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94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律师的妻子在一个海滨浴场游泳时,突然陷入了一个水下暗流中,一排排汹涌的海浪向她袭来。就在她即将昏迷的一刹那,一条海豚飞快地游来,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一下,接着又是几下,一直到她被推到浅水中为止。这位女子清醒过来后举目四望,想看是谁救了自己。然而海滩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海豚在离岸不远的水中嬉戏。
2、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过一件海豚救人的奇事。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的科林斯,在航海途中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奏完就纵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正当他生命危急时刻,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将他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灵活就业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的就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特点是灵活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对于灵活就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理论上灵活就业应该定义为: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但是,现实工作中并非如此。我们从多次举办的学校、企业与灵活就业学生座谈活动主题可以看出,灵活就业的主要特征是门槛低、机制活、劳动关系非正规化、劳动报酬低、工作场所灵活、基本社会保障缺乏监管。为此,纵观灵活就业的发展历程,它的真正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经济造就了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岗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正日益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的各个方面。网络经济发展不仅创造了新的产业,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既创造了灵活的非正规的就业方式,也出现了柔性的工作组织、灵活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计酬方式。
第二,多种经济形式促进了灵活的非正规就业模式的发展。
第三,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拓宽了传统第三产业的就业门类。
第四,随着灵活就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灵活就业的种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识到灵活就业涵盖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等较高层次的自由职业者,也包括非全日的几点认识制员工、临时工、季节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家庭小时工等一般劳动者。灵活就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与建立在工业化和雇佣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有所不同。前文提到的几种学生的就业形式实质上就是灵活就业。
具体的灵活就业的种类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就业、自营就业、自由职业者。
三、促进灵活就业的措施
灵活就业如此重要,我们认为,一定要促进灵活就业的大力发展,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用人单位、劳动者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还要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1.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
一方面要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树立大就业观和现代就业观,即不管就业形式如何,只要进行合法劳动并取得报酬,就是就业。所以,无论是正规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只要符合自身要求、适合岗位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展示自己才华即可。
2.实施积极的灵活就业政策
在实施就业政策中,要把促进灵活就业作为重点,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实行专用窗口功能制。
3.完善就业法律法规
(1)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制度。要在法律上确认灵活就业的地位和作用,着手制定灵活就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对灵活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层面。(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主要是针对正规就业,并不完全适用于灵活就业。为了消除灵活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应尽快向灵活就业领域延展伸。
4.完善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组织;
(2)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为灵活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关键词:灸量;意义;认识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0935-03
Cog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KOU Suotang,WU Huangan,LIU Huirong,CHEN Yuelai,LIU Ligong,CHEN Yunfei,CHEN Hanping,WANG Siyou,HUA Xuegui,ZHOU E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literature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to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To intend the evoc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 and researcher to think highly of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provi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roof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Promot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Keywords:quantitative moxibustion;significance;cognition
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
