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第1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记忆力 意志品质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36-01

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每个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人的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智慧的仓库,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在一定程度上记忆力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个人记忆力如何,与是否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与遗忘作斗争,是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本文将就生物课来从四个方面谈谈:

一、用直观形象的手段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物课作为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老师在讲授课程知识,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同学做好小组实验。要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对知识有所记忆。此外生物课教学常会用到挂图,教师在讲授中常常要借助图来讲解各种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同样也可以借助挂图的直观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联系教材,让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方便、快速记忆所学知识,既生动又直观。通过教师的讲解,挂图的直观表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协调记忆能力,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条理清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难点,将易混淆的部分单独归类对比,方便学生记忆。对一些十分重要且易混的概念要多讲解,让学生铭记于心。

二、以感知理解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的关键是理解,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而这个思维加工的过程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只能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使他们学会思维方法,理解所学内容,记忆就会很深刻。但是有不少学生只记表面现象、事实和结论而忽略思维加工,不理解所学内容,成为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不仅记不准确,记忆不牢,而且思维能力也不能提高,知识应用也就更难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意志努力提高记忆效率。

三、讲学习要求提高记忆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哪些内容要熟记,哪些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哪些只做一般了解,在教学中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在提出要求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记忆自觉性,积极性。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使之记得快,记得牢,重现也容易。

一个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很多的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要记忆很多概念,定理、定义、公式、规律等,何况学生还要在各学科上齐头并进是很不容易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散的、片段的、杂乱的知识总是记得不多,也不能长期保持,如果抓住了他们的内在规律,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记得又快又牢。

使用规律性记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开动脑筋,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记忆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四、让学习品质促进提高记忆质量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毅力和坚韧性、机制和判断力,对于知识记忆和运用有着重要作用。记忆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意志薄弱、懒惰、判断力差都会使一个人的知识记忆不牢而造成学习成绩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逐步树立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严肃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一个好办法。

第2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象思维;训练

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1 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3 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 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第3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儿童因为自身的天性而具有独特的创造力,而通过绘画教育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儿童的天性,并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性格,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提升他们的智力和想象力。合理地引导儿童的探索心理,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将他们的智力进行开发。

【关键词】

儿童智力的开发 绘画教育 能力的培养

由于现在要求儿童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因此很多家长也开始逐渐重视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在绘画和音乐方面,也是为让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做准备。通过资料查询可以知道,人类的右脑偏向于图像类记忆,而被开发的机会很少。通过现代研究表明:人的右半脑主要控制左侧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着重感受、虚构、想象和求异,是人的大脑处理知觉、表象,并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控制中枢,也被象征性地称为艺术性半球。

从儿童的天性来看,他们都是探索者,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怕失败和困难,勇敢向上。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意愿并顺应他们的天性,要在玩乐的过程中培育他们的绘画能力,逐渐提升儿童的自信心,将儿童的创造力挖掘出来,同时这也对儿童完善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每个儿童都是绘画天才,而少数儿童具有独特的能力,因此在教授儿童绘画的同时,不仅仅是教他们怎么画,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如何去画。

一、绘画教育对智力开发的作用

(一)提高儿童的感受能力

心理学上将感受能力称为感知觉能力。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感受能力与智力开发紧密相关。但是由于现实中缺少感性的东西,抽象思维活动很难进行,因此就无法认知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同时也更难进行科学的研究创造。而绘画教育则是逐步提高儿童的感受能力,进而将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深化和扩大。在实际的生活中,儿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不仅需要借助各门学科理论,还需要依赖于文学艺术。艺术的形象能够揭示生活的真实面貌,将现实社会的本质反映出来,可以通过绘画来生动形象地刻画和认识世界。而绘画的本身就是以美的本质魅力来激起人们对求知的渴望和美的向往,来获得愉悦的心情,感受有关现实和历史、人生与社会的各种认识。

(二)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人们把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来联系外部世界从而认知客观世界能力称为观察力,而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有思维活动参与、有计划、有目的的高级知觉过程。儿童也正是通过观察能力来汲取知识、认知事物、形成技能进而提升智力的,而绘画教育又恰好是培养和提升儿童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描绘,进而使儿童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和色彩等特性,并掌握其空间、明暗和比例等关系,进而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描绘再现,通过描绘事物的各个方面,营造视觉上的三维立体感甚至逼真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就能使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感受力等进一步提升,也就在实际感受中培养了他们对美的观察能力。在绘画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也能锻炼儿童观察人与事物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发展其智力。

