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

第1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地区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重庆铜梁近来的乡村旅游独树一帜,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和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1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用社会综合效益来衡量乡村旅游的发展效果,而简单地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就是图热闹、做政绩,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冷不热。此外,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影响到开发整体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区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才能推动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地发展。

1.2缺乏精品旅游项目,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我区生态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已经启动重庆龙温泉生态度假区、安居古镇、“五朵金花”和黄门风情小镇等一批较有市场前景的乡村旅游项目。但龙温泉度假区建设初见成效,安居古城和花海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怀远古韵的贝妮王国处于启动建设状态。因此,我区尚缺乏像“中国死海”那样的在全市和西部地区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精品旅游项目,因而一直未能有效打开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树立乡村旅游市场品牌,对游客产生强劲持久的吸引力。

1.3乡村旅游发展专业人才匮乏

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看,不管是业主、管理团队还是服务团队都基本是半路出家,专业人才较为欠缺,将严重影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策划、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和市场开拓等工作,不利于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1.4农民参与性弱,增收渠道有限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增加农民的收益。其发展模式往往为政府投资完善地区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农户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开办家庭旅社、休闲农庄和服务社等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设施.二是相当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农民个体开展乡村旅游相关经营活动市场风险较大。三是目前我区乡村旅游项目均以资金规模较大的业主投资和经营为主,农民参与性和收益有限。

2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建议

2.1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合力

取得铜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识。一是认识到乡村旅游直接面向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两个市场”,具有明确的市场基础;二是认识到我区发展乡村旅游具备“两大优势”,即位于成渝两个市场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好;五朵金花、龙温泉、黄门风情小镇等休闲旅游项目易整合,整体集群优势明显。

2.2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开拓客源市场

尽快推进“五朵金花”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集“龙文化、川东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打造铜梁“四季花香”乡村旅游品牌。加快重庆龙温泉生态度假区、安居古镇和高尔夫体育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自驾游基地等创新型乡村旅游体验和服务项目,抢占市场先机,争取乡村旅游市场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号召力,形成“乡村旅游首选铜梁”的市场导向。

2.3加强宣传营销打造市场品牌

尽快完成《铜梁区乡村旅游营销规划》,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由旅游局牵头,以全区同一品牌、整体营销为主,景区景点自我宣传为辅的方式开展宣传营销,在宣传营销中,要注重文化营销、故事营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多种手段,以特色文化、交通便捷、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元素,塑造“龙舞之乡、中华第一龙村、中国第四大古城”的铜梁乡村旅游品牌。

2.4加强旅游人才储备和建设

(1)加强本地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设导游、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和公务接待等培训班,定期举办旅游发展论坛、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现有人员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水平。(3)做好“引智”工作,加强与旅游学院、旅游公司和职业学校的战略合作,依托他们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强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和业务方面的合作。

第2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振兴

1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困境

1.1营销力度不佳

全域旅游视角下,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时,更加关注旅游地域特色、知名度与口碑。而在现有全域乡村旅游产业中,知名度低、品牌特色模糊与服务与产品推销力度不足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在信息化推广中,缺乏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与新兴平台推广,亦缺乏线下各类宣传手段,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中所需的休闲体验感与打卡文化的需求。其次,在以乡村地域特色为主、以相关产业与人文环境为辅的产业文化建设中,营销技术受限、营销人才匮乏,对全域乡村旅游提高人气、加强口碑等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营销力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推广与游客黏性建立,导致现有乡村旅游业面临人气与口碑双方面的营销危机。

1.2缺乏系统化营销策划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经历较为浅显与简略,我国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业未形成系统化与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建立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出现旅游产品与营销特色高度大量重合或开发程序混乱的局面。在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整合程度过低的情况下,乡村旅游面临品牌效应不佳、特色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宏观引导与正确规范方向,乡村旅游出现过分强调规模扩张,轻视地区特色化设计方案。对于全域旅游而言,乡村旅游项目设计与产品研发同质化严重,营销策划亦未形成特色化与差异化方案设计。

1.3未形成高端业态营销

大多数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未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食、宿与游还处于低端服务阶段,未形成高端服务形态。在乡村农业资源、乡村建筑资源与乡村风景资源整合方面,未将地区特色或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基础建设。同时,未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仍处于全域旅游低端服务阶段。从产业融合方面,乡村产业间未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有效衔接,导致产业链融合度不足。从个性化服务方面,乡村旅游未就旅游者个性化特点设计高端定制全域旅游服务。我国乡村旅游营销往往更注重团体营销,忽略个体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1.4产品开发品种单一