灸的方法繁多,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和灸、雀啄灸等,间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豆豉饼灸、隔胡椒饼灸等。《医学入门》又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针刺及汤药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其独特疗效,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疗效更为突出。灸法的疗效的取得,不仅与灸时的用材和施灸部位有关,而且与灸时的剂量(即灸量)有密切关系。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灸量,正因为现代临床忽视了灸量在灸法取效中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对灸法疗效的质疑。所以,灸量是关系灸法取效和存亡的重要因素,值得探讨和深思。
1 中医文献对灸量的论述
《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此可见,灸疗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针灸并用。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倍加注意灸疗的应用,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疗手段中的重要地位。灸法和用药一样也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方可见效,即有一定灸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时艾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等于施灸的时间与施灸的强度的总和。达到一定的灸量就会产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与不同的灸量协同产生的灸治效果。
古人运用灸法时,对灸治的量是非常重视的,对灸量的掌握,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部位、病性等方面来决定。例如《外台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进行施灸的。所谓“生”是少灸之意;“熟”是多灸之意。而《扁鹊心书》云:“大病灸百壮,……小病不过三五七壮”。这是根据疾病的程度进行施灸的记载。明代著名医家李梃编撰的《医学入门》曰:“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肢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尽”。则是根据身体部位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施灸灸量。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提出灸量根据病情、体质、部位的不同而决定。一般的病在体外浅表部,灸量宜少,在内灸量宜大,即“外气务生,内气务熟”;体壮病重者,宜多灸,相反宜少灸,即“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在皮肉浅薄处灸量宜生,皮肉厚实处灸量宜熟,即“头面目咽,灸之最宜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欲须生少”。
东晋•陈延之撰的《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记载:“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灸壮多为50壮至百壮。《备急灸法》载:“歧伯,孙真人,治走咬伤,即令三姓三人于所咬伤处各人各灸一壮即愈”。《黄帝明堂灸经》记载灸也多为3~5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云:“凡痈疽发背,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总之,灸壮有从数壮、百壮、乃至千壮。有一次灸量,也有累积灸量,不管怎样,要产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灸量。但是灸量并非越大越好,要依病依体依境而定。《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云:“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灸寒温者,不得一顿满千。”《千金要方》“灸脚气八穴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由此观之,要想获得一定的灸效,先有足够的灸量。
现代医家掌握施灸的量,多是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施灸量的大小又以病者的体质、施灸的部位及病情的轻重来酌定,这种对灸量的定量含有一定的随意性,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讲,这种做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态度,正如用药不严格把握剂量和疗程一样,不但不利于治疗疾病,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灸法既然是一种治疗手段就应该有严格的“度”和“量”,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有利于这种疗法的发展。当然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为我们制定出十分严格的灸量来,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及时的把现代科技应用于我们的中医学中来,只要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不难看出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是和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结合的,中国古代医家充分而且及时的把当时的科技方法应用于医疗和发展中医学。所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提出对灸量的界定,并不是什么非想,不论从发展灸法还是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2 灸量对疗效的影响
灸法和药物、针法一样存在着质、量与效的关系。虽然某种灸法对于某一具体病症十分合适,而“作用量”未能恰到好处,则疗效不能充分显现,甚至徒劳无益。目前灸疗方法很多,但还没有一种灸法能从客观上掌握其最佳刺激量,对各种病证、各种灸法,医者都以意为之。这就造成灸法疗效的不确定,不但影响临床治病而且影响灸法的发展,现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灸量与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日本人对不同灸量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影响的差异性、疼痛阈、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皮肤过氧化脂质、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灸量和灸法产生不同效果[1]。
2.1不同灸量对血液的影响不同
顾一煌等[2]观察不同艾灸量对小鼠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有效地降低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产生,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结果不一样。而艾灸在降低血清肌酸激酶产生时,艾灸治疗间隔时间、皮肤温度、持续时间3个因素中,皮肤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间隔时间次之,持续时间影响最小。张京英等[3]观察到各不同艾灸对全血中组胺含量影响各异。灸后90min,各艾灸组家兔全血中组胺含量有很大差异。艾条强刺激时,皮肤温度达到55℃,持续5min,全血组胺明显升高。艾炷强刺激时,皮肤温度达190℃,持续1min30s左右,全血组胺含量并无升高,与灸前相近。弱刺激中,艾条灸时皮肤温度保持在40℃左右,对家兔全血组胺无影响,小艾炷灸时皮肤温度达150℃约50s左右,全血组胺反而明显下降。说明灸效与不同灸法、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过强(大艾炷)或过弱(艾条弱刺激)的艾火刺激均不能使血中组胺发生变化,而较强的(艾条强刺激)艾火刺激可使家兔全血中组胺明显升高,中强的(小艾炷)艾火刺激可降低全血组胺的含量。张蕊等[4]的研究也证实不同灸量对微循环的影响不同。
