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旅游 石林景区 保护 开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46-3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家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 1983 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张广瑞,1999)。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是时代的必然性(邹统钎,2003)。云南石林景区作为世界著名的地质和自然遗址地,作为石林县巴江源头水源区,作为南方喀斯特生态子系统,作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作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作为旅游效益显著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石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景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协调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1石林生态旅游区概况
1.1生态旅游区域
石林国家生态旅游区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名胜区,面积350km2,核心区面积120km2。位于云南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中部,离省会城市昆明78公里(高速公路)。前身是1931年云南省政府建立的石林公园。地处东经103°11′至103°29′、北纬24°40′至24°56′,海拔1600-2150m,主体海拔1780m(申报遗产组委,2005)。
1.2生态旅游区自然属性
石林国家生态旅游区,属于山地型生态旅游区,具体是山地型石林喀斯特生态旅游区(崔建武,刘文耀,李玉辉等,2005)。主要生态旅游资源是典型喀斯特剑状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河湖、亚热带高原半湿润阔叶林(滇青冈林)、暖性针叶林(云南松林),以及彝族撒尼民族文化和风情(照片1)(吴征镒,朱彦丞,姜汉侨,1978)。
石林被公认为杰出世界价值是保护和展示了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特征和景观的最好范例,石林是一流自然美和世界同类地貌的模本;石林的形态比世界上任何具有剑状喀斯特地点的都多,形态颜色天气、光照变化;石林是全球石林的参照模本,其发育演化历史长达270亿年,经历了二叠纪到现在的4次发发育阶段,展示出各个发育演化阶段的石林喀斯特特征;喀斯特和少数民族文化特性与传统的关系是石林名胜区的重要属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7)(Ford,D.,1997)。
1.2.1气候和水资源概况
属高原亚热带温凉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年降水量在800~850mm,低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967.9mm)。公园所在区的水资源是2.72×108m3,占全县水资源的47.9%。
1.2.2土壤
成土母岩主要有碳酸盐岩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砂岩、页岩、泥岩和玄武岩等,主要土壤类型是山原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石林地区山原红壤是云南喀斯特高原山原红壤的代表。
1.2.3生物多样性和喀斯特植被
有维管植物147科533属889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4科25属43种,种子植物有133科508属84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9属13种,被子植物有130科499属833种。这些植物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云南省省级保护植物20余种(表1)(何永涛,曹敏,2000)。
1.3石林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属性
石林生态旅游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有旧石器、石器时代文化、青铜器时代遗存。石林风景名胜区有自然村落75个(主要分布在二级、三级区),分布于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湖边、河流高位阶地、喀斯特山区(半山区)与坝区的过渡带,人口超过6万人,彝族人口比例超过40%。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石林彝族文化深受石林喀斯特影响,是石林景观组成部分,形成特色鲜明的“祖灵文化”、“石头文化”、“山水聚落文化”(生态文化)、火文化”(火把节与民民俗风情、歌舞组成),以及民间艺术和服饰文化。
石林传统经济受限于喀斯特资源环境的脆弱和水土资源,经济收入有限。石林旅游的发展和兴旺带来转机。石林旅游不仅是石石林县的财政税收和居民就业、农民增收的主要领域,也是石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经济来源。
2石林景区生态旅游探索与实践
按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运营规范》,对照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状况,针对石林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典型脆弱生态脆弱系统和悠久的人文活动、悠久的旅游开发历史,针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退化生态区(点)的整治恢复、生态游览环境整治,生态旅游设施改善要求,制定了专题规划和组织实施,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运营规范》。
2.1健全管理队伍,完善管理规章,提升资源和环境监管能力
创建了“石林风景名胜区森林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人员176名,来自风景名胜区内的75个自然村和管理局招聘的管理巡逻人员组成。完善了“县-局-乡(镇)-村(村民小组)”的四级保护管理体系。配合实施《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制定和实施了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市场经营、服务品质、卫生环境等方面的19项管理制度。建成景区监管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资源卫星定位遥感检测保护系统,游览区资源、游览区动态、生态环境实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
2.2编制专项生态规划,落实总体规划
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复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制定了17项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和执行有完整的“调查、咨询、可研、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认为石林的管理和规划是“管理良好,具有各类利益相关者就地有效参与的管理规划”。
2.3健全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制度
石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有国家、省、县(局)三级,以石林管理局自筹为主,包括门票收入的规定比例、项目投资、银行贷款。国家和省给予的资金支持是特定项目,需地方(县、管理局)配套;每年石林门票收入有15%的收入用于生态环境卫生管理和景观维护。2009-2012年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景观修复和五棵树村整体搬迁。
2.4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的科学技术指导
在落实石林风景名胜区2000年建立的《石林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基础上,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持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签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合作协议》,并与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公园管理和旅游的合作。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这些科学项目提供了石林喀斯特植被、植物名录、水资源和水源地修复、退化喀斯特景观恢复治理的技术。
2.5新增生态游览区,管理服务区与游览区分离
石林旅游增长迅猛,为保障游客权益和旅游品质,不损坏旅游景观和环境,执行容量控制的同时,实施扩容增量,管理服务区于游览区分离。一是大石林景区增加李子园箐、步哨山、万年灵芝自然生态游览区;乃古石林景区建成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展示游。二是改造景前区环境,美化景观,搬迁石林管理局大楼,拆迁大石林景前区的商场和停车场,新建景前区景观生态园;三是分别在大石林游览区和乃古石林游览区外新建游客中心与生态停车场,建成了景前区生态景观园。
2.6持续改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自然性和完整性,彝族撒尼文化融入石林生态游
自2007年石林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后,石林管理局严格《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行动指南要求,全面落实《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规定,落实世界遗产地管理,保护或恢复遗产地自然性和完整性。
2.7培训员工,完善标示展示解说系统,丰富石林生态旅游知识内涵,提升生态旅游品质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常年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以持续提升石林景区的博物馆、石林旅游展览橱窗、景点展示标示牌质量,建立了乃古石林景区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彝族撒尼文化和石林喀斯特生态、水源地的展示游览区。石林景点的展示牌设计制作被国土资源部向全国地质公园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给予高度赞扬。
3坚持实践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石林景区生态旅游建设是按照“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健全保护法规,建立保护网络,开展环境整治,实现旅游服务区和游览区的分离,还景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石林生态旅游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生态旅游认识还要进一步提高;按照规划内容推进生态旅游项目落地进度慢;生态环境质量上整体较优,但部分建筑外貌与环境还不太协调且石林湖有富营养化趋势,影响整体景观。下一步,应将迅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拿出措施,形成制度,全面推进生态旅游知识宣传建设工作,加大整治力度,消除建筑外貌低俗化,整体优化美化环境。
