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第1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从社会角度看,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

功用:

1、资金融通功能,资金融通的功能是指将形成的保险资金中的闲置的部分重新投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保险人为了使保险经营稳定,必须保证保险资金的增值与保值,这就要求保险人对保险资金进行运用。保险资金的运用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是可能的。

第2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电子银行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认为30年后,全能型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本文所讨论的商业银行, 是指可以吸收活期和定期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其它金融服务的一种综合性金融机构, 即指综合性的全能银行,它既能从事传统商业银行的基本存贷款业务, 也能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银行。

一、商业银行会消失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 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在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共同基金总资产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由此, 世界首富、软件巨头比尔·盖茨认为商业银行是即将消失的恐龙, 美国著名金融专家兹维·博迪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也提出,我们需要抛弃银行,并以共同基金来取而代之。

要得出共同基金必将取代商业银行的结论,必须回答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共同基金和商业银行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二是共同基金的功能到底能不能替代商业银行的功能?表面上看来, 共同基金和商业银行的功能都是实现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流动( 即资金融通) , 两者之间的差别似乎只是形式上的, 即在获得资金时, 银行出具的是存单或存折, 而基金出具的是基金单位或受益凭证;在将资金注入赤字单位时, 银行收到的是贷款合同, 而基金收到的是有价证券, 因此, 两者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但从更深一层次的分析来看, 共同基金和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 实质上是管理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存在的金融风险,两者在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方式上,却存在着质的差别。一、共同基金采用的是标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而商业银行采取的是非标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银行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所设计的,正是这种非标准化的特征,使得贷款这种工具适合于所有规模、所有类型的企业, 同时也适合于消费者。二、共同基金没有将风险内部化,而商业银行将风险内部化为了自身的风险,银行并不能因为借款人违约,而拒绝偿付盈余单位的本金和利息。正是在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式上的这些实质性差异, 使得共同基金不可能替代商业银行, 在可预见的将来, 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消失。

二、中国商业银行核心功能发挥的条件

商业银行能的核心功能是管理金融风险,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来说, 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在于其采用的非标准化工具和风险内部化方式。因此,商业银行的未来, 主要取决于社会对管理金融风险的非标准化工具和风险内部化方式的需求。

在以平等、公平竞争为基础原则的市场经济中, 只要政府监管能够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那么就没有理由限制商业银行进入它有能力、而且愿意从事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的未来, 归根到底取决于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 尤其是以贷款方式管理风险的能力。从最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来看, 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 都是因为其贷款或其它高风险业务出现了严重问题 。因此, 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轨时期, 加上社会信用状况很差, 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很大, 而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初期阶段, 不仅本身还很不完善,而且规模还很小, 因此, 中国经济对商业银行通过非标准化工具和风险内部化方式管理金融风险的需求非常巨大, 而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还远未充分满足这些需求。因此, 中国商业银行具有着极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创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能型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银行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的理财产品,投资范围越来越广,结构日益复杂。在结构性产品中,只要是不确定性事件,都可以挂钩,既包括股票、信用、利率、汇率、商品等基础资产,也包括各种衍生品,甚至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在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为了提升信用等级,还出现了一般受益人和优先受益人的分层结构安排。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业务,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发展理财产品的管理体系,理财业务走入正常化发展轨道,一些大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理财产品的连续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和基金、保险等投资产品一样,成为客户投资时的重要选择。

四、电子银行——未来银行的主要形式

随着银行产品、业务和渠道的创新,电子银行越来越成为未来银行竞争的基础,手机银行应用广泛,甚至替代现在银行的网点,成为未来银行的网点。

(一)业务的全能化以及手机银行等虚拟银行离不开电子银行。为了方便以及满足客户的需求,全能型银行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产品的交易都可以再同一个平台上实现,客户直接进入网上银行或者手机银行就能进行所需的交易,享受金融服务,这是离不开电子银行的。

(二)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是电子银行的强项。通过电子银行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能完善基础数据,便利了银行精准营销和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充分利用银行商务智能可以进行科学的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和管理决策,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自云. 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管理金融风险[J]. 财经科学,2002(5):P6-12

[2]兹维·博迪, 罗伯特·莫顿. 金融学(中文版) [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关键词】保险 “一带一路”战略 海外投资 风险保障

一、背景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场国际盛会是各方共享互利合作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高峰论坛期间,中方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汇总,形成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五大类,共计270多项成果,这标志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务实推进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以“五通”为主要内容,除“政策沟通”以外,其余均与保险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保险可以为“一带一路”的各个环节“保驾护航”,同时也是我国保险业在海外市场展现自我实力并实现腾飞的一个舞台。

