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舍家的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文本: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选自《慈母情深》)
(生齐读)
师: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生:用了四个"立刻""又"。
生:句式相同,是一组排比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想一想,从这四个"立刻""又",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艰辛。
生:母亲马不停蹄地工作,是想多挣些钱。
师:自由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一生语速很快地朗读起来)
师:(追问) 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分夺秒的母亲,紧张忙碌的母亲,她是那么匆忙,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口气呢?
生:因为我想多挣些钱。(一生语速很慢地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位辛劳的母亲。母亲啊,你每天这样辛苦,为什么不叹声苦,喊声累呢?
生:因为我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一生朗读,最后一个"立刻"分句读得很慢)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拼着命挣钱的母亲,母亲啊,你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值吗?
生: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把孩子抚养成人是我的责任。
师: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无私的母爱,多么伟大的母亲!原来,母亲的这份深情就藏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
评析:这段教学的文本内容语言形式特征明显,连用四个"立刻""又"。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写法上的特别之处,并初步理解这样表达的用意,再要求学生借助朗读进行探究:"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同样的内容,学生有的读得快,有的读得慢,有的把最后一个"立刻"分句读得很慢。学生的每一种不同的朗读,教师都及时加以鼓励点评,并提出针对性的追问,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繁重辛苦,理解了内容,还领悟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文字表达的精妙。
"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文本: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选自《猫》)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在写这句话时用词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吧""呀""呢"这三个语气词用得很有意思。
师:是呀,很口语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用。(叫起一个学生) 今天老师来扮演同学。("嘿,xx,我们去踢球吧?""好呀。")如果这天刚好作业很多,你正在做作业。("嘿,xx,我们去踢球吧?""不行,我还要做作业呢。")多亲近呀。
师:老舍先生在句中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这三个语气词,请大家比较着读一读。(生读)
师:大家体会出什么了?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
生:他非常喜欢这只猫。
师:从老舍先生连用三个语气词,我们体会到他多么喜欢这只猫啊。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就像老舍先生面对面地和我们说话一样。我们就这样读。(学生再读)
师:(配乐)第二天,这只贪玩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把它爱怜地抱在怀里,一位邻居进来了,老舍先生对邻居说--(指名接读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他多爱这只猫啊。一位朋友来做客了,老舍对朋友说――(指名读)
师:老舍先生还写下了这句话,想对所有的读者说――(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以后,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老舍爷爷把猫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它很和蔼。
生:我觉得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是啊,简单的语气词对表情达意如此重要,以后同学们也要用好语气词啊!
评析: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吧""呀""呢"三个语气词,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去词比较、感情朗读、教师示范,以及在音乐背景下用教师简单的语言再现生活场景,进行引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感受语言魅力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领悟到了汉语的精妙,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文本:"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选自《和时间赛跑》)
(在理解了文意后,师配乐深情范读)
师: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我还把哪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这段话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中。不相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我找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师生对比读)
生:我觉得老师的朗读把"永远""再也""了"去掉之后,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
一
老舍曾说,《骆驼祥子》“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1]。这个长篇以“抛开幽默”[2]的洗练笔法,讲述了旧中国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悲剧故事:“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伟大的,祥子”最终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悲剧的深刻性在于:一个人逐步被“异化”,由“人”变成了“非人”。
“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内涵,主要表现社会、科技、物质等异己力量对人的挤压、扭曲、变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陌生、敌对等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孤独感。它主要受西方现代文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产生。而落后的中国,虽然不具备西方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文明程度,但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异化”的悲剧却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祥子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始终以“车”为轴心,买车是他的自我奋斗的辉煌,丢车(包括车被抢夺,钱被勒索,被迫卖车)则是其人生发展的低谷。人与车的关系构成小说的主架。当祥子把拉车认定为职业后,他的价值就被对象化在车上,只有当车存在,他的存在才有意义,只有买上车,他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人的意义被外化在“物”上,人失去其自主性、独立性、完满性。因而人本身不能确证自己,只有在对物的肯定中才能把握自身。车对祥子的意义正如土地之于农民、机器之于工人,是一种工具与主体的关系。但当车、土地、机器等工具一反服务于主体的姿态,而变成主体的主宰时,主体的异化就再所难免了。
在祥子与车的追求和逃逸的游戏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由此凸现。祥子走的是一条个人奋斗之路,他的失败显示出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不管个体如何挣扎,都必然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而走向灭亡。老马祖孙的命运、二强子的结局,都在向要强的、健壮的祥子作出暗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理想的社会应当允许人充分自由发展,但现实的社会却有着强大的异己力量,不断淹没个体,吞噬个人。祥子逃不出的悲剧是车夫阶层都逃不出的悲剧,也是贫民阶层共同的悲剧。只有人成为社会异己力量的帮凶,才能摆脱祥子式的宿命,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更深刻更可怕的异化吗?
