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发散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散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1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求知欲望。训练思维积极性

学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教学时,设置丰富的情境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热情,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高,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只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才能有精彩的展示和交流。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思维活动。

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如某班一组5名学生的单元检测成绩如下:95、97、91、98、99,试求出本次检测这一小组的平均分。很多同学按常规方法列式计算为(95+97+91+98+99)÷5=480÷5=96。教师在肯定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再观察这一组数据,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并尝试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小组讨论交流后,有的小组提出这组数据都大于90,就可以将每一个数写成90加上个位数,因为5个90除以5还是90,所以只需再求出个位数的和就可以合并出最后结果,列式计算为90+(5+7+1+8+9)÷5=90+6=96。与此相同,有的小组观察这组数据发现它们都比较接近95,其中95不用管,91比95小4,99比95大4,相互抵消,97比95大2,98比95大3,于是平均数就可以写成95+(2+3)÷5=96。

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强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来,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转换思考角度,训练思维求异性

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集中思维,而忽视了对发散思维培养,改变这种思维定式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问题,以找寻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就是要重视对求异思维的训练。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一个正方形,假设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然后在正方形内部画出它的内切圆,将其余部分用阴影表示,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需要求出圆的面积,而求圆的面积就需要知道圆的半径,但是很显然在这里用小学的知识求不出半径。这就需要学生转变一下思维的角度,重新考虑怎样求出圆的面积。学生在分析讨论、合作交流后得出,虽然求不出半径,但是可以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直径的平方求出半径的平方,即20÷4=5,这样问题自然就可以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将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很简单的解决掉,这也就显示了发散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

三、创设开放题型,训练思维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类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训练开拓解题的思路,以此启迪学生心智。同时,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空间,切忌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只有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才能得以实现。

第2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一、营造良好的发散思维氛围

氛围是教学中常常提到的字眼,关系到教学成败,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形成。同样,不良的学习氛围,也会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发散性思维培养提高重视;其次,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知识传授的模式,将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教学重心。

二、利用思想,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思想,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探究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一题多解练习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例如,语文反义词、近义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打破传统的一对一近反义词概念,让学生大胆思考更多词汇,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量,同时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养成。

三、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培养需要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基础上,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养成打下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让猫头鹰好好睡觉》,可以让学生对猫头鹰睡觉进行大胆想象,想象猫头鹰梦中的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大胆的想象过程中,发散思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四、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3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本人尝试以习题为载体,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让学生在探究习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题: 如图1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点,与竖直墙壁相切于A点,竖直墙壁上另一点B与M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C是圆环轨道的圆心, D是圆环上与M靠得很近的一点(DM远小于CM), 已知在同一时刻,a、b两球分别由A、B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运动到M点;c球由C点自由下落到M点;d球从D点由静止出发沿圆环运动到M点, 则( )

图1A、a球最先到达M点 B、b球最先到达M点

C、c球最先到达M点 D、d球最先到达M点

解析:对a球: Rcos45°·g·sin45°·ta2

所以ta = 4R/g

对b球: Rcos60°= 12·g·sin60°·tb2,所以tb = 8R3g

对c球:R = 12gtc2,所以tc = 2R/g

对d球:td = 14T = 14·2πR/g =1.57 R/g

比较ta、tb、tc、td得tc最小, 答案:C

变式1 如图2所示,圆柱形的仓库内有三块长度不同的滑板aO、bO、cO,其下端都固定于底部圆心O,而上端则搁在仓库侧壁上,三块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是30°、45°、60°。 若有三个小孩同时从a、b、c处开始下滑(忽略阻力),则( )

图2A、a处小孩最后到O点 B、b处小孩最后到O点

C、c处小孩最先到O点 D、a、c处小孩同时到O点

解析:三块滑板跟圆柱形仓库构成的斜面底边长度均为圆柱形底面半径,则 Rcosθ= 12gt2sinθ ,t2= 4Rgsin2θ,当θ=45°时,t最小,当θ=30°和60°时,sin2θ的值相同,故只有D项正确。

