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思维训练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思维训练方式

第1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电教媒体发散思维求异性变式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发散思维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当前我国儿童定势思维特别严重,他们往往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这是令广大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正在努力攻克的一个“堡垒”。因而发展儿童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若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特点,鼓励儿童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教学是培养求异思维有效途径,对同一思维对象不拘泥于唯一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分式求解,特别是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几种思维的敏捷性和变通性更有深刻意义。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将自己所拼合的图形在投影仅上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1、有的同学利用割补法,将映出的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其中的一个沿它的“高”剪开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所以是底×高/2(ah/2),即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有的同学会映出所画的另一张图片,也是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将其中的一个旋转,让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ah/2)。

3、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旋转拼合角度去想,映出学生的图片,如先映出一个三角形,用直尺找到底边的中点,从这点作三角形另一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的一部分,再将这部分向上旋转,与原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底边是原三角底边长的一半,高是原三角形的高,面积也是原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是底/2×高(a/2×h,即ah/2)。

4、也可以映出另一张图片,从三角形高的中点作底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上面的一部分,旋转下来与原三角形下面那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也可以得出:底×(高/2)、[即a×(h/2),即ah/2]。

总之,虽然有四种迥然不同的拼合方法,但得出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底×高/2(ah/2)。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自然反馈出学生不同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用底×高/2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且形成了概念,发展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对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利用电教媒体,采用变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变式思维训练方式很多,其中一题多变就是数学中常用方式,如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那种新颖、快捷、多变的特点,在计算图形面积时(如图)直接在原图上进行割、补、拼并进行诱导,使学生对同一道找出多种解题思路,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充分注意,从而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灵活性。

第2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幼儿哲学;儿童文学;幼儿园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74-02

幼儿园的哲学教学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之途,不应仅仅是中小学哲学教学的简单复制和再现。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哲学思维特点不同,幼儿的哲学思维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具体性,并富含童话式的幻想性。而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思维的特点正相契合,因此,幼儿园的哲学教学可借助儿童文学作为中介和桥梁。

一、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独特意义

自儿童哲学产生之日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普遍地表现便是儿童哲学教材的呈现。很多教师运用一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儿童哲学教学,如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教授创作了儿童哲理小说《哈利的发现》以进行儿童哲学的实践,马修斯利用儿童文学中的幻想故事来进行儿童哲学的对话,丹麦的Mr.Per Jespersen利用丰富的丹麦童话资源进行儿童哲学的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选择编制教材时也大都选择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哲学教学的载体。究其原委,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1.儿童文学符合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较于儿童哲学,幼儿哲学与儿童文学或具有更多契合之处,这是由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总是以疑问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这种怀疑和思考是自然的、浑然天成的、原始的,这种思考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幻想性的、诗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幻想式的趣味和诗性的人文色彩正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另外,依据心理学提供的思维发展阶段模式,3~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尚不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具体、直观的童话世界,这主要体现于儿童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和具体的故事情节,它们将幼儿带进了一个奇幻的、趣味性的、诗性的世界,这正与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吻合。

2.儿童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这也是为何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用作哲学教学实践的直接原因。例如,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

3.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

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

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

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

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钱岩.儿童哲学的意义——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高振宇.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3]蔡桂茹.论儿童哲学教育开展中的三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4]张建鲲.庞学光.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第3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看儿童右脑开发专场讲座有感

早上老婆给了我一张儿子幼儿园发的一份宣传单,随手拿来一看,是要求家长上午9:35分陪同孩子一起收看福建公共频道播出的儿童早教节目组推出的——儿童右脑开发专场讲座。

