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范文

休闲农业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规划方案

第1篇: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范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遵循现代农业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发展优势油菜、高效蔬菜、养地绿肥三大冬季作物,推广良种良法,主攻单产,优化品质,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冬季农业上新水平,实现富民强县。

二、目标任务

冬种总体目标是:冬种总面积29万亩,冬种覆盖率90.3%。其中:双低油菜20万亩,单产135公斤,总产2.7万吨;蔬菜3万亩,绿肥5万亩,蚕豌豆、马铃薯等其他冬作物1万亩,实现冬季农业农民人均增收150元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巩固油菜优势

油菜是主要农作物和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总产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年,我县被评为江西省油菜生产标兵县,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油菜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生产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年我县按照现代农业规划要求,围绕“五点五线”打造高产示范基地,依托科研院所打造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结合休闲农业打造旅游农业基地,把安义油菜产业进一步做强,油菜地位进一步提升,油菜功能进一步延伸。

1、打造高产示范基地。重点抓好“五点五线”,即,在东阳镇榨下坂和长埠镇老下坂各建设一个农业部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柏树、戴坊坂建设南昌市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石鼻镇罗田村建设古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在黄洲镇建设菜油两用高效示范点。同时抓好主要干线公路两侧覆盖率,南安、万赤、安长、安石、安合等五条公路沿线实现油菜种植连片。

2、打造试验基地。积极构建农、科、研、教相结合,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年与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油料所王汉中所长(全国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科院宋来强博士(江西省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相关试验,最终达到油菜产业产、学、研、推相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

3、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引导公路沿线及古村群村民广种油菜,确保来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确保以“观金色花海,游千年古村”为主要内容的“金花节”顺利召开,以此带动古村旅游和市郊休闲游,把双低油菜生产由传统农业打造成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提升油菜功能。

(二)发展高效蔬菜

根据现有蔬菜资源、生态条件和蔬菜生产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开发产品与加工增值相结合,布局为黄洲镇、长均乡、万埠镇1万亩核心区及分布全县11个乡镇场的辐射区,形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出口加工蔬菜生产基地、露地鲜销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休闲观光旅游基地等5个蔬菜基地。

(三)扩大养地绿肥

增强种地养地意识,大力推广发展种植绿肥,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今年我县绿肥计划面积5万亩,县农业局要重点抓好一点一线(绿能公司千亩示范点,安奉线),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抓好示范点等工作,在不能种油菜及蔬菜的田块,要求全部种上绿肥,切实提高冬种覆盖率。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今年我县冬种生产,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冬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早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进度,明确责任。

2、积极扩大冬种面积。面积是冬季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要把扩大冬种面积,提高冬种覆盖率当做冬季农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各乡镇(场)要将县里分配的油菜、蔬菜、绿肥等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务求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主要公路两侧面积的落实是重中之重,力争冬种面积稳定在29万亩以上。

3、认真执行惠农政策。认真落实油菜良种补贴、油菜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群众从政策落实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县被评为全省产油大县,所得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购买油菜、绿肥良种、建设高产示范等,充分发挥奖励资金对油菜生产的促进作用,扶持油菜生产。

4、扎实搞好冬种生产服务。县农业局要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活动,制定完善技术方案,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要搞好冬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作用,大力示范推广各项实用技术,落实油菜播种、壮苗、越冬等有效技术措施。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对种植大户、返乡农民工、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动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第2篇: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逐步把旅游

农业培育成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光、体现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力争实现全市农业旅游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农业直接收入3亿元。当年投资1亿元,新建15个农家乐庄园经济旅游亮点。建设一批集山庄、农庄、渔庄为一体的“农家乐”专业村。

三、主要任务

1、制定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着高起点、有档次、有特色的要求,主动与市旅游部门合作,编制《市2012-2012旅游农业发展规划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突出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使旅游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2、合理开发旅游农业特色资源。积极引导各地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工程、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

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山区、圩区、丘陵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大力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

乐”休闲旅游食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在一些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较旺、资金和人才较富足的地区,要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本地区旅游农业的主打产品。