祥子的悲剧含有批判社会的意义,“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3]。但老舍更关注的是“文化”。“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对老舍老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4]在中国文化中,人不是核心,伦理规范、道德教化等才是核心。所以人从未受到重视,人本身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人的身份和关系,如作为社会身份的车夫、农民、商人,作为家庭身份的祖父、父亲、长子、长孙。人没有主体意识,也缺乏自足性、独立性,人不是为自身活着,而是为各种关系而存在。在《骆驼祥子》对人与物、个人与社会、城与乡的关系的揭示中,祥子是农民、是车夫、是被剥削者、是丈夫,却从来不是“人”,他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车牵制,被社会挤压,被乡与城抛弃。他仅仅为了活下去的一切追求都被剥去神圣性而只剩下动物性,“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祥子的异化是中国大文化的异化。
二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老舍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病态,对人们起着巨大的腐蚀作用,产生了一大群“不正常的人”,表现为人物在这样的存在境遇下的非正常生存。除祥子这类由善而恶的人物(另如《四世同堂》中的招弟)外,主要还有三类异化的人物值得关注。
一类是老张(《老张的哲学》)之流的恶棍,如欧阳天风(《赵子曰》)、小赵(《离婚》)、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祁瑞丰、胖菊子(《四世同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寡廉鲜耻、欺软怕硬、媚上欺下、利欲熏心、泯灭良知、心狠手辣、虚伪狡诈、无恶不作。这是一群毒瘤,危害极大,但又正是他们得势,因为他们正是社会异己力量的帮凶。“他们钻到文化的最里层,不,他们的文化就只有一张纸那么薄。”老舍把对恶棍们的解剖放到文化视野之中,揭示出历经千年不断凝固的文化给予他们可乘之机、繁衍之地。
另一类是赵姑母(《老张的哲学》)、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天赐及其养母(《牛天赐传》)、蜕变前的祁老人、钱诗人(《四世同堂》)等。他们是“‘老’民族里的”一群“‘老’分子”[5],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思想意识极其保守、陈旧,崇静怕动、明哲保身、讲究“官样儿”、因循守旧、苟且偷安是他们的共通之处。赵姑母是封建道德、纲纪伦常的牺牲品和维护者,她被异化后又主动地、出于“好心”地去迫害侄女李静。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老马的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好歹活着”的混世哲学更显畸形,代表了国民劣根性的荒谬之处。张大哥是市井老好人,他的“敷衍”哲学也在家庭变故中破产。这是一群“俗众”,是过去时代的“遗老遗少”。其悲剧在于愚昧而不觉悟,异化而不自知。他们的“喜剧”深刻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惰力和韧性,传统文化糜而不烂,造成了一群僵而不死的市井小人。
而身处新与旧的夹缝中的人们,是灵魂极其矛盾、痛苦的一群,包括马威(《二马》)、老李(《离婚》)、祁瑞宣(《四世同堂》)等。一方面他们受过较好的现代教育,富于正义感和良心,不愿与庸众同流合污,内心有清高的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性格文弱、优柔寡断,传统观念如“忠孝节义”捆住了他们的翅膀,使他们终成“困兽”。传统文化以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价值理念、人格理想等对人进行全面濡染,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代代因袭,人们很难彻底摆脱其影响力,众多思想先进的学者、民主人士在现实处事上都仍有保守的一面,如鲁迅。因而“犹豫型”人物更加典型地提出了老舍关注的
文化命题。祁瑞宣与高觉新(巴金《家》)可谓同胞兄弟,正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家”的意识严重束缚了他们的灵与肉,使其成为变动时代最痛苦的灵魂。瑞宣支持瑞丰出走,觉新支持觉慧“革命”,都是以另一种方式弥补自己的未竟之志。这类人物应该最有蜕旧更新的潜力,但如何冲破传统文化阴阳杂糅的怪圈,则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几类人物相互牵扯,构成老舍小说社会的主体。“恶棍型”人物肆意压榨,造成“老分子”型人物更加畏缩、谨慎,“犹豫型”人物更加矛盾,而后两者的畏缩和徘徊又助长“恶棍们”的嚣张。祥子的异化就发生在这样的人群中,或者说,正是这样的民众社会才造成祥子的堕落。所以这种人群本身也是异化的分裂的,并且比祥子的异化更深刻、更隐秘、发生得更早更不自觉,正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反映出他的父母、妹妹、同事、他人的心理更加“变形”一样。可怕的是,这种变形、异化已被认同为合理的、正常的,整个是非善恶完全颠倒了、混乱了。传统文化的魔力得到极大地张扬。
三
小花猫说:“小花猪,你知道我有多委屈吗?”
