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遗传学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构成人的因素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归根结底是物质的一种发展、一种创造。对于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人类的理想在于“永恒”,那么这种“永恒”是通过遗传和发展来实现的。遗传是在原先基础上的重新开始,发展是一种突破,是一种对永恒有意义的对于原先基础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极少一部份,促使DNA发生变异,从而被以生物形式记录下来,进入遗传。但是,它的大部分主要是精神层面,是通过人类特有的“教”与“学”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一旦,一个自然的、物质的、人的生命诞生,“造就”这个人的任务就更多地依赖于人类的“教”与“学”。从这种意义上说,“教”与“学”也是一种遗传方式,不妨将以“教”与“学”形式的遗传称为“传承”。可以说遗传造就了一个人的物质结构,传承则造就了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就人类的巩固、稳定来说,遗传和传承就够了。
然而,对人类的发展来说,遗传和传承奠定了人类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创造! 在于通过“探索、思考与实践”实现的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突破和发展的可能,人类的发展史是人类的创造史,创造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人是由遗传、传承、创造来造就的。在遗传上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尤其是一个健康完美的大脑;在传承上人们希望树立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强盛的能力;在创造上人们希望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够改进自身和改造世界、主宰世界。也许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类“永恒”的理想。显然,如果缺失传承这一环,“人”就不称其为人了,人类也无发展可言。
“狼孩”的启示
一般而言,最容易造成传承风险的是从出生离开母体开始的智能开发的前期。这一阶段的生命活动从以本能为主导逐渐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志,直至形成个人特性。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脑细胞数量在出生以后不再增加,但出生时脑细胞尚未长好,神经网络尚未建立。出生后的这一时期是神经细胞成长和神经网络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而且速度奇快。人的智能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和显现,大脑发育基本完成定型。过了这一阶段有些智能的开发就变得不可能了,比较突出的如语言能力,下面讲述的“狼孩”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
智能开发的这种时间性就好像存在一个“开关”一样,只是有些智能“开关”关闭的时间较早,有的较迟,关闭的时间有一定的宽度,关闭以后就再难开启了。这里以语言智能开发的关闭时间,确定为智能开发前期的结束。当然这一界定的确切时间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从“狼孩”的例子可见这一时间至迟在7岁前结束,大约在5~6岁之间。
“狼孩”的发现是在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当地的人们在入夜时常看见有三只大狼出没,后面跟着两个面形和体形像人一样的“怪物”。“怪物”用四肢奔跑,叫声如狼嗥。事情很快传开,人们设法将三只大狼打死,一直追踪到狼窝里才看清楚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的小女孩,小的一个约2岁,大的一个约7岁。人们将她们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给小的取名阿玛拉,大的取名卡玛拉。
据传这两个孩子是出生后不久被狼叨去,吮狼奶、吃狼食。在狼群中长大,她们接受了狼的传承,具有狼的习性。1947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写了一本《狼孩和野人》的书,详细记叙了他和他的妻子抚养、转化、教育这两个孩子的经过。刚返人间,她们完全不能适应人的生活。她们昼伏夜行,白天躲起来睡觉,夜晚兴奋觅食。潜伏或慢行时手与膝盖着地,奔跑时膝盖脱离地面,改用手掌与脚掌着地。每天午夜至凌晨是她们精神最好的时候,常像狼似的引颈长嗥。平时,她们只对食物发生兴趣,对其他事物极少兴趣。她们只吃肉类食物不吃素食,吃时不是用手把食物送进嘴里,而是就地用牙齿撕开来吃。除了进食,她们没有什么情感显现。
一年后,小的阿玛拉不幸死去,大的卡玛拉两眼各流下一滴眼泪。虽然辛格夫妇想了许多教育的办法,但收效既慢且微。根据辛格的研究和记载,进孤儿院时,约七八岁的卡玛拉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2年以后,卡玛拉能直立了。4年以后,她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学会使用6个词。6年以后,卡玛拉才学会像幼儿那样独立地、蹒跚地行走,不过奔跑起来,她还得用手着地帮忙。7年后,卡玛拉才学会使用45个词,艰难地、断续地跟着学讲几句极其简单的话,仍不具有独立讲话能力。1929年,卡玛拉患病,最后不治身亡,死时约16岁,其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幼儿。结果是卡玛拉至死也没有真正学会讲话,其智力也停滞不前。卡玛拉正是因为在智能开发的前期,离开了人类社会,没能接受人的传承,却被狼叨去接受了狼的传承,造成了退化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人类的智能开发确实具有时效性,确实存在一个关上后再难开启的关闭时间。
狼孩的例证表明人类个体缺失“教”与“学”会使个别个体发生严重的退化,如果是群体缺失“教”与“学”同样会引起一个集群的衰退。整体来说人类的传承没有中断过,但局部来说也有中断的情况,历史上确有一些族群的文明与传统已经湮没。
“教”、“学”、“思”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关键词:冰雪文化艺术;冰雪雕塑;传承与发展
一、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的传承
1.健全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黑龙江的冰雪艺术文化必然会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满足各种职业、各种阶层人群对于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的需要。随着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只有广泛吸引并招纳人才,健全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我国的冰雪文化艺术才能够更加长远的发展下去。冰雪雕塑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的教育方式,还能够积极推动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发展,也可以满足冰雪雕塑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的冰雪雕塑艺术人员是我国冰雪人员发展的需要,一些高等学校应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冰雪雕塑艺术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冰雪雕塑文化,也更加懂得北方人民的智慧与热情,为以后冰雪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加强对冰雪雕塑设计与制作的系统建设现阶段,我国还比较缺乏系统的冰雪雕塑设计与制作,本篇文章对冰雪雕塑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为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黑龙江省有着上天赠与的冰雪资源,是中国冰雪最密集的一个省,而黑龙江的冰雪雕塑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首位。