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

第1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2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想让孩子更聪明吗?那就对他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训练吧!

这里,我们专门为您准备了几个小游戏,希望你可以通过它们,让孩子练就一身“反弹琵琶”的好本领。

POINT1:

3~4岁――起步阶段

3~4岁的孩子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孩子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在思维的范围方面,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

基本不能对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逆向思维训练。

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NO.1 哭笑娃娃

游戏目的:在迅速反应中发展思维的逆向性和流畅性。

游戏玩法:和孩子玩一起玩经典的老游戏――“石头、剪刀、布”吧!不过,这次要做点小小的改动。每一次,胜利者都要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要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哦!

NO.2 反口令

游戏目的:能根据“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训练孩子思维的逆向性及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玩法:您说“起立”,孩子就要坐着不动;您说“举左手”,孩子就要举右手;您说“向前走”,孩子就往后退……总而言之,孩子要和您“反着来”才行。如果他做错了就算输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游戏哦!

NO.3 高个和矮个

游戏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及空间感知能力。

游戏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积木、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您和孩子两个人进行的游戏。您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显得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POINT2:

4~5岁――关键阶段

4~5岁是孩子思维活动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逆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已经进入具体形象阶段。

孩子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他对事物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

这时的孩子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它进行概括。

对于熟悉的事物,孩子开始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会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形式,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推理。

对4~5岁的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他的语言,帮助孩子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作出判断。

NO.1 反义词

游戏目的: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孩子的词汇量,发展逆向思维记忆力及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游戏。您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比如您说“白天”,孩子就要说“黑夜”;您说“大树”,孩子说“小树”等等。

NO.2 我是小法官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游戏准备:粗细不同的3根小棒,绳子3根。

游戏玩法:这个游戏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您先将3根绳子分别在3根小棒绕3圈,但剩下的绳子的长短要相同。然后,您要请孩子来判断一下,哪根绳子最长。孩子猜出来以后,不管是对是错,您都可以让他自己亲手操作一下。

NO.3 找图形

游戏目的:孩子能根据形状、颜色标记对图形进行双维排列,体验给图形定位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及立体思维。

游戏准备:双维排列底板一块(如下图),一些与图上的标记相对应的图形,如红色的方形、蓝色的三角形等等。“

游戏玩法:这可是一个孩子与您轮流进行的游戏哦!您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猜拳,决定谁先玩。赢的一方可以随意说出一个空格(如横三竖三),让对方找出相应的符合条件的图形放上去(绿色的三角形)。如果找错了图形,就不能放上去。

看一看,是谁找到的图形多呢?您和孩子,谁比较厉害一点呢?

POINT3:

5~6岁――发展阶段

从5~6岁起,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了,这为他入学奠定了智力基础。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了。

孩子的理解能力快速地发展起来了。

这时的孩子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向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孩子开始根据不同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分类,推理也开始由表面、直接转向内在、间接。

对5~6岁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惯常的看法,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NO.1 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

游戏玩法: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您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NO.2 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让孩子看着镜子,您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影像与实景是相反的,如他伸出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3 藏宝图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第3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右脑开发潜能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

科学和经验证实,孩子在6岁之前,对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脑为中心,适当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让右脑功能发挥更优秀。及早对宝宝进行感官训练,促进右脑发育,对宝宝的整体发育,都有重要意义。右脑的开发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只要得到科学的指导,父母也会成为好老师。

右脑开发法检阅对比

目前,音乐、绘画、外语学习、体育锻炼、珠心算等都是开发右脑的常用方式,各有开发的侧重点。

绘画

开发原理:孩子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描绘,在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观察力等方面对右脑进行刺激。

音乐

开发原理:听古典名家的曲子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理性思维能力,孩子身处其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也更强烈。

局限:需要甄别选择合适的古典音乐。

外语学习

开发原理: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局限:一般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学习,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外语早教机构。

体育锻炼

开发原理:右脑在运动中比静止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来得快,因为右脑得到了充分的活动,大脑左半球活动相对少了,人的思想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摆脱,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局限:需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运动,防止在锻炼过程中受伤。

珠心算

开发原理:通过练习拨打算盘,双手拨珠,使左手的充分活动有效开发儿童的右脑。心算则主要是通过在右通脑中构建“脑像图”,在脑子里打算盘,进行表象训练,有效地开发儿童的右脑。

局限:4岁前的孩子没有形成数字印象,不适合学习。

右脑开发分时段

第4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发散性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复习“角”时,可从射线人手,介绍后续初中将学到的始边、终边知识。经过旋转而得到“角”。再反过来辨析“射线就是0°”。“直线就是180°”,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新知的兴趣下进行联想。获得知识的提升,简单而轻松地对多个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使认识深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复习中力求加强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力求突出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反映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学思想方法在处理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种复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复习整合中能力和知识得以统一和提高!

