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第1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男护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Study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Qu Haiying, Wang Liping, Hao Xiangping, et al. Teaching and Reserch Office of Applied Psychology,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Binzhou 2566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sixty-thre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been measur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The results had be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 Results Th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a higher score on the items lik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P

【Key words】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女性为主导的职业[1]。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男护士开始逐渐走上了护理岗位[2,3],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招收男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许多,而对于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调查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护理专业男生和医疗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调查,以便为男护生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1月对某医学院护理系一至五年级(包括护理本科班、护理专升本班,护理高职本科班,护理专科班)全部男生67名进行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男护生组)。选取同期医疗系一至五年级男生67名(以下简称男医学生组),年龄、班级、生源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男护生组相匹配。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评定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4]。该量表共90项,每个因子项均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应对方式评价 选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4]。此问卷包括20个条目,各条目以1~5级评分,记录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因子分。

1.2.3 施测过程 选择经过心理测量训练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测评人,采用统一指导语和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答卷,问卷由测评人员现场收回。发放问卷134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其中男护生组63份,男医学生组61份),有效率为92.5%。

1.2.4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男护生SCL-90各因子分与男医学生组比较 见表1。

2.2 男护生组与男医学生组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2。

表3显示,男护生组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得分与各因子(除恐怖、强迫因子外)呈正相关(P<0.05)。

3 讨 论

3.1 男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与男医学生相比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明显的不自信;苦闷的情感、悲观以及神经过敏。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归纳为以下3个主要方面:①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护理工作由女性来承担,病人也习惯了女性护士,认为男士从事护理工作是不适合的。男护生害怕社会各界的偏见,害怕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来自女性护士的歧视,这就给他们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压力。内心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卑感及抵触抑郁情绪。②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很多男护生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本身也不热爱护理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并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他们或者是因为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或者仅仅是为了高录取率。③社会偏见。社会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及存在某些偏见,认为男性从事护理工作没有太大出息,他们的社会地位尚不能被人们理解认可,使男护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显得不自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3.2 男护生的应对方式特点 应对是指个体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处理应激情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决定应激源是否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消极应对的病因学意义大于积极应对[5]。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护生消极应对较男医学生组多(P<0.05),而积极应对与男医学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护生在社会偏见、传统观念以及同龄男性的冷眼相看与冷嘲热讽的压力下较多地采用逃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3.3 男护生不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即积极应对分高,SCL-90的这些因子分低,心理健康状况好。消极应除恐怖、强迫因子外与SCL-90呈正相关(P<0.05)。即消极应对得分高,SCL-90各因子分也高,心理健康状况欠佳。Edwards认为,应对的位置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6]。应对的目的在于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借以减少精神痛苦,减轻心身反应。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个体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由于“人们已习惯由女性充当护士这个角色”[7],使得男护士在人们心目中尚没有成为主流。男护生在经常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中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且消极应对与身心症状呈正相关,其结果必然增加负性情绪体验,影响其身心健康。

3.4 建议 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男护士将来要面对不同职业、性别、年龄、个性的社会人群,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为病人做好护理。

3.4.1 营造良好的男护生成长氛围 不可否认,在护理这样一个女性几乎一统天下的职业里,人们对男护士的接受程度还是较有限的,男护士仍然没有真正赢得病人的信赖。而事实上,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男性的共同参与。对此,应该加大社会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发展的前途与需求,建立起一个接受和欢迎男护士的社会环境,减少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制约。在医学护理院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男护生成长的氛围,消除对男护生的偏见、轻视,缓解男护生紧张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树立起男护生自身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3.4.2 团体心理训练 由男护生组成一个团体,让他们每周有1次或2次的机会在一起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指导教师适时地给予辅导。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予其他参加者以协助。男护生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发展个人潜能,学会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疏导不良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护理事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Cassidy M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 1990(5):111-129

[2]Brady MS, Sherrod DR. Retaining men in nursing program designed for women.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3,42(4):159-162

[3]赵明珠,章雅青,李莎莎.临床使用男护士的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02,2(4):6-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235

