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本女子千惠在结婚前,检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未婚夫信吾对她不离不弃,携手进入婚姻。努力生活的犒赏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手术以及化疗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儿小花。
然而,小花4岁时,千惠癌症复发。这对坚强的夫妇冷静思考的问题是:时间有限,该教给孩子什么最重要?千惠认为,是让孩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她决定,教小花做家务,把生存的本领传授给她。
千惠开始教4岁的女儿学习做饭,收拾家务。她教女儿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如果小花衣服反着脱下来,就反着还给她,让她整理好。只要是小花力所能及的事,千惠都让她自己来。
书里,这样描述:“尽管小花用刀的样子看上去相当吓人,可我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而是告诉她:‘小花,不拿菜刀的那只手要像猫爪子那样收起来哦。手指伸出来很危险哟。’小花不知道要加多少调料时,千惠也让她自己尝味道来决定分量。”
小花站在小板凳上面,才能够着案板,认真地洗洗切切。千惠不发言,不帮忙。她认为,“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自己把事情做完。”这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真的要克制多少对孩子的疼惜啊。千惠忍耐住泛滥之爱,严格要求。但小花做错了,也绝不批评,而是让她反复做上几遍。有时饭做砸了,她就和小花一起找原因。这种冷静与克制,正出于千惠对小花的耐心与深沉的爱。多年之后,小花一定能够体会到。
千惠去世后,丈夫信吾一度伤心过度,靠烟酒解忧,陷在低谷走不出去。此时,是小花走出来,偷偷把爸爸的香烟丢进垃圾桶,劝爸爸少喝酒,给晚归的爸爸做晚饭。信吾说她做的饭好吃,她就卯足劲连做了三天。一个5岁的小孩,用妈妈教会她的生存能力、生活态度,照顾着爸爸,爱着爸爸。
好教师注重德育教育
家长苏打:一个好的教师除了要教孩子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言传身教,帮助小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教师可以与孩子交流,教育他们学会感恩,让他们了解父母和教师为培养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好教师发自内心爱孩子
家长林妹妹: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会有一部分孩子不遵守纪律,在活动时讲话、做小动作等,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如果教师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就会很宽容、耐心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反之,他们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孩子,认为孩子不听话、太烦人。
好教师帮孩子改正缺点
家长Melanie: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好的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好教师照顾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寸草心:一个班级有某方面相对出色的孩子,也有一般的孩子。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优秀的孩子时,同时也要顾及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小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有一颗柔软、敏感的心。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表扬优秀的孩子,或者拿两者进行比较,普通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
好教师会多与家长沟通
家长赤林: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可有些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好的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知家长。教师也要给家长一些指导,教他们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链接>>
每年1月15日是委内瑞拉的教师节。总统在这一天要主持首都的节日庆典,并向优秀教师授勋颁奖。
每年1月16日是泰国的教师节,这天全国各地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从1967年起,每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蒙古的教师节。
每年3月7日是阿尔巴尼亚的教师节。
每年3月28日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教师节,该日前后一周内两国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每年5月2日被印度尼西亚规定为教师节――国民教育节。
从1980年起,每年5月18日是葡萄牙的教师节。
每年6月5日,是匈牙利的教师节。
每年6月12日是德国教师节。
每年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师节。
每年9月6日是朝鲜的教师节,国家在这一天向优秀教师授予“劳动英雄”称号。
每年9月10日是中国教师节。
1971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正式通过将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即8月27日定为教师节。
《正面管教》由(美国)尼尔森编著,它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下面是带来的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来家有学童版之前,有人向我推荐过《正面管教》一书,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节前,我回复了一张儿童问题贴,当时就在想,这坛上多人推荐了《正面管教》一书多次,为什么这个“正面”做得如此不到位?于是想借借他山之石。搜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帖子,却明白了我初来此坛时面临的状况。
就如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现象总结,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观点:平等意识不到位。但是如何做到平等,却手把手教不了,因为人多元。同理,正面管教意识也是一种认识,但是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一书中的事例和行为指南,首先应该是帮助家长们去理解什么叫“正面”,而不是一种教条的行为结论灌输。举个例:小时候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可不是为了“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否则,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就在这种唯一正确中给教没了。所以,我不看书的内容,也可以写自己对正面管教的理解,因为现实家庭情况可以不同,但“正面”的原则相同。
《正面管教》这本书在进入中国后,还出现了一问题,国内营销活动给这本书加上了不实之词。比如:“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对于那些爱心无比,现实中又因为管教孩子而无比心痛的父母亲来说,这可是最好的广告词,但仅是广告词而已。竖立规则和界限,如果语言文字就可以了,还要监狱干嘛?记得以前某偶像电视剧中有句台词“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广告词,对于营销父母们去学习学习“正面管教”是双赢,但是对于教条思维的大脑来说,也伴随着,世上有无负面管教作用(神仙手段)的虚妄认识。这不是该书应有的东西。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上半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微信朋友圈中的育儿贴子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觉得内容很是能涤荡人的心灵,我就按着网址寻了过去,并在百度上搜索了关于“正面管教”的介绍,我震撼了: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群爱孩子的妈妈,原来还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管教工具!
