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第1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

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第2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

1 引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由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的,但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儒学在其历久弥新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在儒家文化中“和”文化是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始终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文化资源。

2 儒家“和”文化的阐述

“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2]”因此,在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这一思想也逐渐升华为了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即“和”文化。这里的“和”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社会关系之和、人与自然关系之和、人与人关系之和以及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四个方面,体现出的是由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

2.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人与社会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每个人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社会全体成员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儒家思想中提出“为政以德”施行德治,这里的“德治”就是以德治国,这也是儒家积极推进的能够充分彰显其道德哲学的政治价值。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还要施以“仁政”来赢取民心,这既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以民为本的体现。其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强调“克己复礼”的口号,用“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平衡调节好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最终趋向和谐的社会状态。

2.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

儒家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之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都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类开展一切行动都要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在具体的自然万物面前,儒家始终恪守这一原则。

2.3 人与人关系之和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的原则是“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兼容的状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个性的存在,谋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便是抹杀人们的个性、特点,强制性的要求同一性。人是群居动物,因此若要好好生存便需处理好群际关系,儒家提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顺;父亲,要慈爱;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它展示了一种处于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都强调了和谐的现实意义,层层扩展,由近及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

人自身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起点,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都寄托在个体和谐人格的培养上,儒家认为要实现个人身心的健康、和谐状态,就要实现个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和谐,而这一结果是需要内省、慎独、改过、力行等一系列环节逐步实现的。“三省吾身”就是通过自我分析来调控自身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慎独,是指独处是仍然严以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改过,儒家认为,知错就改、闻过则喜,才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力行,强调躬身实践。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和谐状态,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时时处处规范自身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调适身心,才能最终实现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儒家“和”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人们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同时,从对儒家”和“文化的理解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生态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能从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3.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4]。它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进行判断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是在其价值反映和行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有与其制度、政策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主张“德治”、其次主张人们“克己复礼”。

从这一思想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主张努力约束自己不正当的欲望、不正确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现实的规范、制度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事迹、树立典型范例或者开讲座的形式,来潜移默化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对生态观教育的影响

“生态观”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共存状态规律的看法。儒家的“和”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就是指对自然万物和生态环境要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取之有度的合理利用大自然。

可以说儒家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态观,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学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做到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的和谐生态观开阔了我们的现实眼界,这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人与人关系之和对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道德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在其家庭和社会中应该遵守、恪守的道德规范和根本观点。儒家文化中最突出的便是道德的优先地位,“仁”是人的基本德性,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要想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并完善自身,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中“孝悌”、“忠恕”是“仁”的思想的内核,是由家庭延及到各种社会关系道德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社交恐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儒家“为仁由己”的道德观的教育,从“仁”出发处理社会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找到客服交往恐惧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甚至社会主义道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3.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心理疏导,使其心理和行为能够趋于和谐,身心实现健康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这其中包括自我认知、调控情绪、适应环境、以及待人接物这四个方面。而儒家的自我身心之和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展现的,也我们真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由于现代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及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心理脆弱或者道德示范等,因此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觉协调身心关系来保障自身系统的健康,也才能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4 结语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也是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以儒家“和”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分析来积极研究儒家“和”文化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及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思想资源和现实条件,并将这些思想切实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34

[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3

第3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其中包含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借鉴的精髓,我们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从总体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位,以道德取向(儒家)为主导,以功利(墨家)和权力(法家)取向为两翼,以自然无为(道家)为补充,以群己和谐、天人合一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多元价值取向体系。其中包含义利、德力、义生、德智、理欲、公私表示具体价值取向的范畴,真、善、美,表示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美好境界的范畴,各范畴和诸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即人贵于物、义重于利、德高于力、人际和谐、天人合一、义重于生、德高于智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一直主导着世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以反映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具有超阶级和时空局限的生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1 “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生态问题上最经典的智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而科学的原则,是我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易经》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平,民无能名焉。”,其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庄子强调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苟子对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守天则,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至天人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概括起来,他们的理论的共同点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或“化小己为大我”。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问的万事万物。

