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

第1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自我学习能力 意义 途径

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体现在其对新事物的认知、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与时俱进上。实践证明,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但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而且时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成为关键,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一、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意义

1.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厚度都影响到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学习能力是关键。高校教师要面对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就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同时具有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总之,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科技发展的动力。

2.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代高校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师聘用模式,很多高校都采取合同制。合同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合同制度下,教师只有不断适应新环境,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实现其教学价值。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其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如教学方式应更科技化、教学制度应进行改革等。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角,只有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才能继续生存,这些同样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总之,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3.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不可忽视。只有教师的自学习能力够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从而在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指导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另外,教师水平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其社会认可度。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越强,就越能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从而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使更多人愿意选择学校,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要稳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政府或教育部门在认定这一点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高校教师的综合实力,而其学习能力又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其为学校获取资金支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

高校教师能否跟上时展的步伐,创新思维是关键。教学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都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肯定和接纳新的事物,这样其学习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从知识存储角度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其思维模式往往较为固定。这是由于教师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接触社会的时间较短,不能够及时改变其对新事物的看法,因此要改变高校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学能力,就要求其从观念、态度及认知习惯方面彻底地改变自己。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还应使其了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主动上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2.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和谐统一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其实践能力,因此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促进教学的关键。同时,科研能够丰富教师的知识面,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能使其了解和接受新的思想,有利于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同时,科研实力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统一都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3.提高校教师对新事物和新信息的敏感度

现代社会,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信息和新的事物。高校教师能否适应这些新的事物,接受新的信息是其能力强弱的体现。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教师对新事物的认知,使其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从新事物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教学上,这样通过教学实践,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另外,教学制度的变革会对教师的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及时制订正确的方案,时刻对新事物保持最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就能够使其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三、结语

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现代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高校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有多种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第2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绘本;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园关于早期阅读教学的选材中,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读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喜爱,大家纷纷尝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开展有关绘本的集体阅读教学探索,绘本阅读也由此成为幼儿园阅读关注的热点。我园从2011年起,也尝试着开展绘本教学的研究。为此,我们试图以绘本教学的教学设计为抓手,为教师进行幼儿绘本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帮助教师形成“以学定教”的新教学设计观,掌握科学的绘本教学设计方法与程序,提升绘本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绘本教学活动设计流程

在现代教育活动设计理念下,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起点――现在在哪里?二是目标――要去哪里?三是途径方法――如何去那里?四是课后反思――是否到达那里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更是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序列,而且每一序列又由许多要素构成,而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四个设计环节来具体展开的。因此,围绕四个教学设计环节,我们构建了绘本教学设计流程。

(一)现在在哪里?――从幼儿需求出发,分析、选择绘本

我们认为,适宜集体阅读的图画书一定要与大多数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较容易的引发幼儿间的共鸣,使之产生了解读本,与人分享、交流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愉悦感。其次我们选择的绘本一定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选择书的时候注重三个途径。

三途径即:调查、推荐、筛选。教研组制订调查和推荐表,分三个层面对幼儿喜欢的绘本进行推荐,教研组根据三个层面的推荐来确定教学用书。

(二)要去哪里?――以幼儿发展为本,设计教育目标

为此,和孩子们一起选择好绘本后,我们就要精心制定教育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中,我们要求教师心中要明确:活动目标是否正确体现早期阅读的概念?活动目标是否充分挖掘了绘本的教育价值?是否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需要? 在具体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维度、体现三个年龄层次。

1.遵循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培养培养幼儿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即培养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通过阅读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

2.体现三个层次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我们在制定绘本阅读教育目标时,体现出各年龄层次的早期阅读目标。小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和习惯培养为重点。中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培养和方法习得为重点。大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重点。

(三)如何去那里?――围绕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选择好内容、确定活动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根据绘本教学的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们首先制订了绘本教学环节设计流程,使老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据可依。

环节一:导入设计――第一步:接触绘本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看封面、了解作者、扉页欣赏、猜想图书(书上还会有谁会问问题?)来激发幼儿想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在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还把这个活动的重点“?”提了出来,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位教师还把“欣赏扉页”作为这个环节设计的重点,在帮助孩子了解图书结构的同时,对幼儿的阅读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基本部分设计――第二步:引导阅读

在“引导阅读”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重点引导幼儿多样化表现:①语言参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②动作参与――模仿动作; ③游戏表演――对话、动作、表情。

