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级应该是一个有凝聚力、有爱萦绕的温馨家园。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渠道打造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而让文化成就班级,让班级成就学生。所谓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包括班级环境、班级精神、班级情感、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优秀的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主任是自己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那么,广辟蹊径、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班级是全班师生共同的“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的主要场所是教室,那么班主任就要通过对所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温暖的家,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生活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
在班级环境布置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通过小手把教室变成温馨的家园。布置时让全体学生一起动手,剪的剪,画的画,贴的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最棒”、“每天进步一点点”、“童年足迹”、“图书角”、“荣誉栏”、“制度栏”都一一美化,成了教室里最亮丽的风景线。在设计和布置教室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体验审美的情趣。教室的美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生命的黑板。教室后墙的黑板是一块流动的宣传栏,班主任如果让这块死气沉沉的黑板变得富有活力、灵动,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每一期的黑板报的设计者,都是在学生通过演说设计思路中脱颖而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办黑板报的积极性,在极短的时间内办出一份水平极高的板报,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而且在竞争中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时板报的形式与内容,从各个学科的学习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使黑板报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2.会说话的墙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教室的墙壁也会说话。”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注重班级的环境建设,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面积较大的自然不能忽视,我们要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催人进步,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文化的气息;让教室的每面墙壁都散发出孩子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息,创造极具人性化的教室环境。因此,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开设一个个充满情趣的小栏目,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我最棒――结合班级的班规,比一比谁得的星最多,然后满十颗星爬一个台阶,看看谁先能到顶峰,谁最棒,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每天进步一点点――把学生的获得的荣誉、学习上的点滴进步通过生动活泼的图表,或者文字展示出来,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形成浓浓的竞争、向上的氛围。
3.能走路的图书。书是知识的海洋,我们给学生打造充满情趣的书香班级,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让书籍伴随走遍天下。因此,我们充分挖掘课外阅读的资源,鼓励学生把读过的优秀书籍带来,不断充实班级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开展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如交流读书心得、课外知识大擂台、评比“读书之星”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的阅读充满生机、充满情趣。
4.爱阳光的窗台。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希望。每学期开校我都会让学生带来一小盆花,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让教室充满青春的气息。这些盆栽的呵护责任就交给它的小主人,学期末评出“最佳小园丁”。这样做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净化了教室空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教室的每一块墙报、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意义,是班级的“眼睛”。教室变成温馨的家,洋溢着诗的浪漫、诗的韵味、诗的情怀,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教育的内力绽放得更灿烂,更持久。
二、让制度成为引航的灯
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的。班级制度以学校制度为基础,是学校制度的拓展和细化。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必须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纪班规。
1.制度的激励性。班级制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重要的是班级管理“以人为本”,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性惩罚。班规涉及多方面内容,有些成文,有些不成文,但大家达成共识,而且条款不多,主要分为“作业”、“三操”、“上课”、“集会”、“礼仪”五个方面。一个星期评定一次,每项要求达到一次加一分,每十分奖励一颗星,反之则减。总之,制度严慈相济,学生通过努力能做到,充分达到制度的激励性目的,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接受,快乐成长。
2.制度的榜样性。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下功夫落实。落实是一本难念的经,班主任首先要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每天早上我一走进校门就会检查班级包干区干净吗?走进教室都会进行一番巡视,窗户有没有打开,垃圾有没有及时倒掉。如果学生忘记完成,我就会帮他们把这些事做好,然后找这些没有尽到职责的学生谈话,提醒他们下次别忘。其次是做得好的不仅要表扬,还要让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3.制度的人文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纪律松散,性格任性,不可能跟其他守纪的学生相提并论,对这部分学生,不搞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分层推进,引导他们逐步遵守班规。给他们留出缓冲的余地,直到他们与班级合拍。比如有些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总是会找些东西玩耍,如果按照对待其他同学标准对待他们,那他们每天都要扣很多分,这样也许他们会更没信心,更改不好。怎么办呢?我就跟其他学生说明白,允许他们一步步改,先改做小动作的坏习惯,只要上课不做小动作,就可以不扣分,如果哪节课没有做小动作,坐势也端正,就给他特别奖,相信只要他们肯努力就一定会改好。
总之,班级制度中有这样两句话:“加星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向优秀生方向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学生,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品位的人。”“扣星并不是责备惩罚我们的同学,而在于向同学你点明缺点,以便你能及时的更正,向更好的你努力发展。”
三、使精神化作成长的舵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