目前,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尚处于自发、借鉴、学习阶段,所宣传产品主要以农家乐休闲和乡村观光为主。现有产品开发未将当地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与融合,缺乏文化意蕴。一方面,产品品类较为受限,产品体系完整度不足。游客只能停留在简单观光的层面上,购买或是收藏的产品欲望不强,未能形成全域旅游产品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未加以深耕乡村特色,产品设计和开发仅仅以普通型外观为要。比如,在饮食方面,乡土风味不够浓厚,未体现全域旅游特色,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

2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策略

2.1依托大数据提升品牌营销品质

全域旅游视角下,消费者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愈加凸显。第一,由于游客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市场部可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对旅游者个体进行详细了解并做全域旅游个性化分析与归类。第二,利用大数据掌握不同风格消费者旅游偏好并做好匹配工作,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为消费者进行初步产品设计与创新全域旅游方案规划。第三,在确认相关旅游项目与消费者个性化相匹配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个性化营销方案,加大全域旅游针对性与精确性。第四,积极推动特色化与个性化品牌营销的共创发展,加强管理章程,建立大数据背景下人性化与个性化营销全域旅游服务。

2.2展开线上线下营销生态闭环

一方面,通过线下营销模式,全面展现基础设施建设形态。在传统营销中加入情景模拟等新型体验服务,从而为旅客建立全域旅游意识与全域旅游文化感受。对配套设施与相关联产业而言,其充分利用便利化条件和直接性线下营销,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体验。线上营销方面,借助大众点评等各类网络旅游平台,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全国服务攻略。利用3D立体技术加强旅客消费体验感,打造沉浸式营销。通过O2O网络平台,全方位体现旅游区域各类要素并建立自助规划程序。另一方面,利用“旅游+互联网”,注重全域旅游视角智慧营销。“旅游+互联网”模式是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在旅游营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3注重协同发展与跨界营销

立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托“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新型营销模式。首先,在开展全域旅游指导时,相关部门通过将乡村产业与旅游进行全面融合,推动全域资源配置与有效运用,进而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进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其次,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应全面提升不同产业的协同合作,重视经济发展系统性。最后,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建设特色化乡村旅游基地形象,进而提升游客对当地旅游业认可度与口碑。全域旅游品牌营销应突出民俗与乡村文化品牌效应,采取鲜明的乡村品牌特色定位,设置特色化全域旅游宣传方式,并定期策划具有品牌主题形式的新型旅游项目。

2.4全域整合资源,创新产品供给

第3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齐齐哈尔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上,将旅游业确定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倾全市之力、集聚全要素全面推进的重点产业之一。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深入挖掘、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关系

1.美丽乡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平台。要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吸引住城镇游客,就必须以独具乡村风情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农耕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旅游资源为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的山地、平原、河流、森林、湿地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求注重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措施为现代旅游接待提供了基础。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乡土文化,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按照城市模式改造乡村,而是要更加尊重和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特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以此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使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其实质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乡村旅游事业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功能,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使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开展,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游客到乡村旅游,看重的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还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因旅游市场的需要,很多原先未受到重视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都有了获得新生或发扬光大的机会,推动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城市游客的到来扩大了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接触的机会和范围,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给农村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抛弃陈旧观念、改变传统生活中的陋习,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市区周边有扎龙温泉小镇、飞鹤乳业现代观光牧场以及多个采摘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下辖县区也各具特色,如拜泉县的生态农业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甘南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向日葵之乡”、马铃薯之乡讷河市、白鹅之乡依安县等。经多年发展,我市乡村旅游从最初形式较为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游、民俗游、采摘、垂钓、漂流、登山、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项目。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个:铁锋区铁农园艺园、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哈拉新村、甘南县兴十四村、依安县新合村;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六个:铁峰区扎龙村满族风情园、达斡尔族哈拉新村乡村旅游区、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地乡村旅游区、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旅游区、泰来县辽金遗址塔子城乡村旅游区、昂昂溪区水师营乡村旅游区。据我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市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2.我市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看来,我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较快,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产品较为粗糙、模式单一。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形式吸引游客,项目多为用餐、打牌、采摘等,缺少人文景观,与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联系不紧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体验类项目少、精品旅游项目少,难以留住游客。例如有“龙江第一村”之称的甘南兴十四村,田园景色优美,但游客入村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参观,项目的可参与性不高。多数乡村旅游代表产品还处在仅能提供餐饮服务的水平,一些景点规模小、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二是品牌不突出、市场影响力不足。与我市其他重点旅游项目相比,乡村旅游得到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个人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整合开发难度大,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度低,辐射范围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独特性、易被复制,目标市场雷同,旅游竞争力较弱。品牌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农户自我销售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景点知名度不高,导致客流规模有限。