二、发散性思维的求异性

1.在思维积极性影响下,力争跳出原有习惯的思维定向,从新的息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即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其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2.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让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具有统领小学知识的高度下、进行综合性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老师要自觉自主地转变观念,从高高的三尺讲台上走进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许多六年级学生解题思维敏捷。方法多样。这时也正是他们展示自己的时候,放手让优秀的孩子说出不同的方法,激励其他孩子学会倾听,既是讨论学习,又不乏畅所欲言。百花齐放,对所有孩子都是心智和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从而也促成其思维积极性与求异性的发展。

三、发散思维的广阔性

1.在思维活跃求异的刺激下,学生更愿意主动接触信息。对话、媒体、招牌、广告等,且呈现的形式是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等杂乱无章的。即思维的广阔性。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鼓励学生对题目进行选择、判断或补充,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思维的广阔天地。

四、发散思维的联想性

1.通过毕业复习中发散思维的训练,实际也逐渐提升了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

第5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活动方面

幼儿活动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游戏。不仅是专门的智力游戏,就是其他形式的游戏,对智力发展也有很大作用。目前有些家长片面地向孩子灌输语文、算术知识,强调呆板的学习,忽视游戏方式和自然、科学等教育,这些都是不妥当的。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禅拘谨”,幼儿在游戏里可以尽情地扮演所渴望的角色,体验成人社会生活的意义,认识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实现在游戏王国里遨游的愿望。这将大大增强他的主人翁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二、智力方面

智力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3――7岁的儿童,有几种能力的发展特别重要:

1、观察力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良好的观察力应该是善于“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这种在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观察是十分精细的,它与成人的教育分不开。大自然和社会为培养幼儿观察力提供了大量的教材,教师要学会利用他们,比如让孩子比较两幢形状相似的楼房有什么不同之处,两只不同的动物有什么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点等。

2、思维能力

3――7岁儿童的思维能力是从低级的感知动作的思维,逐步过渡到较高级的具体形象思维的。考察事物的倾向也开始从“是什么”过渡到“为什么”。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此时是儿童的第二个“提问题的年龄”阶段,往往提出大量有关事物的“因果关系”的问题。这反映了儿童思维的深化。为了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可从几方面加强训练:

分类和归类能力的训练:将熟悉的物体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的不同分类摆放;了解商店的分类系统,知道不同的东西要到不同的商店去买;复印多种不同的图形,打乱放在一起,然后寻找相同的图形配对或分组。

比较能力的训练:选择适当的成对物体,进行大小、高矮、厚薄、粗细、长短等多种性质的比较。

理解能力的训练:利用图片玩具为各种动物寻找爱吃食物的游戏,利用搭积木理解有关事物性质和关系的词,如形状、颜色、位置等;理解意义相反的词,如“开”和“关”、“白天”和“晚上”等。

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什么不见了?”――在孩子预先看好的一些物品中,暗中取走一件,让他说出什么不见了;“错在哪里?”――有意造成一些错误现象,如倒拿裤子给孩子穿,让他用完整的话说出错在哪里,怎样纠正;“预测结果”――根据正在做的事,让孩子预测结果,如“和泥”,加不同量的水结果各将怎样。

3、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续故事给孩子将故事时,不要讲完,留一个结尾让孩子去编。

补画面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补画成完整画面。

由说到想说一种天气或季节,让孩子想象它的具体情景;说一种物体,让孩子描绘它的形状。

描绘音乐情景首先让孩子听一些代表刮风、下雨、流水一类的简单音响,并用语言描述这些音响反映的特性或情景,进而给孩子听一些短小的乐曲,也让孩子描述乐曲反映的情景。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你将怎么办?”让孩子说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如“走路遇到一片水洼怎么办?”