平时我也挺喜欢看一些育儿的文章和信息,但都不是系统的学习,杂乱无章,而且大多数的理论均是看时知道所阐述的理论和道理,也能认同,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而“正面管教”却像一盏明灯一下子让我迷茫的、困惑的心找到了方向,于是急不可待地买了本《正面管教A-Z》,同时关注了正面管教的一些公众微信号。
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没能上家长课,今年终于报了芜湖本地的Lily老师的第四期家长课,我兴奋至极,终于可以亲眼见见我们当地的讲师和那些爱孩子的可爱妈妈们,终于可以不是一个人来学习这本书,终于可以体验一下这个奇特的课堂。
一直很迷茫该以如何的态度养育孩子,看了很多书并,也请教了一些大孩子的父母,得到的也只是各种观点和方法的碰撞,有认同的,有不认同的,而且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最终还是没能拿捏住管教孩子的尺度,这也成为我们家祖辈与我们这代父辈之间不断冲突焦点。
公公:你怎么老是将孩子骂哭!
我:我也是初为人母,我也要学习如何做一个正确教育孩子的母亲,没人教我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我也很无措。
这是孩子很小时,家里经常的对话,现在孩子都11岁了,可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做得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到底应该怎么做?《正面管教A-Z》的一开头就告诉父母——和善而坚定。
我将书看下来,认为在学习正面管教,使用正面管教工具得要从始至终坚持以下几大原则:
一、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重要性,和善就是“尊重”,和善就是要父母以尊重的态度,用态度影响的行为和言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并接受孩子的感受。坚定,就是父母对原则、规则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在养育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对他的爱,还有原则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实施正面管教所有工具的基础,父母要在不断学习中首先做到改变自己。自己的改变,就会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家人和孩子,从中也就会看到了孩子和家人的改变。
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是被当作平等的主体来对待,是被家庭中其他成员需要的。这样孩子就不为了寻求家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不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或因此而变得毫无责任心。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些手势或动作来表达孩子的被关注需求。在关注过程中,父母需要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点,以便孩子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中逐步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这点,父母要多给自己心理暗示:相信孩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正确的选择。
三、孩子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就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上来,最好的就是要长期的组织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规则的制定、让孩子发现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参与到父母和孩子在执行规则及解决问题的互相监督中来。家庭会议通过实践下来,可以实行家庭成员轮流组织、主持会议,孩子的积极性显得特别得高,由此激发孩子参与自我管教的主动性。
四、行大于言。父母首先得弄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事又该怎么去做?这些,孩子都用“心”在看着呢。父母只有弄清楚这些,还要注意到“说一千遍不及做一遍”的道理。家长课上,Lily老师让我们和她一起做一个动作:将右手以“OK”手势放在下巴上,结果12位妈妈有10位都跟着Lily老师将手势放在了脸上,因为老师是放在脸上的,我也是其中一位。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平时的唠叨、催促、提醒浪费了多少言语这项功能,更让我深信我女儿已经五年级了,没有时间观念、作业拖拉都是因为我的行为在引领着女儿这么做的,因此女儿自动忽略了我的唠叨、催促、提醒。父母一定要切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用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并坚持不懈。
五、不允许惩罚孩子。将孩子做错事的情况转变为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并弥补错误,长此以往,培养并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为父母的我们,儿时一直接受被惩罚式的教育,也习惯性地去惩罚孩子,要做到不惩罚孩子是多么大的挑战!但父母在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实践下来,发现原来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不惩罚是多么令双方都感到轻松的事儿。父母可以根据“矫正错误的三个R”,运用开放式的提问,和孩子一起讨论他做错事的后果,引导孩子从错误行为中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思考自己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行动方案,支持孩子弥补错误,引导孩子主动吸取此次的经验,为孩子今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本书中一共介绍了27种基本工具,我觉得这些工具需要父母始终在坚持上面的原则下实施,在实施的开头,会有一些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做到一半时,做不下去了,有种卡住了的感觉,这些在家长课上,我们这些爱孩子的妈妈都有切身体会,但在Lily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仍坚持一点一点地改变,一点一点地去做。我好期待每周的与Lily老师和家长共聚课堂,进行学习、感受、分享的这个特殊时光,我相信只要有这群爱孩子的导师、讲师、家长,正面管教的理念及方法一定会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开花结果。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寒假里我读了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到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
