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

第1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引言

人类社会一直从自然界获取、处理、分析、交换、传递和利用信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命脉”。因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强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而“通信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了信息的传输、交换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所以根据我国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与通信类专业高等教学大纲中,“通信原理”被设置为一门大学必修、考研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交叉融合,计算机类专业也把“通信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是计算机类专业毕竟不同于通信类专业,许多与“通信原理”课程相关的前续课程(如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可能并没有学过,所以两个专业的“通信原理”教学不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2008年下半年我给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讲授了 “通信原理”这一课程,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计算机类专业的“通信原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了一些感

受,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信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一门通信类课程,由于不是计算机领域最基础的内容,而且课程内容也比较难,学生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如何能够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绕有兴趣地学习相对乏味的基础理论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经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介绍计算机专业为什么要学习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是一门通信类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样他们可能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重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对此,在课程学习之前,我就首先大概地给学生介绍一下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让他们认识到通信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到计算机领域当中,不懂通信技术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工作的要求。而且现在高等大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有许多相同的或相类似的专业课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也并不区分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关于这一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以当前学生比较关心的公务员考试为例,指出公务员报考简章里专业要求栏一般都将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作为同一专业对待。

(2)例举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例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将知识点多与计算机专业的内容相联系,多例举一些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例子。譬如,在讲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时,介绍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框图之后,提出通过网线连接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例子。由于这个例子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所熟知的,所以他们可以进行比较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学习这种通信系统的兴趣也可以被激发出来。

(3)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通信原理”课程对于通信类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肯定更容易觉得这门课程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例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要立即表示由衷的肯定和内心的喜悦,这样学生们学习的成功感会被激发。从而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会大为高涨。

二、确定适合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1)认真选取教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目前通信原理国内的教材繁多,但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最为经典。这本教材内容丰富、详尽,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也比较完整。但这本教材是针对通信类专业的,它要求学生先修过电子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电类基础课,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并不符合它的要求。在分析比较了几种教材的基础上,我选取了中国通信工程学院沈振元教授的“通信系统原理”,这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确知信号的分析这一章内容,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信号与系统,所以他们没有建立频域的概念,而通信系统的分析推导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确知信号的分析这一章介绍了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可以弥补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的不足。而且这本教材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释得都非常清楚,没有先修课程背景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确定主体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可以建议学生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作为参考书,这样可以给学生业余学习提供便利,真正做到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2)优化教学内容。通信原理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有必要对教学重点、时间长短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 在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分析中, 选择2ask、2fsk、2psk、2dpsk等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典型数字调制技术的实现、解调、带宽分析、画图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而将多进制调制技术和现代调制技术列入知识提高部分, 仅进行简单的介绍, 以知识扩展为目的, 不做应会要求。

三、采取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的授课方式

“通信原理”原本是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把它引入到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时,应该采取与通信类专业不同的教学方式。开课之初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通信发展简史,使学生对通信有个大概的了解。简述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最原始的通信手段讲到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可以使学生被通信的丰富内涵深深吸引。这样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 认识到学好这门专业课对后续学习和今后参与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对于课程所选教学内容,也要基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有所侧重点,因为计算机类专业课中并不考虑噪声的问题,所以我们讲解各种通信系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原理讲解上,抗噪性能的分析只要学生了解就行了。

四、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关注的一个环节。从我的教学实践看来,有部分学生在平

时上课时根本不认真听讲,他们往往只在考前一个星期左右“突击”,这种为了应付考试的“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不仅很难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而且时间一长,便全遗忘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在这次通信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书面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百分比计入总体考核成绩,其中书面考试成绩占80%,包含平时作业、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在内的平时成绩占20%,这样可以鼓励那些基础虽差但平时学习认真努力的学生。上面的考核方式中,书面考试成绩还是占了主要地位,所以课程书面考试上的题型也要认真考虑。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我们应该减少客观题题量,加大需要理解基本概念的这些主观题题量。以考核模拟调制系统这部分为例,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调制制度增益”、“调制制度增益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调制制度增益结果,这样即使他们将结果记得再准确,不理解基本概念,对学习该门课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

五、结束语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机类专业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很多

第2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鉴于此,全世界众多高等学校都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信息论基础”这门课。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这种需求,南京邮电大学很早就开展了“信息论基础”的本科教学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主要对自身所讲授的“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本科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讨论。在引言之后,本文将依次讨论教学组织活动及改革、课程结构与提纲、一个教学结果举例和结论与可能的改进等4个部分。

1 教学组织活动及改革

在“信息论基础”专业课程中,我们选择了曹雪虹老师主编的教材《信息论与编码》一书[1],参考书包括傅祖芸所著的《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2]以及周炯磐所著的《信息理论基础》[3]。为促进学生领会信息论开创者香农最初的一些创新性概念,本人在教学意将香农的经典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列为重要参考文献[4]。

该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处理、存贮和传输所依赖的基本规律,及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本课程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给出主要结论,而不涉及烦杂的数学推导和证明。