2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思想

自强不息精神包括艰苦奋斗,勤学苦读,励志自强等。《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君子以此为榜样,要自强不息,努力向上,以便能够与天的这种气质协调一致。孔子积极倡导并实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提倡人应当高远其志,发奋向道,不耽于衣食而无所用心。他在《论语》中曾经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礼记・大学》倡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反映了儒家曰新不已、奋斗不止的人格观念的重要文字。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西伯拘盖里,演《周易》;孔子厄阵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记载恰恰说明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日新奋斗的文化精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及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上积极的价值渗透与塑造最集中的反映与结晶,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与准确写照,它标明了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3 “修齐治平,国家为先”的文化思想

现代教育倡导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质,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讲求“德学并重”,就要从“修身”做起。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大学》讲:“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德行为先,求知学文为后。古人把修身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如《中庸》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它强调了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自律原则,也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4 “讲情重义,诚实守信”的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义忠恕、道德诚信、重情守义。《周易。系词上》说“一人同心,其利断金”,讲的就是朋友问心灵相通的巨大力量。《论语・坦仁》也说“夫了之道,忠恕而己矣”,就是要求人们要讲究忠贞和宽以待人。自从这一观点提出以后,经过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发展,到宋明理学得到进一步强化。诚信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规范之一。《管子》就提出过“诚实”的要求,强调“非诚实不得食于贾”;苟子也推崇“良贾”,以为“商贾敦懿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职业领域长期信奉“诚实守信”、“买卖公平”的行为准则,同时寺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尺度。因此,“仁、义、礼、信”作为君了交友的重要原则无疑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部结构完整,彼此之问的关系明确,既互补又协调,能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准绳或依据。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在形成过程中难免具有时代烙印和局限性。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教育对象在价值趋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必然产生新的嬗变,因而不免与传统文化思想产生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又集中表现在受教育者对自主意识的提升和主动选择性的发挥上。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进步性的同时,克服其消极性,实现其自身的优化和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深层次问题。

1 道德化与功利性的冲突

传统文化思想具有一种明显的泛道德倾向,从人伦意义而不是从功利角度,传统文化对道德的过份倾斜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传统社会中,道德建设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道

德完善也一直是个体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经济发展则让位于道德建设。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强调对物质利益关注,必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泛道德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性的冲突与对立,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一个焦点问题。

2 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

个体性是指在群体与个体、公与私的关系上,主张突出个体的主体性。现时代是人的个性充分张扬的时代,人的个体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或整体至上的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社会中的一个角色强调个体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体是目标,是最高的存在;个人只有在被整体所包摄、消融中才有价值可言。而当前,个体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成为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尊重自我、关注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众多社会个体的人生理想,对此,在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传统文化思想必须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3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在思维方式上追求“善”。求善的思维则重在制定规范、形成约定、讲究求同。要求众多的人有一个相同的思维指向,这就造成了人们的从众,趋同的思维心理,它通常以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与别人一致,别人能否接受为思维前提,处处遵守外部规则,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思维方式就容易造成个体人格的不鲜明和个体行为的僵化保守。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多元的生活也带来了多元的思维,人们已不再追随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更追求一种个性化、有色彩、有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传统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对这种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表现为推崇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认识和辨析。

以上冲突和表现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人们诉诸新理念的体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为,对这种现实是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视的。应当看到,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人们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主意识的提高,这种冲突必然在现实生活中凸现出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适应时代潮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积极更新观念,善于因势利导。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把握中有破有立,卓有成效。用中国传统文化重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玲菘: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精神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J],广州师院学报,1998(8)

[2]黄钊:中国道德文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陈少岚:大学生思想教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4]孟万金: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J],教育研究,1992,(8)

第4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经过世代累积,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模式,对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互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可以构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吸收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的精华,来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可行性是由于二者在许多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

1、从内容来看。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内容为各种价值观和具体化的规范,它对人的影响既包括知识素养方面,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规范教育。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者在内容上是高度契合的。

2、从功能来看。文化虽然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无可厚非的。例如,儒家学派主张的“仁爱”与“忠孝”,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对人们培养爱心与忠厚孝顺的品格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而这些恰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因此,从育人的功能上来,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3、从目标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见的就是关于培养理想的人的观念,比如对君子人格的崇尚与培养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之一,理想的君子具有贵和尚中、厚德载物、温良恭俭的优秀品质。再如,儒家文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格修养和人文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这些都和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一致。

4、从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关注社会政治和现实人生,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最为鲜明、持久的传统之一。例如,《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善”就是说做治国安邦的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并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是统一的。

