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商业文化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文化发展史

第1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文化地产 发展 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14-02

一、文化地产的概念

文化地产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用文化引领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营销体系、物业服务等的系统工程。文化地产是把“死建筑”变成“活建筑”的系统工程。房地产传统开发模式是以“建筑”为核心,文化和概念仅作为营销手段;而文化地产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为核心,用文化提升固化建筑价值。在住宅地产领域的“家族地产”模式,商业地产领域的“HAPPING MALL”模式,工业地产领域的“经济生长”理论,园区地产领域的“文化轴心”理念等都是文化地产理念的延伸和实践。它们是集文化主题园区、文化街区、文化经济产业园区等为主体的文化功能型地产,是把文化、产业、地产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商业模式。

二、文化地产分类

1.文化旅游地产;2.文化影视地产;3.文化商业地产;4.文化体育地产;5.文化创意地产;6.文化产业地产。

三、文化地产的四大标准

1.文化不再是营销的概念和手段,而是建筑精神和价值的核心。

2.建筑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共生关系,而非从属关系。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建筑价值的核心。

3.用文化软实力统合房地产核心价值体系。用文化引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营销体系、物业服务等的全过程。

4.在文化地产系统中,文化必须是可落实、可体验、可感触、可实现的浑然整体。

四、文化地产应具备的特征

1.明确的“文化”主题;

2.完善的“服务”体系;

3.合理的“功能”配套;

将文化、功能、服务的概念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从而引起目标人群的消费冲动。

五、物业产权运作模式(见右表)

六、文化地产的成功商业模式

模式是一种可盈利的方法,是文化地产项目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文化地产的经营需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的发现和改进。

1.以企业为主体,把企业作为整体价值开发的商业模式。例如,万达广场塑造的是万达企业的整体价值,然后全国连锁,选址后即使很偏僻照样迅速带动人气。万科开发的楼盘不论叫什么名字,市场都认可其高品质、高服务、高性价比。

2.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中国的主题公园主要是卖门票、卖硬件,迪斯尼的主题公园是整个产业链搞旅游,搞影视,搞娱乐,搞餐饮,搞衍生产品,就是一个产业链。国内的横店影视城也是一个成功案例。

3.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如各地以书画、出版业、曲艺戏剧、茶、酒、玉石等为主题打造的文化产业园,类似文化产业的“义乌小商品城”。

4.能够持续化、品牌化的快速连锁复制模式。如星期八小镇、酷贝尔等儿童体验项目。

5.组合混搭的商业模式,是文化产业跟其他相近产业融合载入文化地产的商业化模式。比如说文化旅游地产华侨城、宋城;体育健身连锁的一兆韦德等。

6.高专业化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

7.对原有地产性质进行变更,重新定位业态、主题,进行改造或升级。如北京798创意园、广州G5。

8.“订单地产”模式。启示来自商业地产的经典运作项目万达广场。大连万达集团与沃尔玛、欧倍德等国际著名商业连锁企业通过长期的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其所建的商业项目在开工前就与跨国商业巨头进行谈判,吸引这些商业巨头进驻其主力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该商业地产的知名度,为日后营运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进而吸引其他品牌的商业机构入驻,并通过周边土地和物业的增值实现对其项目整体收益的提升。

文化地产的商业模式要符合国内目前的国情,同时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商业模式要慎重、严格考虑其商业可行性,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应是企业家主导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文化人、艺术家、策划人主导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其实质就是盈利模式,万万不可把文化当化妆品来包装地产。

七、商业性文化地产成功运作的关键要素

文化地产归根到底是一个商业项目,一定要借鉴、依照商业地产的市场化、商业化方式进行开发运作。

1.理念决定成败;文化地产一定要树立以文化带人气、提地气,以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态发展传播主题文化,打造地产价值,得到经济回报。

2.要规划更要策划;从前期选址、定位、规划布局,到中期招商、租售,再到后期的竞争力经营管理、物业增值等,都离不开整体精心策划的环环紧扣。

3.整体布局事关开发成败。

4.招商成功不等于万事成功;商业地产开发以经营效益论成败,招商顺利并不代表今后一切都顺利。

5.商业地产开业需要好策略;开业必须讲究策略和时机,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好的开业策略需要审时度势,做到知彼知己,因市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求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

