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药剂动力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筛选及结构优化、剂型设计、制剂质量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资料[1]。这门学科涉及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我校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我校在该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改革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地非常清楚,实验所需的各种储备液、缓冲盐、麻醉剂等溶液均配制好待用,所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器材都按相应规格准备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验时只是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模式乏味单调、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3]。这种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技巧,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机械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依赖教师、不爱钻研、不喜思考,达不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4]。
(三)实验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缺乏积极性以往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所占学时比较少,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占比很低,通常只有10%—15%,此外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以书面实验报告为准,而对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验中突况的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没有考虑,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许多同学认为实验是无关紧要的,只是马虎对付了事,致使经过实验训练后,仍没有正确地掌握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为提高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我校开设3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项目,分别为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实验、磺胺甲基异噁唑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和磺胺嘧啶肾清除率测定实验,每个实验6学时,共18学时。由于实验学时过少,为了让学生能完成实验,老师为学生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导致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操作,实验效果欠佳。目前我们将实验总学时已增至40学时,停掉了磺胺嘧啶肾清除率的测定实验,并在原有的验证性实验中融入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研究或法莫替丁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引导学生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提出的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1—2套合理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来开展相关实验,包括动物实验、样品处理及分析测定、数据分析及处理统计、图表绘制等;实验准备工作亦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分析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总结实验成败原因和心得体会,教师最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点评与总结。我们将综合设计性教学理念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仅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往上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去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是按照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或实验讲义机械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5]。教师针对实验相关内容事先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与处理、图表制作等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确定后的可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组织并参与实验讨论,还可就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地讲解。PBL教学法的引入,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以往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采用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10%—15%的计算模式,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书面实验报告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定实验成绩,这导致许多同学产生了实验课无足轻重的观念,实验报告相互抄袭问题严重。目前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者综合评分;其中实验预习包括相关文献查阅情况、所制定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讨论时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水平以及实验习惯,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图表绘制以及书写规范,占总成绩的30%;三者综合为实验课的总成绩(满分100)。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实验成绩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提至45%,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实验学时(40学时)在整个课程(85学时)中所占学时的比例47%。这个综合评分制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措施,近年来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带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研究,2015,34(08):485-487.
[3]程欣,马云淑,陈凌云,等.PBL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中的探索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05):700-702.
[4]张湛睿,冯锁民,马远涛,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16-118+123.
关键词: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 微课 教学改革 嵌入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50-02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实用性强。课程内容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筛选、药物制剂设计、药物质量评价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药学相关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1]。其涉及药剂学、药理学、生物化学、数理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较深的特点[2]。目前,国内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具有简捷、高效的优点。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使学生学以致用。近两年,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强调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推进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对如何讲好这门课程,顺应教学改革要求,笔者依循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成功地将微课应用到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建设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3]。其是按照教学目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短而精悍的教与学活动。针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在微课内容选择、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和微课课堂运用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实践活动,希望能与同行及相关专家探讨。
1 微课内容选择,从实例出发阐述课本知识
由于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及其制剂,因此,其微课内容宜以生活常用药物为例。如讲授“药物的代谢”时,可以某些同时具有I相代谢和II相代谢的药物为例,探讨依法韦仑(一种抵抗艾滋病毒的特效药物)在肝脏中如何被CYP 2B6代谢产生8-羟基-依法韦仑,又如何被UGT 2B7代谢成葡萄糖醛酸化产物。讲授“药物动力学”部分时,可以林可霉素为例,比较林可霉素注射剂和林可霉素胶囊在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下的房室模型,探讨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选择,更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好奇心,带着探究的心境,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样化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设计和制作是微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制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程度。微课的设计要重点突出,一个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切勿多而散。同时,微课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微课设计的表现形式根据微课内容要多样化,包括探究学习型、演示型、讲授型等。如:讲授“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消化系统因素”,采用探究学习型的表现形式,观察现象:蒙脱石散餐前半小时服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空腹服用,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餐前、中、后均可。提出问题:3种药物3种不同的服用方法,为什么?理论讲解:胃肠道结构及分泌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道代谢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问题解答:蒙脱石散为止泻药物,饭前服用,随着胃排空速度增加,能快速到达肠道,发挥药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有胃肠道反应,而且食物降低生物利用度,因此空腹服用;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为肠道菌群调节剂,不易受胃肠道、食物影响。讲授“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时,可采用演示型的表现形式,如“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操作”微课。根据微课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微课演示,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针对知识点或学习操作或加深理解或引发思考。
3 微课嵌入式教学法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评价
笔者对该校2012级和2013级两个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期末试卷进行了分析。入学前这两个班级学生在人数、性别、成绩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2012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未开展微课嵌进行教学,2013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重点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消化系统因素、药物转运机制、药物首过效应、单室模型)采用微课嵌入式教学法。笔者对微课嵌入式教学内容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4 讨论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各学校改革的核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一线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主动放弃以自己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框架,努力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然而教与学是双向的,仅有教师的热情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主、自愿、自动地去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达到“自主、自愿、自动”学习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花十倍百倍的心思去组织课程,真正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就笔者所教授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而言,一些内容是很枯燥抽象的,其中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让学生望而生畏。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制作成微课,嵌入讲授式教学过程,改变了原来较为枯燥的理论阐述,使学生的生活感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观看视频进行预习、复习,掌握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上可以针对最复杂、艰涩的知识展开多方位讨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总而言之,微课嵌入教学法应用到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丰富与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桂卉,夏新华,颜红,等.多元化教学法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66-267.