三是缺乏规划,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开发层次较低,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建立时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近期或长远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乡村旅游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多为周边村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未经过相关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其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审美眼光、价值取向等都比较落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形象。

三、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品质。

1.科学引导,打造鹤城乡村旅游品牌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行业标准不明确、经营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要借我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的东风,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做好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将乡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纳入发展规划,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精心策划一批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实现景点之间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扩大旅游网络规模,引导游客从浅层次的观光游变成体验式的深度游。

2.多方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真正将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加入,拓宽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在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上适当放宽,加大对民营及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支持。充分挖掘地方企业潜能,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跨行业、多领域投资,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投资,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多样化的招商渠道,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我市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

3.夯实基础,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针对目前各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乡村地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整治优化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旅游氛围。加强通信、互联网、供水、供电、排污、医院、银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游客满意度。项目设计上,要转变过去单一的就餐、游览、采摘形式,可增加乡村度假、认领地块耕种、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对于交通条件不十分便利的个别县区,要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并开通旅游公交专线,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散不开”的问题。

4.大力宣传,提高我市旅游景点知名度

利用好电视台、电台、公交广告等市民经常接触的媒体,大力宣传我市乡村旅游特色项目,使市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我市乡村旅游项目信息。借助“东北旅游推广联盟”等平台,推动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融入大东北旅游圈,宣传我市旅游品牌。除推介会、传统媒体宣传等方式,要积极探索新媒体宣传渠道。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开发智能手机应用,宣传我市乡村人文、景点、特产、美食等相关品牌,实现网上销售旅游商品、食宿预定、景区门票购买等交易功能。

第4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和提升,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何瞄准新目标,发挥新优势,迈出新步伐,加快旅游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近期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旅游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总体上看,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旅游业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突出表现为“四个明显”。

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同比增长26%,位居全省第10位,较提升了1个位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36%,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增幅,位居全省第8位,较提升了2个位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5.2%,较提高了2.6个百分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是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旅游业具有鲜明的辐射性、交叉性、带动性,其加快发展对地方经济带动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带动休闲地产完成投资7.8亿元,全市旅游业(含旅游在建项目)实现税收2.9亿元,汤池、香泉等四个旅游重点镇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数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旅游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13%,旅游收入占gdp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直接解决就业1万人,间接吸纳就业近9万人,三年翻了一番;来巢游客人均停留天数由两年前的1.5天增加到现在的1.8天;人均消费额由400元上升到580元以上,购物及休闲娱乐等消费比重由25%上升到40%左右。

三是项目投入明显增多。从近四年全市旅游实际投入来看,为3.5亿元,为4.2亿元,为6.4亿元,为16.5亿元,列全省第二,其中,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共12个,总投资109.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近15亿元,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竞争力强的项目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建成对外营业,旅游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四是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创建了1家aaaa级景区,2家aaa级和3家aa级景区;新上五星级饭店6家,四星级饭店4家,三星级11家,以及2家五星级农家乐,9家四星级农家乐;新建旅游公路80多公里,整修通往重点景区道路90多公里,通往a级以上景区道路均为二级以上等级,景区景点通达率为100%,旅游进入条件日益改善,旅游环境日趋完善,极大提升了我市对外形象。特别是汤池、香泉等四个旅游重点乡镇,通过一年的整治,镇容街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乡镇。出台了《市市本级旅游投资优惠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旅游招商的吸引力。

虽然我市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的要求,也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从目前我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二是产品结构还不够优。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优势产品特色不明显,游客消费层次不够高。三是项目建设还不够快。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在建旅游项目建设与既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四是宣传声音还不够响。虽然近年来宣传推介成效明显,但与国内发达旅游城市和地方相比,广告宣传和舆论造势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加快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培育,促进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跨越”。我们应按照既定目标要求,努力培强产业支柱,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跨越发展。

