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 工程训练 教学改革 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究计划项目(2012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9-02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都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和育人理念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纵向思维能力,而横向思维能力就要差一些[1]。步入实际工作后,缺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如果培养学生只掌握了传统的应知应会,而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没有得到锻炼,显然不符合当前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因此,实现创造性思维应用于工程训练中的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模式。

利用学生的所学专业背景,将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制造技术引入到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中,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典型专业的示范推广作用,进而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创新性教学、科技活动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迫切需要及具挑战性和竞争性, 开拓性和创新型人才的形势。

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是:以传统加工制造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先进制造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以机、电、计一体的项目作为综合训练的提升[2]。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摸索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即:

1.资源共享平台建立

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仪器设备的配置也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管理、利用好工程训练中心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和使用效益,提高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力保障。

2.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结合

教学内容的改革,结合本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最新学术观点或工程建设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体会,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3]。让学生在重视掌握传统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为何要创新,为谁而创新,在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创新,如何正确地进行创新等等。帮助学生增强为学术发展、为科技进步、为国家强盛而奋发学习、努力创新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为了攻克尚未逾越的科技难关而刻苦钻研的学习兴趣。责任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4]。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重点问题提纲挈领地讲,难点问题“掰开揉碎”地讲,基本常识概括地讲;综合运用板书,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动画模型,实物和肢体语言及网络教学等手段;讲究合适的语调、语速和语气;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老教师示范教学、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和教学法交流会等形式,普遍改进了教学效果,也教会了学生独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

我院在实践中进行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先后举办了“从‘空客’、‘火箭’落户滨海新区,看天津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激光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了解了本学科学术前沿的状况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使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受到激励,科技创新思路受到启迪,科技创新意识受到培养。很多学生积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挑战杯”科技活动,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科技创新的全过程。

3.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践的教学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放实验室里不但有验证类的实验项目,还有多种为学生独立设计准备的实验项目,如“低副和高副机构的组合设计”,“组合轴系创新搭接设计”,“液压回路的设计”等等。使学生提高了独立设计和动手实现设计的能力。

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使学生掌握传统加工技能的同时,又能掌握先进制造技能。通过对金工实习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扩充和更新,保留传统的热加工和冷加工实习,增加了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数控加工中心切削、线切割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实习。

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实习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地将自主创意的设计亲手变成制品,建立了培养学生主动设计制造的教学机制,从而将只注重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传统教学思想转变为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思想[5]。

通过创新设计和创意制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形体的内在认识和了解, 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加工制作紧密结合起来, 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在教技能的同时,还注重教思想、教作风。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只有好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才能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而贡献力量。

4.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题组带学生到天津市政公路设备有限公司等天津城市建设系统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在现场讲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学生不但见识了最新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还了解了城市建设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生产需求。课题组创建了天津市政公路设备有限公司、天津市帅超激光工程技术公司等大学生教学践基地,把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

三、改革的成果与效果

通过项目的探索性改革实践,利用建立的资源共享平台 摸索建立一套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训练的培养体系, 打造出一支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机械工程训练后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由于学生受到工程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学生对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实践型毕业设计课题兴趣高。学生在设计、计算、工程语言的运用及技术文字表达、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写等都有提高。

学生对创新制作的兴趣浓厚,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控编程,经过操作虚拟数控机床完成程序仿真加工检验合格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真实数控机床中,再动手操作机床进行零件的实际切削加工。

四、结论

实践证明,我们所进行的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探索性教学改革与创新 ,不仅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 ,转变了教育观念 ,更新了机械工程教学与实践内容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推广示范性工作对其他高校工程实践环节的进一步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立明,王健,张石平.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多层次平台构建[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06) .

[2]乌功相. 加强工程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 职业时空, 2009,(02) .

[3]蔡文辉,于佟佟. 工程训练中心多层次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3) .