【关键词】药物代谢物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生物等效性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常意义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终点指标,根据预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研究。药物的代谢物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部分药物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经过i相(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结合)代谢途径,产生的化合物。本文对药物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1 药物的代谢产物在药代动力学评价中的一般考虑
sfda指出[1],根据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如果药物主要以代谢方式消除,其代谢物可能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或毒性作用,或作为酶抑制剂而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或作用增强,或通过竞争血浆和组织的结合部位而影响药物的处置过程,则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对于具有上述特性的药物,在进行母体药物单次给药、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应考虑同时进行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fda指出[2],一般情况下,对于仅在人体中出现的代谢产物,或人体中代谢物水平远高于任何经过测试的动物种属时,应考虑进行安全性评估。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如果其水平高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则可引起安全性担忧。
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⑴如果代谢物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⑵如果代谢物的活性不清楚,则如果代谢物水平高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时,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如果代谢物水平低于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时,一般只测定母体药物。⑶母体药物体液浓度很低,代谢物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时,如果母体药物可测到,应测定母体药物和代谢物。⑷ 对于前体药物,如果能测到母体药物浓度,则应测定母体药物和代谢物浓度;如果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检测非常困难,则测定代谢物。
2 药物的代谢产物在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一般考虑
sfda指出[3],某些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无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形药物,也可采用测定生物样品中主要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进行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fda指出[4],对于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建议只测量从该制剂中释放的原型药物,而不测量代谢产物。
这一建议的依据是原型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对制剂表现的变化比代谢产物更加敏感,代谢产物更多地是反映了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和消除。下列情况属于例外,⑴原型药物浓度太低,不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对血液、血浆或血清中的原型药物进行可靠测定时,最好是测定代谢产物。⑵代谢产物可能在肠壁或经进入体循环之前的其他代谢形成。如果代谢产物对安全性和/或疗效有一定的贡献,建议代谢产物和原型药物都要测定。如果代谢产物的相对活性低,对安全性和/或疗效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不一定需要测定代谢产物。
emea指出[5],可用代谢物数据来评价生物等效的情况仅限于以下情况:⑴ 生物基质中活性物质浓度太低以至于无法准确检测,并导致显著变异时。此时,申办者应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母体化合物的检测不可靠,才能使用代谢物数据。⑵ 当代谢物活性是体内活性物质总活性的主要部分并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非线性时。此时,先要评价代谢物的作用,如果代谢物活性是体内活性物质总活性的主要部分并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非线性的,就有必要同时检测母体化合物和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并且对他们单独评价。
前体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问题[6],⑴ 测定前药是首选:生物等效性是评价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在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上的异同,而测定母体药物是评价生物等效性的首选方法。因此对于前体药物,虽然具有药理活性的是代谢产物,但假如前体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并被完整吸收,同时其在体循环中的测定方法是可靠的,那么,最好的方法仍应当是以原型药(即前药)来评价两药的生物等效性。⑵ 同时测定前药和代谢物:一般很少考虑同时测定原型药和代谢物的水平用于评价生物等效性,但在有些情况下,如药物本身是无活性的前体药物,它在体内能快速转化成有活性的代谢物,而疗效和毒性主要与此代谢物有关。那么,代谢物的测定在生物等效性决策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代谢物的生物等效性特征参数可以降低消费者替换使用药物的风险。⑶测定代谢产物的考虑:有些情况下,一些药物本身是无活性的前体药物,由于某种原因,如前药在生物基质中不稳定、快速代谢或分析方法学上有困难,无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形药物时;或者药物活性代谢物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时,一般认为可采用测定生物样品中相应活性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例如:头孢呋辛酯是头孢呋辛的口服前体药物,服用后,迅速被胃肠道粘膜细胞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为活性成分头孢呋辛而发挥药理作用。服用后被快速代谢,体内很难测到前药原型,所以等效性试验中,只能测定血液中的代谢物头孢呋辛作为替代检测指标。类似的情况还有头孢泊肟酯、头孢妥仑匹酯、头孢特仑新戊酯、盐酸头孢他美酯等。
因此,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⑴ 如果代谢物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但生物等效性评价时以母体药物浓度作为主要判断指标。 ⑵如果代谢物的活性不清楚,一般只测定母体药物 ⑶ 母体药物体液浓度很低,代谢物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时,一般测定代谢物 ⑷ 对于前体药物,如果母体药物可以测定时,一般测定母体药物;如果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检测非常困难,则测定代谢物。
总之,药物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会促进和完善对新药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药品审评中心.
[2] 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8年2月,美国fda,药审中心最后审核.
[3] 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药品审评中心.
[4] fda《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性考虑》,fda.
【摘要】 目的 研究家兔肌注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健康家兔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肌肉注射等摩尔药物,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以Matlab程序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判断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的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0.106±0.034)和(0.075±0.019)mmol/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887±1.660)和(6.293±0.707)mmol·min/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9.697±1.753)和(10.758±3.196)min,血浆清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9.908±10.532)和(51.547±9.383)min。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吻合良好,所得主要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异,头孢硫脒与头孢硫脒盐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4%。结论 头孢硫脒与头孢硫脒盐为生物等效制剂。
【关键词】 头孢硫脒; 头孢硫脒盐;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相对生物利用度
ABSTRACT Objecpe To study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cefathiamidine and cefathiamidine salt in rabbit intramuscularly. Methods 12 healthy rabbit were randomilzed pided into 2 groups and administered equal dosage of drug.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cefathiamidine and cefathiamidine salt were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were calculated by Matlab procedure, to judge bioequivalence of two preparations. Results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 of cefathiamidine and cefathiamidine salt were as follows: cmax (0.106±0.034)mmol/L and (0.075±0.019)mmol/L, AUC (6.887±1.660)mmol·min/L and (6.293±0.707) mmol·min/L, Tmax (9.697±1.753)min and (10.758±3.196)min, T1/2(ke) (39.908±10.532)min and (51.547±9.383)min. Drugtime curve of two preparations were well coincidence.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were found among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of two preparations.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two preparations was 109.4%. Conclusion The two preparations presented bioequivalence.