[5]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0(4):145

[6]Edwards JR, Cwpt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第2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项目编号:1253xs34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一、影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学校实力因素。大学生就业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相互选择的一个过程。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所在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其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知名度,而忽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造成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选择就业单位时或畏手畏脚,或盲目自信;就业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也往往会将学校的实力、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作为选择毕业生的一个条件,从而错过了很多优秀人才。

2、学生学历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就业市场压力的不断攀升,护理人才的素质与内涵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主要以大、中专学生为主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人群,到现在大专生和本科生作为主要就业群体、硕士生层出不穷的就业局面,护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的社会是人才竞争激烈、知识水平高、信息发展极快的多元化社会,一些稍具规模的高等级医院,对待护理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面对这个日新月异,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学历,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能战胜当今的护理职场。

3、就业指导因素。大学生都是怀揣梦想与憧憬来到大学校园,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前,无论是从新闻媒体,还是从家人口中,就业容易这一优势势必成为了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一个先决条件,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然而,他们对多元化的社会,复杂的就业环境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护理专业学生仅仅为了就业,并不困难,然而实现自己对职业的期望,并非易事,所以规范与合理的就业指导必将是他们今后成功就业的不二法门。

4、学生自身因素。随着我国医疗服务的提升,现在一些级别高、待遇好的医院对护士的外貌更加注重身高、体重、形象这些外在的条件,使很多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被医院拒之门外。除此之外,文明礼仪、文化修养、素质内涵、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等也都是应聘单位考核护理毕业生的内容。在学生的自身因素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养后天获得,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这个因素的重要性,才能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以勤补拙,提高在未来的竞争筹码。

二、管理措施

1、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的计划。一些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得比较虚,未能达到其根本的效果,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就业是毕业之际努力就会成功的结果。在大学学习阶段,漫无目的,对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毫无规划,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教育贯彻始终,落到实处,得到学生的认识与重视,让学生掌握策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本领,不盲目地学习护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理想的求职效果。

2、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现在各个卫生部门和各大医院将护理基础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比赛作为录用护士的一个硬性指标,这些基础知识都是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高校教育部门应该侧重将学习的内容与应聘考试和职业护士资格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除此之外,护士生的仪容仪表、文明礼仪、文化内涵等内在的素质也是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培训和培养的,学校应该多组织开展一些以“外塑形象,内塑内涵”为载体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进一步地提高护理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第3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思想

近几年来,作为未来护理队伍主流的本科护生难就业、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本科男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支新秀在参加招聘、就业时往往由于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不少男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发现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差较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片茫然,最终从护理工作岗位上流失。为此,对滨州医学院本科在校男护生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早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以期为高校本科男护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6~2008级76名在校本科男护生,年龄19~24岁,其中一年级29名,二年级31名,三年级16名。

2.调查内容与方法

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正式进行调查前进行了预试验,经反复修改后定稿。调查内容包括男护生基本情况、家庭支持度、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等3个大项。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向被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共发放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4.74%。问卷回收后用Excel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百分率表示。

二、调查结果

1.家庭对护生所从事专业的支持度

调查显示,65.28%的家长支持护生所学专业,16.67%的家长表示“不支持”,另外18.06%的家长则表示“无奈”。

2.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志愿填报护理专业的仅占29.17%,高达70.83%的护生为“调剂志愿”;选择护理专业前对护理专业“了解”的只有16人,占22.22%,“不了解”护理专业的占50%,认为“护理等同于打针”的占27.78%;30.56%的护生认为男性从事护理专业“被亲戚、朋友看不起”、16.67%的护生认为“性格容易被同化”、还有52.78%的护生认为“收入低,难以养家糊口”;对于毕业以后的打算,表示“会从事护理工作”的有19人,占26.39%,表示“先干着再说”的占55.56%,表示“很快就会转行”的占18.06%。以上数据表明,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不容乐观。

3.护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所示: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知道”的仅占59.72%;对护生个人而言,“大一”即对毕业后有较清晰的打算的仅有13人,占18.06%,“大二”开始有所打算的有19人,占26.39%,有28名,占38.89%的护生“大三”才对毕业后有较清晰的打算,另外还有16.67%的护生选择了“其他”;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非常清晰”的占27.78%,“比较清晰、但没有长期规划”的占30.56%,“从来没想过”的有5人,占6.94%;29.17%的护生认为早期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44.44%的护生认为“比较重要”,8.33%的护生认为早期职业生涯规划“一点不重要”。

