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消极因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49-03

[作者简介]刘长乐(1988―),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力度较大、较为彻底的课程改革,充分反映了当今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新期盼和更高的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是重重困难,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事实上,自从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抨击与批评也不绝于耳。在实施过程中,诸如形式化,功利化,极端化之类的倾向和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质量。显然,不管是反对之声、抵触情绪,还是盲目片面的看法,都对新课程改革造成种种消极的影响。

二、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千百年沉淀文化的强烈撞击与磨合

课程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课程改革必然以社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而社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制约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所引起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完善,由心理定势、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心理,不仅影响课程改革的信念、路径与方法,而且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效果。疾风骤雨式的运动化改革,严重违文化心理层面的支持氛围与积极广泛的参与动力。[1]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是一次千百年来沉淀中的文化撞击。只有在强烈的冲撞后能逐渐磨合,才会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于1934年针对当时应试会考制度的危害与问题,尖锐地批评道:“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需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是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也没有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2]几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更是使得其成为了一种教育体系,渗透基础教育的各方面。它使得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执着地坚持“名落孙山,回家看山”的信条,使得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或者仅仅是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烟雾之下,主要是这种顽固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变态教育模式作祟。毫无疑问,不打破这种“应试教育”文化心理传统,新课程改革则无从谈起。

2“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读书人靠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已经深入人们的灵魂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普遍化,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消退,可是教育还是“敲门砖”“点金术”。于是,教育与金钱、职业、地位等建立了稳定的链接,使人们无不对之趋之若鹜。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们成才,付出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从小就开始接受各种培训和锻炼,孩子们没有周末,更没有假期,从幼儿开始的人生定位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改变命运。这种教育不就是能求得功名获取利禄的功利主义教育么?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教授认为,当代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叫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它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它抛弃了塑造人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的这种“外在化”的弊病,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3]显然,功利主义的价值定位只是立足于社会本位,并没有立足于知识本位和人本位。

(二)“官本位”改革机制

1政府的单一力推

我国的改革总是由政府自上到下进行启动和推进。“政府改革”成为改革的常态形式。一般说来,改革的进行不仅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摆脱不了遵循自上而下改革路线的命运,由政府出台文件强制执行和实施。这种单一的政府推动,使得新课程改革成为完全借助于外在的政治力量和手段而强制推行的改革。于是,新课程改革原本具有的神圣使命消失殆尽,变成了一种随机的政治任务。可想而知,新课程改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素质、学生的主体,违背了教育规律、偏离了教育轨道,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新课程改革的无效和无能。

2专家的直接指导

在我国,不管是教育改革还是经济改革,经常都是在理论专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改革的进行都要依靠权威指导。所以,专家拥有了话语权,解释权,甚至成为了改革的主角,从而使改革遵循了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这或许是传统,是方法,看似科学可行。可是课程改革,针对的是教师,是学生。最具话语权的难道不是教师和学生么?不可否认,专家们学识渊博,见识宽广,对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了如指掌,他们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或许合情合理,可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没有联系他们自身,只是单纯地配合实施,难道不会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吗?教师只有认同并执行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没有宏观上的课程改革的领导权,而且也不具备围观层面的关于教材“改什么”与“怎么改”的主导权,甚至没有参与权,传统的“中间人”角色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转变。“专家型”改革剥夺了教师改革的自,造成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却不是改革主角的状况,使得新课程改革因为实践主体边缘化而严重缺乏内在动力。[1]教师的使命就变成了按照专家总结好的思想,编写好了的教材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和定位依然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

(三)“教书匠”的角色定位

在上一论点中提及了忽视教师的参与度,这其中也有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依赖于教师的实施和配合。近十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性的进展。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缺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准备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适应”与“不符合”两方面。“不适应”是指教师在主观上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不符合”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上、态度上、行动上、方法上、素质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4]

1认识肤浅

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师范教育哲学、模式、方法培养出来的,缺乏专业素质和能力,其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停留在形式上。很多教师甚至将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实践活动看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仅仅将一些新宗旨付诸形式和流程上,并没有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素质教育仅仅是空洞的、虚假的。仅以研究性学习为例,网上的一首打油诗如是说:开始轰轰烈烈,中间平平淡淡,最后无声无息。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念理解不到位,根本就不能合理地寓教于学,寓学于乐。

2方法不当

新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的认识深刻,态度端正之外,还需要教师掌握争取的方法与措施。巴甫洛夫曾指出:“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1]