6.商业地产需要复合型团队。

7.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培育商场。

8.订单商业地产并非“灵丹妙药。

9.商业地产策划不可纸上谈兵。

10.增强事前风险防范意识。

八、案例解读

国外案例(地块功能定位是关键):

1.首尔数字媒体城

主题:以传媒娱乐为主题,集合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等,形成数字媒体完成的产业链体系。

区位:首尔Mapo-gu城的新千禧城内,距离首尔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

简介:2002年5月动工,2010年完工,总建面56万平方米,预计将创造27万个工作机会,每年120亿人民币的收入。

目标:世界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基地;世界第一个数字媒体技术研发中心;世界各高校间的合作;媒体研究和业务中心。

功能:包含IT商务、研发、商业、居住、酒店会展等多种功能空间。

主要产业:媒体娱乐广播、游戏、电影、动画制作、音乐和远程教育。

数字媒体城的主要设施:教育研发中心、创业办公区、剧院、科技艺术博物馆、科技娱乐中心、公共绿地、音乐咖啡馆、活力动感街道。

2.澳洲昆士兰CIP

主题:澳洲昆士兰CIP发展成集教育培训、研发中心、产业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范之一。

区位:位于布里斯班市的西边,是占地16公顷的“Kelvin Grove 都市村庄”的主要建筑物,耗资6000万澳元,2001年筹建,2004.5正式启用。

简介:经过几年发展,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拥有众多创意设计公司、研发机构等,园区内汇聚了印刷媒体、视觉表演艺术、音乐创作和出版、新媒体、广播电子媒体和电影、传统艺术活动等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创意产业事业中心;健康及生物医学创新研究所;ACID互动设计中心;国家研究理事会创意产业中心;创意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包含超市、商店、咖啡厅和餐厅等商业设施的村中心。

九、小结

第2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内容摘要:每当社会经济发生变革时,由此产生的城市结构形态的变化,都深深地影响着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意识及观点。《21世纪城市商业发展之路―城市商业(网点)及商业地产规划设计指南》,为实现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推进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全面工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程序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城市发展 商业布局 经济发展

日前,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城市商业发展之路―城市商业(网点)及商业地产规划设计指南》开始在全国发行。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商业发展和商业地产规划设计指南的专业书籍,由商业专家王希来教授和北京首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曹伟共同编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为之写序。

该书的出版,为实现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推进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全面工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设想;为丰富中国商业(网点)布局理论的研究成果库,为从事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的策划者,送去一些典型案例;为策划一种经营城市商业和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程序和指导方法。

21世纪城市商业布局新理念

21世纪的城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的融合体,是设计大师们施展灵感和技艺的舞台。商业在城市中,是最能表现人文关怀的肌理因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商业功能是城市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保证。商业不仅是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能够聚集人气、商气、财气,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而且对金融、旅游、会展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还是商业文明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诠释着城市的特色和基因,重要商业设施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地理座标和文化标志物,甚至具有“城市之魂”的意义。

我国城市商业布局现状

商业的重要载体当然是各类商业设施,或者说是商业网点,近些年来,更是以商业地产的形态呈快速发展之势。然而,也必须看到,在商业网点和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亟待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就是商业网点发展的规划和规范问题。

(一)布局不尽合理

东部多、西部少,老城市多、新城市少,这有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规划等工作问题。布局不尽合理更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本身。许多城市的通病是老城区多,而新城区少,特别是新建的社区少,增加了人民生活的不便。许多大城市没有明确的市级商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的层次观念。有的城市过度开发原来的商业繁华区,或盲目兴建高档的商业步行街,而对全市5年或10年的商业(网点)布局却心中无数,造成畸重畸轻现象。

(二)经营者在店址选择、经营定位等方面的科学性比较欠缺

一般地说,大型商店在这些方面还比较重视,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或邀请专家做有关的咨询报告,在此基础上才选定店址和确定经营定位。但粗枝大叶、凭主观臆断、听任主管官员拍板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反面的教训不胜枚举。至于一般中小店铺,特别是小杂货店、理发店、小饭馆等,业主很少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也不去找同行请教,更说不上请专家咨询,单凭自己的资金或人力资源(例如擅长)找一个地点租下或买下就开始装修“择吉开张”,结果客人不多生意不旺,只好关门大吉。作者在住地附近多次见到此类现象,各地也大体相仿。一个店虽不大,但全国这类事是成千上万的,总的社会资源浪费是巨大的。

