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结构力学;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实质就是要求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上手快,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自始自终贯穿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点培养。而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从传统的“会解题”,转变为会“解决问题”,要从传统的力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为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力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对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及讲授例题与工程实践紧密贴合。传统结构力学教学通过学习力学理论、讲解例题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对例题的选择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会了解题,却很难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土木工程各类典型结构合理选择各章例题,力求最大程度贴近工程实际,将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如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工程事故、对工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等等。由注重单一解题能力的培养向提高力学素养转变,同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奠定了更有利的基础。
(2)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化研究。以前的结构力学授课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整个课堂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好。而真正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只由老师来唱“独角戏”,也要由学生来“唱一唱”。知识听懂了,还转化不成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和提高,才能一步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需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能力。比如,在结构的内力计算相关章节,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小杆件的弯矩,如何调整连续梁的内力,如何减小超静定结构的温度应力等等。既激发了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还可以采取学生讲课、学生做分析报告等形式。
(3)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各章节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授课的必要补充,只有切实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将力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选择非常重要。课后作业应贴近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要由单一注重定量计算向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对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力学作业注重解题能力,题解出来了,问题就结束了,只解决了“会解题”的问题,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活学活用。比如学生学习了位移的计算,课后作业可根据工程实践进行结构的位移计算,并要求分析哪些因素可影响位移值,若位移值不满足要求,可采取哪些办法等等。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比会解题更重要,只有经过思考经过总结,知识才能更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2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尝试选择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担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授课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力学老师,很难将力学知识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而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一般均具有较高的力学素养,不仅能够胜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同时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及工程实践经验,很容易将专业知识融入于力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改革
习题做的再多也是纸上谈兵,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接触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家、省市及院系组织了很多力学竞赛及结构设计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实践证明,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很少,而结构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增加这类实践环节,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更能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传统的手算到手算与算结合的改革研究
手算对学生培养清晰的力学思维有很大帮助,然而对于较复杂的力学问题,手算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现错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实践中多采用电算,为很好地与工程实践接轨,在大学教育中应注意手算与电算相结合。手算有助于对解题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在力学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然而大量而繁琐的计算大可采用电算,且可运用电算来进行结构的对比分析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我们真正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结构力学的教学和实践中,及时考察改革效果并不断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小丽陈静等.《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状况分析及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信息,2012年06期
[2] 王伟等. 基于多元教学模式的结构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2012年03期.
[3] 方祥位等.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04期.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有关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随着教育的不断升级与发展,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求职难的大环境中激烈地竞争,企业的岗位有限,很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聚集一切有效资源与创新教育模式的主阵地,因此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革新纳人到各院校的教学体系改革中,使其成为驱动人才培养的根本助力。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事业的高速发展。
各院校应全面贯彻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职责,要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革新视为促进教育有效性及质量提升的革新突破口。创新创、IU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大创业教育的发展力度,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优势,转变产业结构,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众多新兴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提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够培养专业能力和拼搏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从快速增长转变为了中速稳定增长,需要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刺激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很多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创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探索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体创业学院。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积累一部分社会经验,使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社会认同创新创业的程度低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政府等外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的质量以及结果,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学生所面对的创业环境十分恶劣。首先是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相比于创业,人们较为接受的还是学生毕业后进人用人单位工作,部分人认为创业无论在稳定性还是收益上都不如传统的“铁饭碗”职业,不支持学生创业。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想法对于那些积极的创业者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使得创业氛围不浓厚。部分人认为创业相比传统的“铁饭碗”并不稳定,或是认为创业仅仅是解决就业的手段,并不支持学生创业。社会人士对学生缺乏信心,认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创业,这样的想法造成社会对学生创业的错误定位。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支持的力度一也比较小,校园和社会对于创业人才的鼓励程度不明显,使得学生创业活动处在艰难的环境中。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一也是限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日前仍有许多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加人到院校教学规划中,只是将其包含于经济学等学科之中,学科定位模糊。仅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只侧重理论知识,没有实践因素,教学内容凌乱、分散,缺乏各行业针对性的讲解,一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行业的教师队伍川。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各大院校均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校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很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多为选修课,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却无法从深层次理解创业活动的内涵。院校的创新创业体系尚在摸索阶段,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较低,往往学生只注重书本教育,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学习中的重点,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院校普遍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之间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动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很少能够进行相应的实践,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在实际中。其次,很多院校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日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涉及的层面很少,大部分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仅仅局限于创业比赛之类的项日,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人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对于创新创业缺乏有效的系统科学的培训,加大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事先没有掌握实践方法,影响到了学生创业的激情。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关键词] 高校党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0-02