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冰雪雕塑上不断地完善冰雕的设计理念以及工艺水平,尤其是在老一辈的一些优秀额冰雪雕塑艺术家的带领之下,黑龙江省的冰雪雕塑艺术已经达到新的高峰。3.黑龙江省冰雪艺术项目的崛起伴随着黑龙江省冰雪雕塑文化的发展,一些冰雪艺术项目快速发展起来,比如说是雪乡等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二龙山滑雪场等一些冰雪娱乐项目和冰雪竞赛项目,还有一些冰雪国际项目也在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不断壮大。随着一系列冰雪文化艺术项目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黑龙江省冰雪雕塑文化的现状以及冰雪文化未来发展的空间。4.黑龙江省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每个行业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多多益善,要想要发展好冰雪雕塑艺术,对冰雕专业人才的需要是获得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综合现阶段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团队的发展情况来说,具有专业素养的冰雪雕塑技术人员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培训经验的冰雪雕塑技工,甚至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类院校的在读学生。雪雕塑艺术团队的大多数人员虽然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是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有培训,所以很多人员的作品与世界一流级的冰雪雕塑左右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冰雪雕塑文化艺术的发展
王景富老师工作于哈尔滨学院,他对黑龙江省的冰雪雕塑文化颇有研究,曾在2005年编撰了《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这本书对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比较系统的剖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文化的起源以及在现代冰雪文化的发展情况、伴随着冰雪文化出现的一些衍生项目以及冰雪文化的载体等等。近些年来,随着一些高校渐渐开设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比如说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等,积极开展冰雪雕塑艺术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冰雪雕塑文化,也更加懂得北方人民的智慧与热情,为以后冰雪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哈尔滨的冰雪雕塑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龙江省的一些高等院校应该积极配合,对冰雪雕塑艺术进行定向培养,系统地开展一系列的课程,比如说冰雕艺术设计、雪雕艺术设计、冰雪雕刻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设计制作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的专业,培养大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不断对冰雪雕塑文化进行探索。在进行黑龙江省冰雪雕塑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冰雪雕塑专业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冰雪雕塑技术手段,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冰雪雕塑作品,促进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发展需要有创意的人才,一些高等院校应该积极配合开展冰雪雕塑课程,满足冰雪雕塑文化人才的需要,而且冰雪文化必然向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也会满足各种职业、各种阶层人群对于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的需要。随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文化艺术的迅速发展,在冰雪雕塑人才培养方面一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只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才能培养出更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冰雪雕塑艺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尽量满足冰雪雕塑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些高等学校的冰雪雕塑教育人员应该重视冰雪雕塑课程,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促进我国冰雪雕塑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冰雪雕塑文化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文化,但现阶段在冰雪雕塑文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冰雪雕塑设计与制作,冰雪艺术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但整体来说,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冰雪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众多优秀文化的沉淀,伴随着冰雪雕塑文化,众多的冰雪艺术项目也在迅速的崛起,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黑龙江省冰雪雕塑文化的现状以及冰雪文化未来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冰雪雕塑人才培养方面一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只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才能培养出更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冰雪雕塑艺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王景富.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李鑫泽.冰雪雕塑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新形势 四川地区 彝族文化 发展探究
一、回归本土,突出区域性知识的挖掘与表达
