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的职业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1-0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out a mode which aims at training maste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ho have strong poli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terviewing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and sampling test method were used to do the research. ①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②Construc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③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eed to classify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④Introduce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e a modular assessment, explore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 set of train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and society, it provide 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raining reference to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curricula system
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各高校目前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特色人才模式。当前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同类院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大量增加、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的状况,高校之间如果优势与特色体现的不突出,极易造成“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变为“万人一面”,特别是以中医药办学为主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的、专业辐射面相对较窄的专科学校,在办学实力方面将失去竞争优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中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培养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为目标的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M足中药行业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缺乏详细、规范的培养模式与历史经验,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需要研讨与探索的领域。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1 修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国内各用人单位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调研,全面了解21世纪中药学科学和中药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导向,选派相关人员分别深入广东、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吉林等地走访、调研、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明确目标、充分调研、凝炼特色、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注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坚持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按“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评价-临床中药学服务”总体体系设计体现“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根据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体现“高、新、精、现”原则,反映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前期以加强公共基础教育为主,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1-3]。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2.1 立德树人、德育先行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应围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开展进行,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坚定中医药信念,“德”字为先,加强公德信念、提升道德意识[4];开展义务支教、“中医中药龙江行”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2.2 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我发展需求的学业生涯规划,遵循自我选择,定位R笛习的突破口[5]。教师根据中药学专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定讨论主题,将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查资料、开展专题研讨,指导学生进行高校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人文素质、实习实践与效果、三创活动与成果等6方面内容进行评估,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改善以讲教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缩短硬性的课堂教学学时,“解放”学生,使之能遵循自我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发展[6-8]。
2.3 动手实践、开拓思路
鼓励学生申报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寻求平台,使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的中药新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实验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低于1∶1,实验的设置也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可适当调整在理论课中出现。规划专门的时间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9-11]。
2.4 突出自我、张扬个性
选修课设置科学思维训练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扩大选修课课程涉及的范畴、数量,特别是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让学生体会大背景下科技发展的力量,结合自身寻求突破。
3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中药学人才。
3.1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创新以实践为平台。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为主已延续多年,应彻底动摇其霸主地位,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理论课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整合个别实验,形成综合性思维[12]。
3.2 以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生产、科研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中药学类专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是科研实习,为学生配备实习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创新思维,增强实验动手能力,为中药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生产实习,学生到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由实习单位指定生产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加强了解,为学生从事中药学生产、质量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3.3 建立综合性实践组织管理与质量监控、考核制度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体系就是把原有定型的、较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形成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研究生实践实验进程与效果的操作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
强化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考核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一是专业课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与生产实习;二是生产实习考核以学生出勤率、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带教教师考评作为依据;三是科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四是毕业设计和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被公开发表、是否有新的创建。同时制定其各项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4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立项与研究、开展教学比赛与观摩等形式,积极构建教学交流与学习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1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搭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4.3 推广应用多媒体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应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13]。
5 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模式改革
科学合理地改进具有创新性的、富有活力的考核模式,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考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考试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能够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行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1 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单独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并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进行要求和评价,采取课堂讲授、讨论、论文写作、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1 构建突出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多样化程度高,需结合课程特性改革创新,为不同课程灵活匹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考试方式,探索形成多维立体的考试模式,可综合参考传统闭卷考试、开卷测试、现场面试、分组测验、课程论文等形式,从而改变“一次闭卷考统天下”的局面。考评体系应立足于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将考评贯穿于学业课程开设的始终,使学生在平时就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进程有节奏有层次,也变向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水平。例如:由指导教师指导的小组作业,社会实践等评价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相促进,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综合人才提供了强大的考评保障[14-15]。
5.1.2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命题的方式及角度决定了考试的导向,命题时应该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控制题量及命题难度、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增加能体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提升命题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性、能力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脱离考试靠死记硬背过关的旧模式,在试卷中多设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鼓励有创新、有新意的答卷,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的综合素质,鼓励创新精神。
5.1.3 逐渐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全程监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更新“一卷定输赢”的局面,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认定应该扩大时间维度,成绩应分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倡导学业教学全程考试,并适当提升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认定中的比例,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围绕不同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特点,综合应用随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课外作业、综合性论文的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调整教学指导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接受度[16-18]。
5.1.4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具有进取精神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高效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是保证课程评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19]。常规管理必须要严格执行,使考试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必须配合反馈改革机制和评价奖励体系来进行,以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作用[20]。
5.2 探索模块式考核模式
专业技能实践考核依据学生参与的科研、生产实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模块式考核方式[21-22]。
5.2.1 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模块考核模式 适用于参加了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检验评价、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岗位实践的研究生。
考核常见中药饮片及中药固体、液体剂型的生产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标准操作规范(SOP)。
质量检验评价、新药及保健品研发、GMP管理等专业实践考核采取现场实践考核和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开展中药新产品、保健食品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等相关工作,或具备组织实施GMP管理、认证相关工作的能力。
5.2.2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块考核模式 考核学生对UV、TLC、HPLC、GC等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标准操作、日常维护及简单故障处理方法的掌握。如:在中药质量评价方面,应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常规的检验操作(包括药典制剂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掌握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等内容。
5.2.3 中药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模块考核模式 中药药效评价:考核中药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掌握和熟悉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4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研究。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检测指标的选择;熟悉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毒理等临床前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药临床应用:应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掌握约200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用法,用药禁忌;掌握约150种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掌握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掌握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中药应用合理性的监测方法;熟悉常用中药的作用机制;熟悉中药临床应用的管理,包括含毒性中药材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能够积极参与临床查房,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的使用,收集、分析、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
5.2.4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与应用模块考核模式 掌握中药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熟悉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结合品种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促进中药新药创制和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
5.2.5 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 掌握药用植物的种质保存、快速繁殖、引种驯化、栽培的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掌握中药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利用DNA指纹图谱、蛋白质图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品质等评价方法。熟悉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是所有中药学工作者一直坚守的信念。坚持以人才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努力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与基础为根基,融合现代科技教育,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药学技术,使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质量保障落实到教育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提升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亚飞,袁玉梅,任金玲.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2,28(5):4-7.