环节三:结束部分设计――第三步:延续扩展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味“小动物们都问了哪些问题”,帮助幼儿巩固活动的重点问题。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的设计:“对于小动物们的提问,妈妈们为什么都没有回答呐?”与孩子来共同交流。最后,以“我也来问问题”这个环节把图书中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想联系,激发幼儿已有的只是经验。最后教师通过小结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也就是我们在流程中提到的“升华”部分。

(四)我们到那里了吗?――反思过程,调整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就结束了。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为此,我们也把教师的课堂反思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绘本教学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入手:

三、取得的成效

(一)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

以往,绘本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它对于孩子的意义许多人知之甚少。但是,在绘本教学设计研究的一系列过程中,使教师对绘本有了亲密的接触,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使教师明白了:绘本教学的设计目的,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的;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提高了教师绘本教学设计水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和专业引领等几个层次对教师进行引领,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执教能力。

(三)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们设计的绘本教学活动,把绘本教学看成是一种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使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看书愿望。

2.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鼓励幼儿对读本中的每一页进行大胆地猜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十分注重幼儿拓展想象活动,如开展一些仿编句子,创编故事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建平.《生态式教学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张春生,蔡丹英.《建构主意视野中的教学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第3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习与应用上有别于我们母语的行为方式。脱离了正确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的英语教学,只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偏离轨道,与国际语言渐行渐远。“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明确突出了听力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以最科学高效的方式提高听力课的教学质量,将成为讨论的切入点。

论文关键词:国际语言;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科学高效

英语听力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环。作为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如何高效并准确理解分析输入信息的内容,对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说读写,以听力为先导,是很多地区提高语言能力的新理念。听力课的训练应当体现听力技能训练的能力导向性与能力递进性。课程内容、模块与考核均循序渐进服务于听力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以各类听力技巧的导入为切入点,以大量输入、反复输入为基础训练方式,听说并进,手耳并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听力技巧,也能将英语听力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反应与沟通能力,实现活学活用。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听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判断推理的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尽量使用全英文教学,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为学生营造更专业的听力环境,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来表达思想,交换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进入大一下学期后,词汇量基本达到四级要求,应当适时改变翻译式的教学方法为英文式的听力课堂。

(2)老师要多扩充听力材料的知识面,除了能训练学生听力水平之外,也能为四六级考试打下基础。比如:文化背景材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听力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简单了解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文化类材料的听力。

(3)老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受影响。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听力效果也有影响,如在教室、语音室与户外听的效果不一样。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在考场内,监考老师的走动,同学翻卷子的声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答题效果。学生只有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不受影响,发挥正常水平。

(4)老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听力逻辑思维能力。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的联想、判断、记忆、分析、综合等的协同工作过程。学生对所听材料做出的反应快慢及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储存记忆。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辨别及长时或短时储存。

(5)听力课与其他课型相比,在思维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堂听力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策略让学生听懂并会分析。而细致和有针对性,是听力课的基本要求,因此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切入点。

(6)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应当互相辅助,互相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进行长期单独训练。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县,每个地区的高中英语教授方式不同,对听力的重视及倾斜程度不同,对口语及发音的要求及训练模式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入校后大多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及学习习惯进行英语学习。一旦口语不标准,学习习惯不合理,就会造成对单词的误听误认,势必造成听力水平能力低下的情况出现。

(7)英语四六级听力试题的考点大部分都是非常具体的细节,音响信息瞬间即逝,有时单凭大脑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涉及人物、地名、时间、数字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必须随时笔录下来,然后再根据后面的提问来选择答案,并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按要求涂写。对此我们建议考生在四六级考试复习阶段,不妨采取以下办法来提高听力得分能力:

①练习听写,平时听录音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关键信息写下来,一方面训练信息接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培养短期记忆、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练习听写还能强制性地迫使自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第4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学能力;策略

Astract: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tivated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thought that the classroom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he new idea, new form, new design, new behavior”, this was encouraging, but young teacher in studied and in the teaching, if only pursued “the shape” the thing, did not study “the nature” the content, seriously will restrict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faculty the enhancement.