生态景区是地球在数亿万年漫长历史时期演化形成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开展生态旅游,就是为了保护好各类珍贵的生态资源遗迹,并通过对生态遗迹的保护和展示以及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生态知识的认知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景区生态的自觉性、主动性,这是世界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在探索石林生态旅游历史过程中,既要把那些重要的表征地球自然演化过程中的遗迹保护好,为人类子孙后代永远留下这些自然景观以达到永续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态遗迹资源,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这就需要每一个生态景区,不断研究和普及生态旅游的科学价值,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探索实践完善工作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生态景区建设的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48-51.
[2]组委会.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材料汇编[C].石林,2005,6-7.
[3]邹统钎,朱天松.美国黄石公园管理模式[J].中国旅游报,2003.
[4]崔建武,刘文耀,李玉辉,沈有信,刘伦辉.云南石林地区石灰岩山地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广西植物,2005,25(6):517-525.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逐渐出现联合发展趋势。产业集群趋势逐渐明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旅游产业链,有利于促进旅游产品区域竞争力提升。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整合当地旅游资源,采取有效对策,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交通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有多条铁路、公路与外界相通,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都很发达,并且路运、水运、空运基本形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此外,鄱阳湖还在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与外界联系。
(二)资源
鄱阳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重要的旅游景点有老爷庙、石钟山、鞋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鄱阳湖花海等。主要旅游活动有冲浪、漂流、游艇、划船、篝火晚会,并且周围的餐饮、住宿、购物设施完备,为游客旅游创造良好条件。总之,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不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饮食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产业集群和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
(三)客源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江西省北部,毗邻湖北、安徽两省,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周边地区有相当广泛的客源。其中最重要的客源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具有旅游观光需要。况且该地区距离鄱阳湖比较近,到鄱阳湖旅游较方便,其客源优势是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
(四)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努力,鄱阳湖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如观光度假、文化娱乐、假日旅游、专项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能给旅游者以全新感悟和深刻体验。此外,具有当地特色的九江高腔、赣剧、采茶戏等也是鄱阳湖非常重要的旅游产品,[1]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游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
旅游者希望以最短时间,最小花费,游览更多地区,欣赏更多风景,进而丰富自身旅游经历。这就要求产业集群,将旅游景点集中起来,加强不同景点之间的合作,为旅游者创造良好条件。如果旅游景点忽视合作,不注重产业集群,必然会影响旅游景点整体竞争力。因而鄱阳湖生态旅游业发展要实现产业集群,加强旅游区内合作,实现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区域内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
(二)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开发成本
在旅游景区内实现产业集群,优化整合不同的旅游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旅客游览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增进旅游景区资源的吸引力。从产业集群出发,鄱阳湖旅游区内合作开发可以控制开发成本,促进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该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共享资源,增进不同地区联系,优化整合鄱阳湖景区资源,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逐渐形成规模经济,避免旅游资源浪费。不同景区间加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防止旅游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进而增进相互联系与合作,在整个旅游景区内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活动,共享销售渠道,节约对外销售成本,降低旅游景区的宣传推广费用。并增加客源,扩大鄱阳湖旅游景点在游客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促进市场互换,保证稳定的客源
整个鄱阳湖旅游资源开发时,实现产业集群,加强各景点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市场互换,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增进相互联系,改善旅游景区环境,实现鄱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该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适应市场变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通过产业集群,能提高鄱阳湖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各旅游区可通过资源共享及时获得市场变化信息,并及时调整宣传对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风险。针对一些旅游资源面临开发极限的问题,通过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延长旅游资源使用周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四、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
要全面认识鄱阳湖旅游资源的特点,最大限度挖掘各旅游景点潜力,取长补短,使本地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同时协调好鄱阳湖旅游产品的整体发展,在强调区域特色的同时对旅游产品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内旅游信息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保持旅游产品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
(二)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
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对扩大旅游地知名度,保持旅游地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塑造鄱阳湖旅游形象要市场来推动,要游客来塑造。一方面,要保持鄱阳湖旅游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将有关联的景点组合起来,形成组合优势,提升区域旅游形象。
(三)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重视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鄱阳湖与全国各地水运、路运、空运间的联系,保证交通安全快捷,方便游客来鄱阳湖旅游观光。其次要加强旅游区内交通设施建设。以延长游客旅游时间,增加游客消费。最后还要完善鄱阳湖旅游区内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在旅游期间购物、食宿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仅仅依靠某个旅游地开拓旅游市场显然不够,也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要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共同扩大宣传和增加投入,扩展旅游市场,增加游客数量,促进鄱阳湖区域内经济、社会效益提高。
(五)加强旅游区内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产业集群,推动鄱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要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内环境承载量进行评估,确定鄱阳湖旅游区内的环境容量。重视对游客进行景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旺季时要对游客进行合理疏散和引导,尽量降低游客对鄱阳湖旅游区域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鄱阳湖景区的环境破坏,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
(六)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将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引进到鄱阳湖旅游区域来,提高鄱阳湖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丰富他们的旅游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熟练掌握鄱阳湖景区的基本情况,更好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能有效胜任自己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束语