KEY WORDS Cefathiamidine; Cefathiamidine salt; HPLC;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头孢硫脒(cefathiamidine)是目前唯一由我国自行研制并首先应用于临床的半合成头孢菌素衍生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创伤及外科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耳鼻喉感染、心内膜炎和败血症,尤其适用于金葡菌、表葡菌、链球菌属或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各种中、 重度感染的治疗[1,2]。本品药动学参数优于大多数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2,3]。但头孢硫脒的药动学过程及生物利用度是否优于其盐,选择头孢硫脒制剂是否优于头孢硫脒盐,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着重比较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的药动学参数,并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为该产品合成工艺优化,产品成本降低,制剂选择的合理性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药及试剂
注射用头孢硫脒(cephathiamidine,商品名:仙力素),批号3060012,含量98.4%;头孢硫脒标准对照品,批号050110090,含量98.3%;头孢硫脒盐标准对照品,含量98.0%;上述药品均由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提供。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三氯乙酸、磷酸二氢钠、柠檬酸为分析纯。
1.2 仪器
惠普HP1100高效液相系统。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生产的LD510B型离心机;江西医疗器械厂生产的YKHE型液体快速混合器。
1.3 动物
家兔,体重2.0~3.0kg,雌、雄各半,由广东医学院动物部提供,合格证号GB14922.12001。
2 试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C18反相色谱柱(250mm×4.0mm,5μm),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钠2.76g,柠檬酸1.29g,加重蒸馏水至1000ml)(20∶80,v/v),流速1.0ml/min;柱温为20℃;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20μl。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分别取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标准对照品适量,并稀释成含药物20mg/ml的标准贮备液,置80℃水浴中加热至挥干,再加重蒸馏水1ml溶解残渣,滤过,重蒸馏水定量至10ml。
2.3 磷酸缓冲液配制
精确称取无水磷酸氢二钠2.76g,柠檬酸1.29g,加重蒸馏水至1000ml以备作冲洗层析柱用。
2.4 动物和分组[2]
健康家兔12只,随机分为头孢硫脒组和头孢硫脒盐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各组动物分别按等摩尔试验剂量(头孢硫脒42.08mg/kg、头孢硫脒盐44.04mg/kg)肌肉注射给药,给药前取空白血1.0ml,给药后分别于5、10、15、30、45、60、120、180、240和300min从股动脉插管取血0.8~1.0ml,置加有肝素的试管中,在按2.5方法进行样品处理。
2.5 血样品处理[2]
取血样0.5ml置5ml塑料离心管中,加入20%三氯乙酸定容至1.0ml,充分振荡混匀,离心,取上清液20μl进样。
2.6 标准曲线
取头孢硫脒或头孢硫脒盐标准贮备液(200μg/ml)适量,分别用空白血浆稀释成50μg/ml浓度,再依次稀释成50、25、20、15、10、5、2、1.0、0.5和0.2μg/ml系列浓度,按上述血样项下方法处理后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样品峰面积(A)。将测得的A与浓度C进行回归分析,测定回归方程和定量限。
2.7 血浆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取空白血浆1.0ml,加入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标准液适量,配制成高、中、低3个浓度(相当于血浆中含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分别为50、5、0.2μg/ml),每个浓度5个样本,其后处理同2.5项下。测定样品回收率。同时日内各浓度测定5次,并连续测5d,计算日内和日间精密度。
2.8 数据处理
通过梯形法计算AUC,cmax和Tmax数值直接采用试验值。各参数值以(±s)表示,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以Matlab6.5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
3 结果
3.1 色谱行为
在选定色谱条件下测得血浆中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的色谱图(图略),从图中可见样品的杂质和头孢硫脒及头孢硫脒盐色谱峰分离清晰,头孢硫脒保留时间约为6.2min,头孢硫脒盐保留时间约为6.5min。
3.2 标准曲线
分取200μg/ml头孢硫脒及头孢硫脒盐标准贮备液适量,分别用空白血浆稀释成50μg/ml浓度,再依次稀释成50、25、20、15、10、5、2、1.0、0.5和0.2μg/ml系列浓度,按上述血样项下方法处理后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样品峰面积(A)。将测得的A与C进行双对数直线回归,回归方程为:
(1)头孢硫脒
logC=0.96269×logA-1.09368 r=0.9977
(2)头孢硫脒盐
logC=0.92849×logA-0.94090 r=0.9969
定量限为0.20μg/ml。
3.3 血浆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取空白血浆1.0ml,加入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标准液适量,配制成高、中、低3个浓度(相当于血浆中含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分别为50、5和0.2μg/ml),每个浓度5个样本,其后处理同“血样品处理”项下。测定样品回收率。同时日内各浓度测定5次,并连续测5d,计算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结果见表1、2。
3.4 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
家兔肌注头孢硫脒或头孢硫脒盐后5、10、15、30、45、60、120、180、240和300min股动脉取血、制样、测血中药物浓度和绘制药时关系曲线(图1),采用Matlab计算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表3),并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
4 讨论
头孢硫脒在不同动物和人体的药动学研究已有报道[2~5],但头孢硫脒盐的药动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肌注头孢硫脒和头孢硫脒盐后两药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0.106±0.034)和(0.075±0.019)mmol/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887±1.660)和(6.293±0.707)mmol·min/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9.697±1.753)和(10.758±3.196)min,血浆清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9.908±10.532)和(51.547±9.383)min。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吻合良好,所得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5,无显著表1 头孢硫脒样品回收率与日内、日间变异系数表2 头孢硫脒盐样品回收率与日内、日间变异系数表3 家兔肌注头孢硫脒与头孢硫脒盐药动学参数的药时曲线比较
性差异,表明两种制剂药动学过程基本相同。同时,头孢硫脒与头孢硫脒盐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4%,头孢硫脒的生物利用度略高于其盐,但未表现统计学差异,表明家兔肌注给药头孢硫脒与其盐为生物等效性制剂。
本结果表明,两种制剂药动学过程基本相同并为生物等效性制剂。另外,头孢硫脒合成工艺步骤少于头孢硫脒盐,原料成本低于头孢硫脒盐,因此,选择头孢硫脒优于其盐制剂。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汪复,张志林,等. 硫脒头孢菌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 上海医学,1978,1:32~36.
[2] 李忠思,张小娜,陈方,等. HPLC法测定头孢硫脒大鼠体内分布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16):611~616.
[3] 曾衍霖,江乃雄,倪素元,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I)硫脒头孢菌素[J]. 药学学报,1979,14(10):587~592.