“你变我也变”。遵循事物关系中一物制一物的规律,同孩子做“变”的游戏,如我变火,你变水;我变石头,你变锤子。

“谁是最好的建筑工?”同孩子比赛搭积木,不准重样,一人搭一个,交替进行,谁搭不出新样子,谁算输方。

三、各方面、多形式、全方位综合起来,学习、实践、训练。

开发幼儿智力,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学习、实践和训练来实现的。为此:

1、在“趣”中学。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创设环境,选择有趣并适合的内容,把激发兴趣贯彻科学活动始终等方法,让幼儿始终在兴趣盎然中进行学习。

2、在“看”中学。教幼儿喜欢并学会观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我班专门建立了一个动物角,让孩子经常把自己喜欢的新动物防到里面,以激发观察兴趣。每当一种新动物“住”进来后,我总是通过提问、点拨让幼儿逐步学会围绕主题运用抓重点、按防卫和多种感官等观察方法,让他们在“看”中学会观察,增强素质。并对他们在观察中提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他们的点滴新的发现也及时给予鼓励、赞扬。

3、在“玩”中学。针对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游戏的特点,我在引导幼儿玩“堆积木”游戏后,问幼儿:“我们怎么把一间简单的房子,变成多种多样的房子的?”引导孩子说出是用“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和“换一换”等方法变成的。并告诉幼儿大人就是用这些科学方法,创造了许多新产品,我们从小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创新。

4、在“做”中得。我经常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在“做”中让他们去长见识、学本领。

5、在“谈”中知。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创设讨论交流和争论的空间,让孩子充分说出自己的发现,探索方法和过程,这是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幼儿素质的捷径。如带幼儿参观动物时,让他们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边看边说猫、狗的外形、习性及功用,并比较它们的不同。幼儿发言踊跃,争论激烈,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猫、狗等动物的认识,还发展了语言和观察力。

第6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中国曾流行一个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至今天,这个说法仍被一些家长奉为圭臬,以至于家教市场上各种与数理化有关的兴趣班方兴未艾,如速算珠算、奥数培训、生物试验课、科学兴趣班等,近年来甚至还出现了幼儿编程班、少儿商学院、思维导图课程等新型幼儿培训。这一现象说明,不少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理科兴趣与逻辑思维能力。那么,除了报各种培训班,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对孩子进行理科方面的启蒙呢? “码农”老爸带娃“玩”理科(王先生,33岁,软件工程师)

我儿子就读的幼儿园位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所幼儿园里的孩子,有差不多一半的家长是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俗称“码农”,我也是其中之一。

附近的小学每年都会冒出几个奥数或物理竞赛的尖子生,保送市重点中学。不少家长便“重理科,攻奥数”,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与理科有关的培训班。

我试听了周边培训机构的几次公开课后,发现冠以“思维训练”之名的物理课与编程课,使用既定的模型与方法,完全不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数理化要以乐趣与兴趣为老师,让孩子“浸”在其中,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我爱人是资深游戏设计师,她常说:“学理科的精髓是探索精神,专心致志地解决问题,并在屡屡试错中培养创造力。如果玩游戏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那又何必搞题海战术呢?”

于是,我们便选择一些开发孩子理性思维的游戏,如“怪物物理”,让孩子通过程序自己“造”玩具,起重机、宇宙飞船、飞机、坦克等,都可以造。孩子利用车轮、火箭、螺旋桨、火炮、磁铁、翅膀等零部件,将金属、木材、塑料、橡胶等合理利用、组装,制造出活生生的动态实体。

