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意识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体制也日臻完善。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法精髓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和学习西方教学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们逐渐打破“哑巴英语”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在分析意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功能意念教学法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一、文化意识、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
文化意识决定思维模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继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识。因此,说英语的民族具有抽象、分析、直线性客体思维。说汉语的中华民族则具有形象、综合、螺旋式主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恩格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柏拉图)。这些众所周知的哲理性话语向人们展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索绪尔,1999:157),把语言归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中。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也是思维运作的表层形式之一。Www.133229.COm于是“学习英语的表层价值是掌握新的交际工具,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增添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张后尘,2000:316),因为“人用知性进行感知.边思维边说话:人通过反思而与整个思想连带关联起来的每一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维,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着他的说话能力”(赫尔德,1999:76)。显而易见思维与语言是内容与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思维而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培养,结合功能意念教学法,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与汉语的不同思维方式
二、功能意念教学法的概念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从以教学法为中心向交际内容、交际目的为中心过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发挥语言(外语)的功能作用的教学法,被称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发挥语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语言表达关于询问、命令、请求、商谈、断定等,最终达到主观交际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点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心理作用、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超语言手段。它从交际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从而导致了独立的交际教学法学派(也称交际教学思潮)的产生。意念指观念、思想;功能指表达观念、思想的语言。但是,人们的观念、思想千差万别,究竟如何筛选和分类呢?功能法的取舍标准是人们的社会需要。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它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近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反复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功能,在我国教学设备更新及电化教学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学法被引进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学法恰能有效地发掘和培养其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法,将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在功能意念教学法视角下。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两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对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有所心得。邹韬奋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英语教学体会时.说:“不要忘却我们在英文课堂里要尽量用最好的法子达到我们学习英文的目的。”(张后尘,2000:303)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功能意念教学法的灵活使用,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诱发与强化,使英语教学得以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
首先.从静态角度透过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现象,总结出各自的思维规律和文化意识。比如,人们常说某人“挥金如土”,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英文则是“spendmoneylikesoil”,实际上英美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究其原因是人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英文原版作品再现作家生活年代的真实生活场景,其中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形成规律,激发学生从作者的思维角度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在异域文化中思维得到转变.逐渐养成在英语文化意识支配下学习英语的习惯。
其次,从动态角度透过英语影视作品。总结人们实际运用英语的动态思维规律。观看英语影视作品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到社会现实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练习发音的和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影视材料,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5结论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起着积极地作用。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
转贴于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精读课 文化意识
英语专业的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称为综合技能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段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是所有基础段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他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重视。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非常重视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写的《精读英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语专业精读》等。但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词、短语、语法、修辞和练习的讲解上,更应重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精华。
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意识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目前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注入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非常薄弱,这一问题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但近年来有所改观。
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谓的二年级现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表现为因为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疑惑、排斥、苦恼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们由大一时的积极操练英语在转变为大二时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排斥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使学习者产生畏缩退却的心理,因此在精读课中输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这一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铺路。
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中选取了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该文章选文有趣,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希腊神话,从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马丁路德金在该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经中的典故,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圣经对当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明白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道理。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英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仅要对前面提到的两大文化渊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可让学习者更具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本中得以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一课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课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国人,他们都是把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而国籍并非英语国家的作家。这样的选材无疑对英语学习者将来面对多元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世纪人才。当然,文化意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围,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对这些理念意识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地道程度,能使学习者早日摆脱中式英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任务对精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本中出现词汇、习语、语法现象及课后练习,更要不断传输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意识。目前大部分精读课老师只是粗泛地讲解一些课文出现的notes,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精读课教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作为对精读课的补充,布置与文化意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圣经简读本,希腊罗马神话简读本及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等都可为非常理想的补充读物,通过对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有更深入地理解。
(2)设定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进行对比分析,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写出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
(3)通过多媒体及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完《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单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据该作品拍摄的电影《喜福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英文原版的杂志,如《国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视作品如《圣经之谜》作为学生的课外赏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渊源,培养其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课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文化及高级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误会。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精读课授课方式,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中探讨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使精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技能课。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培养大批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2]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3]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4]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5]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6]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国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三、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7]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论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2.
[5]万祥麒.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学艺术,2007,(12):75.
