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心理健康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调查

第1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SCL-90

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而作为一名医学生,其心理健康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医学专业的学习态度,乃至影响到将来对待工作的态度。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教育,心理健康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本校为了帮助在校学生健康成长,也为更好了解新生的状况,从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学生,因此为每个班配备了班主任,并由班主任对本校新入学的2003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抽取本校2003级临床本科在校学生共126名,其中女生46名,男生80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以问答的形式要求被测学生在记分卷上按照要求记分。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涵盖9个症状因子(F1~F9)和一个附加因子F10(其中F1为躯体化、F2为强迫、F3为人际敏感、F4为抑郁、F5为焦虑、F6为攻击性、F7为恐怖、F8为偏执、F9为精神病性,F10主要反映饮食和睡眠),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超过3分,表明该因子的症状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然后将结果使用SPSS11.0软件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分析,并将各项与国内正常成人的因子分比较。

2结果

2.12003级临床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校2003级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国内普通成人SL-90的因子分布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该年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上与普通成人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因子与普通成人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12003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普通成人的比较(略)注:*P<0.05,**P<0.01。表22003级男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略)注:*P<0.05。

2.22003级临床本科男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本校男女医学生中,其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尤其是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攻击性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在人际敏感、攻击性上的问题较女生严重,而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上的问题较男生突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了本校临床医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及阳性项目多项高于国内普通成人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同时我国现在已加入了世贸组织,给现代大学生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大学生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将来工作的压力以及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所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势必比一般大学生要大,随着国家对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多,医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社会竞争也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这对于一个还没有完成成熟、适应社会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心理挑战,这样使他们容易导致强迫、抑郁、焦虑与敌对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这批学生中,有80%以上的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家的娇生惯养,和父母的过分溺爱,更容易降低他们适应各种社会生活的能力,也缺乏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其心理问题。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了本校2003级医学生中女生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虑等方面较男生严重,而男生在人际敏感和攻击性等方面较女生严重,可能是由男、女生的个性特征差异、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风气不同所致。在中国,现代社会对男、女孩子的个性培养与教养方式还存在无形的差异,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女孩子应该乖巧,而男孩则应该勇敢、坚强,这种根深蒂固的风气自然就形成了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2]。

【参考文献】

第2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3.79%-26.14%之间,并且大学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于新生,一年级新生是大学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群体,他们由以前熟悉的地方,迈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学。由于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与中学差异很大,能否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在心理上调节不好,可能会诱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大连某职业学院2006级全体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具体筛查情况如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登记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个人基本资料

主要涉及所在院系、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民族、家族心理病史、近亲中有无置大精神问题、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自我设计等内容。

2、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直译: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

(三)研究程序

以各学院为单位,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一周对新生采取团体施测方法。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的有关内容。采用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四)数据分析

采用WJZ心理测试软件系统与SPSS for Windowa11.5软件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经筛查发现,2006级新生中约有13.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A类学生为57人,占全体施测学生人数的5.6%。B类学生为79人。占全体施测学生人数的7.7%。

(二)2006级新生UPI问卷选择频数分布表

从表3可以看出,2006级新生在“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对脏很在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等强迫症状比例很高,这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在“总注意周围的人”等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说明人际交往是困扰我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在“爱操心”“情绪易被破坏”“缺乏自信心”“缺乏耐性”“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等情绪问题比例也很高,这表明情绪问题是困扰我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加强情绪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识别情绪、掌握情绪、了解情绪困扰的解决方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必要。在“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方面的问题比例比较高,这说明应该加强大学生科学用脑,注意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的教育。在“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的比例,说明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三)2006级新生在附加题、关键题项上选择频数分布

在UPI问卷的附加题、关键题项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询的问题”这一提中学生所选的比例最高,说明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内心需要和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四)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男女差异。