2.2不同灸量对胃功能影响不同
刘农虞等[5]研究了不同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基础水平的调整作用。实验结果说明各种灸刺激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胃运动亢进。但其灸效与灸质、灸量、灸法有关。其中大艾条刺激能明显抑制胃电频率、振幅的增强(P
2.3不同灸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
张英等[6]采用不同灸治时程(5、15、25min)治疗阳虚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模型的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白细胞介素II的影响存在差异,灸15min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P
提示在改善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上,以就15min为最佳灸治时程。
李守栋等[7]研究不同刺激量艾灸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应的作用不同,7壮/穴/次组的白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与药物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
3 影响灸量的因素
在施灸的用材、部位和施灸方法确定的情况下,施灸要产生一定的灸效,必须达到一定的灸量,灸量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施灸的材料:不同的施灸材料在单位时间产生的灸量不同,获得不同的疗效。
3.1 灸火势大小灸火势大小也是决定灸量的重要环节。在灸材确定的情况下,灸材燃烧时的缓急,决定单位时间内产生灸量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与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灸材成正比关系,火势大急,产生温度越高,释放和产生的能谱量和某些化学活性物质也越多,对机体的刺激越大即灸量越大。若燃烧徐缓、火力小,则单位时间产生的能谱量和某些化学活性物质就少,对机体的刺激就小即灸量小。
3.2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时间的长短同样是决定灸量的一个方面。灸法和用药一样也有量的积累,施灸时间越长,施灸时释放的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的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
3.3 灸距的大小(灸温)灸距就是施灸时灸条和灸部的距离。施灸时特别是温和灸灸条和灸部的距离远近,决定了灸部局部温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烧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的吸收。在灸的火势一定的情况下,灸条离灸部越远,灸部温度相对越低,灸部获得的有效作用就越少。灸时不仅是温度的作用,还包括灸材燃烧时产生的各种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这些都是通过皮肤被吸收的,灸条距离灸部越近,机体吸收的这些物质和能量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
3.4 施灸频度用药讲究用药周期,特别是像抗生素一类药物的使用,对用药周期有严格的界定。长期以来,不论临床治疗还是实验研究,对灸的频度即灸疗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的标准,都是执行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意愿来决定的,这对一种疗法来说是不严谨的,由此得出的结果的准确性值得考虑,而以其结果来评价它的疗效和/或作用机理其可信的也就值得质疑。所以,灸频是值得探讨的,它不仅与灸量的积累有关,直接关系到灸法的疗效,而且是灸疗法操作走向正规化的重要方面。
4 灸量的衡量标准
传统针灸诸书所载悬灸灸到“唇红为度”[8-11]。这是传统针灸医生仅依靠肉眼观察判定,但它相对以灸的时间长短和灼灸壮数来衡量灸量要科学一些。因为采用灸法治疗疾病,主要观察对象是患者,这种以患者机体的变化为标准来衡量治疗量的方法,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医人性化服务的内容。有人实验研究证实以“唇红为度”的灸量衡量标准有其科学基础的。因此灸术中“泪滴样红细胞”的出现可视为灸量的标准参考。当然有些医家认为灸量要以病人的感觉作为衡量标准,即病人产生“灸感”。
艾灸的临床疗效已被几千年的实践所证实。其治疗范围相当广泛,但由于忽视了灸治的最佳治疗量,即灸量。没有严格的把握灸量,致使灸法的疗效受到影响,使许多人误认为灸疗对很多疾病疗效不甚理想或无效。中医认为“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只有在一定灸量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灸感”,要达到灸感所需要的治疗时间比针刺得气需要的时间长(半小时以上),一旦灸感出现,则灸感一般会直抵病所,症状也会随灸感的出现而明显缓解。且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时间较长,给穴位以长时间的刺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2]。
灸感的性质多种多样,最多的是热流和气流样感觉,还有风吹样、蚁行感、灼痛感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第一次出现灸感需要的时间较长,随后有缩短的趋势,这可能是灸量的累积效应或病变经络逐渐疏通的结果。
灸疗要产生一定疗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灸量的积累,当灸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易产生灸感。有灸效可能会出现灸感,获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所以,灸量是灸效获得的重要方面,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研究灸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为临床灸疗度的把握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灸,为灸法的发展和疗效的提高探寻“量”的依据,同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农虞.不同灸量、灸质、灸法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3(2/3):61-64.
[2] 顾一煌,金宏柱,吴云川,等.不同艾灸量对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73-375.
[3] 张京英,刘农虞,杨兆民,等.灸法、灸量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J].中国针灸,1994,(6):27-29.
[4] 张蕊,仇裕丰.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M].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46-47.
[5] 刘农虞,张蕊,张京英,等.不同灸质、灸量、灸法刺激家兔“足三里”穴对胃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7,22(3):173-175.
[6] 张英,刘又香,孙国杰.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2):53-54.
[7] 李守栋.灸法的不同刺激量对雷公藤甲素副作用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7,20(1):49-50.
[8] 李观荣.汉英对照针灸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9] 齐士元.中医学概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 余仲权.针灸学讲义[M].成都:成都中医学院,1960.