[关键词]灯盏乙素乙酯;灯盏乙素;药代动力学
灯盏乙素是中药灯盏花中活血化瘀的主要药效成分[1],目前主用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但灯盏乙素生物利用度很低,在Beagle犬中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仅(0.4±0.19)%,且体内消除迅速[2]。近年来针对如何提高灯盏乙素体内生物利用度和延长体内作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传递系统的改进[3]和灯盏乙素的结构修饰[4]方面。有研究表明,灯盏乙素乙酯可透过血脑屏障,对脑缺血神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5],但关于灯盏乙素乙酯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原药生物利用度的比较未见报道,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灯盏乙素和灯盏乙素乙酯的浓度,研究灯盏乙素乙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并与灯盏乙素进行比较,阐明其体内作用特点,为制剂的研究和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仪器 Shimadzu LC-20A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日本岛津公司),LC-20AT溶液传输单元,SPD-M20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SPD-20A自动进样器,CTO-10AS柱温箱,LC solution色谱工作站。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SK-1快速混匀器(金坛市华城恒磊实验仪器厂);氮吹仪及NA-5A氮气-空气一体机(北京中兴汇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试剂 灯盏乙素乙酯(自制,批号110208,纯度>98%,简称DZY-02);灯盏乙素(自制,批号110125,纯度>98%,简称DZ);纯净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MCT(建德市千岛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阿拉伯胶(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试剂厂);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1.3动物 Wistar大鼠, SPF级,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4,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雄性,体重250~300 g。
1.4色谱条件 Kromasil100-5,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色谱保护柱C18,Dikma,No.6201。梯度洗脱流动相:A相为乙腈,B相为0.2%磷酸水。梯度洗脱程序:0~15 min,20%A;16~35 min,24%A。流速1 mL·min-1;柱温25 ℃;进样量25 μL。
1.5血浆样品的处理 取0.5 mL血加入同等体积的1 mol·L-1磷酸二氢钾轻摇混匀后,离心(5 000 r·min-1,5 min),取上层溶液600 μL,加3 mL丙酮,涡旋3 min,高速离心(12 000 r·min-1,7 min),取上清液氮气吹干。残渣用50 μL甲醇复溶,高速离心(14 000 r·min-1,7 min)后,直接取上清液进样,进样体积为25 μL,HPLC测定含量。
1.6专属性考察 取大鼠空白血浆,按血浆样品处理项下方法操作,分别进样测定空白血浆、空白血浆加对照品、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浆样品。
1.7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考察 精密称定DZ对照品适量,甲醇溶解定容,得DZ对照品贮备液,并稀释成不同浓度。精密量取一定体积的不同浓度DZ对照品溶液于6支5 mL离心管中,氮气流吹干,分别加入600 μL空白血浆,得血药浓度依次为624,312,249.6,156,62.4,15.6 μg·L-1的系列血浆样品,按血浆样品处理方法操作。
精密称定DZY-02对照品适量,乙醇溶解定容,得DZY-02对照品贮备液,并稀释成不同浓度。精密量取一定体积的不同浓度DZY-02对照品溶液于6支5 mL离心管中,氮气流吹干,分别加入600 μL空白血浆,配制血药浓度依次为582,291,116.4,58.2,29.1,14.55 μg·L-1系列血浆样品,按血浆样品处理方法操作。
1.8精密度实验 取空白血浆溶液600 μL,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DZ或DZY-02溶液,得到624,156,15.6 μg·L-1 3个质量浓度的DZ血浆样品和582,116.4,14.55 μg·L-1 3个质量浓度的DZY-02血浆样品,按血浆样品处理方法操作,测定日内、日间(3 d)精密度。
1.9回收率实验 取空白血浆溶液600 μL,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DZ或DZY-02溶液,得到624,156,15.6 μg·L-1 3个质量浓度的DZ血浆样品和582,116.4,14.55 μg·L-1 3个浓度的DZY-02血浆样品,每个浓度平行配制5份按血浆样品处理方法操作,测定方法回收率。
1.10血浆样品稳定性实验 取空白血浆溶液600 μL,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DZ或DZY-02溶液,得到624,156,15.6 μg·L-1 3个质量浓度的DZ血浆样品和582,116.4,14.55 μg·L-13个质量浓度的DZY-02血浆样品,分别测定血浆标准样品室温放置4 h,-20 ℃冻1周、冻-融化循环3次及甲醇复溶后室温放置4,8,24 h后的含量,按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处理,然后测定含量。
1.11动物给药及血样采集 健康大鼠12只,随机分成DZY-02组和DZ组,每组6只,大鼠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后饲养至初体重开始试验。实验前大鼠禁食12 h,自由饮水,将DZY-02与DZ分别与MCT、阿拉伯胶以干胶法制成10 g·L-1的乳浊液(临用前配制)。分别灌胃给予104 mg·kg-1 DZ和114.5 mg·kg-1 DZY-02乳浊液,于灌胃后5,10,30 min,1,2,4,6,8,10,12,16,24 h大鼠颈静脉插管处取血,每次抽取0.5 mL血(注射器里预置0.5 mL 1 mol·L-1磷酸二氢钾),轻摇混匀后,其余同血样处理方法,HPLC法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各时间点DZ和DZY-02的血药浓度。
2结果
2.1专属性 以空白血浆和加样血浆以及给药后样品同时进行HPLC分析,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DZ和DZY-02保留时间处均有相应色谱峰,且空白血浆无干扰,表明处理过程中未引入干扰性杂质,且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同时DZ和DZY-02与相邻峰有良好的分离度,见图1。
2.2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DZY-02在14.55~582 μg·L-1内呈线性,Y=189.1X-5 268,r=0.997 5,定量下限为14.55 μg·L-1(S/N=10);DZ在15.6~624 μg·L-1内呈线性,Y=16 501X+2 977,r=0.997 5,定量下限为15.6 μg·L-1(S/N=10)。