3、培育一批特色示范村(基地)。加强与林业、旅游、畜牧水产等部门合作,共同抓好一批旅游农业示范点、示范片、示范村,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景点体系、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质量保

证体系。围绕体现农庄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积极指导旅游农业示范村(基地),丰富活动内容,搞好规范服务,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水平,推进旅游农业经济蓬勃健康发展。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肥西县三河古镇、三岗景区、刘老圩景区,肥东县四顶山旅游度假区和滨湖旅游区,长丰县丰乐生态园、卧龙山农业生态园、三十头观光休闲农业园,瑶海区少荃湖综合

旅游风景区,包河区大圩葡萄园景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张圩林业湿地工程、蝴蝶泉生态乐园,蜀山区井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等13个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旅游农业的新亮点。

5、创建旅游农业品牌。要积极实施“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星级“农家乐”休闲旅

游特色村(点)。2012年要着力打造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家园和三岗花木城“三园争艳”品牌,使之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农业精品。

6、积极发展“农业节庆”。进一步做大做响龙虾节、钓鱼节、葡萄节、草莓节、西瓜节、桃花节、花博会等农业节庆,广泛开展“绿色三岗、花木之乡”、“走进农家过大年”、“丰乐生态杯万人游”

、“春色滨湖大圩”、“柿子红了”等主题活动,推动和促进我市旅游农业加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旅游农业工作领导。委成立旅游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对旅游农业规划,提出发展建设和指导工作意见,全面推进以旅游农业为重点的新兴农业开发和发展。

2、创新旅游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旅游农业市场化开放力度,通过招商引资,鼓励省内外各类企业、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参与旅游农业

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旅游农业开发公司或合作社,投资开发经营旅游农业景区景点。鼓励通过“三荒”开发及土地使用权流

转,积极探索政策范围内有利于旅游农业发展的比较灵活的土地政策。鼓励按照“自愿、联合、规范”的原则组建各种形式的旅游农业协会,遵照行业标准规范服务。

3、规范经营搞好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农业旅游经营户经营行

为的规范管理。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重点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以及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培训。加强农业旅游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搞好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

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营造舒美环境。鼓励大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参与旅游农业,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旅游农业产品和市场宣传促销。实施乡村客运通达工程,

开通农业旅游班车,开辟精品旅游专线。

4、广泛争取政策支持。坚持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发展相结合,加强与旅游、建设、文化、公安、工商、交通、财政、园林、环保、税务、林业、水利、物价、质监、卫生、市容等相关涉旅部门密

切配合,协同作战,发挥职能,争取支持。广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金融保险、社会资金多元投入。建立旅游农业项目库。重点支持一批旅游农业项目实施,促进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互动发展。

第3篇: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范文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第4篇: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范文

一、思路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强化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方案,加强职能、改进作风、转变方式、促进发展,大力推进政策扶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做出更大贡献。

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围绕提高质量效益,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和拓宽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争取政策扶持,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由资源简单消耗向技术升级和品牌战略方向转变,由分散无序发展向产业化和集聚区方向转变,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方面: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为目标,以增强发展动力、激发消费活力为着眼点,以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公共服务为着力点,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为落脚点,加强管理指导、强化公共服务、研究项目带动、加大宣传推介,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需求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方面:围绕调整结构布局,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加就业收入为目标,转变职能、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创新思路、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公共服务,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农民创办企业,依靠创新驱动,突出特色优势,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聚集,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努力推进扶持政策落实完善

组织制定农业部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推动各省区市以政府名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努力争取扩大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技术服务和调研指导,确保农民建得起、用得上、长受益;强化项目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做到规范廉洁高效实施,使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农民。积极争取购机补贴,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休闲农业机械纳入购置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推动增值税改革转向农产品加工业全行业,力争将主食类产品加工纳入所得税优惠范围。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推动农产品收购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机构。积极推动金融支持项目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等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