由于课程整体只有32个学时,相对于信息论基础的丰富内容来说,应该说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为此,如何精选部分章节又不影响本科专业课的整体性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导向下考虑在此类课程教学中引入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的理念[5], 以实现教学组织活动的改革。具体执行而言,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集中于信息论相关基本概念的讲授与理解。

为解决学生理解信息的度量――信息熵的困难,本人在课程的第一讲中采用了香农最早在经典论文中给出的公理化体系,解决了信息论入门难的问题。在第四章有关信息率失真函数的讲授中,一般需要引入假想信道,但学生很难理解假想信道模型。为解决该困难,本人引入了“随机矢量量化”概念来解释假想信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结构与提纲

2.1 课程结构

该课程每年春季开课,含有16讲,每讲2课时,其中含有3课时的课堂习题课。此外,作业为四次和一次半学期的考试。为了巩固多媒体教学中学习的知识点,近20题的课后作业量是必要的,它要求学生自学和理解所学教材。

2.2 课程提纲

主要提纲与相应知识点简述如下:

2.2.1 绪论

涉及教科书的第一章内容,介绍了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及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2.2.2 信源与信息熵

涉及第二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自信息量、条件自信息量、单符号熵、互信息量、条件互信息量、平均互信息量、马尔可夫信源熵。要求掌握信息的量度的计算。

2.2.3 信道与信道容量

涉及第三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信道模型、信道容量及其计算方法,要求掌握对称及准对称DMC信道、限时限频限功率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容量的计算。

2.2.4 信息率失真函数

涉及第四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失真函数、平均失真、信息率失真函数、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要求掌握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2.5 信源编码

涉及第五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信源编码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要求掌握最佳变长编码的方法。

2.2.6 信道编码

涉及第六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纠错编译码的基本原理、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伴随式、码距、纠错能力,要求掌握线性分组码编码过程。

2.2.7 加密编码

涉及第七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加密编码中的基本概念、加密编码中的熵概念、换位和替代密码、DES密码算法、公开密钥密码体制、RSA密码体制等。

3 一个教学结果举例

图1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绩分析

每年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3~4个班近200名本科生修习该课程,我们考虑以闭卷方式来检查和评价教与学,考试的内容与习题中的问题有比较大的相似,以取得合适教学效果。这里仅仅以一个教学班的考试成绩为例,其他班级与该例有一定相似。图1显示了所研究的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绩分析。该班平均分79.2,学生成绩可以用一个对数曲线来拟合,即中间分数的人数比较多,它与我们原来预订的学生考试评价范围比较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案还是可行的。

第3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关键词:光纤通信 实验 Opti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06-04

光纤通信系统作为国家级电信网的骨干系统,光纤通信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因此“光纤通信”课程近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理工科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系统设计方法,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最新发展方向,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好必要的专业基础[1-2]。

由于课程涉及面广以及物理概念繁杂深奥,使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且,由于光纤通信的设备器件都很昂贵,限制了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实验仅通过简单的光纤实验箱完成,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器件的输出结果无法观察分析,导致学生对光纤传输系统并没有一个全局的认识。目前,针对“光纤通信”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概念抽象难懂,器件构造原理复杂,不适合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3)实验设备简单,实验内容涉及面窄。

目前国内研究光纤通信的主流软件包括VPI和OptiSystem。由于VPI软件昂贵,多用于科学研究,用于本科教学不现实。而OptiSystem是一款创新的光通讯系统模拟软件包,它集设计、测试和优化各种类型宽带光网络物理层的虚拟光连接等功能于一身,从长距离通讯系统到LANS和MANS都可使用。OptiSystem具有强大的模拟环境和真实的器件与系统的分级定义。它的性能可以通过附加的用户器件库和完整的界面进行扩展,而成为一系列广泛使用的工具。全面的图形用户界面控制光子器件设计、器件模型和演示,巨大的有源和无源器件库包括实际波长相关的参数[4]。

笔者将OptiSystem引入“光纤通信”教学中,以OptiSystem与课本相结合为主线,以知识构建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用OptiSystem中的光器件理解抽象概念,用课本中的概念去指导实践中器件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光纤通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OptiSystem模拟仿真与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正确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

1 建立基于OptiSystem的概念器件化的教学方法

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首次接触该课程时,从了解生动的发展历史入手,接|到一个开阔的视野,对所有相关课程的融会贯通,以突出“光纤通信”课程的理论性和完整的系统性,而不是让其产生理论堆积的错觉。所谓“概念器件化”就是将光器件引入基本概念的讲解中,每个光器件都对应着相关参数,而这些参数对光通信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OptiSystem中相关光器件参数改变系统传输,从而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加形象的认识。

以光纤通信课程中光纤一章为例,此章占全课程的课时最多,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以光纤相关概念为例,课程涉及到光纤及光波导的基础知识,光波导中模式、色散、损耗和偏振等基本概念,以及光纤的类型。这些理论是相当抽象的,传统的教学无非是将一些动画Flash与PPT相结合,观察光线在光纤中的传播路径,而对于光纤的线性与非线性效应还是不能透彻理解。而OptiSystem中光纤的种类很多,引入光纤通信中的一些难懂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模拟,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以标准光纤为例,在OptiSystem中标准光纤的参数设定参数如图1所示。