面对民族传统文化消逝和异化程度不断扩大和加速,四川境内彝族作家、诗人更深切地体会到守护和记录本族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紧迫性和责任感,进而从原始文献的资料库和民间艺人的记忆库中挖掘潜藏着的有价值的题材, 尽量给受众提供富有经验性或启示性的“厚重”的文本。这种努力, 我们可以从《厚墙裂痕》、《杉烧雪葬》、《高原上的土豆》、《五月的蓝》, 以及《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吉狄马加的诗》、《阿库乌雾诗歌选》、《马德清诗歌选》、《倮伍拉且诗选》、《阿苏越尔诗选》等文本中看出新的格局和动态, 它们为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地方性知识。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采用全知全能式的“ 实录”来演绎史实, 描写了神秘的奴隶制度社会形态和生活风貌, 叙述了奴隶制社会条件下族群的人生境遇和生命历程,再现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从盛到衰的过程,展示了浓郁的凉山彝族风土人情和文化要义。 《厚墙裂痕》中蕴涵着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 这是小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如文本中涉及到的火把节、彝族年习俗, 彝族人的等级分化和隶属关系, 黑彝、白彝的由来, 民间音乐、民间法律,原始宗教, 各种传统规矩等, 都是一方特有的地域性知识, 颇具异质性。
二、注重人本,开创颇具文学与人类学的知识
在新世纪四川彝族文学中, 一些文本也站在文学人类学的高度, 开始关注文化身份和人文伦理, 正确识别文化差异性, 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 探讨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命题,建构含纳民族特质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传统。阿库乌雾的诗集《密西西比河的倾述》是阐释人类学与美学人类学的结合体, 一方面, 尝试着用跨国界视野来追寻美洲古昔文明的荣光, 另一方面, 自然地用比较诗学来猜想和解读印第安文化。贾瓦盘加的母语长篇小说《火魂》对现代生活的书写, 现代彝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是及时的, 也是透彻的。因而, 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小说主要描写新时期一位像火把一样光明工作的彝人县委书记――主人公沙玛木呷。在他短短的几年任职中, 沙玛木呷书记不追逐名利, 始终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点点滴滴都从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做起。回家探亲他坐班车、车祸现场有他的身影、抓捕歹徒现场有他、勘察资源他带头、劳作群中他默默滴汗, 群众疾苦面前他泪流满面, 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火把书记。因为他像火把一样照亮别人外, 从未为自己的私利谋过一分利。彝人崇火, 因此彝汉群众都敬称他为火魂。他对贪污腐化行为横眉冷对,对群众的生活疾苦呕心沥血, 最后他双手血肉模糊地倒在了抢救将要被洪水冲毁的万亩良田的救灾现场。他被送往省城治病的夜途中群众打着火把自发来送行。车内昏迷不醒的沙玛木呷, 头枕着九岁儿子的小手, 泪不断地从他的脸庞上滚落。车渐渐地从山岭县群众的眼中消失时, 人们哭泣出了声,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火把书记再也回不来了, 他得的是胃癌。这是小说的结尾, 也是的起落。整篇小说闪现着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原力,并把人放置在动态的社会中裸呈人的本真和敞亮人的灵魂, 具有普遍的人类学意义。
三、强化根性,多角度重建与反思
在表现根性文化题材时, 彝族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较为明显, 似乎女性作家对自我性别意识更加关注, 而男性作家却相对热衷于异性的依恋和幻想, 主动参与到根性文化的反思与建构的行列之中, 呈现了外部眼光的另一面。女诗人鲁娟的女性题材作品包含了她对母性文化的理性反思与深度建构, 还有对新的诗美风格的追求和倡导。女作家阿蕾一直倾力乡土题材, 关注女性的喜怒哀乐和人生命运, 从女性视角的镜像去发现根性文化的优劣, 探索异质性文化的建构。她从故乡获得的不仅是独特的生活内容, 故乡,塑造了她最初的人格和对自然的感受力, 乃至于后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与生养她的土地有关。《放猪娃的伊甸国》、《我的山村小学》、《外婆》、《干亲家》等散文篇什, 逼真地保留童年生活的原生形态原初感受,并努力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与观照逝水流年, 读来朴实、自然、真纯, 真善美的情愫流溢在抒写彝乡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中。就母性题材而言, 男性作家的文本要大气、豪放和厚重一些。时长日黑的母语散文集《荞花魂》和俄尼・牧莎斯加的诗集《女妖》便是例证。《荞花魂》不仅开创了彝族母语散文的先河, 而且在沉思彝族传统美德的同时, 也对根性文化的原型意象、抒情主题进行了展演与重构。作家以饱满的激情, 朴实的语言,多元的形式, 描写了彝乡浓郁的风土人情, 倾诉了对故乡和族群的深情怀念, 包含了丰瞻的人生意蕴和审美内涵。《女妖》则是从人类学的视野, 洞察、思考彝族根性文化的溯源、变异、重构和发展, 潜藏着深邃的意象和睿智的思想光芒。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 从内心世界进行自我解剖, 重新发现禁锢着人们思维定式的传统观念的症结。在文化变迁中, 彝族文化不能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始终处于边缘化, 甚至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 面临更多的挑战。因而,“女妖”这一代表女性价值的独特的经典文化意象, 留给后人的不仅是“ 美丽的梦幻”,更是“美丽的忧伤”。这种前瞻性的先锋意识和现代审美视角, 对于重构彝族文化指明了方向, 从而使其文本更富有崭新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中医是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比西医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医在近一个世纪以内,可谓步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及科学的冲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科学的发展神速,使得整个世界的评判标准几乎都与其比肩,成为了普遍价值观,而中医的发展和特点正好与西方科学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更加注重人文、道德理念,层次更深,涉及面更广,若是硬用目前的科学体系来评价,这本身就显得不“科学”。该文尝试,从现代物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角度研究中医发展,并且分析三者之间的连带关系。
1 现代物理学与中医