小花猪说:“就算你受了委屈,也不能抓破卉卉的作文本呀!”
小花猫难过地说:“因为卉卉昨天把我写进习作里,我到了作文国。可是作文国的小猫都来欺负我,说我是‘冒牌货’,把我赶出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到底是谁的小花猫呢?”
“这,我也弄不清楚,你认得出来吗?”
小花猪认真地看了看小花猫,说:“啊,我认出你来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可真把我吓一跳呢!你可是大作家老舍笔下的猫呢!”
小花猫问:“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来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花猪斩钉截铁地说:“绝对错不了,我在这书房里住了三年了,天天听卉卉早读呢!你的性格特点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的,我记得烂熟了!你是一位住在大城市的作家家里的猫,作文国的猫怎么说你是‘冒牌货’呢!”
小花猫无奈地说:“因为卉卉说我是她家的小花猫——我就成了‘冒牌货’了!在作文国里,是最讲究真实、反对假冒的,把假冒和盗窃相提并论呢!”
小花猪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是这样!感谢你先到作文国走这一趟,提醒我的主人,要不然有一天,她将我写成‘冒牌货’,到了作文国我也要被人看不起呢。”
一、沉潜文本,推敲词语
1.比较替换,领略用词的精当
引导学生从词语意义上的差异感受在同一语境中不同词语所特有的表达效果,尝试比较替换,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一根”与“一把”的比较,学生就能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擦燃一整把火柴,是特别渴望能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是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心情的显现,是绝望的呈现。
2.比较增减,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比较一个句子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后的表达效果。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去掉“似乎”一词后语义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就能明白有这个词只是作者的错觉,而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3.比较褒贬,感知用词的独创性
比较词语的褒贬等感彩,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准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珍珠鸟》一文,“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淘气可爱。
二、由内及外,推敲句子
1.比较修辞,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我的战友》中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把比喻成“千斤巨石”,是为了突出战友对的钦佩。
2.比较句式,探究语句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特定语句中句子的语气或句式,以此来品味语言的优美。如《忆江南》中的最后一句,让学生讨论陈述语气和反问语气的表达效果,学生会认识到这一问实在是太妙了,凡是欣赏此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冲动,也就明白了语气的精妙。
3.比较标点,揣摩语句的蕴含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切不可等闲视之。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小学语文课时特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句子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什么?建议学生先谈谈这里的标点有什么特殊之处。”“河”的前面先是破折号后面又是感叹号,作者想传递什么情感?学生讨论后茅塞顿开,原来是作者要表达他见到河之后的满心喜悦――河是草原的心脏。
三、探究结构,推敲段落
1.对比结构,激发探究兴趣
许多文章都讲究情节结构的起伏跌宕,前后内容的强烈反差容易构成比较。如《草船借箭》首尾的巨大差异的比较,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对比构思,解读文章的中心
有的文章前面采用的往往是概括介绍,到后面就会出现具体的实例,详略有独特的构思。有些文章先抑后扬,这类文章适合进行比较前后段落表达形式,如《桃花心木》,可补充资料,播放视频。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学生能深切体会以物喻人的精妙构思。
四、探究个性,博览群文
1.对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感悟作者丰厚的人生积淀
名家名作以其规范、精彩而深受学生喜爱。可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名家们的文学创作风格及其个人的思想性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主题。如阅读《猫》,学生可感受到作者对猫的百般怜爱;阅读《养花》,学生感受到的则是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与收获。“花与猫,哪一个是老舍的最爱呢?”细细品读,细细比较,不难发现:老舍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高雅的情趣,他爱猫,也爱养花;他经历坎坷,腿疾在身,可始终那么热爱生活,关注所有的生命,对一切生命充满敬畏与珍惜,而正是这高尚的情操成为这两篇作品感人至深的灵魂。没有比较,是不能有此深刻感悟的,而这种感悟,又同样能在老舍的《趵突泉》《草原》《林海》等作品中得到印证。