讲座由厦门大学博士、儿童右脑研究专家周维江教授主讲,周维江教授从开发儿童右脑的重要性和儿童右脑开发训练的主要方式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0—4岁和4—8岁是儿童右脑开发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家长要在这两个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右脑的开发,挖掘孩子的潜能。在谈到儿童右脑开发训练的主要方式时,周教授着重强调四个方面:一、物像观察训练;二、联想思维训练;三、物像记忆力训练;四、а音乐训练,并针对各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听了周教授的讲座,对儿童右脑开发的重要性的认识及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了全面的认识,但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有很多的无耐,总觉得无处下手,无法可施。对孩子的教育的确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要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4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程目标 内容创新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健全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本人在地理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了一些探讨性的实验,下面就此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材主要是安排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内容很好,我在讲课的时候,除了讲解教材上的以后,外加了课外的进行比较。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夹角,地球表面又将是什么样子?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到国家地理时,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例如,东经170°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甲说:东经170°在东面,西经15°在西面,因东经170°是东经,西经15°是西经;乙讲:东经170°在西面,因为在所跨经度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于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所以西经15°在东面;丙说:由于东经170°在东,西经15°在西,因为东经170°时间比西经15°早;丁讲:东经170°在西经15°以西,由于东经170°在西半球,西经15°在东半球。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五、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5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思维训练;创造性设计;数学魅力

有人曾这样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以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可见,数学的学习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的数学学习中,训练有逻辑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解决此类问题,往往要求学生牢固掌握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清楚数量间的关系。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解决逆向思维的问题,容易受到定性思维影响而存在困难,解答出错率很高,出现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费劲的结果。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展现数学学习的魅力?一次教学活动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片段: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周长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问题:王奶奶要给一块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围上栅栏,需要买多长的栅栏?这个问题学生迎刃而解。接着出现第二个情境:张叔叔买了50米长的栅栏,正好给宽10米的长方形菜地围上,这块菜地长多少米?,我发现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觉得很难,不会做。于是,设计了 “画数学”的教学活动。

师:该怎样计算长方形菜地的长呢?

生1:“用50米减去10米!”话音刚落就听到有异议。

生2:“应该用50减去10乘2!”

师:“到底谁对呢?大家讨论一下吧!”

经过同桌讨论,很多学生认为应该从用50先减去2个10,可还有一些学生很茫然。课堂上开始了一次小小辩论会。

师:“为什么从50中减去2个10 ?”

生3解释说:“因为长方形有2条宽,用50中减去10乘2就是减去2条宽,得到的30米就是长。” 有的同学点头同意。

生4:“30米不是长”

师:“30米不是长,是什么?”

生4急忙说:“30米是两条长,除以2才是一条长。”

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一些孩子们明白了,但我发现仍有一部分学生的眼神迷茫,完全没有搞清楚刚刚思考的过程。

师:同学们,前面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大家用“画”周长的方法理解公式,老师发现你们非常喜欢这种方法。我建议大家试着再用“画”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流露出好奇的表情,有的同学已经掩盖不住想要当小老师的喜悦,高高举起小手要进行板演了。

我请了一位同学上台,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把数据写在图上。然后说:“从周长50米里减去10乘2,就是减去两条宽,30米就是剩下的两条长,。”我引导她擦除掉,让大家一目了然看到剩下的就晒两条长。只见她用板擦轻轻擦去长方形的两条宽。接着说:“30除以2就是一条长。”只见她又擦掉一条长。

师:“长方形怎么只剩下一条长了,你看明白了吗?想想也像这样一边画一边算呢?

音刚落,很多同学已经打开本子开心的画画了。同桌交流的时候,每个人都那么自信的比划着、讲解着,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计算的道理。

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了,他说自己能“画”出另一种方法。我请他上黑板讲解。他先画好一个长方形,竟然用红粉笔把一条长和一条宽描成红色,把剩下的一组描成了黄色。接着,轻轻地擦掉红色一组,说:“我先用50除以2等于25,算的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15米,再用15米减去宽10米,就是一条长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点头称赞,理解了便开始动手边画边算了。

两次“画”数学之后,每个孩子 “画”出了逆向思维问题的解答过程,能够总结出两道题相同与不同之处,这道逆向思维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有趣。之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自己编一道同类的题目,用“画”的方法表示思考的过程并计算。作业交上来后,我欣喜的看到了每一份作业解答中的思维过程,全班38个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反思:

回想教学过程,学生对逆向思维的问题从开始觉得困难到最后爱学、会学、善于表达,创造性的理解让我不觉赞叹,真是别样的教学,有趣的数学!