二、中国保险业现状

自1980年我国保险业务恢复以来,我国的保险业蓬勃发展,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282.5亿元,增长了5277倍,平均每年增长16.95%,是国民经济发展最迅速的部门之一。2009年中国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一万亿元, 2014年突破两万亿元,这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从保险公司总资产来看,截止到2016年,我国的保险集团公司共11家,中资保险公司126家,中外合资公司57家,共194家,其总资产约为15.12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产业的重视,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提升。

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分析。如表1所示,2016年我国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总余额为13.39万亿元,占行业总资产15.12万亿元的88.56%,这说明有接近90%的保险基金都处于暂时闲置状态,这部分资金便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资金来源。在负利率时代,如何高效配置保险资金将是各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大难题。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根据现有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3月,我国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总余额已经达到14.07万亿元,监管机构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涨至20万亿元人民币。由于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较为稳定的特点,加之保险负债久期长,这些刚好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保险业进军“一带一路”将势在必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业在国内风生水起,但是在开拓海外市场走向世界的步伐却始终成效不大。因此,为了给更多的中资企业提供全面的海外保障,我国保险业在海外市场应该具备三项能力:首先,要具备全球化网络,提供全球标准一致,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尤其是在劳务输出和基建项目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营业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还要具备全球定价承保能力,为海外企业提供在多国环境下的一揽子保障规划;最后,保险公司还要具备全球理赔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本土服务。

三、保险与“一带一路”合作领域

资金融通和风险保障是保险的两大功能,这也是保险业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的两大重要领域。

(一)资金融通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强,在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资金或融资障碍,而保险资金完全满足基础设施建的融资需求,因此可以作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因此,保险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保险资金余额,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展开合作,一同解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二)风险保障发展现状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深入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跨境保险需求将持续增长,保险品种要进一步细分,推出更适合企业实际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如工程保险、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船舶保险、能源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海外租赁保险、买方违约保险、境外旅意险、跨境并购险、信用保险、重装备保险和人员绑架勒索险等,在保障传统险种承保能力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个性化保险。目前我国的保险业服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催生的保险需求恰恰是我国保险业很少涉足的新兴领域,这为保险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保险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未来将会有大量的海外中资企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选择投保,面对保险需求的增加,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作为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业,还需要面对新产品和常规产品在新环境中的应用风险,这需要保险公司不断增强防范跨境风险的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但是除了中国信保这一家保险机构之外,我国大部分的保险公司长期服务于中国国内的保险市场,处理海外风险的能力不足,缺乏理赔经验,再加上相关人才的匮乏,这对于即将跟随“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保险业而言,提高跨境保险服务的综合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四)解决措施

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保险公司应当具备承包海外工程风险,全球理赔服务和跨境理赔服务的能力,这τ谖夜大多数的保险公司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首先,要增强参与“一带一路”的中资企业和基建项目与国内保险公司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保,共同建立海外保险业的生态圈,扩大我国保险业务的海外影响能力;其次,应当在政策上鼓励国内的保险公司共同打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健全合作保障机制,形成保险行业联盟,必要时可以共同筹建“一带一路”专项保障基金,应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应该与外资保险公司积极合作,共同发挥各自在保险领域的优势,在承保理赔、全球保险数据和运营服务等方面做到充分合作。

第4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关键词:保险消费;经济发展;作用

一、我国保险消费概况

保险是通过分散风险以提供人身、财产等保障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消费品,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风险管理等功能,肩负着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收入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0%,据中国保监会2013年5月23日公布的2013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显示,全国保费收入总计64667369.97万元,占到2012年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54879298.09万元的41.75%,同比增速明显。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放开,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逐步显现,保险公司也通过资金运用成为经济的投资者和拉动者,为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险消费对经济金融增长的理论研究

保险消费与经济金融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始于1895年德国综合保险学派的兴起,这一学派包含了经济学家Lexis,法学家Ehreberg和数学家Boblmann等人,他们将将保险与经济结合一起的研究;1964年世界贸易与发展组织提出了“一国保险与再保险市场发展是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的观点;1973年瑞士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了保险与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学科的融合研究。近年来,我国关于消费保险的研究日益兴起。首先,从理论上看,普遍认为认为“经济决定保险,保险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栾存存,2004;徐为山,2006;郑伟,2007 ) 。其次,在强调保险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保险业系统的扩张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刘茂山,2003;郝演苏,2004) ,重视把保险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结合起来研究。再次,保险功能也推动了保险保障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融合,拓展了“保险服务活动对经济社会行为影响”( 魏华林,2003;吴定富,2004;李扬,2004;林宝清,2008) 。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肯定了 “保险对经济增长起明显促进作用”的理论。同时,一些学者从微观机理视角来探讨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多因子协同作用(蒲成毅、潘小军2012);构建VAR和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嵌入保险消费的广义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潘小军、蒲成毅2012);构建时间序列的非线性STR模型和面板数据的门限效应模型,分析了当期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明显拉动效应。另外,有学者对保险资金对经济金融发展也有研究,李香雨等学者认为保险公司通过资金运用以及投资过程中对金融市场的利用,证明保险资金运用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016,保险资金运用对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514,因而保险资金对经济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保险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首先,保险业能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产业安全和社会稳定最基础的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扩大覆盖面的双重压力,实现全体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标,光靠社会保险是不够的,财政负担过重。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保险业能大大各种意外事件给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据保监会资料显示,我国1-4月份保费收入为6466亿元,增速明显。保险业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灾害有巨大帮扶作用,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保险业第一时间开展抗震救灾和保险理赔各项工作。各保险公司主动运送救灾物资、组织志愿队伍开展救灾,中国人寿、人保财险、中国太平、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公司已向灾区捐款共计5150万元。中国人寿向参与救灾的新闻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捐赠每人保额为20万元意外险,太平洋保险向记者赠送50万元保额意外险和2万元医疗保险。再次,保险业能够维护金融安全。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保险与银行、证券一同构成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协调性和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是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建立社会融资机制,有助于解决我国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借短用长”、“借长用短”问题。