变式2 如图3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个固定的粗糙斜面,p、a、b、c、d位于圆心为O的一个圆上,p为圆上的最高点、d为最低点,每个斜面上都放有一小球,小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同,三个小球1、2、3(图中未画出)分别从a、b、c处无初速度释放,用t1、t2、t3分别表示小球达到d点所用时间,则( )

图3 A、t1<t2<t3 B、t1>t2>t3

C、t1=t2=t3 D、无法t1、t2、t3的大小

解析:设f为圆上任意一点,则fd为任意一斜面,小球从f运动到d,设圆的直径为D、小球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运动时间为t,则fd距离s=Dcosθ、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为a = g(cosθ-μsinθ),根据位移公式有

Dcosθ = 12g(cosθ-μsinθ)t2,解得t =2D g(1-μtanθ),显然斜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所用时间越长 答案:A

变式3 如图4所示,AB和CD是两条光滑斜槽,它们各自的两端分别位于半径为R和r的两个相切的竖直圆上,并且斜槽都通过切点P,有一个小球由静止分别从A滑到B和从C滑到D,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t1和t2之比为( )

图4

图5

图6A、1:1 B、1:2 C、3 :1 D、1: 3

解析:由2Rcos30°+2rcos30°= 12gcos30°t12,

和2Rcos60°+2rcos60°= 12gcos60°t22得:t1 = t2 = 4(R+r)g,

与θ无关,故只有A项正确。 答案:A

变式4 如图5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方的A点处放置一光滑的木板AB,B端刚好在斜面上,木板与竖直方向AC所成角度为α,一小物块自A端沿木板由静止滑下,要使物块滑到斜面的时间最短,则α与θ角的大小关系应为( )

A、α=θ B、α= θ2

C、α= θ3 D、α=2θ

解析:如图6所示,在竖直线AC上选取一点O,以适当的长度为半径画圆,使该圆过A点,且与斜面相切于D点,由上题结论可知,由A沿斜面滑到D所用时间比由A到达斜面上其他各点所用时间都短, 将木板下端与D点重合即可,而∠COD=θ,

第4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而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第5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发散思维 培养

高中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既适合高中生对知识的强烈的探求,又能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用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运用语言能力的获得。

1. 文献综述

吉尔福特所称的发散性认知加工方式,简称DP,意即“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强调得自一些资源的成品的变化与数量,还可能涉及转换”。 DP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DP有三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

本人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多个答案,寻求多种解法,发展思维,从而获得处理某一问题的多种途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语言材料中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2. 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2.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器。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多向思维,自由联想、想象,触发灵感产生,探求解决方法,从而灵活、迅速地掌握语言。

2.2平时注意知识点的训练、梳理,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训练、梳理,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只有当学生对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非常熟悉后,才能联想丰富,达到呼之即出、唾手可得的境界。这样在具体运用时就能左右逢源,产生思维的流畅性。

2.3注意形式变化,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就是能随机应变、融会贯通,灵活巧妙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

1) I’m sorry, I can’t help _______ the chairs.

A. fetch B. fetching

C. to fetch D. to fetching

2) She couldn’t help _______ when she heard the news.

A. crying B. cried

C. to cry D. cry

3) I can’t help but _______ at her.

A. shouted B. shouting

C. to shout D. shout

当学生们看到“can’t help”时就“情不自禁”doing sth.。但1)中“can’t help to do sth.”表示“不能帮助做某事”,故选C。2)中“can’t help doing”和3)中“can’t help but do”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情不自禁”。2)和3)分别选A和 D。

2.4要鼓励学生思维别出心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就是思维方法新、奇特,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思维的独特性为发散思维创造了纵横驰骋的天地。如讨论“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这个话题时,会发现一些学生思维很活跃、很独特。有人提出“If we do less work with our body and more learning and thinking, we may get bigger, heavier bodies and bigger brains. We may look ugly”等。有些学生的观点更有趣,但是也有争议,如:“We can play all day long.”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地讨论,甚至辩论。

2.5加强发散性提问,选准求异点

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尽量从多角度提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我花六元钱买了这本杂志。”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花钱、买卖的词汇和句型后,可得:1) I paid 6 Yuan for the magazine. 2) I bought the magazine for 6 Yuan. 3) I took the magazine for 6 Yuan. 4) I spent 6 Yuan on the magazine. 5) The magazine cost me 6 Yuan. 6) The magazine I bought was worth 6 Yuan. 7) The magazine was sold to me at 6 Yuan.