1.打造优秀的团队精神。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有班魂,也就是必须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每天进步一点点,快乐生活每一天”、“班级是我家,我爱我的家”、“书香伴我行”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时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文化氛围,培养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是参加各种校级比赛了,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歌咏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运动会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优秀团队精神则事半功倍。
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桥梁,使师生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协调和共鸣。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就喜爱你,爱跟你谈话,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教师的言行风范便成了学生的无声楷模。当师生在感情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搭建友爱的生生关系。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是参与各种各样的全员参与的大型比赛了。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时,除了参赛的运动员,每个运动员配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跟踪服务外,班主任还要把其余学生组织起来,有文采的参加宣传组、热心的参加服务组、细心的则为卫生监督员。只要有本班学生的比赛项目,其他学生都要沿途加油喝彩,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运动会,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所以每年运动会,我班运动员都能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班级增光添彩。
关键词: 体育专业 班级文化建设 构建策略
构建积极向上、团结活泼、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仅能创造性地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还能充分锻炼各方面的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挖掘潜力,这也是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体育专业学生因其有着一些不同的特性,班主任在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时应从实际出发,构建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班级文化。
1.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指高职院校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内涵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教室的布局、课桌椅与教桌的摆放、各类宣传栏的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包括网络环境下班级建立的论坛、QQ群、博客等。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各种班内组织机构及为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而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精神文化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2.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也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基础。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方面,体育类学生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富有同情心、正义感、有礼貌、正直诚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也有人具有自由散漫、冷酷无情、虚伪、粗暴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对学习、劳动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勤奋、认真、细致和节俭的良好性格特征;有些表现为懒惰、粗心、浮华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理等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情绪化。有的学生情绪一触即发,有的甚至动辄大发雷霆、难以控制。有的喜怒无常、有的任性冲动。体育学生性格因素总的轮廓是趋于开朗乐观、聪明,情绪偏于激动、好强,具有正义感、信任他人、有创新精神、不大能克制自己。
3.构建基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班级文化的策略
3.1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学生在校生活的时间主要是在班里,班级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班级物质文化,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打造班级物质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美化班级环境。教室是学生的“家”,发动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应在教室甚至教学楼指定的地点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布置,既让班级学生的才华有展示的平台,又能酝酿良好的艺术氛围,让班级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二是打造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的构建,要从班规、班训中渗透出极富班级特色的文化气息。如班级的口号、班级精神等,要展示在课室的显眼位置。要有班级共同的活动空间,比如班级QQ群、班主任的级事务QQ空间、班主任班级事务博客等。三是办好班级空间。无论是班级群空间,还是班级事物博客、版面,都要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版头、插图,内容要围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特色。四是建立班级光荣榜,打造班级文化。学生千差万别,他们各自的爱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有着各自的特点,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班级光荣榜”打造班级赏识文化,让学生在被赏识、被认可的积极氛围中成长进步。光荣榜是动态的,内容是多元的,受表彰的对象可以是小队,也可以是个人,如学习进步的、劳动积极的、助人为乐的、拾金不昧的、孝敬父母的等,让每个学生置身于深厚的具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氛围中。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振奋,从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淀文化的底蕴。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主人翁精神、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一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们,而是保证班级所有成员的利益。二是体现民主。在制定班规前,先组织学习学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找出该班的特点、长处、不足,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觉约束自己而又督促他人的言行指南。