[2] 李斌,朱卫锋,利益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1):70-71.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0]15号,2010.
[4] 王术玲,曾元儿.构建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药房,2013,24(16):1534-1536.
[5] 史亚飞,房财富,潘华峰.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7):69-71.
[6]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7] 周春阳.美国药学教育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2,23(48):4602-4605.
[8] 陈大忠,王艳宏,张洋.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响应面的正相关性[J].中国药房,2016,27(15):2153-2155.
[9] 李斌,朱卫丰,刘新亚.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4,30(1):4-6.
[10] 朱磊,史亚飞,潘华峰,等.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69-272.
[11] 方芳.关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152-154.
[12] 吴文如,林小桦,曾元儿.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44-146.
[13] 黄金宇,高慧.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3):12-14.
[14] 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7.
[15] 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3.
[16]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17] 李军,王耀荣,林梦泉,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3-6.
[18] 朱晓芸,杨潮.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04-108.
[19] 刘国瑜,李昌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特质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2-65.
[20]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 张越,马媛媛,梁倩君,等.中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评估量表的构建[J].西部中医药,2015,28(10):86-89.
[关键词]细辛;挥发性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生物样品检测;肝组织;脑组织;血液
细辛为常用中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但在细辛的临床用量上自古以来就有争论:一方面认为细辛散剂过量会导致中毒,“细辛若单味用末不可过半钱匕(约1g),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而另一方面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且《名医别录》亦曰:细辛无毒。目前对细辛活性和毒性成分的体内研究较少,Ma等使用LC-MS/MS对给药细辛后大鼠血浆中的2个非挥发性成分芝麻脂素、细辛脂素进行了动态的研究,但未研究体内细辛挥发性成分;本课题组前期使用HS-SPME-GC-MS和HPLC-APCI-IT-TOF-MSn对细辛鼻腔给药后进入家兔血液和脑脊液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的检测,但未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而细辛挥发性成分既报道有活性,又被认为是主要的毒性部分。因此有必要对细辛的挥发性成分在给药后体内的吸收成分的含量进行研究,通过对细辛给药后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阐明细辛在体内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HS-SPME-GC-MS是一种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简便的分析挥发性成分的方法,能够对挥发性物质进行精确定性、定量,现已被应用于环境、食品分析、司法鉴定、植物、中药分析等各领域;根据顶空固相微萃取的原理,涂层中分析物的萃取量Ⅳ与其样品中初始浓度c0的关系为:对极易挥发的分析物N=[1-e(-at)]c0;对挥发性较低的分析物N:btc0(b是与分析物蒸发速率常数及其在样品底层与顶空气相分配系数都相关的一个常数)。由此可知,在涂层类型、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操作条件固定的前提下,无论是否达到萃取平衡,分析物在萃取涂层中的萃取量都与其初始浓度成正比,因此,本研究选择HS-SPME-GC-MS定量分析体内的细辛主要挥发性成分。
文献报道甲基丁香酚、黄樟醚、3,5-二甲氧基甲苯为细辛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甲基丁香酚具有降血压、镇咳、镇痛等作用,3,5-二甲氧基甲苯具有镇静的活性,3,4,5-三甲氧基甲苯具有抗炎的功效,4-烯端丙基苯甲醚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的活性,黄樟醚则有呼吸中枢抑制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团结果显示,3,4,5-三三甲氧基甲苯、2,3,5-三甲氧基甲苯、3,5-二甲氧基甲苯是细辛中可吸收入血发挥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因此,为了更好地对细辛在体内发挥药效、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本文建立了给药细辛后7种挥发性成分在小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即选择使用HS-SPME-GC-MS分析细辛灌胃给药后小鼠血液、肝和脑中细辛成分4端丙基苯甲醚、甲基丁香酚、2,3,5-三甲氧基甲苯、3,4,5-三甲氧基甲苯、细辛素、3,5-二甲氧基甲苯和黄樟醚的含量。
1 材料
Shimadzu QP-2010 Ultra GC-MS联用仪,配备有AOC-5000自动进样器;VF-WAXms毛细管柱(0.25mm×30m,0.25μm);PDMS/DVB SPME萃取头(65μm,美国Supelco公司,型号57293--U);10mL顶空瓶(日本GL Science公司,型号GL-18-1417),配备有硅酮/PTFE隔垫和磁性瓶盖;Sartorius 1/10万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型号BP211D),1/1万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型号AL204);FW100高速万能粉碎机(中国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T10组织匀浆机(IKA公司);抗凝真空采血管K,EDTA(奥地利Greiner C0公司)。
4-烯丙基苯甲醚(CAS号140-67-0,批号MKBN4968V)购自Sigma公司;甲基丁香酚(CAS号93-15-2,批号PH3YH-MG)购自TCI公司;3,5-二甲氧基甲苯(cAS号4179-19-5,批号10099004)购自Mfa Aesar公司;3,4,5-三甲氧基甲苯(CAS号6443-69-2,批号19923)购自Aladdin公司;黄樟醚(CAS号94-59-7)为本研究室前期从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地下部分中分离得到;2,3,5-三甲氧基甲苯(CAS号38790-14-6)和细辛素(CAS号18607-93-7)由本研究室前期合成得到,结构经MS和NMR鉴定;4-烯丙基苯甲醚、甲基丁香酚、3,5-二甲氧基甲苯、3,4,5-二甲氧基甲苯、2,3,5-三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经GC-MS检测,纯度均大于98%,细辛素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纯度大于98%。
北细辛药材2013年8月采集于辽宁省新宾县(采集编号GXLiu20130808),经北京大学蔡少青教授鉴定为北细辛A.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的根和根茎。凭证标本存放于北京大学药学院生药标本室。
ICR雄性小鼠,体重(20±2)g,购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所有动物实验均得到北京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京)2011-0039。动物饲养于标准环境,温度(23±1)℃,相对湿度(55±5)%,明暗周期12h/12h,标准颗粒饲料喂养。
2 方法
2.1 细辛混悬剂的制备
取细辛药材粉碎,过100目筛。取粉末适量,加去离子水配制成0.081g・mL-1的细辛混悬剂。
2.2 样品收集
取健康ICR小鼠21只,实验前禁食12h,随机分为空白组(n=10,灌胃给纯净水,灌胃体积0.03mL・g-1体重),给药组(n=11,灌胃体积0.03mL・g-1体重,单次灌胃给药剂量为2.43g・kg-1)。先将细辛混悬剂振摇混合均匀后,用注射器吸取适量并灌胃给药。给药25min后断头处死小鼠,取血,冰上解剖取肝和脑,放在冰上暂时保存,用于制备生物样品。
2.3 样品的制备方法
将同组小鼠脑组织混合,加入0.5倍生理盐水,使用组织匀浆器匀浆,在冰上研磨均匀,将制备好的脑匀浆液0.5g放入10mL顶空进样小瓶中。将同组小鼠血液混合,取500μL放入10mL顶空进样小瓶中,加入0.1gNaCl。将同组小鼠肝脏混合,加入0.5倍生理盐水,使用组织匀浆器,在冰上研磨均匀,将制备好的肝组织匀浆液1.0g放入10mL顶空进样小瓶中,加入0.1gNaCl。给药小鼠肝、脑和血液混合样品各制备2份,放在冰上保存,分析前20nin放置于室温环境。