四、发展保险消费,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

保险消费在广义的资本投入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领域,作用均很明显。因此应当积极发展保险消费。首先,深化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要逐步缓解整个保险营销链条上的保费压力,改变对营销部门和人员的评价标准;保险公司在营销制度改革上都有一些自己的探索和经验,有些非常有借鉴意义,在各种试点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则,引导、规范新型营销模式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保险宣传和教育。如以监管部门为主导,联合教育机构编印知识读本,普及风险及保险知识;或以行业组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为主体对消费者进行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介绍说明等。再次,加大经营机制和产品创新。保险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把服务消费者作为机制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制度,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强化监督,依法严肃查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强化行业协会与消费者的沟通协调机制,化解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周延礼.《维护保险产业安全 促进经济金融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2期.

[2]刘茂山.《从保险消费观视角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研究》2010第 8 期.

[3]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经济研究》2004第 1 期.

[4]蒲成毅,潘小军:《保险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金融机理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增1期.

[5]徐为山,吴坚隽. 《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引致效应》,《财经研究》2006第 2 期.

[6]杨晓荣.《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第 1 期.

[7]曹乾,何建敏.《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6第 3 期.

[8]楚天骄.《中国保险市场区域差异研究》,《上海金融》2002第 9 期.

[9]郝演苏.《发展保险启动消费加速经济发展》,《保险研究》2002第 5 期.

第5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商务部、中信银行加强合作,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中信银行将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推荐名单,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名单内企业提供的贸易金融服务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

在企业全球化经营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中信银行推出的“全程通”跨境金融服务囊括了结算、融资、、网银、汇率、清算六大系列产品,可满足客户在跨境贸易全流程中所有金融服务需求。以下,重点介绍中信银行“全程通”跨境金融服务方案中的特色方案:

■同业合作项下贸易金融服务:中信银行在与众多金融同业进行风险参与合作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信用证及非证项下应收账款买断、信用证保兑、保付加签、转开保函等各类贸易金融服务。例如,合作银行为境外开证行加保兑或保付后,中信银行即可按低风险业务条件为出口客户办理议付或福费廷直接买断;通过与境外银行的合作,中信银行可为客户的非证项下出口应收账款提供无追索权贴现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银行的战略投资者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在欧洲、拉丁美洲地区有发达的营业网络,在电信、能源、矿产、基建、交通等领域客户资源众多。在与BBVA合作的基础上,中信银行提供的贸易金融服务极大方便了客户在以上地区和领域拓展业务。

■国内信用证融资:在买方和卖方采用国内信用证作为国内贸易的结算方式时,在与中信银行签订了《国内信用证融资主协议》后,中信银行可为买卖双方提供多种形式的国内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服务。作为开证行,中信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减免保证金开证、国内证付款融资等服务;作为卖方银行,中信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国内证打包贷款、国内证议付/债权贴现、国内证债权买断等服务。

■未来货权质押融资:客户在采用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进口货物时,中信银行以进口商品的未来提货权为质押向客户提供减免保证金开证、进口押汇等融资服务。通过该产品,中信银行为客户降低了融资服务的门槛,客户在中信银行的现有授信额度不足时,中信银行通过将客户的进口商品未来提货权作为质押也可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中信银行是第一家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该产品相关合作协议的商业银行,业务优势突出。

■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及前置贷款:中信银行是国内第一家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及前置贷款的商业银行,业务经验丰富、操作流程简便。为解决客户(出口商)的出口退税款不能及时到账而出现短期资金困难的问题,中信银行在对客户的出口退税账户进行托管的前提下,向客户提供以应收出口退税款作为还款保证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此项业务称为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另外,根据我国退税形势的变化,中信银行还可以办理出口退税前置贷款业务。