可以发现如今有机食品价格越发昂贵。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是由于想得到联邦政府的官方认证,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一部分是由于要想使用“有机”两字,必须满足2002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农业部相关标准,即便进口食品也不例外。
美国联邦农业部关于有机食品的规定非常严格,在提出有机申请的前3年内,农民不得使用任何合成肥料、农药以及激素。甚至连家畜也只能靠有机食品饲养,转基因食物更是禁忌,因为这一做法将造成高层次的食物污染。此外,后续的运输及处理过程也处于监督中,有机食品在上架前还必须和非有机食物严格分开。
至于认证,则由得到联邦农业部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决定某种商品是否能使用有机标签。这类组织监督每一个步骤,最终由他们把有机食品标志――大大的标签“O”贴到待售商品上。
很多人觉得“有机食品”标签应该意味着更多内容。例如应包含人道对待被屠宰的动物等。在这点上,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仅仅要求确保动物们有外出的通道即可,但这种要求根本没有被严格执行。试想,农场的鸡舍大门虽没上锁,但依然关着,从技术层面说,里面的鸡的确有外出通道,但这些鸡得受过专业培训,才知道如何打开大门。
此外,很多有机农场不是夫妻店经营模式,而是大规模、企业化的运营模式。这类大农场单一的生产模式,对农场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非有机成分一直被允许逃过有机标签的检查。直到2007年,只有5种非有机成分出现在官方认可的有机食品里,这5种成分占总成分的5%。此后,数十种非有机成分被允许添加进有机食品中,其中包括19种食品色素、猪小肠肠衣以及啤酒花。一些人开始呼吁用一些新词汇来代替“有机”,如“正宗食品”“受保护农业项目”等。
如今,围绕有机食品还有另外一番争论。尽管有机食品能让富裕国家里健康意识浓厚的消费者受益,但批评者认为它无法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把农业节水技术引进贫穷国家而获得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农学家诺曼・布劳格,就怀疑有机食品是否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产量。一项研究发现,生产有机食品的农场和普通农场相比,尽管可以减少使用50%的化肥和3%的杀虫剂,但产量却减少了20%。布劳格坚信,如果全世界都转向生产有机食物的话,那么我们现有的农田面积就不得不扩大3倍才能养活所有人。
小女孩因为妈妈不在家,而不得不赖上了老人。正好碰上老人去山上寻找一种叫“阿莎贝拉”的蝴蝶,小女孩便跟着老人一起出发了。一路上,小女孩不停地跟老人说笑,起初老人很不耐烦,态度很恶劣,因为他需要安静。渐渐地,老人被小女孩的天真善良可爱感化了,他也开始给小女孩讲故事,并很有耐心地回答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当老人看到一对情侣想通过极限运动来证明彼此之间的爱情时,他便告诉小女孩:只靠一根绳子维系的爱情是不可靠的,因为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信任了;当小女孩看到有人偷偷打猎而不解时,老人便很有耐心地给小女孩解释什么叫“偷猎者”,并用行动阻止了他们的杀戮行为;老人还对小女孩说,蝴蝶破蛹而出后,寿命只有三天三夜,可那就是蝴蝶的一生。
我们不知道的是,老人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连环杀手。他本来可以一辈子隐姓埋名,但为了救出小女孩,他选择了自首。小女孩是妈妈未婚先孕的结果,因此她的妈妈并不怎么关心她。但通过小女孩的“突然失踪”,她的妈妈明白了自己对小女孩的责任,小女孩也因此得到了妈妈的关爱。通过这一次登山寻蝶之后,老人也实现了对已故儿子的承诺,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之路。老人和小女孩都找到了各自的“阿莎贝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人都有自我救赎的契机,促进老人进行救赎的,恰恰就是小女孩。小女孩的天真可爱,改变了他粗鲁暴躁的杀手脾性,逐渐转向温和。人人都有自我救赎的方式,老人以自首的方式救出了掉进猎人陷阱里的小女孩。只要你虔诚,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我救赎的契机;只要你愿意,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我救赎的方式。
影片信息
片名:蝴蝶 Le papillon
导演: 费利普·弥勒
编剧: 费利普·弥勒
主演: 米歇尔·塞罗 / 柯莱儿·布翁尼许 / Nade Dieu / Jacques Bouanich / Jerry Lucas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02-12-18
片长: 85 分钟
关键词:股权继承 公司章程 人合性
按照公司信用基础的不同,公司可以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与人合兼资合公司。人合公司是指以股东个人条件作为信用基础而组成的公司。这种公司对外进行经济活动时,依据的主要不是公司本身的资本或资产状况如何,而是股东个人的信用状况。无限公司为典型的人合公司。资合公司是指以公司资本和资产条件作为其信用基础的公司。这种公司对外进行经济活动时,依靠的不是股东个人的信用情况如何,而是公司本身资本和资产是否雄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是指信用基础兼具个人信用及公司资本和资产信用的公司,公司既有人合性质又有资合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即是人合兼资合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点和意义
(一)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点
人合性,是指在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个人关系,这种关系很像合伙成员之间的那种相互关系。表现在法律规则上,人合性具有以下特点:
1.股东人数的最高限额。在各国公司法中,对其他种类的公司,只规定股东的最低人数,而无最高人数限制,但对有限责任公司,大多规定了最高人数的限制。如韩国公司法第26条规定,股东的人数不得超过50人;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得超过50人。有些国家公司法虽未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上限人数,如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但在实践中,这些国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仍然是有限的。
2.禁止公开募集。公开募集是指面向社会公众和不特定的任何人募集资本。公开募集是开放性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特有的权利,而有限责任公司不得公开募集资本。
3.股权转让限制。各国普遍限制股东向公司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如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7条规定,只有在经公司承认时,才可以让予部分出资额,并且此项承认需采取书面形式。
4.股东之间关系更多靠内部契约进行约束。组织机构的设置往往根据公司章程来选择是否设立及如何设立,在管理上与合伙比较相似。
5.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股东既管理着公司又承担着投资的风险,资本与劳动结合较为紧密。这固然使公司丧失了专业化运作的优势,但却是每一位股东更有可能本着既有利于公司又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事。
(二)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意义
