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孩子逆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

第1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善于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加强反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反向思维是和顺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形式,属于发散思维范畴,它是从正常思维的反方向思考问题,谋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克服了思维的惯性和连续性,表现出思维过程的间断性和逆向性,对小学生来说,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引导得力,同样可以迅速完成这种转变,逆向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打破正向思维的定势,挣脱定向思维的束缚,克服单向思维的弱点,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发现新知识。在解题时,主动探求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求异和求新,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大胆创新,老师要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加以拓展。在学生反向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适时恰当的加以点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的反向思维,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解题能力,开发智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好处。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还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发人深思。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开染坊,老太太天天发愁,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担心小女儿染色的布匹干不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一邻家大爷,老大爷夸老太太好福气,说晴天她小女儿生意好,阴天大女儿生意好,老太太每天都有钱赚,老太太这才茅塞顿开,从此天天乐呵呵的,再也不发愁了。这个故事就是反向思维的例子,它告诉人们,只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似山穷水尽,绕过去就会柳暗花明。数学问题也不例外,当解题思路受阻时,不妨转变思维路径反向思考,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二、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反向思维的训练

1、举反例,找根源,错中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反面实例,举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探究错误的根源,从而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和“一个数除另一个数”,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一字之差的两种说法,就是互逆的两个算法。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正反两面去思考,比如,“倒数”的概念,两个数互为倒数,三分之一是三的倒数,而三也是三分之一的倒数,老师在教学时适时抓住教材中有逆向关系的两个概念,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都是互逆的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运算法则的互逆性,延伸到数学思维方式的互逆性。在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掌握了逆向思维方法后,可以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逆向思维推理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小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少,生活阅历浅,遇到问题往往产生畏惧情绪,从心理角度出发,从思维方式入手,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空间,而且可以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学生的朋友,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3、对数学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运用正向思维解题,是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到结论。而反向思维是从结论入手,追溯到题目所给的条件,两者的思维过程是相反的,运用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比如,一个三角形面积是120平方厘米,它的高是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这类问题就可以把公式进行逆向转化,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这种解题方法是由结论到已知条件,在论证过程中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缩短了条件和结论的距离,找到解题的捷径,通过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懂得,解答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善于转化思维方式,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第2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1.问题要有导向性,思维需呈点片状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要以点带面地发展。比如,三年级“年月日”这段内容中,要求经过的时间,有些题目直接用尾减头,如7月10日放假,8月30日开学,求孩子们放假多少天?在出示题目时,可以并列呈现,先比较,再解题;先设计简单数据――数出来,再设计较大数据――算出来;先解题,再总结。

将问题呈现得具有一定导向性,可以将思维点面化,更加完整地训练思维,让思维的完整性、灵活性得以延续下去。

2.问题要有层次性,思维需呈阶梯状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上来就给大量信息,不要谈深刻性的培养了,反而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干扰,因此,我们在呈现问题时,要阶梯式地递进。比如,三年级有道题:下表是亮亮所了解到的一家超市牙刷、牙膏和毛巾的价格。

要求买一把牙刷、一支牙膏和一条毛巾最少要花多少元?最多要花多少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统计表9个数据的含义可能还读不懂,这时,我们可以坡度上升,先呈现两行两列的4个数据,让孩子说一说怎么想的?怎么找的?接着,再让他们完成三列三行9个数据的题目时,思维就顺畅且清晰多了,也更深刻了。

将信息简易化呈现,让孩子先易后难,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经历了过程,经过了训练,思维在爬坡过程中,也就轻车熟路了。

3.问题要有开放性,思维需呈辐射状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中,还要培养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比如,第一小组有X人,每人植树6棵;第二小组有Y人,共植树10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列出算式:(6X+10)÷(X+Y)。究其原因,孩子们缺乏读题的习惯、审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思维的开放性。如果我将两个问题同时呈现:①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②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那么势必会引起孩子们注意,从而减少错误率。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一题多问的方式发散孩子的思维外,还可以通过修改条件“第二小组有Y人,每人植树10棵”来增加问题的开放性。

将信息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拓展了孩子们的视角。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呈辐射状发展,不仅只停留在某一点、某一线,而是在面上自由转换,以大视角来考虑问题。

