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1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概括是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数学思维方法又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逐步向形式运算为主过渡的时期。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比知识的教学更重要,或者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老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抽象的事物理解困难,若能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它将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认知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刚入学的小学儿童,大脑思维方式刚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抽象思维才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规律来认识掌握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是说,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教学小学数学知识,即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也是培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课堂中我们尽可能地让课本枯燥的知识与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10以内加减法教学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将数字符号具体化为形同数量的小棒,以此来帮助理解消化知识,或者具体化,2+5=?或者开始有2个粘贴,后来老师又奖励5个,一共多少个?这样通过具体化的认识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再纠正就非常困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习惯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该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低年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具和学生的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式。例如,我们在做进位加法的时候,8+3=?先让学生摆11根小棒,把8根小棒和3根中的2根凑成10,3根小棒中又剩多少,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的手和脑同时动了起来。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的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语言来进行的,小学数学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基础的。课堂训练学生说话,不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说话”的能力。比如,在做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说的方式,例如:58-6=52时,让孩子这样练习说:58能分成50和8,先算8-6=2,再算50+2=52,所以58-6=52。学生在进行说的同时,也明白了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反过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俗话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2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1 从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1 在认知过程中掌握比较思维方法。小学生习惯于直观比较。在学习新知识初期,引导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具体材料,讨论发现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抽象本质作准备。

例如:教授乘法的概念时,设计师生互动:学生通过摆小棒活动,建立几个几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用小棒摆3个小正方形,并得出加法算式4+4+4=1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从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意义,说明3个4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4×3=12表示。通过两种算式的对照比较,让学生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了乘法,最后再引导出抽象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思维能力自然地增强了。

1.2 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会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乘法口诀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我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地横看、竖看、顺阶梯等多方面观察比较,然后再让学习小组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孩子们不仅找出了乘法口诀表所具有的相同点、不同点,还找出了排列规律。

1.3 在掌握系统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在系统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在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后,出示这样一组练习题:①同学们做花,每张纸做6朵花,5张纸一共做多少朵花?②同学们做花,每张纸做6朵花,做30朵花要用几张纸?③同学们做花,5张纸做了30朵,平均每张纸做了多少朵花?

学生们观察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观察比较①、②,②、③题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基本数量关系是相同的,不同点是每份数、份数、总数在不同的应用题中发生着已知和未知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

2 注意培养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等。”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分析是把一个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是从未知到已知,它是逆向思维。综合是将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为一个整体,它是从已知到未知,是顺向思维。因此,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知识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和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小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通过直观材料的展示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材中编排的例2、例4是两种不同的除法类型。例2是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例4是把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2个。我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目睹具体分的过程。前者是每次都拿2个放一盘,后者是先拿3个,每盘放1个,再拿3个,每盘放1个,这样每盘放2个,每盘放的同样多。这是两种不同的分法,实际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除法应用题。学生通过多次实物、模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再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 加强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1 抓住思路,培养条理性。思维是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前后一贯的。我注意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去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做到思维条理化。

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想出计算结果的。计算2+4=( )思维顺序是2和4组成6,所以2+4=6;6-4=( ),思维顺序是因为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4=2,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就会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流畅。

3.2 抓住规律,培养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就能使学生思维简化、敏捷。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观察十几减9,差就比被减数个位多1;十几减8,差就比被减数个位多2……以此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就能压缩思维过程,迅速计算。又如:100以内的一些连加、连减运算,可以通过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28+21+32”可以先把能凑成整十的两个数相加;“92-28-42”可以先减个位数相同的数,也可以把连续减去的两个数先加起来。

3.3 .抓住实质,培养深刻性。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容易受到个别局部情况所束缚,看问题片面,抓不到实质。我借助多媒体、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概括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使学生想的深、看得透,培养思维深刻性。