1.人合性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信用基础。有限责任公司是德国法学家智慧凝结的产物。设立这种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将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凝集功能和无限公司的人员凝结功能结合起来,创设一种既具有强大融资功能,又能最大限度发挥投资人参与公司经营积极性的公司制度。为此,法律规定,不出资的人是不能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如果一个人仅有资金可出,而与其他出资人不存在任何信赖关系,也不能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共同出资人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才有可能树立起公司良好的商业形象,进而才有可能成为人们信赖的从事交易活动的对象。资本的联合和股东间良好的信赖关系是公司两个不可或缺的信用基础。
2.人合性是公司得以良性运营的基础。股东间良好的信赖关系,不仅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信用基础,也是公司得以良性运营的基础。这是因为,股东在设立公司之初,基于彼此之间的信赖,对许多事情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即使有规定,也充满了民主色彩。这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天性。这一天性使得公司在决定很多议题时不是通过严密的制度规制,而是通过彼此的谅解和妥协。因此,一旦公司丧失了人合性,公司往往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从司法实践看,许多公司的解散和纠纷都起因于人合性的破裂。各国公司法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一特点,纷纷扩大公司的自治范围,允许公司参与方缔结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的任何合约。股权继承即是其中之一。
笔者必须指出的是,在现代社会,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已逐渐取代人合性,成为公司的主要特征。公司对外进行经济活动时,依靠的主要是公司本身的资本和资产是否雄厚。为此,公司法要求股东必须将其出资的所有权转移给公司,作为对价,股东获取股权,并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就股权而言,本质上为私有财产权。而私有财产权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的社会物质基础,是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对待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只强调人合性,而忽视资合性,甚至以人合性否定资合性。换言之,公司人合性的维护,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一是在章程没有约定时,自然人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自然取得股权;二是对章程约定本身加以限制。如最新修订的《日本公司法》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合并,统一称之为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第177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在章程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请求因继承取得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人,将其股份出售给该公司。但公司在提出该请求时,必须征得股东会的同意。同时,自股份有限公司知道继承之日起届满1年时,公司不能向继承人提出收购的请求。至于股份的买卖价格,由股份有限公司与继承人协议决定或自公司提出请求之日起的20天内,由继承人请求法院决定买卖价格。德国公司法虽未明确限制公司章程,但学界的通说认为,公司章程不能排除遗产法有关继承顺序的规则或对其进行变动。如果章程规定股份不得继承或规定继承须得公司许可,这种规定是无效的。同样,如果章程规定在出现遗产继承时公司自动收回相关的股份或通过特别继承程序将股份交由其中的一位继承人继承或第三人继承,这种条款也是不允许和无效的。所以,除非继承人或者共同继承人行使其保留权,拒绝接受遗产,否则,股东死亡后,继承人或共同继承人都将成为公司的新股东。
因股权继承导致公司人合性丧失的原因
(一)继承人的自然进入,是公司人合性丧失的制度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一向乐天知命的中国人在谈到自己的“股权继承”问题时,常常是讳莫如深。在公司设立之初,股东很少在章程中就股权继承作出约定。加上旧公司法未对股权继承做出明确规定,致使自然人死亡后,其继承人常常无法取得股权,而是被迫将股权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公司。如此情形,既不利于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更不利于法治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建立。为此,新公司法第76条明确规定,在章程未有约定时,股东死亡后,其继承人自然取得股东资格。这即意味着,一些原本不受公司欢迎的继承人,凭借公司法的强制规定,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公司。由于继承人的加入,非原有股东的真实意愿,两者之间很难形成新的信赖关系或类似于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在保护继承人权益的同时,为公司人合性的丧失埋下了制度隐患。相反,在章程有约定时,继承人的进入并不违背公司原有股东的意志,甚至是原有股东所期盼的,自然不会破坏公司的人合性。这是因为,公司章程是股东就公司的重要事务及公司的组织和活动做出的具有规范性的长期安排,这种安排体现了很强的自治性。因此,公司章程有关股权继承的约定,完全可以被解释为股东对自己持有股份的附加条件的处分行为。如果继承人选择继续作为股东,那么他就必须受公司章程的制约,依法律和约定行使股东权利。
(二)股权分别继承原则,是公司人合性丧失的加速器
依据我国《继承法》第27条的规定,自继承开始时,股权直接归属于继承人。各继承人可根据遗嘱、协议或法院的裁判分割遗嘱。通过分割,各继承人不仅取得了属于自己的财产份额,也取得了股东资格。在合法继承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公司的人合性便会因为股东人数众多而无法维持。即使一些股东在生前,通过遗嘱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继承权,但由于遗嘱未经过其他股东的同意,也无法排除破坏公司人合性的可能。
公司人合性丧失后的法律救济
公司人合性丧失后,轻者,公司出现信用危机,重者,公司陷入僵局,对此,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救济。
(一)在公司未陷入僵局时,尽量恢复公司的人合性
根据新公司法第40条的规定,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可以提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公司可在章程中规定,因继承导致公司人合性遭到破坏时,股东有权请求解散公司。进而通过适用第181条、第182条、第75条的规定,达到维护公司人合性的目的。根据新公司法第181条、第182条、第75条的规定,在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时,公司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而存续。但修改公司章程须经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如此以来,我们就可以借助资本多数决原则,恢复公司的人合性,保证公司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某公司有三位股东,甲持有70%的股份,乙持有25%的股份,丙持有5%的股份。公司未对股权继承作出规定。在甲因车祸死亡后,甲的继承人丁取得了股东资格,成为公司的股东,如果乙对丁不满,丁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使公司继续存在,而乙则通过与丁、丙协商或通过司法力量退出公司,这样的结果,对公司、乙、丙、丁来说,都有好处。
(二)在公司陷入僵局时,只能强制解散公司