■与贸易融资配套的资金资本业务:具体包括远期结售汇、利率掉期、人民币与外汇掉期、货币期权等产品。客户在中信银行办理贸易融资后,通过选择以上资金业务,可实现规避汇率、利率波动风险,通过选择低利率币种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或者根据对汇率、利率走势合理判断获取收益。

进出口银行

■打包贷款:口行对出口商凭其与进口商签订的合同和境外银行开立的有效信用证正本,为出口商在装船前对出口商品的采购、生产和装运等经营活动发放的专项授信。

■出口押汇:出口商发运货物并交来信用证或合同要求的单据后,口行向出口商有追索权地提供以出口单据为质押的资金融通的一种授信。根据结算方式的不同,出口押汇可分为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和跟单托收项下的出口押汇。

■授信开证: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口行在未收取全额保证金的情况下,为进口商办理进口开证的一种授信业务。

■进口押汇:进口商以进口货物物权做抵押,口行为其提供有追索权的短期资金融通的授信业务。根据结算方式的不同,进口押汇分为信用证项下和进口代收项下。

■提货担保: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口行应进口商的申请,为其向船运公司承运人或其人出具的提货担保书以提取货物的一种授信业务。

■授信开立保函:口行受理客户对外开立保函时,在未收取全额保证金的情况下,为客户办理对外开立保函的一种授信业务。

■出口保理:出口商发货后,采用商业承兑交单(D/A)或赊销(O/A)方式收取货款的情况下,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口行,再由口行转让给国外进口保理商,由进口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应收账款的催收与坏账担保,并由口行向出口商提供融资与收账管理的一种授信业务。

■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出口商发货后,采用商业承兑交单(D/A)或赊销(O/A)方式收取货款的情况下,将应收账款转让口行,口行保留追索权以贴现的方式买入出口商业发票项下应收款项,为客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授信业务。

■进口保理:进口商进口货物时,采用商业承兑交单(D/A)或赊销(O/A)方式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口行应国外出口保理商的申请,为国内进口商核定信用额度,从而向国外出口商提供应收账款催收、资信调查、坏账担保等服务的一种授信业务。

■福费廷:口行无追索权地买入出口商持有的、经银行保付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一种授信业务。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很多,以下仅对其他银行未涵盖的金融产品进行介绍:

■杂币进口汇利达:在进口结算业务项下,应进口商的申请,凭其提交的人民币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作为质押,为其以支付币种以外的其他币种(以下简称“杂币”)办理进口押汇或汇出汇款项下融资(以下统称进口融资),以融资币种套换支付币种对外付款,同时要求客户在中国银行办理一笔同期限的融资币种远期售汇交易,并约定到期由中国银行释放质押的人民币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交割后归还进口融资款项。该项产品组合由人民币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杂币进口融资、融资币种与支付币种套汇和融资币种远期售汇四部分组成。该产品一方面减少远期购汇的人民币支出,另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灵活地满足客户降低经营成本,提前锁定汇率风险与业务收益的需求。

■进口汇利达:在进口结算业务项下,应客户的申请,中国银行凭其提交的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作为质押,为其办理进口押汇或汇出汇款项下融资(下统称进口融资)并对外支付,同时要求客户在中行办理一笔远期售汇交易,并约定到期由中行释放质押的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存单交割后归还进口融资款项。该项业务由保证金或人民币定期存款、进口融资和远期售汇三部分组成。

■出口全益达:针对出口企业在贸易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扰和难题,专门打造的一个功能强大、方便实用的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出口商在缓解资金周转困难、规避各类风险、减少应收账款、美化财务报表及信用提升等方面的全方位需求。

■出口汇利达:在出口结算业务项下,应客户的申请,凭其出口收汇款项作为外币保证金质押,为其办理人民币出口融资,同时要求客户在中行办理一笔同期限的远期结汇交易,并约定到期由中行释放质押的外币保证金交割后归还出口融资款项。该项产品组合由外币保证金、出口融资和远期结汇三部分组成。可以帮助出口商利用人民币贬值趋势对其出口收汇款项保值增值。

■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融资:借款人将出口退税专用账户托管给中行,并承诺以该账户中的退税款作为还款保证,以取得短期资金融通或叙做授信开立信用证等贸易融资业务。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实现出口退税政策优惠,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益。

■国际组织担保项下贸易金融:在中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开发银行(ADB)、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及泛美开发银行(IDB)等国际组织签署的全球贸易融资协议下,为客户向涉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和项目工程提供福费廷/信用证保兑/转开保函等贸易金融服务,由国际组织担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国家风险。该产品用于解决企业向中高风险国家出口贸易和项目工程中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汇出汇款融资: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中行凭汇出汇款项下的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代进口商对外垫付进口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用于满足进口商在汇出汇款项下的短期资金融通需求。