第3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1.让学生学会有次序地观察。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常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只能看出图中比较明确的事物。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按顺序地观察,使他们学会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去观察图意。以开学图的教学为例,首先从整体出发,让学生讲出这幅图的图意,并结合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图意。点数图中各种事物的个数,可以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老师等),后数数目大的一部分(如浇花的小朋友、打球的小朋友),然后再合起来数。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整个画面按照顺序,从1起逐一讲到10。

2.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如《课堂练习》第一册第63页思考题:填上数使每条钱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0。首先观察这幅图的特点,找到解这道题的突破口(先填中间数),其它数就迎刃而解了。

二、手脑并用,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在操作中积累动态表象。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行为过程,情境形式极其有利,而且能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如:“九加几”的进位加法,在学生完成观察、操作后,要求学生把纸盒皮球收起,在脑子里回想刚才盒子里外的情境,又是怎样移动皮球便一下子看出盒内盒外共有多少个皮球的,凑十的情境表象就异常深刻。

2.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要求学生对照算式42-28进行学具操作,要从42根小棒里拿走28根,应该怎样拿?学生在操作中很快遇到难题:个位上的“2”不够减去“8”怎么办?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加以完整地复述,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再减”的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三、运用语言表达,内化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为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惜花大力气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让学生能建立清晰的概念,内化新知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讲述操作过程的语言与经过上升为抽象并达到内化的目的。如“9+7”,我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的7个红圆片拿出1个到左边,9个黄圆片和1个红圆片组成10个圆片,再加上右边剩下的6个红圆片,得到16个圆片。”使学生在手、脑、口方面均得到训练,并从中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3.根据算式教给学生算理和计算方法。我在传授新知识时,凡是学生能说出或经过启发归纳出的内容,都让学生充分说出思维过程,而且尽量做到多数人都讲。如“20以内退位减法”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几,4加9得13。所以13减4得9。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减数加几得被减数,结果就是几。

经过这样耐心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加减计算基本功更扎实,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第4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数学教学“艺术化”,激发创新思维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数学教师若能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适时将艺术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数学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

(1)通过“休止”组织教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好动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巧用音乐,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的思绪已游离于课堂,一些教师很是苦恼,是打断课堂教学程序,停下来进行组织教学,还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呢?这两种做法总觉得欠妥当。此时如果能利用音乐中的“休止符”的作用,休止几拍――学生会渐渐安静下来,心中产生疑惑: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了?不知不觉中,学生放飞的思绪被拉回,教师不费一唇一舌就进行了有效的组织教学,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巧用歌曲强化记忆。有的数学内容是必须要记忆的,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编些儿歌,将教学内容寓于儿歌之中,对学好数学是有很好帮助的。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了“大于号”“小于号”后,我自编儿歌来帮助学生辨别、理解、记忆这两个符号: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熟读儿歌,既帮助学生深刻记忆了大于号、小于号,又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调,让学生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

(3)多用艺术发散学生思维。如在一年级认数(一)时,教材意图是让学生从图中找出1个男孩、2盆花、3个女孩、4只气球、5个字,来认识数字1、2、3、4、5。在教学时,我没有局限于认数上,在学生认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今天是教师节,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呀?

生1:我想为老师唱1首歌。

生2:我和小成2人为老师朗读一首诗。

生3:我和小钱、田田3个人为老师跳一支舞。

生4:我们给每个老师做个贺卡。

……

师:那好,我请小朋友们来表演表演。

于是,这堂课将音乐、舞蹈、美术、认数融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浓烈,既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又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拓展创新思维时空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说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去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也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数学教学“具象化”,提供创新思维路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1世纪的人才标准呼唤今天的教育必须将艺术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艺术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小学低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数学学具大胆操作,通过折、剪、画、摆、移、拼等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5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感;教学目标

数感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数学成绩,而长期忽略了培养学生数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学的现阶段,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从追求学生的数学分数,转变为追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素养。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其思维方式等还不成熟,相比较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数感,所以,教师的教学培养更加重要。数感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数感,让学生通过教师教学不仅能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数学素养。现阶段的教学属于素质教育,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列为首要教学目标。

