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 作文 教学 培养 创新 思维

创新,就是打破传统,不断提炼和升华新观念、新意识、新精神,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内在动力。那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观察生活,从中去寻找创新的素材

开展作文教学虽是在课上,却不能让学生的眼光停留在课堂上、校园内,而应让学生投身生活,放眼世界,关心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并积极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对生活的感受当然需要创新思维的积极参与,否则,一切所见所闻只是对生活的“实录”而已,却不是新的、自己的东西。

1、多“点化”,少否定

我们知道,观察的理解性直接受观察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论是哪一种,作为教师,都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不要轻易下这样或那样的判断,而应积极引导,做好“点化”工作,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有创新的意识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如在教学《明月》一单元时,《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让学生去说月亮,写出自己心中的月亮。我让学生充分说,有的学生描述了去年中秋赏月的情景;有的说小时候听大人讲关于手去指月亮,月亮会割人耳朵的故事;有的想和月亮玩捉迷藏,有的想到月球上去建一个城市,让那么无家可归的人去居住,还有一个学生讲了月球遇险计,甚至还有一个学生想像了月球和别的星球发生了大撞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些想像很离奇,并且有些消极,但不应该轻易地下正确与否的判断,对这种创新思维应予以肯定。

2、求新求异,操练思维

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是作文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操练学生思维的机会。如我利用每天的早读10分钟,读一些新闻报道或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了这则新闻报道或小故事的感受。利用每周四最后一节班会的时间,让学生讲讲这一周的新发现,可以是学校里关于同学、老师的,可以是家里关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可以是社会上的大事、小事,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变化……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后一位学生不能重复前一位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逼着学生求新求异,挖空心思去想。这种独特的思维操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作文选材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作文来源于生活,创新也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平时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美好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里的关键在于“观察”。现在有许多学生观察只停留于形式,不知道怎样去观察,只满足于一般的走马观花,不能认真地去观察,这里所说的“认真”指的是要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对同一事物如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呢?告诉学生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事开始观察,如街道见闻、菜市场的景观、教室里的新鲜事、家庭的趣事等等,还要经常让学生说说观察的过程及结果,我在倾听叙述的过程中,面带微笑且态度认真,用暗示、激励、肯定的语言传递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如果遇到学生有创新的发言或者见解时,我会带头鼓掌,学生有了这样被老师尊重、被老师信任、被老师理解的感受,他们就能产生表达的愿望,才能产生新的思维。学生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找到丰富多彩的写作源泉,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广辟途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能够反应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打开人们思维的闸门,给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作文教学要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让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作文教学服务。

1、听音乐想象作文

这是在指导学生说话和写作之道,先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音响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不同的声音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是自身的特点和本质。通过声音信息,学生可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或面临什么状况,引起内心的共鸣、情感的体验以及引发更多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指导“写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作文时,先播放歌曲《国歌》,让学生通过听歌曲想象各种不同的场面,如想到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站在冠军领奖台上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发展,学生一下子想到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或看到过的场面。

2、专题采访

创设情境,巧设情境,模拟采访也是多渠道作文的一种有效形式,如采访环保工作、了解环保知识、环保意识,中国当前的环保措施以及对未来环保的设想。采访商业工作者,了解中国商业的发展情况。采访教育工作者,了解从事教育工作的性质意义,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通过采访,让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共事,与人合作。在交往中增强自身社会的能力。这样得到的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写作的个性发展。

3、童话引路作文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问题;批评;实验;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56

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物理学科的内容较亲近生活、亲近社会、亲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一、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可以先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学生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学生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激发质疑究难,培养思维批判性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究难,学生有了质疑自然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这种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敢于“挑刺”的良好品质,应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意见有失偏颇,也应先肯定其质疑的勇气作适当解释,不要挫伤积极性。

要改进选择题、是非题的教学。对于选择题,不公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还应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对于是非题,不光是简单地找出对与错,还要求说明理由,并将错误处给予纠正。还可以将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拿出来分析,适当编制改错题,让学生接触一引起反面材料,进行“改错”练习,也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三、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鼓励独创,培养思维独立性

传统的物理习题中巩固型、难型习题较多,这类习题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型习题的练习,如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某一物理规律或测定某个物理量等等。这种设计型习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帮助。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有创见的想法、独特的解法,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一遇问题便急于发问,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的毅力;有的则解题缺乏自信,爱对答案。对于前者,教师应仅作提示点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马上作详细解答;对于后者,则可通过一些解法错而结果对、解法对而结果形式不同的例子,说明对答案并不可靠,促使其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实践活动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六、理清思路,培养思维逻辑性