(五)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来源差异

由表6可以看出,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家庭来源差异。

(六)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与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关系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分别分成三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7),对专业感到一般的占22.8%。而且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专业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图1),即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七)各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8可以看出,各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太平衡的,从平均分上看,按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国际金融系、艺术学院、国贸系、国际外语系、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系、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旅游系。其中国际旅游系新生的平均得分要显著低于全校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国际旅游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好于其他学院的,而国际金融系、艺术学院、国贸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要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四、讨论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交往问题、情绪困扰、神经衰弱症状、躯体症状。对于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内心需要和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二)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自我意识确立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缺乏

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发展的过程主要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整合和统一。将自我分化为“客体我”和“主体我”,并不断对这两个“我”进行审视和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矛盾性、丰富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并采取各种方法,避免认识自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个人的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这些无力改变的东西都成为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因而导致焦虑和痛苦,达不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而矛盾重重。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新生入学前一般都对大学抱有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而现实并非如此。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使不少新生产生了失望心理,情绪低落。另外,一些学生因为没能如愿进入本科院校,不免失落、怨恨、自责。

3、情绪控制能力水平低而导致情感障碍

大学生的情绪往往是容易暴发激情,容易冲动,忽冷忽热,也很容易从一个极端的肯定跌向另一个极端的否定或消极的反应状态。

4、人际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需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理解和慰藉。因此渴望顺利地与同学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大多由于缺乏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交往的被动及人格缺陷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5、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

入学后,少数学生能够迅速地确立新目标,学习生活紧张有序。另有部分学生缺失新目标,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生活懒散、空虚无聊,这使得他们非常苦恼。本次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3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大学新生入校后,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由于生活经验和自我调适能力及心理准备不足,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心理障碍。因此,武昌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学生主要的心理困惑,从而提出干预对策,调解学生心理困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3554名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参加普查,最后获得有效测试问卷3546份。

2.2 方法

2.2.1 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我国高校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指导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评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一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

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5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一般按照(1-5级)评分把学生分为三类:

① 2.5≤因子分

② 3≤因子分

③ 4≤因子分

2.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结果

根据SCL-90测试结果分析规则,量表统计结果如下:

3.1 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SCL-90测试总体结果

本测试量表任一因子分大于2.5即被界定为异常,武昌理工学院 2015级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11.42%的学生为异常。

把异常学生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轻度症状者占7.61%,中度症状者占3.55%,重度症状者占0.25%(见表1)。

3.2 异常学生在各因子上的统计结果

从统计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分布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2015级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出现症状的人数较多,占到总测试人数的15.96%,说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而存在躯体化症状的人数最少,仅占1.04%。

3.3 学生常见的十大症状表现

对学生选择“症状经常出现”的10个条目(即打到3分及以上)进行统计,见表3。其中26.96%的学生有选择“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3.4 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

2015级新生有效测试男生1780人,女生1766人,对我校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4。结果发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上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在偏执因子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即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阳性项目均分上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即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由此可知,我校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尤其在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症状上高于男生。

4 讨论与分析

4.1 大学新生的总体健康状况

测试结果表明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总体心理健康良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困扰,症状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

强迫症状的学生常常表现在虽然自己明知道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的出现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冲动和行为。这往往跟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关,表现为过于追求完美,在思维和行为上表现为过度思虑,处处谨慎小心,害怕出现差错和失误,害怕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对结果苛求完美。

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使他们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内向、害羞、自卑、交际能力欠缺、对朋友过分理想化和不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原因导致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在生活中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自我封闭等。

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给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着家庭的期望和自我成才的期待,初入学校的大部分新生对新的生活和自我都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现实生活可能会不如自己所愿。因此,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人际压力,会对老师、同学产生敌对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在易冲动烦躁,对他人充满不满和怨恨。

4.2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

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从近两年武昌理工学院的学生访谈及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发现,女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较高,且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抑郁和焦虑。许多高校的心理测试也表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生。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因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女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要求女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二是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敏感,常常因为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和无意的言语伤害彼此的感情,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导致情绪波动,影响学习和生活。三是因女生自身生理特点和角色,女大学生常常会有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情感比较脆弱。

5 对策

5.1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树立心理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测试结果所反映的状态应是其入学前期的情况,大学初期是其走出心理阴影及改善不良心理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不够,经常会错误地认为去看心理门诊就是精神有问题,以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当务之急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日常专项工作中,可以统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专题讲座及开展团体辅导等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值班老师、值班时间、值班地点宣传工作.