2.4 HS-SPME-GC-MS检测条件
2.4.1 GC条件 VF-WAXms毛细管柱(0.25mm×30m,0.25μm);程序升温条件为初始温度40℃,保持3min,随后5℃・min-1升温至100℃,保持10min,随后5℃・min-1升温至110℃,保持5min,随后5℃・min-1升温至190℃,最后10℃・min-1升温至230℃,保持3min。脑组织样品分析选择为不分流模式,血液和肝脏组织样品分析选择分流比为2。
2.4.2 MS条件 离子源为EI源,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50℃。溶剂剪切时间0.50min,扫描方式为Scan模式,相对分子质量扫描范围35~500。
2.4.3 HS-SPME萃取条件 PDMS/DVB(65μm)萃取头,萃取温度70℃,解吸时间3min,解吸温度250℃。
2.4.4 组织样品萃取条件 考察了样品萃取的预热时间(15,30,40min),萃取时间(20,30,40min),选取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甲基丁香酚、3,4,5-三甲氧基甲苯、2,3,5-三甲氧基甲苯的峰面积总和作为指标,比较不同萃取时间和不同预热时间的萃取效果。最终确定脑组织样品的预热时间30min,萃取时间30min;血液样品选择预热时间40min,萃取时间40min;肝组织样品选择预热时间40min,萃取时间15min。
2.5 给药小鼠血液、脑和肝中7个细辛可吸收成分定量方法的建立
2.5.1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精密称定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细辛素、2,3,5-三甲氧基甲苯、3,4,5-三甲氧基甲苯、3,5-二甲氧基甲苯和4-烯丙基苯甲醚对照品,使用甲醇溶解至质量浓度分别为1.0566,1.0606,1.1506,1.0328,1.1206,1.0997,1.2450g・L-1的储备溶液。将储备液用甲醇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混标,加入到空白的脑、肝组织和血液样品中,按2.4项下方法测定,以质量浓度(血液样品mg・L-1,肝和脑组织样品μg・g-1)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计算各成分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另外,在空白组织样品中加入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混标,以响应信号为噪音信号的3倍时(S/N:3)的浓度为检测限(LOD),以响应信号为噪音信号的10倍时(S/N:10)的浓度为定量限(LOQ)。
2.5.2 稳定性和重复性 取给药小鼠混合肝、脑和血液样品各7份,分别在0,3,6,9,12,24,48h进样,按2.4项下方法测定,根据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细辛素、2,3,5-三甲氧基甲苯、3,4,5-三甲氧基甲苯、3,5-二甲氧基甲苯和4-烯丙基苯甲醚的峰面积计算RSD。取给药小鼠混合肝、脑和血液给药样品各5份,按2.4项下方法测定,根据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细辛素、2,3,5-三甲氧基甲苯、3,4,5-三三甲氧基甲苯、3,5-二甲氧基甲苯和4-烯丙基苯甲醚的峰面积计算RSD。
2.5.3 日内、日间精密度及相对回收率 分别将线性范围内高、中、低3个浓度的7种对照品混标溶液加入到空白肝、脑匀浆液和血液样品中,平行测定9份样品,按2.4项下方法测定,连续3d每天测量肝、脑匀浆液和血液样品(高、中、低3个浓度各3份),根据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细辛素、2,3,5-三甲氧基甲苯、3,4,5-三三甲氧基甲苯、3,5-二甲氧基甲苯和4-烯丙基苯甲醚的峰面积计算RSD和相对回收率。
2.5.4 脑和肝组织的提取回收率 取空白肝匀浆液样品,加入7个对照品的混标液适量(在线性范围内设置高、中、低3个浓度加入),取肝匀浆液1g,加入10mL顶空进样小瓶中,加入NaCl0.1g,按2.4项下方法测定,各浓度分别平行测定3份样品。取空白脑匀浆液样品,加入7个对照品的混标液适量(在线性范围内设置高、中、低3个浓度加入),取0.5g脑组织匀浆液,加入10mL顶空进样小瓶中,按2.4项下方法测定,各浓度分别平行测定3份样品,根据黄樟醚、甲基丁香酚、细辛素、2,3,5-三甲氧基甲苯、3,4,5-三甲氧基甲苯、3,5-二甲氧基甲苯和4-烯丙基苯甲醚的峰面积计算提取回收率。
上述所有实验室工作内容系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完成。
3 结果
3.1 标准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
使用HS-SPME-GC-MS定量分析加入混标溶液的空白生物样品,总离子流图见图1。肝匀浆液样品、脑匀浆液样品和血液样品在该测定条件下各指标成分的线性及相关性良好(R2在0.9932~0.9999),小鼠肝匀浆液样品、脑匀浆液样品和血液样品标准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见表1~3。
3.2 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相对回收率和提取回收率
肝匀浆液样品、脑匀浆液样品和血液样品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见表4,日内、日间精密度和相对回收率见表5~7,肝和脑组织样品的提取回收率见表8。
3.3 细辛混悬剂给药后小鼠体内成分定量分析
灌胃给药后,使用建立的定量方法对小鼠肝、脑和血液中7个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给药后生物样品的总离子流图见图2,定量结果见表9。
4 讨论
本文使用HS-SPME-GC-MS分析方法,首次建立了体内7个主要的细辛挥发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对给药后小鼠的脑、肝和血液中的可吸收的细辛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4-烯丙基苯甲醚在血液中质量分数最高(0.25mg・L-1),肝中质量分数次之(0.22μg・g-1),脑内质量分数最低(0.14μg・g-1)。2,3,5三甲氧基甲苯在血液(0.54mg・L-1)和肝(0.45μg・g-1)中质量分数较高,脑内质量分数最低(0.13μg・g-1)。细辛素的质量分数亦在血液中最高(0.69mg・L-1),其次为肝(0.48μg・g-1)和脑(0.039μg・g-1)。3,5-二甲氧基甲苯在肝中质量分数最高(2.2μg・g-1),其次分别为血液(1.5mg・L-1)与脑(1.2μg・g-1)。黄樟醚在肝(1.3μg・g-1)和血液(1.1mg・L-1)中质量分数较高,其次为脑(0.67μg・g-1)。甲基丁香酚在肝中质量分数最高(1.1μg・g-1),血液中质量分数次之(0.69mg・L-1),脑中质量分数最低(0.39μg・g-1)。3,4,5-三甲氧基甲苯在肝中质量分数最高(0.51μg・g-1),血液中质量分数次之(0.45mg・L-1),脑中质量分数最低(0.15μg・g-1)。
上述7种挥发性成分中,4-烯丙基苯甲醚、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2,3,5-三三甲氧基甲苯、3,4,5-三甲氧甲苯、细辛素6种成分为首次进行细辛给药后小鼠体内定量分析的成分,细辛素为首次在体内检测到的细辛成分。甲基丁香酚已有人检测过血清中含量,但检测肝和脑中含量系首次报道。这7种成分均为细辛的活性成分,而黄樟醚同时又为毒性成分,有呼吸中枢抑制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明显脱节,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项目是对我校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和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推进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学历文凭教育,职业资格制度是以劳动部门为主导的劳动技能培训,两者属于不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两个体系的衔接、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职业院校也逐渐成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场所。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迅速,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培训体系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各项规范的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推进,中药专业“课程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基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教大会上指出,要继续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药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