(三)提升儿童的记忆力

通过将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原来的情感以及未从事过的活动在人的脑海中储存起来并及时再现的能力,就是记忆力。当然记忆本身是将识记保持再现或者再认知等方式,在人的脑海中积累保存个体的经验的心理过程。儿童可以凭借记忆在感知的情况下,形成创造、想象、思维的高级心理过程。而在学校智力教育上,主要着重于强化命题、概念、数字、逻辑推理上词性记忆,而美的教育则可以利用其感受性提点、显著的直观性,借助艺术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对具体事物记忆。举例说明,可以通过美术教育将儿童见到的事物再进行回忆,然后再描绘出来,如此经过反复的训练不断强化儿童对色彩和图像等方面形象记忆能力,还可以深化和强化其形式记忆,提升其记忆力,增强其创造力。另外,这种形象记忆也是儿童学习物化生、政史地等学科必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绘画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并能促使他们的智力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儿童的思维想象力

(一)提升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是对大脑本身进行修正和改造从而获得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人的大脑的特殊能力,也是人类的特有能力,就是把已有的信息与新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的能力。在人大脑里对以前形成的某些表象进行修正改造而建立了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同时人的大脑在进行创作性活动时,有加速和催化的作用。想象力要比知识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赋予全世界的一切,也是推动世界进步和知识进化的源泉。自然的美可以诱发人的想象,社会的各种美也同样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当看到罗中立的《父亲》时,我们不由得会想到中国劳动人民勤奋刻苦、敦实简朴的传统美德。在进行美的教育时,不仅要让儿童领略到自然的美,还要让其欣赏到艺术的美,通过这种感受,充分地激发想象力,从而将儿童的想象力进行全面的开发。

(二)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

思维其实是发现和探索的心路历程。思维能力是可以将现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活动进而总结出新的结论的能力。而绘画教育有助于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在进行绘画教育时,不仅要引导儿童欣赏字画、观赏美景,还要通过这些过程形象地体会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绘画教育在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儿童可以靠其左脑的逻辑思维搜集、储存、检验进而形成概念;再通过右脑的想象联想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去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新的假设,而绘画教育就是发展和培养这些非逻辑的能力的最好的途径。

【结 语】

绘画教育学不仅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还要顺着他们探索的心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格;也要引导儿童的个性,并按照儿童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而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将他们的绘画天性激发和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刘莉.浅析儿童绘画天性的培养【J】.华章,2010(33)

【2】郭会萍,陈永新.是谁破坏了儿童绘画的天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8)

第4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形象思维 训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象训练。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比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龟兔赛跑》开始音乐等。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 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经过改革后的启发式教学也存在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弊玻在音乐教音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了,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才是好学生。只有敢于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参考文献:

第5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形象思维训练

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 开始音乐等。

第五,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 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听记旋律。教师弹奏一般旋律,学生用模唱式唱名唱出。旋律听记填空。如56│54│(32)│1-│,教师弹奏括号中的音,由学生填写。记忆主题。大量地记忆各种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力求做到博闻强记。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反复欣赏。为了保持记忆,在一个阶段之后,重复欣赏已学过的作品。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经过改革后的启发式教学也存在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弊玻在音乐教音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了,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才是好学生。

总之,只有敢于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才能的人。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 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第二,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第6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音乐; 培养; 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20-01

1 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3 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 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3.1 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3.2 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3 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4 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第7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一、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二、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超级秘书网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第8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

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第9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交往动机注意品质 记忆力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鲜明的个性特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为了赢得这场竞争,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在进行着教育改革。我国也对现有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改变学习方式,进行主题探求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代呼唤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语文学科面临的义不容辞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下面就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心理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

1.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学生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2.增强学生的交往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学生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学生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生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4.形成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提高学生感知觉的敏锐性。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

6.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学生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7.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想像力:会使学生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8.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9.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学生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学生。

10.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生活的热情。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