一、低年级学生在识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诱发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学生学习获得,而数感却属于一种感觉,是教师传授不来的,是一种认知,一种感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体会,教师只能起一定的指导、培养作用,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主体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采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接触数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识数的过程中,诱发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识数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数感。把数学中数的概念及其实际含义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识数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唤醒学生潜在的数学意识,将数学和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真正意义。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就是100以内的加法及减法,学生要想学好这一知识点,首先要对100以内的数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到数的含义,还需要带领学生从抽象的理解中回归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对数字的应用,这样学生就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让学生去寻找发现,学生会逐渐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会发现班级号码是数的应用,家里的门牌号也是对数的应用,街上汽车的车牌号也是对数的应用,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还是对数的应用……学生便会理解数不仅仅是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序号等。这样丰富了学生对数的深层理解认识,学生既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能够学会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就是在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识数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的数感。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言机会

1.让学生学会复述题意,培养学生对题意的“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读一遍题目,便立即进入了教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由于数学知识还不牢固,理解数学题目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讲完数学题目立即进入讲解,很多学生还没有彻底明白题目的意图。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而不能彻底掌握数学知识,也不能对数学题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目的时候,要让学生复述题目,学生在复述题目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数学题目,这样学生能够将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在讲解一道数学题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来回答从这道数学题目中获取了哪些数学知识。让学生进行题目的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分享交流自己掌握的数学解题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孤独的学习,而是学会发言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使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数感。

综上所述,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本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方面,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

第6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字】低年级学生 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一、引言

在大多数人眼中,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安排和家长的逼迫下完成家庭作业,从来不去考虑小学生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往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需要从小培养,采用合理的办法。所谓的问题是需要研究和学习之后解决疑难的问题,这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加入个人积极思维的活动,这也正是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针对数学问题,前人的解决办法和思路都是常规性的,没有突破性的思维,这种依赖式的思维方式只会要低年级的小学生没有进步空间。下文主要考虑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面要低年级学生也成为高手。

二、低年级小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

1.学会感受问题的存在。数学教学中虽然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知识量的限制,但是,人的认知能力一般是开始于“问题”这一环节。所以,需要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中体会到发现问题这点。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从发现问题,到学习,再去尽力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每个流程都很重要,必不可少。这也正是学习的可贵之处。

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问题,求圆的周长,在学生没有接触公式之前,先安排给学生任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工具主要有铅丝,此时相信小学生们都涌动起来,积极加入课堂中区思考考试给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要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这一点,进一步为学习和解决问题做铺垫。

相信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还不明白圆周计算公式,,他们一定会想到把铅丝绕着圆一周,最后把圆周问题变成度量直线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2.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导致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受到影响,所以,小学生从小就应该不断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去发问,爱因斯坦曾今也说过,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提出问题,给学生机会去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自主的提出新型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替换法时,要思考为什么要使用替换法?不用替换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吗?用了替换法有什么好处,能简化计算的过程吗?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相信只要认真思考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三、学会自主思考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对解决问题这一概念还不是很了解,他们在发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都是依赖家长或者等待老师上课讲。这种依赖性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为了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要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摆脱单方面传授这一思想。给予学生更多是引导,而不是直白的答案,相信学生在思考的整个过程一定会发现很多知识,并且一定能学到更加宝贵的学习能力。要坚信低年级的学生照样可以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不仅仅是接受者这一角色。

传统的教学在教学方案上都是把老师当成主角,学生仅仅是听课状态,而新型的现代教学观念是把关系反过来,主体地位变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积极的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比如在不能整除的除法问题中,多出来的那部分怎么办?老师分配给学生一个相关的问题:把8只笔发给3个同学,而且要保证每个人分到的数一样,该怎么分?老师分个每个小朋友8个小棒,学生自主去实践,最后要求学生提出解决的过程。