笔者曾经在小学实习时,发现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无限制地扩展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导致课堂紊乱无序;有些教师片面夸大学生的中心地位,造成师生角色的错位倾向等。所以,教师还得掌握好课堂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并与新课程改革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巨的建设工程,需要进行充分论证、探索、经验积累与条件准备。针对多种消极因素,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从而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和症结;进行传统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建立新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鲁洁同时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

[4]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2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国农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教育多方面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义务教育应使全国城乡的适龄儿童都受到基本的、为终身发展奠定初步基础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共同基础的教育。这一理念和改革的目标,不仅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也确保了农村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同教育的基本权利,增强了农村儿童在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教师素质较差,课程资源短缺,“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乃至教师的身心发展。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改变了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苦学、教师被动苦教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了入学率和巩固率,降低了辍学率。

(三)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需求以及民族文化等开发学校课程,确保了学校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教材的多样化也逐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未来志向等选择不同的课程,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改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我国新课程改革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而展开的。在新课程实施之初,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为了实施新课程,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家除了对培训者开展免费培训以外,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免费培训,使得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家层面的高水平培训。与此同时,各地(包括西部地区)也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对教师开展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

(五)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农村新课程改革受到关注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课程自。地方课程方案的制定、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材的选用、考试方案的制定等,都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校长、教师等的参与。为此,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政策,吸收了大批的教师、校长和本地专家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决策,这不仅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课程专家,而且也形成了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特别是通过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十分关注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培训、校本教研、专业支持等工作中,都十分关注农村学校。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新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政府对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够,领导不力

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等认识不清,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材的更换。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由于缺乏主要领导的参与,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难以协调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看分数和升学率,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二)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经费、课程资源配置和开发不足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现实来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的投入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没有任何投入,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广。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仍然薄弱

尽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教师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少,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导致新课程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实,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亟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但从调查来看,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设备不足或较差,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部分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使用效果较差。至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学习,在农村学校就更为困难,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实施,影响了初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效果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进行。在很多省份,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还是原来的课程体系,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的课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两种教材,这不仅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加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的协调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课程改革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明确,课程改革绝不单单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材的更换或改革,而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均要进行改革。建议成立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对课程改革进行宏观协调,提高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和领导层次;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强化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课程改革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像重视校舍建设那样重视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要将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作为评价校长、教师的重要指标;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于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经验,予以突破。

(二)将课程改革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课程改革专项基金

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持续性,要将课程改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议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基金,加大中央扶持的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为了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修订课程标准,增强新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

从调查来看,相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要差一些,这既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背景有关,也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关,更为重要的在于我国的国情,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课程标准是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既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当前应根据新课程的试验情况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特别要看是否适合农村学生和农村教师的实际。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地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扩大弹性,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真正达到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

(四)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缺乏适应性主要指的是教材缺乏适应性。另外,现行的很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求较高,比如有些教材的练习要求学生上网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要求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有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对学校的资源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对于西部地区一些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应积极组织力量开发一些适合不同地区包括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这些教材既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不降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又要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好用,比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帮助等,以增强这些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另外,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校长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使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选教材时参与其中。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一方面号召教师要参与课程改革,推行新课程,另一方面又按照过去的、与新课程不一致的方法要求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使得教师的改革热情受到打击,许多教师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当前要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使他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动机及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不仅仅把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考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在试题内容方面应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在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他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村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中小学。

第3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准备;转变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参与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风潮中,各区的新课改都对本区的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例如,河南省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学习型社会要基本形成,争取进入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行列当中”这一教育发展目标。具体要求有:要坚持以人为本、求实求效、协调发展等基本教学原则;要以改革创新、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等为教育的工作方针;要不断对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等。

一、高中数学教师应做的有关准备及其应对策略

1.要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学习

数学教师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为了使高中数学的新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教师必须要认真地学习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标准,转变旧式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措施,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自,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让新课程在高中数学中发挥有效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新方法和新理念要充分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与之有机融合。比如,教师要更新观念,做好角色转变,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对新课程的内容要用心去揣摩和尝试,探索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检验。

2.要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有相当程度上的适应

新课程改革以后,其主要内容相较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改变。例如,新课程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地体现数学的存在价值,包括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生活价值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此外,新课程还提倡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教师不仅要实施新课程,还要研究和建设新课程,所以,教师是课改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对新课程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做到在相当程度上适应。

3.要对自身的数学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同新课程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①教育观念仍比较滞后;②知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③身心素质处于亚健康状态。要消除这些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参加学习和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