图1(a)为标准光纤的主参数设置,其中主要包括光纤的参考波长,传输长度和衰减系数等。图1(b)中为标准光纤的色散参数相关设置,主要包括群速度色散,三阶色散和色散参数等。当然关于光纤的参数还有其他选项卡可以设置,常用的有偏振模选项卡和非线性选项卡等如图1(b)所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这些参数均在“光纤通信”课程中有理论讲解,但是概念非常抽象难懂。如果在OptiSystem中对这些参数进行设置与仿真,通过改变相关参数用频谱仪观察波形变化,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针对课程,笔者对所有章节所需要的相关光器件进行分类,在讲授相关章节时重点进行介绍。对于第三、四章,主要介绍标准单模光纤与非线性光纤。第五章光发送机主要将LED(发光二极管)与LD(激光器)引入课程。第六章接收机主要引入PIN(光电二极管)与APD(雪崩二极管)。第七章光网络中将引入伪随机序列,信号发生器,波分复用器,光调制器,掺饵光纤放大器,光滤波器,光频谱仪,电频谱仪,误码分析仪等。这些有源与无源光器件的引入有利于后续实验的设计与验证。

2 先虚后实,先模拟后器件的分层次教学实验体系

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认知型、综合型和创新设计型3个层次。另外,由于目前 “光纤通信”课程的实验都是基础实验,由于光器件的昂贵和易损特性,因此这些基础性实验都是通过实验箱完成的。涉及的实验结果都是仅仅通过示波器观察最后的波形,结果形式单一,操作过于简单,而且几个实验的内容过于基础已经满足不了发展迅速的光通信现状,因此,采用低成本、更贴近实验的OptiSystem软件来更深入地学习“光纤通信”课程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光纤通信”课程实验中,由于学生对器件的不了解和操作方法不当,实验箱上很多小器件的都被烧坏。如果在实验前,学生能够先使用Optisystem进行搭建与模拟仿真,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频谱分析仪观察每个光器件的输出结果,这样有利于对结果的分析与对错误结果的调整,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验箱上的正确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认知。此外,笔者还将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扩展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笔者将以一个扩展性实验实例来说明OptiSystem引入教学实验体系的重要性。该实例是复用信号的全光波长变换实验如图2。里面涉及到光纤通信的若干知识点,包括偏振复用,四波混频,光信号调制与解调等。此系统采用连续激光模块(CW laser)生成系统光载波,其中泵浦光CW1、CW2参数设置分别为:频率为193.24 THz、193.2 THz(,信号光参数设置为,频率为193.05 THz。信号光经过偏振器(Power Splitter)后成为一对正交的偏振光,调制后经偏振合束器(Polarization Combiner)合束后与两个平行的泵浦光经耦合器耦合并送入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中进行全光波长变换。

调制部分用伪随机发生序列器(Pseudo Random Bit Sequence Generator)产生速率为2.5 Gbit/s的伪随机比特流,比特序列输入NRZ产生器(NRZ Pulse Generator)调制,经偏振分束器分两路驱动MZ(Mach-Zehnder Modulator)调制器,MZ调制器消光比为30 dB,偏振合束器实现两路MZ输出信号的耦合。

解调部分采用光电探测器(PD,Photo Detector PIN),PD响应度设为1 A/W,暗电流设为10 nA,在经过低通滤波器在接收端观察眼图。

图3(a)和(b)分别表示全光波长变换前后的频谱图,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四波混频效应。图4(a)和(b)分别表示接收端的偏振复用信的眼图。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改变泵浦之间的间距、信号速率、泵浦与信号光之间的间距来观察实验结果,得到最优化的参数。以SOA的注入电流项为例,图5为改变SOA注入电流后,得到偏振复用信号的眼图与误码率曲线。

通过这个扩展性实验,可以利用软件仿真的方式,更加直观地掌握各个参数对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弥补实验设备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语

该文将OptiSystem软件引入光纤通信课堂,提出概念器件化的课程体系与先虚后实,先模拟后器件的分层次教学实验体系,并利用OptiSystem设计了光纤通信实验的一个扩展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各个参数对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弥补实验设备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通过该文提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解决光纤通信课程中的概念抽象难懂、器件构造原理复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实验内容涉及面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永清,陈雪,李蔚,等.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6):12-13.

[2] 黄震,毕卫红,张保军,等.光纤通信教学实践与总结[J].教学研究,2011,34(3):58-59.