第2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英语写作 思辨能力

一、英语写作与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英语写作与创造性思维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促进写作,写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才能运用发散和集中思维,灵活主动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而写作本身就是把灵感写实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学生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事物间的本质和联系,探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思维的成果。写作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对于写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

另一方面,写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就理应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过程。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顺应情景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收集资料,构思并成文。毫无疑问,英语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英语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逐步成熟的过程,合理的写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刺激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

就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来看,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大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结构模式化,语言缺乏条理性,内容空洞,缺乏逻辑思维。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创作时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即从学生本身思考。一方面,中国学生深受文化传统影响,从小就学会服从,而不是创造。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平时也不注意扩大知识面,以至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束缚。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应试压力和作业负担普遍较重。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才会动笔写作,交差了事,对于教师的批改也置若罔闻。学生不会注重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之前或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一些写作模版,突击应试作文。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低。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一件枯燥的任务,创新思辨能力受到束缚,而得不到开拓和发展。

2.客观因素。究其客观因素,则主要是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影响。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他们来讲,写作文就是背背写作模版,写出作文就行,自己的思想一点都不重要。英语写作课堂缺乏思辨的引导,特别是有的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为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教师要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合理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改革,教学内容要调整,师生互动要加强。不要满堂灌输语法句型等基本语言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篇章结构及内容逻辑,大量介绍并培养评判性思维的写作风格。在写作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然后启发学生集中思维将材料整理归纳,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合理充分论证,使得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同步提高。

第二,学生要学会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思辨能力。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边反思边学习,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辩论。善于从教师评改和同伴评阅中学习,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修改完成写作的每一稿。学习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论证,而不是死记硬背好词好句和篇章模版。不要束缚自己的手脚,不要禁锢自己的头脑。

四、结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培养思辨能力为首要任务。英语写作能力要与创造性思辨能力共同发展。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精神,展现个性,发展心智。

参考文献:

[1]刘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3(8).

[2]文秋芳.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第3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创造力问题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倡导创造力课题研究以来,几乎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始重视和开展创造力问题的研究,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创造力发展过程的研究

国外对创造力的研究由来已久,从Guilford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Taylor的三维课程模型,Williams的认知——情感交互作用理论,到Treffinger的创造性学习模型,和Renzulli的创造力培养理论。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国内外创造力培养研究理论发现,一般研究对象对儿童,关于对大学生的分析研究较少,且没有给大学生创造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以及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威链姆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要求受测者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为特点,如果完全符合则在答案纸上“完全符合”的圆圈内打“v”,如果有些句子仅在部分时候适合你,则在“部分符合”的圆圈内打“v”,如果有些句子对受测者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则在“完全不符合”的圆圈内打“v”。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缺乏意愿探究复杂的问题或主意,缺乏追根究底的精神乏想象力,有因循守旧的思想,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冒险性,不能够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

三、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本文认为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想象力特征上得分高的受测者善于视觉化并建立心像;善于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可进行直觉地推测;能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

在挑战性特征上得分高的受测者善于寻找各种可能性;能够了解事情的可能性及现实间的差距;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

在冒险性特征上得分高的受测者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敢于猜测;能在杂乱的情境下完成任务;勇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四、提高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培养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创造性活动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巧妙结合的结果。但创造性思维更偏向于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解决答案的种种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种思考方式对于增进创造性思维相当有益。

第4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力;大学生;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17-02

当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我们国家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文明程度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人才。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当今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是未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是: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回归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最初的本质,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寻求一定目的和要求的条件下,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概念,并且具备一定的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创造力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关于创造力的结构,一般来讲,知识、能力、品质三个要素组成了创造力的结构。广博的知识是构成创造力的最基础的要素。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创造性融合、发展的时代,各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狭窄,就可能直接影响其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开阔,从而限制其创造力的提高。个性品质是实现创造力的保证和基础。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还包含着其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这也是激发其强烈的创造欲望的不竭精神动力;因此,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的实践创新精神。要具有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敢于树立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拘泥受制于传统的落后观念。

创造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越来越重要,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一个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充分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关注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注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依靠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创造实现的。所以,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充分调动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也在试图加强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匮乏,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制约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固定和单一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性,学生没有足够的场所和地方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与我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计划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课堂至今还沿袭着“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查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闭卷考试,学生们只有上课记笔记,考试前复习笔记,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学课程,这就使得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交叉和糅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过大,这使不少大学生限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了解不到交叉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未能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导向、激励和隐形教育功能。”[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普通高校里校园文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功能和作用。

(二)教师因素

如果教师缺乏创新的观念和素质,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教学的目标是把知识讲深刻讲透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现有的知识,但却严重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宽松、民主氛围,鼓励创新和注重个性发展的课堂,但是现实的大学课堂却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没有给学生展现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就难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其创造才能的施展。