2.努力推进规划启动实施

争取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规划》,推动规划早日审定和;指导做好技术集成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十二五”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完成情况,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进一步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分析队伍建设,形成权威信息渠道,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巩固发展数据采集渠道,扩大基层监测点范围,完善基础数据库;开展重点行业会商分析,细化监测行业与品种,针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加大分析研究力度,及时信息;完善信息制度,利用多种资源建立宣传与服务平台,扩大影响范围。

3.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充实资源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条件评估和绩效考核,推进“建”、“用”结合,努力构建“产学研用”研发创新平台,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强对实施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推进成熟技术示范与推广,选择10个重点省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走进基层活动,强化科企对接合作,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强标准调研跟踪分析,培育保护一批知名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品牌培育在引导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经营管理人才,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逐步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熟悉国家产业政策、热心服务“三农”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依托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学科、研发体系和行业科研项目,加强领军型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农产品加工业实用人才,引导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向加工环节拓展和延伸,结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实用人才队伍。

5.努力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加强市场服务,开展特色加工产品“进城入市”试点工程。加强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加大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力度,及时预警信息;继续编发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探索建立网络大讲堂等信息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充分整合农产品加工业各类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资源,指导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组织和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努力推进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大力培育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主食加工发展重点和布局的研究谋划,协调争取政策,展示推介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扩大试点范围,在更多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加快推进,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广聚共识。加强点面互动,组织开展大中城市郊区推进主食加工现场交流活动,支持开展区域性主食加工提升行动主题活动。培育示范企业,认定并第三批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组织示范企业负责人培训。组织开展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的展示推介。积极协调有关扶持政策,开展主食消费情况、发展重点和布局研究,加强主食加工理念、常识的宣传普及。

(二)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1.继续加强规范管理

研究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抓手,指导各地争取政策。加快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推进服务标准化。认真筹备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经验交流会。开展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继续做好休闲农业星级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继续加强公共服务

指导各地加强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融资服务。加强培训体系建设,编撰培训教材,遴选师资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争取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主管局长纳入农牧大县局长轮训班。加强东中西部管理人员跨区交流学习,探索“部省联动”培训形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培训。

3.继续加强技术支撑

围绕宏观指导、规划设计、创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推介、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产业链打造等,遴选一批专家学者,组建休闲农业专家库。遴选一批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单位,引导其以农为本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4.继续加强遗产保护

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做好遗产景观和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加快构建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新机制。认定并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大展示宣传,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影响力。挖掘保护和开发有历史文化等价值传统村落和民居,推进农耕文明、民俗文化、景观资源的动态传承。做好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培育创意意识,交流创意技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5.继续加强宣传推介

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增加入库信息,丰富特色内容,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网站影响。研究休闲农业微信传播规律,完善微信平台。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加大对示范县、示范点、精品景点的宣传推介,引领休闲消费新时尚。指导各地做好推介活动策划,宣传精品景点和专题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

(三)围绕调整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1.深入开展农民创业

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围绕农民创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争取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农民创业试点,选择部分省区围绕出台政策、建设基地、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等先行先试。探索农民创业融资机制,推介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利用好各种创业培训政策和创业平台,引导乡镇企业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提高创业服务能力。

2.深入开展区域合作

支持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项目推介、投资贸易、科企合作和市场开拓,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展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和市场优势,围绕市场拓展和品牌培育,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市场拓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引导更多的地方组织企业抱团开拓市场。

3.深入开展对外合作

认真落实农业部对外农业合作协议,加强与中美、中欧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对外合作渠道。开展投资贸易专题培训和实地考察,为企业到境外投资贸易创造条件。继续与有关国家开展加工技术合作,探索合作新途径,提高合作水平,增强合作效果。

4.深入开展统计分析

适应乡镇企业职能调整、工作重心转移,加强与省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各县级直报点的联系,保持工作总体平稳。突出工作重点,做好乡镇企业季度、半年、全年预报分析和年报汇总、布置等工作。加强对直报点和直报系统管理,督促落实工作任务,推动有条件的直报点逐步向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直报转型。