■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为符合规定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开具的投标、履约、预付款保函提供担保、垫支赔付的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银行授信不足、资金紧张的困难。

■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保函:中行根据《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暂行办法》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保证企业在解决外派劳务人员突发事件中支付一定款项的书面文件。该产品以保函代替保证金,减少资金占压;增强企业信用。

第6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关键词] 保险 保险投资 保险投资政策

一、保险投资的含义

保险投资是指保险公司将其暂时闲置的保险基金进行合理合法的运营,使其达到增值目的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将保险投资与保险资金的运用混用,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在会计上,资金运用专指企业资金占用和使用的情况,它既包括企业拥有的各种财产,也包括企业的各种债权。保险投资是指增加企业债权或金融资产的活动,是资金运用的一种形式,因而其范围要小于保险资金运用。

从投资形式看,保险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直接投资就是将资金投向生产经营过程,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形式有合资入股、直接经商办厂、购置不动产等。由于这种投资风险较大、变现能力差,它在保险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间接投资就是购买政府、银行、企业等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以及向企业、个人发放贷款等,其投资收益的形式是利息、股息、股票差价等。由于间接投资方式的流动性、变现性、收益性较高,保险公司一般都非常注重间接投资。

随着商品经济、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保险投资出现了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也成为保险投资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工具更符合保险经营的特点。因此,现代保险业的投资主要是指证券投资。

二、我国保险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投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迅速发展的保险业务相比仍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而对保险的资金融通职能未给予足够重视。

保险基金要么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由财政安排使用,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基建投资;要么存入银行,作为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由银行运用。这种做法使许多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保险基金通过财政分配或存入银行由信贷分配,都是为国家提供建设资金,支援生产建设,保险业不需要自己运用资金。这种观点人为地把保险补偿职能与积累资金职能、融通资金职能割裂开来,同时也把保险资金与财政资金以及与银行的信贷资金混为一谈了。

1.从政府监管方面来看:《保险法》对保险投资的渠道限制得较窄。

2.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许多公司在科学投资决策、内部约束机制、保险投资观念、投资结构合理度方面比较薄弱和欠缺,缺乏综合投资、稳定收益的经营管理水平。

3.从中国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有待于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也限制了保险投资的渠道。

总之,我国保险投资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它既是理论上对保险融资职能的重视不够问题,又有实践中保险公司管理体制落后的问题;既有宏观方面国家监管薄弱的问题,又有微观方面投资品种少、投资人才匮乏、投资理念滞后、投资技巧低下等问题。

三、建立保险投资体制的设想

要建立有效的保险投资体制,就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提高理解认识水平,把保险的经济补偿与融通资金职能结合起来,它们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待中国金融市场与中国保险投资的关系,一方面,保险投资受制于现有的金融市场条件;另一方面,保险投资又可以为金融市场如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保险监管部门应对内、外资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尽快实行统一政策,逐步放开保险投资渠道;同时以监督偿付能力为中心,加大监管力度。就保险公司而言,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水平,化解金融风险,使保险投资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重视保险的金融功能

重视保险业的金融功能,是建立保险投资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保险业的金融功能表现为:

1.聚集资金的功能。

2.创造金融资产的功能。

3.高效运用资金的功能。

(二)促成保险业的金融化

保险业的金融化是指保险业具有独特的互相联系与制约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收取保费、支付保险金或赔款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而利用负债业务形式的积累基金进行社会融资活动,可视为资产业务。

保险业的金融化是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的产物,这种关系寓于保险业经营活动的本身。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积聚并建立了雄厚的保险基金,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及时地提供保障,发挥其经济补偿作用。保险业越发达,基金融作用就愈突出。

(三)在逐步放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同时,加大政府对保险投资的监管力度

1.建立保险投资与金融市场良性循环的关系。

2.逐步放宽保险投资渠道。

3.加大保险投资监管力度。

(四)加快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的制度保证。

(五)确立科学的投资政策,提高保险投资水平

投资政策指的是在管理一个保险公司投资策略中必须考虑的目标与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营目的。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资产经营将是它实现其整体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目的既可以是一个有形的目的,比如具体的投资收益,也可以定性化为整体经营稳定。

2.风险容忍度。

确定风险容忍度,对于投资管理者确定投资组合、盈利预期、设立股票合理的止赢止损点等均有很大帮助。

3.变现性要求。

在现实中,经常出现一些要求满足变现性的情况,如未预见的退保、大额的赔付、突发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等等。把各险种结合起来,确保总的投资组合没有持有过量的现金或短期投资是很重要的,否则,保险投资人将失去潜在的收益。

4.投资组合管理。

投资组合管理包括确定投资品种、投资的数量、各类投资品种的占比以及每种投资类型的目标、质量约束、结构随时调整等组合管理风格。如何确定高风险、高收益与低风险、低收益投资品种的组合及搭配,既能充分发挥资金的盈利能力,又能合理的分散经营风险、确保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即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化解经营风险。