3.3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锻炼和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华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亦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与合作,使得他们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建立起彼此尊重、理解的信任关系,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原则,充分挖掘活动内涵、提炼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活动主题系列,努力打造班级主题活动的品牌体系。班级文化活动在形式、内容、方法、时空、组织等各个方面体现多样化、实践性和创新性。如在形式上,既可以组织思政教育型的系列主题班会、技能系列竞赛活动,还可举办文体活动型的各类的各种知识、文娱、体育系列比赛活动等。在内容上,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思想性教育主题予以系统安排,也可将文明礼仪、爱心奉献、形象塑造、人际交往等素养性美育内容作为必要补充等。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的最优途径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促进班级的发展,变“管理”为“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共同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发展共同体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制度和班级氛围的集合。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建设班级特色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从事务性管理发展为班级文化的管理,即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管理班级,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从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进行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提升教师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大家认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各方资源的整合为依托,以学生心理管理为特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以树立班级独特形象为目标。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包括: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一、教师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不仅关系着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
(一)转变班级管理观念传统的班级管理,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较大。班级文化建设强调教师要有文化治班的理念。文化治班的理念是将学生作为管理者,由他们自己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同伴的支持实现文化自治。“学生是自己的管理者”,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自立、自制、自控、自主等品质的发展。所以班级文化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1]。
(二)参加培训学习提升班级管理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建设自我,定期参加校内、校外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及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研修,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做到因材、因地、因人施教。此外,参观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管理班级经验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成长需要向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以及优秀教师不断借鉴学习,感受其他优秀学校班级管理的氛围,与优秀教师交流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心得,在经验借鉴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三)教师自我反思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及时进行反思。教师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班主任通过对自己管理工作、教育活动的自我反思,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积极的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在班主任的自我反思中,除了静思外还要特别注意用文字进行总结提炼,尤其要重视记录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班级管理的水平。
二、文化引领策略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班级文化蕴含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和共同奋斗的愿景,使班级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内在的精神引领和外显的环境创设体现独特的班级风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一)形成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特色。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立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班集体共同的追求,也是班级特色的最高体现。班级精神应该符合班级成员的共同特征,体现班级的共识。班级精神的确立可以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学生统一制定班级的名称、格言、守则等。(2)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发展规划,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班级的终极目标,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动力,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服务于长期目标。同时,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考虑师生的共同需求。班级奋斗目标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化,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目标的达成实现精神的追求。(3)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结合班级实际,依照班级特色文化主题,分阶段、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二)打造班级文化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打造班级文化的载体使班级文化具象化。这些载体包括教室布置、板报设计、墙体布置、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徽班歌、班级全家福等。(1)教室布置。教室的布置要体现班级的特色,考虑摆设哪些物品、如何摆放,要设计怎样的班级象征物、象征物的摆放或者粘贴位置,班级各个部分的颜色设置等。(2)班级板报的设计。班级板报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宣传阵地,要通过对班级板报的形式、板块、内容等进行设计来体现班级的特点,每周可由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更换。(3)班级墙体布置。墙体的空白部分,集中体现和展示学生的风采和班级的荣誉。根据各个班的情况,可设置“班级之星”、“生活风采”、“特色活动”等板块。
三、资源整合策略