4.问题要有综合性,思维需呈网络状发展

我们在平日的课堂中,更要培养孩子思维的广阔性。比如,在小学阶段,解答一个较难的问题时,一般教材采用集合图形式,但孩子们总是很难理解,更谈不上举一反三,解决问题。比如“外语学校三年级有英语、日语两门语言可供同学学习,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两门。在100名学生中,选修英语的有75人,选修英语、日语两门的有20人。求:选修日语的有多少人?”这题学生可以通过集合图,知晓英语这个圈中有75人,其中两门都报的有20人,说明只报英语一门的有55人,那么剩下的人都是日语这个圈的人,是45人。然而下面这题“三(2)班有40人,其中订《数学报》的有15人,订《语文报》的有20人,两份都订的有8人。那么有多少人两种报都没订?”这时,两个圈已经不能表达题意了,还需要用到的长方形表示全班人数。我们可以将集合图简化成线段图,一头用蓝笔画数学报,然后在另一头空出一段表示两种报都不订的人,接着在这一头用红笔画语文报,其中蓝笔和红笔有一段重叠,表示两种报都订的有8人。这时,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看出、算出订报纸的人有27人,而没有订的有13人。

将思维用集合图、线段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使问题更具有综合性,而且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呈现网络状发展,顺向、逆向、横向、纵向均得以发展,便于孩子们的思维来回穿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爱”上跳绳的理由

增强心肺功能

跳绳能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使胃肠蠕动和新陈代谢 “提速”,同时,跳绳还能使身体各主要部分的肌肉得到锻炼,使骨骼快速生长。

左右脑“共同进步”

跳绳需要四肢、手、脚、腕、肩有规律、有节奏地相互配合,能促进孩子左半脑和右半脑的“共同进步”,培养孩子身体的平衡感、协调性、敏捷度、节奏感、耐力和爆发力。两脚心不断地与地面“碰撞”,通过足反射区刺激脑下垂体,能增强脑细胞的活力,使孩子的思维反应能力和想像力得到“升华”。

明白“数”的概念

教孩子边跳绳边数数,将所数的“数”与跳绳的次数建立起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能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形成“数”的概念,提高记忆力。

燃烧多余的脂肪

如果孩子体重超标,跳绳能帮他轻松燃烧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因为,就运动量来说,每分钟跳120~140次,一个小时就可燃烧掉600~1000卡的热量。

学习提案

Step 1 学会弹跳

学跳绳前,经常和孩子做些跳跃练习、耐力练习,像蛙跳、跳蹦蹦床、跳起摸物、单脚跳。这样,孩子在实际跳绳时就灵活得多。

Step 2 空手跳

主要是训练孩子熟悉、掌握“跳”的节奏。妈妈可以和孩子面对面站着,边拍手说“一二三”边随着节奏双脚跳,反复数次。然后,依照已经熟悉的节奏,妈妈从孩子的身后拉着他的双手,让他的双臂模仿跳绳的样子旋转摇动,配合跳跃。最后,再让孩子双脚同时跳起、落下,配合两臂空手摇动。摇动时以肩为轴,手腕用力、两手心向下或相对。

Step 3 袋鼠跳

孩子站在妈妈身前,妈妈摇绳,一边念叨着“一二三跳”,一边带着孩子像袋鼠一样双人跳,让孩子体会双脚离地、绳子从下面滑过的感觉。

Step 4 亲自上阵

孩子一只手握住绳的两头,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要求绳子落地时双脚跳动。可以左、右手交替拿绳。熟悉了这个动作,再教孩子两手握绳柄,绳垂在身后,由后向前摇绳,双脚随着绳的摇动迅速跳起,绳从脚下滑过。

Step 5 花样

逆向跳 如果孩子学会了最基本的跳法,不妨教他逆向跳――绳垂在身体的前面,双手由前向后摇绳,其他动作不变。

单脚跳 把重心放在起跳脚上,另一只脚悬空,手的动作不变,绳子从跳动的脚下滑过。一只脚跳累了换另一只。

左右开弓双替跳――单数时,绳子从一只脚下通过;双数时,从另一只脚下通过,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累了为止,速度由慢而快。

行进跳跳一下往前进一步,类似于跑跳。以“左右开弓”的方式跳要防止悬起来的那只脚钩住绳,把自己绊倒;双脚行进跳时则身体不能过度前倾,那样容易摔伤。

安全备忘

■舒筋活血

跳绳之前最好活动一下全身,尤其是相关的部位,如肩膀、手臂、手腕、脚踝,避免扭伤、挫伤。开始跳绳后,速度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不可忽略前脚掌