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重要性

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会更具实效性。第一,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实践中提升其文化品位。第二,传统文化能为思想政治提供可行的教育方法。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内省性、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肯定主体自觉,这些都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思考的。第三,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吸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实践,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也说明它容易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诗词等有形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切入点,这样既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单调枯燥的问题,又能吸引人们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传播工具,中国传统文化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弘扬。第一,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形式也多样,包括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咨询辅导。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于视野和内容如此开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对人们的知识结构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能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欣赏力以及认同感。第二,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西方多元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使当今青年一代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呈现欠缺的状态,如何更好地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教育者该思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的传播过程。若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中国传统文化便能从多种渠道和途径得到间接的宣传与弘扬,这也将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三、对如何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建议

1、从理论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优秀的精华,但也不免会有不值得现代社会推崇的地方。比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思想已然不再适合现在社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第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因此,传统文化中是有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仔细研读中国经典著作,找出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部分。第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要求我们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该自觉遵循文化教育的规律,注重不断拓展文化资源、充实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就吸借鉴了教育学、伦理学等知识,因此关注其文化价值不仅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涵养。

2、从实践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要素,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展、参观革命老区等,都能在历史文化气息里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可以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建立具有文化气息的红色网站、组织人们在论坛里讨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及意见、在网络上进行有奖知识竞猜等,这样就会有效地将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内容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第三,政府、社会、学校要共同发挥作用,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由“全日制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构成,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体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兼具专业技能和良好个人素质。本文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体,思想政治辅导员(后简称“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辅的形式体现。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宣传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以时代为背景,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大能动性和针对性,不拘于简单的目标和程序设定,可以作为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的突破口。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位原因分析

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诸如学生学业成绩高但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强但思想觉悟差、智商高但情商低,因琐事纠纷而引发较大刑事案件等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失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归因:

2.1 不健康的校园文化

受多元文化冲击,又无系统的、实体的优秀积极文化的“保护”,加之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的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等特点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1]。

2.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差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现实中出现“老师(把思想政治课程)当儿戏,学生当休息”的现象。

2.3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失位

高校辅导员大多兼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缺少必要时间关注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产品的企业(学校)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而非教育工作者。

2.4 学生自身状况

“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追求自由,在当前我国教育环境比较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大学生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一部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最正确,进而我行我素,只会为自己着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唯我独尊[2]。

3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与实践

3.1 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

儒家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来源,深入发掘并有效利用儒家文化中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要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3]。

3.2 现在高校中学生自主活动不缺少创造力和激情,但缺少活动条件和思想导向。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应将工作重心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本人所在学院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的实践经验。为了响应党的十关于文化建设的伟大方略,笔者所在学院借博雅之名,取其“博闻强识、温文尔雅”之意,打造“博雅系列文化工程”,包括“博雅网”、“博雅讲堂”、“博洋剧场”等子模块,三位一体,有机融合,辅以其他小型文化活动。本工程无意实现博雅教育追求之至高境界,但求能成为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文化涵养素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优良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原则,使其具有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充实的健康人性。以“博雅文化系列工程”为例,前期,辅导员通过举办或提供主题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后期,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体工具,提升效果。辅导员在参与学生活动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工作:一是推动活动进行,对学生活动进行方向引导和操作指导,加入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二是主动举办教育活动,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传播范围,提升活动效果。

3.3 建立与学生家长动态培养教育机制

许多“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既已成年,又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脱离家长的约束,可事实并非如此。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动态培养教育机制,辅导员老师定期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动态,定期和家长们交流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家庭―学校”两点共线的优良受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第6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价值

作者简介蒋莉亚(1974―),女,南昌航空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胡静丽(1983―),女,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这些传统文化内化和沉淀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制约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问题表现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

“人才与国相始终,千古兴亡鉴青史”,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重任。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认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启示和借鉴,具有重大的价值意蕴。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道德行为令人担忧

虽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就大学生群体来看,其道德行为与社会赋予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较差。日常生活中,在公交上,有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旅客上车,很多大学生都视若罔闻,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就装瞌睡;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饮料瓶乱扔;在校园里常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内容庸俗不健康的涂鸦文化更是随处可见。

(二)自我意识膨胀,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利益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是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信奉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部分的大学生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可怕的溃散倾向,在他们中流行着“过把瘾就死”,“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者无畏”,“我是流氓我怕谁”,等等。