2.比较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体会编者的独具只眼
很多文章选入教材前,编者都做过改动,其中有很多修改成功的例子。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文是这样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堂堂的了,一会儿金洞洞的了,一会儿半紫半黄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编辑把“红堂堂”“金洞洞”改为“红彤彤”“金灿灿”,不仅适于学生朗读,更易于理解;而“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则更易于W生掌握色彩词语的合成规律,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黄赛最喜欢躲在花盆后,因为花草能掩住它,它认为这里最安全舒适。可它却时不时地把花草咬几下。在花草上它的牙印留的最多了,咬得差不多不开花的也“开了花”。可它又那麽听话,在你生它气时,它躲在花盆后用小爪子把咬过的花摸几下,似乎在求饶,让你气也不行,笑也不得。
它有时会被人不小心踩一下,它就嗷嗷地委屈地叫,然后边叫边走,爬到窝里,舔舔被踩的地方。当你恰巧路过,看到可怜的小黄赛时,它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委屈地看着你,又叫,那叫声可是凄惨多了。
它胆子真的特小,什麽都怕,腿脚还站不稳,但只要有一丝动静,它就飞似的跑到花盆后。抱它出来,好象是要把它抱去杀掉一样,恐惧地看着你,拼命挣扎,大眼睛里充满了痛苦。别说狗比猫胆大,可满月狗小黄赛,还比不上作家老舍笔下的满月猫小怪呢。
一、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提出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前奏曲。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抓住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的时间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描写的特点不同。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一对应交流,有的学生说“榕树真美、榕树真大、榕树真多”,“鸟多、鸟乐”,这时我趁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吗?为什么?这样以来,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提出问题的精读课文环节,许多问题应运而生,如作者写鸟的天堂,为什么先写榕树呢?作者抓住了榕树的哪些特点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我激励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好好读读,并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多读几遍,读懂它,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然后交流、讨论、描写榕树的部分,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时学生的感受真是五花八门:“翠绿”一词突出了榕树的年轻,充满了生机,此时学生已身临其境,把榕树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特别喜欢榕树,最后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时学生的喜爱榕树之情与作者的直接抒情融为一体,沟通了学生与作者产生一一对应的交流关系。
二、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任务的完成来自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见解就越多。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觉小组成员越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来表达见解。于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既有个性又有群性的品质。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主动参与。
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先提出学习要求,体会比较两个不同的句子给人带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抓住不同的两个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几朵小梅花”既写出了猫爪的形状特点象梅花又写出了作者不仅是在欣赏梅花脚,而是表达了他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就是猫在打扰他、烦他都特别喜欢它。而“几个脚印”所表达的情感就完全不同了,脚印是令人讨厌的,再加上作者在专心写作时,猫来打扰他,他会给猫一个有力的还击,出手还不轻呢?