十以来,国家提出了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发展思路,为全民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很多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的优惠,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思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1]应对这一就业形势,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创新自己的发展思路,高校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发展有着更为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具有一个良好道德品质的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创业道路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的党建工作与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通过进一步融合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实现整体化的发展[2]。
一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1 大学生创新创业亮点需要高校党建支撑
大学生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开展自主创业就需要不断拓展他们身上的亮点。因为现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都很大,只有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强化别人的弱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的优势、亮点在于他们对自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中的道德情操在创业市场中可以理解为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具体化的思想理念。这些都是需要大学生在高校中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才能有效实现,而党建工作正是这些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媒介。
2 党建教育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研判
党建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问题之后,进行创新发展,拓展思维的具体措施,这些发展理念是与现代时展同步,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准确把脉,开展有效的党建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对今后一段时间的社会发展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规划。
3 党建工作的接地特性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致性
党建工作过程中,高校几年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当下还在进行“两学一做”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都是实践十以来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这些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拓展以人为本的发展思维,这是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重叠之处,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不断拓展大学生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冷静的思维,应对问题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人本精神等。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重叠部分,相互之间出现关联性。
二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前提分析
1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开放性
开放发展是实现相互容纳,相互结合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党建教育可以将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纳入其中进行系统化的教育,都是我们党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思想武器和发展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也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的特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容纳更多不同形式的内容,其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共性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就成为两者进行结合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公共性
公共教育是指不针对某一专业进行的教学活动,公共课程的教学具有普遍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全体大学生的教育。这种课程可以实现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业教育都是属于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大学生,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接受这些公共课程的教育,这也就给现代高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毕业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技巧等方面也受到系统化的教育,这样一来,他们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可以具有基本的技能和素养,遇到问题之后,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解决。由此可见,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性可以保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备最为普遍的、基础的技能。
3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
高校开展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需要激发,他们对相关知识和思想的理解需要巩固,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不断融入更多的创新思想,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开展创新,实现实际化的案例不断融入教学之中,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这是提高高校党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实现两者之间有效融合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 构建高校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1 提高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视程度
目前一些高校党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多数流于形式,学生接受不到系统化、多元化的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够紧密,学生参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创业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这时候的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找工作之上,对于创业课程的学习精力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职能,重塑学生对这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认识程度的提升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对其投入更多精力和前提。因此需要提高的就是教师对这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支部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建设,坚持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有效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这样的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党建教育的认识,不断实现自我思想品质的提升,对目前国家、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总结和梳理,构建教师对现在学校学生就业情况的有效认识,同时对今后创业发展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的有效理解。这些思想教学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师不断重视其高校党建和创业教育工作。
2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融合
要想实现两类课程更好的融合,实现互动作用,就需要从它们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的大纲和基础,只有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才能保证两类课程的有效融合。高校党建教育主要是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和创业过程中坚守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进行联系和融合,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些教学内容的融合过程也需要不断实现学生对其学习兴趣的提升,最为关键的就是一些现实案例的融入教育。学生对那些思想理论的问题的认识还缺乏必要的理解,将这些理论知识的抽象问题使用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进行铺垫,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这就符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加入大量的生活化的案例,从具体的问题开展讲解,在学生对这些具体问题有所认识之后,教师再进行相关思想理论的讲解。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需要引入更多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教学[3]。
3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
实践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学都需要实现其实践教学的优化,在两类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其教学实践活动的融合。因为在最后的毕业阶段,进行重复度较大的实践教育占用学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只有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一次实践多重教育内容和目的,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两类课程教学的效率。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可以融入道德思想和创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学生进行分组实践的时候,可以进一步统一分组。这些之间的长期合作可以有效实现他们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
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需要进一步融合高校教育资源,在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参考文献