第二,各学院要完善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做好心理咨询室宣传;可以充分利用院刊、橱窗、板报载体,经常开展一些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解答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迷茫和困惑,帮助他们团结同学,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第三,利用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向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课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求助,以求得解答、疏导。

5.2 重视性别差异,关注女生心理健康

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进行差别教育,重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通过开展女生节、女生风采月等专题活动,关注女生的成长和发展,吸引女大学生走出寝室等小圈子,参与到更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少女生的问题都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有关,因此,定期开展针对女生的人际交往、寝室关系矛盾处理、恋爱、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活动,增强她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助于她们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还要帮助女生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引导她们树立现代知识女性的形象,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

5.3 开展后续访谈工作,建立问题学生档案,进行分类辅导和干预

SCL-90作为初步筛查,根据结果对筛查出的异常学生进行访谈,建立学生档案。对于访谈中发现具有精神病性症状表现的学生,如思维涣散、抑郁表现等症状表现,中心应及时进一步访谈,确定学生问题,并反馈到学院。如学生确实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去医院进行诊断或同家长一起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对于访谈中发现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如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内心极其痛苦得不到解决,有自杀想法等,中心应联系家长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对于访谈中发现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应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者素质导师进行辅导。

5.4 落实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

学院要培养一批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经受心理健康培训的学生队伍。充分调动班级心理委员、班干部及寝室长了解、掌握随时出现的新对象、新动态,做到早发现。一旦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素质导师应立即对相关情况进行详尽了解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处理情况及结果应记录在案备查。对部分一时难以处理或出现较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向学院领导汇报,并迅速通报学工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

5.5 加强对新生的人文关怀,提供心理支持

新生刚进入新的环境中,是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和患有身体疾病的学生。他们可能面临着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不适,如果得不到关注和理解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所有教师特别是素质导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注意、关怀、温暖与理解,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敏感期,尽快适应环境,投入大学生活。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不久会产生一些迷茫和困惑,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我们要通过班会、团体活动和个体谈话等方式,帮助他们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了解其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就业趋势,及早确立个人学习方向、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邱利聪.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的选择与使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24).

[2] 张笑仪,邹海贵,王国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南华大学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数据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 彭香萍.当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J].心理科学,2006 (1).

第4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天数超过15天的患者350名,收回完整资料336份,回收率96.0%,其中男性199例,女性137例。年龄17-75岁,平均(42.2±5.8)岁。患者来源于我院住院部12个临床科室,将其分为如下3类:外科113例,内科124例,其他科室(含肿瘤科)99例。住院时间:≤30天164例,30-60天95例,>60天77例。

1.2 调查工具 参照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共含5部分内容:(1)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2)症状自评量表[3] (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和10个因子分,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计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3)Kessler 10问卷[4] (K10)。包含10个问题,内容为在过去4周内经历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等非特异性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症状的频率,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计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4)焦虑自评量表[5](SAS)。共20项,SAS的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计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5) 抑郁自评量表[6](SDS)。共20项,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计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1.3 调查方法 问卷项目均为封闭式问题,因部分调查对象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自主填写调查问卷,则采用面对面访谈法,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培训,根据预调查修改问卷内容和访谈提纲,以确保调查的可行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所调查的问题和访谈过程中不得有主观色彩。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7.0录入,正态数值资料用±s描述,其比较用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不同科室住院患者SCL-90、K10、SAS和SDS评分比较

住院患者的SCL-90总均分为1.60±0.10分,不同科室住院患者在SCL-90的总均分、K10、SAS和SD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住院患者SCL-90、K10、SAS和SDS评分比较