(三)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并与实际情况结合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大连等大城市近些年由主管部门结合专家制定了5年或10年全市商业(网点)布局发展规划,并把它尽可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使之具有法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作者参加过一些城市该类规划的研究、咨询或论证,认为这是促进商业(网点)布局调整和合理化的正确选择。国家商务部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发文要求大中城市均须制定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显著地推动了这项基础工作。但是,许多城市仍没有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有的制定的规划内容粗糙,多数没有同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大。

商业布局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商业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这是因为,一方面,商业是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商业规划和布局最能体现其科学性、便利性,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商业设施的布局、商业业态的结构对城市的交通以及人、物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还要看到,大型商业设施具有物质体量大、投资成本高、沉淀性强的特点,其盲目发展和过度集中,易产生交通拥挤、物流不畅、配套设施不协调等社会问题,也极易对便民利民的中小商业形成挤压。因此,很多国家和城市都对商业网点布局,特别是对大型商业设施进行比较严格的管理和规划。另外,商业规划的必要性还源于城市土地和空间的有限性,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促进商业有序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商业地产快速发展,给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与住宅地产不同,影响商业地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城市区域整体功能的分工、商业项目定位、项目所处区位、商业业态选择、商圈半径、商业氛围、竞争环境、目标群体购买能力、交通状况、项目特性、商业设计、开发商实力等等。商业地产既要遵循商业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地产发展规律,还要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机结合,因此是比住宅地产更复杂、约束条件更高的商业存在,更需要依托商业规划和网点设计,避免商业地产开发的盲目性,防止单纯强调建设规模,忽视资金压力,片面强调高档次,忽视市场客观需求,单纯注重概念宣传,忽视科学定位和管理的倾向,形成理性开发、运营的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将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将迎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城市商业网点和商业地产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尤为重要。尤其对商业地产的开发、定位乃至后续的经营管理都需要很好的研究和设计。

《21世纪城市商业发展之路―城市商业(网点)及商业地产规划设计指南》一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版的。作者通过对国内多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分析研究和对大量实际案例的剖析,着力研究和探求国内商业网点建设的客观规律,总结了一些商业地产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案例,系统地提出了商业地产发展的总体定位以及关键要点,这对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以及商业地产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城市与商业发展的新范本

本书作者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城市商业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地产规划作为切入点,为中国城市商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全书共25章,50多万字,内容全面、翔实,图文并茂,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可资借鉴的实际案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对当前需要解决的商业规划和商业地产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21世纪城市商业发展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思路,并为城市商业发展的研究者、规划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提出一整套系统的、规范的、极具操作性的和可资借鉴的范本。作者曾主持参与北京、杭州、重庆、西宁、宁波、威海、平凉、霸州、佛山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的商业规划和商业街规划设计,主持策划设计北京亦庄城市综合体、宁波市王羲之故居沙地村山下艺术村落、成都蓝顶艺术区、山东莱西田园馨城爱晚大型工程、西宁市麒麟湾商街、商业巷城市综合体以及青海省西宁市儿童公园泉水改造工程(后更名为麒麟湾商街与麒麟公园)、西宁市黄河路景观大道、民和县主街道景观改造及滨河公园、互助县城市改造和景观街、毛斯河滨河景观带等众多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因此,本书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鲜明的实践特征。

第3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南宋 杭州 瓦舍

提起“瓦舍”,人们自然就想起北宋汴京的盛况,其实南宋时期杭州的瓦舍文化也非常兴盛,不亚于汴京。

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杭州),至德二年元2月恭帝奉表投降,经历近一百四十年(1138-1276)。作为南宋首都,杭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东南第一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期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使杭州具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瓦舍文化,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如何挖掘保护利用这份遗产,使其为当代社会服务,对瓦舍的研究和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杭州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都

据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隋初废郡存州县,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平陈,改钱唐为郡,移置余杭县,因得名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隋开皇十一年(591)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依凤凰山筑城,周围近15公里,为最早的杭州城。

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为避国讳,于622年将钱唐改为钱塘。五代时吴越国在杭建都,经三世五王立国84年,杭州成为浙东、 浙西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绍兴二十八年(1158)筑凤凰山禁城,周长4.5公里,筑外城墙,建城门13座。自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开封,赵构逃到杭州,至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杭州(1138)20年间,杭州内外建行宫37处,御花园17处。