[1]吴广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9):119-121.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意识;第二种是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区,通过校企合作、政府与学校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进入园区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第三种是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闲置、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发展初期,没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也是各有千秋,各个高校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既不成体系,也没有亮点。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倾向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能够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获取商业利润,这种观点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高校要认真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避免盲目跟风、急功近利。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一门普通课程,还是按照以前的授课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练习。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各高校都倾向于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培养方式来开展,既不考虑专业教育,也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激励、教学质量评价等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不成系统,且不重视教学效果,难以形成学科专业间的协同,不利于交叉培养新机制的形成。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力量、专业教材、实践场地、资金等基础教学资源都比较缺乏,尤其是师资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团队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纵观高校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社会阅历和企业经验相对薄弱,他们既没有企业经验,更没有创业经验,这就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创新创业教学所选用的专业教材也比较混乱,一些创业项目根本就没有可供使用的教材,现存的教材也大多比较粗陋,亟须经典教材的补充。教学实践场地不足,大部分还是依托传统教室进行授课。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可将这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观念主题大讨论,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进行社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推进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相关企业间、高校与政府间、高校与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广泛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与企业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构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实训平台,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创新创业类竞赛。
(三)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能承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不仅数量上短缺,质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就成了当务之急。可以采用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方式进行。即鼓励高校老师、企业负责人、社会精英等人士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组成一个多背景、多经验、多渠道的教师队伍,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缺乏相关企业经验的老师,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进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使其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注重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个性、能力、职业兴趣等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打造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传统的对学生不加区分的授课方式和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其自主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转变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等考核办法,采用新型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可将学生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项目纳入学分认可范围。采用柔性管理模式,对少部分学生可推行休学创新创业模式,即对有创业意愿,同时具备创业条件的同学,鼓励其休学,全身心地投入创业,保留其相应的学籍信息。
(五)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将创新创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倾力打造。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学校报纸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和理解度;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做专题汇报;有层次、分重点举办各类专题论坛,可以以学院或以班为单位开展多方面的主体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尽力争取承办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三、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学术型本科的弊端,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多样化培养目标。而国家在新时代和新经济背景下所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无疑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契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用人要求,这也为高校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25-02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仅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业为支柱,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满足时代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之际,更加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新观念、多种形式、全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转变观念,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也是对时代挑战的最有力的回应。
(一)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奠定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基础。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注重对学生,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开展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人文知识的教育,并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从而锻炼理工科学生形象思维,形成高尚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思想基础。
(二)更新观念,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刻含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二、调整师资和教学课程安排,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重视选拔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重视选拔与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加强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加强和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满足学生求职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三)改革和规范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模式上,确立强调素质教育,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渗透科学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合作、守职尽责、动手能力、组织管理、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校园科
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一)大力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举办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三)发挥学生社团引领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坚持以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和管理职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和质量。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是在已有创业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规律。
开展创业组织活动,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在实验教学方面,可以向各专业学生开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第二课堂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和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联系网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大学生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二)坚持就业创业指导长期服务,完善后期跟踪调查。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对毕业后的学生创业,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再继续,为学生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成功创业、守业;另一方面又可对学校内的创业教育提供经验和方向,创业毕业生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可以作为校内创业教育的教材和案例,这就可以使得校内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有前车之鉴,也为校内创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五、坚持结合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增强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一)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拓展创新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厚实的综合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因此,绝不能离开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二)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与企业密切联系,根据企业要求,让学生走出去,了解市场需要,了解产品特征,比较优劣,并组织参与、学习、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个体创意与团队创新相结合,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合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需要具备热情、适应性专心致志、乐观、自信、协作精神、坚韧等人格特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把创造性人的培养渗透到各项教学、科研和设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创意、集体智慧、企业专业人士意见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征求其他成员的意见,体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和形象。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注重社会实践环节,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生产第一线对科技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增强了掌握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的主动性。不断增加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对激发大学生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参考文献
[1]张树军,刘泰强,郝培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3,(1):68-70.