因继承导致公司陷入僵局后,无论对公司还是股东的利益都构成严重的损害。因经营决策无法做出,公司的业务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管理的瘫痪和混乱,公司的财务在持续的耗损和流失;因相互之间的争斗,股东和董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无谓地耗损;眼看公司的衰败和破落、公司财产的耗损和流失,投资者却无所作为,无能为力。公司僵局表明,股东或董事之间的利益冲突或权力争执以及情感的对抗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各方之间已经丧失了最起码的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已完全破裂。同时,因公司陷入僵局,债权人可能会基于“债权侵权”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对于一些无过错的中小股东而言无疑更加不利,因为“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法律屏障在此可能随时会被突破。因此,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救济固然重要,但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效率角度上看,预防才是最有价值的。新《公司法》不仅为公司破解公司僵局、恢复公司的人合性提供了救济渠道,也给了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间。所以,用足法律的授权,发挥好“约定性条款”的作用,才是预防公司人合性丧失、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路径规划 人工势场法 模糊控制器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工作环境复杂性的不断扩大,为满足人类需求,移动机器人与多机器人系统由于其广泛的应用空间吸引了众多科研者的关注。移动机器人要自主地完成一定的任务,多机器人系统不是单个机器人代数相加,其作用效果也不是单机器人作用的线性求和,因此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路径规划包括环境信息的获得、环境信息的理解、可行路径的搜索3个子问题,该文主要研究可行路径的搜索。传统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人工势场法、栅格法、自由空间法等;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糊逻辑算法等。
1 “猫捉老鼠”系统研究与设计
1.1 “机器猫”与“机器鼠”的研究与设计
该文拟设计一个“猫捉老鼠”系统,通过对“机器猫”的路径规划实现对“机器鼠”的追捕。给“机器鼠”设计两个安全区域,同时也设计几条通往安全预期的路径。“机器鼠”想找到以躲避“机器猫”为前提的通往安全区域的最佳路径,“机器猫”想寻求一条快速距离“机器鼠”无限近的但不能是安全区域的路径。
以乐高套件为基础,“机器鼠”需要超声波传感器、两个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用于识别障碍物;光电传感器用于判断所需要行走的路径;压力传感器用于成功返回安全区域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大同小异,“机器猫”不需要按黑标行走,因此不需要光电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作用与“机器鼠”中相同,同时对“机器猫”加入一个声音传感器用于在其成功捕获到“机器鼠”后发出信号。
1.2 “机器猫”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对“机器猫”来说,“机器鼠”的安全区域是其最主要的障碍物,只要成功地诱使“机器鼠”远离安全区域即可,“机器猫”不是不可以接近安全区域。该文在对“机器猫”做路径规划中重点处理的障碍物是安全区域,一般意义上的障碍物只是简单的避障。
人工势场法基本思想是构造一个由目标引力场和障碍物斥力场共同作用的人工势场,结合“猫捉老鼠”系统中存在的排斥与吸引关系以及算法可实现性、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该文重点研究人工势场法。由于系统中存在移动的目标点,传统人工势场法对动态环境适应性较差,因此该文着重研究改进的人工势场法。
2 基于改进人工势场法的“机器猫”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2.1 传统人工势场法
人工势场法是由Khatib在1986年提出的简单易行的路径规划方法,基本思想为:当目标导向的机器人所处的环境中包含静止的或移动的障碍物时,可以定义并计算出一个人工势场,通过搜索势场函数下降方向来实现机器人的无碰撞路径规划[1-2]。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将上述方法分别用于静态与动态环境做仿真实验,结果如图2、3所示。
静态环境下机器人能够追踪到目标点,也能很好地完成避障工作,路径比较光滑。动态环境下难以跟踪到目标点,规划的路径震荡问题比较严重。针对传统人工势场法在动态环境下的不足,该文通过修改势力场函数来提高动态环境下路径规划的有效性。
2.2 动态人工势场法
动态环境通常包括运动中的目标与障碍物,此时两者对机器人产生的力场作用原理不变,由于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一般的势力场公式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基本的势力场公式,使之能适应动态环境。
2.2.1 动态环境下人工势场法引力与斥力函数的改进
首先考虑目标在不断变化的情况,根据运动学相关知识,引力函数如下:
=+
(1)
其中和分别为在时刻t目标与机器人的位置;和分别为两者速度;和分别为引力场相对于位置与速度的系数。通常m取值为2;为机器人到目标点的单位向量;为目标点相对于机器人速度的单位向量。现在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示机器人、目标点以及速度、引力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如图4所示。
传统的斥力场函数是机器人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函担障碍物在不断地改变状态时,需要引入一个斥力场相对速度的函数,其公式变为:
(2)
其中表示机器人与障碍物在t 时刻的相对速度,机器人与障碍物的位置向量与速度向量的夹角用表示。以障碍物相对于机器人的速度方向为X轴,以其所在位置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取值范围为(-π,π),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无论障碍物的不断运动还是目标点的移动,只要能够判断出最适合的斥力以及引力场函数来模拟这种动态的变换,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势力场函数。
2.2.2 动态人工势场法仿真
对改进后的人工势场法做仿真实验,修改势力场函数系数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6、7所示。可以得出:改进后规划效果变好,但是对参数变化敏感。
2.3 势力场函数参数对路径规划效果的影响
使移动机器人能够无碰撞到达目标点,需要研究斥力场系数、引力场系数,障碍物的有效作用范围与路径规划效果的关系。障碍物有效作用范围与其大小有关,同时它也对斥力的方向与大小有重要影响。对移动机器人路径的仿真中选取不同得到的结果如图8所示。可知:越大,路径越光滑,但是对斥力的影响就变小了。在实际的应用中,的选择需要考虑实际的环境,保证实际系统可以很好地运行。
同理可以得出:斥力系数越小,机器人的震荡越得以缓和,路径也越来越光滑。斥力系数是受障碍物的有效作用范围影响的;引力系数越大,机器人移动路径越光滑,到达目标点的速度也越快。由于势力场函数参数对路径规划中路径光滑问题的影响,如何控制这些参数是解决该文中“机器猫”路径规划问题的重点。
2.4 模糊动态人工势场法
目标与障碍物不断运动中,理想系数值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因此动态人工势场法存在局限性。针对该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传统与智能路径规划相Y合。由于在实际环境中速度矢量的引入,机器人周围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高速变化性,模糊逻辑方法恰能解决该问题,因此该文以模糊逻辑方法与动态人工势场法结合进一步优化猫的路径。
2.4.1 模糊控制器的设置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则[3]:(1)定义输入输出变量及其个数;(2)定义所有变量模糊化条件;(3)设计控制规则库;(4)设计模糊推理结果;(5)选择解模糊判决方法;该文中模糊控制器1以障碍物与机器人间的距离和两者间的位置向量与速度向量的夹角为输入,以受距离影响的斥力系数k1为输出;模糊控制器2以距离和它们之间的速度偏差为输入,以受速度影响的斥力系数k2为输出;通过模糊控制器的设置来调节斥力系数,从而实时调整斥力大小。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各输入输出量隶属度函数均选为三角形隶属度函数,根据经验知识确定模糊控制规则,利用上述模糊规则,经过分析,模糊控制器1和模糊控制器2的输入输出曲面如图9、10所示。
