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与体育有关的度假方式也随之不断升温。然而在我国体育产业尚未成熟的今天,如何界定体育旅游产品,以及如何适当地引入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合理导入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体育也由过去专业化的运动,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老百姓所接受。而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开始浮出水面。人们的度假观念也由以往的纯生态旅游向追求保健旅游转化,“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与体育有关的度假方式也随之不断升温。体育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产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愈来愈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青睐。
我国于1994年首次提出体育旅游产品概念,此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直以30%~40%的速度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可见,体育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已越来越得到各部门的重视。
一、体育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体育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玩过程中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经济活动。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体育效用、旅游效用并满足其所需消费和服务的总和。
体育旅游产品可以划分为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两部分。体育旅游的实体产品包含体育场馆及设施、体育活动及赛事、体育旅游纪念品等。而体育旅游的无形产品一般包含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服务系统等。对于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而言,“软”环境的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服务系统将是今后该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
体育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它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是体育
体育旅游产品可以产生1+1>2的系统性倍增效果。体育旅游产品既是一项旅游活动,更是健体强身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惯常生活环境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游览名山胜水,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即使在交通工具十分发达的今天,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仍然需要走或长或短的路,爬或高或矮的坡,流或多或少的汗,这本身也是一种体育锻炼。所以说体育旅游产品能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体育旅游产品非常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培养顾客的体育感情。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些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这是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2.内容丰富、范围广
体育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类型,在世界各地,都已有了日益丰富和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形式。除徒步旅游、骑骆驼旅游、野营旅游、登山旅游、狩猎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攀岩等有形产品外,还包含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旅游服务等各项无形产品。其内容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持续创新带来活力,使其产品类型更加丰富,产品层次更加深入。
3.体育旅游产品效益的间接性
众所周之,有形产品的经营大多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体育旅游产品的无形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无法通过具体的公式测量和计算。通过体育旅游产品的良好市场运作,可以推动国家体育旅游健康快速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
二、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必选项目之一,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9年9月我国实行了新的节假日办法,延长了“五一”、“十一”、“春节”的放假时间,由此兴起近年来假日旅游的火爆场景。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而言要迟缓一些,但其快速成长的态势已初见端倪。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消费时尚。人们参与体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健身、娱乐、探险等各类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绵长、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南北气候变化明显等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步伐。从1992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均增长达5.1%;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仅次于子女教育、电器产品、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列居第六。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近五年来,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和规模。较著名的有黄河漂流、湖北宜昌赛龙舟、山东潍坊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等,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而体育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未来旅游产品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方向,今后会得到中国各级部门的进一步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产品,为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当注意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三、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1.了解体育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是制定体育旅游产品营销计划的首要前提条件
体育旅游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既不同于普通旅游者,又不同于体育爱好者,他们有着比较独特的需求欲望。“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达到企业目标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市场的需求,并能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和更高效的方法去满足市场的需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城镇化给人们带来了财富和余暇时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对生命不利的因素。由于运动不足、工作压力加大、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缠身,因此人们十分渴望从各种压力下解脱,体育旅游则较好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有相关的体育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普通客源市场比例约占45%,这类市场特征主要为实践型和休闲、娱乐型,符合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旅游产品的供求能力;而对于特殊客源市场,市场比例约占33%,市场特征主要为强者冒险型和超越极限型,体育旅游产品线的开发是前景看好;对于占市场比例22%潜在客源市场,主要特征为康乐保健型和启迪开智型,则体育旅游产品线的开发潜力巨大。
2.构建体育旅游产品的区域定位策略和营销策略组合
在体育旅游产品分析的基础上,按区域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研究客源市场,找出满足消费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线和产品项目,这是市场分析的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环境制约因素。相对于一般旅游产品而言,体育旅游产品更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因素发生效果作用,也易受制于自然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可开发适应性较强的地域性体育旅游产品,易于建设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有利于开发整体市场,从而确定区域定位策略和营销策略组合。
3.制定和选择合适的体育旅游产品策略
体育旅游产品策略是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体育旅游产品现有资源的经营、新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产品线路的设计等方面。要从市场机会、消费需求出发确立体育旅游产品品牌,让消费者易于辨识,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设计体育旅游产品线时,要贯彻市场、主题突出、不重复、顺序与节奏安排、留有余地与机动灵活等原则;同时要注意营销策略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4.体育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