三、讨论与分析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肯定、积极的专业思想是推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内在动力,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开端。本调查显示,护生的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依从性,高达70.83%的男护生报考护理专业是“非第一志愿”,仅22.22%的男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前“了解”护理专业,27.28%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打针”方面。这些都是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的偏差,甚至扭曲。新入学的护理专业男生,心理还不成熟,专业思想还不稳定,有的甚至想转专业。对此,高校的应对措施是将学校、专业的宣传工作向前延伸,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学生入校后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和引导,通过讲座、讨论、个别谈话、主题班会、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介和途径使学生深入了解护理专业,在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在基础年级,加强护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增强其学习护理专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使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个人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在临床年级,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针对男护生开设有特色的护理专业课和专业方向,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精神科护理、康复护理方向等,以提高男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加其就业时的筹码。

调查同时显示,16.67%的男护生认为从事护理行业性格容易被同化,说明男护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目前,虽然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就业中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同感较低,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也较低,这样就可能会使男护生在性别上的优势较难发挥。已有的护士职业形象强化了其职业女性化的观念,这对男护生和男护士的培养极为不利,故应进一步完善护士职业形象,淡化其女性化特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相应改革,改变专门针对女性撰写的教科书、语言等,增设相应的课程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等,进一步完善护士职业文化。

护理专业是即具有挑战性也是面对压力的工作,对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如优秀护士的事迹教育,5.12系列活动教育,组织学生提早进入医院,从中感受护理专业的责任与伟大。护理专业观的教育不仅要强调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护理专业有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

2.加强护生职业生涯教育

调查显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离职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男护生有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愿望,但大多处于观望阶段,缺少实质行动。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国还处于“拓荒”阶段,尤其在医学院校,近两年才开始启动,主要形式是讲座、职业生涯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过于重视毕业前夕的指导而忽视学生求学整体过程中的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开展并不全面,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资金、机构和人员保障。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如何让护理专业男生在情感上接受并热爱护理事业,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思想,加强职业道德和自我修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今后就业形势严峻,并且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十分迷茫,归根到底是没有一个好的早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期望通过考研等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极少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因此,在护理教育领域开展早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

3.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作,帮助男护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1)个人方面。男护生个人应学会正确评估自我,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形成全面的认识。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及时化解。同时,男护生还应强化护理职业意识,树立科学的护理职业生涯理念,在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休息日、寒暑假等时间不断实践所学知识,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义诊活动、临床见习实习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综合实力,赢得家人、患者、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更重要的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

(2)学校方面。帮助男护生正确进行职业分析,使其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职业生涯教育应突出其“生涯教育”的特色,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规范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变就业指导为生涯辅导,丰富教育载体,提供越来越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渗透于日常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去,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有序开展。并使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培养男护生具备护理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这是其根本所在。

(3)家庭方面。调查发现:目前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对护生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家长应加强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彻底摒弃“护理=女性”的观念,应给予护生充分的理解与支持,为其提供宽松、向上的家庭氛围,鼓励护生“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

综上所述,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调一致,共同协作。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时刻与社会的发展进行信息沟通,社会也要为男护生步入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指导平台,高校与社会的协调是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法淑春,莫春梅.从事护理工作的男性[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9):405-406.

[2] 孙强.对我校本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5):557-559.

[3] 万美玲,王惠珍,刘宏华,等.护理本科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15-17.

[4] 高玲玲,张美芬,张英华.试论护理本科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全程教育[J].中国护理管理,2009,09(3):60-62.

[5] 殷雷,李小萍.专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78-779.

[6] 张雪霞,朱丹.浅析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A):919-920.