5.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经营目标。

应当根据特定组合管理风格和投资资产的目标及约束来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阶段性经营目标不可定的过高,即股票投资中所言“不可过贪”,否则将加大投资风险。也不可定的过低,这将会失去许多盈利机会。

第7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还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适应,都离不开保险业的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社会稳定及协调发展效应愈加明显。文章从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方面对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评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险业大有作为。第一,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养老和健康保障,保险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

第8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现状;调查研究;浙江省;湖州市

湖州市作为浙江省首批试点地区,小额贷款公司自2008年9月开始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截至2009年3月末,全市三县两区已有小额贷款公司5家,注册资本6.1亿元。开业以来,小额贷款公司以其灵活的贷款方式,简便的手续,放款的及时性等优势,在有效改善农村和县域金融服务的同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也不断显现。

一、湖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现状

湖州市5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以来,严格按照《关于印发的通知》(浙金融办[2008]21号)、《浙江银监局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关于转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银监发[2008]23号)等文件的要求,依据市场化原则,积极开展贷款发放业务,目前各公司贷款业务正常开展,盈利状况良好,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一,贷款业务正常开展,较好地支持了农户、个体工商户、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截至2009年3月末,全市5家小额贷款公司共向1376户发放贷款10.00亿元,其中:单笔50万以下客户贷款发放1207户6.16亿元,分别占到贷款发放户数和金额的87.82%和48.51%,很好地落实了“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和70%资金投放于50万元以下信贷客户的信贷投放要求。从资金投向来看,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成为投放的重点支持对象,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服务功能。

第二,总体收益情况良好,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自2008年9月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以来,5家小额贷款公司共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656.53万元,营业支出1262.69万元,累计净利润1204.55万元。其中,2009年一季度,5家公司实现净利润1174.13万元,利润率为47.58%,收益情况良好。粗略地将小额贷款公司与湖州辖内法人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后发现,小额贷款公司盈利能力相对略显羸弱。一方面,从收入产出比来看,由于是试点初期,小额贷款公司先期收入不稳定,支出较大,总体呈现不稳定特征;另一方面,从股东收益情况来看,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实行资金拆借,无法拥有银行业机构那样低成本的公众存款吸收,以实现收益率的杠杆放大,故在股东收益方面,与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年化净资本利润率最低的1.95%,最高的也不过11.60%,较高的贷款利率并未带来想象中的高股东回报,盈利能力低于法人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

第三,具有齐备的业务流程设置、部门分工和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日常经营较为顺畅。湖州市5家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符合要求的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结构,设立了与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业务部门和相应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内控控制管理框架基本齐备并运行良好。如万邦贷款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湖州吴兴万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贷款管理办法》等10多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了审贷委员会工作规程,建立健全了信贷业务集体决策、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制定了信贷操作规程,设置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对信贷资产实行动态、实时的跟踪监测,分析判断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贷款业务在较为完备的部门设置和制度框架下整体运行良好。

二、湖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目前湖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在不断暴露,若不加以很好地解决,将对其后续发展形成制约。

第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成熟的监管体系。首先,法律法规上,中国目前对发展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尚没有一套法律框架来界定其法律地位,也没有系统的监管框架对之实施有效的监管。小额贷款以企业法人身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着银行业务性质的金融业务,但却并未受到现行《商业银行法》法律体系的覆盖,这种定位的模糊为其日后的发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其次,从监管方面来看,存在着监管体制不健全,专业监管机构缺位现象。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未赋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相应的专业监管职能,湖州市人民银行在其中也只简单地承担着贷款利率和资金投向的简单监测工作。这样,在金融监管方面,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和银行业专业监管职能的两大部门均被排除在外。而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监管人才,难免出现监管盲区,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有效的经营将无法得到保障,为后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第二,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小额贷款公司寻求长远发展绕不开的一个难题是资金问题。按照《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可以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家银行的融通资金;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内部、外部集资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文件所提的三种资金来源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首先,尽管外部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放开“只贷不存”的呼声较大,但从目前试点的安全性考虑,该项硬性条款到目前为止还是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一条腿走路”使其无法获得低成本的社会闲散资金为其所用。其次,小额贷款公司虽可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不超过资本净额50%额度的资金融通,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目前除吴兴万邦小额贷款公司得到了市农业银行资金融通外,其他公司则在同银行的交涉中遭到冷遇,目前仅有的6000万资金融通也仅占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9.69%。最后,接受外部捐赠更是无从谈起。当下,5家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6.19亿元,信贷余额6.19亿元,自有资金放贷比率几近100%,作为目前仅有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的匮乏是制约其后续业务拓展最大的障碍。