中药产业是我车拥有资源优势和产权优势的传统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抢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制度的强制执行,行业用工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大量懂得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掌握实用型中药生产技术的技能型《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医药行业五十六个职业技能工种目录,对中医药行业从业资质做出了要求,因此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使学生具备本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让毕业生更加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高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不足,如课程设计只是机械地采用项目载体,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进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施,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现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各方面与生产实际有较大脱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市场对毕业生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实训内容尚未达到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不能满足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本着“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的态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充分吻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专业影响。
三、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逐步打进教育与行业的对接协作,不断实践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一)培养目标定位
紧紧违绕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递进式的“1(专业基础模块)+1(职业技能模块)+1(毕业顶岗实习综合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中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的中药行业职业技能,符合中药产业生产、营销和种植要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表1:中药行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门化方向 职业资格 职业岗位
中药营销 中药调剂员 医院药房工作员、药店营业员
中药购销员 药店药业员、中药企业保管员、采购员、医药代表
中药栽培 中药材种植员 中药材种植企业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制药 中药液体制剂工 中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厂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固体制剂工
中药炮制与配制工
中药分析 中药质检工 药品检验机构技术员、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质检员
(二)课程解构与整合
加强职业能力分析,制定符合涵盖职业标准的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通过课程解构、重组,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生药师、药士资格考试的内容,以现开设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为主干,整合《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医药企业管理》及三GP施话技术等课程,形成面向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的课程群,与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等职业技能工种相对应,。同时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开设中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突出实训操作的实用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选择适宜的教
材,或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类需要,更加接近行业生产的实际。
根据我校中药专业的实际情况,拟建以下课程群:
表2:中药行业专门化能力要求与课程建设分析
能力分类及要求 就业面向岗位 课程建设
中药营销能力 医药企业营销部门、药店、医院药房 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
中药栽培能力 中药材种植栽培企业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学、病虫害防治技术、药用真菌栽培技术
中药制药能力 中药生产企业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工艺
中药质检能力 医药企业质检部门、药品检验机构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药物仪器分析技术、中药鉴定技术
在制定“课证融合”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表1和表2及表3的内容,课程体系要涵盖中药行业基本能力、专门化能力的要求,充分结合职业资质和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中药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的优势和特点,采用角色扮演、讨论教学、直观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战性、现实性,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及经营活动活动密切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及经营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有许多职业教育院校的职业教育几乎等于学历教育,严重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如许多药学院校课程设置上仍然是《无机》《有机》《药理》《药剂》《药化》《药分》《中药学》和《中药鉴定》等传统课程。教学方法、内容上,仍然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即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结果,用人单位认为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性不强,有的甚至认为只是为了拿一本证书,学生学习无积极性。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在已经开始推行的订单式培养,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即在后期向这个方向进行培养。有的甚至于在最后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这样学生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企业也正需要这类人才。
提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反响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目前,职业教育都面临着以下问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要,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且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与职业院校学生将来工作的联系不紧密,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及时为企业服务,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改变课程设置,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因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改变传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产、销售,关注现实社会,尽可能地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使课程与这些“现实”紧密联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过程。如药学院校课程设置上应打破学科特点,按《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药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按实用性原则来设置课程。采用新的考核体系,从思想、技能与相关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学习药品知识重点就是能看懂药品说明书,能解释药品说明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学习药品的陈列知识,可以课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先了解大型医药超市的陈列情况,上课教师讲解药品陈列原则,接着给一定时间讨论,再在具体货架上让学生一个一个具体操作;讲解顾客服务技巧,只讲几条总原则,不要照本宣科,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请同学们回忆在经营中出现的服务问题,不同同学的处理方法,最后总结最佳的解决办法。