起跳和落地是前脚掌的“任务”,因为脚后跟着地,时间长了会产生很多隐患――大脑、脚踝和脊柱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膝盖应微微弯曲,缓和膝盖、脚踝与地面接触时的冲撞。

■对地面也有要求

地面一定要平坦,最好铺上地毯或软垫。不宜在松动的土地上练习,否则,绳摩擦地面会扬起很多尘土,污染孩子的呼吸道,对眼睛也不好。

第4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疏导;良好班集体;教育情境;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59-01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1)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2)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3)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活动,使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开阔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与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心中深藏的自卑。例如:一个简单的接力比赛活动,学生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既要知道竞争,又要明白合作,因为只有这样的有必胜的把握。但在比赛时,孩子还要接受一种教育,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第5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第6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一、先和家长交流

我一直在想,孩子拖拉的毛病是不是和家长有关.如果家长安排孩子从七点钟开始做作业,八点半睡觉,结果孩子可能半小时做完了,这时家长们往往会这样想:八点半才睡觉呢,还有一个小时啊,干什么呢?于是就继续找题目给孩子做.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点自由,让孩子这样想:“我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玩.”那么孩子学得踏实,玩得也愉快.如果家长经常这样你们想,会造成什么结果?

学好数学,多做题肯定有好处,于是家长去书店买来大量的习题集,“题海战术”这样的训练是否科学?我想告诉家长们:如果真想给孩子买,最好事先和孩子任课老师交流一下,搞清楚,你的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训练.我想任课老师肯定比家长更清楚孩子弱项,千万不要盲目、一厢情愿地去买习题集.既浪费钱也浪费孩子时间.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奥数.学奥数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真有帮助吗?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有的孩子成绩很好,功课游刃有余.这样的孩子建议他去学点奥数,作一些拓展性训练.因为奥数的思维方式和普通课堂上的数学思维方式不一样,有反思、逆向思维、整体思维等,平常课堂上很少涉及.但奥数类的科学竞赛容易让家长太关注,导致它走向一个极端.

家长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做两方面工作.第一,配合老师把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呵护好,多和孩子交流学习上的得失与快乐.第二,多方面培养,比如和孩子一起用扑克牌玩24点等游戏,在轻松的娱乐中帮孩子提高心算能力学习兴趣.

二、再与老师交流一下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我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

通常,在各学科中,部分孩子往往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却象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

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时出两种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节奏.在我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课后用爱心给学生补课.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再高,面对情况各异的学生,课上是很难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对“学困生”必须予以补课.补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课是教师的职责,补课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当然这个补课绝不是不加分析地留一大片了.而是基于是学生的基础不好还是贪玩,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好进行“对症下药”了.

3.不吝惜表扬 .

第7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关键词】反思;聪明;学不好;原因及对策我有一个外甥,头脑聪明,但是从小学起数学成绩就一直不理想,100分一直和他无缘。初中更是拉了后腿,中考的时候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没有考上理想高中。

我自己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叫吴海杰(化名)的男生,头脑很灵活,做事也很快,可是每次课堂上回答问题都不是非常正确,有时回答的甚至是错误答案。每次阶段性检测都是九十分多点,总在一些感觉不应该错的地方出错。

无独有偶,朋友有一个女儿去年读六年级,想考个好中学,去了几家中学报名,都被淘汰了。究其原因,数学成绩相对比较差。我这个朋友很纳闷,孩子很聪明,为什么就学不好数学呢?

这些现象对于教师的我们应该进行反思。的确,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学数学,更是需要孩子具备踏实、严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因此,从学生刚上学的时候,做为老师就应该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给方法,让学生很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我与专家、同事交流,和观察发现,这些聪明的学生与100分无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马虎、书写不规范:

学生常常在简单的计算上出错,不是把除号看成加号,就是把加号看成除号;抄错得数;草稿随意写,在桌子上写、书本空白处写;不验算、不检查;书写不规范,将7写得像1;没有认真读题的习惯,审题不细致,这些都是造成数学错误率高的重要原因。

二、边学边玩、思想不集中:

这些聪明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认为自己聪明,在学习的时候一边学一边玩,思想不够集中。有的甚至是因为家长平时管束得较严,没有多少自由玩耍的时间,于是在没有教师或者家长的情况下,偷偷摸摸的玩起来,学习、作业、看书就成了装样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

三、不听不记、学习不积极:

有的学生不愿意记定律公式。例如乘法运算定律;分数、比、比例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等等。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到了中学也要用到。如果小学阶段对这些知识不认真记,学的不扎实、不灵活,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的数理化学习。

四、思维简单、理解不深刻:

例如2/3表示什么意思?教师给出三个括号,一般学生只知道是将“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的数。有少部分学生会知道第二个答案:把“2”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而很少有学生会答:2/3就是表示2除以3是多少?