第三,税负支出过于沉重。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支持对象的高风险特质,以及自身经营规模小、前期投入成本高的特点,试点期间总体经营收益不可能很高。但鉴于其目前企业法人的身份,在税收上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调查发现,目前小额贷款公司除需要按常规缴纳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等外,作为股东的自然人还需再缴纳高额的个人所得税,最终股东税负率高达50%以上。繁重的税负无论是对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本身,还是对小额贷款公司股东长久经营的战略意图都将形成很大的压力。

第四,高利率与“支农、支小”之间存在矛盾。处于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初的设计意图,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客户往往是那些大型银行认为“不屑”、“不良”、“高风险”客户,贷款风险较大,出于风险覆盖的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较高。2009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湖州市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7.75%,最高利率21.24%,最低利率也有11.88%,部分贷款利率触及4倍基准利率红线,与民间利率相当。高额的利率虽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方面与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三农”发展、支持小企业融资需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也在相当程度上将设计之初纳入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的金融获取弱势小额借款人屏蔽在了业务之外,缩小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群,对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不利。

第五,信贷“支农、支小”力度的加强与信贷风险的控制仍难调和。小额信贷组织要保证经营上的可持续性,首要的问题就是控制贷款风险。风险控制是否到位,首先取决于产权制度的设置。目前实行“只贷不存”下的完全自有产权放贷模式,是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实现零不良贷款率的主要原因。其次,对于借款人信用的了解程度也是决定风险程度的重要方面,对借款人信用了解越彻底,就越能有效地降低贷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这需要小额信贷组织拥有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足够的评级机构支撑和自身风险评估技术的完善,而这些方面目前小额信贷公司都尚不具备。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面对的小额贷款人本身就有着信用信息残缺性特征;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人员稀少,全市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全部在职人员也才16人,无法进行信息的全面收集。以上矛盾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放贷中,都将是无法调和的。尽管近期出台了《关于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杭银办[2009]80号)文件,小额贷款公司终可委托人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为进行企业及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信息获取成本,减少信贷风险,但仍治标不治本。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对策思考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作仍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解决小额贷款公司成长中的烦恼,需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小额信贷公司等多方的携手合作。

第一,不断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尽快制定覆盖小额贷款公司的配套法律法规,让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法合规经营,保障其健康发展。二是不断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放低小额贷款公司股东进入资格,为成立一年后的增资扩股提供更广的资本金来源;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业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打通小额贷款公司正常的银行资金融通渠道;针对“只贷不存”制约发展的问题,可在时机成熟、风险可控下进行适当比例的放宽。三是监管部门要定期与人民银行、银监部门沟通,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部门和银监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确保业务稳健合规发展。四是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与保险保障体系,构建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合作与风险分担机制。借鉴目前银行业机构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尝试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客户风险承受力。

第二,给予小额贷款公司税收减免和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一方面,试点阶段给与小额贷款公司税收上更多的优惠,提升其经营收益水平,实现较快的利润滚存,做到高风险经营下的较高回报,激发民间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仿照目前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成功做法,对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政策性的风险补偿,激发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支小”信贷投放积极性,在不断满足“三农”信贷资金服务需求和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

[关键词] 沈阳 东北金融中心

一、东北金融中心的内涵

金融中心是一个特定城市或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聚集的市场。它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但这种中介功能又不同于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它是为金融机构提供集中交易和清算的场所,是资金往来的交汇点和集散地。金融中心往往诞生于金融业高度集中、集散资金的融通功能极强、金融业务辐射范围远超金融中心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区域金融中心应拥有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以及与其配套的支持服务设施,能提供多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极大地便利了资金的运用、调度和债务的结算,为扩大投资和贸易创造条件,能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生影响。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使一定区域内的资金有了集散地, 为中心区和其他区域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丰裕的资金支持, 并在这些资金融通过程中促进地区乃至全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振兴繁荣东北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东北金融中心将发挥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营来实现资源在东北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振兴东北的目标,离不开现代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持,因打造一个具有较强资金集聚效应并能辐射整个东北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已刻不容缓。

二、沈阳建设东北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分析

1.经济发展状况

沈阳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东北中心城市,是辽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经济实力上,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9.2亿元,同比增长14.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6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78.6亿元,增长1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1亿美元,增长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0.2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17.5亿元,增长19.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0元,农民人均收入9129元,分别增长9.1%和14%。人均GDP约9300美元,已接近发达国家人均水平。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后,沈阳市GDP年平均增长幅度及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均位居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据《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沈阳经济区经过5-10年的努力,实现目标之一即为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技术研发、转化、创新基地,东北地区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中心。