南宋德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进攻杭州。2月元兵进驻钱塘江沙滩,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南宋政权在杭州期间历时138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为杭州。同年,因民居失火殃及皇宫而全部化为灰烬。

元、明、清时期仍称杭州,已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

杭州(钱唐)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见于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期间杭州曾是小县也曾为省会,更有五代、南宋之首都时代。原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早在1947年“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讲演时就说过:“杭州都市的发展,至宋室南渡而登峰造极。高宗以建炎三年自扬州渡江幸杭州,旋升杭州为临安府。其后转徙于吴越之间垂十年,时而建康、时而绍兴、时而平江(今苏州),至绍兴八年,终于定都临安。于是钱氏以来的东南第一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十二世纪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富盛,故南宋的第一州,实即世界的第一大都会。马可•波罗以南宋亡国后来游杭州,仍以‘天城’相称,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此世界第一大都会之繁华浩穰,殊非数语所能尽。”恢宏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杭州丰厚瑰丽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南宋时期杭州瓦舍的繁荣

瓦舍又称瓦市、瓦肆或瓦子,于现代综合游艺场相当。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瓦合”、“瓦解”的特征。

大小不等的瓦舍,都设有许多勾栏和棚,分别表演各种伎艺;还有许多附属行业,如“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郑振铎说它很像“北平天桥或苏州玄妙观、上海城隍庙似的军民共乐的地方”。赵构在临安建都之后,为满足统治阶级和上层市民消遣与娱乐的需要,很快创建了一批瓦子。据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州的瓦子至少有23处,最著名的首推众安桥的北瓦,还有菜市桥、米市巷、候潮门的瓦子,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北瓦不但设有13个勾栏(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能上演说话、傀儡、杂技、戏影等数十种伎艺,而且已有小卖部、酒吧之类的配套设施。据记载当时 “大店日用猪十口,酒器皆银,楼上雅座更侈,台盘、洗子、银箸、糟藏甚多。三盏后换菜,有三十般,支分不少。”可见其豪华气派。北瓦占地很大,清《武林坊巷志》有:“扁担弄即下瓦巷,东出众安桥直街,西接营墙。宋北瓦在此。众安桥,旧名下瓦后桥,与众乐桥成八字,故俗名八字桥。”可知当时北瓦地盘南起扁担弄(现中山中路,即南宋御街),横跨庆春路北至井字楼巷(现永丰巷),东越众安桥,西靠湖山堂(现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分行)。如今的新华影城不过是当时北瓦内的一小块区域而已。

当时临安城内的瓦舍有5处,即清冷桥西熙春楼前的南瓦,市西坊内三桥巷的大瓦(又名上瓦),众安桥南羊棚前北瓦(又名下瓦),盐桥东蒲桥东的蒲桥瓦(又称东瓦),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隶属内司管辖。城外瓦舍18处,大多于诸军营寨附近,是驻军假日娱乐场所,隶属殿前司管辖,如候潮门外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的小堰门瓦、崇新门外的荐桥门瓦、东清门外的菜市瓦、后军寨前的赤山瓦、九里松左军教场大路西行春桥侧的行春瓦、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本州察院前王家桥侧的王家桥瓦、嘉会门外的龙山瓦等。可见当时杭州瓦舍分布之广。

繁华的都市经济支撑起瓦舍勾栏,作为开放性、前沿性的文化娱乐市场,各地的艺人汇聚其中,构筑起一个竞技献艺的平台。当时杂剧表演十分活跃,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载,单是北宋中后期的“在京瓦肆伎艺”就有杂剧、诸宫调、合生、商谜、嘌唱、傀儡、球杖踢弄、讲史、小说、小唱、掉刀、蛮牌、影戏、散乐、相扑、杂班、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史、杂手伎、弄虫蚁、叫果子等名目,“其余不可胜数”。瓦舍内,教坊乐伎与勾栏戏班“更互”表演杂剧,上自皇帝近臣,下至黎民百姓,相率观剧,“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响之及,“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对舞,作乐杂剧节次”。其中还专门提到“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这种形式和内容满足了各阶层观众的心理期待,雅俗共赏是其最大的特点。当时有民谚曰:“南瓦衣山衣海,中瓦卦山卦海,上瓦南山南海,下瓦人山人海。”