[2]吴微微,金瑾如,王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2):502-504.
[3]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马志,杨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1-182.
[4]谢小萌.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1):98-100.
[5]李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9):106-108.
[6]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7-78.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16
Abstract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en the unanimous atten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countries in a series of reforms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s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which is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rov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practical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has encountered a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is context,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into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discuss problems. Relying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is an excellent wa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0 前言
高校大W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吸引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提前进入相关的科研领域进行科研训练,在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①项目的实施,能使学校教学方法得到创新,这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基础的一点。此外,这还可以提高高校领导层对于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法。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体制束缚,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付考试,往往轻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上大学之后,很多高校依旧只是指导学生机械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在课程中也缺少实践动手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学生也将在“填鸭式”教学中失去锻炼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各高校平时举办的活动大多是关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比赛,往往缺乏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关的比赛。而从国家 “关于教育改革的会议”后,各高校便积极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践。在此期间,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会,实验室也都全面向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带着问题到实验室进行钻研。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是其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
1 构建教育实践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教育实践体系构建过于浅显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希望能有对每一个参与者都产生积极影响的方案。但是许多院校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播普及,而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校本专业知识相结合。这些高校的教学重心依旧在学科知识教育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浅显地开设相应课程,其实效性往往不如人意。然而就算有些高校开展活动、比赛,支持学生创业创新,但这些都仅限于言语上的支持及活动可行性分析,过后并没有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后续发展,没有及时跟进并同学生共同面对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空缺状态或流于形式。③
1.2 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与实际相脱节
大多数学校只是单单从理论角度去阐述教育实践体系,没有充分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有一些高校只是研究了理论,并没有基于本校实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多时候创业教育课程仅仅是口头知识的传授,根本没有实践创新环节,忽略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互补性和层次性。而在举办创业活动比赛之时,无法启迪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新精神。众所周知,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纯理论课程有本质区别,它本身是一种实践,即需要将创业知识、创业理论与创业技能、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发展。④
建立教育实践体系应当结合本校实践与特色,例如医学生创业教育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创办有关医学知识问答收费项目,而不必跟随互联网大潮去从事微商等。
1.3 错误地理解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目标含糊
由于创新教育实践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体系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就算建设了教育实践体系也可能会与体系建设初衷背道而驰。创业教育需要价值引导,需要制定一个创业的最终目标。大学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当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怎样培养人才。当前,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存在功利化倾向,推崇创新就业专攻于快收入、快致富道路。这种缺乏分类、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受众面,即主要面向具有创业意愿和已经付诸创业实践的群体开展,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开放。⑤这样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原则。并且,创业教育实践内容设计指向主要是以传统技能知识教育为主,如创业基础、创业过程中的危机、创业成功事例等,并没有明确提出创业的根本含义,盲目跟随“万众创业”的口号,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培养过程也存在趋同化现象。
2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构建教育实践体系的作用
思维往往决定人们的行动,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可以对构建教育实践体系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2.1 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提高高校领导层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从而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只有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推动学校引进最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它需要解决学校教学在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困难,还需要改革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此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学校能大大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如增加动手实践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在此基础上,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才会更加容易。