2.3精密度和回收率 精密度的结果见表1,DZY-02及DZ的日内精密度
DZ和DZY-02高、中、低3个浓度的方法回收率>90%,RSD%
2.4稳定性 DZ血浆样品在室温放置4 h、反复冻融3次及-20 ℃放置1周、复溶条件下都是稳定的,其RSD分别为0.59%,9.63%,7.46%,2.01%;DZY-02血浆样品冻融3次、-20 ℃放置1周及室温放置4 h条件下几乎完全降解,但立即蛋白沉淀处理甲醇复溶后的样品在24 h内基本稳定,其RSD为3.5%,所以血浆样品要立即进行蛋白沉淀,复溶后的样品在24 h内检测。
2.5DZ及DZY-0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大鼠灌胃给予104 mg·kg-1 DZ和114.5 mg·kg-1DZY-02后的平均浓度-时间曲线见图2。应用Winnonlin(Version 5.2,Pharsight Corporation,USA),对数据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6],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t检验对各药代动力学参数间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受试动物的药时曲线均有双峰现象,故采用非参数法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3(实验中及时补充生理盐水,最后一个取血点时大鼠状态良好)。由图2可见DZ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存在2个峰,在2峰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DZY-02则在第1峰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且2个峰的最高血药浓度均高于DZ组。DZY-02达峰时间明显早于DZ组,生物利用度也提高了1倍(P
3讨论
本实验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DZ和DZY-02的HPLC-DAD法,且定量限低,DZ为15.6 μg·L-1,DZY-02为14.55 μg·L-1,可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本实验在制备大鼠灌胃给药样品时,发现DZ在CMC-Na、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均可制成混悬液,但DZY-02在CMC-Na、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中均不能形成混悬液,在15%乙醇液中也不稳定,最后考虑把药物制成乳浊液,此时DZ和DZY-02均能混悬均匀,且稳定性良好。
对血样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考察。由于DZY-02为酯类药物,在处理时要考虑血浆中羧酸酯酶对药物在体外的降解作用。羧酸酯酶等电点约为5.12,在酸性环境中可被离子化沉淀出来从而失去活性,本实验考察了多种酸及盐对酯酶的抑制作用,以回收率为指标,最后选定1 moL·L-1磷酸二氢钾作为酯酶抑制剂;但调节pH的方法并不能使酯酶完全失活,这也是在冷冻和冻融过程中DZY-02稳定性很差的原因。有文献报道十二烷基硫酸钠可完全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7],但实验中发现DZY-02在十二烷基硫酸钠中不稳定,所以在血浆样品处理时仍采用调节pH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血浆样品要及时进行蛋白沉淀处理。
曾考察了DZY-02在不同介质及pH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氧气会大大降低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故本实验采用了颈静脉插管取血的方法,并在注射器中预置同等体积1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这样一方面可使取出的血液中羧酸酯酶的活性立即受到抑制,同时还可避免血液中的药物在取出过程中与外界氧气接触而变化,有利于提高酯类药物回收率和结果的可靠性;过去3年里本实验室曾在比格犬以及大鼠体内重复开展DZY-02和DZ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终因数据不稳定而无法下结论,经过该方法处理后,在血浆样品中可稳定测到DZY-02及DZ,解决了该酯类药物在血浆样品处理过程中易降解而造成数据不稳定的问题。
本文首次研究了DZY-02的药代动力学并与其原药DZ进行了比较。由结果可知,口服DZY-02和DZ药时曲线均呈双峰现象,关于DZ的双峰现象,与文献报道比较一致[8],但第2峰达峰时间略晚。文献对DZ出现双峰现象存在2种解释,一种认为[9]第1个吸收峰是药物在胃或小肠上皮,以分子形式存在,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入血,因为该部位低pH适合脂溶性药物吸收;第二个峰是在小肠后部份或靠近结肠部位吸收,此时肠道菌群把药物代谢成苷元,随后苷元由肠道或肝内特定的酶系催化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形成DZ而被吸收。Jeff S等[10]则认为与肝肠循环有关,即灌胃给药后,部分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内可被葡萄糖醛酸化经胆汁排泄后在小肠内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然后部分被吸收,形成第2个高峰。由药代参数可知,口服DZY-02大鼠的AUC0-t大约是口服DZ组的2倍,且由Tmax和MRT可知DZY-02的入血速度较DZ快,可能是因为酯基的引入提高了其在入血时的跨膜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一岳, 王胜涛, 曾文珊, 等. 灯盏花素对大鼠主动脉肌环的松弛作用[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4, 5(2): 15.
[2] 葛庆华, 周臻, 支晓瑾, 等.灯盏花素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3, 34(2): 618.
[3] 方睿, 杜树山. 灯盏花素制剂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4): 233.
[4] 邵云, 平其能, 操锋, 等. 灯盏花素制剂、新剂型及其结构修饰研究进展[J]. 中国天然药物, 2007, 5(3): 229.
[5] 盛艳梅, 张静, 孟宪丽, 等. 灯盏乙素乙酯的体外脑缺血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15): 1212.
[6] 尤海生, 董亚琳, 邢建峰, 等. 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6): 1688.
[7] 吴亚林, 吴小涛. 抑制大鼠血浆羧酸酯酶对伊立替康代谢的体外研究[J]. 西北药物杂志, 2011, 26(6): 436.
[8] 张海燕, 平其能, 郭健新, 等. 灯盏花素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 药学学报, 2005, 40(6): 563.
[9] Chen X, Cui L, Duan X, Ma B, Zhong D. Pharmacokinetics and metabolism of the flavonoid scutellarin in humans after a single oral administration[J]. Drug Metab Dispos, 2006, 34(13): 45.
[10] Jeff S, Lori C, Marion K, et al. Intestinal uptake and biliary excretion of the isoflavone genistein in rats [J]. J Nutr, 1997, 127(7): 1260.