第4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 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 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 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 SDH网同步

1, 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 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 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 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 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 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 SDH网同步

1, 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 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 方案论证,评估

(2 ) 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 ) A 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 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 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 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 2M 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 )A 市 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 网络结构

2.2 网元配置

2.3 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 1 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 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 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 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 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第5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计算机网络己经成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它立足于电子信息基础之上,在信息技术主要专业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通信技术、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等)的支持下,直接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远程测控、MISCMIS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应用服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甩基于上述认识,在四川省实施的《新世纪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项目”中,我们申报并承担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验环境建设研究”项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初步探讨。

 

一、加强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

 

(一)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国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局限,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信息技术水平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缺乏好的适合国情的教材,实验条件差。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都有所反映一些研究生在学过多门计算机网络课程(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理论与设计、网络工程网络通信基础网络编程Internet技术等)之后,才认为真正学懂了计算机网络;一些本科生又从另一极端反映:“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太简单”,但一接触实际,很多概念又不大清楚,动手能力差而教师们则深感要在有限时间(例如48学时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讲清楚,且能结合实际,并非易事这些情况表明,社会迫切需要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教材。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关于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的精神,我们决定努力编写一本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验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该项工作的成果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一书(87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要编写一本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教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用有限的篇幅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全貌,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网络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和新标准不断面世,用技术爆炸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这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编写教材最难的就是内容的选取

 

(—■)加强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的深入领会和20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科研的实践,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在教材中把基本原理讲清楚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ISO/OSIRM和“?/正协议族)讲清楚,这是学好计算机网络的关键这种观点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共识;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但不应该把教材写成网络产品的说明书;教材不应写成计算机网络标准文档的缩写本;而要强调严谨性,要重视理论分析和应用;内容要贴近教学,应该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容易转变为教师的讲稿,也应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适当介绍新的技术发展,以开阔读者的眼界。

 

1.教材的取材原则

 

讲清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只要有利于读者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即使是计算机网络早期的技术,也不必因其“过时”而轻易抛弃,例如X.25就是这样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掌握好“度”,不能把教材写成产品使用说明书重点是关注在实际中经常用到的知识,例如,局域网的冲突域概念,在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要,应该重点讨论;又例如,路由选择在Internet的建设中也很重要,要把概念讲清楚至于具体的实验、操作、配置则应由与本书配套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实验教程》或其它实验教材去解决本书就不必过细介绍网络产品性能配置等应用细节了。对协议的介绍,重在原理和概念,细节(文本)不必多讲

 

面对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如此广泛的技术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选材要少而精。例如路由选择,要讲清关键点:物理编址、下一站转发源地址独立性、层次地址与路由的关系、缺省路由等。面对大量具体的路由算法,大可不必介绍,只要把关键的Dijkstra算法和一个典型的VD(矢量距离)算法讲清楚就可以了。而对VD算法又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可在一般地介绍一个网络内的路由选择时,介绍VD的原理(算法);而在学习Internet时,再从互联网角度介绍;最后,在学习路由器时,总结性地介绍在IP中如何具体使用VD算法通过这样安排,学生对路由选择的掌握普遍较好。

 

2在取材方面的一些具体考虑

 

具有适当深度的理论内容。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大误解是,把它降低到单纯网络产品的介绍和配置使用以及操作的应用培训课程。大学生和研究生应当掌握适当深度的理论内容,否则,很难说他们真正学懂了计算机网络。为此,本书第2章介绍网络排队模型和自相似通信量,以便为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及链路容量优化等设计问题准备适当的理论基础。有限状态机和Petri网模型,则用于对协议的理解和验证。既要覆盖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内容,但又应重点突出例如,路由选择和局域网的冲突域就应该是重点,但又要设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貌展现给读者。

 

对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及发展,如ISDN帧中继、ATM接入网技术DWDMRPRNGN软交换、主动网络等进行适当的介绍即可网络应用与设计问题,如链路容量优化,建网技术和方法,IP电话、企业网络管理、网络拓扑搜索、网络入侵检测、计算机网络中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等,这些都是网络应用中的重要问题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

 

1.教学计划建议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期望读者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技术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一书用于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教学时,教学计划建议如下:

 

(1)经济管理类本科(3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应用。

 

教学内容: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4TCP,7.5.1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2IEEE802标准概述,8.3IEEE802.3,8.4快速以太网;

 

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Q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1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2)理工类四年制本科(4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各层涉及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网络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网络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只列出在经济管理类本科基础上添加的部分):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

 

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7.1运输层概述,7.2TC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

 

9.1ISO/OSIRM的高三层;

 

11.2帧中继,11.4接入网技术,11.6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4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理工经管类硕士研究生(4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体系结构、协议、设计和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学内容(只列出在理工类四年制本科基础上添加的部分,并注明删除的部分):

 

23M/M/m排队模型,2.4M/G/1排队模型,25具有不同优先级的排队模型,2.6排队网络,2.7自相似通信量;

 

4.7协议的形式描述和验证;

 

删除5.4X.25;

 

7.5性能问题;

 

8.1通道访问技术删除8.2和8.3中以太网的冲突域和覆盖范围问题之外的部分,删除8.4快速以太网;

 

m10计算机网络优化设计研究,删除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Q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

 

删除11.2帧中继,11.4接入网技术,11.6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IP电话12.3网络拓扑搜索,126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采用的辅助教材

 