(三)学生自身因素

一般而言,多数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和掌握书本上原有的知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从未产生过质疑,从来没有怀疑和挑战过权威。纵使他们也重视一些问题和答案的解决,却很少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和发展只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普通人根本不具备创造的能力。许多大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究竟什么是创造力,也从未相信自身其实也蕴藏着无限的创造资源。此外,大学生还缺少关于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受教师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束缚,只愿意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对于开启创造力的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却很少涉猎,比如对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发现真理的、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及它们的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以及关于发现、分析、归纳、猜想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三、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一)鼓励大学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独立、创造性的个性,这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性教育的要求。一是要积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地假设和猜想,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于一些大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看法和建议,要引起注意,不要急于作出评判,尽量给予赞许,肯定其有价值的一面。二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一个没有经历风险,没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是很难登上创造的巅峰,创造出一些创造性成果的。四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在创造、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遭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是嘲笑的目光。并且一些我们创造出来的成果一时可能还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对创造的道路要乐观、自信,不要轻言放弃。

(二)充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人们认识事物的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源泉,不断推动人们对新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外,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是问题情境法。教师应适时地提出问题和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情境的感悟和体会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是启发式教学法。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善于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三是集体讨论法。要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新思想。

(三)注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思维的贯通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一是从思维品质上来看,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比较分析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异同,从而激发大学生形成敏捷、灵活的思维;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轻信和盲从权威,要全面和系统,“拓展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通过因果溯源、归纳演绎、分析推理,使其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2]。二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应鼓励大学生合理的猜想和想象,强化直觉思维的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增强,与大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四)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检验和强化所学知识,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一是要积极开展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二是要组织好校内的实践活动,如科教技能比赛、发明创新活动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三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外实践训练基地,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认识、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康永杰.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1998,(3).

[2]刘东菊,汤国明,刘荣欣.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罗洪铁.现代人才资源开发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第5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1.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 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 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第6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种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化出现的信息化经济,它特别重视和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强调通过知识和智力创新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是以人的智力创新活动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掌握、运用、发展、创新知识和信息的人就成为知识经济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而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利用都离不开人创新素质的提高。

借助快速发展的经济和飞速发达的网络文化,我国逐渐步入科教兴国的正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把高等教育作为提高民族创新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但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对口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逐年剧增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信息化给大学生创新素质和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研究模块和结构

何谓创新素质呢?首先得从创造性思维说起,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求知欲望和热情驱动下的创见性思维活动。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在人身上的升华就是创新素质。大学生――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是创新思维研究开发的核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一个民族、国家创新素质提高的主流。怎样激发,以何种方式来提高还需要从多角度来分析。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21世纪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学习技能之一。网络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概括起来,大学生应该强化以下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首先,借助网络化巨大信息流强化知识,打牢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大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知之不新,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是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产生创新思维的。

其次,培养好奇心和想像力。超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果缺乏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善于举一反三,即使拥有再丰富的知识积累,还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爱因斯坦说得好:“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最后,培养容忍力和自信。能屈能伸的容忍力培育持久的创造热情,自信是激发创新潜意识的源泉。

从教学角度来讲,知识经济依存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在我国这种传统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任还是落在高等教育肩上。系统地说,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发散思维和实践两方面训练。近段时间以来,创新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目的是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责,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批判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学校丰富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知识再发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增强对现有知识和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创新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容忽视。实践性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点,通过实践可以将想像转化为“产品”,从而检验创造性想像的正确性。它对创新思维、创新想像以及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要作用。可见对知识的“开垦性”越高,其层次和交接点就越清晰,知识的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创造性就越突出。因此,创新也可以表述为: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在高度概括集中后,系统的迁移,并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之处。因此,现阶段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有效训练。

2、强调自我实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自我实现教育以自我意识为基础,是强化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它重在培育学生的自立意识,能依据客观条件和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潜能转变为显能,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教育除了要注意教育的主体性外,更要注意个性化教育,营造一个让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氛围。不可否认,人在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任何创造活动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都是对原有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突破,所以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具体说来,应加强和重视以下教育:

第一,差异性教育。差异性教育就是要求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个体都得到相应的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第二,情景教育。情景包括学校环境和课堂情景,都应该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大学生应该有创造型的学校环境,学校应开设一些实践活动课、特长课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角色,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第三,激情教育。创造需要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激情,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激情有消极的激情和积极的激情两种。激情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发挥积极情绪,提高创新素质。

3、突出网络信息化特色,重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

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知识对人类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能力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再在新的组织中产生新的系统和知识结构。因此,加强知识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取哪些知识及怎样获取,要让学生学习有利于创新素质提高的知识,内容上要具有系统性和广泛迁移性,方式上要灵活多样。