猫只好乖乖地、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可见“几朵梅花”与“几个脚印”在表达效果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每个小组在汇报学习成果时,还综合了每个人的不同感受,最后由小组长将大家的智慧展现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分析,怎样讲解,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交流过程中,我还采用巧妙灵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互评,或者点拨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时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并进行表演,加深对重点词语的准确把握,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自己组合最佳搭挡,分别表演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表演这三个故事的同时,学生将相如、廉颇的个性特点表演得惟妙惟肖,而且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伟大人品给予了肯定的赞同,对廉颇知错就改的人格魅力加以了发扬光大。为他们的团结合作,共同为赵国着想的爱国情感所感动。再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重大,懂得了合作学习是敢于挑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创新
控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己发展创新的过程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如:在教学“猫”一课中时,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查阅资料,有创造性地去探究。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出示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学生在探究中把猫想象成朋友,在跟朋友交谈,或在听朋友唱歌,播放猫的几种叫唤录音,感受实际的情景,从而真切地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几个词语的含义,体会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如:“它在花盆里摔跤,抢着花枝打秋干,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老舍作家患有脚病,联系他的生活情趣,体会到作者是一个酷爱花草的人,当他身体疲劳、心情烦闷时,总要搬搬这棵,浇浇那盆,对花草呵护有加,花草死了,他会伤心流泪,几天都没有笑容,然后对照花草被猫折腾得枝折花落,他却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小猫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可见他对满月的小猫是多么喜爱。
康有为是个宠物迷。猫狗金鱼等都不在话下,他家还养过大龟、海豹、澳洲袋鼠、孔雀、猴子、麇鹿、驴子。
1932年6月26日下午,鲁迅一家去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参观《春地画展》。艾青送展的作品是从本子上撕下来的一幅抽象派画稿,鲁迅走到这幅画稿前,驻足片刻,问:“这是原作,还是复制品?”艾青答:“是原作。”鲁迅说:“是原作那就算了。”鲁迅有收藏美术作品的爱好。尤好版画,很显然,如果是复制品,鲁迅打算把它买走。艾青后来很后悔,当时没有把作品送给鲁迅。
老舍喜欢听京戏,也会唱。1944年,六七十人在重庆郭沫若家聚餐,庆祝他从事创作30周年。席间,梅贻琦带着酒意说了个笑话,老舍则一口气唱了三段京戏,他唱的是龚(云甫)派老生。
之子袁克文自小师从天津四大书家之一的严范孙,得其真传,真、草、隶、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后大享书名。袁克文写字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不用桌子,把纸悬空,由人拉住两端,他在上面挥毫,竟然笔笔有力,而纸无损,这是一般书家很难做到的。他写小字也是如此,常常是仰卧在烟榻上,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凭空书写,并无歪斜走样之处,的确令人惊叹。当时上海的各种小报、出版物等,纷纷慕名请他题签。某次,有个叫陶寒翠的作者以其作品《民国艳史》请袁题写封面,袁一挥而就。小说出版后,作者送给他一本。袁一览之下,顿觉懊悔,原来书中不乏大骂其父的内容。袁自此谨慎行事,不敢轻易应酬了。
李叔同年轻时,养了很多猫。他去日本留学后,曾专门往家发电报,问猫安否。
上海作家赵景深一度喜欢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有时一天连看几场。他还把这类电影说明书按作者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排列起来,夹在一本讲义夹里,大约攒有一百多张。他曾承认,当年看这类电影的初衷是为了偷懒。以为看了电影就不必读原著了,后来感慨地说:“这怎么行呢?”
周作人说:我不吸烟,用吸烟的时间看书,以破闷。林语堂则嘴不离烟斗,并在他主编的《论语》上大写赞美吸烟的文章。“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句话的著作权就属于林语堂。
朱自清在俞平伯家学会了打桥牌,一时上瘾。每次打完牌,又痛悔荒度光阴。
抗战前,住北平米粮库时,每晚6点下班,11点回家。这段时间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光。罗尔纲说:“他不打麻将不跳舞,不看电影,不听京戏,他做什么娱乐呢?他喜欢倾谈,那他的娱乐就是倾谈吧。”
鲁迅每天抽两三盒烟。1925年的一次病后,医生给了鲁迅若干警告,鲁迅在写给友人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么;禁劳作,但还只得做一点;禁吸烟,则苦极矣,我觉得如此,倒还不如生病。”11年后,鲁迅因肺病去世。
顾颉刚在北大读书时,爱逛戏园子,有钱就去广和园、中和园、天乐园、广德楼等地听戏。他曾休学半年,其间几乎天天泡在戏园子里。
女画家颜文操少时喜欢吹军号,其父生性好静,对她的这个爱好颇为反感,不许她在家吹,颜便爬到屋顶上照样吹。