2.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药品是特殊商品,它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一方面,其消费方式绝大部分是被动消费,必须做到对症下药,但市场上同类产品很多,正确的选择大多数必须依靠专业人员(医生、药店店员)的指导,消费者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它也不可能像选择食品、服装那样凭感官评价药品质量,消费者对药品质量的信任寄托在销售方。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明确专业知识,而且要明确社会知识范围。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要教给学生做好工作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敬业爱岗,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社会的分工,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治疗质量、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发展医药事业都有积极的影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巩固药品市场秩序整治成果的重要措施,是药学院校学生的必修之课,是提高药学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药学系的一名学生来说,本着“厚德、博学、求实、奋进”的药学系精神,更应参加社会实践并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
所以响应学院号召,作为中药专业的学生,我带上学院的推荐信走进了家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当地属于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为大一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大二新生活做一个完美的开头。并充分把大一所学的中药知识运用到这次的实践中来,通过中药房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我努力找出不足不断的巩固和提高。我相信在这最后一个暑期生活中我会收获许多。
二、实践内容
对于我这个一直在学校呆着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我还没有准备好,陌生的人和事物给我很大的挑战。非常幸运,在我所到的科室,遇到的老师都给予我最真切的帮助,宽容我的过失,甚至不仅帮我改正,更给予鼓励。我放下了敏感,把自己当作团队的一员,真切地感受到相互配合完成工作的快乐。
社会实践第一天我来到中药房,扑鼻而来的药香味,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药的神秘,我想我喜欢这个地方。中药房被分为两个部分,面向取药窗口的是一大排的抽拉式药箱和靠在墙边的中成药,在一排药箱的后面是个小仓库放着从药库领回的未开封的中药饮片。开始前几天老师叫我先熟悉药物的具体摆放位置,一开始还很紧张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慢慢的我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在有空的时候用纸将药材的名字按顺序抄下,再多多转转药箱,刻意的去记记药的位置,甚至于想到一个联想的办法,比如从下面开始将药箱编号,将编号和药材的名字进行联想几天下来就对药材的位置有了大概的印象。然后再过了几天,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由于我们学了中药学课程,所以我对药材的药性比较了解,老师开始教我用药性的方法来归类,然后不知不觉地,下次在处方上再见到这味药的时候就自然想起了上次的联想记忆,回忆起了药的位置又复习了药性。
熟悉了位置后,老师正式开始教我抓药。由于大一时我们偏向学习理论知识,所以我对如何使用戥子等等实践方面完全是一窍不通。在这里我要感谢药房的老师们,她们不愿其烦的从最基本的拿戥子的手势,姿态,学看戥子上的刻度开始教我,到撑开药袋并将药倒入时两手的配合,一步步的我从老师抓一副药而我只能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犯错,比如看错处方剂量,成药写错用量,把先煎的药和其他饮片合在一起……这些错误在关乎到病人健康,那是多么大的麻烦啊,幸好我有几个很负责任很细心的老师,她们帮我检查出了这些错误并从中教导我。我开始明白了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必要,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需要认真用心去学。学会观察,细心从容。
每天去药房有两样是我必带去的:我的专业课本和一本笔记本。在空闲时间拉开药箱对照着课本辨认饮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记本用来记录平时老师教的鉴定小窍门比如过桥就是黄连,因为黄连根茎的中段细瘦,状如茎杆,形如小桥,所以称为过桥。当然还有针哏就是半夏,砂哏就是银柴胡等等一些中药的别名,注意事项,心得体会。
在药房的学习和亲身体验,让我对中药有了更好的掌握。中药的种类包括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等等。还有中药煎药注意事项:由于中药的质地、性质往往有显着差异,因此,煎煮方法或煎煮实践常不相同,有先煎、后下、包煎等。煎药要注重火候,火候的控制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如气味芬芳的中药,适宜用武火急煎,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煎中药要先用大火煮沸,后转文火煮。中药是能够完全治愈疾病的最佳良药,坚持长期服用中药,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从而得到健康良好的身体。通过实践我也知道要学习的还有更多更多,学无止尽尤其在药学的中药方面,而自己本身就是学中药专业的,而且中药的种类成千上万其性能又千变万化所以我要努力学习不断吸取养分。
三、实践结果
这一个多月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明白了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与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树木要成材,不是在温室,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经受风霜雨雪考验。大学生要成才,不应只是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应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自我历练,作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正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成长为社会英才。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今后如果步入社会真正开始工作时,我想我会记起这个暑假,它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实的面对我将要从事的职业,享受这个职业带给我的快乐并且爱上他。我会尽我所能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去报答和回馈这个社会,让更多的人因为我的帮助而更加地健康快乐。这才是学药学的根本,让我们为学药学救世济人而骄傲自豪。
【论文摘要】:根据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手段、渗透素质教育等方面介绍了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药学、护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药理学教学如何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实验教学怎样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就如何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介绍如下: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实验教学目的,通常可将实验课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技能性实验两种类型。前者以验证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为主,通过对具体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观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后者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长期以来,药理学教师对药理学实验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着误区,重理论、轻实践,重视验证理论课的内容。实验教学验证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仅仅是实验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主要方面。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针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在选取实验教学内容时,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性及创新性实验。
长期以来,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内容基本相似。目前,开设药理学课程的主要有药学、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亦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凡是专业培养目标必需、与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予以强化,而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或岗位不需要的内容予以删除,从而使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以彰显各专业的特殊性。如“药物LD50的测定”、“处方分析”等实验,药学专业必须开设,而护理专业则不必开设。对于“静脉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等实验,护理专业必须开设,而药学专业则不必开设。