二、学生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学习方法的转变

1.对认知起点进行定位

学生的认知起点一定要定位准确,只有准确地定位认知,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不断地进行转变,学习知识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应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学习。学生认知的起点不能只是在其逻辑关系上去寻找,而应该在其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就可以避免发生由突发的问题引来的尴尬场面,保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2.对数学教材加强阅读

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不会被重视,但是,数学教材的阅读同语文、英语的阅读一样,是很必要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名词的概念及定义、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材料,只有通过对其仔细认真地阅读,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分析并掌握,才能得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学习高中数学才能事半功倍。

3.对数学知识学会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有教师的讲解以外,还需要学生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对题型进行分组研究和讨论,最后并由学生自己来面向同学进行讲解。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适时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快乐地学好数学。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依照这些新的建议和要求来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为了达到新课改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必须在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上继续努力、奋斗;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东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5).

第4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搞好课程改革需要新教育理论的支撑,历史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也包括对新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吸收。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以及直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并真实反映中学历史教育实质的历史教育新理论,把其融进历史新课程中,不断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实施历史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行为的形成,提升理论,拓展视野,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沟通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以及知识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时,要介绍雅典法庭审理案件时是用“水时计”来控制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他用矿泉水瓶作教具制成“水时计”(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盛水倒立,瓶盖上钻一小孔,水通过此小孔滴漏进入另一个矿泉水瓶中),以便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审案的情景。一起办公的两位化学教师看“水时计”的工作过程后,提出两点建议:(1)水是无色的,学生看不清楚,能否使用有颜色的液体?他们找来两小片红纸,浸泡在水中,鲜艳夺目的红色液体顷刻间便制成了。(2)倒进“水时计”的水怎么计量?历史教师使用水瓶来计量,而化学教师则建议使用化学试验时使用的量杯或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长短,同时体现出雅典法庭的公平。新课程方案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互助、合作与沟通。在办公室里,教师们可以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中与同事密切合作,大家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助、合作与沟通,可以促进教师迅速地共同成长。

三、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资源

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教师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如:中学历史教学交流网、中学历史交流网等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教学所需要的信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关注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教学所用,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更新。

四、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第5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小学教育教育管理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影响下,要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号召,实现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仍然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无法落实到实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单位都在积极呼吁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理念以及传统教育管理的方式仍然体现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特别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将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们的唯一标准。这样不仅会导致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同时还要全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实处[1]。但是在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改革时提出的基本要求。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由于受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落实教育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还要将本校的办学条件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这些因素全部都整合在一起,与新课程标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保证这些措施和制度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在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确定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与小学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2]。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融合,而且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为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2.2实现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由于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所以在针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而且也是教育管理者在实施教育时的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针对教育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是任何制度或者是约束措施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在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制度进行制定和管理的时候,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还要将这些环节全部都纳入到小学教育管理当中。比如,在针对家庭作业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形成统一规定,各个学科的教师在针对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要体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教育管理措施可以有效落实到实处。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方面。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各个学科相互之间可以实现协调配合,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们的作业完成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第6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所有的中职院校都在不停地进行教学改革,中职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中职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学生的实习和见习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中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体魄健全、生活习惯变好,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优良的品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中职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问题,首先是体育教学的活动较为随意单一,其次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消极。

一、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活动随意单一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中职体育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只是注重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心理需求却很少关注。虽然在对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时体育教师都会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常会将其流于形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更多的时候是进行自由活动,长时间这样上课就会让学生觉得体育课就是用来玩耍的。即使有些教师会组织一些活动,但往往缺乏新意,不会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这就会使学生认为体育课是枯燥、乏味的。

2.学习意识淡薄、消极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体育的学习意识,在主观上淡薄、消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反应和认识就是体育意识,主要包括学生对体育的耐力、对体育的情感以及对体育的整体认识。实行新课程改革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第一,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拥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还要让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得到厉炼,特别是对球类运动、中长跑、急行跳远等体育项目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训练中锻炼坚持下去的恒心、克服困难的耐性以及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中职生的知识水平普遍很低,自控力差,习惯又不好,而且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器材较为陈旧,致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意识淡薄、消极。

二、中职体育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

1.积极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是极为关键的。好的兴趣胜过一个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自身的动力得到激发,从而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积极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照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1)要随时关心学生锻炼的兴趣,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刺激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产生创新思想,从而创设出更多新奇的体育活动。(2)体育教师在参照教材进行教学时,最好可以将教材结合实际进行变通,让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得到培养,这样学生便能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对体育课程充满兴趣。