三、瓦舍文化与商业文化相互渗透

瓦舍的表演内容出现了多元化。据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汴京当时有各种伎艺一百五十余家,其中说话艺人就有几十家。《武林旧事》说,南宋临安知名的说话艺人有一百多人。大批说话艺人对说话艺术分工很细,各守门庭。《都城纪胜》记载:“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胭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在上述四家中,以小说、讲史最盛,出现了许多优秀艺人。如王灼《碧鸡漫志》中说北宋东京善说诨话的张山人,“以谈谐独步京师” 。《梦粱录》记载南宋讲史艺人王六大夫,不仅讲史伎艺极高,而且还能编写话本。他“诸史俱通”,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 。李日华《紫桃轩又缀》称讲史艺人王防御:“世间怪事皆能说,天下鸿儒有不如。耸动九重三寸舌,贯穿千古五车书。”可见当时说话内容丰富,说话艺人伎艺高超。

文化艺术的繁荣,促进了浓厚的文化消费,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需要有集中固定的游艺场所,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让他们萝卜青菜各取所爱。瓦舍与周边形成了住宅与店肆相混合的“市坊合一”的城市商业格局。瓦舍勾栏这种综合性游艺中心的出现,正迎合了社会需要。作为带有鲜明商业运作特征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得戏剧及门类众多的百戏伎艺表演形式融入都市经济生活的序列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大众的娱乐需求,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为瓦舍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瓦舍勾栏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受到市民的喜爱,同时带动了吃喝玩耍等各方面的消费,促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武林旧事》记载,在诸多酒楼中“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服,巧笑争妍”。活跃在瓦舍勾栏中的歌舞、说话、讲唱、弄傀儡等艺术样式,都以其表演特长吸引观众。瓦舍文化带动了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瓦舍文化的推进,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成为紧密的一体。“从10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宋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四、让瓦舍文化丰富今日的城市经济市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之间品味的高下无疑凸显了城市的竞争力。瓦舍文化是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宋古都的杭州有着这样一笔无与伦比的丰厚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挖掘和弘扬,丰富杭城的文化内涵,使杭州的文化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瓦舍文化为丰富今日的城市经济市场再放异彩。

1.丰富杭城的旅游景点内容。杭州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她曾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今日杭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宋定都临安,得益于南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当年南宋御街上有南瓦、中瓦、大瓦和北瓦四处,南瓦遗址就在今仿古河坊街拐角。可以在“鼓楼勾栏戏坊”的北面方向――中山中路改造工程中恢复、修建南瓦勾栏和熙春楼;在信义坊附近建造“北瓦”,形成贯通的仿古瓦舍旅游线。

2.丰富杭城文化形式。现代文化舞台形式多样,如果增加完全不同与现在表演的仿古瓦舍娱乐形式,使旅游者再增加一项在其他城市少见的、与其他文娱感受完全不同的瓦舍内容,不仅增添了游客旅游的情趣,而且还会在旅游的记忆里留下一笔浓重的文化色彩。游客也一定乐于尝试这种观众围坐舞台的异样体验。期间不同的剧种如越剧、昆剧、京剧、话剧、婺剧等适应各种广大戏剧爱好者的演出或内容可以分在不同的瓦舍内,使杭州的旅游更具特色,更吸引游客,使我国古老的文化精髓为现代服务,也使古典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

3.丰富商品内容和种类。将南宋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文明充分挖掘,使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自成特色。犹如杭州的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南宋的瓦舍孕育了《水浒》故事,可以借以名著的影响,做好水浒文化的宣传和营销。如在“瓦舍”(演出场所)内提供南宋瓦舍故事的商品:书籍、字画、工艺品等等,期间发展余地很大,服装、用具、小吃等,仅工艺品领域开发一块,就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5

[2](宋)《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4]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宋元话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6](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瓦子勾栏”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7](清)丁丙:《武林坊巷志》卷五“众安桥”条;卷七“众乐桥”条 [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8] 《杭州市志》第十一卷[M],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

[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0](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1](宋)王灼:《碧鸡漫志》[M]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 第1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1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 “小说讲经史”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第4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汇率、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金融要素互相影响,金融市场按全球统一法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钱趋于同等,巨额国际本钱经由过程金融中心在环球范围内敏捷运转,从而构成环球一体化的趋向。