作为《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一书的补充,我们编写了《计算机网络辅助教材》它是按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当前执行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以满足该大纲对双语教学和习题集的需要若不采用特定的教学大纲,也不采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作为教材时,本书的内容仍然可以

 

作为其它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辅助教材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给出了《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全部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英文阅读材料。教育部要求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能够全面采用外文教材之前,应该有一个过渡期,即以中文教材为主,但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外文阅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合教学的进度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外文教材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即教材不一定很深很艰但要提供大量思考题和练习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Internet,自己去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为此,首先应有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英文教材。但原则是应选用国外最新版本的著名教材本书选用国外者名教材:BehrouzA.Forouzan,DataCommunicationandNetworking2nded.2001McGraw-HillCompanies,Inc中有关TCP^P协议族的内容,加以编辑整理,作为英文阅读材料

 

第三部分:英文阅读材料参考译文。给出了本书第二部分的参考中文译文

第6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课程教学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O1-64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工程数学系列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面对我校控制学院各专业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通信、电子信息、物联网、生物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广泛应用于力学、热学、空气动力学、电学等众多领域,是相关专业课学习必不可少的数学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1教学内容的整合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包含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两部分。复变函数部分包括: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积分、复级数、留数;积分变换部分包括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专业课打下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例如《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自动化专业中《自动控制原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课。该课程对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离散系统分析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需以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前提。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内容可以认为是高等数学的推广,因此我们把该课程不仅仅作为服务性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使他们学会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获取知识和自我开拓的能力。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与计算机、信号与系统及其它领域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就成了一大特色。例如,在讲授积分变换时,教师通过比较对比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异同,揭示了变换的本质,为正确应用变换理论提供了方便。为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由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转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需要改革,教学内容需要增减。

加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专业课起重要基础作用的内容部分,弱化数学理论,强化实际应用,加强复数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弱化解析函数、复积分、级数、留数的内容。

复数的基本概念、极点、留数的概念,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重点介绍复数的基本概念及拉普拉斯变换基本概念和拉普拉斯反变换的方法性质等,增加幅角原理。

2教材的整合

以前我们用的教材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复变函数》,东南大学的《积分变换》。这两本教材的内容很多,不适应32学时的讲授,没有体现出这门课是为专业课所需编写。因此,根据整合的内容,编写与之适应的教材。

3教学策略

教学要弱化数学理论,强化实际应用。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1类比教学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于两类不同本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比较将一种已经熟悉或掌握的特殊对象的知识推移到另一种新的特殊对象上去的推理手段.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对象存在相同或相似特征,则二者之间可进行类比。由于自然界不同领域的不同过程都处在广泛的联系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或相似的表现形式,因而作为反映自然界不同领域或不同运动形式的自然学科的教学,有着类比的客观基础。类比是寻找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复变函数中极限、导数等概念及公式的学习应与高等数学的极限、导数等概念及公式采用类比的方法。

3.2对比教学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化教学是对比手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它是利用两类教学内容的矛盾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以加深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共同理解。

可导和解析的概念、实初等函数和复初等函数的性质、Taylor 级数和Laurent 级数、Fourier 变换和Laplace 变换等,都可通过对比法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准确认知。

3.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概念的理解,定理的掌握到例题的演练,教师都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多思、多变、多解的引导、启发及训练

闭路积分的计算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往往算法并不唯一,这样就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做到一题多解,使知识有效地融会贯通。

4多媒体课件的升级

第7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本院校;电路;教学方法

电路是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该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为基础,是后续的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课程的非常重要的先修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定理概念多。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笔者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谈一下如何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电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电路定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路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及动态电路的分析。而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很难去理解一些推导过程,不仅对理解概念性质无益,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应以分析简单电路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电路定理,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计算,着重讲解概念、各种分析方法及电路定理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应用。

通过对电路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和定理,如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以及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等,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以及用于分析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等,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并尽可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部分,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并把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例如在讲授戴维南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运用该定理解题的目的,此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个例题,运用网孔分析法或节点分析法求出该电路负载的电流,然后变换负载电阻值,让学生首先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不用重新列写方程来求解,由此引出戴维南定理。并可结合实际工程, 使学生明白实际中电源部分参数一般是不变的,如果负载发生变化时,如何能快速有效地求出变化负载的电压电流。另外在求解含源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时,可通过讲授例题的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求解,例如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以及叠加定理等,从而把教材已经讲授的知识尽可能融和在一起。既复习和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使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电路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正确应用类比法

在电路课程中,电阻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是需要分析的主要对象。按照先直流、后交流的顺序,先以直流电路为分析对象,讲清讲透电流、电压、功率等基本概念,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等基本电路定理,为整门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正弦稳态电路来讲,在建立电路相量模型的基础上,前述的各种分析方法、各个电路定理都是适用的。因此,在讲授正弦稳态电路部分时,重点讲解相量法和相量模型。在具体讲解时,指出两种电路分析方法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其不同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突出了这些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同时也解决了学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4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电路课程具有内容琐碎、课程信息量大、电路图多且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授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步一步地展示教学内容,辅以图片或动画演示,既帮助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又加大了课题教学的信息量和趣味性。而对于公式的推导计算或教学重点的介绍,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可以方便学生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理顺知识脉络,加强理解和记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所授课程的具体特点制作和使用课件,注意把握课程进度和课堂节奏,否则学生要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要么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此时可采用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回味、思考、整理和再加工的过程。因为提问时学习扎实的同学就会感觉回答起来轻松自如,使自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放松下来, 而听课不是很认真的同学则会紧张起来,及时追上课堂教学的进度。