2.确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中职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确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合理、有效、切实的目标,不仅要将运动技能突出出来,还要将文化素养展示出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品德修养。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的设定,从而促使其更全面地发展。

3.注重过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过程是中职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实现中职体育有效教学的方式。中职体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想尽办法让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体质增强,掌握锻炼身体的方式,还要将学生整体的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全面、个性地发展。

4.关心整体,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不同,有些学生积极好动,而有些学生就会怕运动。这就需要中职体育教师要关心整体,为后进生做好心理引导。(1)利用课上时间多与后进生进行沟通,树立信心。(2)及时鼓励后进生进步。(3)经常开展集体性的活动,让后进生能够融入集体,增加自信心。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立明.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以体育教学为例[J].科技信息,2010(35).

第7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式教育教学;高中学生

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国内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所改变或者完善,因此目前很多中学课程需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以后的学习综合情况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在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相应的政治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那么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高中政治教师,若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探究式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性工作,才能获得其探究式教学的工作效果,最终达到改善或者变革政治课程的学习情况。

一、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以及研究

1.部分政治教师在思想上过于重视形式而轻视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的很多课程都实行课程改革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要转变其教育教学方式,但是由于部分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理解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多采用探究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这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本来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热情以及兴趣,然而由于他们过于重视教育教学的形式,因此可能会使得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却没有收获到足够多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很难提升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

2.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重视表演而轻视常态的问题

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公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比较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所以这些教师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教育教学,从而在备课的过程中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然而,在没有公开课的时候,这些政治教育教学老师大部分会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而不再是运用较多时间以及精力去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准备,这样导致的结果就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够收获足够的专业知识或者培养自身的探究性能力,只是在几节课公开课上有所收获。这样要想利用这些知识推动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以及进步是远远不够。

3.部分政治教师过于重视教材或者课本,缺少相应的变通能力

政治课程进行相应的新课程变革之后,大部分的教师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非常关注或者重视探究式教育教学方式,然而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们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学校教材或者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工作,对于其主要内容没有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仅如此,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比较固定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步骤的公式化情况,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够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探究热情没有相应的增长或者提升,从而也就不能够提升其探究能力。

二、提升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效果的措施

1.政治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学习品质

政治课程经过新课程改革之后,就需要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发挥其探究式学习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引导职能,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或者基础,需要高中政治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探究式学习的整体品质。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政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活动,然而为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工作目的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政治教师就需要摆脱这样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在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尽量采用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的探究性能力。

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他们在心理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关注或者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以及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以及更好地发展。

2.认真挑选课程的探究性资源,将新课程标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在高中政治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选择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以及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需要认真地挑选其课程的探究性资源。政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能够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可以将其课程标准以及地方特色进行相关的融合或者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便于探究,与此同时也能有利于政治老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老师所选择的探究性资源,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涉及到的问题或者现象,这样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相应的探究性工作,而不至于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22-33.

第8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01-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现状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对农村课改学校的支持。

第9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生物课的实践性比较强,在新课改的环境中,高中生物教学要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学习知识构造和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研究生物的探索能力,帮助学生在新课改中更好地完成高中生物学习,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老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新课改对老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老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以往的课堂,老师总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阻,这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老师要努力摆脱这种情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二、加强老师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下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要求能具有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构建创新型课堂。例如,我向学生提问:“大家一定都知道果树要剪枝才能更好地生长,对吧?可是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摆出去后,学生立刻议论起来,有的说是因为剪枝有利于果树保存营养,然后用来结果实,有的说是以免长得太高,不利于丰收。学生这些回答都是在合理范围内,在议论的时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三、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是新课程中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高中生物老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以便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提升高中生物老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从生物理论知识和进行生物实验两个方面入手。高中生物老师要遵循新课改中对于高中生物的要求,并且学习最新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

加强探究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生物教学十分必要。在新课程中,主张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生物老师要善于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使用自主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再探索问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探究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资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合理调整课程资源

合理调整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主要以实验为主,怎样合理地处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有待处理的问题。合理的处理课程资源,需要把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起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通过实验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合理处理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时,融合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现在的主要教学思路,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善于运用一些新的技术工具,在教室和实验室外面进行课程教学。

六、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新课改中的高中生物教学,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高中生物老师要善于把生物课程教学和课程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学会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比较繁杂,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现代观念,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探究式教学,优化配置课程资源,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断寻找新课改中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进一步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