第4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优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53-03

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一些民营的综合门诊部、中医养生馆、妇婴护理中心等医疗服务衍生机构应运而生,非常需要有关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而当前中等职业护理专业教育内容却很少有涉及课程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作为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它的发展应符合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一、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要使中职护理教育在护理人才教育市场站稳脚跟,办出中职教育特有的优势,必须把握用人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不能一味追求“精”和“高”,不能和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相提并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的职业演变速度将高于20世纪。因此,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职业发展。

2 坚持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应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 坚持与地域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杭州地区的护理相关行业正在不断衍生和变化,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也渐渐从综合性医院向社区、中医养生、母婴护理、综合门诊等场所转移。笔者在对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已毕业的学生目前就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在二级以下综合性医院就业的只占20.11%,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就业的占15.95%,在中医养生会所工作的占15.36%,在母婴护理机构工作的占13.64%,在综合门诊部就业的占12.03%,在医疗营销机构工作的占4.95%,还有选择到非护理专业相关行业的,占3.1%。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体现与杭州地区护理服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强调以目标岗位群为基点。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二、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1 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应当首先致力于个性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的准备,那么职业教育也要具有这个功能。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人具有社会性,就业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实体,发展是对个体自身提出的要求,因此, “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应成为课程重构的出发点。

(1)课程目标需有职业性。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职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后备的专门人才,即为学生“就业”做好方向准备。中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除可在公私立医院、医药企业等就业,也可做家政,当特殊家庭人员如慢性病人、瘫痪病人、老年人、产妇和婴幼儿的专业护理人员。故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时要深入社会市场做调查统计分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力求设置能培养出服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流、专业的职业特色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目标需有地域性。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民风民俗、教育资源等相协调,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所以专业课程建设要根据动态的劳动市场相对灵活地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是一种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有的医疗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尤其要注意适应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3)课程目标需有专业性。专业性是职业高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不同。专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凸现其专业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技能准备。因此,杭卅1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源于专业,在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课程,形成就业能力“1+1”的选择模式。

(4)课程目标需有发展性。发展性是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没有发展性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发展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体现其教育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能力准备。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考虑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即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动作用与外在世界的“人”,实现人生命的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杭州地区目前中专护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合格的中专护理专业技术人才,是现阶段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以能力养成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问题”。“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因此,“技能+创新”既是上述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要求,也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具体体现。

(1)课程内容需有时代性。时代性是社会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重组,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由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杭州地区日益发展的护理服务需求之间的不同步,导致课

程内容滞后。时代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涉及母婴护理、中医养生、医药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内容需有逻辑性。逻辑性是人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事物的逻辑性越强,人就越容易认识与掌握。逻辑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编排上,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

(3)课程内容需有情景性。情景性是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情景呈现得越具体、真实、感人,越容易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情景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设计上,必须增添一些典型的鲜活的教学场景。学校要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如建成模拟病房、门诊部、社区服务站、母婴护理中心等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甚至相同的实训场所,把教学内容也以一个个源于实际工作场景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亲临工作情景之感,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融入企业文化,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成为一个准员工。

(4)课程内容需有融合性。融合性是学科的渗透性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由于知识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使得相近或相邻学科中出现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重复。融合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规划上,必须理清知识的脉络,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课程内容融合性还须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来支撑,因为中等职业课程不仅要满足知识与技能综合化的需要,也要满足职业实践活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与结构要十分灵活。

以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为中心来设置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点。从国外中等职业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来看,“双元制、MES、EBE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课程开发强调行业向导,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根据工作岗位具体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重视职业分析,强调能力本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

3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学科设置、学科开设顺序、时间分配、实习实训的安排等。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体系构建得越科学,课程实施得就越顺畅。在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合格”是指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特长”是指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某一方面的能力有所突破。因此,它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的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具体要求。

(1)课程体系需要整体化。整体化是从功能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整体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从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全局规划。专业性课程模版由于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便于灵活组织合成适合需要的课程。

(2)课程体系需要结构化。结构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认识论研究表明,知识结构越清晰、层次感越强,越益于学生构建。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使开设的学科之间形成层次和梯度,合理安排好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笔者认为,对于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应当顾及用人单位护理人才需加强的能力结构,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课程的课时,要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应更注重护理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以及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为了以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当广泛地开设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