然而丽兹的闺蜜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摩根,求助丽兹为她给远在战场的摩根写信。用心和泪写出来的每个字和不是丽兹的“丽兹”照片成为了摩根活下去的理由。
残酷的战争洗尽铅华,生离死别煎熬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边是青梅竹马,激情不再的未婚夫;一边是生死未卜,燃烧灵魂的一见钟情,如何选择成为最纠结、折磨着每一粒细胞的痛苦……也许只有面对生死,我们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
本书的作者克莉斯汀娜·迈克莫瑞,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美国女作家。《战地情书》是其成名作,甫一出版,即轰动全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版权已转让至30多个国家,令欧洲500多万读者疯狂地时笑时哭。作者温婉的笔触,对感情的细腻描写,无不触碰读者的内心深处,也给本书增色不少。就连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伦看了本书后,都泪流满面。
老猫,大叔级的知名爱猫人士,经常在网上一些关于自家猫咪的奇闻趣事,就连他的抱抱和灰少明目张胆地看他洗澡的事情也公之于众。然而在众网友哗然之际,竟喜欢上了抱抱与灰少,而后竞相去拜访老猫,但其目的却是为猫而去,所带礼物均为猫而准备,这让老猫甚是尴尬,感叹身为‘猫老大’的不幸。但不幸归不幸,喜欢猫咪无可替代。久而久之,关于他们的生活与趣事渐渐多了起来,也在今天大白于天下。
《喵了个咪》应老猫和猫咪而生。
其实,以猫为题材的人类艺术作品有很多,比如文学作品、音乐剧、歌曲等,而被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作家老舍和郑振铎先生关于猫的文学著作了。然而老猫这本《喵了个咪》,一改两位作家关于猫的描写与故事写作风格,竟和自家猫咪来了场互动,甚至交换了思想,让猫开口说话,和主人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更甚至到后来,两只猫说起了相声,那场景俨然就是郭德纲和于谦在逗笑了,令人啧啧称奇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欢喜。散文叙事一样的幽默的话语,自然而又清新,不飘忽不游离,亲切如同看自己录制的喜爱的视频记录,让人顿时觉得这种生活缺猫不可,遂起了养猫之心。而此时,这书竟也渐渐地达到了它的目的。
猫有猫界,人有人界,互相交换快乐,递交关心,就像老猫和抱抱、灰少一样,我知道你的秘密,你知道我的秘密,然后大家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像一家三口,你喵一句,我喵一句,然后老猫说,闭嘴!两猫同道,喵了个咪!
关键词:《骆驼祥子》 悲剧命运 社会环境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骆驼祥子》是其最具代表力的作品之一,艺术成就卓越,思想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作品主要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最初,祥子以积极进取、充满生气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淳朴忠厚、勤劳善良,有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是他的最大梦想,并且为了这个梦想一直努力,但是,现实生活残酷无情,几经波折后,祥子在失去自己辛苦挣来的车的同时,美好品质也逐渐丧失,最终成为一个无业游民,如行尸走肉一般生存。老舍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命运,向人们揭示促成祥子命运的因素,根本上说,病态社会产生病态的人,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病态与个人的病态[1]。
一.时代注定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作者的意图明显,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所注定的社会悲剧。小说于1936——1937年发表,揭示贫苦人民生活,描写底层人民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因此,包围祥子的是强大凶险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作品的悲剧效果,作者特意安排了一种架势,即强汉对阵。现实无情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强大的,而祥子本身也是非常强大的,他有健壮的身体、执拗的性格以及争强好胜的心地,而且脾性正直、忠厚、朴实、坚韧,这些特点都是他作为一个强汉的典型标记。强汉性格具有敢于与苦难做斗争的特征,而且极有可能战胜苦难,成为强者。但是,《骆驼祥子》中的强者被生活硬生生的毁灭,这在引发人们同情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并挖掘造成此悲剧的复杂因素。祥子原本具有敢冲敢闯、不服输不言败的硬汉性格,但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祥子毁灭的彻底。小说详细的描写出现实社会是如何将祥子本身具有的农民美德蚕食殆尽,将其性格扭曲变形,最后将祥子抛到流氓者行列中。小说向我们传递出,如祥子一般生命力刚健的强者都无法生存于当时社会,那么,性格软弱的人又怎可能在那个世道沦亡的时代中存身呢?这种几经挣扎、几经抗争却终究毁灭的遭际大大增强了小说悲剧效果,而祥子展现的矛盾性格更加显示出作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老舍一方面向我们展示祥子美好的性格品质,而在另一方面又着力打量这些品质被吞噬的过程。例如,祥子吃苦耐劳、扶弱济贫,但是老舍着力向我们展现祥子有德无助的局面,显示祥子求而不得的惨状,展览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毁灭的整个过程,让人们更加清楚的体会悲剧的内涵与意味。祥子的毁灭存在一定社会原因,小说背景为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侦探”“逃匪”盛行,使悲剧原因有了社会根源。而作品中也一再出现好人削成坏嘎嘎、人将同类向野兽中驱逐等具有警示性的语言[2],这些一阵见血的语句概括出酿成悲剧的社会缘由,这也反映出作者老舍对当时社会的绝望及痛苦。《骆驼祥子》中,作者并没有对救世良方进行一丝一毫的探寻,而是将社会现状和盘托出,这种举动也说明当时社会的生存机遇中,祥子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的。