强化知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经历“真理”的探究过程,能采用多种方式发现和抽取有利于创新的信息,并能用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去融合,从而在学习中培育创新素质。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网络化,丰富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克服“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单调性,还可以改变传统知识学习的信息通道,用视觉和听觉多通道来接受信息。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创新素质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网络授课――通过互联网或卫星电视网播放教师授课录像及声音、文字、动画演示。

多媒体课件学习――由学校提供多媒体光盘,供学生自学。

网上讨论、答疑――每门课程都设有教师在线时间表,学生通过上网与之交流,或通过E_mail提问,教师在48小时内提供反馈。

面授辅导――定期在本地教学服务站集中面授辅导。

最后,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现阶段,课堂教学仍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对学生实施知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还应是学生在拥有良好心理安全气氛下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

多维互动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及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课堂积极引导,将知识的记忆学习转变为主体的探索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做到心态开放,从而实现思维的开放。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以及教学内容的互动,创设激发多方面思维活动的多样化教学形式,进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课堂、学效率低的单一教学形式。

第7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21-02

创新思维是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效应,是一种新的视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并能够提出新见解的一种思维智力品质。人类的文明史,从远古到今天,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工业制造,从钻木取火到现代化社会的蒸汽机发明,从古代的烽火台传播通信到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联通世界,都渗透着创新思维因子的作用,都是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理事。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创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学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就能够在学习、工作、事业、修养上越来越好,脑子越来越灵,办法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广,形象越来越佳,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培养创新思维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决定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摇篮,大学生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开发。

美国的一些大学在70年代开始就设立知道大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创新中心,并开设针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进行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德国于1998年了的《德国技术能力报告》把“创造知识”当作未来发展战略。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放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

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仪式上,提出“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2014年9月12日,总理指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1999年《高等教育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在党十上,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也推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关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也相继在一些大学开展。高等学校更富有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注重教与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涌现出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2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定位

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创新思维”。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用于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就是思维继承要辩证,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创新思维不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打破思维定式,寻找对问题的独特解决方法,能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中具有的多元思维、无界思维、偶然思维、超常思维等知识理论有助于巧妙极致地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难题。勤劳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本质,汗水提升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只有创新能力和创作型的工作,才能创造奇迹。

大学生拥有创新思维,才能够自如的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使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更好的体现。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拥有创新思维才是社会注意事业高素质的建设者的体现,使得我们更好的把我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各级政府机关的决策更加科学。

3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

3.1 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创新意识激发机制

创新思维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泛的知识基础,广博的知识储备,重视实践训练。训练学生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等能力。

3.2 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研究

教师知识的广博、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程度,培养创新意识强,并且也具有很强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

3.3 探讨构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体系,评价体系

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特别是注意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环境上要营造出让大学生具有较强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较高的创新能力;创造的氛围要有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让创新人才脱颖。

4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信息化社会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拥有了综合运用现有的知识、技能、信息和方法,从而创造性的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发明新技术、新产品,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21世纪,各国的竞争实质是以科技发展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社会的竞争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了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国家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利益。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田先华,胡丽芬.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分类和培养策略[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2):7-9.

[2] 刘成群.浅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1).

[3] 张怀满. 试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学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30-132.

[4] 于航.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综合),2013(2S):4.

第8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0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个人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培养创新型人才愈发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创新型人才具有敏锐的辨别能力,能从许多问题中识别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能分析出问题的所在,调动意识、思维去解决问题;思索和接受新颖独特的设想;有着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具有化观念为行动、化主观思想为客观现实的充沛精力和决心。

创新型人才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在发挥我国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注意吸取、学习别国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与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200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850万;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统计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009年的7900件增加到2010年的12339件,总数位列美国(44855件),日本(32156件)和德国(17171件)之后。在申请国际专利的前50名学术机构中,美国大学占了30个,日本大学占了10个,没有中国大学入选。世界经济论坛了《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排名至第27名。这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是不相符的。

2. 原因

(1)我国创造性教育起步较晚。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钱学森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可是实际上这些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并未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落后于一些创造性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创新型国家的状况。

(2)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还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重视力度还很不够。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重复,无法理解知识的含义,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精神与能力。当然这也许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而轻知识运用,这就必然导致了学生创造能力匮乏的缺陷。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使大学能够真正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提高国家科技实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 更新教育理念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来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学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就应该有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多学科学习环境,满足综合性与创造性研究的需要。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虽然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但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建立,大力促进前沿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工业管理等学科领域,并且强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同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与教学结合,这就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能不断开辟新领域,既抓应用研究,又抓基础研究,为工业和国民经济提供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了适合新的科学、工业和文化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直处于学术冲击的巨流之中,优秀的创造性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持续提升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无论是教学技巧、学科知识、抑或是表达沟通能力,都应该为高校所重视。例如从师资培养、教师在职进修、提升科研环境、学术交流等途径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另外,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习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继而深入 钻研和思考问题,寻求新的解答思路与办法,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创新之路。