班级文化仅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力量,形成共同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一)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庭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单元,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将家庭因素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与班级文化建设相互配合、补充,共同为儿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的参与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完成:(1)成立家委会。家委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桥梁。家长可通过家委会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与精神风貌,与教师、学生共同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这不仅密切了亲子间的关系,也增进了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2)开发家长资源。家庭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隐性资源,学生家长所拥有的资源可以为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拓展空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限于班级内的自我建设,也需要学生走出来,与大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行融合。与家长建立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如参观孤儿院、敬老院、派出所等机构,增加社会经验,体验人文关怀。同时也可以让家长走进校园,如邀请有心理学背景的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普讲座,邀请懂医学的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关爱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二)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微观系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非常有礼貌,但在校外可能表现得冷漠。家庭、学校、社区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都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家庭、社区文化氛围相统一,才能形成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社区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可做的工作如下:(1)社区为学校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学生将班级较大型活动迁移到社区,与社区群众一起感受活动魅力。(2)社区向学生开放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学习室、展览室、活动室等,让学生的学习视野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入社区[3]。(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安全宣传、卫生宣传、制定社区服务的项目、为社区老人上门服务等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增长心智及提升人文素养。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考虑成立包括家长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和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等在内的学校—家长—社区共同体,通过共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共同遵守,以儿童健康发展为宗旨,为班级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心理管理策略
心理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创设、共同营造的,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班级文化积极向上。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设立心理交流平台装饰班级墙面的一角作为心理墙,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心理的一片园地。心理墙可分为心情释放墙和心情回应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烦恼、困惑等写在心情释放墙上,回应墙可用来讨论舒缓烦恼的方法、交流经验等。心理墙不只是学生使用,班主任、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心情与学生分享,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帮助。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会有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心事,但又需要帮助。班级内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写信向班主任寻求帮助。此时,班主任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严格遵守保密、尊重原则,以平等的身份解答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开展心理班会课心理班会课是对班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班会课上,教师要着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借助心理学方法,选择学生共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惑进行讨论,或者细致地解答,帮助学生心理过渡。
(三)关注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关注在班级中是否有被孤立的学生、是否有故意扰乱班级秩序的学生等等,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4]。
五、制度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具有引导、警示、约束等多项教育功能。班级制度建设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的保障,其制定要由学生讨论并一致通过,以确保民主性和执行力。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使班级主人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信心[5]。教师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起到引导和协助的角色,不能强加干涉。
(二)设置多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岗位轮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低年级的岗位设置可由教师协助完成,中高年级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共同商讨班级管理中需要的各种职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并保证共同履行,如板报更换、班级图书的管理、教室卫生等,都安排特定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竞选岗位,并定期进行岗位的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
(三)建立班级监督委员会班级监督委员会可以监督和评估各个岗位的同学是否尽责。委员会的成员要由班级同学选举产生,不可由班主任指派,这样才能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和信任。另外,监督委员会要与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奖惩措施,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与惩罚。综上,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由班主任教师、家庭、社区积极配合的过程。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突出针对性,符合班级现状,彰显班级特色;强化科学性,内容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扩大开放性,有效地整合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班级内部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班级管理合力,达到班级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琼.再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8):48.
[2]李元峰.怎样注重教室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效率[D].学知报,2010.6(D06).
[3]张超.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4]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0.