Pharmacokinetics of scutellarin and its derivant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in rats
ZHU Li-wei1,2,3, LIU Xiao-qian1,2*, FENG Jing1,2,3, GAO Hui-min1,2, YI Hong1,2, WANG Zhi-min1,2*, MENG Qing-ju3
(1.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a HPL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cutellarin and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and their pharmacokinetics were also compared. 104 mg·kg-1of scutellarin or 114.5 mg·kg-1scutellarin ethyl ester were given at single dose by oral gavarg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jugular vein.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by HPLC.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with Winnonlin program.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profile of scutellarin and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were both fitted with non-compartment model and both were double peaks.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scutellarin and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were as follows: Tmax, Cmax and AUC0-t for scutellarin were (6±1.26) h, (321.55±48.31) μg·L-1 and (2 974±753) h·μg·L-1; for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Tmax, Cmax and AUC0-t were 0.5 h, (1 550.82±219.75) μg·L-1 and (6 407±399) h·μg·L-1. The speed ingested into the blood of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was faster than scutellarin, and the bioavailability of scutellarin ethyl ester was two times higher than scutellarin.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教学团队;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生物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ADME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与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学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学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生物药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数不断压缩,如何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在有限的课时数里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度,成为新时期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简要总结了教学团队在提高生物药剂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与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1建立教学团队
集合团队力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于2010年成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团队,该团队由参与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授课的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并推选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性学术思想活跃、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兼备的教师任团队首席教师。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包括:①定期组织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内容研讨,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章节内容,增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②组织师生教学座谈会,把师生请出教室,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面对面地畅谈对教与学的想法与建议。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对教学的想法与态度,也让教师真正了解现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显著促进师生间的互相理解,大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③开展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结对子,一帮一"活动,通过新老教师合作,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帮助青年教师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因此首先要让新教师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备课质量对教学的影响显而易见,新、老教师对教案和课件进行逐一探讨,精雕细琢,力求完善;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新教师每学期不定期听老教师课4节,自找不足,学习提高,老教师每学期不定期听新教师课4节,课后及时反馈听课意见,从教学态度、语言表达、师生互动、教学工具的利用、教学节奏的掌握等各个方面给予提点,帮助新教师更快成长;④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地输送骨干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培训,近5年已先后有5位青年教师分别去往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交流学习,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2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对于生物药剂学的课程学习至关重要,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消化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2,3]。但是,长期以来生物药剂学实验缺乏正规的教材,采用临时打印的讲义,学生在实验前无法预习,影响实验完成质量;实验内容的选择缺乏系统论证,多年来一成不变,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脚步;此外,生物药剂学多以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实验操作要求较高且耗时长,所需的手术器械、仪器设备较多,实验费用高,故长久以来生物药剂学实验都以实验示教的形式进行,限制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由资深教师领衔,组织教学团队编写实验教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精简、精心选择,引入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使实验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4]。其次,团队获得学院的支持,添置了大量的手术器械与实验设备,使实验不再只局限于示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提高对预实验的重视程度,从实验讲解,到供试液配制、手术操作、仪器使用、样品分析测定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准确无误,以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
3优化教学方法
现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PowerPoint技术已在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5]。然而生物药剂学课程知识容量大,涉及各种给药途径的药物体内过程,抽象的文字描述及静态的图片很难将过程描述清楚。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掌握,我们采用3DMAX软件制作了药物从口腔吞服以后在体内运行的3D动画视频。视频动态描述了片剂在胃中的崩解、溶出及药物穿透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并且清晰展示了胃肠道生理结构,如小肠绒毛、微绒毛等,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药物口服吸收的过程及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各种因素,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药物学与人们的健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提高学生对生物药剂学课程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且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医药问题引入课堂,比如在口服吸收教学中,开展"毒胶囊事件"的讨论,探讨去除胶囊壳后直接吞服或用馒头夹药粉吞服等做法的可行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将会是一个长久的命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生物药剂学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改进,在学生中获得了较好的反响。然而,要在有限的课时数里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并能让我们的教学内容跟得上学科发展的脚步,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应用能力,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新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1.
[2]刘建平,王柏,尹莉芳.生物药剂学实验教改尝试[J].药学教育.1998,14(4):34-59.
[3]刘道洲,成颖,崔晗,等.提高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61-862.
爱普列特正常人体耐受性研究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李华,王婉青
爱普列特正常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李华,王婉青
爱普列特老年人体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王婉青
爱普列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Ⅱ期临床研究 薛兆英,韩文科,金杰,张元芳,丁强,王晓雄,曹立军
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爱普列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张元芳,丁强,冯善章,蔡松良,王翔
新型抗前列腺增生药爱普列特(Epristeride)药理和毒理研究 武淑芳,屠曾宏
扎莱普隆的研究进展 胡晓敏
非劣效性/等效性试验中的统计学分析 刘玉秀,姚晨,陈峰,陈启光,苏炳华,孙瑞元
细胞色素P4502D6的研究进展 付良青,政
药物的II相代谢与酶系及其进展 李新,余应年
对SDA药品认证中心认证工作简介 曹彩
儿童地高辛急性过量中毒两例报告 陈世才,李幸红,卢定华,焦珊,郭明英
羟基喜树碱(HCPT)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理学比较 李苏,姜文奇,张力,廖海,管忠震
丙基硫氧嘧啶对Graves病氧化应激的影响 鞠海兵,沈菲菲,舒子正