(3)课程体系需要个性化。个性化是从学生个性差异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个性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一定的选择材料的自由权。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应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实施“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技能+创新”的内容整合、“合格+特长”的体系构建这一课改策略,形成以学生能力建构为重点、以学习领域为中心、以学习模块为内容、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中职护理专业新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香群,职业课程设置角度谈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J],北京:卫生职业教育,2008,(1)

第5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涉外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从事护理相互工作的人员较匮乏,因此,对国内外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护理教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否则很难达到需求量的要求,为了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当前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发达国家护理专业人员较匮乏,我国护理专业成了热门的专业之一,很多高校开设了护理专业。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和工作,真正实现了涉外和体现了国际化,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依旧停留在涉外的表层,没有真正落实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这样毕业生并不能真正符合涉外护理工作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涉及的英语教学只是简单的英语知识,在专业英语上并没有深入学习,甚至是白纸一张。这往往导致在临床护理的实操中,学生不能发挥自身能力,无法自如运用专业英语,这些问题需要在涉外英语教学中进行改善和解决。

1.课程设置方面。

在很多院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仅限于公共英语课程,涉外专业英语并没有接触,更无法谈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开设与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提高涉外能力提供基础。

2.专业教材方面。

传统的护理专业英语教材没有针对性,无法满足专业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学到专业的英语技能。学生没有机会学到专业英语,在日后的涉外护理工作中就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很容易在沟通和工作中出现障碍和困难。因此,教材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专业英语,体现专业性。

3.学生基础方面。

相对而言,职业学院生源的文化水平是不同的,生源的构成比较复杂。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和能力也有很大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具有不确定性。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和掌握,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很大影响。很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英语不感兴趣,最后导致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对英语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效率无从而谈。

4.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英语教学,二是专业英语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院校在处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关系时,往往把两者独立起来,出现脱节的现象。涉外护理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只是停留在“涉外”的表层,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专业英语教学,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专业英语,只限于基础英语学习。

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修订护理英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很多英语教材和涉外护理专业是配套的,其中使用最普遍、符合涉外工作要求的是《护理英语学》,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护理英语技能和表达方式,能有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每套教材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性。

2.完善护理人员英文记录的书写规范。

涉外护理专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进行英文书面记录,这也是衡量护理工作者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人员经常书写的有护理计划、病人转院记录,等等。英文记录的书写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护理水平。

3.以大学公共英语为基础,强化专业英语教学。

在大学阶段,我们可以把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创造最佳的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获取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4.凸显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特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有文化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朝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和培养。与其他涉外工作不同,涉外护理专业用到的英语是专业性的,日常英语无法达到专业领域内的有效沟通。专业英语教学对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是必修的学科,在工作中能够发挥绝对的优势,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会选择涉外医院或者医院的涉外科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从而有机会获取出国深造进修。

5.设置合理的课程。

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体,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具有多样性,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习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

涉外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化色彩,它需要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共同作用。专业英语教学需要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让我国护理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护理水平的护理人员,在涉外护理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2]牛筱婷,王惠,刘玉强.护士英语水平及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

第6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类院校;护理专业;口腔临床护理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人体的健康和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提高和改进医学专业技术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强烈。因此,设有医学类、医技类专业的相关院校都在积极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根据目前的临床要求,不断增添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这其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护理专业中开设口腔临床护理课程,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职业技术类院校护理专业开设口腔临床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1.口腔的重要性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口腔,这个占据了颌面部面积约1/3左右的组织结构,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对人体而言都至关重要。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现代人对于维护口腔的健康与美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美白整齐的牙齿、漂亮的微笑等甚至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关系和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做好基本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能够熟悉口腔的形态,了解口腔的功能,掌握常见口腔各类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适时传达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做好卫生宣教,提出合理化口腔美学建议,能够更好地诠释护理工作发挥的服务性特点: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而这些作用都依赖于口腔临床护理课程的开设。

2.医学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直以来被要求全面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具有良好的临床专业实践能力,能够配合医生有效地完成各项临床专业技术操作。而事实上,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强,往往在不同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其工作侧重点也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要走上口腔护士的岗位,学习和掌握口腔临床护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就势在必行。