四、小组形式解决数学难题

低年级的学生对合作这一概念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合作形式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很有帮助,所以从小就应该要他们适应这种学习氛围,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形式不仅可以要学生学会沟通,还可以互相之间提示,配合,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多数都是被广泛的用在高中大学群体中,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把很多精华思想汇聚到一起,虽然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问题还不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从小开始,不断的去适应和成长。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老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如“球体的认识“,老师分配的任务有:什么样的可以说它是球体,球体的大小以什么区别等等,相信这样的形式可以促进小组的活跃性,小学生们可以把生活中见过的球体拿到小组中分享。类似的讨论性学习能够把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出来,比起老师上课一直讲课的形式更加有效,更加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习和增加知识,而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点为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更有价值。遇到问题首先要有勇气去尝试,独立的思考之后需要找到合适的办法,通过交流筛选出最优的办法,这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培养起来的正确学习习惯。之后要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运用,低年级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对此深有体会。

六、结束语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时候虽然只是在不断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但是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空间还是有很大的,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潜力去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把他们自己的思想风格加入到思考问题中,这也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去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潜力会得到最大能力的发挥和挖掘。只要低年级的小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的数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不要小看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也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思义.小学数学能力培养.[M]

第7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教师对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困惑

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作为低年级数学模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现实数学问题的科学简化、抽象和理想的模型,是第一学段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是巩固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但是,目前家长和教师普遍感到: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习题解答上时间受控;低年级数学知识较为浅显,学生能力也正待提高;教材提供的习题有限且略显简单。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将不能更好地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更多地体验数学问题的多姿多彩,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知识视野、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对习题的解答,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拟和演习,是数学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利用的过程。教师用多种方式开发、利用低年级课本内外的习题资源,让较幼小的学生能够从小培养自己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为主导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数学习题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1.好习题能巩固双基,突破知识重难点

一定时间内,一个人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过多的机械练习有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容易“熟能生厌”。因此,设计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练习题,提取能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处的练习材料,能及时疏导学生稚嫩的思维通道,突破重难点瓶颈。

注重数学习题的开发和应用,就是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性,将习题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注重数学习题的开发和应用,就是要有鲜明的练习层次性,使得学生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在练习中巩固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等,是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主次、有层次的习题才能使低年级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对习题的设计和应用,才能很好地达成巩固双基、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目标。

2.好习题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本身有着严密的体系,教师要紧扣发展思维的核心,学生只有在富有思维活动的练习中,才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才会理清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达到整理出知识点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这道题突出理解各种算法,分析自己的算法,并学会描述想的过程。从中我们看到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启发性,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不断地受到启发,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的目的。习题应极力促进学生自觉地去思考,把握住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促进数学思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改的关键、核心!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命题改革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3.好习题注重应用和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意识

在浩瀚的题库中,之所以选择这些题目而不选择其他题目,是有其道理和意义的。好习题是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主要载体。当然,这项工作是融入了广大教师的智慧的。因此,我们除了认真解读新课内容,也要认真解读习题资源,精心设计习题的教学。例题:小明、小军、小刚和小强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他们是否画对了?请在里画“√”或“×”。

这是低年级一道学习“认识厘米,

小明这样画。

小军这样画。

小刚这样画。

小强这样画。用厘米量”后的题组练习,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画线段的方法,能否用尺子灵活、准确地画出线段,此外还能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点,做到学生练习与教师讲评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4.好习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就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它成了教师和学生关注“习题”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因此,让学生研究相关的生活问题,能使习题充满生活气息。教材中的例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用足、用好。

5.好习题调剂儿童的生活情趣,增强成功体验

兴趣和成功体验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是动力系统。美国当代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性满足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的特点。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大量的简单乏味的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习题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练习效率往往是和趣味性联系在一起的。

如在学了“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时,教师可以安排各式各样的数数游戏,如看图数数、看实物数数,使学生理解两位数是由十位和个位组成的;可以以翻书13页、15页等动作练习,感受十几页的书的厚度和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数的基数与序数两重性;可以利用数轴,设置比14大比17小的猜数游戏,感受数的大小;还可将枯燥的加减法口算题练习,改成富有合作和竞赛性质的“看谁摘到更多水果”“开火车连续口算”或改成“口算爬山活动”等,还可将问题设置成抢答题,尤其是配上动画和电脑自动积分、评价、鼓励性流程等,练习的节奏也更为紧凑,学生的感官得到很好的调动。