5 多讲例题, 适时总结, 并上好习题课

电路课程主张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是指对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及相关知识点要讲深、讲透, 多练是指在解题思路上要勤于练习,要学会创造性作业,学会一题多解 。为此,教师必须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在课堂上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例如在讲解网孔分析法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网孔方程其实就是每一个网孔的KVL方程。与网孔分析法对偶的是节点分析法, 列写节点方程其实就是列每一个节点的KCL方程。由此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节点分析法有关的题型。另外,要想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还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它是讲授课的延伸和拓展,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澄清错误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习题课中,选择一些较典型的题目、学生询问较多的题目以及作业中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和难点,加深对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掌握本课程内容。

6 加强实验环节教学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另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合理地选择实验项目,除验证性实验外,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环节教学,一方面促进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的初步培训。

7 结束语

笔者针对三本院校“电路”课程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探讨了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关键词】 课程实验;通信原理;仿真实验;自主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课程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兴趣。“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概念抽象,数学公式推导多,与基础课联系紧密。“通信原理”课程实验,能够实现加深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起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提升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专业实验室研究探索的目标之一。

1 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大致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是依托现有的通信原理实验箱开设相应的验证性实验,硬件实现较多,学员动手操作范围受到限制,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足。综合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要求学员运用多方面理论、多种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设计性实验不但具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的性质,还具有项目(工程)设计、优化、改进等特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是课程实验改革的主流,对全面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现工科各专业进行科研探索和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系统建模与仿真。而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恰恰缺少这一环节。随着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函数库和专业工具箱的完善,仿真软件在通信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系统设计、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验证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为广大通信技术领域专家和工程师的日常工具。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可以满足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实验箱的基础上对硬件进行编程控制,缺少对仿真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实验课上掌握一种或两种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对学员开展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具有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此外,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课均是开设在本学期理论教学的全部内容结束之后,利用10学时进行实验。而当学员着手实验时,往往对开始所学习的原理有所淡忘,实验效果不好,对原理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另外,现有的课内实验学时量不能够保证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所以,将这部分实验课开设在通信原理课程结束后的第二个学期,在“信息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加入通信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使学员的动手实践环节有了连贯性,加深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认识,而且会使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大幅提升。

2 多种实验方法的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在现有的实验学时的条件下,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融合,不但能够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技能和工程基础。

在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们选用的实验箱是南京捷辉公司的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该实验箱能够满足验证性实验的基本要求。验证性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在什么时候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由主讲教员根据理论课的教学的需要与实验教员共同商定。为了形象地说明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加深学员对原理的理解,主讲教员可以将部分实验在课堂作以仿真演示,然后在原理课程学习完之后,马上安排学员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让学员自己动手具体验证这部分原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对这部分理论课程的理解。比如用户环路接口实验、PAM编译码系统、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帧同步实验等,都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内容讲解完相关原理之后立即安排学员着手实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相得益彰,两方面的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利用通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及信息通信类综合创新实践平台的综合性实验中,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开始前为学员提供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部分实验步骤,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实验问题,采取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使学员了解FPGA/CPLD可编程开发技术、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等,提高学员的综合开发能力。

在全部理论课内容结束之后,由教员给出实验应完成的设计指标,让学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员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这使学员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员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在满足实验预期的设计指标后,选择部分仿真效果好,电路设计合理且易实现的电路独立制作成电路板,通过仪器测量,进行可变参数器件的调整,使电路达到设计要求。例如:电话机呼叫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测试以及单边带调制系统的调制、解调和抗噪声性能的仿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让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反复实践,促进了学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 仿真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通信和电子工程领域,系统仿真技术一直是新型通信协议研发、通信体制的性能研究、通信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的重要手段。仿真软件,提供丰富的部件资源可方便、直观、形象地构建通信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可对硬件开发提供方案论证和实践指导。在通信原理实验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以把系统性能和参数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箱和仿真软件结合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员对通信系统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目前,各高校用于通信原理仿真实验的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Simulink。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员构建系统的整体概念,可让学员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

以System View为例,它是美国ELANIX公司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设计环境,是一个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工具平台,提供开发各种系统的模拟和数字工具,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控制以及构造通用数学模型。该软件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只通过点击图标和参数输入的方式来完成复杂系统的建模、设计和测试。在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中,利用System View进行仿真实验的步骤一般为:

①根据2ASK的调制解调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画出系统框图;

②根据原理图,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③进行2ASK调制参数设置;