教师应首先注意讲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应分明,必要时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例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两类问题时,即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或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分析这两类问题时,要抓住力与运动状态的紧密联系,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关键找出联系力与运动的中间桥梁加速度,作出分析问题的简单流程图,使解题脉络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为培养思维逻辑性,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物理量、解题根据等作扼要的文字说明十分必要。此外,重视物理说理题材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也是有好处的。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How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Liu Hui-yun

【Abstract】Geography course is basic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t i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an not be replaced. How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is geography teaching workers pres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nov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ure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 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尊重差异,发展个性;鼓励质疑,促进思维;启发想象,激发创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高科技时代,由于人的千差万别,所以个性特点也就不同,尊重学生个性,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天赋,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发展的自信,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和谐地发展,使他们的某一方面达到或远超过一般水平,这是个性发展的规律。对于学生比较专注、思维能力强又喜欢语文的学生,教师可成立语文兴趣小组,设计一些思维性强、思路开阔的问题给学生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善于动笔的学生,如学习《陈焕生上城》时,大家对陈焕生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理解的可能不到位,因为学生对历史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熟悉,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材料和内容,并要求学生联系鲁迅笔下的阿Q,让学生明白中国革命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想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想像力;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同中求异,发现问题,如陈焕生与阿Q有何异同。

青少年个性潜能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他们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思路,谈想法,谈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组织开展各种技艺竞赛活动,经过活动环境的锻炼,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质疑,促进思维

质疑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生疑,保护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提出的问题很幼稚,也要加以肯定、鼓励,消除学生怕问的心理,使学生肯把学习上的问题向老师“曝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提出问题,俗话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如在学习《报任安书》一文时,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司马迁在此文中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激起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疑问:“身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感情为何如此激动呢”?有了这些疑问,他们便会主动地去读课文,积极地去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质疑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启发学生从内容联系、写作意图、文章思想和文章题目等方面提出问题,突破性地发现关键词语、重点内容,促进学生自己动脑,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思索问题,最后获取思索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善问、善思的具有创造性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追求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行答辩解决,以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体探索作用,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自行解决时,教师应加以点拨,启发他们析疑、解疑。

三、启发想象,激发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心理现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教《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放映一段荷花录像资料,再配合优美而有诗情画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境界。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想象,讲出自己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个个讲得绘声绘色,把荷花的美描述得如诗如画,独具个性,使人大开眼界,不得不惊叹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诱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让静态的文字符号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如教《再别康桥》时,教师可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乐,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景象,学生神思飞扬,如临其境,不知不觉地步入诗情画意之中,感受诗人对康桥真挚而深沉的恋恋不舍之情。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插图,让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使图活动起来,使文字生动起来,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为理解语言文字提供凭借。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才能,如教《艺术创造的天地》一文后,可这样延伸:“对于熟悉的诗歌,我能不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为学生营造最佳思维氛围,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少一分匠气,多一分灵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向永久.听说能力的培养还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2]张彤辉.张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0.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引 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新的挑战,更加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变化性也大,在此时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最好。可以说,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间。然而如何在教学压力倍增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中学老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其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较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也有不少益处。首先,数学问题最终都是来源于生活问题,而若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也就能够训练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去解读生活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高频率的类似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 营造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所谓宽松的环境不仅仅是指师生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指老师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需要一个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犯错、得到指引、 改正、再实践、再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对新的行动也更加有动力。如果学生一犯错,老师就给予批评或指正,甚至挖苦等等,学生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会将精力都放在如何不挨骂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更加重要。可见,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人脑的创造性最强。而老师最迫切要做得,就是将学校的学习环境营造得快乐轻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愉悦中实践,犯错后轻松积极的调整改正。

(二) 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最佳的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实地测量不规则操场的面积、调查本市最低收入人群的日常花销水平、测量当地水中细菌含量等等。生活实际与实践经验仅仅与创造能力相联。如果老师一味地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相反,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一旁进行必要时的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动手、动口、动脑,一步步的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

(三)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思维的大门,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细致的有重点的观察,提取出重要信息,是良好的观察能力的体现。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几何》内容中锻炼观察能力的部分较多。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明确的将具体的观察任务和目标告诉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观察,并且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几个步骤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把学生分层学习小组进行组间交流。

(四) 培养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一个人创造能力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而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得特征。数学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发散思维的环节就是一题多解、或鼓励学生将已知题目进行改编,重新解题。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利于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即――头脑风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环节,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6人,主要解一个题目。当然,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解一道题目,但每个组要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内鼓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快速讲出来,然后由组内的记录员不加筛选的记录下来。待全部组员都表达完之后,再共同讨论这些思想的去留,最终确定出来一个解决方法,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解题。

(五) 培养逆向思维

知本求源,由果索因,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但是一种难度更高的求异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巨大作用。这一思维最好的锻炼手段就是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请学生扮演出题人、考试人等等,规定了需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需要区别于惯常的思维方式,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出题。