3.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要求

职业技术类院校一直以来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扎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切实增强就业原动力作为其教育教学的工作重心。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求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学习和掌握口腔临床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增加其自身的就业“筹码”,也为职业技术类院校开启了新的就业平台。

二、口腔临床护理课程的特点

1.实用性

口腔临床护理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以其独到的口腔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集多种交叉学科和实用技能于一体的实用性护理学科。

2.专业性

口腔临床护理课程有别于一般护理课程中的口腔护理内容。其不单纯是整个一般临床护理的组成部分(诸如糖尿病病人的口腔护理),更重要的是它从口腔的解剖形态和组织结构,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多方面阐释口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其独特的口腔专业性和服务性。现代医学更是根据就诊的人群、从事的操作分别把口腔临床护理课程分为儿童口腔临床护理和老年人口腔临床护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正畸科临床护理等。

三、职业技术类院校护理专业开设口腔临床护理课程的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方式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口腔临床护理可以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授。作为专业临床课,口腔临床护理课程所包含的专业基础和临床知识需要由同时具有一定的口腔临床工作和护理学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教授。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放在相关口腔疾病的护理措施上。

2.教学环节的安排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实践教学在口腔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要占到一半以上的时间比例。由于口腔疾病的特点不同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往往就诊者的病患大多数都可以在门诊完成治疗和护理,因此,更要在门诊相关的护理操作内容上加大课时比例。

3.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以综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口腔护理临床操作两方面。因为护理专业面对的是病人这个特殊人群,而到口腔科来就诊的患者更是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因此,医德医风的考核也要渗透到日常的操作实践中。我国目前还没有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专门的口腔护理专业,只有护理专业(口腔方向)。因此,结合每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左敏,王鸿颖,刘宏伟,等.口腔治疗师培养规划的初步研究[J].医学教育,2005,4(04):22-25.

[2]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饭社,2004.

[3]戴佩华.口腔专业护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2):121-122.

第7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护理 就业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为深入了解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心态,我们于2008年11月对我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以利于今后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湖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2006、2007、2008届毕业生339人,女336人,男3人,年龄最大26岁,最小22岁,平均23.5岁,学制为五年制。

1.2 方法 采用我院近三年公布、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资料。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对在武汉市就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满意度、择业心态。

2 结果

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参加工作的护生人数远远大于考研究生者;(2)就业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3)就业单位主要选择医院;(4)就业方向比较单一。通过访谈,我们感到毕业生普遍对能在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感到满意,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

3 护理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尽管近年来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扩大,但是根据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护士数为7.6人,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71.4/万人)、日本(41.7/万人)相比差距很大。另外,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和满足人们对健康多方面高层次需求,护理人员与医生在数量上的比例应达到2∶1或4∶1,而我国目前只达到1∶1左右。因此,为实现WT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护理人员。本院近三届本科护生的高就业率也证明了这点。全国政协委员王智琼委员表示,我国目前护士总人数相对于13亿的总人口来说,这一数量还远远不够,我国护士仍然严重缺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五,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千分之一,以此计算,我国尚缺数百万名护士。整整一百万护士的巨大缺口,显然,医疗领域也同样出现了类似于“民工荒”的“护士荒”。有人认为“护士荒”缺口达百万是医改不成功的另一标志。表1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3.2 卫生服务需求高 为了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本科层次护士充实到临床第一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优先录用本科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

3.3 护生专业思想较稳定 本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临床护士这一职业,说明护生通过5年的学校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护理教师及其他职业(主要指国家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虽然这一部分毕业生占的比例很小,也说明护理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个别毕业生厌倦护理工作想改行的心态。

3.4 择业中向往城市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经济收入的高低也成为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位于地市级以上城市,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这种向往城市,不愿到农村基层的心态,与我国农村基层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背道而驰;这样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增加了就业难度。很多县市级医院已有明确的用人意向,可我院学生却不愿签约也说明了这点。

3.5 提高学历层次受现实的制约 由于目前研究生公费名额相对较少,而大部分毕业生又来自农村,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加上护理本科层次毕业生不太多,就业形势好。另外,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使学生们身心疲惫,考研需要大量的精力、财力和足够的耐力情况下,大部分护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非考研究生。