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特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就文化的思想性来说,它涵括人类作为类本质存在的一切主观性形式;就文化作为
种理论形态而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研究成果的系统化观念都属于文化范畴;就文化作为
种哲学存在而言,文化是人类思辨深度的最佳体现;就文化的物质形态而言,文化包括一切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外在物质条件,涵括环境文化、生态文化、物化文化和金钱文化等。文化的多元性解释不仅没有泯灭学者和普通百姓对社会各领域文化的研究兴趣和激情,反而更加深了中国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深信和体察。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方法,所谓“班级文化”是指是在社会大文化、学校宏观文化的影响下,在教师的积极教育引导下,由班集体师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班级生活方式及存在形态的总称。它是个班级内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一系列规范、准则、行为习惯以及班级环境的总和。本“班级文化”的定义既体现了文化的广义视角,又内涵着文化的狭义解释;既指明了班级文化的一般价值,又标示着班级文化的特定意蕴。本文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这样种文化的解释语境下展开的。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
在界定了班级文化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对班级文化建设这概念作出精确的界定。所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某一教育群体的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和班级规范与环境所做的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过程。这一概念突出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概念的抽象性。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具体的活动,但又是个超脱具体事务的抽象性理念活动。没有了科学理念的支撑,任何所谓的班级文化建设都会沦落为无序的教育无政府状态;二是概念的弱规范性。任何一个概念的使用在微观教育学的意义上,首先必须具有定的规则意义方可通行,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就明显的具有语义解释学上的弱规范性。
三是概念的集合性。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即是指种亚文化的组织过程,同时又指这过程的结果。在较为狭隘的文化行为学意义上,本文所指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态促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四是概念的统性。本文所指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种班风班貌的建设,又是一种学风学貌的建设,是班风促进和学风改善的辩证统一。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所谓“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在具备职业化现实或远期预设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和班级规范与环境所做的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同于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不同于初等教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较为歧义的解释上,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取向、信息化取向和实践性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不仅具有理论分析的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建设的价值首先在于,可以唤醒教育者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注,积极营造艺术环境,把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变成种人生美的享受。1993年,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其著作《班级社会学》中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片冈德雄指出,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大大提高,同时,由于文化的熏陶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可以大大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中国的职业教育真正的变成一种文化传承与职业素质提高相得益彰的教育。
2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加快学生智能力的开发。加德纳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概念,认为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为
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与
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3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教学和学习氛围。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教学氛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浓厚专业气息、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觉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研究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个学科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教研课题。美国教育家曾经指出:“最出色的教育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习得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分数理性的引导下,基本上走向了一个以分数定英雄的“数量知识教育”怪圈。这种教育如果说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人才,那么并没有产生像爱因斯坦样的天才。教育专家指出:“刻板式的教育史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的教育,它没有解决教育的根本的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平等问题。”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我们认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走自己的特色。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结合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完成具体的实践研究。通过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突出文化的多元性走向。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逻辑基础是承认人的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事实上,在各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国家,教育模式的多元性走向都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有且走多样化的路子,才能为自己的前途勾画出片天空。就班级文化的多层级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探索什么样的路线和方针,而是如何使既定的路线和方针顺利落到实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关系到的事情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定要顺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对于班级中的学生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家庭资历、道德修养、知识存量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权衡,对于价值观念的冲突要采取疏导的方法;对于人际交往理念的差异,要采取和谐的理念;对于极具对立性的意识形式的矛盾要尽量采取的办法,不可粗涉。在这样的文化策略的指引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定会走向新的成功和新的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32―01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落脚点,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创设自我教育的阵地和园地。
一、班级文化的内容与作用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包含班级精神、班级形象、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指班内环境的布置,软文化就是班级的风气,包括班风和学风。软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包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和谐统一,对事情的执行力度,对学生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这些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会对班级每个成员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他们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班集体联系起来,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直接关系到全班荣誉。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与策略
1.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