在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和旅游活动的不文明行为,给生态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的生态旅游景点都是由于旅游的承载力严重“超标”,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脆弱,整个生态旅游的景点丧失了原来的面目,景点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业的衰落,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衰亡。所以旅游活动对于生态脆弱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对于如何发展特殊旅游环保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和建议。
二、特殊旅游环保模式
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模式中包含殊旅游、环保两个重要的概念,及特殊旅游环保模式是在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于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同步进行。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主要是三个方面来实现,以主动性保护、开发性保护、重建性保护作出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景点实现开发与保护。
第一、主动性保护。主动性保护主要是指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树立环保的理念,促进开发的旅游保护,还有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保护景点的生态环境,通过两方面有针对性的主动保护,对于特殊旅游的开发做出基本的实践行动。旅游开发者主要就是指旅游景点的规划师和实践施工人员,这两种人一种是对生态脆弱的景点实现规划,一种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旅游景点上施工,都是对景点改造人员,开发行为都是和景点的生态脆弱有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两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开发与环保理念十分重要。比如景点规划师,在规划景点承载人数、景点承载力等方面以保护环境为首要条件,将旅游经济增长放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基本的景点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施工。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树立的环保理念主要是通过宣传或者景点的环保准则,使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收集好自己的垃圾,投放进垃圾箱,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尽量不要人群聚集,不要破坏植物和生物的生长,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这是对于游客的要求。这些理念和宣传主要是景点开发人员结合景点的实际发展情况所提出来的宣传口号和标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旅游资源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开发性保护。开放性保护主要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减少开发,利用破坏的自然环境引起游客对于生态破坏恶化的重要影响,并将此作为一项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结合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景点实现保护,减少这些景点的开发。现代旅游景点的开发主要是优美的自然环境结合人工开发的重要创新实现旅游景点的开发,所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减少生态脆弱环境的开发。比如说在一个山地地貌的景点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绕过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将整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包围起来,实现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减少人为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的景点景区,可以将破坏的自然环境做出基本的景点进行开发和管理,这是特殊旅游环保模式中一种创新的开发方式和思路。通过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以满目疮痍的方式让游客领悟环境破坏的可怕后果,让游客从心理意识层面上增加对于生态脆弱环境的保护心理,帮助主动性保护模式的顺利开展,实现对于生态脆弱环境的有效性开发保护。
第三、重建性保护。重建性保护主要是对于旅游景点的限制性保护,现在很多的旅游景点都已经采取了这种保护模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对于游客人数的限制,对于游览时间的限制。重建性保护主要是结合生态系统的恢复性特征所采取的特殊旅游环保模式,在进行重建性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景区的时间段开放与关闭,实现景区生态的恢复。比如说草原和沙漠的旅游景点开放过程中对于景点的开放有了严格的规定性,草原一般在休牧期会关闭旅游景点,让整个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这样才能保证景点开发使用的延续性。在景点关闭的时间里,整个景区是处于自然恢复的阶段,牧民也不会再草原上放牧,对于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化的修复。对于游客人数的限制主要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会根据景点的环境承载力计算出可以容纳的最大游客量,保证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对于景区的生态脆弱实现保护。人数进行限制主要是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注意要合理的控制游客的旅游量,确保环境的承载力。
三、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实施景点开放
论文关键词:绿色营销 生态旅游示范区 开发模式 花坪自然保护区
1绿色营销的内涵
旅游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它是指旅游开发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产品开发,利用自然、变平常为珍贵等措施,满足旅游者的绿色需求,实现营销目标绿色营销强调绿色表现,即生态性、环保性、长远性、安全性”。
2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内涵和实质
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指导,发展生态旅游以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为主要任务,统一规划、综合建没,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个区域。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一个区域保护发展协调成为一个典型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域,从而指导各地类似区域建没。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3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现状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佗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1961年经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78年晋升为国家级。本区含有森林面积8(XX)hm,绝对保护区4(X)0hm!,海拔多在12《M眯一16(X)米,最高海拔1895.5米,年降水量约2(XX)mm,地貌属中山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植被为典型常绿阔叶林,境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537属,高等植物ll14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2种。其中以银杉最为著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分布有1000多株。同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高等动物有11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6H7科10种,猕猴,林麝,红腹角雉等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二类保护动物有大鲵.黄腹角雉;三类保护动物有红脸猴.猕猴、穿山甲.原鸡、红腹锦鸡等;此外还有华南虎、金钱豹.果子狸.梅花鹿、娃娃鱼等60余种鸟兽和昆虫。
4花坪自然保护区性质
浩瀚的原始森林为主体,以银杉为特色,以保护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及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山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战略指导思想
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发挥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为优势,贯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发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神福”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合理经营利用”的方针,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建成一个集生物多样性、科研教学、生态旅游于一体.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开发模式的构想及其依据
花坪自然保护区属“山岳溪瀑森林风景”类型,特别以银杉、瀑布群、杜鹃、原始森林为其特色,是南方的生物基因库、是教学科考的理想园地。花坪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花坪浩瀚的丰富森林类型和多种植物群落,是构成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的主要因素。秀丽壮观的动态水景,如瀑布、跌水、浅滩、泉溪、湍流等,为该自然保护区的观光休闲又增添一份胜景;奇花异草百卉争艳的林海,如虎丹草、熊巴掌声,各种杜鹃等观赏植物点缀着美丽的花坪。连绵起伏的峰峦谷坡,登上最高峰蔚青岭.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花坪的日光、云、雾、.雨、雪、霜等绚丽多彩的气象景观能特别吸引旅游者观光、游览。因此,开发森林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既丰富桂林旅游的内涵,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前景广阔。