2.2 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缺少实践平台,各方面的帮扶政策不到位,毕业学生“脑子不会想,嘴巴不能说,双手不会做”的现象突出。⑥因此,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势在必行。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极大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习惯的养成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在拥有初步创新能力之后,才能更好地跟随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的步伐共同成长。初步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构建体系的相关计划。
3 如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构建教育实践体系
3.1 依靠训练项目打造地基式建设体系
实践性教育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创新创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许多能力,如创新创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知商机能力都需要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体系中逐步培养。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启迪思维,发展兴趣,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就业观念的转变。⑦实践也是创新创业锻炼的最好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要能够付诸创新创业实践才能逐步培养,才能让学生知道课本知识与实际的异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创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体现。项目能极大地促进创新实践,因为创业离不开创建或运营经济实体,这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只有扩大了影响力,才能吸引企业商家的投资,开拓商业人脉。创新创业需要创业者通过实践整合和调整认识和思维,这需要一个完善的素质结构,也需要创业者积累初始经验。而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
3.2 成立领导班子,依托各方力量
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是体系成功建立的基本保证。优秀的领导班子能够在构建体系过程中确立正确的目标,设计更加完善的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一个具有创新开拓思想与不惧艰苦精神的团体。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设计出全面并富有创新性的方案。因为教育实践体系是我国的新型教育体系,在它的创建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便需要领导班子能够快速正确地指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努力,勇于奋斗,最终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成立优秀的领导班子之后,应当考虑如何提升师资水平。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营模式。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往往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⑧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者的接受、领悟知识的程度。
3.3 逐步构建体系
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人才培养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体系的构建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设体系之时,应当与多方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多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但是许多人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往往忽略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只是盲目跟风,机械模仿其他高校的构建方法,没有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没有打好建设基础,这样构建出来的体系一定是不完善,甚至是不成功的。我们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逐步设计好体系建设步骤,并按部就班地实行。构建多方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平台,推进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体制是必不可少的。在构建体系过程中也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 构建教育实践体系的意义
4.1 系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强化了多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共识,构建了多层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完善了多方位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打造了多类型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⑨若不能系统完善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使学生思维体系建设不连贯,甚至因为不全面的培育导致某些偏差,如同盲人摸象。只有系统的灌输,才能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更好地发散思维,让自身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4.2 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求
“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目标。消耗资源带来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为人们所抛弃,大量的生产工业化材料已经不是我国发展的首要路径,我国应当走知识创新路线。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掌握最新科技,没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根本无法很好地开拓商业经济市场,也就无法拥有知识产权,最终我们生产的依旧只是耗资源但低廉的物品,无法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因此,要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前提是我国拥有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这便需要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去发掘培养这类人才。我们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导,创新知识技能培养模式,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满足国家未来持续发展之需。
5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项联合各界力量,主要依靠高校力量的系统工程,应当借助这一工程,逐步在各高校建立教育实践体系,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建立相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不断地增强创新创业训练的活力。⑩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帮助其解决困难,发挥在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指引作用。
*通讯作者:黄锁义
L鼙究翁馕?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
注释
P 张妍,陈蕴智,陈磊,杨辉,李亚琼,冀炜.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225-226.
Q 刘超,王忠利.指导高校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9-10.
③ 龚兵丽,赖祥亮,张君诚,肖爱清.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实践――以三明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3):12-15
④⑤ 邬小撑,吕成祯.走出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困境――以浙江大学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5):37-41.
⑥ 方法林.多中心理论视阈下“创新创业 +”的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7):1-5.
⑦ 杨颖,武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21-24.
⑧ 张琦,金玉然,宋伟.“创新创业”引领下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4):11-12.