(一)必须把旅游经济总量做得更大。旅游业是我市重点培育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但目前的发展水准离支柱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做大旅游经济总量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全市上下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主动地把旅游业摆到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跨越,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使我市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泛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中央和省、市启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近年来,随着以“一湖四泉”为重点旅游项目开发的加速,休闲旅游的特色越来越显现,为我市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加快推进,特别要抢抓国家一系列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机遇,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打响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开拓旅游市场,加快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不断提升旅游消费层次,努力以旅游经济总量的扩大带动旅游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必须把旅游重点项目推得更快。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载体,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基础。项目多、旅游才旺,项目优、旅游效益才好。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地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要千方百计加大招商步伐。今后旅游业发展,根本出路还在于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所以要像抓工业招商一样,始终把旅游招商摆在重中之重。要重点围绕“一湖四泉”,编制、包装、策划一批高质量项目,并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系列招商对接活动,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落户企业,要精心呵护,做好以商引商工作;对意向项目,要盯住不放,力求更好更快落地。总之,要通过不懈努力,尽快形成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及竣工一批项目的良好态势,给旅游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要千方百计推进在建项目。要建立健全项目推进目标责任制,坚持一个项目一个负责人牵头、一套班子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少数重点旅游在建项目建设缓慢,社会反响强烈。对此,必须按照支持真干的、督促慢干的、清理假干的原则,一方面加大支持督促力度,对进度快、效益好,能按时兑现合同的,给予支持鼓励;另一方面,对极少数长期低成本占有旅游资源,而又没有按合同要求进行同步开发的,应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尤其要把优惠政策与开发进度,供地进度与开发进度挂钩,切实营造一个公平健康 的投资环境。要千方百计提升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科学规划意识,切实做到高点规划、高规格评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对一些综合项目,要注意处理好旅游项目与商业地产项目关系,主打旅游牌,彰显特色、营造卖点、错位发展,力求更大更好的效益。

(三)必须把特色品牌打得更响。知名品牌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的名牌景区、名牌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才更具有竞争力、吸引力。近年来,我市以“一湖四泉”为主的特色旅游开发虽然势头强劲,但总的来说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对此,必须坚持把旅游品牌战略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来抓,力争全市旅游品牌经济有一个大的突破。要继续围绕“一湖四泉”,主打温泉牌、做活水文章,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搞好资源深度开发、产品整合包装,挖掘打造品位高、规模大、特色明的主打旅游产品。要集中有限财力,举办诸如“温泉之乡万人游”、“美,美在水”等别具特色的游览活动;大手笔策划创意旅游形象广告,积极在知名主流媒体投放。同时,要创新营销方式,采取异地联促、整合联手、企业跟进、互补双赢等多元化的促销组织模式,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尤其是江、浙、沪市场。总之,要通过多层次、高频率、广覆盖的宣传推介,全力打响“温泉之都、休闲”主题品牌。当前,尤其要抢抓“中国温泉之乡”即将授牌之机,及早谋划,精心准备,全力推介,全面造势,进一步把温泉炒响,旅游市场炒热。

第5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衡阳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引起自然 环境 质量的下降。本文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当前衡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衡阳是一个 农业 大市, 农村 旅游资源丰富,以欣赏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僻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衡阳快速兴起。据初步 统计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总数已达到了500多个,拥有7000多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2007年接待200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衡阳乡村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 经济 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不科学的盲目开发,许多开发商元视旅游资源承载力,一些地方商业化开发虽然成功了,但各种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农村生态已经失去了原貌。

2.相当多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 建筑 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 文化 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让人感觉乡村出游就跟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

3.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原则。郊区农家乐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品位不高,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几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湖岭片区的农家乐项目几乎清一色的提供旅游、餐饮,功能雷同,项目单一。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寻求规模扩张,大兴土木,弃土从洋,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丢掉了“土”的情趣,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

4.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乡村旅游旅游中,“乡、野、土”三昧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有的开发者为了降低 成本 ,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 市场 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5.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城郊农家乐开发连点成片的地区,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不少的景区不堪重负,特别是在春秋旅游休闲旺季,农家乐景区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废弃物,污烟瘴气,形成开发一处、损坏一处的恶性循环。

6.农家乐保护与 管理 的缺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把参天大树砍掉,挖几口人工湖、植几棵毛草、放几只野鸭就叫“湿地公园”,盲目无序开发严重。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