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初,跟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1973年石油危机的发作、1972年美国通货膨胀的飞速加快,首要发达国家进入“滞胀”时期 。资本主义为了摆脱危机,恢复经济,极力推进经济全球化,随后由欧美波及发展中国家,拉美、非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纷纷进行自由化改革,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全球化得以迅速发展。

金融全球化的形成原因可总结为三点:其一是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变得更加快捷,通讯技术得以迅速进步,这些大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资本得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空的束缚在全球范围内涌动;其二是70年代初;其二是70年代初,固定汇率轨制的解体,金融市场的开放,新兴市场的异军突起,新自由主义的海潮,信贷自由的进步;其三是各??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金融自由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推动。但是货币资本循序渐进地实现对投资部门标的目的和节奏的管制,这个过程从中国扩张到国际范围,各个国家间资源的流动使每个国家内部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对财产发生转移和变化从而对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控制力发生一系列的变动,这个才是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动因。

金融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三点:投资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金融机构及其资产收益的全球化。

二、金融全球化下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导致一场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潮流的角逐竞相展开;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做金融全球化的弄潮儿,而不是在角逐中丧失竞争地位,淹没在洪流中;就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在全球金融化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便对这些问题做一些详细阐述。

(一)中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新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之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吸收了部分当地自然人入股,其主要是投资给当地事业单位,财政,企业,是在以往基于服务于地方、服务于市民、服务于中小企业而出现的。在初期确实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快速扩张,但在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上升动力不足,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协调区域化发展,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以跟随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步伐。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关系密切,因此迫切的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大,其发展历程中的几次战略定位,变迁也是受政府主导的,这种变迁是强制的。因此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战略定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跟国外银行和中国工、农、中建四大行比较而言,没有差异化优势,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没有较大的竞争力。

(二)金融全球化增大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由20世纪80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2001年增资扩股,提高了风险抵抗力,而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面临着国外银行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国际银行时间较短,实力距中、农、工建四大行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进入稳定大型银行阶段。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受国家政策照顾,自身竞争力较国际银行不高,抗风险能力差。跟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部门行业不景气和市场利率化历程加速致使利差收窄的情形呈现,城商行的信贷风险、不良贷款不竭上升,面对的资产质量压力不竭加大。金融全球化又使得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国际银行一起竞争,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将面对更大的经营风险。金融全球化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布局;金融全球化的金融要素重新配置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重心偏移,经营风险加大。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品牌知名度不高

开放、平等、协作是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理念,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依然处于追求地域,追求速度的陈旧理念,对新的创新理念,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技术能力提高带来银行品牌价值的提升认知不足。随着金融全球化,西方商业银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有很大区别,并且西方商业银行注重潜在客户的开发;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传统经营理念和文化还未和西方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理念文化相适应,传统经营理念遭到挑战,陈旧的经营理念将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只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而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相比其他闻名中外的银行更加没有品牌优势。

三、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全面思考相对优势,深化战略定位

近年来,深化战略定位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翻阅资料获悉,在2014年一部分银行分析研究它们自身优势特点和周围环境之后,找到了更适合它们自己发展的道路。比如郑州银行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专注于商贸物流的银行、精益求精的社区银行和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专家,而嘉兴银行又在现代化的今天,决定将科技融入金融,泰隆银行将电商作为主攻标的目的、摩拳擦掌“立等贷”,哈尔滨银行开始提供对俄金融服务,威海市商业银行开通的对韩特色服务,苏州银行建立三农业务部、推出三农产品等等。上述银行只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一小部分,或许借鉴它们的战略能够帮助其它各地城商行正确的定位自己,抓住自己的发展机遇。

(二)加??金融监管、提高风控能力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呈现出风险性和投机性;加剧了全球金融动荡,尤其在加大开放程度后中国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统一监管标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压力加大。因此“十三五”计划发起中已对金融监管指出了明白的鼎新标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角度来讲,中国商业银行务必加强金融监管也是因为严峻的内外部情势。应对金融监管只有强化内控建设,提高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本身抗御风险的实力。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经济下行的今天控制住不良贷款率,如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在事前严格审核及时给出结果,中途随机关注资产变化情况,贷款到期前及时提醒、确认情况,配合国家相关单位增加违约失信惩罚措施。

