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ZigBee;无线呼叫系统;网络拓扑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204-03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常驻人口的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人口数量的剧增给城市的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医疗系统,目前各大医院时常人满为患,经常出现医疗资源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1-2]。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患者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医院数量和医疗人员的数量来缓解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现有医院服务的升级,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医院各服务系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合理调度分配,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3]。目前已经有许多医院采用了医院呼叫系统方便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减少病人与医院之间不必要的矛盾。然而现有医院病房呼叫系统大多为有线通信方式[4],安装复杂,不易扩展,报警信号是否被接收不能得到确认,并且设计者们通常只考虑将护士站与病房作为报警信息收发的2个方面,而并未考虑到护士离开护士站而无人响应报警信息的情况.另外,应考虑到呼叫系统使用无线网络设备工作时不能对医疗设备和病人产生干扰和辐射[5]。为解决目前很多医院病房都装有供病人使用的呼叫系统,其中多数为有线系统。按钮被固定在床头墙面上,使用起来不太方便,紧急情况下甚至起不到作用(如心脏病人在上厕所时突感不适,却够不到呼叫按钮)[6]。有些医院采用了无线呼叫系统,但却存在功能单一、稳定性差、射频干扰大、组网能力低等问题[7]。
针对上述不足,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协议的新型多功能无线服务系统,可借助ZigBee网络传送包括呼叫在内的多种数据信息,且具有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方便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信息沟通,对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 系统的主要功能
病房无线呼叫系统包括移动呼叫器(终端设备)、病房T口机(路由器)、护士站主机(协调器)和移动接收机(终端设备)共4类设备,以病区或楼层为布局单位,构成图1所示的ZigBee网状网。病人持移动呼叫器在网络覆盖范围内活动,需要服务时,按下普通呼叫或紧急呼叫按钮,呼叫器便立即发出呼叫请求,并通过各病房门口机组成的路由网络传送至护士站主机[2]。此外,呼叫器还带有温度传感器以及脉搏传感器和输液报警传感器接口,可在需要时将温度、脉搏和输液报警信息无线传送到护士站主机。护士站主机通过串行接口与一台PC机固定连接,在PC机上位软件的控制下,对收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存储、声光提示、绘图、打印、分析等处理[8]。
值班护士不在护士站现场时,呼叫及输液报警信息还可无线转发到护士随身携带的移动接收机上,以便及时做出响应。
上述4类设备均采用内置IEEE802.15.4/ZigBee协议的32位无线微控制器模块,每个模块具有唯一的64位MAC地址以及动态分配的16位逻辑地址。数据通信过程中,根据ZigBee协议要求,使用16位网络地址。不过,为避免因网络结构动态变化造成的逻辑地址冲突,提高数据源辨识的正确性,64位MAC地址也作为数据载荷的一部分被传输到护士站主机或移动接收机。
3 系统实现方案
3.1 核心模块
病房无线呼叫系统中,移动呼叫器、护士站主机、病房门口机、移动接收机所采用的32位无线微控制器模块系将32位无线微控制器、晶振、串行FLASH存储器、天线及其接口装配在一块微型PCB板上制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
32位无线微控制器本身已经是一个高度集成的SOC(片上系统),内部包含32位RISCCPU、2.4GHzIEEE802.15.4射频收发器以及192KBROM、96KBRAM、5路SPI口、2个UART串口、与I2C/SMbus兼容的两线串口、21路并行接口、2个通用可编程定时/计数器、2个唤醒定时器、一个Tick定时器、4路12位A/D转换器、2路11位D/A、2个模拟比较器等资源,ROM存储器中固化了ZigBee协议代码。该无线微控制器具有较强的协议处理和逻辑控制能力以及优良的加密性能和先进的电源管理机制,有助于简化病房无线服务系统中各类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3.2 移动呼叫器
图3为移动呼叫器的硬件结构图。其中,U1是内置IEEE802.15.4/ZigBee协议的32位无线微控制器模块,该模块通过各输入、输出口线与一般呼叫按钮K1、紧急呼叫按钮K2、输液报警探头S1、脉搏传感器S2、温度传感器TS、蜂鸣器BZ1以及发光管L1、L2相连,电阻R3和三极管T1实现蜂鸣器BZ1的功率驱动,电阻R1和电阻R2为发光管L1、发光管L2的限流电阻。移动呼叫器使用3VAAA型碱性电池供电,程序中利用32位控制器休眠电流非常小的特点,通过降低工作占空比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移动呼叫器的平均功耗,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3.3 病房门口机
图4为病房门口机的硬件结构图。病房门口机的作用是作为无线网络中的路由器,为移动呼叫器与护士站主机之间的双向信息传递提供路由服务。病房门口机只需要一个发光管用于状态指示,每转发一帧数据,发光管都闪烁一下,可借此判别门口机是否正常。图4中,U2是内置IEEE802.15.4/ZigBee协议的32位无线微控制器模块,其通过一根输出口线与发光管L3相连,电阻R4为发光管L3的限流电阻。电容C1、C2为电源滤波电容,可提高电源品质。病房门口机使用5V稳压电源供电。
3.4 护士站主机
图5为护士站主机的硬件结构图。图中,U3是内置IEEE802.15.4/ZigBee协议的32位无线微控制器模块,其通过各输入、输出口线与大屏幕液晶显示器LCM、蜂鸣器BZ2、矩阵键盘KBD和串口电平转换器U4相连。电阻R5和三极管T3用来驱动液晶显示器LCM的背光灯。液晶显示器LCM在收到信息或按下按键时其背光灯立刻点亮,30s后自动熄灭。电位器W1用于调整液晶显示的对比度。矩阵键盘KBD包括16个按键,分别为数字键0-9、“确认”键、“取消”键、“上翻”键、“下翻”键、“体温测量”键、“调时”键。
串口电平转换器U4和串口插座J1实现护士站主机与PC机的连接。在PC机上位软件的控制下,对收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存储、声光提示、绘图、打印、分析等处理。护士站主机也使用5V稳压电源供电。