五、不懂装懂、态度不严谨:

有些学生爱面子,怕别人认为自己不聪明,于是不会的也说会了,没懂得也装着懂了。还有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都会了,差不多了。特别是计算题,在考试中要占到30%左右。一般学生都会说,这个还不会么?还会出错么?但是往往就是这些看起来很自信的学生在计算中最容易出现错误。

找到了症结,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呢?

其一、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

一笔干净整齐的字让老师看起来轻松又愉悦,而且批改起来也不容易看错。所以作为教师从一开始就要要求孩子写作业时不要涂抹,讲求书写整洁和写字规范。打草稿时规规矩矩得按照顺序而写,每一题都要写上题号,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不会抄错答案。对容易看错题的孩子可以要求读三遍题目:第一遍读的时候弄明白大致意思,第二遍读的时候弄明白题目中数与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数的单位名称等问题,第三遍读的时候找出解题的方法。

其二、要求学生专时专用、认真及时: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作业,作业做完了再让学生痛痛快快的玩。这样学生就会认真的做完作业,渐渐的养成该学就学,该玩就玩,专时专用。养成先做完作业再玩的好习惯,而且要做作业认真、不拖沓。

其三、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会听会记:

对于那些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听讲一定要虚心、专心、踏实,要认真跟着老师的话去思考,慢慢的形成习惯。教师要严格要求,加以训练,该会背的概念、公式、法则一定要会背,不能轻易放过。教师可以叫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背诵这些概念、定律公式、法则等,让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反复运用这些知识,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会听会记的好习惯。

其四、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全面深刻:

对于思维单一的学生要采取一些方法来训练他们。一、培养孩子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动笔做,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个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是不是只有这种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就学会有根据的思考了。二、教师要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教孩子在生活中养成爱思考的习惯,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不要想当然,不要满足于所有人都认为正确的答案,要多启发孩子思考,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要让孩子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是哪个环节在起作用。如果改变条件,结果还会是这样么?等等。还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比较,长此以往的锻炼,思考能力就会增强。三、平常多看一些思维训练方面的书籍,做一些推理题、逻辑题,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帮助。

第8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初中;英语;教学;运用

有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叫做发散性思维。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在新式英语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前应充分备课,除常规备课外还应确定好发散性思维训练所需的教材,设计好课堂学习的步骤以及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向。好的课堂氛围会给师生增添安全感,同样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也是这样,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至关重要的条件。要想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方向。对学生强调在当今社会英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强烈而浓厚的学习劲头,树立远大的志向。(2)情景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认真准备关于文章的相关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3)丰富课堂活动。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如歌曲、小品、游戏等。(4)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师只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是不够的,全身心地投入,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比方,教学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大家才刚刚进入初中不太熟悉,教师就应当留意到学生的这些状态,选择一些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述。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Welcome to our school,I am glad to meet you,I hope we will become good friends very soon .I will do my best to help you.同时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二、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创新运用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训练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通过联想可以形成许多自己的新想法。在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与体会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材料时,能够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够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我们每天的英语学习都离不开联想和创新,而想象力的培养来自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样的,举个例子,类比、逆向联想的思维都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代表,这些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更多的是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结合自己所学进行创造和探索。比如,like喜欢,unlike不喜欢,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套路进行反义词的变换,如safe,unsafe等。

三、融入生活,发展创造力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语言即生活。学生学习语言最生动鲜活的便是丰富的、五颜六色的生活。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不断地把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听外语歌、多看英文电影等,这样既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找到休息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看魔法神话故事,所以可以推荐看看《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等外国影片,在兴趣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种求知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索新领域的过程,而教育本身的意义就是探索与创造。在英语课堂上,只有把老师和学生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才能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关键词:认知 心理学 孩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63-01