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杜文民,王永铭,陈斌艳,范维琥,耿晓芳
国产左甲状腺素钠片剂生物利用度研究 朱立,赵志英,王正华
低剂量口服足叶乙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郭胤仕,张虹,邢祖林
盐酸黄连素对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增效作用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罄,吴笑春,辛华雯,余爱荣,冷金华,仲明远,朱敏,蒋兆健,唐礼功,谢森
药物杂质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 李真,龚培力,曾繁典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吕媛
磺胺甲噁唑及其乙酰化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赵丽艳,史向国,张逸凡,邢杰,钟大放
头孢羟氨苄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章霞,吴丽花,申屠建中,陈志根,史美甫
国产多奈哌齐胶囊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梁茂植,徐楠,余勤,蔡永宁,黄英,梁德荣,秦永平,苗佳,邹远高,郑莉,张辉明,沈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克拉维酸浓度 刘玉旺,孙培红,周颖,赵侠,孙忠民
氯喹与羟基氯喹的不良反应 陈虹,郑捷
阿那曲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安富荣,崔岚,曹惠明
纳米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奕明,陈汇,曾繁典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刘晓琰,施安国
细胞色素P450-3A4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彭华,程泽能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新位点-P-糖蛋白 彭文兴,汪新亮,李焕德
皮肤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胡晋红,朱全刚,范国荣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娄小娥,阚连娣,章辉
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单次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姜杰玲,赵永强,单渊东,武永吉
北京安定医院788例住院精神病人精神药物使用的一日调查 张广平,王传跃
内源性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的简易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黄红兵,黄民,李苏,廖海,刘韬,余更生,姜文奇
交叉试验设计资料的等效性检验 姚晨,陈峰,张高魁,刘玉秀,陈启光,苏炳华
钒类化合物的抗糖尿病作用 唐玲,张英,申竹芳,谢明智
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药理学 刘靖,徐成斌,孙宁玲
细胞色素P4502D6与药物代谢 王娜,王娜,刘会臣,侯艳宁
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 周权,姚彤炜,曾苏
头孢呋辛酯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 高晨,赵志刚,余立,庞青云,王成刚,李晔,杨骁潇,李冬梅,魏建涛,王景田
辛伐他汀咀嚼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用度 冯芳,田勇,戴惠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队列研究的样本量估计 施文,王永铭,程能能,陈斌艳,李端,钱亢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张建萍,黄民,关永源,吴珏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途径 秦群,程泽能,李焕德
卡维地洛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王禹,牛敬亭
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何蔚,曾繁典
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余自成
莫西沙星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黄艳,曹兆龙
国外药物撤销、限制使用的情况对我国药品评价的启示 鄢琳,程鲁榕,兰奋,井春梅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CFP/TAZ)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抑酶增效作用研究 许宏涛,张秀珍,田锐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盲对照试验 周沫,刘平,张鸿燕,舒良,侯也之,郭俊花
异丁司特胶囊正常人体耐受性研究 张京玲,焦建杰,肖向茜,娄建石,张才丽
国产氧氟沙星片剂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张莉,吕媛,李曼宁,刘燕,李天云,肖永红
异福酰胺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胡欣,李可欣,武秀忠
国产阿呋唑嗪片剂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丁秀年,李俊,姚宏伟,金涌,张运芳
D-聚甘酯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王睿,方翼,李雪梅,耿美玉,李桂玲,辛现良,戚欣,王中孝,秦筱梅,陈升杰,王乃东,管华诗
盐酸吡格列酮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珍,宋洪杰,唐世新,计一平,刘涛,胡晋红
羟甲烟胺对环孢菌素A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李芹,赵焰,梁永广,赵秀杰,郭瑞臣
恶丙嗪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张波,刘艳,杜智敏,郑心明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Ⅱ) 肖永红
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治疗克罗恩病研究进展 安富荣,杨惠娣
人体内的葡醛酸结合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李新
莫西沙星--一种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张英,赵志刚,张杰
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的量效关系 周建新,罗南富,刘进
罗哌卡因在手术病人的药代动力学 徐红蓉,许剑安,陈伟力,李雪宁,葛宁花
一种快速灵敏测定人血清中二甲双胍含量的方法 魏敏吉,张慧琳,康子胜
用群体药代动力学预测癫痫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姜德春,王丽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及其治疗成本 苏红丽
健康志愿者体内食物对盐酸二甲双胍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邓鸣,刘建芳,吴红海,刘会臣
环孢酶素A的临床应用机制研究进展 杜美蓉,李大金
新的磷酸二酯酶及其功能 田慧,张奇,朱景申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李艳萍,李卓荣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要求与规范 曹彩,张欣涛,李见明,解琴
关键词:给水厂污泥;磷;吸附;废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2903
1引言
磷是使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有效去除磷,已成为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途径\[1,2\]。吸附法除磷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磷,但由于常规吸附剂价格昂贵,处理成本高,所以对廉价、高效的吸附剂的开发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3~5\]。
给水厂污泥主要由悬浮物、胶体物质、有机物、微生物以及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混凝药剂等组成,是一种多孔、大比表面的固体物质,可以用作吸附剂。本文对给水厂污泥吸附水中磷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含磷废水低成本处理方法。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给水厂污泥:取自西安市南郊水厂,于100 ℃ 烘干48 h,研碎后用筛子筛分,得到粒径为60目的粉末。
实验配水:由于典型的生活污水中总磷含量在3~15mg/L (以磷计) ,且在废水除磷过程中, 主要关注正磷酸盐的去除\[6\]。因此实验用水采用人工配制的正磷酸盐溶液,浓度为10.0mg/L (以磷计)。
2.2实验仪器
SHA-B恒温振荡器,VIS-7220分光光度计,AB104-N分析天平,202A-1型恒温干燥箱。
2.3实验方法
2.3.1吸附动力学
移取6份50mL,10mg/L的正磷酸盐溶液于6个250mL锥形瓶中,分别称取3g给水厂干污泥依次加入锥形瓶中,pH值为6,于25℃的恒温振荡器中振荡,依次在不同的时间取出锥形瓶,过滤,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磷含量。按式(1)和(2)计算去除率和吸附量。
去除率:R=(1-C/C0)×100%(1)
吸附量:q=C0-C1213m×v12131000(2)
式中 C0、C分别为吸附前后磷的浓度,mg/L;v为原水体积,mL;m为给水厂干污泥用量,g。
2.3.2吸附等温线
分别将3g干污泥投入50 mL浓度为1~25 mg/L含磷溶液中,在25℃、30℃、40℃时振荡30min后过滤,取滤液,测定磷浓度。
3结果与讨论
3.1吸附动力学
给水厂污泥吸附磷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
已经达到吸附饱和,此时去除率达93.35%,饱和吸附量为0.154mg/g。
采用Lagergren一级吸附速率方程和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拟合参数如表1所示。拟合公式如下。
Lagergren一级吸附速率方程的直线形式为:
log10(qe-qt)=log10qe-k112132.303t(3)
式中qt为t时刻的吸附量,mg/g;k1为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1;qe为平衡吸附量,mg/g。
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模型的直线形式为:
t1213qt=11213k2q2e+11213qet(4)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程爱华,等:给水厂污泥吸附磷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环境与安全
式中k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1·min-1。
表1给水厂污泥吸附磷的动力学拟合参数
速率方程1213吸附速率常数1213相关系数R2一级动力学模型12135.628min-112130.373二级动力学模型121311.912×10-3g·mg-1·min-112130.999
通过对比发现给水厂污泥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2大于0.99,说明给水厂污泥对磷的吸附主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
3.2吸附等温线
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见图2。
3.3吸附热力学
通过以下方程计算给水厂干污泥吸附磷的吸附自由能(ΔG) ,吸附焓(ΔH)和吸附熵(ΔS )\[7\]。
ΔG=-RTlnKF,ΔG=ΔH -TΔS,
lnKF=ΔS/R-ΔH/RT
式中R为热力学常数,8.314 J·K-1·mol-1;T为绝对温度,KF为Freundlich方程中的常数。
给水厂干污泥对含磷废水的吸附热力学参数见表3。
4结语
给水厂污泥可吸附水中磷,吸附量可达0.154mg/g。吸附过程可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说明给水厂污泥吸附磷主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通过热力学函数的估算,得到:ΔH为-83.34kJ·mol-1,说明该吸附是放热过程;ΔG、ΔS均为负值,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附过程发生以后,整个体系的混乱度变小了。
参考文献:
[1]王凯军,贾立帮.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开发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王桂芹.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止对策\[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专辑):116~118.