物理学在近两个世纪内迅猛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科学”理论的奠基者,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下属分支学科:力、热、光、电、以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量子物理等等。纵观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不难得出所有学科都是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研究客观、自然世界从而获取最终规律”,大到天体,小到物质微粒[1]。而中医自始至终也是在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发展(生老病死)是与整个自然相通的,即通过整体性的角度,结合生命存在、经历的经验提取出整个宏观的规律。从这一点上看来,物理科学与中医是一致的,不矛盾的。例如,物理学在研究气体压强、温度的关系时,利用的是统计平均的原理,认为大量的分子撞?羟奖诓?生了压强,而某一个分子的运动规律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又如,电子衍射(诺贝尔近代物理十大实验之一),完美的验证了德布罗意关系,在大量粒子通过了双缝之后发生了明显的衍射现象,这是从单一粒子的运动中无法获取的规律。中医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都是在围绕着整体性规律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做了出具体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有如此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可见,自然界的阴阳无时不影响着人体,人体的阴阳必须适应自然界,与自然天地相应,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调整,当年亚里士多德被奉为神明,他的理论屹立不倒,直到伽利略出现才产生了新的“真谛”。建国之初,西医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医受到排挤,原因在于西方的科学无法证实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笔者看来那是由于物理学本身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随着物理学仪器的发展,经络、穴位已经被测出,才证实了中医是正确的。所以,物理学不仅仅不与中医相违背,更是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目前在欧美国家,中医诊所随处可见,西方科学并不排斥中医文化。另外,中医的发展也给物理学提出了很多难题和宝贵的研究思路。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可以让科学更加迅速的发展。例如,中医阴阳学说有,相生、相克理论,太极理论与物理学中正负电荷、两极相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中,中医思想更是有指导作用。中医看病讲求望、闻、问、切,一人一方,把脉之后再给药,因地制宜,不同条件不同的变化。经典物理学中的牛二规律在量子物理光电效应中全部废弃,为何?情况和条件不同怎能一齐对待。
2 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道家、佛家、儒家文化体系所衍生出来的,注重精神建设,道德内涵的一种文化体系。道家修真,佛家讲善,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是更加细化的道德标准。这些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修养,貌似和生命、物质并没有关系,实则不然。现在物理学已经可以测定人脑所发出的思想是一种脑电波,那么也就彻底打翻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隔断。
典籍《黄帝内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始终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自古道家炼药、炼丹并提出之则灾“摄生”和“养生”的概念,可谓是中医最早的雏形了。《老子》: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与“病病”的关系。“病病”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佛家重因果轮回,种善因、得善果,强调净化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神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疗法。很多癌症患者根本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精神可以知道导致人的器官衰竭,直至死亡。这点在西方医学中也是被认定的,可以称作心理学影响。很多人称北大哲学系是出寿星的地方,何解?参透哲学的人往往心态豁达,对万事看淡,不淤积情绪,不执着得失。《景德传灯录》中说“安静闲恬,虚融澹泊”,“对境心常不起”,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心常欢悦,无不适之事。”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健壮人格,与中医养生理念的养心一致。
孔子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老师,其思想波及范围是整个亚洲、世界,而非仅仅中国。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用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到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3]。
现代法律仅能约束其行,却不能约束其心,而“心”才是一切的源头。目前全球范围内,药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务人员道德问题究其根本都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问题。病从口入、纵情,人们能不能约束自己靠的不是物质的管制,而是自制。传统文化为中医植入了核心的价值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医才能发挥最大的能效。近年来随着西医的发展,更多的中医被迫走向了中西医临床,放弃原有的医学理念,剩下的仅仅是皮毛。若要光大中医,必然要先恢复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见图1。
3 三者之间联系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肿瘤坏死因子-α; 超敏C反应蛋白; 肺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17.3.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40-02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作为一种高发、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支气管哮喘发病和加重的原因较复杂,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炎症反应是哮喘发作的本质。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hs-CRP参与哮喘发病的机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从单一指标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展开,关于TNF-α和hs-CRP动态联检对于哮喘评估价值的研究仍较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TNF-α、hs-CRP在支气管哮喘病情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并结合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上述指标对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有关诊断、治疗标准确定本组46例研究病例(哮喘组)[2],全部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其中男28例,女18例,全部为成人病例,平均年龄(38.7±3.1)岁。纳入标准:(1)均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剔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内分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3)排除结缔组织、活动性肺结核病史者。同时筛选笔者所在医院健康志愿者40例纳入正常对照组,入组标准为:(1)入选前2周无急慢性细菌性感染史及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2)既往无心肺疾病史、吸烟史。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其他社会学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案设计 两组所有入选者均于入组当日清晨取空腹静脉血检测TNF-α及hs-CRP浓度值,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病情状况选择合理化综合治疗方案直至病情缓解,于出院当日晨再行抽取静脉血检测TNF-α及hs-CRP浓度值,比较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hs-CRP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同时进行相关基础肺功能指标测定,评价治疗前后TNF-α、hs-CRP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1.2.2 检测方法