4 建议

4.1 加大改革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

4.1.1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就业工作是护理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教育培养工作的检验。学院应有相应的经费与政策支持,让各院系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与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沟通,了解进人情况。每学期到医院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听取用人、临床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友谊与信任。

4.1.2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加强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毕业实习生往往从实习中了解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做出今后职业就业展望和择业,确定今后职业的奋斗方向。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会影响到护理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适时调整集中教育内容,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适合就业工作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多途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转贴于

4.1.3 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护理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家庭。为适应21世纪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的需求,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更加优化。一方面,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涉外护理等方面的专业课;护理教育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大力加强。在访谈中,很多毕业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这最终将影响护理人员专业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4.2 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完善自己

4.2.1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各级各类各层次都在扩大护理专业的招生,另外护理成人学历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在进行现有护理人员的学历提高和技能培训工作。因此,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应提高综合素质,包括提高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2.2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主动性 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胆地、主动地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如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4.2.3 调整就业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期望值过高的倾向[2]。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要求来选择人才,有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求实现自我的最大化。护理专业毕业生比其他医学专业就业形势好,就使得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普遍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

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舒适、名气的心态,导致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到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业准备不足,这在今后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下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湖北省的医学教育资源丰富,在近几年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中,护理学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必须对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正确的认识,认真思考,确立对策。在高等教育中,应对学生的定位、专业技能上给予引导和指导。

4.3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 今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意向状况,加强非医疗单位就业信息库的建设,扩大就业渠道,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的建设,使内容更加完善和具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第8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教学质量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是指初中毕业后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读五年全日制大专护理专业获取高职大专文凭的学生。该类学生文化层次较低(入学时大多数人为初中毕业生),大多对专业的认识较低,对自己充任的社会角色难以适应。药理学是一门桥梁科学,是以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前提,内容复杂,为医学专业中较难掌握的一门基础课。针对该类学生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对提高和加强学生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有重要意义。

一、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年龄与心理特点

五年制学生在年龄和心理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自我照顾能力差,还不能真正使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时片面、冲动、缺乏冷静,许多方面缺乏自主与独立。在心理上,想要摆脱约束,企图蜕变成成年人,从而不能保持该年龄段的特征,模仿欲望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该类学生与三年制护理学生相比,缺乏明确的就业目的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能根据将来的职业需求,来调整和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2.学习方法特点

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动机特点:因为个人兴趣的占33.8%,父母愿望原因占15.0%,就业原因占30.9%,其他原因占20.3%;兴趣特点:一般的占到60.4%,不喜欢护理专业的有8.5%,喜欢的有31.1%;学习时间偏爱:45.4%的同学属于猫头鹰型,36.9%的同学属于百灵鸟型,13.3%的同学在上午的学习效率最高,偏爱在下午学习的仅占4.4%。可见,学生学习动机以个人兴趣和就业因素为主,以就业因素为主的学生容易被就业所需的必要技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护理专业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较多,表现学生尚未能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调整自己的兴趣,另外也表明本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主要学习时间为清晨和晚上,应该合理调整教学任务和作业量,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二、药理学教学方法特点

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所以教和学是紧密关联的两个环节。药理学教学应根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与专业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学生基础

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较差。讲解过程中应注意对基础内容的补充,如讲解抗心功能不全药物时,应分配较多时间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机制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药物的作用原理,从总体上了解各类药物在治疗该疾病时的特点和地位。而对于重点药物强心苷的强心作用的分子机制则可以略讲,防止学生出现为难情绪。

2.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就业动向,结合药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就业的最常见去向为基层医院,根据基层医院内科、外科、妇科等用药情况,对部分章节进行重点介绍。如本科课程中的一些非重点内容:消化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性激素、等,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对其中部分章节重点介绍。药物内容的讲解同样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调整,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毒性较大,中毒发生率高,应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对强心苷中毒的先兆现象、诱发因素、中毒的解救等重点讲解。