2.现有金融机构

据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初,沈阳市已有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34家,其中包括外资银行沈阳分行5家,外资银行代表处5家。2008年,全市分公司(分行)以上金融机构总量已达85家,业务辐射范围延伸到沈阳经济区、东北三省和环渤海地区,金融网点1100余个,从业人员5万余人。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400亿元,贷款余额3300亿元,各银行机构票据交易量占东北三省的2/3,货币回笼量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银行存贷款余额占辽宁省近1/3,贷款余额占东北三省近1/5。2004年12月1日中国银监会宣布,沈阳提前一年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这是沈阳银行业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沈阳的金融资源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14个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市银行业的存款、贷款数额都排名第六。目前,沈阳已成为东北地区的票据中心,股票市场活跃,也是国家在东北经济区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中心。

3.一区一街的建设

“一区一街”,“一区”是金融商贸开发区。统计数字显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和资金吞吐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货币信贷中心和票据处理中心,也是东北地区货币集散地和货币储存调拨中心,拥有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东北地区最活跃的资本市场。 “一街”是金融街,金融街发展的重点是精心打造“两大平台”,即“沈阳国际投融资交易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沈阳金融街由于与金融商贸开发区错位发展,已迅速成为沈阳新兴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各类银行营业网点167家,占全市总数的15%;国内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区域性总部6家,占全市总数的38%;证券公司及营业部24家,占全市总数的36%;保险机构及网点55家,占全市总数的39%。

4.金融市场的建设

沈阳搭建起了国有产权、金融资产、权益性资产、投融资服务、私募股权等五个交易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省的市场网络。目前沈阳产权交易所市场规模和经营业绩在全国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中位居前列,成为沈阳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和载体。2009年11月7日,“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所”组委会在沈阳成立。它将在中国形成南有南宁“东盟大宗商品交易所”、北有沈阳“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产业金融大格局。2010年9月16日,东北首家黄金交易中心-北京黄金交易中心沈阳营业部落户沈阳金融街。目前,设立全国性钢材期货交割仓库和沈阳钢材期货交割中心建设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渤海商品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上海石油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进展顺利。同时,沈阳正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级产权交易机构沟通,商讨成立股份制的东北产权交易机构,共同构建覆盖东北地区的一体化产权市场。多项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的启动是沈阳市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坚实内核。

三、沈阳建设东北金融中心策略建议

1.健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在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以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依托,以沈阳金融资源为平台,把建立“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作为切入点,进行综合改革和创新探索,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强化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积极引进总部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各种金融机构在沈阳设立地区性总部,使其成为金融机构总部聚集的高地。支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推动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基础类中介机构,发展证券投资期货咨询、证券资信评级、保险经纪、代客理财服务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资信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服务中介体系。整合地方现有金融资源,提升地方金融整体实力,增强金融辐射能力。鼓励地方金融机构通过相互参股、并购等方式,培育区域性金融控股公司,开发跨市场的金融业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制度、机制、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整体效率。

2.建设有区域产业特色的金融中心

加强产业引导,积极推进有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东北地区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形成了产业优势,而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大、资金和技术密集、投资回收期长,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货币市场,丰富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允许定期批量发行短期商业本票,加快票据市场的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的区域资本市场,实行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的上市与融资政策,争取国家优先给予更多的上市指标,培养和开发上市公司后备军。整合区域地方性产权交易所和技术交易所,形成统一的交易平台,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加快建设东北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国企改革深化,实现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把产权交易中心建成区域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通过产权市场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海外资金参与股份制改造。

根据产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扶持金融租赁业发展,发挥融资补充功能,为企业增加了投融资的领域。金融租赁以租赁物为载体深入到产业的研发、制造、销售的全过程当中,更有利于金融为企业客户提供商业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信托业发展,稳步发展委托、租赁、典当等业务,开拓国际信托、基金管理等新型业务。加快引进重大产业金融市场项目,以重点产业项目带动金融业发展。

3.引进国际金融资源

积极承接国际金融业转移,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在沈阳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塑造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良好形象,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外资银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沈发展,尤其引进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同时吸引外资从事国际金融活动。加大国际金融合作,提高金融中心的影响力,通过与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著名金融中心和国际著名金融机构交流和合作关系,建立紧密沟通关系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金融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吸引更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设立金融创新的研发平台,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开展金融业务的金融试点。通过国际金融合作,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促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性的股票市场上去融资,促进区域内企业走向国际化。同时,在MOU框架下,建立与台湾金融合作。开展银行业合作,吸引台湾银行来沈设立分支机构,在信用卡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取得突破。加强保险业合作,吸引台湾保险公司来沈设立保险机构,加强与台湾保险业人才、信息交流和引进。加强与台湾金融业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需求,可设立相应金融联络协调机构,负责安排合作的对象和方式,加强金融业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增进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 1]赵海鹰: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时代金融, 2008, (03)

[ 2]陆 磊:结构调整、新经济增长点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J]. 南方金融, 2009, (04)

[ 3]艾洪德: 《区域金融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6,(09)

[ 4]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M],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