3.5 移动接收器
移动接收器供护士离开护士站时随身携带,其硬件结构与护士站主机类似,只是LCM显示屏略小一些,另外,还去掉了串口电平转换器和PC通信结构。
4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病房无线呼叫系统,并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该系统方便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信息沟通,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和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在改善医患关系,建设和谐医院方面,也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I
[1]杨帅凡.病房无线呼叫系统之ZigBee网络的研究与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1.5.
[2]钱浩.基于ZigBee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研究与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4.5.
[3]李昕.基于ZigBee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主控中心软件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5.
[4]吴学君.基于ZigBee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主控中心软件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5.
[5]张二珂.基于ZigBee的无线呼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12.12.
[6]王琳,等.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呼叫系统的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第31卷第10期,2008.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其中经腹直肠癌根治术18例,结肠癌根治术18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心脏病4例。
1.2 方法 ①将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FLOWTRON EX-ECL)泵的电源插头插入一个合适的插座中,这时不要将泵的开关打开。将压力充气管与泵连接,并确保在连插扣住处听到一声“咔嚓”。②将型号选择好的压力护套扣致于病人合适肢置,充气囊致于病人的肢体下方。轻柔的将病人的肢体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龙搭扣。③将与压力泵相连的压力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压力护套上,并确保在连接片听到一声“咔嚓”。证明护套和气泵是连接紧密的。打开气泵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起,此时气泵开始进行短暂的自检运行。即气泵和护套的充气和放气交换情况。④将压力旋钮调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是在气囊膨胀所允许的压力范围内。⑤单侧肢体使用只需连接气泵上的其中一条压力管,另外一条自由放置,这时需按下单侧肢体使用按钮,并确保指示灯闪烁。6.使用时间每日至少两次,每次为60min,有条件可延长使用时间或连续使用。停用时关掉气泵开关,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即可。
2 护理
①向病人解释该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适。③应于术后6h内使用第一次,以增强预防效果。④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⑤治疗期间应观察压力泵的使用情况:①当报警显示LO时可能是护套软管连接不良、护套漏气、压力低,要及时检查软管系统和护套,如有损坏更换护套即可。②当报警显示HL按时可能是软管打结,软管没有连接气泵,单肢体使用没有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及时检查软管扭曲打结处,将软管与气泵连接,关掉气泵开关,重新启动,假如是单肢使用,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③当报警显示F时停止使用,立即报送维修。⑥要及时询问患者使用时下肢的感觉,护套包裹是否过紧或过松。⑦停用时先关掉气泵开关,将护套从病人下肢取下,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妥善放置。⑧取下护套后应检查皮肤的一般情况。⑨一般使用为每日二次,每次60min,术后三天即可,同时应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3 结果
通过实施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本组45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DVT。
【关键词】
住院;疾病;医院;学龄儿童
为全面地了解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及变化情况,以利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降低严重影响学龄期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生率,提高学龄期儿童健康水平,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市4家三级医院2001~2010年间学龄期8421份儿童住院病历,其中男生4401份、女生4020份,城市儿童3950份、农村儿童4471份。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疾病种类 在前10位住院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18.3%)、消化系统疾病(16.7%)居其次、意外损伤和中毒(15.6%)次之。对呼吸系统疾病进一步分析,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51.3%)、支气管炎(29.7%)和肺炎(13.5%)。
2.2 学龄期儿童中男生和女生的住院疾病种类比较 男生和女生住院疾病前10位种类相同,疾病顺位有所不同。男生住院疾病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0%)、意外损伤和中毒(8.8%)、消化系统疾病(7.9%);女生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3%)、消化系统疾病(8.8%)、意外损伤和中毒(6.8%)。