Key words: teaching faculty; strategy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地把教学中合作理念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存在不足:自己教学习惯的做法代替了原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确,要求随意,重点不突出;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时,指名学生发言,还是用理想的学生发言代替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讨论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馈的是个人的。教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识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并被抹杀了。

青年教师能把这个环节设计理念(合作学习)与教学实施不一致地方反思到位,这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

这样的反思使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知道教学理念,不但有教学设计,也有具体操作要求、方法和达到的效果;反思不断把自己引入教学深层次研究;反思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不满意中进行,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方法不断改进,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反思的关键是研究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应用;指导和帮助教师解决在应用理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服务和满足教师在教学中各种需求。

针对本节教学片段所需的反思内容:①教学顺序,包括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②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③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教师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反思,从突破课堂教学中微观问题开始,反复、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具体操作:①教师把自己实践过程的行为与思考、决策、设计的过程作为反思时的对象。②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听课者、研究者、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过程,理想的预案过程和实际教学效果中落差在哪里?

先从教学理念、目标、行为、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再从第一个层面对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方法与效果逐个环节与教学活动前决策的教学理念、目标、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哪些深层次的是自己事先领会不到的,这样的反思会使自己逐步意识到主体作用和责任,认识到自己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渐渐地找到自己教学中希望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会使主体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反复进行,会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专业得到发展。

[个 案]教师上完区级数学研究课《观察物体》后,笔者与教者交流的内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帮助教师整体反思教学过程)

笔者:课上完了,你的感觉怎样?

教者:这节课我上得很认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笔者: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我听课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学活动上。这样的效果你是怎样产生的?

教者:第一次我按照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了教案,我自己认为比较理想,但试讲后感到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差太远,自我分析原因是教学方案设计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太多,根本没有分析透学生。于是,对教案的不足地方进行了修改。

当第二次试讲时,对原教案理想的变成学生能接受的,每个环节设计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学生不感兴趣(因学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预习不到位)。对问题反思,虽然不是本班学生,但我也从主观去思考,去重新设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是:①如何利用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②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变换学生的座位,多角度观察物体;③观察的方法多样化;④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兴趣;⑤过渡语突出儿童的趣味性。

笔者:本节课上完后,你对自己课堂评价是什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调动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教者:本节课我感到:①有趣。(如学生能主动学习)。②师生状态好,学生的回答语言生动,每个学习环节都是学生自然进入的。③每个教学环节比设计的发挥好,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师已经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体现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新理念,这应该说是教师深入思考之后的进步。)

第5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英语翻译 教学研究 单词 短语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专商务英语教师,在日常的一线教学实践中谨遵翻译三原则、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教与学中与学生们共同进步,也积累体会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愿与大家商榷、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下面就从单词,短语两个最基本的单元进行阐述。

1 单词

单词是组成英语语言文字的最小单位、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关键。学习单词记背单词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会计财经英语:概算estimate、预算budget、结算Settlement、赤字deficit;机械汽车类:汽缸cylinder、活塞piston、齿轮gear;化学物理类:原子atom、分子molecule、电流current、电压voltage等;正确的引导学生将单词具有相近或相反意思成串、成套记忆,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们在记单词上有时总是死记硬背,往往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没有良好的学习效率。但是在死记硬背这四个字当中,只有一点也是可取的,就是说明了背单词记单词需要积累,多看多读多记,但是“死”记和“硬”背的方法就错了。往往多记就是前提,学生们都是在做“量”的基本并想能够达到“背”的飞跃。拥有足够的单词量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对翻译中出现的同一单词的多词义产生混淆。比如current在理工科的文章出现时常解释为其名词含义:电流,在一般的文章中出现时常翻译成现在的;流通的,通用的等形容词含义。如果学生对单词理解得够全面,那就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作出正确的翻译选择。这在大学英语考试中极为重要,学生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一词多意,就会从容应对快速阅读和听力等难度较大的瓶颈式问题。反之,学生则会感觉考试内容难度加大,考试时间不够用,学生们往往在做题时就在纠结逐句的意思和理解,没有从所要求翻译的语言背景和情景上考虑题意。在琐碎的翻译教学中,不仅仅要常常提醒学生一词多意,也要鼓励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胆大心细,结合语境,灵活的运用直译和意译。