7.乡村旅游的同构现象现象严重。由于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衡阳主城区和南岳风景区,使得衡阳主城区周边5区4县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 人力 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明显,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1.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目前,在开发中主要是注重景区景点的开发,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成旅游产业链,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衡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 融资 渠道不多, 社会 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档次低,品位不高,多数资源仍处在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产品。

3.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是全市各种旅游发展方式中民间参与 投资 最多的旅游开发方式,也是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最广泛、最积极的一种方式。由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投资低、规模小、门槛低,经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不同经营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4.缺乏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明确哪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哪些是不能开发的,可以开发的资源需要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这些宏观 指导 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衡阳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 调查 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造成许多非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5.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衡阳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小,农户经营者主动参与整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与旅行社联系疏松,衡阳市28家旅行社在市内游的线路中,对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很少作专门推介,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三、衡阳市发展乡村 旅游 的对策

1.先规划后建设,严禁无规划开发。衡阳市旅游 管理 部门要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 调查 和评价,认真编制符合市情的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城市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 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凡列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必须尽早编制规划),严禁再发生无规划开发的事件,对那些违规开发造成生态 环境 污染者,应依法给予处罚。

2.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衡阳生态环境建设是确保衡阳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开发中要尽量保持生态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控制区范围内的 建筑 物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沿江绿化、环城绿化和立体绿化工作;强化市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知识 教育 ,搞好环境保护,搞好湘江自净能力建设,确保湘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拓宽 融资 渠道,增加旅游投入。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 市场 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市级在生态保护、 交通 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人;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外资本、大财团大集团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 社会 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形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盘活现有人才,广纳外来人才。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实现人才、技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5.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占用审批严格,违地、补偿、安量开支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对于处在旅游项目核心位置的耕地,或经营利用非占不可的耕地,应在前期工作尽早规划,并向国土部门咨询衔接,不能随意处置,避免触及政策“高压线”。

第6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一、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开展苏区旅游发展工作

为做好全县旅游发展工作,我县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全县旅游工作的目标。全县旅游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全国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并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旅游名片、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发展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进一步梳理完善全县苏区振兴旅游项目库。切实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历史契机,认真对全县《边三年游击战争旧址景区》等13个重大旅游项目进行梳理,争取在原有《边三年游击战争旧址景区》、《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脐橙观光体验园》等项目列入全市苏区振兴重大项目库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多项目挤入全市苏区振兴重大项目库。

三是做好了全县涉旅的重大规划和方案等工作。所委托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于今年年初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制定并在逐步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工作方案;协助宣传部门编制红色文化传承区规划工作。

四是逐步实施《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抢抓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机遇,并根据新近编制的《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在新田、古陂、油山、西牛等地,以“第一仗”主战场、“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等作为苏区旅游振兴的支撑点,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工作。

二、赶超进度、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旅游接待水平,改变旅游落后面貌,我局积极开展旅游基础旅游建设工作。以打造全县第一个四星级酒店为目标的国际大酒店项目进展顺利,酒店到目前为止累计投资约1.57亿元人民币,除主楼、附楼、裙楼等于去年11月份封顶外,新建了酒店休闲会所。酒店建设工作现已开展11层—22层的室内装修工作,主楼、附楼外墙已基本贴完,目前正在拆卸框架。酒店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向上争资工作

一是我局通过不断完善更新旅游项目库,精心策划包装《佛教养生度假区》、《水库绿色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多批次接待客商来我县实地考察。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方式,加快推进项目的开发建设。接待上海齐圣健身服务有限公司来我县考察水上乐园项目,现正在洽谈之中。该项目预计投资1.2亿元人民币,并在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范围内进行选址。二是围绕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部门争资争项资源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进一步拓宽旅游融资、引资渠道,将旅游招商作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配合市旅游局、县政府开展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强力策划、组织旅游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产业。

四、精心谋划、积极造势,全面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全县上半年旅游宣传推介工作重点以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活动为突破口。我局通过精心谋划、积极造势,与县民宗局、安西镇人民政府一道,成功举办了畲族“三月三”乌饭节。通过以节促旅这一模式,为推介宣传好我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极配合广播电视台都市频率开展的“发现-2013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并选取了一批有代表的作品作为我县最美村镇的代表参与此次评选活动,以此来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