本文从生态学、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开发研究,把花坪保护区的资源多样性转化为独其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管理、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以创建适合花坪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的开发模式,提出了该保护区开发新模式,即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模式、科考会议研讨生态旅游模式。
(1)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模式。满足旅游者视觉感观愉悦或好奇心的开发,让旅游者放松身心.缓解疲劳、亲身感受到大自然保护区的气息。
整体项日没想:高浓度负离子森林浴。
①广福景区:广福避暑山庄、云绕塔、广福杜鹃林.摆竹迷宫,了望群山.远眺林海,日出.日落,苔藓沟的探险,国防遗址的参观,广福湖泊戏鱼。
②红滩景区:珍稀植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铁索吊桥,怡心亭,竹景园.观光阁.鸳鸯瀑布,红滩飞瀑、
③粗江景区:银杉观景点,爬山廊,猕猴桃同、短尾猴,鼯鼠的观赏、瞭望台林海、森林季相、云雾美景。
④红毛河景区:瀑帘桥影,黑坛戏鱼,银杏翠谷,野菜园,野果缀地,戏猴点,杜鹃花海,天然游泳池,风味馆,红河山寨。
(2)科考会议研讨生态旅游模式。科考会议生态旅游的特点是以科学考察活动为主,游览活动为辅,是一种科普性较强的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目的旨在考察该保护区生态状况、银杉等珍稀动植物种群及其生活环境.属性活动.研究自然季相景观,获取地学.文史知识。
项目没想:
①粗江景区:银杉、五针松、福建柏的观赏及鉴别,野生动植物生活、生长规律考察,把粗江接待站作为游客接待服务点和科研工作站。
②红滩景区:建科研楼,内没种质质基因库、标本室、科研实验室,在动植物园旁建动植物标本馆。主要针对保护区内涵丰富、科研价值高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发展学术会议旅游,考古旅游等。
7花坪自然保护区开发面临的障碍及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是较高层次的绿色产品,由于成本和价格相对较高,大多数消费者选择的是一般大众旅游,而对生态旅游消费积极性不高,这就给保护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造成了阻碍。为此,保护区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加大有效投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态旅游绿色产品的开发深度。花坪自然保护区应该迅速制定长远发展战略,顺应绿色潮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实现企业在绿色世纪可持续发展。
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应全面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森林旅游绿色产品,加大生态旅游产品的促销、营销,以绿色营销观念为导向,合理制定营销策略,树立绿色森林旅游企业形象,全面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1)花坪自然保护区应实行“5R”原则,实现生态旅游企业绿色管理生态旅游企业实行“5原则,即:研究(Research),重视研究发展生态旅游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量(Reduce),消除对环境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并搞好治理循环(Recycle),对使用过的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_JF发(Rediscover),变普通的旅游产品为绿色产品;保护(Reserve),加强员工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社区的环境综合治理。花坪自然保护区应结合“5设计,以绿色营销为理念,完善生态游娱设施和活动,为吸引生态旅游者进行游览观光、体育运动和休闲和科考,开发绿色旅游项目和健康安全的绿色旅游商品,尽可能做到在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方面比一般旅游地具有更高的水平。
(2)花坪自然保护区应导入CI战略,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品牌花坪自然保护区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文化生态,部具有生态美感。因此,应该规范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企业行为,树立企业形象和建立研究机构,加强企业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绿色营销方面的管理和监控:继全旅游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各项旅游设施,提供优质、精细的服务。创造胜人一筹的绿色旅游形象,是绿色企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负责任观;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
当前,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活动都是基于自然保护区进行的,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行业体制不完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生态旅游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业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影响仍未得到有效制止。研究者发现,生态旅游要想有效实施,必须依托利益相关者伦理和责任感的不断提高,只有利益相关者能够出自个人的责任感,而非通过权威的命令与外界的压力,才能有效的实践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
一.“负责任” 式旅游的理念
80年代以来,在对可持续旅游实现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探讨如何通过改变旅游主体的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约斯特·克里鹏多夫通过瑞士旅游业对阿尔卑斯山区环境和社区造成破坏性影响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负责任的旅游”[2]。1999年9月底,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决议“强调必须促进负责任的和可持续的旅游,这将对社会各部门都有益”。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各国代表签署了《在旅游目的地进行负责任的旅游的开普敦宣言》,标志着负责任式旅游被提到议事日程[3]。之后,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逐步形成了对该问题的研究体系。
与传统的生态旅游不同,负责任旅游强调以“伦理责任”为核心,最大特点是通过出自个人对环境及社会的道德和责任感,达到约束个人行为的目的。当前,在我国一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下,各利益相关者对自然的伦理责任被忽视了,导致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现象时常发生。自然保护区不能达到应有的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二.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观现状
(一)政府部门的责任观
旅游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已获得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拥有自然保护区的当地政府,都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作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许多自然保护区引入特许经营制度,为了给被特许经营者最大的赢利空间,自然保护区大多采取垄断性的、整体承包的方式,特许经营时间很长,通常为30-50年。由于特许经营时间长,造成了不少自然保护区实质上的“以经营取代管理”的现状,政府部门失去了监督企业的权威,忽视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发和管理上的责任。
(二)旅游企业的责任观
作为具有赢利性目的的企业,旅游企业经营者普遍拥有“权利观”,而忽视了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应负的道德。在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实践中尚未建立“负责任式”旅游的概念,尚有的负责任观仅体现在诚信方面,浮于道德的表层,这离“负责任” 旅游观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三)旅游者的责任观
当旅游者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时,却很少反思自己作为一个旅行者应该对此承担的责任[4]。既想体验传统文化,但又不愿意放弃已经习惯的舒适;另外,旅游是一种高消费,能提供舒适、美好的异地体验,这种传统旅游观念被大多数旅游者所认同,一旦具有这种观念,旅游者就会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突破自己原有的道德底线,表现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旅游社区居民的责任观
旅游活动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道德和责任观,更会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思想产生冲击,在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我们已经可以见到旅游业发展给旅游地传统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如丽江,除了商业需要或表演,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得到这里的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了。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责任感的缺失,正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消失。
三.“负责任观”的建立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启示
(一)政府“负责任”观点的建立