关键词: 英语文化意识 英语思维 功能意念教学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体制也日臻完善。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法精髓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和学习西方教学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们逐渐打破“哑巴英语”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在分析意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功能意念教学法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一、文化意识、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
文化意识决定思维模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继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识。因此,说英语的民族具有抽象、分析、直线性客体思维,说汉语的中华民族则具有形象、综合、螺旋式主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恩格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柏拉图)。这些众所周知的哲理性话语向人们展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索绪尔,1999:157),把语言归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中。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也是思维运作的表层形式之一。于是“学习英语的表层价值是掌握新的交际工具,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增添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张后尘,2000:316),因为“人用知性进行感知,边思维边说话;人通过反思而与整个思想连带关联起来的每一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维,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着他的说话能力”(赫尔德,1999:76)。
显而易见,思维与语言是内容与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思维而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培养,结合功能意念教学法,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与汉语的不同思维方式。
二、功能意念教学法的概念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从以教学法为中心向交际内容、交际目的为中心过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发挥语言(外语)的功能作用的教学法,被称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发挥语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语言表达关于询问、命令、请求、商谈、断定等,最终达到主观交际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点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心理作用、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超语言手段。它从交际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从而导致了独立的交际教学法学派(也称交际教学思潮)的产生。
意念指观念、思想;功能指表达观念、思想的语言。但是,人们的观念、思想千差万别,究竟如何筛选和分类呢?功能法的取舍标准是人们的社会需要。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它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
近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反复强调英语的实用,在我国教学设备更新及电化教学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学法被引进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学法恰能有效地发掘和培养其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法,将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在功能意念教学法视角下,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两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对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有所心得。邹韬奋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英语教学体会时,说:“不要忘却我们在英文课堂里要尽量用最好的法子达到我们学习英文的目的。”(张后尘,2000:303)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功能意念教学法的灵活使用,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诱发与强化,使英语教学得以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
首先,从静态角度透过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现象,总结出各自的思维规律和文化意识。比如,人们常说某人“挥金如土”,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英文则是“spend money like soil”,实际上英美人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究其原因是人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英文原版作品再现作家生活年代的真实生活场景,其中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形成规律,激发学生从作者的思维角度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在异域文化中思维得到转变,逐渐养成在英语文化意识支配下学习英语的习惯。
其次,从动态角度透过英语影视作品,总结人们实际运用英语的动态思维规律。观看英语影视作品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到社会现实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练习发音的和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影视材料,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最后,尽量与不同的英语母语的人交流。积极参加各种英语交流活动,提高对各种英语的适应性。在现实中,学生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说英语的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持有某种口音,因此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这该如何解决呢?根本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再难懂的英语也具有英语的特征。一个解决途径是加强听力练习,尽量做到精听与泛听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文化意识与英语思维有机结合的教学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全面提升。功能意念教学法中地道的英文资料在学生心理上颇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消极地服从转向积极地参与,由参照模样的复制转向赋予英语以新的再创造。在英语文化意识的诱发、引导与培养的过程中,抽象、分析、直线性的客体英语思维随之形成。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戴炜栋,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英语学习 语言系统 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1 语言和文化的定义
Larry A.和Lisa A. Stefani给出了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知识、经验、信念、价值观、行为举止、态度变化、会话含义、等级制度、宗教、空间关系、观念和手工品的集合,经过某个集体认可并进行了文化传承。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语言的一个区别性特征就是用于交际,人们使用语言进行聊天,思考,阅读、写作、打招呼、进行买卖。在总结了大量关于语言的定义基础之上,Unsworth这样定义语言:
“All people put language to certain types of use in so doing they all learn a linguistic system which has evolved in the contexts of such language use. But which part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they deploy and emphasize…are significantly determined by the culture by the system of social relations in which people are positioned and the roles they learn to recognize and adopt.”