2.2 不同住院时间的患者SCL-90、K10、SAS和SDS评分比较

经方差分析,不同住院时间的患者在SCL-90总均分、K10、SAS和SD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住院时间的患者SCL-90、K10、SAS和SDS评分比较

2.3 不同性别患者SCL-90总均分、K10、SAS和SDS评分比较

住院男性患者的SCL-90总均分、K10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女性患者(P?0.05),而SAS评分并无性别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患者SCL-90总均分、K10、SAS和SDS评分比较

第5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 酒依赖;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Methods Investigation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as made to 4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and 40 normal controls, and then a comparison was made.Results Except the factor scores of obsession and compulsion, other factor scores and total score in SCL-90 of the 4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especially the factor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difference was of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KEYWORDS alcohol dependence mental health

过度饮酒和酒相关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极为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几项全国性和区域性饮酒的流行病调查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酒精消费急剧增加,过度饮酒所致的各种问题与日俱增[1,3]。而过度饮酒导致的酒依赖,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心理损害。本研究旨在了解住院酒依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住院酒依赖患者组(调查组)

调查对象为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有关酒精依赖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0.2±15.6岁),均为男性,平均受教育的年限8.6±4.0年,其中文盲8人,小学12人,初中14人,高中5人,大学1人;职业:农民28人,工人8人,干部4人。

1.1.2 正常对照组

调查对象为与调查组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患者陪人和本院职工40人,均无连续性和周期性饮酒史,无精神和躯体疾病的健康男性受试者。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评定。

1.2.2 由两名主管护师对住院酒依赖组和对照组分别评定。调查者应用同一的指导语,由受试者独立填写,对于少数文化程度低的受试者,由调查者逐项读给受试者,根据其自述的答案填写。

2 统计方法

所用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3 结 果

SCL90评定结果两组比较,见表1。表1 SCL90总分及因子分组间比较(略)

调查组总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抑郁、焦虑两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 论

与酒有关的问题,特别是酒的超量消费是世界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5]。酒精依赖是由于饮酒所致的对酒渴求的一种心理状态, 可连续或周期性出现,以体验饮酒的心理效应,有时也为了避免不饮酒所致的不适感,这种渴望很强烈[6]。酒精依赖往往有以下特点:(1)饮酒的强迫感,一经开始饮酒则不能停止;(2)固定的饮酒模式,正常饮酒者的饮酒可同时因地而异,而酒精依赖者必须定时饮酒,以解除或避免戒断症状的出现;(3)饮酒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如饮酒影响事业家庭、社会娱乐等;(4)耐受力增加,对正常者有影响的血酒精浓度,酒依赖者可不受影响,故还继续饮酒;(5)戒断症状反复出现,最常见的症状由震颤、情绪激动、恶心、呕吐、出汗等,严重者有抽搐发作或震颤谵妄;(6)以饮酒解除症状;(7)戒断后重饮。

以上特点的酒依赖往往对本人、家庭、社会带来各种损害和不良后果,包括社会、心理和躯体体验的损害。酒依赖导致人格改变,自我中心倾向增强,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降低,对工作、家庭缺少关心照料,很少顾及亲属和家庭,工作疏懒不负责任,玩忽职守,并伴有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酒依赖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其焦虑、抑郁情绪最为突出。其次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较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酒精依赖患者反映出了与临床抑郁、焦虑症状群广泛联系的心境障碍,以及与他人比较时突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周围关系的敌对、猜疑,甚至更有动听、思维播放、被洞悉等的精神障碍。对于酒精依赖患者伴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与酒作用的关系仍是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酒精的过渡使用导致心理健康损害[7],也有学者认为酒依赖患者本身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酒精的过渡使用[8],故而对于酒依赖和心理健康谁因谁果,还是互为因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渔屯阝.近年来国内有关酒依赖和慢性酒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6):251.

[2]酒依赖与有关问题调查研究协作组.中国9个城市4种职业人群酒精依赖协作研究方法学和患病率[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243.