定位准确的班训是提振精气神的关键,文化味十足的班名更是彰显班级特色的关键。精干的班干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部分,团结协作,正气弘扬,职责明确,管理到位的班干部是良好班风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班规应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坚持经常的主题班会是培育班级软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教室美化布置是班级硬文化的基础。主题鲜明,美观大方,内容丰富多彩黑板报,是宣扬班级好人好事,展示班级荣誉,弘扬正能量,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全面推进班级建设的最好的平台。班级图书角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班级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
2. 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教室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教室的布置更有讲究,除标语、专栏、园地、乐园、鲜花外,设立班级书柜和班级资料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读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干净而整洁的讲台桌、工具排放整齐的卫生角、错落有致的书桌,让教室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说话,在这样的教室里,师生总会被这浓浓的文化气息所感染,自然而然地想要在其间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主要有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班级公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公物承包明细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这些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也称为班规。班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班规应该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给制度以灵魂,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
班规如何实施也是班主任必须深刻考虑的一个问题。班规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它贯彻下去。因此,在班级内绝不应当有特殊的人物或团体凌驾于班规之上,班规中必须有明确的奖惩条例,有合理的监督机制。班主任应是制度实施的重要监督人。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伴随新课标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价值观、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注重品德修养也被提到了日程中来。班级这种主体,力量的组合体,也引导了学生发展模式。为此,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极为必要。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班级管理缺乏创新
当前大多初中班级缺乏创新性,管理方式传统,陈旧,分为低沉,直接导致双方面学习交流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
2.班级文化意识薄弱,认识片面
调查研究可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家长,老师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并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评分标准,造成了学生压力增大。家长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薄弱,许多家长禁止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认为参与班级建设是浪费时间,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引导了孩子思想转变,从而造成了孩子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抵触心理。
3.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
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只有38%的学生主动学习,且具备乐观的学习态度;47%属于被动学习,将会一半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并直接抵制了班级建设得进程。且当前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而部分中学没有开启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尚未针对学生厌学事在心理上沟通辅导,导致了“传染性”厌学现状的发生。从而引发了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的现状发生。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1.心理学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核心
在班级建设之中,就是需要满足学生的安全和生理需求,并提供一种集体的归属感,统称为爱。但这是不够的,假如单纯的让学生融入其中,具有了归属感,仅有利于班级的团结互助,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在班级管理诸多方面入手,满足学生自尊心,建构学生责任感,拓展学生思维的外延,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并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追求的统一,最终实现心理学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文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价值,其中包含了教育,艺术,文学等。而道德也成为了文化的最实质体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必须具备一个独立人格,客观来说,它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而他的这所呈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就依靠他所在集体的准则,熏陶,制约。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依靠师生共同凝合起来的价值体系认证,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三、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对策及措施
1.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要想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在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班级文化的时效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教育观。以观念的更新引导方法的转变,强调人的潜能发展,焕发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生活质量。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学会生存,发展,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只提高全面发展之余,引导学生把握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班级文化实效性。
2.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
2.1重视环境熏陶,建设物质文化
班机物质文化,是一种可摸,可看,有形的文化,可以在环境,作为,板报,墙壁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发展。
(1)编排合适的座椅。
针对座椅的编排可以影响班级的管理,应做到动静搭配,男女搭配,优差搭配。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矫正性格缺陷,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铸就文明生活好习惯,实现先进带后劲,促进班级共同进步。
(2)创新墙饰,发挥标语育人教育
针对当前的中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极强,创新力极强,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墙饰,独立“开垦”墙壁。并还可以针对班级黑板报设定,力求学生自主实践,从文字编辑,到新闻采集,从版面设计到图文搭配,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掘取知识的力量。
2.2加强规范管理,建设班级制度
在班级集体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以一种全民共同许可的行为准则来制约班级发展,并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竞争,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2.3关注精神生活,创建班级文化精神
抓住班级文化精神,就是创建班级建设的主体。创建班级文化精神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建立优良的班风,倡导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因势利导的认知。
3.建立和谐班级评价体系
创造学生展示自我机遇,塑造和谐班级评价体系,追求真诚性,激励性,宽容性,差异性。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评价标准,做到平等化,人性化,科学化,幽默化。
4.重视行为文化 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以开展行为文化方式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以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竞赛评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方法,寓教于活动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潮,展现学生才华,增强自信,树立典型,培养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劳动观点,服务思想,从而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5.建设有特色的中学班级文化
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我特色,彰显班级文化。借助学校优良传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发展源泉:借助教师自我特性,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立足点;借助学生主体个性,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基点。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特色形成,引导班级文化发展方向。
五、结语