(三)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丧失道德底线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道,安身立命之本,对当代大学生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然而在中国很多高校却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许多大学生对诚实、守信、践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说起来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对社会上的各种信用流失的现象,义愤填膺,深恶痛绝,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却经常不守诚信。比如: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贷而不还,求职简历掺水造假等等屡见不鲜。

(四)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感到茫然,学习生活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追求

如果你走到大学校园里,问一个大学生?熏你的信仰是什么?熏你的追求是什么。想必有很多人是两眼茫然,张口结舌。很多大学生把“教室当寝室,寝室当网吧”。很多大学生不求上进,生活奢侈,谈情说爱,虚度光阴,荒废学业,沉迷在网络的虚拟情感世界里。据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查报告显示,“大学阶段,感觉不孤单的大学生仅为16.4%,其余的大学生都有孤独感,还有高达29%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困惑和迷茫,觉得无聊、没意思”。

二、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探究

(一)时代的变迁影响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面临巨大历史转型的时代,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社会欲望的张扬和释放形成了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燥动,困惑和迷茫。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在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他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享受着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然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大学生们陷入了困惑与迷茫之中。他们没有明确的精神信仰,找不到心灵的皈依所在。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高校的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群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诱因,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引发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心灵和人格的塑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不顾别人的感受,已成为家长、老师及社会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

(三)高校教育出现的问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很多高校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化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伍、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力度不够,缺乏针对性,缺少实效性,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学校重“智育”?熏轻“德育”?鸦重“成果”,轻“过程”的倾向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金钱实惠,轻理想抱负;重知识学习?熏轻品格培养,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而把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抛在脑后。

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角度去解决以上种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开发、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教育培养大学生,如爱国、诚信、自强、礼仪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宝库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总而言之,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文化瑰宝。每个中国人无时无刻都在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熏陶。

(二)传统文化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极为丰富,真可谓光辉夺目,异彩纷呈,其中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支撑部分。比如:《礼记,儒行》里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屈原的“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体现着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使他们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里除了爱国主义,还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和内核。《论语・述而》中的“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荀子》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都是其深动写照和集中的概括,新时期的80、90后是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玩PC长大的一代,传统文化对培养他们的刚健自强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为构建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儒家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熏小大由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思说“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养和熏陶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生长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源头活水,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思想资源,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很大程度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当代大学生只有植根于这一深厚的沃土,从中汲取精华和精髓,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参考文献

1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突出,八成大学生有孤独感EB/OL.http//.cn/gb/14180038.

html.2011-03-18.

第7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价值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较为多样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当代,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史上,虽然没有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古以来,存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和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贵君轻”、“强调人的价值”等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即为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时,《尚书》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确指出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安宁与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加强对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巩固霸王之业,其根本原则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价值以及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爱民贵”中的得以体现。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爱角度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并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学习的发光点,并推崇人格独立和自主。作为爱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到“仁爱”思想的精髓和意义。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孔子格外关注人的主体性和根本性。对于孟子而言,主张站在人性论角度看待仁爱思想,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主张博爱。荀子作为孟子的继承者,在宣扬仁爱思想的同时,他强调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论基础之上,提出了性恶论。但是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主张人的地位,并关注人的价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1做到“有教无类”

目前,虽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依然面临着“市场化”危机。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高举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旗帜,进而避免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2014年,在两会报告中,国家总理就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和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加大对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镇教育的公平发展。除此之外,针对农村有困难的农家子弟,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同时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2]在新时代下,国家需要加大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力度,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加强人本教育思想的宣传,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内涵的了解与认识,又可以为培养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础。

2.2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中,基础科目是诗、书、礼、乐。与此同时,在注重基础科目的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校而言,应结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并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凸显学生个性。这一教学方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2.4师生关系应和谐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对每一位弟子都关爱有加,且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对于现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鉴意义。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赢得了广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社会,师德问题日益凸显,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论文抄袭事件”、“上海教师使用ipad上课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师德问题较为突出,其拓展范围较广。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学生也应改变对教师严厉形象的认识,进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传统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正视其缺陷,学习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进而丰富中国特色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业导报,2015,(05):60.