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看完书,我将作者如何进行赞扬作了简单几个小结:
1、把握时机,及时赞扬鼓励:
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年幼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某某,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2、就事论事,坚持原则:
在给予孩子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比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在画“春天里的花”,她画了两朵小小的、红色的花,一个老师走过去看了看,用很夸张地表情说:“某某,你真聪明,画的真漂亮啊,继续吧!”当孩子们听到这个赞扬,她非常高兴,继续画了起来……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画面,表面看看,该教师运用了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继续乐意的画画,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读了《正面管教》,我们就会了解到,鼓励是帮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取得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进行鼓励和赞扬。对于上面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说:“某某,这图画的真不错,如果你能在画的大一些,颜色再运用的多一些,那么你肯定会画的更棒!”孩子就会肯定自己的行为并继续努力。
3、鼓励也要爱的衬托
书中说到:安排特别时光、试一试抱一抱孩子都向我们讲述了,鼓励是需要爱的支持。让我们通过贡献来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这么感觉是多么的美妙。班中经常有那么一个孩子是大家公认的调皮鬼,其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责备、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试一试将孩子“抱一抱”,那么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1.正能量读书心得
其实,孩子顶嘴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潜台词。
1.“我长大了!” 孩子顶嘴说明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正在增强,说明孩子长大了。比如,当孩子频繁抗拒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应该感到欣慰。为什么?因为这恰恰是孩子证明自己成长的方式。当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时,就是提醒家长,应该换一种方式去对待他了。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再包办孩子的一切,而要采取商量的方式,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把孩子当作小大人吧!
2.“爸爸妈妈,你们要以身作则!” 也许你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晚上,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你突然把孩子赶走:“已经9点了,快去睡觉!”但是孩子就会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看电视,我就要去睡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顶嘴。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爸爸妈妈既然是孩子的好榜样,那就要以身作则。想要孩子乖乖睡觉,自己也应该关掉电视;想要孩子不偏食,自己也不能挑三拣四;想要孩子不说脏话,自己也应该不说脏话……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家长提出的要求。
3.“你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孩子想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会采取哭闹、顶嘴的方式和爸爸妈妈僵持。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应该知道,这是孩子在测试你的底线。当你轻易妥协了,孩子就会得寸进尺,让你更加头疼。正确的做法是,表达出你的底线,让孩子明白,不行就不行,]有第二种可能。
4.“快点注意我!” 有些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动不动就顶嘴,也许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比如家里来客人了,爸爸妈妈想让孩子进房间去写作业,孩子可能会顶嘴说:“我就要在这里看电视!”其实这可能是孩子害怕被家长忽略而做出的偏激举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懂得安抚孩子,告诉孩子你这么做的理由。
5.“我的话是对的!” 想象你的孩子大吵着不愿意戴你买的蓝色围巾,理由是它太丑了,戴出去一定会被同学嘲笑。这个时候,也许你觉得孩子这么小,哪懂什么审美,又害怕孩子受冻,强行要求孩子戴围巾上学。其实何必呢?当孩子明确地说出“不”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原来是这样,但外面这么冷,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一来,就能跟孩子协商,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只要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他就会高兴,你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哪怕他要穿一件你觉得完全不搭配衣服的外套,你也要暗示自己:“没关系,孩子能保暖就好!”