[3]刘兆玺,张敬悬,翁 正.山东省酒依赖流行病学10年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4):293.

[4]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张明园编著.精神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5]Walsh B.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aicohol production and trade Geneva[M]:WHO.1985.

[6]沈渔屯阝.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5.

第6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 中专护士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51.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49-01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大学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业压力增加,必然会对中专毕业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现就各级医院中专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各级医院中专护士96名作为调查对象。排除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病史。从业时间一年以上,年龄19-50岁,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4.15岁。

1.2 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评定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共90个问题。归纳为9项因子。每项因子依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1分-无症状,2分-轻度,3分-中度,4分-较重,5分-重度。9项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专学历护士SCL-90各因子分于全国常模[2]比较,见表1(X±S)。

表 1

2.2 中专学历护士SCL-90因子分均值≥3分分布情况,见表2。

表 2

因子分≥3分的前几项依次为焦虑(8.3%),人际关系敏感(6.2%),敌对与强迫(4.1%),抑郁与躯体化(3.1%)。

3 讨论 本组中专护士多是因为没考上高中而步入中等职业学校,本身自身学历较低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对周围的同事关系敏感,长期得不到领导重视。加上内部竞争激烈,部分护士感到压力较大,使他们必然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其中偏执与强迫可能与护士的职业本身有关。从事医务工作历来要求认真仔细、反复检查、核对,要求万无一失。不能有丝毫马虎与懈怠。使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来自外地。不适应当地生活。远离亲人朋友。遇到问题缺少亲人的支持和关爱,表现孤独与自卑。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特别好胜、不愿被人看低。这与他们的表面形成极大的反差。

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无形中使他们的压力更加增大,工作压力、学习压力。所以中专护士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卫生的学习,关注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家庭、社会、单位给予适当的关心、爱护。使其在工作、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 心理卫生;隔代教养;幼儿;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0-00672-03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reschoolers Reared by Their Grandparents

WANG LingFe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of preschoolers reared by their grandparents.Methods:Using the Mental Health Checklist for preschoolers, a sample of 359 persons who reared preschoolers was tested.Results:Preschoolers reared by their grandparents had more emotion problems (2.3±0.2), behavioral disorders (2.3±0.2), character limitations (2.2±0.2), intercourse limitations (2.4±0.3) and adaptability problems (2.4±0.3) than those reared by their parents only o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together (2.6±0.1,2.6±0.2,F=124.44,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hildrearing by their grandparents; preschoolers; crosssectional survey

隔代教养作为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造成的弊端国内学者已有较多阐述,但这些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国内有关幼儿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较多,个别研究也探讨了隔代教养幼儿的行为问题,如邓长明等的研究表明[1]隔代带养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父母带养儿童。但这一研究探讨的只是幼儿的行为问题,没有全面评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所查文献资料来看,国内有关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极少。本研究自编问卷从幼儿的情绪、性格、行为、人际交往和适应性等方面去评估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按幼儿园的规模大小在湖州市分层随机抽取5所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在每个幼儿园随机选取小、中、大各一个班进行调查,共调查幼儿372人,其中有效样本359人。小班102人,男孩54人,年龄为4.2±0.4岁,女孩48人,年龄4.1±0.32岁;中班127人,男孩62人,年龄5.2±0.3岁,女孩65人,年龄5.1±0.42岁;大班130人,男孩67人,年龄6.1±0.4岁,女孩63人,年龄6.2±0.4岁。按调查前幼儿主要由谁带养将幼儿的教养情况分成三种:隔代教养(N=119)、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N=122)和父母教养(N=118)。隔代教养指幼儿大部分时间由祖父母带养,祖父母在教养孩子中起主要作用。父母教养指幼儿大部分时间由父母自己带养,父母在教养孩子中起主要作用,祖父母只是偶尔帮忙带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指父母上班时由祖父母带养,下班后由父母自己带养,父母和祖父母在教养孩子中所花时间和精力相差不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工具 自编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 从幼儿的情绪、性格、行为、人际交往和适应性等方面评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查阅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文献[2-4],通过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了解幼儿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在此基础上,编制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并经过修订和预测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为三点量表,让幼儿教养人对有关幼儿心理行为状况的陈述进行评定,分经常、偶尔和没有,按1~3分评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定结果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因素分析的事件有54个,特征值大于 1的因素有 8个,能解释 73.28%的变异。但因素碎石图表明,抽取5个因素更合理,能解释 55.96%的变异。因此,正式的问卷共包括54个项目,分5个方面,分别为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行为障碍、人际交往缺陷和适应性差,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5~0.88;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84~0.89;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9~0.83。30天后取50个标本重测,总量表及各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为0.85~0.92。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由幼儿主要教养人填写,同时尽量征求其他教养人的意见,务必做到客观、实事求是。