1.2.2.1 基础肺功能测定 采用德国耶格公司HI-017肺功能仪进行,所有受试者测试前休息10~15 min,未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均测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用力呼吸肺活量(FVC),重复测定取最佳值,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所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1.2.2.2 血清学试验 所有受试者标本采集均在清晨空腹下进行(抽取肘静脉血5 ml作为标本),EDTA抗凝后以3000 r/min的D速离心15 min,分离血清置于EP管中冻存(-80 ℃)待检。血清TNF-α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科赛斯公司提供,双管平行试验标准曲线计算TNF-α值;血清hs-CRP含量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德国罗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s-CRP水平正常参考值为0~3.00 mg/L;以上操作步骤均按说明书,注意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满足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的均数比较行t检验,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行Pearson分析,P
2 结果
2.1 哮喘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hs-CRP水平及肺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急性发作期),哮喘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2.2 哮喘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与基础肺功能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17,P0.0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TNF-α值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r=-0.679、-0.634,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特异性的气道炎症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体现在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气道的高反应性以及气道的慢性炎症,如何更好地控制支气管哮喘并提高疗效,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大量研究显示,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本病的发病过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对机体炎症、感染或组织损伤及其不同病理阶段产生着不同的作用[1-4]。近年来关于哮喘患病的相关炎症因素,如前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哮喘发病及其反应机制的相关性受到学者重视,对未来支气管哮喘的预测与防治产生了重要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常常被用作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特征性标志物,除此以外,在各种肿瘤疾病的诊断与监测等方面具有临床意义。研究证实,TNF-α是一种以巨噬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共同激活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由病变本身的固有成分刺激组织细胞产生,对多种细胞、介质的生长、分化形成抑制或诱导效应,正常情况下可刺激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白介素-1、白介素-8等的释放,诱导血管内皮合成纤维细胞合成激活NF-κB,在呼吸道组织内参与炎性细胞的黏附、游走和浸润,从而加重气道炎症[4]。有文献报道,血清TNF-α的水平可用来预测局部炎性病变的进展和转归。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期反应指标,通过超敏感方法所测得,以极微的含量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文献[5-6]报道,hs-CRP含量变化与机体炎症、感染等病理损害有关,其往往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或免疫反应等刺激下表达增殖,表现为相关机体组织中含量的增加,从而在局部或全身炎性病变控制评估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本组研究采用开放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案,从分析TNF-α、hs-CRP在支气管哮喘病情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与基础肺功能的关系角度作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TNF-α及hs-CRP水平较健康人群是明显增高的(P
综上所述,TNF-α与hs-CRP的表达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病变进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指标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病情发展及控制的关联指标,临床对TNF-α与hs-CRP的动态联检可以体现病情异质性、评价疗效并指导评估预后。
参考文献
[1]覃宏志.[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08-110.
[2] Bush A,Fleming L.Phenotypes of refractory/severe asthma[J].Paediatr Respir Rev,2011,12(3):177-181.
[3]方丽萍,赵明,张鹏鹏,等.难治性哮喘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及其与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1(7):55-57.
[4] Reissig A,Copetti R,Mathis G.Lung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prospective,multicenter,diagnostic accuracy study[J].Chest,2012,21(15):2098.