通过对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必须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心理认知、人文认知建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生,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班级特色文化”集班主任的思想和智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思考的总结。其中提出以发扬班主任个性,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三个教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在文化呈现上形成自己的优势、风格,从而促进学生和班主任的共同发展。
主题词:班主任个性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积极性上的班级文化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班级文化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又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班主任的职责可见一斑。班级特色文化是多种因子的融合与升华,形成自己的个性,在文化呈现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优势,使得班级在校园中独树一帜。
一、当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过于注重班级物质文化,利用天花乱坠的环境布置混淆视听,各种宣传评比专栏应有尽有,班训,班徽、班歌也屡见不鲜。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学风却没有形成。
(二)重学生活动,轻教师引导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盲目跟风,但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更缺乏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示范。
(三)重制度文化,轻文化内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很多班主任重视班级制度建设,各种班级行为规范和准则较多,评比、检查充实着班级的个个角落,但满足学生需求,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班级活动却很少。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做到三个结合
1.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
学生是班级的载体,学生需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班级文化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
2.与课程改革需要相结合
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遵照课程改革的精神,才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班级文化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指导,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3.与班主任特长、兴趣爱好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发挥班主任的个性优势,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三个体现
1.发展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结,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基于班级实际,发挥班主任优势,有思想内涵和目标,有步骤开展的研究,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和变化。
3.共同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班主任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班级建设中师生融为一体,在班级建设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具体实施
(一)挖掘班主任优势,确定班级文化建设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需基于班主任的特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效果。
(二)开展活动,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1.社团活动,展示学生个性才华
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成立了6个班级社团,并积极有效的开展社团活动。在各项活动中班主任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借助这个平台实现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诗意班级,彰显学生儒雅风范。
赵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国学经典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寻根溯源地诵读,感悟国学经典的音律美;品读,感悟国学经典的内涵美;践行体验,感悟国学经典的传世美三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3.书法教育,培育学生艺术人生
谭老师将书法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和加强语文课标对书写的要求,利用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爱上自主学习和管理。
四、 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的成效
(一)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班级特色文化发挥了班主任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多样性格。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社团建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师生的双向活动,实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这种成功的欲望。拓宽班级文化平台,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底蕴,增强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思想建设中的实效性。
(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班主任工作水平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营造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管理方式即共生和共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班主任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发展的共同体。在实践中班主任善于总结和反思,提高了班主任的实践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代表着班级个性,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生命,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学科优势,班级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心灵的守护者》江苏教育出版社王晓松主编2013年
《特色班级建设》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红路 2011年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育人作用;建设策略
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属于必要的一种软件,其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只停留在口号上,应以班主任为引领,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文化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班级文化概念与类型
1.1班级文化的概念
文化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从广义上分析,其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和。从狭义上分析,其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如艺术、科学、教育和文学方面[1]。班级文化指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在全班学生互相作用、共同参与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用于教育班级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这部分价值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心理意识、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价值观念。换言之,是班级成员无论在日常活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努力贯彻并彰显出的共有行为,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和思维方式。
1.2班级文化的类型
班级文化总的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可以看得见的显性文化,包含了班歌、规章制度、班训等;另一类是看不见的隐性文化,包含学风、学生言行举止、班风等。
2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建设方向滞后
当前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班级文化建设方向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文化建设的方向比较落后,且还有很多教师并不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管理的情况而开展,当前阶段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以集体活动或班级板报等为主,这些内容滞后直接导致文化建设方向滞后。
2.2观念理念陈旧
总体来说,教师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和素质教育。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更注重“管”而不是“理”。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不强,班主任并不能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定位,这些对班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3学生文化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