自然保护区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而非一般的商品,其性质应该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政府应该是保护的主体,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监督管理中负有主要的责任。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相关的保护责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度重视。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各发展部门都积极参与,加大投资力度,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本国特色开展旅游业发展,如大力扶植深受游客喜欢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国家应保证旅游业的必要投入,真正做到管理和经营相分离,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到的任何相关者都应被要求对旅游产品负责任,承诺以负责任的观点发展自己特有市场。二是改变“多头管理”,实现国家统一管理。可以构建矩阵式组织模式,从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直接职能部门以及林业、渔业等相关部门中抽调出一部分人员组成专门的“保护部”,以有效的发挥政府管理的职能。三是转变特许经营方式,采取项目分散、时间较短的特许经营。可以将徒步、山地自行车、船只、生态小屋等项目分别特许给不同的经营者;另外,缩短特许经营时间,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限制特许经营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十年,象我国特许经营时间动辄几十年,既难以引进竞争机制,也容易弱化自然保护区的公共性而沦为企业营利的商品。
(二)旅游企业“负责任”观点的建立
旅游企业是实现“负责任旅游”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我国旅游市场正逐步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要提高竞争力,也要改变传统的竞争手段,大力培育“负责任旅游”的观念意识,制定“负责任旅游”的目标,将“负责任旅游”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之中,通过开发“负责任”的旅游活动,使那些声称有责任感的个人和组织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得到落实。
(三)旅游者“负责任”观点的建立
商业社会造就下的旅游者浮华的生活方式轻易的就颠覆了旅游地居民的传统,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旅行者,要做的是如何尽量减少这种影响的负面效应,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朴素而低调地旅行,不仅在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上,在思考和行事的方式方面也要尽量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之中,学习做一名悄无声息的旅行者,是旅游者负责任观建立的重要表现。
(四)旅游社区居民“负责任旅游”观点的建立
实践表明,脱离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是不成功的,旅游是基于目的地社区的支持配合下而存在的,只有受到相当激励的当地工作者和导游才能给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决策时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意愿;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要想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经济利益,就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提高自己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责任感,因为这些资源是他们能长期获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生态旅游进行宣传的同时,应该持续不断的提升社区居民民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受教育程度,真正形成“负责任”的旅游观念。
参考文献:
[1]张 帆“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 旅游科学 2006(6):9-13
[2]张帆 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J]. 旅游论坛 2010(5):589-594
[3]王 颖 南非负责任旅游的兴起及其意义[J]. 世界地理研究 2008(1):132-136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产业效率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旅游产业界定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发展,我国公众的休闲需求更加多样化,国内旅游者日趋成熟,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逐步放弃旧的消费偏好,趋向寻求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业迎合了这一新的需求偏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态旅游研究权威David Weaver归纳了生态旅游应该包含的几个核心要素即:(1)该旅游景区应该首先是自然区域;(2)旅游者在景区的活动以学习和受教育为主;(3)对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的管理必须满足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因此,生态旅游首先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旅游活动,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禀赋形成的产业体系。自然保护区所独有的优势迎合了日益增加的生态旅游需求,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产业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因此,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进行生态旅游相关活动的最主要场所。
根据我国的国情,除自然保护区外,森林公园(主要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但很多国家级森林公园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合的)和海滨、乡村等自然景点也可以纳入生态旅游产业的范畴。
鲁、苏、浙、粤四省都是我国沿海发达省份,也是我国传统的旅游业大省。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体系。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为4756、4122、3382、5049公里,是我国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四个样本省份地理位置相似度很高,皆为我国沿海省份。但总的来说,四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并不占据旅游业较大的份额,这与东部地区人烟稠密,长期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过大有关。其次,四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储备情况也不尽相同。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管辖部门通常为多个,命名情况不同,对于一个自然区域而言,往往其头衔可能既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自然保护区,例如山东烟台昆嵛山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森林公园。最后,在我国东部人口稠密的这几个省份中,由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区域往往与农村接壤,甚至许多村民就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中,因此,省内的乡村旅游产业往往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不可分。
表1:鲁苏浙粤自然保护区统计表
数据来源:《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鲁苏浙粤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在一般性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中,市场、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合力最为显著。由于生态旅游产业是一类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因此,自然资源成为了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某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死存亡,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起到决定性影响。此外还有历史文化、旅游需求者偏好变化等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此外,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迁也会对生态旅游产业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在交通运输条件、历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费者偏好基本同质的情况下,则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各方力量的强弱对比。
按照我国旅游产业成长轨迹而言,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从大方向上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机制、市场主导型机制两大类。市场主导型发展机制是指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市场机制发挥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旅游资源才能得以相对优化配置,进而形成了市场化的旅游产业结构。但这种发展机制会导致明显的市场失灵现象,如无序竞争、环境污染、外部性等问题。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府制订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来推动。政府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发展规划来规定旅游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依托大量的公共物品,如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安排、协调与规划,统一整合各种要素。政府主导型机制占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广东这样外向型经济孕育最早、市场化发展比较充分的省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仍然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