2.3 城市和农村学龄期儿童的住院疾病种类比较 前3位住院疾病种类相同,疾病顺位有所不同。城市学生住院疾病
作者单位:475001开封,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9%)、消化系统疾病(8.8%)、意外损伤和中毒(6.5%);而农村学生住院疾病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意外损伤和中毒(9.1%)、呼吸系统疾病(8.4%)、消化系统疾病(7.9%)。
2.4 排在前3位的疾病种类近10年发病趋势分析 通过对2001-2010年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的分析,发现在住院疾病构成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始终排在前3位,同时前3位住院疾病种类百分比近10年均呈上升趋势,应值得大家重视。
3 讨论
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为主。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改善学龄期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近10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始终位居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首位。这与儿童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有主要关系,儿童呼吸道黏膜柔嫩而且富有血管和淋巴组织,一旦有病原菌侵入,极易发生感染[1]。其中仍主要为肺炎,同时喘息性疾病亦有明显增多,所以加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管理,进行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发病机理以及预后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规范化的哮喘治疗,提高患病儿童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儿科全体医师今后从事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点。消化系统疾病位居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的第2位,其中胃肠炎和结肠炎的比例最大,一年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原因为学龄期儿童的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差,没有养成进食前洗手等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病从口入。随着小儿C13呼气试验和超细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发现Hp相关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道溃疡疾病儿童数量渐增,一般有家族聚集性。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所以指导家长对小儿的喂养,改善环境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开封市学龄儿童住院疾病的第3位,其中车祸伤、跌伤、异物吸入、中毒等为主,这与目前机动车数量剧增、公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性还还相对较差、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意外损伤已成为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中毒在儿童意外事故中占首位[2]。
学龄期儿童中男女生住院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均位居首位。男生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第二,发生伤害的常见原因为玩耍、骑车、运动、溺水及触电等,校园内外受伤机率明显高于家中,所以加强对学龄期儿童的安全教育,尽量避免意外伤害发生,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综合预防措施,对降低学龄期儿童的伤害发生率尤其重要。女生消化系统疾病位居第二,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病种,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进食不洁食物,这与女生喜食零食、卫生意识较差有关,针对这一点在儿童中开展食品卫生知识教育、使她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亦很重要。
农村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意外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农村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首位,因此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全民族儿童的健康水平,广大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更不容忽视。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儿科医学也从单纯诊治躯体疾病发展到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于儿童疾病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保健转变,进而涉及社会-文化问题,成为现代儿科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不同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不失时机地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高质量医学关注儿童,尽一切力量使儿童达到最佳的、最理想的健康状态[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的健康,为儿童创造一个和平、宁静、清新、活泼的生长环境是我们全体儿科医生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 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64-1669.