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阻碍的因素中学生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个班级而言,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更是制度的受用者。在班级中无论是文化的建构还是制度的推行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又或者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是因为只有他们是始终凝聚的[2]。现代班级管理基本上以管理制度为主,主要目的为约束学生,因而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此外,学生并未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制定等,在此背景下很难推行班级文化建设。
3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
3.1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
班级文化属于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的精髓为班级理念。每个先进的班集体都需要有班级理念,这是因为其可以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班级理念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誓言等方面。群体意识指以班级理念为指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形成助人为乐、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
3.2物质文化的育人作用
教学辅助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都属于班级设施的内容,其为开展教育教学和提升质量奠定良好的保障[3]。班主任应主动培养学生保护班级各项设施的意识,指引班干部主动履行自身职责,带动其他学生自主参与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将班集体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将班集体作为自己学校生活的避风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布置教室时应注重导向性和创新性两个特点。布置教室彰显了班级的特色与风貌,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班级的门面。这就需要师生在布置的过程中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班级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突出了班级的特点,丰富内容,确保选择的内容积极向上、与时俱进且具有特色。比如说在布置文化墙时应考虑设置几个板块的内容,重点突出设计的层次性,班级目标的导向性和内容的激励性,但也要考虑其持久性和美感。部分学校可能每年都会更换教室,这就需要学校统一规划,保留其共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墙壁变成“牛皮癣”[4]。座位如何编排无论与学生的发展还是班级稳定都有直接的关联,且也是形成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心理发展。新课程标准更提倡小组合作交流,开展各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小组评价。这就给教师编排座位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在编排座位时综合考虑学生兴趣、性别、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等因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扬自身优点并弥补自身不足,适当调整座位,最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能。
3.3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古人常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国家之所以能立足必须有确定的社会制度,当然班级与国家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无论集体大小都必须有自己的组织制度。不好的制度可能让人变坏,但良好的制度一定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存在因为制度不合理而导致班级管理混乱不堪。这就需要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确保与国家教育教学法规相符合,结合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严谨、公平、科学、透明的制度,而且要保证全员操作性。比如在选拔班干部时不一定全部选择学习好的,但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正能量;班委会成员应具有明确且严格的分工,尽可能保证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制定与班干部业绩考核的细则与方法,强化班干部考核,以此作为评选优秀班干部的依据。此外,与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科学设计班徽,以此确定班级目标和班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使其意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这样一来,除了可以突出班级管理多样化和人性化之外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4.1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落实制度
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做好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班级文化功能和作用如何主要以党和国家政策和教育法规为依据,以班级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为主要依据,确保可以稳定规章制度,必要时可以进行修改与完善;另一个是做好制度的实施。教师应在做好制度实施的基础上强化宣传力度,让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作用,确保可以高效实施规章制度。
4.2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在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时,应从师生两方面着手:教师应主动关注教师在学习和班级建设角色定位——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促进学生受到学习思路限制,给学生更多启发,有效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教师应一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提高对自身角色定位[5];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建设,给学生更多关注,推动教育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启发。师生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共同成长,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完善班干部体系,指导学生自主成长与管理,以此推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推动学生发展与成长,完善并发展教学工作。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4.3优化班级宣传文化,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各学校中班级、学校内的评比宣传栏已经成为特色,对学生而言这些宣传内容深得学生欢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内部的评比宣传栏,加大力度宣传班级制度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6]。首先,教师宣传班级文化时应优先确定宣传的主文化,在宣传之前做好调查和观察工作,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符合整个班级学生的宣传文化总体目标;之后以各个学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划分层次,这也有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发展。比如教师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宣传主文,从礼、义、忠、智、孝、仁等角度把握,使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坚持孝敬父母、坚持正义、热爱祖国等。
4.4优化班级精神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反映学生精神风貌的体现,且学生精神文化体现了学生的考风和班风。每个班级都应该具有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劲头,这些都属于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视,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精神文化[7]。首先,营造人人平等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是平凡与特殊的个体,并不是以成绩衡量一切,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充满活力。其次,增强班级凝聚力。凝聚力在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也是最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最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举办主题活动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从而贡献微薄之力。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学习之外还需要提高对学生成长的重视,主动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文化氛围,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成长,让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积极创新,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其打开学生心扉,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鸣娟.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2017(4):72.
[2]王菠.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韩曙光.论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考试与评价,2019(4):80.
[5]高朋.建设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书育人,2018(16):74.
[6]梅嘉琦.小学食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文化 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转贴于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