所以,对于一言九“顶”的孩子,家长要冷静分析,理性对待,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家长不应对孩子顶嘴一味封杀,而应适当给孩子一定的说话权利,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只有当孩子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家长才能因势利导,了解孩子的内心,进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难题。如果孩子经常顶嘴,或者完全是无理取闹时,家长就要适时严厉教育,等孩子冷静后,要用严厉语气批评孩子,严肃地教育孩子要懂得事理。
一、注重指导
1、构建和谐环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但决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说教者。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心贴心的朋友,只有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才能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有思想火花的迸发。著名青年教育家魏书生在给陌生学生上课时不是抓紧时间上课,而是不惜用时间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陌生学生成为自己无所不谈的知己。从而在下面的教学中学生就无所顾忌,使得他的课堂显得鲜活、轻松、有效。
2、创设良好情境。人的思维、灵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出来的,当前的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局,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课桌的位置,腾出大量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无谓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借助音响、影像等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趣,使学生个体与教学内容相融,与情境产生共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还学生课堂这人的权利。
3、巧设教学问题。教学中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情感、教学过程及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巧妙,要找准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的具体方法是:读题提问和围绕重点词句提问。文题是文章精彩的浓缩,像人的眉眼,它精炼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是作者对全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课题中的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比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就抓住“金色”这个词来指导提问,学生分析、比较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用金色?为什么不用红色?我认为“金”字一定有它的作用,这样反复推敲后,再让学生读文,体会“金”字的真正内涵,体会“金”字的份量。这样会使学生对老班长在照顾伤员过程中的艰难经历及良苦用心,体会得淋漓尽致。同样重点词、句跟课文有着一触即发的联系,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全文了。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通篇课文都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开的,理解一个“神机妙算”,也就把握了课文的关键。所有的借箭过程都是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好的诠释,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符合摘苹果效应,既看得到,又够得到。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共同合作,作出正确答复,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能够插上理想的翅膀,自由飞翔。
4.善于“调力”和“放手”。在教学中孩子的灵感、思维往往会受到教学内容、自身兴趣、知识面宽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思维偏移、真空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密切关注、校正,随时调整影响孩子的外界因素,做到用力的平衡。在教学中教师可多用教学技巧,多抖教学“包袱”,用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孩子,提高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魏书生先生说:“教师不替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言外之意就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以及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于是课堂上会出现相持、争执,难分的局面。这是很难得的,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错失良机,应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孩子的思维扶摇直上。但也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负起引导者、促进者的责任。
二、注重训练
语文教学的新提法:感悟、体验、领悟,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空间目标的具体落实。可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两个偏见,一是重感悟、轻训练,二是重人文内涵、轻于对文字的揣摩。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弃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淡化,造成孩子知识营养不良。语文教学过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点也是这两点统一。教师要在两者统一上把握尺度,理解文字、工具、人文三者关系,体会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总之,科学有效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一环,因为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宜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正如孔子所云:“学而时习之”。
三、注重育人
【关键词】数学;方程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53 的《方程的意义》(以下简称方程)是对数学概念――方程的教学,但是如果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对方程概念的掌握――“教孩子怎么做,知道什么”,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学生形成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得到某些数学思想的浸润――“引导孩子怎么想”,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思考的重点,在教学实施中的着力点。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辨析”等活动体验,感受到“分类、集合、建模”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获得“思想”的浸润,使《方程的意义》成为一堂有“思想”的课。
一、在方程的产生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现在我们来分析方程的数学建模过程是怎么样的?我们来看人教版关于方程的意义的教材:
教材是利用天平的两种基本状态平衡与不平衡,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来描述(表达),由此引出方程含义。很明显,教材中隐含的是把天平的平衡状态作为方程的基本原型。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1)“天平”是方程建模的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方程是实际数量相等关系的一种模型,而天平恰恰是最符合这种模型的,因为天平平衡的原理实质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它是方程认识的基础模型,是学生理解的关键。
(2)文字等式是已经抽象化的方程的原型。天平是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但是文字等式的提炼是方程的更高的抽象化的原型。文字等式是从现实的复杂的情境中,对小学生而言从现实情境到文字等式,这个过程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笔者在执教《方程的意义》时,做了这样的设计和尝试:
(1)借助天平称物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当天平处于倾斜、天平保持平衡状态时的物重关系,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述两边的平衡关系,并运用式子表达出来。用这种生活原形帮助学生概括并理解等式的意义。初步直观形象地感受等量关系的模型。
(2)在学生对等量关系模型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心中模拟天平,找出等量关系。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吗?”