适当的定价策略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体育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既要保持大众旅游产品定价策略,又要具有专项旅游产品定价的特征。并且要结合生态、气候等要素,由于体育旅游产品发展历史并不悠久,大众性体育旅游刚刚兴起。其本身还不完善,销售额低,单位成本高,市场上旅游消费者少,再加上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市场容易饱和等特点,其定价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低价占领策略:即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旅游者接受体育旅游产品,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定价策略。这种定价策略有助于尽快打开销路,缩短推出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争取体育旅游产品迅速成熟完善;同时还可以让许多竞争者望而却步,减缓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撇脂定价策略:又称为高价定价策略,是指把体育旅游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便在短期内获取丰厚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这种定价策略如果成功,可以迅速收回投资,也为后期降价竞争创造了条件。
(3)同价策略:要使自己的体育旅游产品价格尽可能与竞争对手的保持一致。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旅游管理者应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实行差价。如在旅游淡、旺季实行浮动价,淡季客房优惠,连续住宿越多,价格越优惠。对旅游热、温、冷点实行不同的定价策略。
5.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策略
吸引消费者进行体育旅游,还必须对已确定的体育旅游产品塑造鲜明的形象,提供内容详尽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以及参加旅游博览会、巡回展销会,做好广告宣传,将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潜在游客。
6.建立体育旅游产品的分销系统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晚,体育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使富有创意的体育旅游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推出了“中国体育健身游”的主题活动,这是推广体育旅游的重要举措。当然,还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体育旅游进行宣传;另外在高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建立体育旅游热点网站,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进行体育旅游的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使冷点变热点、热点更热,不断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线的知名度,全面发挥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关键词:低碳旅游;内涵;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以利用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业市场的繁荣,旅游业一度进入了辉煌时期,然而,伴随着产业繁荣的是旅游资源的滥用和破坏,目前,有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呈现出各种服务问题和旅游资源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以环境的利用为基础,为了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保为行业经营的第一理念,因此,低碳旅游成为了目前我国旅游业经营的主要方向。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兴旅游发展方式,它是旅游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 《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 “低碳旅游”的概念,随即得到各国响应。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多种解读,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统一的: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
(二) 低碳旅游的主要特征
低碳旅游以旅游行为中的节能和环保活动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低碳旅游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旅游行为的一些特征。首先,从旅游价值上来看,传统的旅游以享受自然山水为主题,人们认为“花钱”的目的是为了“购买旅游资源”,而在低碳旅游模式下,旅游本身也成为一种促进环保的公益行为;其次,从旅游的契约履行方面来看,传统的旅游业是单纯的买卖行为,游客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割非常明显,而在低碳旅游模式下,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企业,都以环保节能为主要行为目标,二者在利益分配上的方向更加一致;第三,低碳旅游并非对旅游业应用自然或人文环境的产业发展行为进行禁锢,而是要求旅游业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如此一来,旅游业在产业发展上的投资方面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寻求资源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比占有旅游资源更加重要。
(三)低碳旅游发展需要的资源和技术
低碳旅游以节能和环保为基础,这意味着旅游业需要更符合这样的行业发展目标的资源和技术,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旅游行业内部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高效的利用,白包括政府和游客对节能环保型的旅游发展的支持。例如,国家政府和当地旅游部门以推动低碳旅游为目的进行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以及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等。可以说,低碳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旅游意识进步作为先决条件的,在低碳旅游时代,任何一个公民和相关组织,都有责任、有义务对环保型的旅游发展提供资源和技术。
二、我国低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旅游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模式,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相关旅游资源的提供和旅游设施的建立。从小处讲,景区载客车辆的尾气排放量降低是低碳旅游的一种行为;从大处讲,将旅游资源进行立体化开发利用,使一个景区能够满足游客的多项旅游需要,也是低碳旅游的一种发展方式。然而,无论是景区服务还是旅游资源供给方面,都存在着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的现象,每到节假日,我国著名风景区和名胜古迹与古城,都遍布游人,游客似去看人而并不是看景;名山大川日产垃圾量超过一座小城市,代表着旅游区并没有提供给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充足条件。
(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主动程度不强
低碳旅游以旅游行业提供的具有低碳特征的旅游资源为基础,而实际上践行低碳旅游的是游客。但是,我国国民环保意识普遍较低,国民素质决定了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主动程度不强。许多游客出行喜欢选择自驾的方式,认为方便,这就给景区停车场造成压力,还直接污染景区环境,与低碳旅游的目标背道而驰;还有些游客将旅游与物质消费直接联系到一起,虽然这种行为能够刺激景区消费,给旅游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游客在消费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也是与低碳旅游不相符合的。
(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冲突
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高效应用直接相关,这就意味着旅游区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旅游技术和旅游管理发展方面,而这方面的投资对旅游业带来的价值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显示出来,甚至还使旅游企业担负了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而旅游业作为盈利性产业,以利润的获得为经营的首要目标,在长期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短期经济价值之间,很多旅游产业选择了后者,减少了对低碳旅游的投资,这使得我国旅游业整体还在粗放发展的轨道上。解决旅游业经济效益实现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冲突,称为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式应用
要使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旅游业就有必要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使游客能够体会到低碳旅游的乐趣,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式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旅游区可以针对“低碳”这个话题对景区资源创新,即将景区旅游活动设置为一场低碳环保活动,例如,将景区餐饮业进行营业形式创新,改为“厨艺比拼擂台”,请游客作为厨师展示厨艺,这样即节约了餐饮供应的资源,又能够使游客之间的交流更丰富,而游客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直接提高休闲类景区的服务水平;又如,在清明小长假、端午小长假期间,举办主题型的旅游活动,由景区提供花草和树苗,以为亲人植绿植、命名树木等方式,寄托人们的思亲之情;也可以将观赏性的赛龙舟和祭祀活动,设计成为游客参与型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景区的废物产生量,也能够节约大量的旅游资源。
(二)鼓励游客积极践行低碳旅游