四个省中,旅游产值排名第一的广东是出台生态旅游市场标准化规范最多的省份,这可以看做是一个趋势,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发挥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大,政府会逐步从主导身份蜕变成监督者的身份。这意味着广东省生态旅游产业正在由政府主导渐变为市场主导。而且,广东省是全国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数目庞大的外来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而且,往往港澳台、外国投资者和旅游者更为青睐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自然旅游资源,因此,广东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市场力量+消费者偏好。
而江苏、浙江古来就是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自然和人文历史交互辉映,江苏、浙江的生态旅游产业天然的依附于历史文化旅游而产生,并且将继续通过与历史文化旅游交融而获得继续发展,而且,江浙两省位于长三角,紧靠特大型城市上海,城市居民日益增加的回归自然的需要,使得江苏、浙江短途生态旅游异常火爆,这种需求充分带动了江浙两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因此江苏、浙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是政府主导+历史文化沉淀+交通运输便利+消费者偏好。
山东与其他省份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是市场竞争导向下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山东东部青、威、烟、日照等滨海旅游城市由于临近日韩,且具备一定的旅游历史文化沉淀,具有开展滨海生态旅游的国际市场需求,但是却面临着环渤海周边地区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山东的生态旅游发展从一开始就处于东部沿海兄弟省份的强大压力之下,尽管参与竞争的主体往往不是纯粹的市场主体,而更多的可能是各地的地方政府,但是竞争带来了机遇,这就决定了山东生态产业旅游只有建立在高起点上,才能在这场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大竞争中获胜。
三、鲁苏浙粤生态旅游产业效率比较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 Cooper于1978年提出,是用以评价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该方法在旅游产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陶卓民等(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中国1999一2006年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较低,而且有降低的趋势,旅游投入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但效率提升的潜力较大。岳宏志等(2010)采用DEA方法的模型测算了我国31各省市区2001-2007年间区域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各地区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均小于1,大致呈“U”型变化,均值为0.571,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按照技术效率值的高低将31个地区分为高效率、中等效率、低效率三个类型,其中低效率的区域占70.97%的比重。通过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高于全国水平,而中西部地区落后于全国水平,区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DEA方法涉及到的两个模型是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Scale,CRS),而BCC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变动(Variable Return Scale,VRS)。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客观性;清晰性;差异性;全面性。由于我国旅游年鉴中并未单独列出生态旅游的投入产出各项指标,只能用各省的旅游产业的汇总性数据来进行考察估计。投入指标为旅行社数量、饭店数量、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旅游从业人员4个变量作为旅游产业的投入变量,产出变量为选择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作为旅游产业的产出变量。
表2:1995-2008年鲁、苏、浙、粤旅游产业纯技术效率(PE)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王恩旭(2011)。涉及到DEA模型计算的所有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1996-2009》、《中国旅游年鉴1996-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09》。
从上表中可知,在1995年到2008年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旅游产业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为:山东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然后保持平稳再由低到高再保持平稳的过程。自2004年以后产业纯技术效率便基本稳定在一个数值左右。江苏在1995年至1998年期间产业纯技术较低,此后都为1,但早期的低数值使得其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也偏低。浙江省的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总体而言有一个小幅下降的趋势,但在个别年份段中呈现上升势头,从均值而言,广东省最高,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
表3:1995-2008年鲁、苏、浙、粤旅游产业规模效率(SE)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2。涉及到DEA模型计算的所有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1996-2009》、《中国旅游年鉴1996-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09》。
从以上表中数据可知,在1995年到2008年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旅游产业规模效率的变动趋势为,从长期来看有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效率指数变化较大。四省的规模效率均值比较,广东最高,山东最低。浙江、江苏分居2、3位。
四、结论
在交通运输条件、历史文化沉淀、旅游消费者偏好基本同质的情况下,则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各方力量的强弱对比。广东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市场力量+消费者偏好;江苏、浙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是政府主导+历史文化沉淀+交通运输便利+消费者偏好;而山东则属于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本文认为,随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发挥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大,政府会逐步从主导身份蜕变成监督者的身份。本文给出有关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
1、借鉴经验,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
目前,山东省生态旅游的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主要是自然生态观光游,除一些传统旅游沿海城市游客密度比较大外,其他区域的生态旅游知名度并不高,竞争力也不强,而我省内陆地区各区域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以及生态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需要开发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通过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单纯依靠扩大游客量来增加产业收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避免我省生态旅游业陷入恶性竞争,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走集约化路线,必须依据区域现有生态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重点打造,突出优势。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2、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首要前提是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开展建设。生态旅游规划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自然保护区指导、调控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避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倾向。广泛借鉴广东、浙江、江苏等几个前沿省份的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不盲目照抄照搬,前瞻性的把握发展规律,避免因为追求短期利益,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特点不够鲜明而面临激烈的同类竞争。
3、加强社区参与程度。
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努力创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共同管理的社区共管体制,引导当地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既能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又能减少社区在发展中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侵蚀和破坏,把保护变为社区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建立稳定的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的合作与协调机制。
4、重点培育湿地资源。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最富于生物多样性。而目前山东省的湿地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远景良好,为了可持续的利用湿地资源,必须尽快建立对湿地等天然珍贵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监测体系,湿地、海洋、森林等项目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与经营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需要加强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先进模式和成熟经验,占据湿地旅游项目的高起点,严格湿地生态旅游经营准入机制,防止盲目扩展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投机行为。