[5]叶永玲.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外周血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28):42-44.
1.巴氏小体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2.下一代测序技术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及进展
3.遗传学教学中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理解等位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4.果蝇唾腺多线染色体研究进展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5.以人类血型为遗传学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6.表观遗传学药物的研究进展
7.表遗传学几个重要问题的述评
8.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
9.小鼠毛色遗传的控制机制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10.肝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和表遗传学研究
11.景观遗传学原理及其在生境片断化遗传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12.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的遗传学教学架构及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13.认知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14.我国高校遗传学教材的出版与使用现状的调查
15.表观遗传学:生物细胞非编码RNA调控的研究进展
16.表观遗传学视角下运动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分析
17.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整合课程探讨
18.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19.癫痫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20.不仅仅是遗传多样性:植物保护遗传学进展
21.利用文献精读教学新模式优化遗传学教学
22.2015年中国医学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
23.发展行为遗传学简介
24.光遗传学技术应用于动物行为学在神经回路中的研究进展
25.表遗传学推动新一轮遗传学的发展
26.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7.糖尿病肾病遗传学研究进展
28.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
29.浅谈高校《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0.2015年中国微生物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
31.利用经典文献优化《遗传学》双语教学
32.孟德尔豌豆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33.表观遗传学在肺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34.人格行为遗传学研究的两类取向
35.害虫遗传学控制策略与进展
36.表观遗传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37.阿尔兹海默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
38.胃癌遗传学及表遗传学研究进展
39.遗传学在胆管细胞癌发展中的重要性
40.子痫前期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41.行为遗传学: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研究
42.遗传学史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
43.男性不育的遗传学评估
44.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干细胞
45.开放式教学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46.表观遗传学调控与妇科肿瘤发生、演进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47.规律运动干预人类衰老过程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48.表观遗传学及其在同卵双生子研究中的新进展
49.分子群体遗传学方法处理鲤形态学数据的适用性
50.番茄果重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51.遗传学教学中遗传学史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52.景观遗传学:概念与方法
53.孤独症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54.肺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55.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56.遗传学课程群的设置和思考
57.《遗传学》课程的建设与优化
58.表观遗传学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59.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
60.肝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61.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
62.表观遗传学在淋巴系统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63.大肠癌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64.重视经典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65.植物化学遗传学:一种崭新的植物遗传学研究方法
66.关联分析及其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67.表观遗传学及现代表观遗传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
68.三阴性乳腺癌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现状
69.构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改革
7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遗传学检测研究进展
71.钉螺遗传学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72.羞怯:来自行为遗传学的观点
73.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及实践
74.“教学、实践、科研、临床”四位一体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75.国内高校遗传学教材发展研究
76.男性生殖遗传学检查专家共识
77.肿瘤表遗传学研究的进展
78.创新性遗传学大实验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
79.白内障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80.遗传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
81.表观遗传学在木本植物中的研究策略及应用
82.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正向遗传学手段在基因定位研究中的应用
83.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遗传学兴趣的教学途径
84.从表观遗传学开展复杂性疾病证候本质的研究
85.蓝藻分子遗传学十年研究进展
86.建设遗传学课件体系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87.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88.原发性肝癌的表观遗传学及其治疗
89.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
90.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91.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
92.与闭经有关的遗传学问题
93.多媒体教学在遗传学“三点测验”教学中的实践
94.一个实用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软件包——GENEPOP3.1版
95.论从“肾为先天之本”到“中医遗传学”
96.《遗传学》多媒体教材的编写与实践
97.肺癌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98.无创性产前遗传学检测研究进展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