第8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要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传统文化的优势

传统文化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思想高度、亲和力等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志士仁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楷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1.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化流传的结晶,与大学生没有隔阂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沉淀,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了溶于中华民族骨髓中的营养物质。大学生从小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对民族传统文化是很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将传统文化教育溶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亲切。

2.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已经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宝库,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或者崇尚“中庸”的儒家,或者喜欢“刑名”的法家,或者喜欢道家等等,方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挑选。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全世界有着很强的影响力。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在逐步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知、接受。这将有利于大学生产生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国家的“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可以将其归纳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有许多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如“诚信为本、自强不息、克己奉公、厚德载物、谦和好礼”等。

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与品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等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此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丰富载体和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能使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进取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的确立,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之士,数不胜数: 抗金名将岳飞,爱国词人辛弃疾,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壮烈的爱国之举!对于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复兴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们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

(二)在人格塑造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人格与理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哪怕是知识再多,能力再强,都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民谋福祉。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人格修养的精彩论述。例如, 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表现了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人格塑造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品位在教育中逐渐得到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其中所蕴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值得我们充分发掘。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校园文化,通过习俗风尚、社会舆论、群体意识等精神文化内容,使学校师生产生心理共鸣。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自我激励和控制作用。

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从硬件上来看,高校校园建设一定不能丢掉自己本色的东西, 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建筑、各类遗迹等,如国外牛津、剑桥等很多名牌大学,古色古香,建筑都有很久的历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我国有的大学,在校园建设上,就不注意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从软件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端午、中秋等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还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 可以举办“国学大讲堂”,还可以充分组织好高校的各种相关社团,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例如地方戏剧票友会、书法大赛、读书月、征文比赛、论文评比等活动,使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熏陶,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素质,丰富阅历,全面发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接受历史文化典籍中所蕴涵的高尚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人格与理想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周亚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2]张松德.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7,(5).

第9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古琴文化发展至今,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史,其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丰富,有着重要的音乐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冲击背景下,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阻碍,一些传统古琴演奏、古琴文化生态被破坏,古琴文化传承人越来越少,古琴文化有消亡的危机。面对当前的现状,为了对古琴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古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积极培养音乐文化传承人是当前重要的任务。而音乐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时,首要任务就是让音乐文化传承人理解和深度认识古琴音乐,喜爱和热衷传承古琴文化,这样才能不断地壮大古琴文化传承人的队伍,更多的人投身到古琴文化传承事业中。所以,作为古琴文化传承人,应该进一步加速古琴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古琴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交融性,有利于更好地将古琴文化和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整合起来,做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整理、归纳工作,让传统古琴音乐文化能够分门别类,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而就目前古琴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传统音乐领域的继承人缺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缺乏动力,积极开展古琴文化资源整合,有利于更好地为古琴这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促进古琴文化更好的发展进步。

二、古琴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一)古琴与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古琴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了,在各类传统乐器中,古琴是“八音之首”,可见其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古琴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流传时间,出现时间都是非常久的,这就必然奠定了古琴的历史音乐文化地位。古琴集众乐之长,高贵典雅,在古人所说的“琴棋书画”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古琴在很早之前就和圣贤之书一样,高居君子之列,对于古代文人雅客来说,左琴右书是标配,在古人的修身养性中,古琴和诗书必不可少。古琴虽然只是一种乐器,但是却饱含先贤们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古琴更像是一种道器,承载着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精神。古琴弹奏,刚柔并济,可以灵活变换,内里变化丰富,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古琴弹奏,可以委婉悠扬,可以低沉抑郁,也可以张扬,富于变化,对于文人雅士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历代的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古琴的记载,可见,古琴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之大。而在汉代以后,古琴成为文人雅士的自娱性雅乐之一。文人弹奏古琴,是为了追求弦外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思绪。在弹奏前,往往需要找一个环境清幽之所,这样才能够和弹奏者的心境保持一致,让人、景、情、琴能够真正交融,实现物我合一。在文人眼中,琴音不仅仅是一种美妙的音乐,更是有着和天地同和的价值和意义,是文化内心世界的艺术显现出口。而在古人看来,音乐的和谐和天地之道、运行秩序有一定关系,只有协天地之性,才能够促进阴阳调和,让音乐抚慰人心,不然弹奏的音乐可能会阴阳不调。对此,在古琴的形制上,也比较讲究,古琴制作也需要结合一定的形制法象来进行。而从古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来看,其带来的哲学和美学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古琴文化因为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在中国艺术和文化历史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展示的美学精神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行为和道德典范,是他们所要追求的至高人生理想和精神目标。在古琴相关的论述中,很多学者都表达了古琴文化和古代核心美学观中的“和”的思想是一致的。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美学思想还有新发展,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些主张人格自由、不依附宫廷的文化音乐家们,他们创作出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让古琴文化又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和形式。例如,蔡琰普出的琴谱《悲愤诗》、嵇康的《广陵散》等,这些都是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论著,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音乐审美的重要思想成果,这些思想理论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可见,古琴艺术对于中国美学的孕育和影响都极其深远持久。