游客的旅游行为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最基本方式,他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尽量少的使用含碳产品、选择低碳旅行路线和低碳的旅行消费方式、积极参与到低碳旅行的活动当中实际上就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标志。除了旅游区提供给游客的与低碳相关的旅游活动之外,游客也应该积极践行低碳旅游行为。能够鼓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升环保意识,选择低碳旅游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景区和旅行社联系,在满足游客自助游的基础上,提供环保型交通工具,并提高私人停车的费用,刺激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第二,设置低碳旅游勋章,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践行低碳环保的行为如使用步行的方式在景区游览、自备生活必需品和餐具、主动将饮食产生的垃圾清理到制定位置等,一旦达到某个标准,就颁发低碳旅游勋章并赠予旅游景区代金券或给予免单优惠等;第三,在景区内部多处设置低碳旅游宣传标语并通过短信通知和wifi登陆广告等形式,提醒游客哪些行为符合低碳旅游标准,为游客时刻践行环保行为指出方向。
(三)以环保技术应用优化旅游业产业模式
旅游业盈利和低碳旅游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优化旅游产业模式的方式解决。首先,景区可以以旅游产业链条的拉长提升竞争和经济优势。如种植区、养殖区、宾馆、沼气池等进行有效地链接,合理布局,实现景区与共伴生资源在产业链条上“再利用、再循环”。每一种上游景区的废弃物都是下游景区的原材料,实现了从资源产品到废弃物,再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可以采用相关技术对景区资源进行重复利用。景区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要强化对景区资源的循环利用,特别是景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对于轻度污染的水源可以直接用来冲洗厕所、花木的灌溉和景区的喷水,对于重度污染的水源,经过过滤、净化之后可以作为轻度污染的水源继续使用,有机物质作为肥料用于养殖区和种植区。以上两种行为都依赖于环保技术的应用,也都可以大量缩减景区的开支,使低碳旅游和景区盈利同步发展。
四、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发挥全社会的环保组织力量推进低碳旅游发展
低碳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与全社会息息相关,游客作为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其个人能力有限,只能靠自身的行为去践行低碳旅游,而要使低碳旅游的理念在全社会推广,使低碳的景区开发模式被整个旅游产业中的各个企业所接受,还需要环保组织加入到此项事业的发展当中。环保组织能够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使地他女友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强的动力。
(二)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
为了实行低碳旅行,政府部门需要提供政策、体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倡和鼓励人们或者旅行社进行低碳旅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组织提供行动支持和方法指导,避免在实行低碳旅行的时候出现政策、决策和管理方面的失误。政府部门还要对实行低碳旅行作出相关的规定,使低碳旅行能够统一的发展和规范实行,以便对实行低碳旅行进行统一的管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以旅游资源的高效、可循环绿色应用为基础,以游客和旅游业共同在旅游行为中履行节能环保责任为基本目标。旅游业需要对旅游资源应用形式进行创新并鼓励游客践行低碳旅游、优化产业模式,才能使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下去,最终形成旅游业发展、游客满意度提升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培松.基于旅游者偏好的低碳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2014(10):115-116.
[2]李亚男.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06):120-121.
[3]泮晨晓.低碳视角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外资,2012(02):125-126.
[4]高丽敏.中国低碳旅游发展驱动力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01-102.
[5]唐承财.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05):126-127.
关键词:创意旅游;旅游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054—05
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创意旅游及其特征属性分析
Grey Richards和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提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交互式工坊(interactiveworkshop),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
国际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厉无畏先生在2007年又分别给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国际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可直接参与经历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游客建立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在生活中体验文化。厉无畏先生提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前两者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后者着眼于整个行业,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创意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以又化为本位
创意旅游与文化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都将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不过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前者比后者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创意旅游称为高级的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的创意旅游自然也是如此。创意旅游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体验式消费为主要特征。人们对旅游创意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是对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的要求。创意旅游的文化本位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无形性等特点之外,还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
(1)高品位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温饱等低层次需求一定程度满足后,才会转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创意旅游中,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自己创造的,而游客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才会领悟到周围环境的内涵,与环境产生共鸣。如果游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外在的刺激物对于游客只不过是无关之物,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创意旅游的消费者一定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
(2)高流动性特点
创意旅游相对于其他有形的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世界各地均可以创造并展示表演艺术以及各类艺术品。创意旅游的可移动性特征源于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作为创意旅游客体的旅游目的地不需要大量的实体建筑,也无需支付高额的保护和维修费用,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流动性高的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少。
2.以创意元素为基础
创意旅游中的创意元素蕴含两层含义,其一,创意旅游的客体资源源于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表演艺术、摄影等;但与创意产业相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构成创意旅游,创意旅游要求有动态的创意过程,旅游者不是被动地参观,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创意灵感,发掘创意潜能,从而形成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创意旅游的资源不仅要靠旅游目的地来创造,更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创造。因此,旅游者身担创意消费者和创意生产者两职。旅游者参与到他们所消费的创意体验当中,这是旅游目的地必须要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由于旅游者要能够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这就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有义务激发旅游者的创意过程和创意生产。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体验经济,体验导向,开发模式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体验经济赋予了旅游新的内涵。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在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甚至于有丰富独特的人文积淀、浓郁的风俗民情,是获得愉悦、快乐旅游经历的绝佳目的地。借助体验经济的体验设计理论,在认识和尊重当地自然生态以及相关的民族文化生态前提下,开发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有利于延长生态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促进地区旅游发展。
一、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1、体验经济
1999年4月, 美国两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 《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 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从此,体验经济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热烈讨论。