④系统仿真,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善。

它要求学员在把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进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建立系统模型,有利于克服硬件实验箱电路固定、学员缺乏参与性的弊端。利用SystemView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及相关模块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够很好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将仿真软件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增强了实验的多样性,扩大了实验范围。不但将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软件仿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自主性实验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实验模式往往受到学时和资源的制约,而自主性实验模式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类似,是指学员在课程实验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实验,不占用实验教学学时,但是实验室对学员全天候开放,学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实验教员全程跟踪给予保障和指导。对于自主性实验,自行命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首先是学员要想到什么?这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积累,也是钻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命题”是学员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这一环节,实验指导教员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论证,帮助学员改进命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其次是如何做?在学员命题后,要进行方案设计、选择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方法等,这是实验过程的再造,是在科研技术方法上的提高。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员给出实验评价,通过自主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总结,检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验方法的合理性,这对培养学员的科研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这部分实验要在学有余力的学员中开设。将科学研究融人实验教学中,会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5 结束语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实验仅采用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方式单一,效果较差,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情况,将多种类型的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目录框架下,将课程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使实验内容既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又与现代通信技术同步发展,使课程实验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较大改观。总之,通过采取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使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鸿雁,刘敏.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

[2]王卫红,袁少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型自主性综合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

[3]周翔.软件仿真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理科研究,2010(9).

第9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本章节内容主要涉及网络工作原理中最基础的协议层及其工作流的原理,要求学生掌握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的工作原理和这两种架构之间的异同点。其中会涉及“分层协作”和“协议标准”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若单纯从这些概念开始讲授,会让学生感觉空洞和抽象,不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场景中获得体验与感悟,进而理解“分层”与“协议”这两个基本概念,将对学生理解网络的基本组织架构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另外,在向学生介绍OSI参考模型之前,同样应该避免一开始就让学生面对复杂的七层协议模型,而应换之以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化模型来说明网络工作流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情况。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对于怎么使用网络大家早就驾轻就熟了,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能通过网络浏览到网页?为什么能通过网络播放音乐和电影?这些在遥远地方的东西,为什么能瞬间呈现在你的面前?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顺畅的网络通信,有谁知道网络通信的工作过程?先谈谈自己的认识吧。

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

(体验活动1)

师:大家可以想象到,网络的工作原理肯定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同学们也不必被它给吓住了,其实任何看似复杂的概念、结构都是源自于生活的。所以今天,我们也要尝试着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体验。现在,网购已经成了百姓生活的寻常事了,请有网购经历的同学来谈谈快递收发包裹的情景和流程吧。

生:商家把货物交给快递员,然后经当地快递公司送到客户所在快递公司,再由快递员送给客户。

师:你的讲述非常完整,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一个U形的图示来表示(出示U形结构图)。我们准备在这儿模拟一下这个过程。现在,我就是远在南京的商户,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从我的网店里订购了一枚钻石胸针(当然是水钻的),现在需要快递给在金坛的她,至于她是谁,等会儿自见分晓。现在,请大家来策划一下,完成这个过程还需要几个角色,你愿意当什么角色?

生:还需要商家与客户两端的快递与物流,一端两个,共四个。

教师与其他五个角色(包括事先确定的客户)配合模拟整个快递过程,然后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商家没有把货品直接送给客户,而是层层传递,这是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由6个角色形成的结构可以分几层?谈谈你的理由。

3.在这个结构中,上层与下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研讨、交流,并指出:刚刚对现实的模拟让我们明白了一点,一项复杂的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而需要多人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活动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理解的第一个概念——分层协作。

(体验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模拟一个实际的场景:开一场国际会议(在屏幕上显示示意图)。一家跨国公司里有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职员,他们早上聚到一起开会。一见面,大家通常都会问声好。从职员A开始分别用各自的母语向右边的职员问好。

教师选定四位学生,分别教其中三位用德语、法语、日语说“早上好”,然后组织模拟用法语、日语、德语以及汉语对旁边的“外国同事”问好,并提出以下问题请全体学生思考:

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个跨国公司的老板,你觉得今天这个会还开得下去吗?那该怎么办?

生:可以将各种语言进行相互翻译,或者规定一种标准用语。

师:大家提出的方案都很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想顺畅地进行信息交流,要有一个什么重要的前提?

生:相互之间要统一。

师:非常好!有人提到了“统一”这个词,现在我们给它一个确定的称谓——标准。如果是我一个人做一件事,那无所谓。但是,只要涉及多方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标准”就是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首要前提。

师:现在,我们对刚刚进行的两个模拟情景进行一下回顾,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包含的要素有哪些?

生:协作、标准。

(体验活动3)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了解了“协作”与“标准”在现今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到此,肯定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与我们要学习网络基础原理有什么关系?“分层合作”与“协议”正是构建网络基础结构的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请6位同学来合作模拟一下网络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大家注意:我们是要模拟出网络是怎么运作的。(向学生展示一幅网络数据流模型图。)

师:我先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模型图。整个流程图表示的是用户A在纸条一面写下一句他想对用户B(是谁别人不知道,只有用户A自己知道)的话,然后用户A在纸条的背面写下用户B的姓名,接下来用户A把纸条交给中间层A,中间层A首先把纸条封装进一个信封,然后根据用户B的姓名在信封上写下对应的地址(此处我们用座位号来代表),接下来中间层A会把封装好的信封交给物理层A,物理层A收到从中间层传过来的信封后,就把它送到对方的网络上去(我们现在假定坐在另一排的同学就是另一个网络)。到了对方之后,大家来考虑一下,信封先到了谁的手上?