第5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2、黔灵山公园。黔灵山公园虽然人山人海,但这里真正的主人其实是漫山遍野的猴子们,在这里,你能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甲秀楼。甲秀楼四周水光山色,堪称甲秀,也是甲秀楼的得名之由 。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者,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4、南江大峡谷。南江大峡谷全长40多公里,已经开发的部分大约18公里左右,现在南江大峡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之一。

第6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标志;色彩;地位;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96-01

一、标志设计中色彩的发展

标志设计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的设计。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色彩的选择上面,要单纯、强烈、醒目。通过对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来进行分析,研究将对本人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作全面系统的综合,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颜色的价值可以不言而喻,因为色彩能够焕发出人们的情感,描绘出人们的思想。色彩在标志中的恰当运用将会使标志更加完美,使大众更易接受,色彩要简约,才能使你的标志醒目,强烈。才能被客户所接受。

当今平面设计的重要性已经深入到大家的心中,我们作为设计人员就是要使用好色彩,搭配好色彩,使其在标志中,在企业或者品牌战略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运用大学所学平面设计专业知识更好的将色彩在标志中的运用表达的更加自信。标志,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

二、标志设计色彩的历史

标志色彩是指为了树立商标标志系统化、标准化等使用规定的权威,使各种传媒发挥统一宣传效用,让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传达得更为准确,在商标标志设计完成后,商标标志的色彩总和。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包括标准色彩,辅助色彩。一般以标志中大面积的个体和群体色彩为主。随着标志的发展标志色彩的发展几乎与之交相辉映,在网络上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定的领域。

通过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用拥有无与伦比的视觉传达优势。它们与以往的设计相比优势在于:视觉要素在标志设计中的重新定义把三维化材质化作为丰富标志税觉表现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继续保留着原有标志设计风格中所有应具备的最基本要素,如独特鲜明的识别性,精神内涵的象征性,符合审美以及具有实施上的的廷展性。尤其是最后一点,新型标志设计(个别企业)更把标志设计与工业设计结合起来。

标志在品牌形象的视觉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统领和核心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导致标志色彩演变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生产的日益丰富,使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市场营销的概念形成。“促销”的观念对为商业服务的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要求。标志作为品牌形象视觉传播的核心要素,装饰美化作用自然不再成为其主要功能,而如何提高商品的识别性,帮助推销商品便成为其设计的根本目的。

其次是有效传播信息的需要。后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量大量过剩,如何提高传播效率,已成为信息传播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信息传播的视觉图像,最重要的是最终的传播效果,即受众对其了解、领悟的程度以及接受信息以后的反应,当然还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避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噪音。因为,标志的本质就是要准确、有效地传播品牌信息。

三、色彩在标志中的地位

在标志文化发展史上,色彩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非语言形式的标志语,所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有限,而色彩以其明快、醒目的视觉传达特征与象征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标志设计色彩的识别性在我们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往往我们都能准确的说出它的颜色来。由此可见,色彩成为了标志识别性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选择一种符合行业特征又具备个性魅力的颜色或者色彩组合作为标志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量,是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企业标志或商品商标标记。这就要求标志要同信号一样,具有高度的识辨性,使公众在众多标志中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标志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标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如果说包装色彩是在营销第一线接触、吸引公众的因素,那么标志色彩是最集中、最恒定、最大量的色彩识别因素。不管包装设计怎样变化,标志的色彩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标志设计中采用标准色、不但能够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公众的记忆力,从而使消费者对该标志留下深刻的个性印象,并进一步熟悉记忆,引发联想,产生感情定势,建立消费信心。

第7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一、是最重要的起点

以后,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尽管中外交往十分不平等,但是交流毕竟开始频繁起来。

1861年,一批决心自强的清朝官员开始思考和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分裂,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继续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在这场改良运动中,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量引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生产技术,还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科技书籍,并派遣了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带回来先进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当然,服装也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金发碧眼的洋商人穿来了满清人民从未见过的“奇装异服”,归国的留学生也穿回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西式学生装,而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新奇的洋服洋布。人们旧有的着装方式和意识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二、世博会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提到中外交流,一定不能忽略的交流活动即是世博会。世博会是全世界全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创造、新设计等等伟大的聚会与表达。据文献记载,从1851年到1949年的九十八年间,国外先后举行了37届世博会。

世博会在近代中外服装设计传播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1876年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场馆,中国参展的艺术设计作品主要有丝绸、玉器、铜器、金银器、景泰蓝等传统工艺美术品。在会上,中国的丝绸和服装震惊四座,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令在场的人叹为观止。