2 词组和短语

词组和短语在英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也十分常见,是建立在基础词汇上的一种概念。对于某些专业的短语如:财政预算Fiscal budget,年度决算annual Settlement,工程项目概算 engineering project estimate等,都是来此本专业基础词汇上的,可在单词基础上进行联想发挥记忆,达到进一步拓展词汇量的目的。 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对同一中文意思下的多种英文解释有所混淆,比如财政预算Fiscal budget或者financial budget,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Fiscal意思侧重于会计的,财政的;国库的。而 financial 多指金融的;财政的,财务的,区别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实际的文章翻译里,两者区别并不大。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翻译应用里不要拘泥于一点,要结合全文大意来进行翻译。

在把最基本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后,“信、达、雅”的标准就是我们教学中的下一个目标了。其中的“信”指翻译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要求字字对应。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不可能逐字对应,比如“参加”一词,在翻译成英语中情况不一样,所用词汇也不一样,如:参军join army,参加一次会议attend a meeting,参加一次体力劳动take part in physical labor等,所以说,翻译中,不能完全要求逐字对应,要根据语言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同时要破除学生在高中时代对英语学习的一些固有思想和思维定式,将这种对比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达”指翻译内容能够准确表达原文原意,如:可能性possibility、或是翻译成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可行性研究报告feasibility study report中的可行性却是另一种翻译,很多同学会错译成possibility study report。这种词义的通达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从而影响整个句子的翻译。“达”原则也是英语语言文字中最灵活、最实用的部分,能够体现文章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醒,耐心教导。我国有许多语言教育家、翻译家对翻译理论中的“达”总结出了成型的理论和经验,这样,后辈们要努力钻研并且继承成果,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另辟新境,发扬光大。实践教学中,90分钟的课程对一些同学来说时间较长、中间犯困,可将翻译题目小型化,作为插播内容进行联系讲解。给学生换换气氛、醒醒神的,然后继续讲课,可以获得较好效果,从而避免学生对翻译产生厌学的情绪。在备课中,可以准备一些时政或者社会热门题材的资料,让学生们在课上进行理解翻译,这一点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对翻译技能水平的提高。

第6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提高记忆力;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65-02

生物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记忆生物知识点。生物课程是理科性质的学科,旨在揭示生物的奥秘和人类自身的奥秘,同时利用生物知识研究有益于人类发展、克服疾病的药物。然而,生物也兼具文科的性质,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要学习的知识系统庞大,因此,学生要背诵和记忆许多相关的专有名词和生物现象。但这仅仅是一些生物基础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必定要记忆更多的生物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除了需要记忆生物知识外,也需要记忆其他科目的知识。这造成学生时间分配不均,大脑经常处于疲劳状态,记忆效果一般。另外,学生在记忆生物知识时,往往采取车轮战术,所谓车轮战术就是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知识,忘记后,又很快再进行另一轮记忆,如此反复记忆,就像车轮碾压泥土一样,最后在脑海形成记忆。但是这样的记忆非常不牢固,很容易被遗忘,最后为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实际上,学生在记忆生物知识时,应当重视课堂学习,在课堂上及时地理解记忆知识,然后在课堂下及时复习知识,练习做题。这样一来,记忆才会变得更轻松。同时,教师应当明白,理解才是促成记忆的最好方法,教师应该最大化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理解记忆,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利用适当的记忆方法辅助教学。下文将结合本人教学经历,具体阐述高中生物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指引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自主探究和吸收有用的知识,当然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大脑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记忆知识。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不应当觉得学生年级已经足够大,不需要趣味教学,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讲解知识,从而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相反,在高中课堂中,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都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学生也会自主的判定课程是否有趣,从而选择是否投入精力。因此,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让记忆效果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具体而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三类方法:创设情景,运用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讲授知识点时,教师不直接讲解知识点,而是用相关的实际事例来激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这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基因的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时,教师可以引用英国皇家的故事,"英国皇家有血友病历史,通过联姻,英国皇家所带的血友病遗传到了西班牙和俄罗斯皇室,然而,这其中,却有后裔没有患血友病,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继承英国皇室的那位皇子没有得血友病呢?"教师可以用这样的事例引入相关话题,创设情景,同时利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愿望。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学生在真正学习知识后,就会很快地记住。运用实物激发学生兴趣是指将抽象的或者学生无法立体感知的事物用实物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学习人体自身器官和生物器官时,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模具,让抽象的名字具体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多媒体设备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感官,以丰富的图片和影音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的多重感官被同时调动也激发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2.加深知识点理解,加快记忆速度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记忆非常深刻,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不容易记住或容易忘记。这不是因为这些知识本身复杂,学生就容易忘记,而是,与简单的知识相比,复杂的知识更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就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两个方法:一是讲解细致,二是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讲解。讲解细致是加深理解的必要条件,在紧张的教学任务下,对于某些知识点,教师会一带而过,但是教师应当善于区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加强讲解力度。教师可以采用层层剥析的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动态,再逐步推进理解。为了巩固讲解,教师可以及时利用练习册和高考真题进行练习。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讲解是指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生活运用。例如在讲解各种生物酶时,教师可以用泡菜、酸奶和腐坏的菜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生物酶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然而,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生物酶和发酵方法。