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是社会经济经在经历了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服务经济形态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的一种产品展示来实现的,通过这种展示使消费者获得一种难忘的经历和体验。作为体验经济的供给方,主要是通过展示使消费方在一定的时段内充分体验和感受供给方所提供的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而是包括环境、文化、风情、氛围、愉悦、激情、特殊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和联想空间等在内的产品概念)。这种经济形态,其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客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经济供给物之中,使人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体验经济,一种和社会时尚同步的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体验经济的发育、发展提供了土壤,体验经济将会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2、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根据参与的主动性与投入程度,将旅游体验划分为娱乐型体验、教育型体验、遁世型体验和审美型体验 4 种类型,认为每个旅游者的旅游经历都是以上四类体验的不同程度结合。四类体验的中心集合点就是美好的甜蜜地带(SweetSpot),在这个地带,活动对象达到一种“畅爽”境界。
由于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认识的深入,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休闲的旅游经历,而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与运动等全方位的融入,以体验的方式充分理解旅游地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历史的内涵和特征,从中获得美学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遁世体验期刊网。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体验经济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反映在生态旅游中, 就是要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对象,以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目标,以深层体验和全在感知为行为结果;与传统生态观光休闲的旅游形式相比,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和自享性。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满足这一需要,已正朝着体验型方向发展。
二、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以游客的体验为核心,以参与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以使游客得到美好的感受与回忆为主要目标。旅游经营的重点已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忘的旅游体验。因此,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
没有参与性就没有真正的体验,在参与过程中,旅游者改变了被动的角色,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种感觉能激发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回归自然的喜悦。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给予旅游者的是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2、真实性
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真正打动旅游者。生态旅游尤其要注重真实性,旅游者选择生态旅游,就是为了看到原始的自然、真实的场景,在大自然的魅力中享受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自我的轻松与快乐。
3、系统性
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完整系统,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影响体验质量的关键。只有每个环节都带给旅游者畅爽体验的时候,才能在整体上使游客的体验达到最大化。
4、差异性
体验是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没有两个人的旅游体验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开发中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塑造个性化的旅游。
三、生态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
尽管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体验经济,但是生态旅游开发也存在基础设施、知名度、活动模式、市场竞争、短期利益等问题,而且随着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态旅游继续寻找到新的出路。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来看生态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模式。
1、塑造鲜明的生态体验主题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鲜明的主题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触动游客的心灵,使之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强烈的印象。它不仅可以启发、诱导游客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的欣赏与认知,扩展和提升联想的空间与体验感悟的层次,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且可以引导景点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产品开发中,可根据景点生态资源特色与发展方向提炼一个内涵清晰、充满个性的体验主题作为引力源,景点的设施建设、体验活动的设计、形象建设及对外宣传均围绕这一体验主题展开,从而通过体验主题的塑造发掘生态文化内涵,展现生态文化形象,引导游客体验活动,以达到最佳的体验旅游效果。例如,内蒙古草原可以以“宁静”为主题,让旅游者在辽阔的绿野中享受心灵的平静,心情的放松;也可以以“奔放”为主题,将游牧民族的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展示给旅游者;扎龙自然保护区可以打造“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享受猎取知识的喜悦。主题的营造要内外兼顾,不仅整体设计中要把握“灵魂”,同时每个细节也必须与主题相一致。
2、营造真实的体验场景和多感官的体验氛围
体验的氛围需要营造,要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的场景或“舞台”,从旅游者直接体验出发,营造真实的体验场景和气氛。要重视游客的感官刺激。一项服务项目的感官刺激应该支持和加强服务主题,该活动越能有效地刺激感官,就越不容易让人忘记;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比如荒漠生态旅游开发时应该尽力营造荒凉的感觉,打造广阔的沧桑感,将旅游接待区和景区严格分开,景区内没有任何人工建筑,满眼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其中零星点缀两三头骆驼作为衬托体验经济,这些都能增强旅游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以景点为基本单位的旅游氛围的成功营造,对强化该景区乃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旅游形象至关重要。
3、设计可深度参与的生态体验活动形式
参与是体验旅游活动的核心,产品开发应为游客提供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提供挑战性的活动以增加活动的真实性与参与深度,使游客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自我享受中获得深层体验和全在感知。参与性活动则是由企业提供而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的,它能使旅游者获得直接体验的乐趣,是生态旅游活动中必须倡导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可以设计多种参与性活动,如游泳、划船,采桑、采莲、采菱,垂钓、捕鱼、放养,栽莲、栽菱、插柳,挖野菜等等,游客均可深度参与期刊网。这些能让旅游者体验自然生态、当地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并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旅游活动,可以使旅游者通过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增强对产品主题的深刻印象,从而使旅游者从真实的旅游体验中对体验的“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部分得到充分的感受。
4、融合历史文化,开发特色生态体验项目
历史文化积淀反映旅游地文脉,生态资源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开发产品有助于提炼主题,丰生态资源内涵,可使旅游者在体验中获得升华。例如,大渡河下游(四川石棉以下)的金口大峡作为一处典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它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得天独厚的彝族文化。那么,它的生态体验设计是一方面开发设计如“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大峡谷生活(徒步野营)”、“穿越八亿年时空隧道(地质科普)”等以大峡谷、“地质天书”和桌状山等各种自然生态景观为旅游体验指向的考察、探险、登山、攀岩、漂流类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还把彝族风情作为体验对象,充分发掘包括风土人情、文化艺术、民族节庆、民族体育等各方面的资源潜力,以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知和感受别样生活的需要,如开发设计“当一回彝族人”“彝族美食游”“彝族节庆游”等系列旅游产品。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为生态旅游增色不少,在引导游客体验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开发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
依据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景区的环境、项目、活动与游客自己的生活环境应有较大差异,能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感受,满足其个性化和参与性的需求。因此,生态旅游地应该建设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首先,应依据景区(点)的资源丰度与特色,突出产品的域内体验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其次体验经济,体验差异主要靠推出新产品、新项目以率先进入市场;再次,应依据环境体验差异选择目标客源市场,使体验效果最大化。