5、加强人才引进。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提高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
6、加强生态旅游的法律监督和执法体系建设。
开发生态旅游活动更要注意生态旅游资源对于旅游活动的可承受程度,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控。我省各级政府需要大力加强法律规章建设,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法律保护。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各项法规条例,同时,通过发放传单、播放视频短片、网络宣传等方式对来到区域旅游的旅游者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教育与传输,增强其环保意识,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1蒂莫西 J 科埃利等著,王忠玉译,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0年;
3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 David Weaver, 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 David Weaver,Comprehensive and Minimalist Dimensions of Eco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 32 No 2(2005)439-455;
7 David Weaver,Laura J Lawton,Twenty years 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eco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28(2007)1168-1179;
8 乔延芹, 康智,山东省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前景展望[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 1 1 年第2 8 卷第4 期;
9徐正春,罗思琦,屈家树,吴自华, 丛艳国, 先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第32 卷第2 期;
10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来源:中国知网;
11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1,来源: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关键词:生态旅游地 旅游地吸引力 演化规律
一、引言
旅游地吸引力是由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地及相关因素的综合感知印象所产生的旅游心理倾向,是对旅游地及相关因素客观情况的主观反映。旅游地吸引力的量化计算与评价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通过建立旅游地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旅游地的吸引力。但评价指标通常依靠专家选取。这种方法可能带来的问题不够全面,专家们经常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来挑选指标以及衡量指标的重要性,那么来自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专家对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学者利用搜索引擎谷歌进行网络搜索,获得不同旅游地点击次数的统计数据,用点击数量的多少来代表某些旅游地的公众吸引力。但用网站点击次数来衡量旅游地的吸引力虽然数据获取比较容易,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潜在旅游者上网查找某旅游地的信息只能代表其有到该旅游地旅游的行为意向,而并不是实际的旅游行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不上网或者不用网络作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从绝对数量来讲还是占大多数。从客观的角度和数据获取的便捷性角度来看,旅游地接待旅游者的实际人数更能够客观反应和衡量旅游地的吸引力。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地这一主要依托自然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生态旅游地吸引力和旅游者人数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来探究生态旅游地吸引力是如何随着旅游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探讨生态旅游地吸引力的一般演化规律。
二、模型构建
(一)假设
假设旅游地A,属于某尚未大规模开发的生态旅游地,该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前其旅游吸引力基数为100。此时已经有少量旅游者开始进入该旅游地,假设一开始旅游地A每年接待的旅游者人数的基数也为100个单位。
(二)模型构建
借助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构建了该生态旅游地A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者人数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图1)。该模型中包括两个状态变量,旅游地吸引力Attractiveness和年接待旅游者人数Tourists。其方程式如下所示:
Tourist(t)=Tourist(t-dt)+(increase-decrease)dt
Attractiveness(t)=Attractiveness(t-dt)+(growth-deterioration)dt
模型中个英文所代表各个变量的含义如下:
Tourists:年接待旅游者人数;
INITIAL TOURISTS:年接待旅游者人数初值;
increase in years:年增加的旅游者;
decrease in years:年减少的旅游者;
increase fraction:旅游者年增长率;
decrease fraction:旅游者年减少率;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
INITIAL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初值;
attractiveness deterioration:旅游地吸引力的减少量;
attractiveness growth:旅游地吸引力的增加量;
effect of attractiveness on decrease fraction旅游地吸引力变化对旅游地旅游者年减少量的影响;
growth per unit of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年增长率;
effect of attractiveness on attractive deterioration per tourist per year每位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其吸引力下降的贡献;
NORMAL AMOUNT OF ATTRACTIVENESS旅游地吸引力的正常值;
attractiveness deterioration per tourist每位旅游者使旅游地吸引力下降的绝对值;
NORMAL ATTRACTIVENESS DETERIORATION PER TOURIST PER YEAR每位旅游者对旅游地吸引力损害的正常值;
三、结果分析
对此模型输入相应的变量和常数后进行仿真模拟。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该旅游地吸引力足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此时,旅游者人数还相对比较少,旅游者对该生态旅游地的破坏所导致的吸引力下降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吸引力处于上升阶段。吸引力上升主要是由于一些有远见的旅游经营者逐渐意识到生态旅游的潜在利润,从当地人那里租赁或者购买土地,建设生态旅馆,提供导游服务,旅游地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的逐渐完善。此时旅游者人数呈指数增长趋势。然而,随着旅游者人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不久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开始使旅游地的吸引力下降。旅游地吸引力的下降导致旅游者旅游体验满意度的下降,旅游者人数的增长率也会随之减少。这样,在经历了一段指数增长过后,旅游者人数开始下降。由于旅游者人数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仍然在逐渐减弱旅游地的吸引力。当旅游地几乎丧失吸引力时,该生态旅游地也就完全不会有旅游者了。当然,该系统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该旅游地吸引力已经不足,只有少量旅游者前来时,旅游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旅游资源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得以恢复,旅游者人数可能又会重新增加,重复前面的整个演化过程。
四、结论和讨论
本文通过构建生态旅游地吸引力和旅游者人数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初步探讨了生态旅游地吸引力与旅游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分析生态旅游地吸引力的演化规律,但尚缺乏具体旅游地的实证研究。尽管如此,本文还是提供了一种研究旅游地吸引力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依托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地的吸引力将随着适当的旅游开发而有所增加,但吸引力的增加带来了大量旅游者的涌入。旅游发展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旅游地提供的旅游体验不再能令旅游者满意,旅游者人数虽然一开始还呈增长的趋势,但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者人数开始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这一演化过程可以证明生态旅游地是不适合发展大众旅游的。生态旅游事实上也是针对大众旅游提出来的一种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生态旅游是通过“质量”而不是人数的扩大来增加旅游收入的。因此,生态旅游地如果盲目地发展大众旅游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生态旅游者必须是负责任的旅游者,即旅游者必须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否则生态旅游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将不复存在,就谈不上什么旅游地吸引力了。
参考文献
[1]蔡梅良,钟志平.南岳旅游地吸引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
[J].经济地理,2010 (3).