结 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项目。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穿插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另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以及同学的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刘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吉林教育. 2012(05)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搞好科技创新需要大量具备高超创新能力的人才。初中化学教学属于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深造和开展社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化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1.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创新就是要与先前产生差别。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中是否能够做到创新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即学生有没有要创新的想法。想和愿望是具备创新意识的条件,学生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例如,在讲述空气这一内容时,学生都清楚地知道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也知道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化学物质的来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氮气占空气百分含量的78%,就理论值而言,在空气中生长的植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氮供给,为什么农民伯伯还要为这些植物施加氮肥呢?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总,学生的答案形式多样。学生的回答虽然缺乏科学合理性,但是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意识。实际上,氮气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是分子形式,以这种形式存在的氮是不能够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的,必须经过加工使氮转变存在的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鉴于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就会形成有关的化学概念和知识,加深记忆,进而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1.2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激发

目前,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已经由传统的平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立体形式,并且由静止转换成动态,由单纯的文字教学发展到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述离子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欣赏到在传统课堂上见所未见的图像和影音,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授课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设计,突出其个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速度和效率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有很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信息储备和知识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初中化学中安排的化学实验多半是基本操作实验,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实验进行设计安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这一内容时,气体的制备和所用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动手进行气体的制取(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验证方法等)。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小细节处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点形成网络和进行合理应用。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思考,并进行相应的创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注重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有较为充足的精力,但是注意力却难以集中;虽然具备很强的求知欲,但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让学生持之以恒。因为学生对于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安排一些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胜心理,即希望自己比其他人强,一旦学生发现自己某个方面有优势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鼓励,让其继续进行探索。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很有帮助的。

2.2增加化学实验

化学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依据。所以教师要适当增加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操作,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索。在实验中,学生要随时注意实验的进度及实验的安全性,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培养能力。例如,在厨房中有食盐和碱面两种白色的粉末,请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区分。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观察、多学习、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结语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现代生活和生产的要求,更是化学教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一、以创新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

对学科的兴趣便是对学习的最大动力及刺激力。那么如何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呢?这是个很现实并且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能快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的课堂是生动精彩的。因此,课堂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氛围,可以是具备童趣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趣味的游戏环节等,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教学《负荆请罪》这课时,可以将教学程序设计成为:给学生足够的熟悉课文内容、故事发生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及语言表达,接下来给学生们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引导他们在动作上可适当的发挥,然后让他们对此故事进行演绎。也许会有学生因为害羞而怯场,这时候教师就应当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有信心能做好,也许他们不能够表现的十分出色,但是对于他们的勇气仍应给予嘉奖。而对于同学们所演示的自己想象的动作和语言,教师也应当给予及时的认可。由此,便可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立体地明白课文内容,从表演的语言、动作中明白蔺相如的大度及明辨是非,廉颇的敢于承担错误的坦率精神,还有他们那份深深的爱国情怀。教室里的欢乐气氛是由学生高昂的兴趣所激起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爱国情怀。当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学生们兴趣正浓的时候提问“如果廉颇不明事理的一直找蔺相如麻烦,那么蔺相如又该如何应对呢?”这样,就会使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能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大量创新资源挖掘出来并将其用来营造气氛,巧妙地设置问题,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并且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另外,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示肯定及鼓励,应当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给予充分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就感,而且他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进行具有创造意义的活动。

二、用设计探索机会的手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依靠发掘创新思维所创造的。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够依据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件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创新思维就是能够产生出闻所未闻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比如,面对看图写作的课程时,以图中的“蝴蝶”为对象发挥想象,自己命题写作。在学生动笔开始写作之前,教师应该就蝴蝶所准备的资料对大家介绍蝴蝶一生的结局,以及相关诗句等。在介绍完之后,学生对其有了基本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迅速进行构思。这样,就可以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话可以写,并且能对蝴蝶的优点进行赞美。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在少部分同学认为蝴蝶的一生活的毫无价值,整日无所事事,流连花丛,不思进取,最终碌碌无为而终,并且由蝴蝶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此自圆其说的文章也不乏智慧的火花闪现。由此可见说,语文教学担心的不应该是学生做不到,应该是教师会“想”不到。这里所说的“想”,就是给学生一个设计探究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我价值,这是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体现教学能力的绝妙舞台。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大胆想象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摘 要: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挖掘与创新思维的锻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职业教育阶段求学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初中和高中相比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并不高,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并非要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挖掘与创新思维的锻炼。那么,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和谐的教学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悲戚的情景会导致学生出现痛苦的情感,积乐观的情景会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愉快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的教学情景,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为课本剧,并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这既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

采取以上的方式,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再枯燥、无趣,而变得丰富、多样,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作为礼物来接受,不能让学生将其看做艰苦的任务”,基于这一因素,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设置好适宜的情景,催生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着直接的影响,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那么必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谈创新了。反之,若能够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敞开大门。