生1:“ 380÷4= x”
师问:“此时,你的心中能架起一架天平吗?它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开始想象!”
生1:“左边是4个月饼,右边是380克砝码?”
师:“那你的天平和你的算式对应吗?”
生2:“老师,应该4x=380 ,一个月饼的质量×4=380。”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天平”问题到方程等量关系建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这样地引导和渗透模型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天平本身作为方程等量关系原型,小学生是非常容易建立的,但是以“天平”模型来思考建立文字等式的模型,小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让学生有这样尝试经历,积累列方程的基本经验。引导学生构建一种数学模型,在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得到“数学模型”思想的浸润。
二、在式子比较中渗透“分类”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核心在于分类的标准。而标准在定义时就是概念的“内涵”――因此,分类思想是数学概念逻辑定义的核心思想。
《方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如何定义“方程”的概念。不管何种教材,对方程的定义都是“像5x=1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很明显,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内涵: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而这两点在教学中实质就是两种分类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从本质理解就是方程的定义过程。所以,笔者采用了人教版的设计,下面就是笔者对方程的定义过程的教学实践。
在《方程》教学中,利用天平列出左右两边的平衡和不平衡,左右两边的关系列出很多的关系式:①50+50=100 ②50×2=100 ③100+x>200④100+2x=300⑤100+x=200-Y⑥100+x200⑦50×5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来研究它时需要整理,你会怎么做?”
生:“分类。”
师:“你先分一分,把你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操作,个别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师:“你是按什么分的呢?”
生1:“我是按符号分的,大于一类、小于一类,等于一类。”
师:“哦,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老师板书)
生2:“我分两类,大于小于分一类,等于分一类。”
“我根据天平是否平衡分,这样更加简洁。”
生3:“我还可以分有未知数的一类,没有未知数的一类。”
师:“真好,同学们在分类的时候都有自己明确的标准了,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分类问题,我们都不要急着去分,先想好你的分类标准。”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操作,慢慢地把杂乱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清晰地分成四类。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四类式子轻松的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的问题,学会分类,可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三、在方程与等式的辨析中渗透集合思想。
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明显的要求,但是对方程意义的真正理解,这个关系的教学是无法避免的,集合思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可以渗透。
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区分。所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要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隐去非等式。
师:“剩下的这些都是等式,我们用一个圈圈起来。这些都是等式,那是不是都是方程呢?”