6、保持原生态体验功能
生态资源是体验的载体和基质,是产品设计的依据。生态体验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回归自然,在深切体验和全在感知中享受审美情趣,获得在原有条件下难以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等以及各种实践知识。产品开发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维护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功能,保持其先天特色。一方面应坚持资源利用最小人工化;另一方面,必须保护环境。即让经营者在提供体验性机会和情感性消费中保证“绿色化”的制造和维护过程,经营项目及过程均是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措施,以保证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环境和设施建设的生态安全,最终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应依据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需求变迁的市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开发游客乐意重复使用的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体验旅游市场,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论体验旅游的理论框架与塑造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6(6):115~119.
[2]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2.
[3]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19(4):38~44.
[4]伍晓奕.体验式旅游的革新战略[J].商业经济文荟,2005(3):56~58.
关键词:涉外旅游;导游口译;文化障碍
涉外旅游的导游扮演的是“导”和“译”双重角色。这就要求导游业务精湛,具备较高的中外文水平,尤其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在口译过程中做到知识与艺术的结合、机智与严谨的有机融会。然而,由于文化形成的民族差异性,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相同、部分相同、空白和冲突的现象,使得在导游口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的制约。要使译语能更为准确,导游在口译过程中就必须注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障碍。
一 导游口译的特征
导游口译是导游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了解到的有关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和听到的其他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是导游在涉外旅游活动中有效介绍旅游知识、传播旅游文化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导游口译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1 导游对口译模式与策略选择的多样性。随着国际交往的越来越频繁,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等各式各样的旅游日益增多,不同的游客,由于文化、经验等的不同,其旅游意图与需求也各有所异。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作为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导游口译来说,就需要根据游客不同的民族、种族和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旅游需求来选择口译的内容、口译的模式和口译的具体策略。并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此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导游口译呈现出口译模式与策略选择多样性的特征。
2 口译内容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在为游客提供的口译服务中,除了包括与旅游景点、旅游文化直接相关的旅游知识外,还涵盖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与主题通常局限在某一特殊主题或领域的其他口译相比,导游口译的内容频繁地在经济、文化、宗教、教育、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转换,并且此种内容的转换往往需要根据游客的兴趣和需要而进行。因此,口译内容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就成为导游口译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 导游口译中常见的文化障碍分析
文化障碍是指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在文化背景、传统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但交谈双方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述思想和感情,对于对方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最终造成双方在沟通、理解与达成一致意见方面产生不同的看法、观点甚至冲突。具体而言,导游口译中的文化障碍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1 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差异带来的文化障碍。价值观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用来判断事物好坏、对错的准则。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并且左右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比如,西方文化倡导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提倡的是集体主义。毫无疑问,在导游过程中,导游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导游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文化背景,确定口译目的以及具体策略。同时,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导游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客观地权衡并选择最适于交际的表达,把汉语语篇中的意合反映到英语的语符结构上,而将英语的形合体现在汉语的意思之中,从而使译语自然,使游客能够顺利地理解所翻译的内容。
2 与风俗习惯的差异带来的文化障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不同的又必然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及文化之中,从而形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比如,英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God(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中国人敬畏“老天爷(heaven)”。但“上帝”和“老天爷”的语义内涵却并不完全相等。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常被译为“Just as there is para-dise in heaven,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onearth”。风俗习惯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的生活方式,它体现在服饰、饮食、礼仪、婚嫁等各个方面,容易导致导游口译障碍。
3 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带来的文化障碍。一定的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依附于一定的风土人情,表现出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独特个性,并使语言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产生明显的地域差异。比如,土地关系到中国人的国计民生,故汉语中有许多与“土”有关的词语,如“土生土长(locally bornand bred)”、“土崩瓦解(to collapse like a house ofcards)”等,口译者若将“土”字逐一译出,会使英美人不知所云。然而,英国人的航海历史决定其语言中有很多与航海有关的表达,口译也切勿望文生义。如果将“all at sea”直译成“在海上”,中国人也不知所云,因为其引申义是“茫然,不知所措”。同时,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往往会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如,英语和汉语分别用“horse(马)”和“COW(牛)”这两个不同的动物形象来生动地表达同一语义:汉语说“老黄牛”,英语却说“worklike a horse”;汉语说“吹牛”,英语却说“talk horse”等等。“牛喻”和“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英汉民族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差异的生动写照。因此,如何克服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差异带来的文化障碍对口译的影响,就成为导游口译中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 导游口译中克服文化障碍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途径;营销策略
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或占用)与劳动所得之间的比值,这是我们用以衡量和评价旅游经济活动成效的客观标准。旅游业是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组织安排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盈利的综合经营性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产业都要节约劳动,讲求效益,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
旅游业年度总经济效益额=旅游总收入―总支出或总经济效益率=(旅游总收入―总支出)/ 总支出×100%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与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
一、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加强旅游市场调研,扩大旅游客源