【关键词】临床 医学遗传学 实验课程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揭示各类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急性传染病和流行病逐渐得到控制,遗传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1]。早在1992年,美国已公认“医学遗传学”为一门医学专业[2]。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完善的针对人类遗传病的临床遗传学科和诊疗服务体系。仅北美地区,就有数百个实验室提供针对数千种遗传病的检测服务[3]。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医院结合计划生育逐步建立起婚前检查门诊和遗传咨询门诊,临床各科的遗传医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4]。尽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遗传学仍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但它涉及到许多临床问题,在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纵横贯通的桥梁,通过它,医学生们才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去领悟更新、更深的分子医学知识;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密切互动,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它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本着服务于临床这一原则,密切结合临床,才能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5];另一方面,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医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去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遗传疾病和遗传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经费的投入不足,开设实验课的空间及时间都受到限制,大部分开设医学遗传学的学校,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未给学生实验、实践的机会。我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历年来医学遗传学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没有安排实验,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作为一所地处桂西南落后地区的高等民族医学院校,除教学科研外,我院还兼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缺乏遗传病诊疗服务的桂西南落后地区而言,进行面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建设,在教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遗传诊疗服务,以提高当地人口遗传素质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对遗传病诊疗服务的需求,开设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势在必行。
前几年,我们学校新办了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在检验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去年开始在五年制本科的其他专业和检验专科中也增设实验课程,实验课内容在各专业之间略有增减,课时控制在18-27学时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课程如何安排是值得思考的的问题。本着面向临床的目标,我们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贴近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开设很多的实验内容,因此就存在有实验内容的选择问题。目前的医学遗传学主要包括群体和家系、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和社区优生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对某个实验的认识,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因此,我们把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加以归类。
1.1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是研究医学遗传学的传统方法。为帮助学生认识遗传规律,我们开设了群体遗传学实验的人类部分遗传性状的检查和系谱分析实验各一次;以苯硫脲尝味实验为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通过绘制系谱图和进行系谱分析,加深学生对单基因病的各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的理解,并初步掌握遗传病发病风险估计的基本要领。
1.2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部分,即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
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是目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核心之一。染色体分析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中的基本技术,国内的教学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遗传学实验室,都是以染色体的诊断为主体,通过采用以染色体分析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来进行遗传疾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本着面向临床这一原则,特别是针对临床检验专业,我们把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细胞遗传学部分。根据我院遗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我们开设的具体内容为:(1)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和G显带核型观察及分析;(2)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3)人类染色体G显带、C显带标本的制备及观察;(4)人类异常染色体核型观察与分析;(5)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通过对以上这些实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熟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了解各号染色体G、C带带型特点;熟悉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训练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染色体的能力;掌握部分人类常见的异常核型的鉴别方法和了解某些罕见和重要染色体病的核型特点。
1.3 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
从临床角度来看,结合上述实验而进行的遗传咨询则是极其重要的实践形式,通过这一形式,可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2 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要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引导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实验教学的水平与实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视频互动网络实验室向学生展示遗传病录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遗传病与遗传性状的存在;用案例教学法构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遗传病病例中,灵活运用遗传学原理解答临床实际问题,增强临床意识,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学习。达到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基础理论的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充分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技能训练。一般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学时,许多实验操作课外完成的步骤多,例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整个过程需要经历采血、培养、加秋水仙素、制片等过程,培养时间需72小时,课堂计划3学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必须在课前进行细胞培养,计划内的3学时仅是学生的制片。如果实验教师事先做细胞培养准备,学生无法参与实验的全程,一旦离开老师的协作仍然无法独立开展类似实验。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总体观念,利用课外时间从实验器械和试剂的准备开始,独立操作,制备自己的染色体标本。在细胞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与医学相关的无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都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完成实验后观察到了自己的染色体标本,都有成就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实室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能。
利用我校附属医院现有的妇科和儿科遗传咨询室,让学生见习各种遗传病症状和体征,现场了解与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使现代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实习化。此外,课余或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和病人需要完善的遗传诊疗服务,因而更加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上述所实施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了遗传病特别是染色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基本的医学遗传学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应用去解决临床上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将遗传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奠定了基础。不足的是,虽然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开设了贴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所限,包括师资水平及仪器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们还无法开设分子水平的实验。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顺应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对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健.医学遗传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 罗会元.从历史的观点谈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出路[J].2008,28(5):417-418.
[3] 赵会全.美国临床遗传学进展[J] .国际遗传学杂志,2007,(10):398—401.