五、加强旅游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和市场整治工作,清除非法旅行社的同时对已有旅游社与门市部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假日效应,组织协调好“春节”、“五一”黄金周旅游前期协调工作,尤其是认真开展好了今年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将带来的自驾游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零事故、零投诉。严格按照市旅游局要求部署开展好并配合好对旅行社分社、门市部专项检查工作,组织旅游行业开展好消防安全保卫战工作、道德领域专项规范教育和治理活动。突出重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兄弟县市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以下主要困难:

第7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乡村旅游真正的发展并被市场所认可是最近10多年的事。

乡村旅游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乡村风景、乡村习俗、乡村文化为载体的一种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型、娱乐性、度假性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该方式往往以农村老百姓为主要经营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通过旅行社组织或自驾游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

苏州市乡村旅游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本世纪初期,振兴于十一五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各级旅游及涉农部门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政府推动、农旅结合、村镇互动、农民参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喜人态势,走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动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已成为苏州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纽带,能起到很好的串联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品质化建设,从而助推文化旅游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建设。

2.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这为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3.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08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苏州成为承接世博效应最好的城市,旅游业三大指标远远超过预期。在这个高平台上如何突破,就需要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主线,实现古城旅游再提升、新城旅游再培育、乡村旅游再推进,推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升级、跨越发展。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升空间较大,潜力无限、前景广阔,随着人们追求自然、崇尚休闲意识的增强和散客时代的到来,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乡村旅游发展有序管理的几点要求

1.要处理好规划引导与有序发展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给区县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投入大,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乡村旅游区点,特别是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旺山、永联等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的新路子。面对这样的良好态势,要继续巩固和不断完善,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发展、合理布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区点粗放型、同质化问题,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如何把项目转化成产品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包装。乡村旅游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以重视、甄别和遴选。任何一个旅游项目只有经过包装、转变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健康长久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认真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建立项目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同质竞争,要做到仔仔细细深研究、扎扎实实抓策划、认认真真搞开发,努力以新项目创造新亮点。要把已经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抓紧编排和设计精品线路,进行有机串联,以新特色打造新品牌,以新品牌培育新优势,打造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形成互补并进的经营格局,尽量延长旅游产业链,切实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高附加值。

3.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强化服务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上下正全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其实质是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苏州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施行的省级乡村游标准正是苏州经验的推广,《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领企业及从业人员诚实守信服务起到了很好效果。

第8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科尔沁区位于东部,座落在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中部。面积3517平方公里,居住着蒙、汉、回、满、朝等16个民族,人口80万,是通辽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科尔沁区地处东北、华北两个经济区结合部,属环渤海经济圈和西部大开发12省区范围。科尔沁区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全国14个大型枢纽站之一的通辽火车站每天从六个方向进出列车30余列,由通辽火车站可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齐齐哈尔等城市。科尔沁区现有新世纪大酒店(四星),通辽宾馆(三星)、威士大酒店(三星)、天泽大酒店(三星)。近期计划建设的三星级及以上级别的旅游饭店有科尔沁大酒店、科尔沁迎宾馆。现有环宇、康辉、阳光、青年、铁道、科尔沁等23家国内旅行社。科尔沁区近三年接待旅游人数约160万人次,以当地客源为主,其次为周边的吉林、辽宁等地客源,另有部分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客源及港、澳、台地区客源。

二、科尔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科尔沁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旅游局的职能优势,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站在服务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点,积极创新、完善乡村旅游,使科尔沁区的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莫力庙羊场葡萄园项目。莫力庙羊场葡萄园是通辽地区唯一的鲜食葡萄优质高档产业化商品基地。莫力庙苏木千亩葡萄观光园位于莫力庙苏木政府西2公里处,在沙化较为严重的布林嘎查辖区,是独具风格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观光园。现有葡萄园总面积7500亩,年总产量约900万公斤,大面积平均单产、稳产葡萄鲜果质量均属本区域之首。到2010年,葡萄园总面积要达到10000亩。此项目的开展可以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亲自采摘葡萄,了解葡萄种植常识,体会农家乐趣,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二是围绕现有的田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了朝鲜风情度假村、农家乐、牧家乐,以及特色各异的田园生态旅游产品等旅游项目。鲜光民俗文化村位于科尔沁区大罕镇,国道303线从该村通过,是通辽市唯一的朝鲜族聚居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现有的田园生态旅游资源,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现以开发旅游项目有:朝鲜风情度假村、农家乐、牧家乐,以及特色各异的田园生态旅游产品,森林草原沐浴之旅、春花秋实之旅等。该旅游区积极以经营旅游的方式来经营农业,蔬菜种植向生态观光型发展,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发展。通过高起点开发,突破部门和条块利益分割的制约,有效的整合了科区旅游资源,并借助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促销,解决了资源整合不够、宣传不足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问题,以此增强了其品牌的吸引力并抢占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都市人前往休闲度假。