5.深入开展技能开发

综合利用阳光工程、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各种社会培训资源,着力培养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生产能手。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行业,规划开发新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推动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主鉴定试点工作。

(四)围绕转变职能作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发展

1.积极抓好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理顺、调整和加强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强化手段。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加强规划指导,摸清行业底数,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各项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协调服务,推进政策完善落实,做好行业监测预警,建立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2.积极抓好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切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把梳理出的职责落实到岗位、到人头,形成人有负责之事、事有责任之人的良好局面;认真落实新制定的政务运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宣传信息、后勤保障等政务流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按规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新修订的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形成政务高效运转的良性循环机制。

3.积极抓好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

完善局机关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全面修订完善局常务会议、局务会议、全局干部大会等会议制度,会前科学谋划议题,会后及时起草编印会议纪要,形成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良好环境。对会议议定的重要事项,加大局内外协调力度,抓好局内督促落实,确保政令畅通,落地生根。

4.积极抓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加大政务信息调度与报送力度,积极报送农业部信息、每日要情,把信息收集、编辑、督报责任落实到处室,切实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计划性和时效性。制定新闻宣传要点,明确各阶段、各环节的宣传重点,指导行业做好全年宣传工作。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媒体沟通协调,提高新闻宣传效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积极抓好机关政务运转效率提升

严格执行《农业部公文处理办法》,加强公文审核,严把公文质量关。加强财务管理,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认真开展绩效管理,组织实施创新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增强绩效意识,形成人人为绩效、人人出绩效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增强机关凝聚力。落实好公文运转、信息、督查督办、安全保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保障措施

1.更加注重学习调研

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认真组织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和部党组部署安排;建立全局干部双周学习制度,把学习成果更多地转化到决策能力中、体现在决策水平上。局领导班子带头,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转化调研成果,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能力。

2.更加注重完善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中好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物化为制度成果,转化为政务流程。进一步加大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做到事事有章法、人人守规矩,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坚决守住法律的红线和道德的底线。

3.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坚持立足全局,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周密谋划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围绕主线,抓住关键,做到思路清、目的明、办法实、措施硬。坚持集中精力抓大事,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各级做好各级的事,各级尽到各级的责,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4.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在工作中学会弹钢琴,按照全局一盘棋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同时,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明确主体内容、重点措施、关键环节、时间节点,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5.更加注重沟通协调

加强与有关部委、部内有关司局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法律法规、规划计划、政策措施、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等归口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发挥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工程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校和有关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团结带领全系统,奏响大合唱,同唱一首歌,共同促进事业发展。

第5篇:休闲农业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特色 农业 发展

1. 构建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内蒙古的区情客观上决定了必须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区域之间总是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机制。内蒙古地处祖国的北疆,横跨华北、西北、东北三大区域,面积仅次于和新疆。各盟市旗县的自然禀赋、经济状况、社会条件、人力资源等区域间的发展基础各异,实现发展水平也不同。内蒙古区域经济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应正视这种差异,避免各区域结构的趋同,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与其他区域展开合作,以发挥区域间的互补性,把区域优势变成更大区域范围的优势。在公开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各盟市旗县区域经济互利合作,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1.2 内蒙古的农业产业化需要区域特色农业的支撑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之后,无论是优化农业结构、农产品结构,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产品,还是解决农户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都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发展。区域特色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内蒙古各盟市旗县资源在市场竞争能力中的比较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不断优化配置资源和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内蒙古伊利和蒙牛两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最好的成功例证,他们凭借其产业和产品的经营,占领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特色经济优势,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支柱产业,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科技产业化。因此,内蒙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先立区域特色。

1.3 内蒙古实现经济转型呼唤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内蒙古是资源富集地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内蒙古实现内蒙古经济振兴的必经之路。当前,内蒙古生态恶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日趋明显,而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由于盲目跟进等原因又出现新的趋同,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和潜在的市场风险。要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加大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拥有外向型主导产品的区域特色农业,全面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农业结构调整是内蒙古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调整各个区域自身传统的、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在区域内、区际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业、优势产品,提高其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内蒙古鲜明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1.4 内蒙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闯出一条区域特色农业之路