陪孩子玩这些游戏,不需要父母精通物理或电脑。家长只要给孩子提问,启发他思考和改进,让他不断钻研就好。

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偶然长按数码相机“回放功能键”,惊喜地发现相机屏幕上的照片“活”了起来。于是,他为乐高积木小人们摆出一个个造型,然后拍摄并回放。就这样,儿子的第一段“乐高机器人视频”诞生了。接着,他找来几个机器人,像导演一样为他们摆造型,然后拍摄、回放,不断改进。随后儿子又编好台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为机器人配音。这种类似于小孩儿“过家家”的玩法,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教他最基础的Keynote和iMovie,让他学习移动、旋转、淡出、淡入、平移等方法。我爱人也积极支持,给儿子寻找素材,把他的动画视频发到朋友圈和微博上。得到大家点赞的儿子很自豪,也对自己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趁机对他说:“我教你代码吧?这样你就可以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儿子欣然接受。于是我教他儿童编程软件Scratch,把代码编成一个个模块,把模块咬合起来,让人物做出唱歌、发怒、跳舞、奔跑等动作。儿子将自己和小伙伴们的配音添加导入,为人物配音,让视频变得有声有色。

做动画的过程,激发了儿子的“理科兴趣”,也让他建构了科学思维。因为动画编程是一个“千锤百炼,屡屡试错”的过程。儿子经常一坐半天,就为了让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顺利衔接。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灵活性,也提升了他的抗挫折能力。

上小学二年级后,儿子被选进奥数队。我推荐他一些锻炼逻辑性和组织性的游戏与软件,比如老师教到三维图形时,我就带儿子玩一款SketchUp的画图软件,正方形、正方体、四面体……这些抽象概念,儿子通过玩这款游戏,理解得十分透彻,还能举一反三。

低年级时,儿子在科学竞赛中成绩很好。老师说:“解决一个拓展性的理科题目,需要提问、探索,你家孩子特别主动!但是,学任何一样东西,时间久了都会遇到瓶颈期,会感到枯燥。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果然,到了四年级,儿子一度感到学奥数很吃力。他在编程方面也缺乏动力,缺乏毅力。针对他的问题,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学业成功的实用手册》的书。书中有一个章节,叫“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化知识”。作者说:“最令人不安的是学生往往产生数理化课程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印象,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他们在解题时丧失应用普通生活常识的意识。”

我曾用书中的数学题目来考儿子:4块2.5米长的木板,可分割为多少块1米长的木板?儿子不假思索地说:“10块。”

儿子显然是用“4乘以2.5除以1”得到的答案。他没考虑边角料问题。仔细想想,儿子这代人比我们当年缺少动手机会和家务操作。于是,我将书中学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实践于儿子的学习中。

首先,借鉴管理学“以图代文”的办法,培养他的视觉空间技能。我教他遇到题目时先将所有条件标明在“图形”上,无法标注时可以用注释的方式。解题前,要他先画示意图,将题目复述,把题目转化为一张显而易见的图。很多时候,儿子在简图完成之后,立刻回忆起类似的题目,就会有思路。

其次,重新认识定理。对基础的定理、公式,我让儿子演算推导一番,并讲解出来。这种“自己的运算――定理记忆――重新认识定理――用定理指导运算”的过程,能帮助他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最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与化学。我常利用常见的资源带他做实验,教他使用工具箱里的多种工具。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他的空间思考能力也随之提高。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儿子渐渐突破瓶颈,对奥数有了更大的信心与兴趣。 手指速算好就等于数学好吗?(陈女士,34岁,公务员)

我女儿王聪慧就读于我们县城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幼儿园开设了“手指速算”课程,并以此为特色吸引生源。乍一看,手指速算很神奇,五六岁的孩子,能快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少家长将孩子转到这所“特色幼儿园”,期望孩子的大脑得到开发,赢在起跑线上。

女儿从小对数字不敏感,读幼儿园小班时还数不清20以内的数。她一直是“速算课堂”上的差生。为了不影响班级的公开课与速算表演,老师找我们沟通,希望我们在家里给孩子补课。没想到,我们越补,女儿越反感。我经常教她教到崩溃,她又哭又闹,连幼儿园都不想去了。

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里有一道题,101-30=?

我问聪慧:“100-30等于几?”她摇头表示不会。

我又问:“10-3呢?”她仍然表示不会。

我伸出手指头比画着问她:“2-1等于几?”她居然还是摇头!

我不免疑惑:老师布置的题目,跟聪慧的能力相差太大了吧?这种速算方法对她数学的理解力会有帮助吗?在没有弄明白10以内数的概念的时候,就让她用手指速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不是揠苗助长?

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在我县重点中学教数学的朋友,他说:“速算就像背加减法表一样,是一种提高计算速度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数学。我建议等孩子上了小学,理解了运算规则之后再学不迟!”