三、科尔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在特色上,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景点分散、景点娱乐项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够配套,竞争力较弱,制约了游客消费,影响了旅游收入。此外,在经营管理、环境与景观包装、乡村旅游从业队伍等方面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四、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计划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市场所蕴藏的潜力极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包装、策划、推广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摸索,需要创新和突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推行行业标准,促进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创新观念。树立把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变成新型产业的观念。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题”的指导思想,乡村旅游无论是操作的形式还是包装的理念必须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提升“农家乐”品牌,丰富“农家乐”文化内涵,规范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要兼顾乡村旅游线路的组织和运用。

二是整合资源。进一步突破区域资源的局限,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区域文化资源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全面发展的局面。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抓大放小”,对综合性强、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作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尽快形成品牌,推向全国。

三是完善环境。环境是旅游区域的语言,是区域文化的体现。它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自然环境、友善的社会环境和特色浓郁的文化环境。加强环境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

四是培育品牌。根据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对乡村旅游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

第9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用旅游促进发展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国务院要求“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省和市分别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和旅游强市的宏伟目标,我市也把旅游业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特色兴市的重要举措,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旅游设施日趋完善,客源市场有效拓展,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转化为特色优势,靠特色提升产业竞争力,靠特色增强城市实力。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我市是较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步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效推进水源地保护开发和生态建设,实现全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大整合、大开发、大市场、大服务、大产业的推进思路,突出特色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加快资源整合,培育旅游精品,拓展产业链条,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以20公里黄金旅游长廊为核心,山水风韵、湖河风情、人文风貌交相辉映的旅游经济强市。年内,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7亿元,均增长20%以上。到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3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亿元。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旅游业建设与发展。

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原则。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高起点编制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旅游项目专项规划,高标准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市场竞争力强和综合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叫响旅游的品牌。

积极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关系,开发服从保护,发展促进保护,在保护中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逐步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各方配合、齐抓共促的原则。建立以旅游产业推进委员会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规范行业管理,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

三、精心规划建设,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的大旅游格局

(一)加快修订完善规划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全市第二次旅游资源普查,研究制定《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划定旅游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进行生产、建设以及从事经营活动,须经市旅游局同意后报市政府审批,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重新修订完善《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编制《市20公里旅游长廊规划》、《市乡村旅游规划》及太虚宫、牙山、崮山等重要景区点的详细规划。规划实行立项制度,确保旅游产业发展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促进旅游业发展层次的全面提升。

(二)全力打造20公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形成旅游产业高端聚集区、强力增长极。牟氏庄园、长春湖、艾山三个板块,旅游资源密集,相互连接紧密,设施配套完善,发展潜力极大。以长春湖省级度假区开发建设为抓手,将度假区包括三个板块在内的30平方公里区域统筹规划,引进大企名商,精心开发高端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宗教文化、健康养生、运动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形成20公里黄金旅游长廊,成为带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强力增长极。长春湖度假区核心区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突出抓好商业区、主题公园等项目推进和太虚宫层次提升、苹果城度假村资源盘活,2—3年内拉起发展框架。艾山区域在高标准、高层次地加快现有温泉产品改造升级、规模扩展的基础上,稳步深度开发艾山山脉的温泉资源,形成温泉旅游度假产业带,打造精致典雅的温泉小镇。牟氏庄园内部加强文物修缮,恢复历史风貌,适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外部进行综合开发,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美食街、字画街及农家乐等参与式、体验式旅游项目,打造融“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胶东民俗文化风情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