3.良好的习惯和记忆策略,双管齐下

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增进知识理解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外,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科学方法,从而有限的巩固记忆,快速的记忆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掌握遗忘规律,从而更高地提升自我记忆能力。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的记忆力在刚学完知识之后,记忆率是100%,但是在20分钟后,记忆量就仅有58.2%,一个小时候就只有44.2%等。从该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一天之内的遗忘速度非常快,但是过后的遗忘速度会明显放缓。因此,学生应当根据遗忘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制定周期性的复习计划,建立良好的记忆习惯,让记忆的过程变得更轻松。

第7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包括基础知识讲解、物理验证实验和习题讲解三大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观察,因为物理学是以观察和验证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以探寻物理规律为目的观察能力.本文着重讨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物理现象,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和训练过程.通常,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对象和实验装置;其次,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数据、图像和图表,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另外,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的规范化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超越预期的实验结果,都是学生的观察点.显然,认真地学习、完成物理实验,就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 观察能力的培养

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笔者研究、探索了一系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并进行了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2.1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观察能力培养

2.1.1 培养初步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新颖、奇特、生动、有悬念的实验有极大的兴趣,这些奇特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因而在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的演示实验给学生观察,也可选择不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与,他们的热情更高.

比如,在装满水的杯中还能放进多少根大头针的实验.他们一边做一边观察,每个人都观察得很仔细.起初学生认为只能最多放进10多根,最后的实验证明最多可放入100多根,这与他们的想象差别巨大,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让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感到物理实验并非高深莫测.

培养观察能力之初,实验作为观察的信息来源应力求做到“有声有色”,增强有用信息的强度,降低背景噪声.使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有鲜明的对比,从学生角度分析,力求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并行感知,以提高观察效果.

例如,气体膨胀制冷实验.在瓶中放些水和一只温度计,实验中学生既看到瓶内的“白气”又看到温度的变化,还听到了声音.实验现象突出,给学生强烈的震撼,留下鲜明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效果良好.

2.1.2 培养持久观察的习惯

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微妙曲折,周期长短不一,有时需要耐心地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资料.法拉第坚持实验观察10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第谷坚持观察20年,准确记录行星的位置,直接导致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诞生.

在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观察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要进一步培养观察的耐心.初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注意力容易转移和分散,但同时中学生好胜心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耐性和毅力.

例如,初二年级课本中要求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从开始加热到水持续沸腾一会儿,大约需要5-10分钟的时间,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观察,在进行小组实验前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做个竞赛,看哪个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完整,最准确,奖励加分.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相互监督,相互督促,最终克服困难,仔细观察,很好地完成了观察任务.

2.2 训练科学的观察方法

2.2.1 明确观察目的,学习全面观察

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全面的细致的了解.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明确观察的对象和任务.明确地观察目的是使学生能在纷繁的现象中找到观察点,集中精力,不被其他无关现象干扰,浪费时间,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对于实验而言,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察目的,因而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过程,明确观察对象和任务.全面观察是指了解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细节,所以观察时动用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其中.

例如,观察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前要先告诉学生要观察加热前后碘的状态有怎样的变化.在明确观察目的后,还要提醒学生除了观察碘的状态还要观察它的颜色、形态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不再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学生看到加热前碘的状态形态和颜色以及加热后直接变成气态碘的状态和颜色,观察到了碘的整个升华过程,达到了良好的观察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升华与熔化和汽化的区别.