生1:“不是的,⑤和⑧不是方程,其他都是方程。”
师:“那我们把是方程的圈在一起。同学们,看着这个集合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2:“等式和方程之间有联系。”
生3:“方程肯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生4:“我同意他的说法,等式只要符合是等号这样一个条件就行,方程必须是既是等式,还要有未知数,要符合两个条件。”… …。
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汇报,争论中巩固教学内容,落实了教学目标,更是巧妙的渗透了集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方程与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主要的是孩子得到集合思想的浸润,得到了运用集合思想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至关重要的,不仅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课标的要求。为不让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前更加深入研读教材,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当然,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具备循序渐进和反复渗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这样才能让数学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有数学思想的数学教师才会有真正是有数学思想的数学课,有思想的数学课才会真正有具有数学思想的学生。――“引导孩子怎么想比教孩子怎么做更重要”。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是每位父母都躲不过的课题。
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要明自情绪的来源。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左右我们的情绪,那么为什么你面对同一种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很顽皮、淘气,心情好时你会觉得是活泼可爱,但心情不好时却觉得烦人、讨厌,有没有?而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认为听话是好孩子,所以不听话你就会生气,而我认为独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备品质,听话不是,所以孩子质疑我时,我不仅不生气,还会欣喜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仅仅是我们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绪主人。当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不会再用“你真让我生气”,“你真让我失望”之类的话批评孩子,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孩子,别看你只有3岁,但你要对30的妈妈情绪负责。”一个真正能负起自己负责的父母,会把自己当成情绪的主词:“我觉得很生气”,“我有些失望”。
对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所以,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中。
接纳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而又不伤害孩子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情绪释放和表达方式呢?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我们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学着拥抱盾绪,想哭的时候就让自己哭会儿;找朋友倾诉;运动、阅读、唱歌、画画等等。近来我也常会看到一些父母发微博上@王人平,说要赶紧看看我的微博,否则就要打孩子了。如果看我的微博能成为做父母的—种不伤害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缓解方式,那我也是很高兴的,能成为您的免费“降火药”。
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所谓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击性的行为,以及哭闹、满地打滚等让父母恼火的表现。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方式的表现。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就像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样,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我们也都要给予无条件接纳。情绪是人内在的体验和主观感受,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人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压抑。当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例如提示:当孩子或他人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明明看上去很伤心”。交流:自己有情绪时,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或讲解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引导孩子用耳倾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孩子的音乐节奏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必须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机会。孩子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孩子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走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还有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每当孩子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会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孩子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这种节奏的兴趣就更浓了。
运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孩子在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做出难易程度不同的身体动作。
1.自由节奏。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3~4岁幼儿,即指让孩子自由地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节奏来做动作,家长只需在孩子的动作完全不能与音乐相协调时给予指导,必要时可以轻轻地握着他的手运动,让他被动地感受几次,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合拍动作。
2.均匀节奏。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4~5岁幼儿,即指幼儿按家长的要求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用动作表现均匀进行的节奏。动作的速度宜控制在每分钟60次左右。
3.歌曲、乐曲本身的节奏。歌曲、乐曲本身的节奏,比以前几种都要复杂一些,所以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5~6岁幼儿,并且家长应选用节奏较简单的音乐。
4.节奏动作表演。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6岁或6岁以上幼儿,即指幼儿所做动作,一方面要反映出歌曲本身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歌词内容。由于这种动作表演比较难,刚开始做时可放慢速度,熟练之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运用视觉感知节奏
视觉的参与有时也会有助于节奏的感知。运用视觉的方法可以有:1.看图形做动作。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根据图形中的大小或颜色用拍手或其它动作表现节奏的强弱变化。
见例1:
2.听节奏画节奏。最初,家长可当着孩子的面,将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用长短不同的横线画在纸上,然后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看着纸上的线条边唱边画;最后让孩子自己边唱边画。鼓励孩子自选歌曲,自己画出其中的节奏。见例2:
用“乐器”敲打节奏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自制一些“打击乐器”(如,家里的碗、筷、碟;在玻璃瓶里倒入多少不等的水;在可乐罐里放入一些砂粒或米粒等)。开始可让孩子拿着各种“乐器”敲打着玩,让孩子发现各种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音响;接着再引导孩子去认识和掌握各种“乐器”的性能和音色,让孩子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探索奇妙的音色和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孩子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尝试着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节奏,从中获得配乐成功的喜悦。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对提高幼儿的节奏能力很重要。