2.4.2 模糊动态人工势场法仿真
将模糊控制器1和2应用到动态人工势场法中,形成模糊动态人工势场法,障碍物和目标点初始值与动态人工势场法仿真实验相同,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
由于模糊控制方法中确定的模糊规则是根据经验建立的,在动态的环境中难以保证达到最优效果,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综合该章中所有仿真实验,将实验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人工势场法适用于静态环境,在动态环境下震荡问题比较严重,准确性与快速性较差;改进引力函数与斥力函数后,对动态环境适应性增强,快速性与准确性较好;模糊动态人工势场法不需要设定斥力系数的数值,避免了由于经验因素而影响算法效果的问题。虽然快速性变差,但是此方法在对环境因素未知、经验较少情况下更适用。
参考文献
[1]罗胜华,刘国荣,蒋燕.一种基于改进人工势场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J].机器人技术,2009,25(10):188-190.
关键词:酒店;人员流失;激励
一、酒店从业人员流失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酒店的所有服务都是通过服务人员向客人提供的,而宾客对于酒店的服务质量好坏的评价往往来自于对服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认可程度。因此在酒店管理中,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是酒店运营的基础,人员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近些年来,人员流失过快却成了中国酒店业良性发展的瓶颈问题。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的酒店员工流动率在30%左右,有的高达45%,而企业正常的员工流失率一般在10%左右。酒店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酒店不停地招聘人才,一边是人才不断地流失,而且,学历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有统计数据表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如果从事酒店行业,两年后仍然继续从事该行业的大专生有80%,本科生只有50%,而研究生则更少。笔者通过对大量的酒店从业人员的调查分析总结得出,酒店从业人员的高流失率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构成:(一)社会观念导致的后果。很多人认为酒店服务行业属于“吃青春饭”的行业,而不愿意长期从事酒店服务业。(二)工作本身的原因。酒店服务岗位大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再加上一些岗位的工作枯燥乏味,很多年轻人很难长时间坚持。(三)薪金的因素。据调查,河南省内酒店员工的平均工资加上奖金不超过2300元/每月,而试用期的工资大多数不超过1500元每月。这样的工资待遇和工作劳动强度显然不成正比,并且与持续攀高的物价、房价显得格格不入。(四)社会保障不健全。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企业给劳动人员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证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事实上,很多酒店在招聘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推卸责任,连正式的劳动合同都不和员工签,就更谈不上购买各种社会保险了。(五)员工缺少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大了就业的盲目性。酒店的基层从业人员很多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以及一些初入社会的青年,对自己的未来缺少理性的合理的规划,而选择酒店服务行业大多都是为了解一时之难,再加上酒店方面对这些员工上岗后又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很容易就造成的上岗不久就离职的现象。(六)一些酒店本身的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也是造成酒店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
综合分析以上原因,我们发现造成现阶段酒店从业人员流失率过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从业者自身的问题、酒店管理的问题、社会观念的问题。纵览这些问题,似乎都和酒店的激励制度有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酒店人才激励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酒店人才激励机制
(一)建立完善合理的薪金发放制度
薪金水平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了员工对该工作的基本态度,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薪金属于最基本的保健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的薪金水平无法达到员工的心理需求的话,会直接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甚至是跳槽。作为酒店企业的管理人员应通过权衡酒店的利润指标、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等来科学的制定酒店企业的薪金发放办法。同时根据公平理论,员工还会将自己的薪水和社会相关行业相比或是和同等劳动强度的行业相比,甚至是会和自己之前所从事的相同工作薪水进行比较,如果过低,员工就会产生不公平的心理感觉,从而影响对工作的认可程度。因此,在制定薪金标准时还应参考社会同等类型的企业以及同行业的薪金标准。此外,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给员工发放合理的奖金对员工来说会产生较强的激励力,会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酒店企业,根据员工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量的不同,以及宾客满意率的不同应该制定科学的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与工作量、客人满意率直接挂钩,对做的好的员工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而对后进员工是一种敦促的方法。
(二)与员工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使员工享有应有的社会保障
与员工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约束了员工的行为,保证了酒店的利益。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提高酒店的运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让员工感觉老有所养、病有所依,使员工对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
(三)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酒店要帮助员工发展让他们看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新员工进入酒店后管理人员要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对酒店的各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解除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很多困惑。并根据他们具体的特点和能力结合酒店的要求。帮他们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和定位,让他们看到目前工作的意义和未来的前途,让他们了解在酒店工作并不是“吃青春饭”。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求酒店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特点了解的非常深入,可以采用为每个员工建立员工工作档案的方法,此项工作内容繁杂,需要长期开展。