2强化能力培养
根据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坚持从卫生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出发,始终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终结目标。因此,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实验教学。通常在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中,涉及到“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在这中间包含着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管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技能性实验,我们都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对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例如:把科学研究中的“盲法”引入实验教学。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对于被试药物都用标签标示具体药物的名称,而我们改用A、B代替,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未做实验就知道实验结果的现象。
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实验药物属于哪类药物或某一具体药物作出相应的判断。“盲法”的引入,既可以设置教学悬念,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营造探索思考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为日后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改进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基础医学实验课中的应用CAI,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CAI在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可使实验课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动物实验在药理学实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采用教师实验前讲解、示教,然后由学生操作,教师总结的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示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内容,可以采用CAI技术,弥补教师示教的不足。在实验前,通过播放实验演示,使学生系统、全面、直观地了解所开实验,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反复观看、模仿,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还可以节省实验耗材。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如“镇痛药的镇痛作用”这一实验,完全可用CAI技术代替,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CAI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在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技术上的缺陷。
4渗透素质教育
随着课程功能由原有的知识本位向态度、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并重转变,迫使我们必须对实验教学的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以为,实验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医药卫生行业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医药卫生工作的终结目标是维护人的生命和促进健康。在现代文明社会,人的生命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卫生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的神圣使命,其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关系到医药卫生服务接受者的生命和健康水平。所以,医药卫生工作服务者的责任重大,其工作中的微小差错或疏忽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未来医药卫生行业的从业者,对其综合素质应有更高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涉及到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恰如其分地实施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和以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教育,并将此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在实验设计时,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周密的设计;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一个具体的操作都要做到准确规范、一丝不苟;在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过程中,必须集中思想、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实践结果;在实践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绝不因为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而涂改数据,而应当认真分析和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进一步规范操作规程,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营造职业氛围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加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职业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使学生能尽早体验其职业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能营造其职业氛围。就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相当多的毕业生未来是在医疗机构药房和社会药房工作,药房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审核处方。“处方分析”这一实验内容一直是药学专业的必选内容。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在进行处方分析、审核处方时常常是纸上谈兵,而现在可以建立模拟药房,把“教室当药房”;另外,也可以安排学生观摩或参与药房实践工作,把“药房当教室”。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为了使实验教学更加贴近临床护理岗位实际,可以建立模拟药物治疗实训实验室,通过模拟临床药物治疗的实训,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适当安排临床护理用药见习,让学生实际观摩护理人员的药物调配、发药、药物治疗、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工作过程。通过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对其未来职业的能力要求有所认识和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6改变评价方式
关键词:药学专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2003年我院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临床药物应用专业。主要为医院培养临床药师和药剂师,毕业实习安排在市内各大医院药局。2005年我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把初创时期的名称临床药物应用专业改为药学专业,同年招收药学专业学生。从临床药物应用专业到药学专业,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变化,更是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和竞争性,也对药学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根据医药发展和需求
重构药学专业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药品需求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药物供给方面,医药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线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到企业承担生产、管理、营销第一线的药学技术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药物使用方面,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药学与临床的结合日趋紧密[2]。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单位对药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药学人才相对缺乏,影响全行业的发展。我院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构了高职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1.1开展社会调查