2.2.2 制定观察计划,掌握观察顺序

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的对象繁多,观察现象逐渐复杂.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既要全面又要仔细不遗漏,既要把握整体又要关注细节,因而要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并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顺序可以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或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左及右等,视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这个实验的结论主要来自观察的结果,因此学习观察是本实验的重要目的之一.实验过程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实验涉及到如何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表格,组装器材,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此外,由于实验中有些重要的现象会稍纵即逝,对气泡大小的变化和声音大小的变化以及温度计的示数的观察很可能错过或看错看不清等.这些都是挑战.有些教师没有重视这个实验,最后只能背实验结论,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绝佳机会.

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目的是了解沸腾前后水的温度、气泡、声音的特点,观察对象是温度计、秒表、气泡、声音和水.接着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详细地观察计划,合理分配观察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顺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来做,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使观察顺利进行,达到有效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否则会手忙脚乱,遗漏信息或甚至损坏仪器等.

2.2.3 学会通过观察进行归纳

通过对个别现象的观察得到一些结论后,再归纳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就是归纳观察法.比如,研究自然界中的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时,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这一个别现象的观察,再到摩擦塑料尺、塑料笔、头发和橡皮擦等也能有类似的现象,从而归纳出摩擦起电的一般规律.这是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2.2.4 学会在观察中进行比较

对比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在对比中观察,在观察中对比,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现象放在一起观察,辨异求同或同中求异,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观察.物理学中可以放在一起对比的现象很多,比如发电机和电动机,蒸发和沸腾,沸腾前后的对比观察,晶体和非晶体融化特点,通过对比找出异同,明确概念,理清思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2.2.5 观察要与思维相结合,使观察更深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感官,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事实的确如此,清晰的观察看到的是清晰的,混乱的观察思维看到的是混乱的.

要使观察更深入就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边观察边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逐渐将观察带入更深入的境界,才能发现隐藏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研究浮力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时,教师做了对比实验:将同一个弯成碗形的薄铁片放入同一杯水中,第一次使它沉下去,第二次使它浮在水面上,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铁片在同一杯水中浮沉情况不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铁片在两种情况下受到的浮力发生了改变,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浮力的变化?继而有同学通过思考提出了可能是受力面积不同造成浮力不同,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呢?教师继续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教师将两次排出的水用量筒承接,比较后发现造成浮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排出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受力面积不同造成的.通过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不再浮于表面,同时他们也会在此过程中自觉纠正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3 培养科学观察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2.3.1 培养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能力

要了解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就需要将所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进一步研究准备充分的资料,所以要用规范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微机,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观察结果,不要将自己的推理或猜想当作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也不能为了使结果符合规律而随意篡改观察结果.

2.3.2 学习使用先进的仪器进行观察

第8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包括基础知识讲解、物理验证实验和习题讲解三大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观察,因为物理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以探寻物理规律为目的观察能力.本文着重讨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物理现象,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和训练过程.通常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对象和实验装置;其次,对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数据、图象和图表要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另外,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的规范化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超越预期的实验结果,都是学生的观察点.显然,认真地学习、完成物理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观察能力的培养

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研究、探索了一系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并进行了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2.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观察能力培养

2.1.1培养初步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W生的观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新颖、奇特、生动和有悬念的实验有极大的兴趣,这些奇特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因而在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教师尽可能选择有趣的演示实验给学生观察,也可选择不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与,他们的热情会更高.

例如,在装满水的杯中还能放进多少根大头针的实验.他们一边做一边观察,每个人都观察得很仔细.起初学生认为只能最多放进十多根,最后的实验证明最多可放入一百多根,这与他们的想象差异巨大,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让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感到物理实验并不高深莫测.

培养观察能力之初,实验作为观察的信息来源应力求做到“有声有色”,增强有用信息的强度,降低背景噪声.使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有鲜明的对比,从学生角度分析,力求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并行感知,以提高观察效果.

例如气体膨胀制冷实验,在瓶中放些水和一只温度计,实验中学生既看到瓶内的“白气”又看到温度计变化,还听到了声音.实验现象突出,给学生强烈的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效果良好.2.1.2培养持久观察的习惯

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微妙曲折,周期长短不一,有时需要耐心的坚持和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资料.法拉第坚持实验观察10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第谷坚持观察20年准确记录行星的准确位置直接导致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诞生.

学生在对物理实验的观察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要进一步培养观察的耐心.初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注意力容易转移和分散,但同时中学生好胜心理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耐性和毅力.