【关键词】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3],与之
作者单位: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姚建义 张伟东);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苗树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纪雪梅)
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调查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8.53%),死亡率为176.23/10万,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91.33%和91.76%。详见表1。
表1
1990~2007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76.23 28.53 恶性肿瘤 90.67 27.25 恶性肿瘤134.54 25.47
2脑血管病111.47 18.04 心脏病 52.97 17.66 脑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脏病100.61 16.29 脑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统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统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统疾病 38.89 13.06 心脏病76.23 14.43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8 3.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统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统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统疾病 9.65 2.9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08 1.34
9神经系统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52 1.37 神经系统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碍5.35 0.87 诊断不明 4.50 1.29 围生期病2.14 0.89
合计91.28 92.50 90.10
表1
续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35.38 23.53 恶性肿瘤135.39 22.71 恶性肿瘤 96.69 21.88
2脑血管病100.61 17.49 脑血管病134.88 22.63 脑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统疾病 89.90 15.63心脏病99.99 16.77 心脏病 66.21 15.81
4心脏病84.12 14.62 呼吸系统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统疾病 68.37 15.7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统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统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统疾病 17.74 4.02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 2.4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5.84 2.6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90 1.58
9神经系统疾病5.23 0.91 精神障碍6.91 1.16 新生儿病 5.77 1.51
10围生期病4.87 0.85 神经系统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计89.34 91.76 91.33
2.2 性别差异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男性居民总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女性居民总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22.1224.98恶性肿瘤110.7930.45
2脑血管病102.0720.35脑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统疾病81.7816.29心脏病52.6116.11
4心脏病80.9413.10呼吸系统疾病40.9512.91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统疾病20.674.21消化系统疾病11.563.14
7新生儿病17.161.6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结核7.591.54诊断不明5.391.37
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91.29
合计92.4692.78
续表2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脑血管病76.6621.39恶性肿瘤68.3723.02
2恶性肿瘤73.6418.16心脏病53.1019.71
3心脏病60.3917.73脑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统疾病57.7616.59呼吸系统疾病35.6913.2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统疾病14.903.8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284.35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统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1.48
10新生儿病14.261.36诊断不明3.541.17
合计90.8392.1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5-7],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8],ICD-10在分类轴心上强调以病因为主,尽管我国推广应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编码和统计人员在执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做法,可能导致各地统计上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处理相关数据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对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更是达60%[2,5]。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虽然现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轻人比例逐渐上升,美国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较好的国家,它总体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轻人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足见,慢性病的低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9]。
我国近年已经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规划,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应该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这对于倡导健康行为,降低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卫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几点体会.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8-3039.
[5] 中国慢性病报告.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
[关键词] 儿童;疾病谱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0-02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水库蓄水,秭归县位居坝上库首,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院18年来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县儿童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资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信息科,对象为我院儿内科1993~2010年14周岁以内全部住院患儿。
1.2 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疾病分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构成
1993~2010年共出院患儿23 124例,其中男13 026例,女10 0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构成。
2.2 疾病构成、疾病年度分布情况
见表2、表3。前四位的病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1993~1998年占住院患儿总例数的54.67%,1999~2004年为68.41%,2005~2010年为71.51%。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为38.42%,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位于2、3位,分别为32.61%、27.15%。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所占比例很少。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为主,其他如营养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已很少见,而儿童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仍时有发生。
2.3 传染性疾病构成
2.4 死因顺位情况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上升明显,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也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惠民政策。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72.66%,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岁以上小儿的两倍,与文献报道一致[1],5岁以下儿童仍然是我县儿童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占据疾病谱的首位,平均占67.85%,2005~2010年71.51%(9325/13040)。肺炎是疾病谱中第一位疾病,约占住院患儿的26.07%,比国内文献报道稍高[2],也是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住院患儿疾病谱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3]。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与环境、空气污染有关,部分家长的生活护理不当、幼儿园人群密集且照管护理不周也是原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儿童疾病防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生儿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占住院患儿的14.46%,比1993年的6.68%上升了1倍,新生儿疾病以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早产儿、各种黄疸为主[4],其他如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较常见,而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硬肿症已很少见到。也正是由于对围生期窒息及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治疗,由这类疾病所导致的脑瘫、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近些年也明显减少。
儿童结核、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麻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仍常年散发,而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占住院患儿传染病的90%以上。这与卫生防疫工作的努力及国家计划免疫政策的大力推广有关,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在幼儿园、学校内流行,且新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正成为主要流行的病种。传染性疾病在疾病构成中位居前列,与文献报道一致[5],所以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住院患儿死因顺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5~2010年,死因顺位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与意外伤害。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仍是我县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主要为老人)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认为服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从而导致给孩子服药过量中毒,另一方面可能为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增加,缺乏父母的监管,老人又缺乏安全意识,各种药物随处放置,孩子自己玩耍而无人照看,使得儿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意外伤害性疾病增加。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强对药物、农药的管理,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减少中毒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已少见,且病情都比较轻,只需门诊治疗,住院患儿中已很难见到,消化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6,7],而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仍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18年间我县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研究儿科疾病谱,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儿科疾病的变化规律,常见病的防治仍然是儿科工作的重点,部分疾病增长较快应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借此分析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为儿童疾病医疗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 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3] 段玉清,邱杰,李维成. 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4] 颜莉蓉,黄正东,吴一波,等. 某医院2001/2007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2):17-20.
[5] 张姝,黄志,宋萍. 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132-134.