1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遗传学实验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遗传学理论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任务[8]。在长期的教学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在我国长期的高等教育模式下,遗传学实验课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极不适应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
1.1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比重偏小长期以来,遗传学实验课的内容、进度都要服从理论课的教学进展,实验教学视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验证和加深,忽视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迅速发展,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而总课时数却没有增长甚至处于压缩状态,使得教学内容和时间上存在较大矛盾,为了完成教材内容的完整讲授,教师不得不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目前遗传学的总课时量多为72—80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多为48学时,实验课的课时量一般为24—32学时。
1.2实验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和长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等原因,所开设的遗传学实验内容不合理。染色体操作为代表的经典遗传实验内容与分子及群体遗传实验脱节。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规律、伴性遗传规律等经典实验比重过大。内容单一具体的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少,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遗传学实验中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实验内容过少,与遗传学的发展严重脱节。
1.3受课时限制,学生无法完成实验周期长的实验一些实验由于实验周期长,只能由实验员和学生共同完成,经常发生学生对于实验内容一知半解的现象。例如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材料的预处理、固定和解离需要一上午的时间,由于课时限制,这部分实验往往由实验员老师完成,学生则从切取分生组织薄片开始进行染色、压片和显微镜观察。学生往往对材料的处理理解不深刻,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对预处理、固定和解离的影响分析不足。
1.4教学手段和考评形式单一遗传学实验课的教学仍然沿用教师先讲解、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操作的模式,考评则主要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为依据,而实验报告的抄袭情况日益严重,不足以衡量学生实验完成的水平。
2理清思路,多方位教学改革
2.1整合、优化和拓展实验内容
2.1.1整合经典遗传学实验内容、适度增加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我们赞同前人将以往多个内容比较单一、具体的遗传学验证性实验划分成4个实验模块:果蝇经典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综合实验等3个必修实验模块及群体遗传综合实验选修模块[9]。将单因子的遗传分析、果蝇观察与饲养、果蝇伴性遗传分析整合成一个6~时(2~3次实验)的综合性实验作为经典遗传学模块;将根尖有丝分裂的制片技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技术、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植物多倍体诱导技术整合成时的综合性实验(3次实验)作为细胞遗传学模块;分子遗传学模块的综合实验拓展为DNA的提取、琼脂糖电泳技术、PCR扩增技术、DNA指纹的遗传分析、生物性别决定的遗传分析等。
2.1.2实验材料多样化在生物学实验中,材料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其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教材中所选用的材料多是作者总结得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地域气候和材料种质的差异造成不便和误差。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易得的常见材料来做实验,实现材料的多样化,在课程中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选择,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材料的优缺点。例如,在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时,可向学生提供材料如大豆、小麦、大麦、玉米、绿豆、大蒜等根尖,让学生自行选择至少2种材料进行实验,并通过对自己所做实验结果的比较,找出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最佳材料和简便的实验方法,培养他们实验分析和总结能力。事实上,在多年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简单易得的大蒜根尖用于核型观察效果非常好。
2.1.3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6”中要求高校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以此为指导思想,我校在遗传学实验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在分子遗传学模块中,DNA提取—琼脂糖电泳技术—PCR扩增“三部曲”即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分子生物学实验,基于此的植物分子标记技术(ISSR标记)和鸟类(鸡)的性别判定等综合性实验效果都非常好。学生们普遍对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比较感兴趣,DNA指纹的遗传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感兴趣的植物、动物、人的DNA样本进行遗传分析,深入了解遗传标记的应用。
2.1.4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成综合性实验项目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日益发展,不少教师都承担着一定的科研项目,其中一些研究内容可适当转化成教学实验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科发展的前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作者将所承担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沙棘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分析”以综合性实验方式引入到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实验室建设方面
2.2.1仪器设备的更新及添置近几年,随着“中央级普通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的资助,我校本科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如生物显微镜得到进一步更新(新添进口Olympus显微镜),PCR仪、微量移液器、低温冷冻离心机等仪器已经能够满足遗传学实验的要求,并且已经开始申报显微镜成像系统、凝胶成像系统、梯度PCR仪等高端的仪器进入学生实验室,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不需要用手机对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进行拍照,用于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的紫外分析仪则被凝胶成像系统取代。
2.2.2设立开放实验室,制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细则,提高其使用率解决实验流程长与实验课时有限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设立开放实验室。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生物技术综合性开放实验,并制订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委派专门的教师和学生管理仪器、卫生等,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监督为辅。实施开放实验室后,一些周期长的实验(例如: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学生能够全程完成,打破老师代做的常规。设立开放实验室后,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仪器的使用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进步很快。一些重要仪器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例如冷冻离心机、PCR仪等。
2.3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延伸课堂教学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就是一个例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完成创新创业项目。遗传学相关的课题学生们一直很感兴趣,努力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展为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另外,结合专业性竞赛延伸课堂教学,例如一年一度的专业性竞赛“辽宁省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就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很喜欢的一个竞赛,笔者指导学生的作品“异色瓢虫鞘翅的色斑遗传”曾于2011年获得该项竞赛三等奖。
2.4授课手段与考核方式
2.4.1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引入实验课,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需要做演示实验时,为了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看到,往往要穿梭于学生中进行演示,有了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可制作相关视频来示范,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方便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将一些操作步骤繁琐的实验做成演示课件放在网上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4.2考评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方式需多样化和细节量化。撰写实验报告既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大学本科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因此,对于实验报告,尤其是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报告,我们要求学生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写出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要求学生对于原理、方法、步骤和结果撰写必须简洁准确,对实验所采用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后提出改进意见。另外,增强实验过程中的考察与评价。教师可事先制订每个实验要考核的项目详细列表,把实验每一个小项都列入考察范围,包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规范状况和实验结果,在考核中依据项目来评分,保证客观公正。例如,在植物染色体制片中,从取材部位的准确,材料的染色适当,染色体的分散状况三个方面衡量实验结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而且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