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加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随时掌握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对现有客源的流向、潜在客源的状况,以及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宣传和促销,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失去客源,而没有客源就没有旅游经济活动,也就无法实现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素质,加强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组织的科学性,尽可能实现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完成同样的接待任务,或者以同样的投入完成更多的接待任务,达到节约资金占用,减少人财物力的消耗,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扩大营业收入,达到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增加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是旅游企业借助货币形式,通过记帐、算帐、财务分析等方法,对旅游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劳动占用和耗费进行反映和监督,为旅游企业加强管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加强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有利于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开源节流,挖掘潜力,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旅游职工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表现在旅游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旅游活动的内容是否丰富多采,旅游接待设施是否舒适、安全,而且也体现在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上。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促使他们增加逗留时间,增加消费,从而相应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既然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职工身上,因此必须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这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五)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不仅是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标准化工作,促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定额工作,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和严密的定额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定额管理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和计量工作,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并在加强计量监督和管理前提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格各种工作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二、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广告宣传和促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即大多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旅游产品正在开发,旅游市场正在开拓,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尚不高,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主要对策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采取促销手段,吸引旅游者;鼓励中间商经销企业产品,扩大市场领域。 “ 快 ”字 、突出一个“ 好 ”字,即旅游市场开拓要快 ,旅游产品质量要好。
2.开发有自已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提供有差别的旅游服务,通过实行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旅游商品以创造用户,扩大市场。
3.通过合理的综合运用探查(市场调研)、分割(市场细分)、定位(产品定位)、优先(优选目标市场)等战略4PS策略因素和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手段等战术4PS市场营销因素,实现市场营销的整体效果最优化。如对待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散客潮”,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团客”的办法,采取以下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方面,针对散客购买行为随意性大的特点,可采取多品种,少批量,小单元的产品结构策略,提供灵活组合与自由挑选的充分方便。在价格上,对散客更需遵循价值规律,切莫漫天要价,而应采取不同的差价策略。在销售渠道上,我们可设立“散客部”和“接待站”,为散客提供方便,灵活,机动,多样的接纳渠道,包括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在促销手段上,一般有推式和拉式策略。对团客我们是推拉兼用,对散客则应以拉为主。面向广大客源市场的潜在游客,采取电视、电台、报纸,产品样本等广告媒体,参加旅游博览会等多种宣传策略,以争取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势在必行。提高的途径需要不断的探索,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参
考文献:
[1]段强.旅游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旅游学刊, 1999,(6): 65.
一、节事
节事一词,源于英文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节日与特殊事件,简称FSE,汉语简称节事,包括庆典与特殊事件。在国外研究文献中,event与 festival and speeial event经常通用。
特殊事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次性的或者非惯常的(infrequently)的事件,包括特定的仪式、演讲、表演或庆典等(Allen,1999);同时,也是非原生的。 Getz(l997)认为,特殊事件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休闲、社会与文化的体验,而节日则是一种公众的、有主题的庆祝仪式。这类现代节事与特殊事件具有七个特征:对公众开放;主要目的是庆祝或展示一个特定的主题;一年举办一次或更低的举办频率;有事先预定的开幕与闭幕时间;没有永久性的常设组织;可能有多个独立的活动;在同一地域内举行全部活动(National Task Force on Tourism Data in Canada,1989;转引自邹统钎,2007,第3页)。
二、节事旅游
节事也是具有人类印迹和自然特征的一种旅游吸引物(Lawton,L.J.2005);是旅游业的真正兴奋剂,是旅游者出游的首要力量和快乐磁石(Gunn,1988);并激发旅游者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动机, 包括自然界吸引物、历史吸引物、文化吸引物以及人工吸引物(Alhemoud & Armstrong,1996)。节事作为旅游吸引物,承载了某种社会价值与理想,也是人类建构的产物,是符号化的过程(马凌,2009)。
节事参与者的动机,有文化挖掘、入乡随俗、精神恢复、好奇心的回归、外部社会化以及人际互动等(Crompton & McKay,1997);也有学者归为五类,即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社会化、好奇心驱使以及家人和睦(Uysal & Martin,1993);节事活动除了具有发展经济,传播文化等积极因素, Fredline & Faulkner(1998)指出节事活动的对举办地社区还有负面影响。
三、现代节事对目的地的影响
季节性、规模性、综合性、效益后续性等是节事旅游的主要特征(章平, 2000);节事旅游具有经济、文化两种功能(庄志民和赵睿,2000)。
在节事对举办地的影响主要是旅游业,最早研究事件或事件旅游是Boorstin (1961,2012年再版)出版的《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谈到了事件对于旅游、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形象影响。节事的举办形式可以多姿多彩的,主题也可以是多元,这就可能短时期内引起各类赞助商及媒体的关注,并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往的兴趣(阮文佳和袁箐,2015),从而对举办地的经济、文化及城建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中对目的形象维度中的交通便利性、环境整洁度、节庆活动的特色、举办地容易接近等影响最大(李祗辉,2011);节事活动的对既能优化举办地的旅游资源配制、完善当地旅游环境,还可以提升目的地形象、扩大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同时可以进行错时开发,尤其是在旅游淡季举办,可以弥补客源带动目的地各类消费,此外,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节事的举办还可以促进目的地的招商引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作用。
随着旅游对旅游产品创新形式的需求增加,体验和参与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偏爱,而节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广大旅游者热衷的旅游形式之一(陈保霞,2013)。
节庆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推动效应(季群华等,2006)。是集中展示目的地特征、从多层次上传播目的地信息的特殊传播载体媒。(李宗诚,2007)。柳邦坤, 刘敏怡(2015)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例的研究认为举办节事时,要遵循实效性、群众性、个性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原则。此外,一些学者分别进行了案例研究,如中国花卉博览会(罗迪英,2015)、鹤壁民俗文化节(陈保霞,2013)、亚洲锂都(罗静,2011)、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杨崇君等,2013)等等。