二.性格矛盾造成的悲剧命运
老舍在作品中对于组合结构精心设计,增强了祥子的性格矛盾冲突。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变化轨迹,构思精巧,前后对比反差强烈。小说主要突显祥子的本身性格特点,并自始至终的让这种矛盾性格与现实社会的对立贯穿全书。这与小说的创作主旨是不谋而合的,同样是为了反映底层人民生存悲剧,对社会暴虐给予抨击。悲剧人物一般存在三种类型,一种是由于个人缺陷而导致的悲剧人物,第二种是由于意外事件等偶然因素而产生的悲剧,最后一种是与现实进行斗争,终被现实毁灭的类型[3]。老舍很明显地将全部类型都融合于祥子一人之身,祥子的个人思想及占有欲属于个人因素,他与虎妞婚姻、同小福子之间的情感等生活事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推动祥子走向堕落。这些方面使作品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切实反映,又传达出现实本质,因而现实主义色彩鲜明且浓郁。作品对现实同祥子之间的较量特意展示,并交代了悲剧结局,祥子抗争的力量越大,现实给予的打击就越严重,所遭受的不幸就越沉重。时时处处的碰壁遭殃下,祥子不得不认清楚现实的本质,当一个人坚持斗争,唯一的结局就是走向堕落,还有什么与这种精神上的悲哀与绝望相比更为残酷的呢?通过剖析祥子的悲剧命运,只能产生一个结论,在黑暗混乱的旧社会,任何品格、任何付出,强汉也罢,弱者也罢,都不能阻止一个人走向毁灭。现实与祥子之间如同做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不管祥子怎样躲避、挣扎,悲苦、灾难、毁灭无时无刻的不在作用着他。正如老舍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吃人的社会中,底层市民所谓的抗争与奋斗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反复发生的希望、失望与绝望交织的过程。毫无疑问,批判是老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本质思考,不可抗拒的命运
老舍揭示了祥子必然性的悲剧命运,突显出作者对于祥子命运的本质思考,从而理性挖掘造成祥子命运的根源。小说中,老舍一再提到“辙儿”,起初祥子还没有进入到车夫门道,自强自爱,老舍称他为“辙儿”,后来祥子自甘堕落,老舍说他成为了一个确确实实的“辙儿”,这其中就暗含了祥子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可抗拒[4]。当我们真正深入到作品之中,也会对这种悲情含义给予肯定,同时体会到一种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一定意义上来说,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处于理智清醒状态下所刻意创造的难堪、盲目且相当糊涂的一个底层人民的奋斗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事先已经做好定论,故意让笔下的人物展现出一副不理智的状态。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作者占据悲剧创作的思想意识,站在悲剧人物的立场打造人物,也有着厚实的人物塑造经验与创作经验。由祥子的婚恋与买卖车的过程来考察与祥子同处于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态势与这个时代下人的命运情状,这种从人性方面与社会方面挖掘悲剧价值的艺术水准令人赞叹。祥子的命运悲剧从生命哲学的层面来看,我们设身处地的站位于祥子一边,根据他的命运遭际窥测祥子本身的性格特征,这样体会,作品的悲剧意味则更为浓烈与深刻。从祥子的表面生活中获得的发现是一种感性思考,这些感性对祥子悲剧性格的塑造非常重要,我们在深度探析祥子命运的同时,不能脱离如此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而进行空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善于利用理性思维,深入认识作品中作者在创作时所运用的修辞技艺、艺术策略与表现手法,将会帮助我们更本质地理解祥子悲剧命运的深邃含义。
祥子是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之一,凝聚了个性与共性,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缩影,借助祥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中底层人们的辛酸、窘迫与悲楚,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与民族的悲剧,《骆驼祥子》的悲剧内涵始终震撼人心。
参考文献
[1]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二)〔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32(04):109-113.
[2]刘树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析( 现代文学分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24(07):83-85.
[3]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J],2010,17(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