(三)全面拓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带,与长春湖旅游度假区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苹果之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品牌优势,推进旅游与果品、生态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旅游聚集区,组建一批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体验采摘、休闲垂钩等乡村旅游项目,为城市人群打造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充分利用崮山、牙山、艾山的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等招牌,加快推进深度开发和设施配套,着力打造最适宜休闲健身的“天然氧吧”;充分依托我市革命老区的优势,培育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成为广大游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家园”。通过资源挖掘整合,着力构筑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与20公里黄金旅游长廊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着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强配套服务,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对城镇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依托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胶东风情浓郁、地方特色突出的餐饮服务,重点抓好苹果宴、地主宴的包装推广;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金开发建设一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宾馆酒店,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利用民间传说、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挖掘旅游新元素,开发传统工艺品和代表特色、市场推广价值高的旅游纪念品,建设高质量的步行商业街、旅游纪念品市场等特色主题街区;大力发展酒吧、茶吧、咖啡吧等现代休闲以及手工作坊、民俗展示等传统休闲项目,策划大型旅游演艺、水上表演等参与性文化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景区道路、停车场等设施配套,增加连接各景区点的旅游专线,实现“一线多点”,快速顺畅。

四、强化宣传营销,大力拓展客源市场

(一)全方位加强宣传营销。持之以恒地抓好旅游营销工作,将旅游形象宣传与城市整体形象宣传融为一体,在我市区域内车站、高速公路及服务区、重点旅游集散地等区域,广泛设立旅游形象广告;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品牌和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创新营销方式,实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三级“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在对外宣传、大型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中统一使用旅游形象标识和口号;进一步办好苹果艺术节、牟氏庄园民俗文化旅游节、太虚宫燕九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广景区联票制度,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兴旺;鼓励各旅游企业建立网站,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推行直接面向海内外游客的销售模式;总结《牟氏庄园》电视剧运作的成功经验,挖掘文化资源、创作文化精品,加强对旅游的宣传推介。

(二)深入挖掘国内客源市场。重点加强与京津塘、长三角等重要旅游板块的合作,拓展东北地区、珠三角、中西部等市场,完善与青烟威等省内主要客源城市的旅游合作机制;争取上级旅游部门支持,与国内旅游先进县市和知名5A级、4A级景区结成联盟,进入半岛常规旅游线路,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增进交流、互利共赢;充分利用重大旅游节庆展会等平台,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千方百计拓展客源市场。

(三)努力开发入境客源市场。加强与东北亚城市的旅游交流,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市场,开发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客源市场格局;支持国内知名大旅行社在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招徕海外游客;定期参加高规格的旅游促销团赴海外促销,在拓展海外市场上取得大的突破。

五、规范行业管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一)深入开展旅游精细化管理活动。围绕营造健康优良的旅游发展环境,逐步建立重点突出、规范严格、操作性强、涵盖面广,既能体现特色、又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在全市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推广实施,全面提升我市旅游业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软实力”,为旅游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游客、为了一切游客”的现代旅游服务理念,在旅游企业中推广“好客”服务标准;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和导服中心,为游客提供景区门票预订等“星级”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行旅游品质保障和星级饭店管理系统,加强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管理,规范团队旅游运作,严格进行星级饭店评定;提高景区点的设施标准、服务质量,鼓励创建国家A级景区;加强对旅游购物、餐饮、景区等定点单位和旅游汽车的管理,各种商品实行明码标价,严禁价格欺诈、强拉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优胜劣汰的环境。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口培训紧缺专业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营销策划人才,提高行业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抓好星级饭店、旅行社经理和导游人员的资格认证,健全持证上岗制度,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开始,每年由市财政拿出300万元,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导向性投入,并每年适度增加。重点在旅游宣传推介、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调动激发全市上下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加快旅游项目引进和建设。立足我市优势旅游资源,精心包装一批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对外宣传推介。加大对引进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在编制高水平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成片开发旅游景区。同等条件下,鼓励外资成分优先介入旅游项目开发。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3年内建成对外开放的旅游项目,在相关规费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重点旅游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包帮联系制度,在项目审批(备案)、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等方面优先给予考虑,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规费优惠;允许新建旅游企业注册资金分期注入、分批到位。

(三)积极协调土地供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保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需要;鼓励依法利用荒地、荒坡及企事业单位的存量房产等开发旅游项目;对投资规模大、特色鲜明、拉动作用大的旅游项目,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和供地计划;确需占用林地的,林业部门要提前到上级主管部门办理使用林地申请。

(四)规范价格及收费行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按省《价格听证目录》的规定实行听证会制度;对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凡未列入国家和省、市收费目录的一律不得收费,需要收取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市旅游产业推进委员会负责抓好全市旅游产业的规划、协调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及时分析研究、协调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镇、街道、开发区和涉旅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保各项旅游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建立健全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各镇、街道、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加强调度督导,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旅游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