我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家长们沟通,他们反映说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呱呱叫,到了中高年级就不行了。很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又需要去外面补课,不少人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

我猜测,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这些孩子可以用速算的方法照猫画虎,得到答案。进入高年级后,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

这让我更加认定,所谓的手指速算,从长远看,对孩子并无益处。但我们没有转园,只是跟老师申请不做速算作业,也不参加所谓的公开课或表演。我还与家人达成一致,不以幼儿园的标准要求聪慧,而是注重生活化的数学启蒙。

聪慧只会机械地数数,却不懂每个数的音、形、义。所以,我经常问她:“洋娃娃有几件衣服啊?”她一会儿说“5件”,一会儿又说“7件”,我就陪着她一件一件地数。我还经常用扑克牌、围棋子或小玩偶充当教具,用过家家的方式给她强化数字概念。

她搞清楚每个数字对应的具体数量后,我陪她每天饭后散步,从最简单的“1+1=2”起步,有意识地自编应用题,训练她的数学思维,比如:1条黄毛狗旁边还有1条京巴狗,一共有几条狗?游乐场里有2条小狗,又来了1条,一共有几条狗?我没提“加”这个词,但暗含加法的思维。再比如,我们刚才走过1个垃圾桶,然后又走过2个垃圾桶,我们一共走过了几个垃圾桶?

聪慧对5以内数字的加法比较有概念。数字一大,她就糊涂。借助一些实物,聪慧渐渐列出了“1+2”“2+2”的表达式,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然后,我鼓励聪慧自编题目。我给她一个“2+3=5”的等式,让她编类似的题目。这不仅能锻炼她的数学思维,还能锻炼她的语言能力,这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反复练习加法以后,我们又练习减法。减法比加法训练的思维更丰富,以“5-3”为例,我设计题目:我有5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你有3支笔,我有5支笔,你比我少几支笔?车上有5个座位,已经坐了3个人,还能坐几个人?咱家离车站5里路,我走了3里路,还要走几里路……

第一个题目聪慧听得懂,越往后她就越不理解。少、多、还能、还要等词语背后体现的就是“思维”。我跟聪慧沟通时,很容易看出她是不是能够理解数学表达式的真正含义。

如今,聪慧已升入小学二年级。由于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我们介入了她的数学学习,所以她现在能够跟得上,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做得非常好。 花钱报班不如“就地取材”(周老师,国家特级物理教师)

面对“理科培训日趋低龄化”现象,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有所反思,前文的两个案例就很有代表性。

王先生结合自身实际,带孩子远离题海战术,进行编程与思维的训练。当然,大多数家长没有他的条件,但咱们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载体比如某种游戏或某种方法,持续不断地启发孩子,效果同样会比绝大多数兴趣班要好。

第二个案例涉及揠苗助长式的速算训练。我认为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存在“重运算,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平衡。毕竟,语文能力与理科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家长能够像陈女士一样坚持给孩子进行以应用题为载体的“数学思维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提升,入学以后对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一种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的“反思力”与“归纳力”,为将来的理科学习打好基础。许多发达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上,都有思维导图的内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甚至将其列入了小学的必修科目。

“思维导图”的概念听起来很玄,其实非常简单易行。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不少孩子一画而不可收拾,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在次日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提醒他:“这些事件,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我从上车到把车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在美国的不少幼儿园,老师会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这是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过程,更是孩子锻炼大脑、理清思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

此外,有一种“画泡泡”的思维导图,可训练幼儿的“提炼与概括”能力。

家长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再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水有哪些特点?冰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写写画画。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与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等。

第7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也加入思维导图的教学,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将其列入小学必修科目,成为孩子们做作业的必经之路。

对广大幼儿家长来说,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首先,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反思力”与“归纳力”。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也有可能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预先提醒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爸爸从上车到把车子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美国的不少学前班,老师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子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其次,通过“精读、反刍与做笔记”的习惯培养,优化孩子的阅读。大多数幼儿的阅读从睡前故事开始,一般是父母讲述为主,孩子偶尔提问。有些家长贪图量大,一本接着一本地读,却很少向孩子提问题。