分析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我院结合当前辽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分析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政府机关部门、学术教科研单位,药品生产部门、药品销售终端,药品流通领域等。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就读本科。
1.2构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学院通过职业与岗位分析,结合医药行业发展及我院教学特点,做出以下方案:1)确定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比较系统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广阔知识面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药品生产、检验、销售、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等药学技术应用型人才。2)确定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四大类:政府机关部门、学术教科研单位;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制剂室;各级医院药房、社会药房;医药公司、制药企业营销部。3)确定课程设置。根据高职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构建了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2+1”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4)组织课程内容。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基础课和公共课;第二学年,开设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病毒学、生药学、临床药理及药代动力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常用药物制剂设备、制剂工艺学、静脉药物配置、医药市场营销、药事管理及法规、中药学、临床毒物学、临床合理用药等课程,以满足药学专业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要。5)改革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方案。主要内容是把毕业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参加医院药局实习,学习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意愿参加医药连锁公司或制药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1.3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反馈及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习结束进行反馈,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新开辟的制药企业、医药连锁公司等实习基地有部分单位表示以后不再合作;实习学生也对实习基地有很多意见,统计到以上两类企业就业的学生人数并没有往届多,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院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改革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感到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适应领域的,但问题出在哪呢?学院回顾性地总结了学生近年的就业情况,通过召开实习学生座谈会、走访实习基地、辅导员老师反馈等多渠道了解信息,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本专业从招生此专业开始就安排在医院实习,医院有多年的带教经验,带教老师认真负责;医院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国家规定),实习生不允许完全履行岗位任务,相对于药厂、药房顶岗实习,独挡一面的实习工作岗位来说轻松许多。而安排在药厂、医药连锁公司实习,要达到令人满意实习效果相对较难。主要原因:1)师资力量薄弱,带教老师虽然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由于学历层次低,多数为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理论水平欠佳;2)实习基地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实习生管理、考核规章制度;3)实习基地药厂没有制定实习岗位轮转计划表,在实习期间有的大型国有药厂只安排在包装岗位实习,有的小型药厂只安排在车间实习,不愿意安排学生到质检室、化验室、质控室等技术岗位实习,使学生接触先进仪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机会较少,实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4)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付工资较低,有的企业为赶任务,安排实习生加班,实习生成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到药厂或药店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1)身体不适应;2)心理不适应;3)缺乏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实习岗位。
1.4改革毕业实习模式,构建顶岗实习—带薪实习—实习就业教育模式
经过调研和论证,结合药学专业高职专科层次学生就业方向和趋势,学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以药学专业为突破口,实施毕业实习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顶岗实习、带薪实习、实习就业”的目标,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的比率。1)聘请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校内外授课教师及学校主管教学的职能部门组成的专家团队,针对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修改了毕业实习培养方案。对毕业实习进行了必要调整,对实纲、实习报告等进行了全面修改,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2)开辟实习基地,从中择优选择。在选择中:①要求基地明确学生实习岗位;②实行顶岗实习、带薪实习;③实习就业与其员工同等待遇;④为实习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提供个人发展空间。只有明确学生在实习中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引领药学专业实习就业方向。3)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入手,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工作,提升资格证的获取率。近几年新开辟大量药学专业实习基地,优中选优,选择管理规范、理念相近的基地做为长期合作伙伴,如辽宁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沈阳天士力大药房有限公司、沈阳成大方园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沈阳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沈阳奇运生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大型医药连锁企业,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沈阳抗生素厂、沈阳明华制药厂等制药企业。几经协商,最后全部实施顶岗实习、带薪实习;实习就业与其员工同等待遇;取得毕业证后增加“五险”或“五险一金”等等。
2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效果
多种举措调动了药学专业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基地对我院实习学生反馈很好,表示愿意长期合作;学生们也纷纷感谢学院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基地不仅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而且增加了实习收入,又为学生提供了个人发展空间,学生在言谈中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改变了我院与基地合作中的被动局面。
3结语
改革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实现了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凸显专业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了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了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春红,潘宏.如何提高药学专业实习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9(16):2559-2560.