例如,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可以将重点问题放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杨修的死因;第二,我们可以在杨修身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被迅速的激发出来,并将这种兴趣带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构建出一座桥梁,种种实践也证实,只要教师能够采取适宜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重视发现与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需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与读书时间,并积极的将合作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从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从他人的思路中得到启迪,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一种独到的见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萌芽,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间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俗世奇人》的教学过程中,在讨论“杨巴”与“杨七”“奇”的地方时,就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分析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杨七这种埋头苦干、真才实学的人,也需要像杨巴这种随机应变与圆滑世故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之外,教师需要随时的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砍看法,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方思考,发展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对于学生而言,想象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知识有限,但是想象力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职业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强化了这一认识,因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考虑到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可以多创设一种幻想式命题作文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入适宜的情景中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可自由自在的翱翔,无拘束的进行思考。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内容,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观察,深入的体会到文章的意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与想象,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重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习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意义构建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信息的构建者,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师的引导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同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要意识到,学习的目标并未简单的达成认知目标,而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继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以及促进者,在预习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好相关的资源、经验与情境,联系教师的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充足,丰富他们的构建经验。由此可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清贫》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让学生从“是怎样的人”这一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预习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出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来安排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雯.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

[2] 张瑛.构筑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2)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的进步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则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更是有着其自身的学科特色――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化学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重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重视磨练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意志。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者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一、构建创新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弄清楚学生创新动机的由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目标,释放创新激情,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的“善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唤起创新意识,并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驶下深入地了解化学实验。

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充满着好奇。他们认为,化学是一门比较陌生,但有着神秘感的学科,尤其是“善变”的化学实验吸引着他们。正是这种好奇心成为推动学生热爱化学的动力,他们就能主动去钻研,或可能会提出某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做出某些奇怪的事情,教师应抓住时机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与创新,并可适当地给予鼓励。例如在讲解《碱金属》实验时,按教材中的实验规定,学生应只切一小块金属钠投放到水中进行观察,但却有个别学生故意切下较大的一块金属钠放到水中,结果引起燃烧爆炸,幸好没有引起事故。针对爆炸这件事,以往经验肯定是先训斥一番,然后再进行理论教导,但是这次我改变了教学策略,我不仅没有责怪他,而是要求学生去分析爆炸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资料查阅后,有的学生设计了好几种方案,并进行比较与选择。如采用大块金属钠实验,可以看到更强烈的反应效果,但比较危险,可以在室外空旷处进行实验,同时需做好安全防护,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只需切一小块金属钠进行实验即可。

恰当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化学实验的神秘面纱,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驶下诱导创新意识的深入发展,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

二、诱导问题意识,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学习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深入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氨气》时,学生对“喷泉”实验现象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的成因,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气体是否也能形成“喷泉”实验等问题。在课后,有的学生找出了“喷泉”实验的关键要素,提出其他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利用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做“喷泉”实验,但需要把水换成碱溶液等。由此可见,学生在实验中极易产生“问题欲望”,教师应该顺水推舟,启迪学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新教材实施以来,我们发现新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情境素材,作为教师应该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畅所欲言,诱导学生的“问题欲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如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教材实验:测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显酸性,如果散发到空气中有哪些危害?对于这个小实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二氧化硫的颜色、状态、气味以及危害等方面进行问题诱导。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人睁不开眼;有的说会中毒;有的说庄家、建筑物会受灾……对此,我们还可以进行深入启迪,例如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危害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三、激发思维创新,促进能力发展

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教学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原来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水平,而是提升到化学实验能力层次,这里的“能力”包含了对实验的理解能力与对实验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的。

化学实验与探究教学为教师为学生重新定位了角色,教师是问题的引导者,学生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探究的主体,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如教学《实验基本方法》时,我刻意准备了酒精灯、分液漏斗和铁架台,检查水的气密性:一个插有单孔赛的烧瓶,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用手掌捂住烧瓶,能把烧瓶中的气体“赶”出去,观察气泡。可是冬天手冷,没有效果,我就启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同学想到用酒精灯加热。“如果不用酒精灯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用注水的方法”,果然成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如,在教学《原电池》时,在向学生讲解了原电池的原理后,要求学生课后根据其原理自制“电池”。有的学生用玻璃茶杯、铜丝、铁丝和小灯泡做成一组电池,虽然不美观,但能亮起来。有的同学用缝衣针、水果、指示灯做成“微型电池”,还有的同学将家里的旧电筒改制,让其重新发光。在这些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实践,无疑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撮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有所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进.谈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4).

[2]孙茜.创新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需要[J].考试周刊,2010,(4).

[3]赖学根.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才智,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