1 认识我们的孩子

从呱呱落地到孩子2岁大的时候,让・皮亚杰将这一时期定义为“感觉运动性智力”。他们可以在这个阶段能够学会一些简单实际的技能。值得注意的是,5到9个月开始,循环反应开始依赖于外界事物,比如给孩子围上围裙的时候吗,他们就知道要吃饭了所以开心的大笑。9个月到1岁,他们可以将这种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中,比如他们可以找到藏在简单位置的玩具。1岁之后到18个月,他们会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而18个月之后孩子开始学会使用工具。

在这之后是两个大的阶段,第一就是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主要年龄段,2-6岁,被德布雷称为预运算时期,而7-12岁之间则为实际时期。预运算时期心理联想主要还是依靠直觉,通过比较、分析、预测来实现大脑构建。而7-12岁孩子的思想更加合理,而且具备了逆向思维能力。

那么这些阶段我们的孩子都会有些什么意识呢?

3岁,儿童学会在选择,并且热衷于选择。他们开始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

4q则是个充满浪漫主义的年龄,孩子喜欢创造一些没有意义但是连载一起回押韵的词,绝大多数的音乐天才都是在这个年纪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5岁开始,儿童开始形成家庭的概念。开始会想和一起的女性朋友结婚。

6岁开始,孩子的思想和注意力明显的提高了,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开始崇拜比他们大的孩子。

8岁开始则会认定某些人为“最好的朋友”。

了解了儿童的成长状态,我们来关注一下我们所面临的这群孩子,他们从3-6岁不等,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那么我们幼儿园的作用对于他们又在于何处呢?

经历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在之后的教育中处在非常优势的地位,因为他们学会了集体。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到集体的利益,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带小班的时候虽然每个孩子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自我主义占据着主导,比如午睡,他们不会顾及其他已经睡着的孩子而哭闹。但是到大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状况已经几乎不会出现,说明幼儿园让孩子们更早的意识当他们是整体的一部分,他们会更好地考虑到集体利益,这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具有优势。

2 学会交流,然后教育

例如,教小班,这群3岁左右的孩子用模仿来交流。当一个孩子无意间的摔跤时,另外一个孩子故意摔倒来模仿他,可以明确的知道后者一直在关注前者,通常也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喜欢或者讨厌等等。

当你明白了孩子的语言,那么我们首先就具备了同他们交流的平台。我们所面对的这群孩子,心智发育还不完全,我们需要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教他们,正如前文提到的,3岁的孩童开始选择,开始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那么我们需要顺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选择的特殊性,帮助他们了解外部世界。而后进行进一步的开发,选择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拼图,这些简单的游戏,可以很好地培育孩子的选择甄别能力。过度的提高和不合适的游戏选择都会令孩子表现的无所适从。老师应该只是一个观察和适时的引导者,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选择他们喜欢的东西,老师则发现这些选择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可以更长远的发展他们各自的特性。

作为老师不仅仅需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性”,还要培育他们“集体”的观念,而这也是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呢?事实告诉我们,为孩子制定的规矩经常碍于种种原因,例如,好胜、懒惰等情绪的影响而变得并不有效。这也是每个刚工作的幼儿园老师时常困扰的,如何让孩子们遵守规定,或者其他一些集体性活动。通过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切实有效的的方式。

2.1 规矩要简单、具体

很显然简单的规矩要比那些复杂冗长的规矩要容易执行得多。

2.2 看着孩子的眼睛,并让孩子也看着你

当出现特殊情况比如情绪焦躁或者脾气倔强的孩子的时候,你必须提醒孩子看着你,然后用尊重但是坚定的口气告诉他要怎么做,并且最好让孩子复述你的规定。如果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定完规矩之后,老师可以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孩子,往往奇迹会在15秒后发生,因为这样的压力会超过其他任何方式,这样不失任性还能让孩子更快完成任务。

2.3 鼓励是必须的

如果孩子表现的好,尤其这个年龄阶段,需要给予立即的表扬,一方面鼓励一方面也是给别的孩子看。

2.4 “小惩罚”

给予恰当的后果,让孩子自己乖乖听话,如果孩子没听家长或者老师的话,家长和老师可以有技巧地重复自己的要求。一方面陈述规矩,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听话的后果宣布出来这样孩子才会当真。

2.5 任务清单的形式更容易培养孩子自觉性

将规矩或者事情列作清单,更容易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胜利的可以获得一些简单的礼品。投入小却很有效。

2.6 任务清单需要及时变花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