[2]姚文兵,徐晓媛,周俭慰,等.药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1-2.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40-02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自2012年9月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恰当的人才培养定位,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整合临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任务艰巨。作为成都市政府主管的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理应贯彻“以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育人理念,高效整合医疗资源,实现校政企(医院)合作育人的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积极探索高效的医学教学管理机制
1.理清附属医院与医护学院的关系,实行“校院结合”的管理体制。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前身为四川省成都市卫生学校,2006年并入成都大学,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药学和口腔医学技术5个本专科科专业。学校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但由于其规模较小,学科水平较为落后,作为这样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是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难点。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整合成都市临床教学优势资源,以原成都市铁路中心医院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教育实行“校院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即由校领导管理医护学院、附属医院。在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即在学校教务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护学院教学办公室对学院、附属医院的医学教学工作实行具体的协调和日常管理;在学校学生处、团委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护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对学生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将学生安排在附属医院学习,附属医院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组织师资,完成教学进度和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部署,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牵头具体组织制订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立医学教学督导组、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教学网络平台检查、同行评教,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稳定与提高。
2.积极探索建立“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中心”,实施统一管理。由于附属医院距离学校本部较远,临床实践中心建在医护学院,如果学生安排在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模拟教学不便。加之,随着成都市临床教学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新的附属医院的建立,还有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资源利用等势必受到现有的管理机制的制约。因此,积极探索建立“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中心”,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医学教育办学整体效率,整合教育资源并实现各方面共赢[1]。
二、做好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应是紧贴医疗、保健、康复全能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2]我们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为指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深刻理解高等临床医学教育内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适应成都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的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为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加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
三、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未来工作有保障的必要条件。基础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在医护学院,临床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由附属医院提供。因此,学院和附属医院都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基础医学师资。学院通过采用引进、培养和外聘三结合的机制,提升专业整体师资水平,逐步优化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1)引进。医护学院现有基础医学教师18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教学、实验人员严重不足,计划在3~5年内引进教师15~20人,实验技术人员8~10人。(2)培养。以脱产进修、访问学者、学历提升、课程进修等形式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采取按学期教学计划,提前一学期将要开设的课程的相关师资送往四川大学或成都医学院全程听课,系统培养的方式培训教师。目前已经有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等课程的相应教师全程听课,已开设课程的教学得到同行认可,学生满意度高。(3)外聘。2012年特聘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的3位专家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指导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外聘加内培的方式,聘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相关教授参与教学,以促进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师资。临床医学师资主要由学校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组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临床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901年,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会举办的圣修医院。2010年4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成建制划转我校作为附属医院,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新建附属医院,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繁重,要在学生进入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前建立起一支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精湛、教学水平优良的临床教师队伍,为临床课程的教学做好准备。目前,附属医院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树立教学意识,明确附属医院的职责。附属医院不仅仅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学与实习基地的主体,而且其本身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组成部分,担负着临床医学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任[3]。由于新建附属医院对医学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命感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临床教学是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临床医师正确处理医、教、研三者关系,教育医务人员转变重临床、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不断增强教学意识,以教促医,以教促研,逐渐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2)实行教学师资准入制,选拔较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担任临床教师。实行教学师资准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师及以上职称,临床工作5年,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有临床教学经验者担任临床教学工作。优先选拔专业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热爱医学教育,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担任临床教师。(3)加强临床教师高校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附属医院积极配合学校人事处为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进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已有52名教师通过了四川省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32名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4)建立教学管理机构与制度。附属医院已经成立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立专职教学管理人员,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10个教研室,下设各教学组。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与临床教学相适应。
总之,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办临床医学专业,首先应该理清附属医院与学院的关系,探索建立高校的医学教育管理机制。其次,在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恰当地准确地作好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定好方向。最后,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未来工作有保障的必要条件,学院和附属医院要做好基础与临床两支队伍的建设。今后,我们还要积极做好相关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资料建设等工作,以确保临床医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幼昆,袁丁,崔向军.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2,25(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