1.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能力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逐渐获得的,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古迪纳夫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一方面,更是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不能深刻了解某一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从广义上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表达形式,它包含着历史和宗教背景知识,同时也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要想掌握两门语言,那么必须要掌握两门文化。总之,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语学习者要想真正学好英语,那么必须要进入特定的文化氛围,或者说要掌握一定量的英语文化知识。
2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学习是基础,文化学习是为了语言更好地应用,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同时也应该分配相应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因为一定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会极大地促进英语的学习。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需要师生的配合和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最好的接触一门语言的方式就是进入语言使用的语境中,从而可以抓住每个机会去了解其内在文化,学生们也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习语言和文化。
2.1教师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提供相应的文化信息,让学生掌握课文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应该选择真实教学材料,真实教学材料是指选自真实交流语境的材料,因为教学材料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在选择真实的外语材料时,对话部分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话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加上指导教师有目的地讲解文化背景,从而使交际活动更加真实。
2.2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要意识到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们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广泛的阅读,包括原著小说,杂志和英文报纸,逐渐培养起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敏感性。对于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其文化意识,因为文学作品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理,文化性格,风俗习惯和社会关系,通过阅读这些文化只是都会潜移默化地接收。另外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说英语的机会,尤其是和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聊天,在越是轻松的环境下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永远学习不到的。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简单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和文化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和文化是互相依赖的,学习一门语言也是学习一门文化,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应积累更多有用的文化常识,因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英语的学习状况。而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特性,起到其他文化无法取代的功能。总而言之,英语学习者对文化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入仔细,交际越是流畅。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并使其在科技、军事、航天等领域研究创造出领先世界的成果,因此,外语界比较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精通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从高中英语教学角度来说,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落实到位。
二、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途径
1.在重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做好文化渗透
文化差异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有可能造成语言理解故障和推论错误。所以,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文化渗透要做必要的取舍。实践中,要关注文化差异以及对学生带来的主要干扰:(1)称呼语。(2)感谢和答谢: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3)赞美:赞美在英语国家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4)隐私:西方人不喜欢被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5)打招呼:在英语国家,人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交通、健康状况、体育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话题。(6)节日:在节日里,中国人接受别人送的礼物一般当面不打开,而在西方国家,对别人送的礼品,人们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2.对比中西文化,学习文化背景
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英语教学中也会涉及许多内容,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备受外国朋友的青睐,高一英语Celebration中讲到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龙舟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的来源和象征意义。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汉语的干扰,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用汉语语法套用英语语法。如,A:I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teacher, is he?B:____,he isn’t a teacher.此句中文回答是: “是的,他不是老师。” 由于汉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填进Yes. 但是在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要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来回答。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汉语和英语用法的差异性,同样的内容汉语怎样表达,英语怎样阐述以及交际时各自如何表达才算得体,它们之间是否有共同规律可循,是否可以变通。
3.建立真实的语言环境
高中英语教师要扩大实践的途径,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英语交际情境,增加学生亲身体验英文交际情境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语言、社会、文化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生除了在课堂及校园中了解英语文化外,社会也是一个资源宝库,凡是可以为学生所利用的社会资源,我们都应该并且尽力去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使其为学生所用,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许多外国友人陆续来中国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尽可能寻找机会,安排学生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通过与外国人直接进行接触交流,在交流中,高中生往往可以直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与英文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
4.开展课外活动,扩展知识面
一、泰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言有其文化特殊的关系性,在文化学习当中学习语言必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在实践当中得到一定的语言知识锻炼。由于泰语属于非通用语种,学的人并不是非常多,所以在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和培养学生对于泰语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在讲授泰语课程的时候适当地融入一些泰国的历史也是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泰语的作用的。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社会了,对于人们的交际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把关和认证。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导和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泰语语法的培养和训练。在中文当中姓氏是写在前面的,然后在英文当中姓氏是写在后面的,这就说明在不同的国家当中对于语言和文字都有着不同的定位。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
在泰国文化教育当中应该注重比较其与中国文化间的异同,不宜采取单项教育的形式。在汉语言的教学当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度和思维都是占有主导作用的,然而学习泰语语言文化需要通过内在认知和体系的转化来完成。学生只有在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时,并且在对本国的语言有着一定的认知程度时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其他的语言文化。
二、培养泰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注意泰国文化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度地去注重将泰国的文化进行导入,因为学生要想学习好泰国的语言,对其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首要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在讲授泰语的时候不仅仅起到一个传播语言文化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传播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悠久历史,所以为了更好地去使学生理解泰语,有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注重泰国文化的导入。
(二)积极转变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泰语教学过分强调泰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讲授,主要以泰语单词、课文、语法为主,而缺乏泰国文化因素的渗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泰语的理解能力,造成泰语实际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泰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地渗透文化因素,从而把泰国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泰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跨文化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演讲比赛、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展泰语教学,多渠道了解泰国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泰语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角色表演,使之能够在具体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泰语进行交际,不断提高学生对泰国文化的认识。教学方法的转变能够使学生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泰语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泰国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泰语交际能力。
(三)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在课程定位、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制定上,除了要考虑泰语的语言知识结构的因素外,还需要确定泰语语言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泰国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泰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选编也必然要体现泰国文化因素,加入有关泰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尽量反映泰国民族文化特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有关泰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激发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泰国国家的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语言中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外开展文化活动
外语学习需要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仅靠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生学习外语所需要输入的质与量,学生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拓宽文化知识面。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泰语角”、泰语戏剧比赛、泰语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就提高了泰语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每到泰国重要传统节日时,泰国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庆祝泰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如泼水节、水灯节,寓教于乐,学生对泰国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了解得越深刻细致,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门语言。
(五)加强高校文化交流
近年,我国在增强对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开设了有泰语专业的各个高校都与泰国的高校之间友好合作往来的成熟模式。高校及高校泰语专业之间定期办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探索了合作办学的有效教育模式,泰语专业学生既可以在国内学习泰语,同时又可以到泰国进行相关的实践交流与学习。在经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学生还可以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到泰国进行实习锻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增强了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又提升了泰语学习的效果,值得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