事实上,孩子需要重复阅读以提升对故事的认知,孩子不断要求父母“再讲一遍”的过程,是孩子在揣摩作者的语言感情、推敲作者的谋篇布局、甚至是在脑中勾勒故事的全貌。年幼的孩子对这个思维过程没有自觉,他们只是乐在其中,不厌其烦地享受父母的“重复朗读”。

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孩子一种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直线流程图(Flow map)。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口述故事的时间过程、每个步骤,画很多空白的框框来表示事情发展中的一个步骤(比如:起因――经过――结果)。孩子填写空白框的时候,写字或者涂涂画画都可以。这个过程从容易到复杂,家长可让孩子从填一个框起,逐步发展为三个框、五个框……

这样的训练应从幼儿时期培养。等到孩子读书识字时,就不会养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

再次,通过“画泡泡”,训练孩子“提炼与概括”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基本气泡图”。比如: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

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一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画画写写,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是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

再比如:有些孩子容易生气,家长可以画一个怒火中烧的小人,然后让他把每一种令他生气的因素,都用气泡表达。渐渐地,孩子找出怒气的多种来源,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些孩子特别胆小内心,家长也可以让他用气泡来读懂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害羞、紧张、害怕等感觉很正常,可以转换为正面的力量。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之处、三棱锥和立方体的异同之处等等。

概括来说,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持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方法。

思维导图的训练应该从最切合生活、最简单容易的问题开始:比如:“妈妈在盒子里放了一个数字,它在5和8之间,但是又不是7,猜猜这个数字是多少?”

第8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语表达;思维;语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52-02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知觉、感觉到感性思维,再上升到理性思维。而儿童思维发展正处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有相关思维与语言关系研究表明,“思惟的发展是由思维的语言工具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历所决定的”,这表明了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由社会环境决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决定了儿童是否具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生口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阶段,我国教育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普遍不受重视,分别表现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

从学校教学活动来看,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已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使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但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方言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依然进行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导致口语交际教学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完成教学计划和能力训练的教学任务下,很少有时间安排学生口语训练;第二,很多教师自身还面临着口语教学挑战,尤其是方言地区,就算老师能说普通话,但往往很少用普通话教学,还有很多老师对口语教学认识尚浅,难以把握好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切入到口语训练中来,而具有一定随意性、混乱性和盲目性;第三,训练方法有待加强和更新,还存在着缺陷,如传统的看图说话、问答问题、朗读课文等,都很少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观察和认识,而让学生内在思维语言外化为口语;第四,在口语训练中,往往发言的同学都是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学生,而不能照顾到整体,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从家庭环境因素来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有实验表明,一个由单身母亲带大的孩子,依赖母亲很强,比较内向,外人很难接近,就算接近也很难沟通交流,因为他不善于表达;而一个由祖父母、父母组成的家庭环境的孩子,就乐观开放,善于言语,喜欢表达自己内在想法,甚至“话多”。而很多家长都不够重视这点,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分数多高,孩子放学回家就要孩子做作业,而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花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对话。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学生告诉我,有一次他数学考了满分,回家就告诉父母他考了满分,父母听了十分高兴,但也习以为常,因为孩子成绩一直很好,就不多关心其他问题,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但孩子想给他们说的不是他得了满分这个结果,而是他在考试中差点做错了一道题,幸亏检查到了,才得了满分这过程,所以,孩子看到父母这样很失落,就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内向不爱说话。

从社会方面来看,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是孩子如瑰宝,不让孩子自由外出与其他孩子玩耍,而是让孩子去上绘画、音乐等培训机构,而丧失了孩子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加上城市环境陌生化,孩子在室外也很少有人打招呼对话,而不像农村孩子一出门都有亲戚熟人招呼不断对话连连。

二、小学生自身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身心发育都不完全,尤其是心理到青少年时期都还没有成熟。所以,很多小学生都会有害羞的心理,加之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心理素质薄弱、思想单薄就更难以“开口说话”,甚至畅所欲言了。一般学生都有怕说错、怕被老师批评、怕被学生嘲笑等的心理顾虑,语言能力就有了障碍。具体表现为课堂发言紧张忸怩,语言不流畅,难以表情达意。加上小学生本来生活经验就缺乏,所掌握积累的词汇也不够丰富,使得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表达上严重脱节,表现为想说却不知怎么表达。