四、节事对旅游目的形象影响的测量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Crompton(1979)强调认知成分;Lawson和Baud-Bovy(1977)将目的地形象定义为一种基于知识、印象、成见、想象和情绪性想法的表达,不仅有认知成分,也包含有情感成分也是构成形象的主要部分。这种观点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认为TDI是一个由理性认知和情感诠释共同所构成的心理结构。所以在研究测量TDI时,西方学者主要站在游客的角度,对游客的主观感受与认知做出具体分析,但由于游客感知的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如测量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以及问卷设计科学性、营销材料收集的完整性等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测量结论的偏差(丁陈娟等,2007)。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客观条件所构建的实际形象、通过概括和提炼所传播向外界的发射形象以及由游客主观反应所形成的一种感知形象。感知形象是旅游对目的地的个人主观体验,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的内容。实际形象,由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条件所组成,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是发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源泉和基础,主要通过形象要素分类普查法(丁陈娟等,2007)来进行测量;发射形象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炼,然后通过大众媒体所进行传播与宣传的形象。发射形象是连接目的地与游客的桥梁,所以对目的地精准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造出针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发射形象,才能有效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发射形象的测量方法包括分析营销资料、了解收集网络及大众传媒的间接信息等。通常由结构法与非结构法来测量,其中,非结构法的测量更为有效。
相比通常的旅游活动,节事旅游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活动的集中性、影响的广泛性、效益的综合性、消费水平高、旅游者重复性强及旅游者停留时间较长等特征,并且节事旅游与休闲旅游能有机地结合,因此,近年来一些缺乏优势旅游自然资源的区域进行发展旅游业时,越来越重视节事旅游。
冯丙奇(2012)认为节事在传播目的地形象中,要强化五个要素:内在形象、媒介关系、 不可控媒体、媒体逻辑、媒体活动。节事在目的形象的传播与标识参与上具有正面的意义,能转变公众心目的目的地消极形象,通过理念、视觉、行为三方面促进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节事也是目的地营销的重要途径(刘源与陈,2006)。
节事的影响测量中,对经济影响的测量研究比较多,其中一些常用的测算方法有一定缺陷的(李玉新,2003);刘亚禄、徐铁夫(2004)通过建立模糊统计数学模型,测量节庆的三大块效益,即经济综合效益(特色收益、经贸洽谈、商品交易、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社会综合效益(商誉和知名度、社会交往、自豪感、交通影响、文化影响、环境污染);科技效益(引进项目、引进技术)。 但是,关于节事对目的地形象的测量的研究文献较少。
五、总结
摘 要:文章对照产业生态学原理及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发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问题,引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进行界定,并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对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实施管理。
关键词: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研究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旅游应运而生。为满足旅游的大众需求,资源逐渐的被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经济、社会、生态等许多负面影响。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使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此消彼长,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产业的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和重要路径。
一、产业生态化研究概况
(一)产业生态学
国外把产业生态学定义为一门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层递消耗、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原理在产业系统中的应用,从而使产业系统、社会生产更有效率、具有可持续性的学科。
国内对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产业生态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主要涉及概念及内涵、内容与方法、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产业共生模式和机理、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途径和方法、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二)产业生态化概念
国内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厉无畏指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他指出产业生态化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
明庆忠等提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组成及结构概念模型,即由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之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共生系统等构成。
李庆雷、明庆忠参照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了旅游产业生态系统。
三、旅游产业非生态化
对照产业生态化的定义及特点,发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问题,寻找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等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产业非生态化
陈晨在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研究中对产业非生态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单位产值能耗分析、单位产值废物排放分析、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分析、环境治理投资分析等这些指标的分析得出与产业生态化相反的结论,由此发现产业的非生态化问题。
(二)旅游产业非生态化
目前对于产业非生态化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笔者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现需要通过定量的监测与分析得出结论,以此与产业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对照,如果结果相反则能发现存在着非生态化问题。在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基础上,针对问题,实施管理使其协调发展。
1、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界定
对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测度问题,引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生态需求以及与环境影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ColinHunter,StefanGssling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即把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消耗的各种资源和废弃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积观念进行表述,这种面积是全球统一的、没有区域特性的,具有直接的可比较性。根据测度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旅游生态足迹可以从旅游产业生态足迹、单个行业生态足迹、旅游产品生态足迹、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瞬时旅游生态足迹、旅游企业生态足迹等角度进行界定。
2、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
对照产业生态化理论,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主要有:人们在进行旅游产业活动的时候,仅仅关注了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值,而放任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损失,使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效益率低,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运行的平衡关系,从而使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旅游产业活动的经济价值呈现出反方向的变动,甚至使生态、社会货币价值损失大于旅游产业活动所创造的经济货币增加值。
(三)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管理对策
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生态货币价值损失大于旅游产业活动所创造的经济货币增加值。对其管理则要协调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趋于平衡。而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协调理论则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在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系统动力学、价值分析法等来耦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从而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国内外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提法很少。笔者对照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定性描述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并通过生态足迹分析法定量界定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生态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理论为旅游产业非生态化主要矛盾(即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不协调)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使二者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第6页.