例如,初二年级课本中要求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

从开始加热到水持续沸腾一会儿,大约需要5-10分钟不等的时间,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观察,在进行小组实验前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做个竞赛,看看哪个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完整,最准确并给予奖励加分.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相互监督,相互督促,最终克服困难,仔细观察,很好地完成了观察任务.

2.2训练科学的观察方法

2.2.1明确观察目的,学习全面观察

观察即是对观察对象的全面的、细致的了解.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明确观察的对象和任务.明确的观察目的是使学生能在纷繁的现象中找到观察点,集中精力,不被其他无关现象牵引,浪费时间,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对于实验而言,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察目的,因而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过程,明确观察对象和任务.全面观察是指了解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细节,所以观察时要动用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其中.

例如,观察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前要先告诉学生观察加热前后碘的状态有怎样的变化.在明确观察目的后,还要提醒学生除了观察碘的状态还要观察它的颜

色,形态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不再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学生看到加热前碘的状态形态和颜色以及加热后直接变成气态碘的状态和颜色,观察到了碘的整个升华过程,达到了良好的观察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升华与熔化和汽化的区别.

2.2.2制定观察计划,掌握观察顺序

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的对象繁多,观察现象逐渐复杂.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既要全面又要仔细不遗漏,既要把握整体又要关注细节,因而要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并循着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顺序可以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或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左及右等,视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这个实验的结论主要来自观察的结果,因此学习观察是本实验的重要目的之一.实验过程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实验涉及到如何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表格,组装器材,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此外由于实验中有些重要的现象会稍纵即逝,对气泡大小的变化和声音大小的变化以及温度计的示数的观察很可能错过或看错看不清等.这些都是挑战.有些教师没有重视这个实验,最后只能背实验结论,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绝佳机会.

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目的是了解沸腾前后水的温度、气泡、声音的特点,观察对象是温度计、秒表、气泡、声音和水.接着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详细的观察计划,合理分配观察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顺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做,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使观察顺利进行,达到有效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的目的.否则会手忙脚乱,遗漏信息或甚至损坏仪器等.

2.2.3学会通过观察进行归纳

通过对个别现象的观察得到一些结论后,归纳概括出一般的律就是归纳观察法.比如,研究自然界中的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时,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这一个别现象的观察,再到摩擦塑料尺、塑料笔、头发及橡皮擦也能有类似的现象从而归纳出摩擦起电的一般规律.这是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2.2.4学会在观察中进行比较

对比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在对比中观察,在观察中对比,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现象放在一起观察,辨异求同或同中求异,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观察.物理学中可以放在一起对比的现象很多,比如发电机和电动机,蒸发和沸腾,沸腾前后的对比观察,晶体和非晶体融化特点,通过对比找出异同,明确概念,理清思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2.2.5观察要与思维相结合,使观察更深入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这样认为的:“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感官,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事实的确如此,清晰的思维观察看到的是清晰的,混乱的观察思维看到的是混乱的.

要使观察更深入就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边观察边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逐渐将观察带入更深入的境界,才能发现隐藏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研究浮力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时,教师做了对比实验:将同一个弯成碗形的薄铁片放入同一杯水中,第一次使它沉下去,第二次使它浮在水面上,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铁片在同一杯水中浮沉情况不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铁片在两种情况下受到的浮力发生了改变,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浮力的变化?继而有同学通过思考提出了可能是受力面积不同造成浮力不同,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教师继续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教师将两次排出的水用量筒承接,比较后发现造成浮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排开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受力面积不同造成的.通过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不再浮于表面,同时他们也会在此过程中自觉纠正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3培养科学观察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2.3.1培养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素养

要了解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就需要将所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准备充分的资料,所以要用规范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微机,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观察结果,不要将自己的推理或猜想当作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也不能为了使结果符合规律而随意篡改观察结果.

第9篇: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教育是激发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小学语文独特的学科性质和语言特点,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欲望,挖掘其潜在智力,培养创新的精神和人格。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实践新课标,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前提。语文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使之具有创造活力。首先,语文教学要为育人服务,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其次,语文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情感个性是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任务,这是有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所决定的。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让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在课堂内外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三、激励质疑提问,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俗话说:学源自思,思起于疑。质疑和提问,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只有善于勤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欲望。质疑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向未知世界进入的触角,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置启发性的内容,诱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训练,多质疑、多提问,才能对语言和文字产生思维的灵活变通和运用。

对同一个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矛盾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

四、要创新、完善语文学习中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