当前,内蒙古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显得越来越迫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行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围绕这个目标,内蒙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既发挥内蒙古比较优势,又能克服传统农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其正确的抉择是大力发展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也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各盟市旗县各自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条件,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 构建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2.1 精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区域特色农业的特点是把特色农业作为一个系统的产业工程,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市场农业和以高效优质产高产“三高”为标准的高效农业,主要突出品牌效益的精品农业。内蒙古区域特色精品农业全面实施伊盟、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等10多个知名企业名牌战略,以农产品名牌开拓市场,以龙头企业带去动种植、养殖、水产等精品农业产业,着力创造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

2.2 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区域特色农业特点的是立足于各盟市旗县乃至于苏木嘎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和社会的供求需要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在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开拓农业的多种功能,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成为能够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主要应发展以主导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主要应集中在肉、蛋、奶、禽、瓜、果、薯、豆、葡萄、苹果等农产品的产业化领域。力争在这些领域再争创十几个高效农业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和比例。

2.3 科技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区域特色农业主要特点是按照建设高效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在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实施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高科技生产模式。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应依托动植物资源和蒙药聚集优势,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中蒙药和生物工程技术基地;依托富集的林业资源。加之通过口岸引进俄蒙木材资源,积极林产品产业化,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林产品深精加工基地;依托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建设种子工程基地、基因工程基地、胚胎生物制剂系列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4 市场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特色农业主要特征是根据本地独特的土壤、气候、品种等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具有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的一种农业产业经济形式。内蒙古在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全过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能只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而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应重点推进东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农业化经营进程,延伸野生动植物的产业链条;推进西部地区瓜果蔬菜日光温室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进程,延伸瓜果、蔬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链条;推进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乳制品业、羊绒制品业、羊肉加工量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双汇、金锣、得利斯、椰风、屯河、光明、三元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强势企业落户内蒙古,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优势,如:鄂尔多斯羊绒制品、阿拉善苁蓉系列产品、乌海优质葡萄、巴彦淖尔华莱士等产业化。

2.5 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区域特色农业的重要特点是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绿色安全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的重点要放在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和土特动物品种养殖。在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有害有毒残留农药和化肥,严格利用生物防治病虫病技术的“三严”措施,生产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在饲养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生长素,努力开拓内蒙古土特种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拳头产品,形成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

2.6 优势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区域特色农业的特点一定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深度开发农业资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区域整体推进,区域竞争与合作而培植出具有规模效益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农业产业化。

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要从亚当一史密斯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儿・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审视,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工业城镇应当充分利用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和相对市场优势型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重点发展如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农产品。

3. 构建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的保障措施

3.1 组织领导保障措施

加强构建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区域特色农业要从理论规划变为实践行动,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导向、措施保障。各盟市旗县政府要把构建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程来建设,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工作来抓,把推进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重点产业来调整,把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创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各级政府要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成立工作机构,专司区域特色农业组织、协调、指导职能。在全面调查评价自治区发展特色农业比较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编制、盟市、旗县级区域特色农业规划;再由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培育优势农业的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自治区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向、扶持政策、信息引导等手段来引导各盟市、旗县区域分工,加强区际协调,防止重复建设,结构趋同,无序发展。

3.2 科技支撑保障措施

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着眼内涵发展,不断引进消化最新科技成果,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扩大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领域及其深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旗富县建设,组建内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二要加大科技兴农资金的投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能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研发、良种良法推广、农民培训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区域特色农业,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技术创利的信贷投入。适当集中支农财政资金,重点投资特色农业发展的科研、应用、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

3.3 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特色农产品需求变化明显,风险较大,流通渠道是否通畅成为农产品迅速抢占市场、节约成本的重要环节,构造内蒙古区域特色农业,首先必须构建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内蒙古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自治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二要积极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化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三要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战略,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内蒙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四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有效整合多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