[2]明庆忠,李庆雷,陈 英.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产业生态学发凡[J].学术探索,2008年8月.
[4]陈 晨.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统计与信息论坛[J].2008年8月.
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各有侧重和特点,国外侧重于旅游业碳排放的定量研究,提出旅游业碳减排的对策;国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偏重于定性化概念的界定和对策研究。魏小安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基础和机遇,提出了注重环境软开发等实现途径;石培华、吴普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提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以及推进低碳旅游的具体措施;蔡萌、汪宇明探讨了应对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方式,提出了规划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和低碳旅游设施、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实现路径;马驰、丁俊慧探讨了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从饮食、建筑、交通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黄文胜、谭锦、吴莹等分别探讨了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践低碳旅游行为的对策;王群等探讨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在国内学者倡导对低碳旅游转向定量化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低碳旅游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系统的定性研究,既可以引导低碳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又可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具体实践。
二、概念辨析及理论解读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摈弃传统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种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环保生活方式。单个人对能源的消费行为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用“碳足迹”来计量,即个人的“碳耗用量”。人们对自然界的碳耗影响是可以通过碳补偿(又称碳中和)来弥补的,也就是说,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再自己亲身参与或者通过第三方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率先提出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逐步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黄文胜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即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侯文亮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满足旅游者旅游经历为前提的,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样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仅局限于“碳足迹”视野下的认识,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是一种对低碳经济被动的响应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不仅包括降低碳足迹,还应包括通过碳补偿来弥补所产生的碳足迹。也就是说,低碳旅游概念的内涵应该增加“碳补偿”的内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种以降低“碳”量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碳足迹”,又要通过旅游的“碳补偿”来弥补所释放的“碳”。
2.理论解读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当前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控的行动方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旅游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当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为后代提供同样的机会。低碳旅游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这是基于旅游业所依赖的整体发展环境的考虑,是一种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二是主张通过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产业优势,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责任;三是通过碳补偿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机会,即在满足当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权利的同时,通过碳补偿拓展减排空间,是一种为确保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它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选择
1.旅游业的低碳替代效应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认为,旅游业日益显示出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战略性产业的特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旅游业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国已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响应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行动,纳入国家战略并提供了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正引导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优化,鼓励发展具有低碳优势的产业。旅游业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低碳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通过发挥旅游的环境优化功能和生态替代型产业优势,形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低碳补偿,探索产业之间的碳汇机制,可以实现旅游在低碳经济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的双重目标。旅游是典型的窗口行业,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低碳行动和低碳成效,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旅游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
2.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
低碳旅游是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响应模式来描述。笔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见图1)。与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相比,该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把低碳技术、低碳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三个要素的作用放在整个旅游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旅游系统对低碳经济三大促进因素的吸收、过滤、整合,在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旅游低碳化的渗透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旅游。具体就是通过低碳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机制运用、低碳生活方式对旅游系统的整体作用,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从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三个方面,采取减低旅游“碳足迹”和促进旅游“碳补偿”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实现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四、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政府的责任
对政府而言,应将旅游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和低碳旅游发展规划。针对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具体的低碳旅游实施规划,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确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阈值以内,切实加强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管理。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碳汇机制,合理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有效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碳汇能力;充分借鉴国际低碳旅游指标考核、管理标准及控污节能减排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组建低碳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重点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起草低碳旅游行业标准。政府应推动带薪休假的贯彻实施,带薪休假机动灵活,能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对黄金周旅游高峰进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购物等资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从而缓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的能源消耗压力。通过建立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生产方式,营造低碳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发挥旅游业的低碳综合效应,探索并推广利用碳汇资本的旅游融资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电子旅游服务的运行。注重发挥旅游业具有的教育推广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构建低碳旅游产品,开展低碳旅游宣传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旅游的关注和认识,形成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2.旅游企业的责任
旅游企业要树立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入碳汇机制的低碳旅游理念,通过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培育一批负责任的低碳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