[3]L Johansson. Phosphate removal using blast furnace slags and opoka mechanisms\[J\]. Wat Res, 2000, 34 (1) : 259~265.
[4]L Johansson. The use of leach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 from wastewater\[J\]. Wat Sci Tech, 1997, 35 (5) : 87~93.
[5]赵桂瑜,周琪. 沸石吸附去除污水中磷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07, 33 (2) : 34~37.
目的:了解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内容的标注情况。方法:对我院门诊西药房常用的346种药品的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的标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准确标注儿童用药占67.9%,标注儿童用药“尚未明确”占15.3%,标注遵医嘱或用量酌减占14.5%,标注“儿童慎用”占2.3%。在准确给出儿童剂量的说明书中,剂量以年龄计算占23.1%,以体重计算占32.9%,以年龄和体重计算占21.6%,直接给出剂量占22.4%。结论:药品说明书中还存在儿童用药内容缺失的问题,需引起各方面重视,加强管理,不断完善。
【关键词】 药品说明书 儿童 规范
[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the contents about child medication in drug instruction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fortysix drug instructions sampled from the pharmacy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on the part for child medication. Results: The rate of the dosage for child medication accurately marked was 67.9%, and that of child dosage with the mark of “not yet clear” was 15.3%, and with the mark of “amount prescribed or reduced” was 14.5%, and the mark of “children caution” was 2.3%. Among the instructions with accurate dosage for children, 23.1% was calculated by age, 32.9% by body weight, 21.6% by both age and weight, and the other 22.4% was given directly. Conclusions: The contents of child medication are far from perfect, which should draw attention to better management.
[Key words] Package inserts of drug; Children; Standard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药品说明书中应当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药品说明书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了解药品的重要途径。据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患者在第一次使用某种药品前都要阅读说明书,尤其是给儿童用药更是如此[1]。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其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完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药品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用药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儿科门诊常用西药的药品说明书,参考《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化学药品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和《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说明书规范细则》(下简称《规定》和《细则》),对其中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规范药品说明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西药房常用药品的药品说明书346份(以商品名计),其中处方药289份,非处方药57份。参考《规定》和《细则》,对说明书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儿童用药安全与效果的“用法用量”、“儿童用药”、“药代动力学”、“药物过量”等项目进行探讨分析。
2 结果
2.1 说明书项目标注情况
在346份药品说明书中,药品名称、成份、性状、适应症、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贮藏、包装、有效期、执行标准、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项目形式与内容标注都完整,故本调查仅针对表1中存在缺漏的项目进行比较。
2.2 儿童用法用量具体标示情况
在346份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主要集中标注在“用法用量”和“儿童用药”两个项目中,个别标注在“注意事项”、“禁忌“等项目中,各项标注综合后的情况见表2。
表1 346份药品说明书有关项目标注情况(略)
表2 346份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标注情况(略)
2.3 儿童用药剂量换算情况
在准确给出儿童剂量的235份药品说明书中,剂量的确定方式分别按年龄、体重、年龄和体重以及直接给出剂量如“成人一包,儿童半包”等4类,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儿童用药剂量换算情况(略)
3 讨论
3.1 项目标示完整率
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标示形式完整率较高,绝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对《规定》和《细则》形式上落实较好。同时药物过量、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项目内容标示率不高,临床试验是非强迫性内容,仅有6份(2.1%)说明书有详细的临床试验结果。
3.2 儿童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是药品说明书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效果。调查中发现仅有67.9%的药品标注了儿童用法用量,其中还有部分虽有标示却不明确,如“儿童用量酌减”、“遵医嘱”或“慎用”等含糊语句,使医务人员及患者无法准确判断。同时在儿童用药剂量的确定方法上存在较大不同,4种剂量确定方式都各占相当比例。以按体重计算为例,以7岁儿童平均体重为25.69 kg计算[2],有部分药品按说书明剂量已超过成人用量,肥胖儿童可能在更小年龄就达到成人剂量。美国医药协会药剂委员会推荐按体表面积计算儿童用药量[3]。不同的儿童剂量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药品说明书中更为准确合理的儿童剂量方法,以指导儿童的安全、合理用药。
3.3 儿童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量的变化规律,其对儿童合理用药特别是个体化给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表1调查发现,明确标注儿童药代动力学的仅占17.3%,对医师的指导作用不够。因儿童对药物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与成人有较大差异,若稍有不慎,极易导致儿童用药出现药物过量或药效下降,带来用药隐患。说明书中儿童药物动力学的缺项,并不是药品说明书本身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儿童药物动力学研究比较薄弱,新药上市缺乏儿童药动学资料,因此,儿童药动学研究亟待加强。
3.4 儿童药物过量
儿童用药中该项内容的标注率最低,尤其是许多说明书中对于药物过量的处理仅用“对症治疗”等较含糊的语句,指导性很不明确。建议增加发生药物过量后的具体解救措施。
4 思考与建议
4.1 加强药品说明书的监督管理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对于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儿童用药的具体特点,加强药品说明书的规范和管理。首先要提高说明书内容的准确性。部分药品说明书存在项目遗漏,个别说明书在叙述中避重就轻、含糊其辞,未能反映药品的真实情况,从而使患者的知情权受到侵犯,且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药品说明书内容的审核,必要时定期对药品说明书的内容进行修订,保证项目的完整和内容的准确性。建议新药的药品说明书定期进行审核和修改,以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尽早解决说明书中的某些不合理或不具操作性的问题,从而将药品说明书中的问题减少至最低。
4.2 强化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
《规定》和《细则》中明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对说明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并密切关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及时完善安全性信息。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质量的直接负责人,药品说明书可以直接影响药品的使用,这就要求企业重视药品说明书的内容规范,提高法制观念。在制定药品说明书时,应完整标注项目,增加对特殊人群用药安全的关注,明确用法用量,开展相关研究,及时更新说明书。
4.3 鼓励开发儿童适用规格剂型的药品
由于儿童适用规格、剂型的药品较少,儿童用药面临比成人用药更多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儿童专用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临床使用中仍以成人药为主,这不仅增加了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对患儿及医护人员在用药时带来不便。监督管理部门应着力在政策上激励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品,鼓励医院及科研单位收集儿童用药的应用信息,加强和推进儿童临床试验研究,促进儿童用药的安全化及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成名战. 谈药品包装及说明书不规范现象[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3):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