用好、用活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练习中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新的体验。如果习题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再加以教师对学生勇敢尝试和创新想法的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心。

三、习题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利用的策略

1.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途径

小学低年级教师承担着加强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责任,开发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有创新思路和实践价值的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有效展示课本的例题资源,如用充满童趣的彩图丰富孩子们现实生活。例题固然是孩子们探索新知的开始,那么课后习题更是孩子们跃跃欲试、实践创新的天地。在《比长短》这一课后,将课后习题中一只蜷曲着的蛇和一只鳄鱼比长短,开发制作成可伸缩蛇身体的动画片,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拉直身体的蛇是更长些的。

下面的习题就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低年级老师开发的,体现了她敏锐的儿童视野、亲切柔和的关爱之心和低年级数学老师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用心。

(1)要回答“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这个问题可以从图中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能用的信息在( )里画“√”并列出算式,不能用的信息画“×”。

①小鸟真可爱呀!( )

②图上有2棵树。( )

③树上有5只白鸟,3只黑鸟。( )

④图中有一个带阴影的长方形。( )

⑤白鸟的只数比黑鸟多。( )

⑥左边树上有4只鸟,右边树上也有4只鸟。( )

(2)看图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他们的解答对吗?请在( )里画“√”。

①还剩几只小鸟?5-3=2(只)……( )

②黑鸟比白鸟少几只?5-3=2(只)……( )

③白鸟比黑鸟多几只?5-3=2(只)……( )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教学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如在《认识钟表》中,教师开发如下教学习题:

写出钟表上表示的时间,并与人们相应时间的生活连线。

这一习题在课堂内外让学生互换大脑里储存的信息,渗透守时和责任对每个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材例题和习题虽然提供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和独具特色的内容呈现方式,但由于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和编者团队的限制等,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习题资源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也一定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家长和学生若能主动选择各地、众家的教辅材料,同样会有能促进低年级儿童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发展的习题资源。特别是低年级老师时间有限,创作生活情境图将耗费许多时间,此时教辅材料中丰富的习题都是教师和家长所喜爱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自觉的应用了以下途径,力求拓宽习题资源开发的途径:①有效展示课本的例题资源;②自觉利用课后的习题资源;③主动选择教辅刊物的资源;④留心捕捉儿童的实际生活;⑤积极把握社会的时代需求。

2.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资源的利用策略

不管教师对习题设计如何煞费苦心,它终究要通过教师的运作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承担课堂层面习题开发的责任,而且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在习题利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些小学低年级教师可用的有效利用习题资源的策略。

(1)改变、变换的策略。为了体现一类问题的知识模型,教师除了例题之外,总是会涉及生活经历中的其他情境,有的时候也需要教师适当改变习题的情境,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强调并重视变换了情境和内容的习题解答,将给学生的数学建模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得学生触类旁通。常用的有:①变换情境和内容,使得触类旁通的策略;②变换信息和数据,使得举一反三的策略。

(2) 增加、减少的策略。增减数据,使习题更加开放;增减信息,使习题更加综合。“35元钱买橡皮,单买每块5元,最多可买多少块橡皮?”这本身就是一道普通除法问题,但如果对这个习题进行如下增加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就是一道很能考验孩子分析和决策能力的综合题了。“35元钱买橡皮,单买每块5元,两块橡皮合买要8元钱,最多可买多少块橡皮?”再通过增加数据,变成“37元钱买橡皮,单买每块5元,两块橡皮合买要8元钱,最多可买多少块橡皮?”这三道题,考虑的问题各有侧重,答案因此会各不相同,综合应用这样的习题资源,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分析机会,思维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同时锻炼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幅提升。