一、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变式设计逆向思维的题目。

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课本练习创造性的再设计,适时改变题目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改变长、宽、周长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清楚逆向思维的题目的数量关系,帮助孩子对周长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学会思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逆向思维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学会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妙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逆向逻辑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讲授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采用“画图”呈现出周长与长、宽的关系,让逆向思维的过程动态化外显,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借助“形”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易于学生逆向思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克服了理解中的难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留下了解决数学问题别样的思考和有趣的方法。

三、善用师生合作交流,加强语言外化思维的训练。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困惑、有时出现思维的间断,这时,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沟通是答疑解惑的好方法。语言的交流就是思维的碰撞,思维穿上了语言的外衣,在加上数形结合的外在呈现,逆向思维的过程就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问题的解答也就变的简单了。

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是思维的训练,其中,逆向思维的训练日渐被老师们所重视。爱动、爱说的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需要教师依据其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设计有趣的变式题目,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理解逆向思维的过程,让逆向思维的逻辑过程犹如涓涓细流从孩子的手中画出,从口中缓缓流淌,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连贯,焕发童话般有趣的色彩,只有这样,不但能使孩子们数学逆向思维得到训练,而且能感受到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别样的教学展现数学的魅力,真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伯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训练 [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第6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关键词]儿童立场;数学教学;思维;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47-03

前段时间参加了市级数学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印象颇深。教者在习题的开发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思维含量之大,有几个问题就只有一个同学举手作答,其他同学听着都感到茫然,课堂在一段时间内成了独角戏,更多的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再回望我们身边的常态课堂,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知识方法的传授,更多的时间是老师在总结方法,归纳解题技巧,学生的解题呈公式化,学习看起来变得轻松了。这背后是学生的思考时间被压缩了,思考的空间变狭隘了。面对常态课上重知识教学,对思维的培养作“冷处理”,公开课上在思维培养上重形式,“假发展”的现象,我们不妨回到数学教学的本源来思考:我们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吗?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谁的发展,仅仅是关照极个别学生的思维发展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的思维能力从本质属性来说,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儿童是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站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以自我为起点进行数学意义的建构。鉴于以上观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顺应儿童理应成为我们教学的立足点,儿童的学习起点理应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创生思维发展的契机,引领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建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实在更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思维活动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儿童积极思维的动机

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对儿童的了解,顺应儿童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具体直观可感的场景、生活化情境、趣味性情境、悬念性情境等对学生的思维诱发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好的情境不仅能调动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是对数学学习方法、思想的一种渗透。

1.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巧妙布局,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2.问题引发思考,激活个性思维

无论是故事情境引入,还是游戏情境引入,抑或生活情境的引入,目的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维源泉。但不论什么样的情境创设都必须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用问题引导儿童多角度思考,对于儿童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活动点化,为儿童提供思维发展的平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课堂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把活动的体验转化为知识的呈现形式,物化为数学思维。

1.重视活动指导,让思考更有效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论断,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判断丧失了标准,似乎过多的组织、指导、评价就是缺乏新课程理念的标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自信造成教学行为的失当。其实与其没有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自由、放任的活动中原生态地发展,还不如明确活动的目标,明确学生在活动中的责任,指导活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活动的效果,从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2.沟通知识联系,让思考更灵活

数学教学应注意将“联系”的观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新知识无不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数学内部追溯,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建构起牢固的知识网络。

3.注重活动内化,让思考更理性

郑毓信教授指出:“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始终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而不能在头脑中实际地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的话,则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等活动为表象的建立、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感性基础,但我们不能停留于操作活动,不能时刻借助于操作解决问题,要明晰操作是为了不操作,要超越操作,从操作过程中理清关系,引导学生将活动内化,进行一定的数学抽象,实现思维的跨越。

三、有效训练,为儿童搭建历练思维的舞台

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化练习,促进思维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历练学生的思维。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因地制宜地设计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的思维练习题。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挖掘典型例题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把知识的根扎得更深,思维之树也就会长得更茂盛。

1.练习设计导引思维的深度

教师要挖掘教材,开发习题,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使思维得到了深化。另外还需要加强变式训练,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促进学生不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入。

