理技术工艺和过程

通过实例来说明集成效果和技术优势。主要内容包括:预处理技术与混凝联合处理;高级氧化与生物处理联用;常规处理与膜技术联用等;生物处理与膜技术耦合处理;高级氧化与膜技术联用等。

(三)有针对性地解决水处理的技术难题

第6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重要性;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化学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科技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化学的萌芽时期,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探究和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而摸索来的;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从而才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发展储备了丰富的素材;燃素化学时期――随着实验室经验的积累,才使人们总结了更多的感性知识,促进了化学发展;近代化学时期――拉瓦锡通过用定量化学实验,从而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现代化学时期――通过化学实验和化学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促进科学相互渗透。纵观上述化学发展历史,可见理论与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化学的发展与化学实验息息相关,同时化学实验教学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使自然界中的现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强化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看”“摸”“闻”以及仔细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化学实验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药品的量取、实验仪器的组装,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丰富想象力、强化合作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化学实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二、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照本宣科”,严格按照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药品的用量要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导致学生不会思考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完全依赖于课本,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受实验资源,如:实验试剂、仪器、实验用房等的限制,大部分都实行学生分组实验,有的甚至达到四、五个人一组,导致往往是一两个学生在操作,其他学生在看的实验现状,达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实验课依附理论课进行各自分科安排,切断了化学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并且有些实验内容重复,增加实验的总学时数,对实验教师、实验室用房与仪器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并且阻碍了实验内容的创新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善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措施

1.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相互学习交流等形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每位学生动手操作与实验探究的能力。

2.就地取材

引导学生将现有的仪器进行组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化学实验,例如,测定自来水的硬度、化学方法鉴别糖精、白糖及淀粉的组成、比较不同塑料制品的化学性质等。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所用实验物品就地取材,比以往实验经费大幅度减少,节约了资源,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新理念。

3.学科融合

第7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 困境 改革策略

1.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1 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够重视

上文已经提高,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衔接性。如我们经常发现初二、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吃力,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初一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的特点与学习的重要性,以致在后期的学习过程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在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笔者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上,不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技巧;(2)习惯独立地去看待问题,缺乏创新思维与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3)解题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适应考试节奏,解题效率低下:(4)没有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

1.2 学生还未形成稳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教材知识点衔接上,前面部分知识点学习往往是后面部分知识学习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便于今后的系统学习;其次表现在部分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就有可能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使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况而言,很难引导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不能为学生的稳定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导致出现了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

1.3 教学方式模式化,灵活性较低

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分工,没有将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情况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教学方法的选择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过程相对比较模式化,没有实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

1.4 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应用能力等学习素养的提升停滞不前。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述方面,对于问题内涵的理解还远远不足。如在理解一些代数式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忽略了单个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所折射出的问题是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1.5 课堂评价不合理,评价模式落后

课堂评价是展示一位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部分教师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评价内容,评价肤浅化、过度化现象严重,同时还缺乏鼓励机制,甚至部分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一些讽刺性与侮辱性,使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等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还失去了教学评价的意义。

2.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策略

2.1 注重兴趣培养,扎实基础

培养学生学习性驱动方法丰富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兴趣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形成比较稳定度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夯实学生的基础。为此,应从基础数学概念入手,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已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基础保障。

2.2 注重教学过程,形成学习技巧

为了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增强教学实效。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应层次分明,把握重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细节教学,注重解题步骤与解题方法的的选择。在思维方式引导方面,应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认真观察联想,树立批判意识,以掌握学习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内容,这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巧。

2.3 满足学生自身需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按照苏教版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自身需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彻底转变教学方法模式化、简单化的现状,提倡教师打造"激情"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还应不断创新,加强对分析法、驱动法、任务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模式的应用,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以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2.4 注重教师反思,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教师在注重教学落实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学环节的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模式不断反思,对教学目标做出合理修正,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5 优化评价模式,提升评价效果

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应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形式,丰富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避免对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个性化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改进学习方法为出发点,对评价模式与评价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以切实提升教学评价质量与评价水平,

第8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经验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4-02

经过长期实践,在我国高中化学课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试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人们在师资利用、师生课业负担、作业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在教材的编制、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中化学课改取得的经验

1.教师资源的利用

由于当前许多学校的内部存在着一部分教师资源被闲置的局面,故而在教师资源的利用中,需要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将闲置的教师资源挖掘出来;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岗前培训,盘活这部分被闲置的教师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岗位中。同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可以进行“分学段排课”的方式,以此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每周实验课的课时数,最大化满足新课程的实施。

2.解决师生课业负担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解决师生课业负担方面也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首先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布置作业的水平,争取用最少的作业量就能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最后,学生要加强课堂学习,以充分掌握知识,更快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

3.选课指导上的经验

由于教师具有指导并教会学生怎样去规划人生的义务,因而在选课指导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选课指导服务。一是,可以建立教师指导选课的制度,由各学科教师从头到尾地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并通过长期的跟踪来分析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努力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内容;二是,学校可以同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制定一套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全面的介绍新课改的具体思路、规章制度、措施等,并详细地介绍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等;三是,学校要定期举办选课指导讲座,利用具体的案列模拟来分析选课的科学性,以此帮助学生能更加明确选课需认真考虑的因素。

4.作业处理上的经验

在对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作业进行批阅时,教师要将作业按照不同的作业类型进行分类,并从层次性、探究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对学生练习时间、难度及作业数量的“度”的把握。

5.教学方式上的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学习与理解,旨在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化学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的态度,因此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日后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对于高中化学必修课来说,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有限的教学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故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选择最核心、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探究,并采用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课改存在的问题

(一)1. 依据我国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来看,教科书的出版单位需要根据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材的编写。但是目前,在教材编制中由于编写人员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上存在的差异,故而无论是教材编写的方式,以及教材编写的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编写人员是第一次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在时间上较为紧迫、任务也较为繁重。因此,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会出现知识点衔接不当的情况,即便是同一个出版单位,由于各学科编写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也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2.教材的使用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给予地方、学校充分的自,这其中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选课的内容等。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但是教材选择的决定权不在一线教师手上,而是各地方的教研员。由于一线教研员人员不足,加之时间紧迫,因此不可能对所有版本的教材一一进行仔细对比,这样就很难发现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大力鼓励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均实行大班制教学,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达到六十人。过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就算想转身都很困难就更别说进行分组讨论或游戏教学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难以实行新型教学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难以改进,造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落实。

4.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短缺,一方面表现在实验教学资源的不足上,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性以及实验室的条件和实验资源都达不到标准。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规范等;另一方面是教师资源的不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师来应对选修课的需求,然而这一要求对很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讲,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学体制一直处于被束缚的局面。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制度一直处于不明确的情况下,导致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底气,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拿捏不准重难点。因此,如何检测新课改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成为影响新课改实施的一大问题。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同时也收获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成为普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作为学校而言就需要其采取各种途径或方法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不同。

参考文献:

第9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2.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

3.全面评价观。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二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质量。

4.终身学习观。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一是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二是学习与学科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

二、积极探索途径,转变教学行为,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教学行为转变: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废除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