2.6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根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善于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升华自己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具有突出的独立性,追求并坚持自己特有的态度、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要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3. 结论

第6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数学教学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导致结果是许多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产生。而高中学生发展应当具备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发散思维方法的渗透以提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学而不死”,活学活用,全面发展。

一、创造发散思维的情景

构建轻松的学习气氛,创造发散思维的情景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分析、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能为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构建思维发散的情景,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扩散自身的思维,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构建完成新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要尽量在自己和学生中间构建平等友善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发挥其教学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形成。只有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提高自身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构建发散思维的情景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提问,勇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知识成果的交流和深化。这样,教师要重视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随时保证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角色的对换,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讨论,知识互补,分组研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突破定式思维,深度反思经典例题

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很多简练、精悍的经典例题,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公式的基本运用,但有时老师与学生都很容易陷入经典例题带来的定式思维,尤其使学生陷入依样画葫芦的简单模仿,因此在使用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时尤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度反思,让学生了解运用公式、定理的多种前提条件,而不能不问条件一味地简单套用例题的解法,要用例题打开思路而非束缚学生思路。反思例题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例题解法的适用条件与范围,了解题目设置的变量与常量;其次要让学生对针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例题进行多角度比较;最后要让学生把对例题的理解转化为对其所针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用数形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何谓散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以形辅数,可以使一些看似难以入手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找出解题捷径,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加强数形结合教学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在直觉中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利用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注重探究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每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主要展现为思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的灵敏度,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崭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开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可使数学的教学成果得到提升,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大的提升。另外,在平时,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课改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爱林.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发散思维的养成[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5:40.

第7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境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1:求实数 x、y的值,使得(y-1)2+(x+y-3)2+(2x+y-6)2达到最小值.

根据a2≥0这个特征所以很多学生是这样解的:

解:若(y-1)2+(x+y-3)2+(2x+y-6)2达到最小值,

则:y-2=0x+y-3=02x+y-6=0

但是这个方程组是无解,是哪里出问题了呢?此时已经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需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转换思考角度,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如果锅开了要止沸,往锅里加凉水是一招儿,从灶里抽柴同样是一条路。“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三、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性思维的思维方向分散,富余联想,思路宽阔,具有创异性、探索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尽力施展自己潜在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发散源,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在变化条件、发散结论、改变形式、转换背景、适时引申中使题目具有开放性和辐射性,通过解一题,带一片,强化知识的正迁移。

四、转化思想,培养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例如:已知a+b+c=2,a2+b2+c2=2求a的取值范围。

此题可以用方程思想来解决,或用方差的知识来解决。同样,以下题目都可以用看似和本题无关的方差的知识来解决:

1.设实数a、b、c、d、e适合a+b+c+d+e=8,a2+b2+c2+d2+e2=16,试求e的最大值。

2.已知x1+x2+…+xn=1,xi(i=1,2,3…n)为实数,求证:x12+x22+…+xn2≥■。

3.若a+b+c=3m,求证:(a-m)2+(b-m)2+(c-m)2=a2+b2+c2-3m2。

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索性态度。而发散性思维就是通过多问、多思、多变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探索、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提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对问题的发散、条件结论的变换、图形的迁移变换、解题思路和知识应用等方面训练,指导学生不拘泥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允许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在分析问题中突破陈规,大胆设想,独特见解,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第8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加“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版权所有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2.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第9篇: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字:数学,思维

Analysis on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ahuang school in Panshan 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Cai Jiuwei

Abstrac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learning, developing students' potential,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key consideration.

Key Word: mathematics, thinking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6、60、6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6米=60分米=6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6元=6.0元=6.00元,6米=6.0米=6.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500包,发到各班共300包,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500包,发到各班共300包,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500包,发到各班共300包,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500包,发到各班共300包,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5×2

………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说理训练、完善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了算理,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四、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课件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