[2]张文彬,李松林,余建坤.模糊数学在旅游吸引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
[3]Strickland-Munro, J.K., Allison, H.E., Moore, S.A. Using resilience concep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protected areatourism on commun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 37(2).
[4]李瑞.宁波城市形象与旅游吸引力公众认知分析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9 (11).
[5]张建萍.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生态旅游;组织部门;经营策略
近年来,关于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的讨论,普遍集中在对理念的讨论、地点的评价、游客和居民的态度、行为的判断。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需加强当地社区与游客之间形成互动,从而找到管理的平衡点。如今,政府积极促进生态旅游,在保护当地环境资源、促进地方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具体的发展模式和完善相应的管理策略,很容易导致生态旅游仅仅作为口号而存在,与大众旅游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1]。因此,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可持续生态旅游的管理策略。
1生态旅游的内涵
赫泽尔(Hetzer)是最早使用生态旅游一词的人,他提出用生态旅游代替一般传统的观光模式,以减少观光活动所造成的冲击。有学者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旅游,有特定的研究主题,欣赏或体验其中的野生动物、植物景象,并关心该区域内所发现的文化内涵。生态旅游最原始的概念来自于对生态及野生动物的保育,传统的观光产业容易对自然环境、人类文化资源造成冲击,对当地社区居民造成各个层面的负面影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观光产业为达到永续的目标,应该要考量到保护自然的管理策略[2]。生态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环境伦理的旅游。通过实施生态旅游,引导自然环境达到保护与发展并存的可持续管理的总体目标[3]。生态旅游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从近年来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社区在生态旅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和实施规范也是地方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4]。
2生态旅游的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态旅游强调资源特色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旅游区本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来旅游,所以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5]。二是生态旅游重视游客的态度和行为规范。游客到达生态旅游区时,主要是出于旅游目的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研究或欣赏,从事非消费的深度旅游活动[6]。因此,有必要开展环境教育,塑造游客正确的环境态度。生态旅游者一般喜欢自然环境和户外休闲活动,他们也愿意承担旅游腹地野生动物规划所带来的商业限制来避免生态旅游景点的破坏。三是生态旅游尊重居民的意见和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以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为吸引力,资源的利益必须尊重居民的意见。观光事业发展必须以能够满足当地的经济利益为前提,方能获得居民的支持与参与[7]。生态旅游者是户外游憩的爱好者,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人民感兴趣,希望能从旅游的体验中获得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成长。与普通游客不同,他们愿意为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支付更多费用。四是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不仅是旅游产品的设计,还涉及方方面面。生态旅游由许多行动者来完成,包括游客、当地居民、供应商和管理者,相互之间形成共生关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机构、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也必须建立一定程度的伙伴关系[8]。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获利程度、民营企业的投资和组合、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知。生态旅游成功发展往往需要多元专业领域的导入,生态旅游经营需要高度且多元的专业,建立不同领域的共识与合作平台。在生态旅游的整体机制中就包括社区参与机制、资源品质管理机制、生态保育机制、旅游产品管理机制、旅游产品开发机制、游客服务与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资源旅游套装机制、营销管理机制、伙伴关系建立机制。
3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阻碍
在实施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有效的规划、运营和控制是保持保护区与旅游业良好关系的前提。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活动,组织部门应扮演好供应商和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干预、整合和参与,主导和控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合适的发展模式,实施可行有效的管理策略。虽然生态旅游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和促进当地发展的解决方案,但它仍然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活动。政府政策是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主导生态旅游发展的组织部门的认知将会影响整体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制定不同于一般大众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策略。如果政府的政策可以管理和监测生态旅游,它就可以产生保护和限制之间的平衡,而不妨碍个人的经营和管理。通过政府政策的实施,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供给与需求、效益与成本、人与环境的平衡。因此,在生态旅游产业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必要的资金供给、管理技能和知识,使私营部门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和运作[9]。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是不同于大众眼光的,包括产品价格较为昂贵、必须使用小型车容量限制、餐饮与住宿提供操作细节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发展上的阻碍[10]。无论是在规划前还是在实施过程中,产业经营者、政府组织部门、当地社区都面临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困难。在经营者方面,当地产业经营者对什么是可持续旅游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理解可持续旅游的概念,无法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可操作的工作流程。经营者缺乏相应的生态旅游知识,从而无法给旅游者提供具体的旅游路线;缺乏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导致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政府组织部门方面,政府缺乏清晰的规划,自然区域的管理责任划分不清,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完善、信息的缺乏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等。在社区方面,如果没有当地社区的支持,生态旅游就难以成功,居民的态度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当地居民对游客或生态旅游持不友好的态度,这将损害生态旅游的发展机会。社区内缺乏足够的公共设施、限制游客停留时间、过度控制保护区也会阻碍生态旅游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