3. 进一步加强产业界与高校的合作

产学合作的本身就带有互利双赢的性质,大学成为企业的智囊和技术支持机构,企业则是大学的出口和高新技术应用、实施、推广的基地。产学合作一般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可以紧跟企业发展的脚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都具备符合市场需要的能力与技术,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与联系,与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延长学生实习时间,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最新型的尖端机器、设备,将在学校学的丰富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同时,学生创造性的灵感与火花,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从构想付诸于实践。长此以往,推而广之,国家的创新能力、竞争力自然也会随之快速发展,成倍提升。

4. 培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大学中,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挑战。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缔造,崇尚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

高等院校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学校软环境的建设,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只有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和人才。

此外,当前我国在社会创新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上认文凭、学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风气比较普遍,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文凭高消费”的现象,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强调文凭、学历、等级证书等,使大学生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各种等级证书的学习考试与复习过程之中,间接地导致学生出现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再有,社会创新机制及其各种法律、法规、专利制度、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还不健全,客观上使大学生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于创新领域的学习、工作中;还有在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方面鼓励、支持和激励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在很多高校中创新机制、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等原因,都造成当前大学生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5.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首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少讲多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设计,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多种问题的设计,重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开放性教学。设计教学时要考虑问题本身具有延伸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并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只有在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素质才有可能培养起来。

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过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得教少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教育目标的制订上,高等院校应该培育全面的人才,提供灵活性与多元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学校成为配合其学习发展的配角,使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性技术的教育,加速赶上科技发展的浪潮。

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后,工作能力就越强,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扩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互联网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使身处异地,甚至不同国家的大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同步、实时的交流。而且,通过网络获得最新信息、了解学术动态,进行交流、讨论问题越来越便捷,真正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而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调整流动,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随时随地产生的各种奇思妙想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与获得求证、回应、指导,甚至是付诸于实践。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的,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长远发展的。教育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可及,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看出具体的成果,但只要经过不懈努力,持续推广,相信未来必然会培养、凝聚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占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沃尔森.异想天开――创造性思维的艺术[M].朱士群,袁玉立.译.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

第9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体育训练 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1]。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因教学内容单一,难免会产生乏味、困倦的心理,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此教师将体育游戏加入体育教学,从而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训练。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择学生喜欢的且开放性较强的游戏,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游戏规则,避免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常见的开放性游戏有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均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踢毽子、投篮等体育活动。其中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当学生进行这样的体育游戏时,不仅能够体会到游戏多样化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在参与中展现个人风采,发挥自身在集体之中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自由组合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见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体育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体育课程,其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取胜点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增强思维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及防守、进攻策略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应力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2]。在体育训练中运用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方式均能实现相同的目的,从而既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要求,又能达到训练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真正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在体育训练的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应用学分制的考核形式,扩大学生在体育训练内容上的选择空间,学生拥有主动权之后,便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定义为充满创造力与创造热情。体育训练或体育教学有效实施与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进行指引的,因此,当思想上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之后,才会出现富有创新性的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锐意进取与创造精神融入体育训练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及富有新意的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创造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以跳绳这一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这项体育训练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跳绳方式,采用花样跳活动,如绕八字、蹲双摇、单摇编花等。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体验各种高难度的跳绳动作,从而使其在丰富的跳绳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3]。让学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单一的,只要发挥创造力,就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运动玩出花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体育运动进行加工再造,从而达到在运动中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竞争中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制定富有新意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同时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体育锻炼与实践的融合。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与风险性,而正因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体育才令人着迷。竞争意识强的人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为了研究如何取胜而对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其思维能力,增强体育训练的实践性。如学生在短跑比赛中开始前会通过多次实践来研究如何超越对手及跑得更快的方法时什么。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创新思维由此得到锻炼。在体育竞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充分将自身的潜力释放出来,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育竞争的风险性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能力而有所减弱,身体是体育运动的载体,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及相应的防护措施[4]。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优势,发挥善于挑战的精神。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助推作用,教师应善于总结,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体育训练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2):165.

[2]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