1.3 统计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

2结果

2.1不同带养状况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评分比较

表1显示隔代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父母教养三种教养情况下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后继检验表明,情绪问题、行为障碍和适应性差因子,均为隔代教养幼儿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教养和共同教养的幼儿;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均为隔代教养幼儿显著低于非隔代教养幼儿,共同教养幼儿显著低于父母教养幼儿。

2.2 不同带养状况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评分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比较 表2显示隔代教养幼儿的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适应性差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后继检验表明,性格缺陷因子小班幼儿得分显著小于大班幼儿,其余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小班幼儿得分显著小于中班和大班幼儿。

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在行为障碍上男孩得分(平均年龄为5.02岁)显著小于女孩(平均年龄为5.16岁),其余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讨论

本调查表明,相对于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且适应性较差。在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父母教养幼儿要优于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幼儿。本研究的部分结果和邓长明等的研究[1]一致。祖辈家长具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能够给幼儿以充分的关爱和安全保障,但祖辈家长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儿童的教养观念等方面往往不能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存在差距,尤其是他们可能会对孩子过度保护、限制,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从而滋长孩子“娇骄”两气,自私懒惰,使隔代教养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且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本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性格、人际交往和适应性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小班幼儿可能因为受到祖辈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有点退缩,对祖辈家长过分依赖,对幼儿园生活不是很适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影响下,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自我中心,到了中班和大班,在性格、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幼儿男孩的行为问题要多于女孩,幼儿在心理健康状况的其他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儿童大约在3岁时能分清自己的性别,在幼儿期性别差异受社会经验影响相对较少,更多地表现出生物特征的性别差异。攻击性被视为由生物学因素造成的有性别差异的行为[5]。男孩相对于女孩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因此,除了男孩的行为问题多于女孩外,幼儿在心理健康状况的其他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 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隔代带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比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96.

2 方丰娟,陈国鹏,戚炜颖.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心理科学,2006,29(2):493-495.

3 王星.内蒙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15(4):61-63.

4 Koot HM, Van Den Oord EJCG, Verhulst FC, et a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young preschoolers: crosscultural testing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2-3. JAbnorm Child Psychol, 1997, 25(3): 183-196.

5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态,1998,6(4):31-35.

2006-09-04收稿,2007-03-30修回

第8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关键词】 男护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女性为主导的职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男护士逐渐走上了护理岗位。我校从2003 年开始招收男护生,但是很多男生在入学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心理困扰,影响了日常生活、学习。为此,作者对娄底卫校的男护生与女护生这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个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为男护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A组为我校护理专业的58 名在校男生。年龄16~20 岁,平均17.8 岁,其中来自农村43 人,城镇15 人。B组为随机抽取的护理专业的60 名女生。年龄15~21 岁,平均17.4 岁,来自农村38 人,城镇22 人。均排除躯体疾病,且近半年无重大心理创伤和生活事件。两组年龄、心理状态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自拟心理状态调查表,包括入学是否自愿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知识兴趣、社会压力大、了解就业情况、对现实的满意感、入学前对护士角色的认识、早恋倾向、毕业后理想的就业方向、自信、自卑感、孤独感等。测试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被试当场填写,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答卷。共发放问卷118 份,全部有效收回。