3.调整教学方法

五年制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照顾能力差,还不能真正使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时不能采用本科生的“放养”模式,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首先,药理学内容复杂凌乱,可采用课堂提问方法,督促学生学习,加强要点记忆;其次,注意布置课下作业,并定期进行测试。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兴趣表现一般的占大多数,如果想提高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必须提高该类同学上课的注意力,一些与药物相关的边缘话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介绍β受体激动药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些体育比赛的兴奋剂,以及各届奥运会上发生的一些兴奋剂事件;介绍平喘药物时,可以介绍一些关于瘦肉精的事件。这样将课本枯燥的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比较关注的事情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对象的转移而有极为丰富的变化。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药理学做为一门临床基础课,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而学生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可以随时解答学生各方面的疑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总之,药理学作为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科学,对医学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学生都很重要,不同层次的学生(中专、高职、本科)以及相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上均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学生背景情况、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术,何胜,许小林.民族医学生对药理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原因调查与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176.

第9篇: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研究

我们采用了詹发尚研制的职业规划问卷调查表,通过对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长沙医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博雅职业培训学校等6所学院的大三、大四的30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择中南大学护理学院、长沙医学院、长沙协雅职业培训学校155名大三、大四护理专业学生实施职业规划培训的干预。职业规划现状调查问卷采用詹发尚制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分别从职业探索、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反馈修正六个维度进行研究。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0份。旨在探讨护理学科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能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职业规划.

1长沙市护理专业生职业规划现状

1.1在职业探索方面见表1,两组主要通过互联网、向他人询问或与人讨论未来的工作及阅读一些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资料或书籍来探索职业,干扰组的倾向更多(74.1%、98.3%、93.5%)。未干扰组(80.4、82.1%、69.6%)(P<0.01)。说明对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专业咨询与指导,对干扰组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后的学生,能全面、系统讲解职业知识,让学生对职业环境、职业价值有更多的了解,指导并促进了学生对自己职业认识。1.2在自我认识方面见表2,在两组中都倾向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但在通过心理测验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特点和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特长方面两组有差异,未干扰组符合与不符合几乎各一半,但在干扰组中从这两个方面了解自己的占少数。说明职业培训后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主动与自信。1.3在目标计划方面见表3,在有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上两组符合率比例比较高,特别是干扰组占87.1%,明显高于未干扰组,两组在制定了毕业1年后的职业目标占74%~80%,在其他几个方面两组符合与不符合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对职业规划更明确,但是也显示学生对职业的发展方向缺乏更深的认识,所以对3年及长远的计划比较模糊,提示职业教育应该阐述职业的发展及前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1.4在自我提升方面见表4,两组均认同通过努力学习、深造和逆境来提升自己,但干扰组的比例高于未干扰组。说明职业教育能很好地帮组学生提升自我。1.5在人际关系方面见表5,两组在平时多与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同学交往比较一致,但在结交了一些对职业发展有用的朋友,联系了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老师这两方面干扰组明显多于未干扰组,其他人际关系方面两组均占一半左右。说明职业培训可以指导学生更正确地更主动地寻求人际帮助,同时也提示专业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正确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帮助。1.6反馈修正方面见表6,两组均显示最近一年,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就业现状的认识,并调整了自己人际交往范围,对职业目标与计划的修改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大学的深入,对自己与职业的认识更加成熟,对自己的交往人群有了明确的需求。1.7在职业目标方面见表7,在因为发展因素选择自己的职业:未干扰组55.3%,干扰组64.5%;因为声望因素:未干扰组16.1%,干扰组6.5%;因保健因素而选择自己的职业两组显示基本一致,只占各自的1/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喜欢护理专业而选择的。

2几点建议

①大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因为发展因素而选择专业,但在专业认识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职业培训,比如:职业规划的概念、意义和方法,职业学习主要的课程、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与发展方向等,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的专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②在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就业为载体,进一步宣传职业知识,让学生接受更接近社会、准确、积极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择业观,需要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设计就业形势与政策的讲解,耐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比如:求职技能的培养、就业制度与毕业生权益的维护、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方仕,杨晓庆.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4):238-239.

[2]李苗苗,金鸿雁.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界,2014(9):175-176.

[3]陈轶慧.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饮食保健,20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