创新创业高校教育路径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即失业”现象频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思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而是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因此,高校有必要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与发展,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岗位与发展方向的选择方面,具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目标追求,希望能够在适合的岗位上施展才华体现其人生价值。而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它更加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更为有效地普及创业教育知识,更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
第二,有利于快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骤增与并无明显增加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必然会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第三,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进行着相应调整,就业力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备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新产品研发等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从业能力。因此,现代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诸多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新时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国家在资金和政策对高校提供多方面的扶持,许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课程来开展。其中包括: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比如“挑战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借助课堂教育和课下实践的结合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教育体系,通过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通过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立,既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高校建立创业园区或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通过创业园区或者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同时将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联系起来,为大学生增加在社会创业中的实战机会。
尽管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及其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只要掌握了考试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就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加之繁重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往往只关注课本知识,对于实践类及创新类的领域涉足较少,往往在大学教育阶段才逐步开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第二,传统观念中对于创新创业理解的偏颇。由于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影响,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往往以就业为主要导向,无法就业才创业的观念影响较深;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创新,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摆摊”、“开铺子”、“不务正业”等,而始终忽视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自身的关系。
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缺乏。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对大学生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及就业技能等的教育及辅导,缺乏对创新创业方面的科学指导,特别是对于创业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主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平台及教育途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误读,也在操作层面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阻力。
第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氛围不够浓厚。尽管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教育的鼓励及扶持力度较大,然而近年来进展始终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高校中,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仍然不够浓厚,大学校园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仍然较为单一,对于创新创业,尤其是创业类人才的鼓励力度尚不明显,将创新创业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的校园文化尚未形成。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
第一,利用互联网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更新观念、获取知识、开展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作用。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宣传,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论坛以及手机等先进传播载体,逐步占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阵地。高校可利用互联网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途径,例如定期开展讲座、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从而使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关注、学习并实践创业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向学生宣传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可利用互联网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创建社区论坛或与著名的论坛合作,使学生充分交流创业经验、分享创业心得,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
第二,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构建。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高校应在已有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将就业和创业工作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导师团队,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邀请成功的创业者走进校园,同广大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从实践角度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由于创业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创业精神的培养不仅包括了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心理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的运用,因此,在不断加强技能技巧性培训的基础上,应同时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综合培训,从而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创业实践是一门面向大学四年级的本科社会实践类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支撑全国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区别于常规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批准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高函〔2014〕7号),确定了该项目的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项目类型分为3类:拔尖创新型43项,复合应用型70项,实用技能型27项。这3种类型项目都必须面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项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近年来对多门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改革课题研究[2-6],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例,对其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并对教改成效进行讨论与思考。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一个集工科、农科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期间专业课涉及的学科多且杂,呈发散型学习,这与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培养的3种类型人才要求相符合,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并融会贯通,解决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这是使他们成为新型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一步。
2课程改革
2.1教学目标
课程旨在通过集中大量的实践课程培养设施农业专业本科生学习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工科、农科、园艺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认识社会,产生好奇心后自发研究社会,并理解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精髓,产生服务社会和报答国家的意识,提高综合能力。通过模拟中国大学生“互联网+”比赛考核制度,让学生领悟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农业”创新意识,让学生以主观视角参与到“了解市场需求—学习多学科知识—创新创造”的全过程,最终提高专业素质,成为新时代设施农业专业人才。
2.2教学内容
2.2.1课程内容及实践基地情况。课程总计60学时,包含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基地教学(50学时)、实践考核(4学时)三大部分,深入实践基地占总学时的83.3%。教学实践基地有福建农林大学自有基地尤溪洋中科教基地,以及校外基地福建省农科院、泉州市农科所等22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教学创业实践基地。其中以洋中科教基地为主,以校外基地为辅,团队5位教师(可增派专业教师)分别指导一组学生,实践教学中30个学时集中在洋中科教基地,另外20学时由各个教师带队去校外2个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2.2.2课程改革组织实施情况。理论教学:以往届的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案例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对金奖项目的案例分析,结合其中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深入生产第一线—发现痛点—寻求解决方案—查阅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开发—研制出互联网+农业的相关产品”整个过程。实践部分:由教学团队教师带队,分为若干个创业小组深入实践基地实践,让每个小组充分了解生产需求,从课程内容出发,迸发灵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研发出适合生产应用的技术或产品,使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实践考核:创业小组进行模拟竞赛答辩,导师团队进行评比,作为成绩考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成绩评定采用“3+2+5”方式,其中小组创新创业实践报告、实践策划书两部分占总分的30%,实践考勤占20%,模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小组书面材料及答辩路演成绩进行考核排名,占50%。如果以小组报名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根据学校教务处文件(比赛定级)进行加分。
3改革成效
2015年进行首次改革的第一届班级中部分学生表现优异,这些学生成为参加2017—2019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骨干,学生团队负责人为2013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3年来团队组成成员共有2013级至2016级设施本科学生约50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设施农业复合人才。学生团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次,铜奖1次;福建省省赛银奖3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1次),铜奖1次;“创青春”福建省“挑战杯”银奖1次;获得其他各类双创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次,铜奖1次,省级金奖(一等奖)3次,银奖铜奖多次。
4基于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