生:物理层B。

师:是的,然后物理层B把信封交给谁?是直接交给用户B了吗?

生:不是,交给中间层B。

师:非常好!中间层B把信封拆开,取出里面的纸条,然后呢?它怎么知道这个纸条该交给谁呢?

生: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座位号)。

师: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自然了,中间层B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将纸条交到用户B的手中,用户B就可以阅读到内容了。

组织6位学生根据刚才描述的规则模拟网络工作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继续思考两个问题:

1.网络通信的过程中是怎么体现出协作理念的?

2.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体现出标准的?

生:从用户A写下纸条开始一直到用户B收到并阅读信息为止,整个过程总共有6个模块参与了,而且每个模块都各有分工,通过多个模块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件事,这充分体现了网络通信中的“分层协作”理念。

师:非常好。那请同学们再考虑第二个问题:网络通信中如何体现出“标准”呢?

学生沉默。

师:(走到扮演中间层A的同学身旁)刚刚这位中间层A在信封上填写的地址是什么?

生:用户B的座位号13。

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中间层A在信封上填写的不是数字,而是字母如A、C,这份数据能不能发出去?

学生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师:认为不可以的同学请别忘了一点,中间层A填写好了地址之后它接着做了什么?

生:发送给物理层A。

师:对的,中间层有自己的职责而且也会严格执行的,所以它封装好了纸条并填写好了地址,尽管地址是错误的,它还是把数据交给物理层A了。之后呢,物理层A会不会把数据送到对方网络上去?

生:会的,因为物理层A也只是执行自己的任务。

师:非常好,大家现在可以做到按照机器的思路去思考了。现在数据到了物理层B,然后呢?

生:交给中间层B。

师:好的,现在是关键时刻了。这份数据到中间层B后还能继续传递吗?

生:不能,因为地址格式是错的,中间层B就不知道数据该送给谁了。

师:是的,中间层的地址不能随便写,其格式应该要遵循一定的什么?

生:标准!

师:大家现在能体会到在网络中标准的重要性了吧。当然,IT人给了“标准”一个时髦的名称,叫“协议”。以后大家看到协议可别被它给唬住了,所谓的协议就是指一定的标准。现在,我们把刚刚的假设再进一步延伸一下,除了中间层需要采用一定的协议标准之外,用户层等其他层是否需要协议呢?

生:用户层也需要,假如这位用户A用法文写了一句话准备给用户B,这份数据经过几个层的传递好不容易千里迢迢送到了用户B的手上,可用户B不懂法文,怎么办?

师:你们已经意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了,当然物理层也肯定存在着它自己的协议标准。

师:刚刚我们模拟的就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流程,大家从中可以发现它也是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协作与标准,技术源于生活。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流程,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一些,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由专家们设计的模型(出示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图)。

师:如果上课一开始就给大家看这张图的话,我估计全班一半的同学被它搞晕了,另一半早就被它给吓坏了。在大家初步认识了网络工作模型、原理之后再来看这个OSI,就会觉得也没什么了,只不过它分的层比刚才的多,层层之间的协议也多了而已。(要求学生短时间阅读文本后,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OSI”后面“参考模型”这几个字?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供参考的模型,现实中人们也的确只是参考它而并没有使用它,真正使用的是TCP/IP协议体系(向学生展示TCP/IP示意图)。

师:看着这张图,大家应该会感觉顺眼多了吧。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名字:TCP/IP协议体系。从这个名字中的“协议体系”我们就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完整可使用的框架,而不仅仅是一个参考模型。大家可以把它和OSI对比起来看,(当然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把我们刚刚自己的模型也和它们排在一起看)你会发现这些模型也好,协议体系也好,它们本质上都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构建的?

生:分层协作和标准。

师:非常好。这就是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现在我们来通过一个Flas来完整地看一下整个工作流程(播放Flash)。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情景模拟逐步地从“分层协作”与“协议标准”入手理解了网络的工作流程。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面对复杂的概念,而是先模拟了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这个简单的模型紧紧把握住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之上来理解真正的OSI和TCP/IP时,一切都显得是那么自然,仿佛就应该是这样的。这种先抽象并构建出简单的模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最初的模型,最后达到和真实情况近似的学习方法,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和采用。

评析与反思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本身是复杂且系统化的,这其中涉及大量的概念与理论,其中“分层”与“协议”是最基本的概念,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才能真正对网络通信原理有所认识。本节课的要点就在于剔除其他次要的细节,着重引导学生实现对于上述两个最基础概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起网络通信原理的一个简化模型,这个模型可能并不精确,但对于学生理解真实的网络会是一个很好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