(四)加大培训投入
对于一部分员工来说能否在现任岗位上学到知识是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因素。合理而有效的培训对于员工来说甚至比发放奖金的激励力还要强。企业的培训工作应该是长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而培训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岗位进行调整变换。例如日常工作的岗位培训,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丰富员工工作生活的交叉培训、奖励员工的外派培训等等。
(五)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内部晋升的机会
在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时,在酒店通过选拔、公平竞聘提拔新的管理层人员,可以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士气,活跃酒店的管理氛围,形成比较好的竞争上岗的机制,对酒店其他员工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激励方法。
(六)更新管理理念,提倡人本管理
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宾客对各类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酒店没有优质的、高标准的服务,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酒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的是 CS 策略,无论政策上还是情感上都倾向于外部顾客,一切以顾客为中心,一再
强调“顾 客 就 是 上 帝”“顾 客 总 是 对 的”“一 切 为 了 顾客,为了顾客一切”…… 却忽略了对内部员工的重视,降低甚至打压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缺乏工作热情甚至对酒店充满逆反心理的员工要么以消极怠工来进行反击,要么就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将不满的情绪向顾客发泄,导致顾客的不满或抱怨。而人本管理正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法宝。因为人本管理一方面把员工作为企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只有拥有了主人翁意识强的员工才能做到“宾客至上”。通过对一些成功的酒店集团的管理方法模式的研究和对部分酒店一线员工的走访调查,笔者认为酒店人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对员工需要非常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作为管理者要了解员工,了解员工的需求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的去满足,就像我们对待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样。同一种激励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员工,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员工的需求差异,那么我们费很大力气去做的激励工作很可能事倍功半。然后,善用“情感管理”。就是注重员工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绪。管理者应尊重下属,善于沟通,对下属员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提出的要求。最后,实行民主管理,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者做出决策前,应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还能提高员工的士气,使决策更易于彻贯彻执行,更能让员工接受。
三、结束语
从激励的角度来探讨如何降低酒店企业员工流失率的问题,是从酒店自身的角度为出发点,研究如何留住人才。酒店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的人才的竞争,留住好的人才需要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措施,随着酒店行业工作环境的不断转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作为酒店管理人员应不断地调节激励措施,使激励措施能够达到高效。最终在企业形成良好的激励体制,使员工在酒店中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从而不愿意离开,同时能够更好地吸引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来企业就职,形成企业的磁场效应。
参考文献:
[1]任天宝《酒店行业员工流失问题浅析》,《实践与探索》.
[2]佟静 石婷旭《酒店员工流失现象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3]陈嘉敏《关于酒店人员流失控制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11.年2月(中旬刊)总第638期.
[关键词]急诊 护士 抑郁 睡眠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6―59―03
急诊科护理人员担负着院内、外急救、危重病护理的工作,其责任大,常承受较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97名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时间进行调查,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关系,旨在为临床工作及合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共97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86人,年龄为19~43岁,平均年龄29.3岁。其中已婚67人,未婚30人。学历:中专31人,大专46人,本科20人。本组从事急诊工作的时间为2~16年,平均6.9年。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及家族中有精神病史者;②近3个月服用精神类药物者;③近3个月家庭中有重大变故,且情绪不稳定者;④离异者。选取同期70例健康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
1.2 焦虑、抑郁及睡眠时间的调查方法
焦虑评价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分数为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症状越重。抑郁评价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数为20~80分,分数越高,抑郁症状越重。调查患者的平均睡眠时间。形式为发放问卷调查,发放后半小时内回收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经Excel表格整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共96例、对照组共69例完成调查并成功回收问卷。观察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睡眠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睡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见表3。
2.4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38,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