引导孩子创作节奏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0-02[作者简介]董泽芳(197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市大光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朱熹解释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通过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综合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内化和积累,这才是复习课最为核心的作用。
而现实情况却是以大量的练习代替复习整理,以教师归纳代替学生积淀,以学生的被动应答代替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牵引”下复习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复习课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复习内容的把握、对复习过程的引领、对复习生成价值的放大和对复习目标的分层确定,这些项目的达成都必须“因地制宜”。笔者认为“因地制宜”主要从“教材”“体验”“生成”和“个体”四个角度进行。
一、因“教材”制宜――内容整合
数学复习课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学生可以沟通各个知识点,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梳理的过程与成人的知识整合有区别,表达方式也会五花八门,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些最“原生态”的思考。
如期末复习时,教师可以就一个单元让孩子进行综合整理。笔者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用生动有趣的画面表达:有的用花瓣表示计算的不同类型,有的用大树枝干与树叶表示分数初步认识的学习内容,有的用船帆、船桅和甲板等表示观察物体中的学习收获。这些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看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梳理,能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搭建复习轮廓。中、高年级的孩子能够通过网络图表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可以标注一些关键的重难点和易混易错之处。
学生自己经历整理的过程,使得复习课充满乐趣与成就感,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实际掌握情况并做出如何跟进指导的正确判断: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样因“教材”制宜的综合整理,将学习内容有效整合,就为选择合适的复习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因“体验”制宜――探究发现
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为什么极受老百姓喜欢?因为这是老百姓自己的舞台,是老百姓自己在展示。数学复习课应该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思维“热身场”,因“体验”制宜,为学生探究发现而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形式有游戏、竞赛、实验等,依托这些活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表”之后的阶段复习,笔者将算式卡片贴在墙上,形成“算式墙”,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算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讨论留白处的算式填写什么,这样的复习不仅仅是对乘法口诀的巩固,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优化乘法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数感。再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近似值时,让学生自己写一个任意数,点上小数点,然后独立思考不同保留条件要求下的近似值。学生纷纷举例阐述,然后互相评价完成情况,知识点巩固效果良好。因此我们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使复习效果比教师单纯强调、训练易错点更好。
三、因“生成”制宜――智慧传递
不重复旧课、不平均使用力量,才能让复习课精彩起来。数学复习课必须挖掘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美国教育学者简尼尔森在其畅销教育书《正面管教》中明确提到一个观点: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从数学复习课的角度来思考,没有学生天生就会统领全局丝毫不差,也没有学生天生知道每件事的正确做法,数学复习课中学生出现各种误区或困惑都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这种因“生成”制宜的智慧传递,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和充足的教学智慧。
比如在三年级24时计时法的复习中,梳理关于某个时间点到某个时间点,其中“间隔时间”的长短,学生会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在复习阶段,依然会有学生不太习惯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抽象分析和推理过程及结果,他们会通过“异样”的图示或者计算过程来表达。在教师对此提出质疑前,我们应当让学生先通过同伴之间的反馈交流,有机会说明自己的思考意图,然后同伴互相评价,最后推举一人介绍同伴观点的合理性。通过提示多人表达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加强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和融合。再如在单元复习进行讨论并练习后,可以结合一些错误关键点进行内容梳理与归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动发现者。例如对“小强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4米,10分钟走了一半的路程,剩下的要在8分钟走完,每分钟要比原来的速度快多少?”学生练习后自我评价忽略了“每分钟要比原来的速度快多少”中的“快”字,于是大家对问题的审题细致度有了自觉的提升。只有教师把错误或置疑作为讨论的内容时,学生才会在一次次辨析中不断巩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从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四、因“个体”制宜――目标分层
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在确定复习课教学目标时就明确分层,进行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当学生整体掌握比较好的时候,对其直接加以巩固;学生之间差异明显的时候,让掌握较好的学生教还不太会的同伴;重难点讨论时,把简单的问题优先让给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回答,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来尝试,最为重要的是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复习课学习活动中来的机会。
如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比较简单,可以把定义复习先请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完成(xy=k[k≠0],x/y=k[k≠0]);对于定义运用的复习难度相对提升的情况,先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复习活动题板进行抽拉然后辨析,依据出示的两个信息辨别是“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再过渡转交另一位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继续抽拉题板仿照分析,如果出现错误就即时讨论核心要素:乘积一定抑或是分数值一定。讨论环节的最后请进步明显的学生用自己的例子试着归纳正、反比例的方法,再独立设计1~3个联系生活的正比例或者反比例例子。学生在复习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更有信心和同伴交流关于复习任务的话题。
数学复习课是学生学好数学、爱好数学的“起跳板”,是活跃思维的“热身场”。数学复习课应具有浓厚的学科特征,我们应基于学生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思考教学策略,努力让复习课的课堂不仅闪耀着数学智慧,也充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朱国荣.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需要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