(3) 赋予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对直观的、感性的、活动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偏好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图片或文字设计成在活动情境中的发现与探索,让学生体验挫折与成功,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因此,低年级教师赋予习题更多的呈现形式和方法,如静态呈现和动态活动不同的呈现方式、单人解决和群体活动等方法,单项呈现运用和综合活动应用等形态。例如下面的习题应用:

①如果想买一块面包,可以怎样付钱?②你如果是小明,想买什么?该如何付钱?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教师开发应用这样的习题资源,就应该想好在课堂上解决还是回家思考解决。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一道挑战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对幼小的低年级孩子而言,利用解决数学问题这一阵地进行群体活动,可以更多地感受交流、体验合作,促进低年级儿童丰富思维交流过程和展示多彩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低年级学生要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含有丰富儿童社会生活资源的习题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最基本的手段。

综上所述,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习题资源,科学合理多渠道开发习题资源的途径,讲究数学资源的利用策略,有利于促使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问题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痕迹,并通过问题解决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第8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善用教材,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数学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坚持课前读一读,课内仔细读,课后反复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内阅读就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教师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这也是教给低年级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刚开始可由教师领着低年级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教材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理解数学概念、弄清算理、掌握法则、思考关键问题,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对一些关键词句进行重点标注,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基本概念。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以后可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阅读课本,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所得所想,必要时教师再精讲点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新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先创设生活情境。课件出示:裤子38元,上衣的价钱比裤子贵25元,一套衣服多少元?让学生自己尝试读一读,找一找关键词。刚开始低年级学生对“贵”“一套”不太理解,对要求的问题解答有些困难,但老师精心地指导,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关键性词语“一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他们不仅能从问题出发,找出第一步要先计算出上衣多少元,而且能正确地解答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还主动找练习题自己认真阅读,练习找题中关键词,理解题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对比较难解答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得既轻松又扎实。同时还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使学生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1.爱心激发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脑有30%的信息来自于听。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的重要前提,更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上课爱说、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爱心、真心和耐心去赢得每个学生的喜欢,来吸引他们上课认真倾听。低年级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只要你平时多关心爱护他、夸奖他,他就会特别愿意听你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巧设情境

实验教材中鲜艳、生动的图画,使学生仿佛进入童话世界。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如果课堂上一味地用静态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会兴趣索然。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上课认真倾听。

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一分”的教学中,教材中呈现了一个学生最为常见商品货架的生活场景,如何利用课本资源来创设分类整理的情境呢?我通过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故事:一个叫淘气的小朋友从小就喜欢扔东西。一天晚上,他被一阵哭声吵醒,原来是他的玩具熊、球、书本正为淘气乱扔而伤心呢!(多媒体演示各种玩具和物品的对话)淘气听到这些玩具、物品的对话,非常后悔,决定把它们整理好。可早上起来,他发现房间书架上的玩具太乱了,不知该如何整理(大屏幕显示物品摆放零乱的书架)。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小淘气整理一下书架吗?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发言积极踊跃。通过讨论交流不仅能够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整理房间,而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分类整理物品的重要性。这种入境、动情的故事情境,令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也逐渐养成了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三、设问引思,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第9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低年级;数学;教学

低年级数学作为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开拓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培养非智力因素。

一、刺激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作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点,为了让课堂内容被吸引,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的特征,向他们讲解中外数学家敢于奋进的艰辛。例如,关于哥德巴赫的猜想,阿基米德即使脖子上架着刀还在计算等。通过这一系列富有情趣、感情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他人的精神,还能帮助其培养理想。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实物进行演练,刺激学生思维;通过选用趣味性的题目,激发学生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应该尽量发挥出学具和教具的作用,将抽象思维变成直观演练。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游戏训练、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精妙。例如,在分数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剪纸、折纸的形式,用半抽象、半直观的方式表达。

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习惯

对于低年级数学学习,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脆弱、自控力与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用情感去激发、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时,非智力、智力因素都得到提高。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心是战胜困难的保障,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有信心,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只有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与语言习惯后,才能更好地支配行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自控力、意志力薄弱等特点,应该努力为其提供战胜困难的机会,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解题中树立意志和信心。

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方式,努力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