[6] 王晓茵,刘雅婧,张春妍. 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62-02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很多都是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1]。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穴位贴敷法是中医上一种重要的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可用来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文章对11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和护理的相关情况作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10例进行研究,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16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45例,哮喘33例,过敏性鼻炎18例,肺气肿11例,慢性咽炎3例。本次所选病例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过敏体质患者、糖尿病患者、处于疾病发作期患者、孕妇。
1.2 治疗方法 入选病例均用“冬病夏治”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自制药膏,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将其研成粉末,然后用稀释的姜汁做成膏状,每次取2g,先将患者背部的汗液擦干,保持背部皮肤清洁,因为腧穴是内脏主要的经气输注之处,因此要对腧穴按摩数秒,当患者感到麻、酸、胀的时候,将药膏敷在患者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时间为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治疗3年。
1.3 护理方法 ①贴敷前护理:在穴位贴敷之前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的机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明确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在治疗中会出现局部热、麻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水泡,让患者对此有心理准备。②贴敷护理:在整个操作中医护人员要坚持无菌操作,对患者病情密切监视,尤其要防止患者受凉。对于老年慢性呼吸道系统疾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耐药性较差,在贴敷中应该严格全面考虑这些因素。③贴敷后护理:药膏贴敷后患者局部会出现烧灼感,如烧灼感非常明显,直接取下药物即可,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如贴敷部位烧灼感明显,出现水泡,要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抓挠,小水泡切忌弄破,要让其自行吸收。当水泡直径过大,需要做特殊处理,首先要对局部消毒,然后采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中的渗液吸出,最后将止痒粉和湿润烧伤膏直接涂到上面,3-4d后痊愈。皮肤愈合后早期会有色素沉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色素会逐渐消退,不会留下瘢痕。④生活护理:在药膏贴敷过程中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1个月内禁烟酒,禁止进食辛辣、生冷的食物。在贴敷4-6h内不宜洗澡,局部不用肥皂。患者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感冒。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在冬季仍有发作,但发作次数减少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为无效。总的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本组110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显效54例,有效48例,无效8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2.7%。8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主要是未坚持治疗。
3 讨 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冬季发病较多,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患者症状冬重夏轻,这部分患者属于阳虚性体质[2]。因此,治疗时间应该以夏季为宜,需要通过春夏养阳,改善患者阳虚体质,让患者阳气充沛,恢复到健康状态。在本组研究中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对患者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使患者经络畅通,气血调和。此种治疗方法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对患者肝脏以及胃肠道的刺激,药物作用能充分发挥[3]。贴敷时间选择在三伏天,主要是因为三伏天是1年的阳中阳,而午时是1天中的阳中阳,在这个时候人体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贴敷药膏后,药物会通过穴位、经络等渗透到体内,产生较强的作用。
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优质的护理工作不仅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而且能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诱发因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陶香梅.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5):170-171.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呼吸道感染;病变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孟爱凤.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3-1575.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疾病,主要治疗的是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反复感冒等呼吸道的慢性疾病。
2010~2012年夏季在我科就诊的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286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男184例、女性102例;年龄3~81岁;病程1~23年;过敏性鼻炎122例、慢性支气管炎78例、哮喘64例、肺气肿22例。286例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采用自制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药方为: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苏合香按比例共研细末搅拌均匀,用姜汁调和制成直径约1CM大小圆饼状,选择患者定喘、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天突等穴位交替使用,贴敷时间为6~8小时,病情有特殊要求可以适当延长,连续贴敷3年。
敷贴时多选用大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此穴有宣散外邪、祛风止痛的作用)、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具有养心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膈俞为血之会,有理气降逆、活血通络之功)、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处,此穴能通利气道,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再配以脾俞、肾俞、神阙等。药物敷贴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上,可产生协同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经链处,在这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
治疗第1年时,临床控制26例:临床症状完全控制,咳嗽、咳痰、喷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212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48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第2、3年后临床控制、显效及无效例数分别为38、62,216、211及32、13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的第3年明显优于第1、2年(95.4 %、88.8%、83.2 %、P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内经》谓:“诸痰呕喘,皆属于上”,哮喘病位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西医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2】