2 结果

男护生在第一志愿选择、是否喜欢该专业、是否愿意从事该专业、入学前对护士角色的认识和对现状满意度方面明显不如女护生。调查发现男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主要理由依次是:就业好、父母安排、工作稳定、收入相对高。只有13.79%的男护生表示喜欢护理专业,18.97%有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打算,入学前真正了解护士角色的不到10%,只有25.86%男护生对现状满意,远低于女护生组比例。在个性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也比较明显,自卑感、孤独感、社会压力明显高于女生组,早恋倾向高,我校男生承认谈恋受的就有70%多。在毕业后理想的就业方向选择上没有男女生没有明显差异,都希望能进大城市或大医院,下基层愿望不高。两组心理状态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男护生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男护生并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而是就业好、父母安排等这些外在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男生对现状不满意,感到社会压力大。毕业后也不愿从事护理工作。与霍健梅[1] 等的研究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是来源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护理工作都是由女性承担。此外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认为混在女性世界里是没有前途的,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认为很丢脸。

同时由于不了解就业情况,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对护理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男护生多是不得已选择护理专业,因此必然会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且这种消极心理及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女性为主的集体中,男护生在护理班属弱势群体,很多活动都不能组织起来,这些都使得男护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2],因此部分男生在女性氛围中感到孤独,缺乏自信,自卑感明显。早恋倾向由于男护生在女性班集体中属极少数,男女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多,加上青春期心理特征,男护生发生早恋的现象更为普通,严重影响了学习。

3.2 对策

3.2.1 介绍男性从事护理职业的历史和分析男护士的优势

最早从事护士工作的是男性。早在11 世纪~13 世纪,男性就已经承担了临床护理工作,直到19 世纪后期,男性仍然和女性一样从事护理工作。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男性表现出许多女性无可比拟的优点[3]:如男护士胆大心细、心理沟通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使得他们比女护士更能胜任现场抢救、仪器操作和重症护理等方面的工作;如果遇到诸如病人或家属有过激行为等突发事件时,男护士就更显其优势。另外,男护士精力充沛、耐力持久,比女护士更加适合在门诊、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精神病院等工作。通过这些教育,男护士完全可利用自身特点,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赢得同行、患者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高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兴趣及自信心。

3.2.2 增强男护生的团队精神

每一届新生可以将男护生编入一个班级中,减少男、女生的比例差距。可以有效的克服男生胆怯或不屑于表现自己的心理[3]。积极参加课堂上讨论及班级活动,大大降低其孤独感。另外,班上男生多时还可以组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运动会、篮球比赛等,展示男护生的自信、庄重、精干、不卑不亢的护士形象。

3.2.3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社会媒体应大力宣传护士特别是男护士的重要性,消除对男护士的偏见,增强男护士的知晓率,改变护士女性化的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男护生成长的社会氛围;医院应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改变“重医轻护”的传统观念[4];重视护士特别是男护士的培养,在晋升、培训、科研、教学方面提供政策倾斜。学校利用班报、校报、宣传栏、广播台、专题讲座等途径,介绍一些优秀男护士的先进事迹,在班级乃至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男护生成长的氛围;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向男生提供我国护理改革和发展的新信息,以及社会对护理工作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这些方式树立学生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心,增加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

3.2.4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如面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及时为男护生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每周有1 次或2 次的机会在一起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指导教师适时地给予辅导,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指导男护生利用体育活动、交友、娱乐的方式疏泄不良情绪;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使其平稳地度过青春期烦躁症[5],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过早恋爱,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个别个性改变明显的男护生要专门安排心理辅导老师,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霍健梅,胡宪法.我国男护士的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5):22-24.

[2] 王壮生.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34-235

[3] 费素定.对男性护生护理教学初探[J].护理与康复, 2005, 41(02): 150-151.

第9篇: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