(二)古琴文化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1.和中国传统礼乐思想的交融周代出现礼乐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典礼音乐。而礼乐思想是古代文学思想中的重要代表性思想之一,也是古代文学关于音乐美学的传统思想之一。礼乐思想影响着每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正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认为,只有借助礼乐教化,才能够让人提升修养和品德,实现礼乐对人的文化教育,强调“立于礼,成于乐”。在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都将政治作为音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他们虽然对礼乐存在争议,但是更多的是在讨论礼乐和政治之间的关联,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而从礼乐来看,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在《礼记.乐记》中提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而礼乐思想以古代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思想为基本理论基础的,古代文学强调“仁”的思想,这也是孔子提出的对于社会的最高理想。所以礼乐思想中,“仁”是核心。而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来看,“仁、礼、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是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2.古代“和”思想的交融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对于古代核心文学以及其他学派都有重要影响。“和”实际上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对立面统一,其中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只有“和”才能够产生新事物,而音乐是声音组成的,同样的声音不能组成音乐,和六律以聪耳,强调的音乐是不同的音乐组成的,“和”而不同,从而产生美妙的音乐。在古代文学思想中,认为“乐与政通,乐通伦理”,这也是其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古代文学思想强调,在社会上,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和,而借助这种作用应用,可以为统治阶级提供相应的教化工具,通过礼乐教化民众,实现统一管理,完成治国目标。而“和”的音乐也能对统治者产生教化作用,让统治者更加趋于“仁者爱人”,这样他们在统治中就能够更多地实施仁政,减少苛捐杂税,促进天地人和,保证自身的政治地位稳固。通过礼乐教化,还能够让诸侯之间的争夺缓和,促进和平发展。从音乐审美角度来看,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内心平和,让人们能够协调共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提升民众的修养、品德、教化等,真正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虽然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但是,“和”的思想依然不过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和基础,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也有着重要联系。

三、古琴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交融性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文人特殊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的表现属琴棋书画最具代表性。古琴是中国滔滔而滚的文化里十分具有魅力的一溅浪花,它独傲幽冥的呼弄不断地回响在昼的长空,夜的星宇,深深地吸引着怀有学识人的心,它将万物融化在它的丝弦上。它历史之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对古代文人而言,抚琴听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之物。厚重、古朴、优美的琴声可把人带入浓浓至美的精神世界,使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古琴音正声朴,音色清晰,是正统雅乐的代表,而在古代文学思想中,讲究乐声的正音涉及国家的兴旺,所以需要兴盛雅乐。而借助古琴的正统声朴,五音清晰的正统音乐,来让人修身养性,摈除妄念和杂念等。这使得古琴成为君子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一个器具。而在当时,抚琴不仅仅一种艺术表演,更多的是君子修养养性的必要过程。和谐的琴瑟之音能够祛除歪风邪气,对于统治阶层而言,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化效果,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效果。在《小雅.鹿鸣》中有诗句“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在古代文学思想中,还突出了弹琴的中正平和之意,也提出了琴音的教化作用。而在古代文学中的“和”和音乐美学观也是中国传统雅乐的良好体现。而在古代文学思想中,和的音乐美学观中,突出和谐是根本的思想,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而纵观古琴的琴谱和体裁,很多都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也要以自然景物和动物为主题的,这些都是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无论是《高山流水》《石上清泉》,还是《潇湘水云》,这些都是以山水为题材,纳入琴谱之中,体现出创作源于自然的思想。此外,在古代文学思想中,还认为以山水为基础,进行琴谱创作,是因为山水生出树木、生出花鸟鱼虫等,水则有滋养万物的功效,所以以这样的自然属性,也能够有效地促进音乐和自然的统一。而在古代文学思想中提出的“顿悟说”思想,和古琴音乐审美也有一致性。都是在自然中体验自我、在内心记性思考,品味,解读,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古代学者认为声音之道可以和顿悟思想相通,要是没有顿悟,即使有名师指导,也很难达到至高的音乐境界。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