2.练习评价激活创新思维

练习评析中,教师要找寻闪光点,激励性的评价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更应关注生生之间的评价,他们有着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容易产生智慧的碰撞,更能萌发新的思想。教师要明察秋毫,适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第7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1.成人操纵。父母受教育的程度高低、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在不同程度上使少年儿童受到影响,他们所说和所做,完全是按照成人的意思行事,自己对问题完全或不够明了。

2.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少年儿童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只要读好书就行了,从而使少儿从小就形成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势,恪守中庸之道。应试教育限制了少儿活跃的思维。

二、培养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措施

1.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产生的适宜环境

应给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使之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注重少年儿童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鼓励独立性。应培养少儿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要正确引导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让他们大胆质疑和不迷信权威。要注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的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都应给予鼓励和嘉奖。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对于他们所提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应鼓励他们正视并反思错误,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其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自卑,树立自信。

(3)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要鼓励少年儿童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4)给少年儿童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榜样。通过给少儿介绍或引导阅读名人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少年儿童领略到创新对人类的贡献。

(5)培养少年儿童思考问题的习惯。要鼓励少年儿童主动发现问题,对平常事物多观察。鼓励少年儿童评价与反思,要求他们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3.开设培养创新的课程,教授创新思维的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和形态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比如让他们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各种假设、想象等。

(3)自我设计训练。在活动中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让其利用这些材料工具,实际动手去制作。

4.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少年儿童探究兴趣

第8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一、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利用概念进行思考活动,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有着指导和引导作用。而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逻辑思维,对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推理过程的周密性,计算步骤的缜密性。验算结果的准确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一批零件,张师傅加工了5小时,每小时加工10个。剩下的李师傅加工了6小时每小时加工8个,正好完成。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分析,根据“张师傅加工了5了小时,每小时加工10个”,求出张师傅一共加工50个;又根据“剩下的由李师傅加工了6小时,每小时加工8个”可求出李师傅加工零件的个数。再根据“正好完成任务”,就用张师傅加工的个数加上李师傅加工的个数求出这批零件的总个数。这就是应用逻辑思维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具有了这种思维品质,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会自觉的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同时提升数学素养。

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求,打破了传统教材“万变不离其中”,即:一道题无论用多少种解法其答案是唯一的思维模式。而发散思维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不受定势思维束缚,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妈妈给小明10元钱去买练习本和圆珠笔,每本练习本1元,1支圆珠笔1.5元,10元钱正好用完。可以怎样买?其买法有:1本练习本,6支圆珠笔;4本练习本,4支圆珠笔;7本练习本,2支圆珠笔。又如:一条路,修路队第一周修了全长的 ,第二周修了15千米,第三周修了 正好修完。请学生自己选择所需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像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满足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再如我们在进行四则运算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探究算法,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读题式发散思维训练,编题式发散思维训练。这样加深学生对式子意义的理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编出符合式子意义的文字题和应用题,使学生真切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创造的愉悦,形成与众不同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从本质上说是反思思维。逆向思维反其常规,把问题结果反过来思考,从反面提出假设,是创新人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监控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质疑反思”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得到顺向思维的结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否定已有的肯定结论,进行张果老倒骑毛驴式的逆向思考”。

例如:学生计算了3 4.2 +5=17.6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不妨再算一算( ) 4.2+5=17.6,看( )里的数是不是3,这样进行验证。又如:我们用“画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还可引导学生倒过来思考:如果不用圆形纸片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能否用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呢?

四、注重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

在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素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自的思维方式。数学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从事思考、操作与合作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乘法后,教师出示8+8+5+8+8=?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当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采用8 5-3或8 +5这两种方法,就非常具有创造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想象思维及其丰富。听了学生自己的解释后,更让人惊叹不已。这不正是数学思维演绎出的数学精彩吗?