本文286例患者经过1~3年的观察,临床有效率逐年提高,提示冻冰下肢能治延缓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且敷贴年限越长,临床疗效也提高。
注意事项:
1)阴虚体质患者慎用。
2)贴完伏膏之后,不要在烈日下暴晒,也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每天让自己微微出点汗。贴上之后两到四小时就可以揭下来,如果皮肤有些红肿,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有气水泡的话,最好让医院针灸科医生给你处理。如果皮肤觉得红肿、发痒,可以泡点绿茶水,用湿棉签蘸点绿茶水,轻轻地涂在皮肤上,可以缓解红肿、发痒的症状。千万不要用手抓,手上有细菌,会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患者 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53-02
呼吸科患者的特点是老年病人占的比例多,且多数长期反复发作而住院,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笔者在呼吸科从事临床护理管理工作6年,通过多方面对老年患者细心周到的护理,在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频率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我们的实践与体会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伴随着各系统、组织及器官功能的退化病变,呼吸系统疾病增多又反复发作,造成了心理方面的变化,出现焦虑、恐惧、悲衰、沮丧、孤独等心理,表现为顾虑重重,心神不宁,情绪极为不稳定, 稍不如意就发火;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配合治疗,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疾病。
1.2 护理措施 老年患者入院时,主动迎接搀扶到床边,做疾病知识宣教过程顺便与其交谈,了解患者个性、爱好饮食起居和习惯,心理活动等。关心老年患者,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并通过语言、表情显示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的亲人多陪伴他们,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称呼老人要有尊敬之意,以拉家常的形式专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使他们愿意向护士倾诉内心痛苦,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以最大限度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以适当、合理的语言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 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
2 专科护理
2.1病情观察 老年呼吸道疾病常伴随的症状有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要严密观察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咯血的颜色及量,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所以对老年病人的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1]。
2.2氧疗护理 正确执行吸氧医嘱,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低流量、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氧疗期间护士要勤巡视,多观察,经常与患者交流,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氧气管道有无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定期更换吸氧管等。老年患者由于感知和接受能力下降,文化程度较低,医学知识缺乏,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 把氧疗当作一种抢救手段,一旦缺氧症状有所缓解,就会发生拒绝氧疗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做好氧疗前的宣教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疑虑心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氧疗方法,如双孔吸氧管吸氧法,患者对吸氧有异物感时可适当分散其注意力,感觉有异味时,吸氧前用温开水冲洗吸氧管可消除异味。对于鼻腔黏膜干燥的患者或天气寒冷时,可在湿化瓶中加入60~70 ℃的温开水,每天用石蜡油鼻腔,减少由于氧气干燥或寒冷天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引起的不适,想方设法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排痰护理老年人肺功能低下,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咳痰无力,反应迟钝等,使痰液阻塞呼吸道,严重影响了肺通气功能,排痰护理非常重要[2]。因此加强气道护理,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肺功能对促进呼吸科老年患者尽早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护士要耐心给患者讲解排痰的意义, 教会其有效的排痰方法, 鼓励、指导并协助患者排痰, 如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 使粘附在肺泡及支气管黏膜壁上的痰液松动脱落, 刺激咳嗽咯出, 同时加强气道湿化, 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有效地畅通气道, 用氨溴索加地塞米松雾化利于痰液分解排出等。对于全身衰竭、危重、或昏迷的患者, 因肺内大量痰液粘稠阻于气道不能自行咯出者,应及时规律吸痰, 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吸出分泌物以免发生窒息。
3 生活护理
3.1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最好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50%~60% ,病情较轻或稳定者可适当活动,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 勤漱口、换衣服,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过度疲劳,对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并讲解吸烟的危害[3],以利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
3.2 饮食护理 呼吸科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呼吸困难、发热等因素,常导致能量消耗增多,机体处于负氮平衡,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易疲劳甚至衰竭,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嘱患者要少食多餐, 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及呛咳;以流质、半流质、软食为主, 忌辛辣、凉热食物,少食产气食品,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豆类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4 健康指导
老年人常患的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是慢性病,对慢性疾病做好健康指导很重要,教会患者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法、体力训练、耐寒锻炼等,通过缩唇徐徐呼气,可延缓吸气时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有助于下一吸气进入更多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体力训练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的有氧运动为主, 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 体操分为卧、坐、立位体操,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有氧体力训练有步行、爬斜坡、上下楼梯及慢跑、太极拳等[4]。耐寒锻炼需从夏季开始,先用手按摩面部,后用冷水浸毛巾拧干后擦头面部,渐及四肢,冬季最低限度也要用冷水洗鼻部,以提高耐寒能力。嘱患者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气候骤变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彻底治疗。应避免尘埃和煤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吸烟嗜好要戒除,同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减少住院频率。
参考文献
[1]吴志芳、张碧红,浅议老年病人的护理和护理道德[J],工企医疗,2006,5(19):67268
[2]吕式媛,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