因此,教师除了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外,而且还要熟悉小学生心理知识。尤其是口语教学要求老师会揣摩学生心中所想、言行所表,便于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能说清楚。对孩子的好奇心的引导可以提供很多口语训练契机。如上《捞铁牛》之前,老师就故意不让学生先预习,提前告诉两只很沉重的铁牛被洪水冲到河底了,让学生想想如何捞上来,就可以刺激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提供出很多有趣的方法。老师懂得小学生心理常识,不但对小学生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对其他环节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口语训练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奖励发言好的,帮助发言较差的学生,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将内在思维语言转化为口语。

三、小学生处于思维过渡阶段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一般属于过渡性思维,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具体的感念思维到抽象的概念思维的逐步过渡。”[4]这个时期,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表象向概念转化,因此处于一种概念模糊期,同时也呈现为一种逻辑混乱状态,因此内在思维语言也表现为模糊性与混乱性,因此,小学生在口头语言表达上也表现为断续、重复、混沌性。这便是“理解的混沌状态”导致了“言语的混沌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小学生对事物仍然是表象化的,如常言道的一知半解,没有形成逻辑思维,不懂概念含义,“少年儿童对名词术语知道的不多,常常把概念混淆(倔强和粗野,顽强和固执等)”,因此,在当其用言语表达所理解事物的时候,必然出现诸多不适不顺。

由以上可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尽量多进行多元的对话,如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集体对话,并经常进行角色对话,如让学生扮演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模仿社会中的人物(父母、兄弟姐妹等)。在人与人交流中,理解障碍是双向的,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双向交流。人在对话关系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明白自己的话语、愿望、态度、观念、情感等。所谓“理解障碍”就是说话者“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说话对象“没有注意听或者他本人情绪不好对我们抱有成见”就会产生理解障碍。而“语言障碍”往往会发生在学生表达之中,因此,口语教学中尽量找学生熟悉了解事物和社会生活经验来表达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运量内在语言和说话时间,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和帮助。此外,还得注重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理解往往是从他人那里“听”过来的东西的消化、转化,因而,他们极大可能性地在语气、语态上,话语内容上模仿他人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而教师就得必须做好传授正确的说话方式、方法来为学生提供典型例子,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更正不合理的表达方式,如口头禅、粗话等,是小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语言的成熟与思维相互影响,但其具体形成却与儿童“社会化”是同步的,“语言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自然的行为形式,而是由历史文化的过程所决定的,它具有在思维和言语的自然形式中办发找不到的特性和规律。”了解了儿童语言与思维形成关系,更加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原因与结果的。语言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有赖于语言,反过来思维又能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良好、协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对学生进行系列普通话口语交际综合训练,不但促使其形成优秀的口语能力,也能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

此外,口语交际训练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个性。只有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大方、自信,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并赢得他人的欢迎和喜爱。

参考文献:

[1][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2.

第9篇:孩子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小学阶段,孩子们往往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会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踊跃举手发言,当老师提问到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的情况犹如霜打的茄子,立刻就变得无所事事,也不认真听讲了……这样的课堂活跃有了,质量如何呢,可想而知。所以,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更是孩子们应该学会的。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专心、耐心、细心、虚心、用心。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还不够,在教学中我仔细观察,及时强化,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

二、说的训练――乐于表达,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能力

数学语言有四大特点:一是简练;二是严密;三是精确;四是理想化。学生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课堂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会做但不会说,有的学生明明意会得很好,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没法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培养学生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首先培养学生乐说,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然后交给学生说的方法,如训练学生把问题表述完整,训练学生把事件说得有条理等。经过这样有步骤的训练,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问题,从而乐于表达。

三、读的训练――认真审题,培养严谨细心的能力

审题是解问题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几乎时时处处都要涉及到审题。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原因,加上有些孩子的粗心大意,导致解题错误的比比皆是。因此,在训练学生进行计算题目时,我要求首先找出题目中的加减乘除,然后筛选里面包含的括号,最后想一想能否用简单做法,老师要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训练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我要求孩子们首先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然后针对题目,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完成这三步后,再列出算式计算通过审题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培养起学生认真严谨的能力。

四、思的训练――善于反思,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为思之始,思为学之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