五、注重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

第9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说起日本的铃木幼儿园,不能不提到铃木先生培养儿童艺术才能的科学方法。

日本有个著名的铃木幼儿园,培养孩子拉小提琴的方式与众不同。孩子进了幼儿园先不让他拉琴,只是在一旁看别的孩子拉琴,时间一长,音乐的旋律都记住了,但是教师还是不教孩子拉真正的琴。不过教他们如何拿琴和拉弓,用不出声的琴练习。直到孩子的胃口吊起来了,迫不及待地要拉琴时,才让他拉。这样下来,孩子有了由好奇引起的强烈兴趣;有了看到比自己小的孩子都能拉琴,自己也能拉好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结果孩子拉琴的兴致极高,有的孩子睡觉时也抱着琴,不肯放下。此时,孩子并不认为拉琴是个苦差事,反而觉得拉琴很好玩。除了运用上述“欲望饥饿疗法”外,铃木幼儿园在学习技巧上也是独树一帜。

带孩子学过琴的家长都知道,学琴首先要学会识琴谱,这大概也是孩子要过的一大关。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对枯燥的蝌蚪文不能接受,便产生畏难情绪。铃木先生不是按常规在教孩子学会读乐谱的同时学习演奏,而是教学生通过耳朵感受音乐,学会演奏。铃木先生培养的世界著名音乐家丰田耕儿和林木武史都曾说过,他们是铃木方式培育出来的,在音乐感受性上,总觉得与依靠乐谱学习的人有所不同。

家长学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听音乐时,左脑与右脑各有分工。右脑负责旋律,左脑负责节拍,而音乐的旋律比节拍更重要。读乐谱需要接收和加工抽象符号,主要是左脑的功能。通过乐谱来掌握旋律,就得经过左脑方式向右脑方式的转换,不如通过耳朵听到信息,用右脑加工处理来的直接。因此,如今看来,铃木方式是一种右脑方式学琴,是最符合人的大脑生理功能的合理方式。当孩子学琴已经入了门,再学识谱就容易了。

铃木先生的教育方式又与儿童心智发育相协调。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不是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让孩子通过听、摸、看来掌握音乐,要比通过抽象的符号去认识音乐更合乎自然。所以,难怪铃木先生的幼儿园办得这么成功了。联想到一些家长盲目地让孩子早学多学,完全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也不顾孩子的智商水平,以为学得多,就标志孩子聪明,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结果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大多没有发展潜力。某优才学校在招生时就面对这样的困境,每年他们都招来了一些早学多学的,但能力并非超常的孩子。这种孩子多被淘汰,其实对孩子本人及学校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实,超出孩子心理发展阶段的硬灌,只能适得其反,使孩子厌学。学习没有了兴趣和动机,想学好也就困难了。

有的家长问,早点给孩子进行抽象思维训练,不是开发智力吗?有个实验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个叫阿诺德・格塞尔的心理学家用同卵双生子做实验,孩子A在10个月大时,经过6个星期的训练,会爬楼梯。孩子B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到一周岁时,A会爬楼梯。B不会,也不愿爬。但是又过了三星期,当B看见楼梯时,不经任何训练,就一直爬到了顶上。A因训练所得的优势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被成熟的力量战胜了。

当然,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早熟的孩子或天才人物,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必揠苗助长。因为成熟会使孩子很自然地进入抽象思维的阶段。违反孩子心智发展规律,人为地非让孩子早些进行抽象思维训练,牺牲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是非常不合算的。

亲子游戏:

谁是顺风耳

准备各种器皿,塑料小鼓、杯子、盘子、玻璃杯子、碗、瓶子、锅、盆等等。把宝宝的眼睛用布蒙上,背过身去。爸爸妈妈用小勺敲一个物品,让宝宝猜。猜中了就继续猜,猜不中就罚下,换上爸爸妈妈猜,看谁猜出的多。

还可选用不同的物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撕、抖动、搓等。同一种物品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难度逐渐加大。还可以学着拟音,如用抖动铁皮的声音模拟雷声。

跳琴

在室外的地上,用粉笔画出一个有8个音的跳格子。轮到谁跳,未上场的人唱歌,跳格子的人要按唱出的音跳,脚要踩在对应的音阶上,如56 56 56 5 51 76 5 3 55 33 55 33 25 32 1 1(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