世博会是一个世界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等交流与传播的大舞台,服装设计也在此得到一定程度的交流,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中西服装设计和中西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人们在追逐时尚中改写了历史

在中外服装交流中,充斥着各类人群,他们有意无意地参与了近代中外服装的变革与流变,他们直接间接地促进了中外服装的交流与发展。在那个时代里,纵使社会动荡,时代变迁,仍然有一群人,他们淡定地追逐着时尚,追逐着他们执着的时髦。这个人群包括留学生和进步青年,他们朝气蓬勃,喜欢新奇的事物,倡导新式服装,为那个时代带来了新的气象。这个人群还包括电影明星和交际名媛,阮玲玉、胡蝶、陆小曼,她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服饰流行的方向,她们也是各类流行服饰最鲜活的广告。

中外服装交流潜移默化地发生在最简单的生活中,发生在最可能发生的中外各界人士云集的租界,也发生在交流频繁的西餐馆、百货商店,甚至是街头、广场。据《上海地方志》记载,租界地区一直是上海百货零售业的中心。这里所销售的“环球百货”不仅满足了外侨的需要,也让部分上海市民十分热衷。就在这种看似肤浅的“热衷”中,完成了不那么肤浅的西风东渐的历史性传播。租界也是一个巨大的熔炉,这里有咖啡厅、西餐厅、舞厅、夜总会,这里三教九流,歌舞升平。人们在这里以一种宽松善意的态度去接纳西方文明,这一了解和接纳,中国人的服装就被改变了。此时,各种综合性百货公司,在那个时代频繁地进出着各式各样的“国货”和“舶来品”。这个时期,百货公司更像一个“邮差”,负责把西方商品搬运过来,而包括服装在内的各种商品就在这种“邮递”中相互交流和吸收,并得到发展。

四、广告与中外服装艺术设计交流

19世纪末期,“西服东渐”的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明显的表现出来,除了大街小巷,除了租界商店,报纸期刊上也充斥了流行的字眼。清末的上海报刊业已初具规模,《六合丛谈》《格致汇编》《圣心报》《益文录》等,比比皆是。后又有《北华捷报》《上海新报》《申报》等。那时很多报纸杂志都已开辟了服装栏目。比如《时报》与它的《服装号外》,《申报》与它的《衣服号》。这些专栏经常不定期地刊登有关时装会、设计师新作的消息,这给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与接受洋派服饰的中国读者有了一个可以直面的具体形象与理论引导。这些专栏还经常刊登影星、交际花、女学生等种种名媛生活、服饰方面的文章,建立了一个时髦的参照体系,仿佛教科书一般发挥了与思想启蒙相并列的生活启蒙的作用。

这个时期不能不提到的特色广告绝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月份牌最初是一种传统的年画样式,后来被商业利用来作为宣传商品、促进商品销售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商业招贴广告。最早利用月份牌作为商品促销手段的是彩票行,随后月份牌被作为香烟、化妆品、服饰等商品促销的赠品。月份牌上通常绘制着时装美女,她们多是当红的电影明星或公众女性形象,她们往往身着各种时尚的旗袍,或外罩裘皮大衣、洋绒外套,脚蹬高跟鞋等。在月份牌上,我们能鲜明而直接地触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对话,而这种特殊的商业广告为中西服装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服装发展史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从原始社会的兽皮野草到如今五彩斑斓的各式时装,从遮羞到装饰,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服装变革,人类文明也历经了无数的变迁。服装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应该是没有国界的,服装设计的发展需要传统,需要传承,更需要交流,需要革新!

中外服装设计交流始终是中外服装设计乃至中外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这种交流促进了现代服装设计的更新与发展,促进了中西服装文化的融合。我们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将服装设计推向更加多元化,更加繁荣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近代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华梅.服饰与考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3]袁仄瑚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

[4]张竞琼.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5]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第8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一、简述河南民间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河南民间音乐萌芽可以推至“新石器时代”,假如单从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古老乐器)推断的话,河南民间音乐已经流传了大约有8000年历史。这些扎根于中原人民丰富的生活,辛勤的劳作活动的民间文化获得人民普遍喜欢,它的形式不一,包括了戏曲、乐舞、说唱及乐器演奏等音乐形式,由于它与河南民间文化紧密关联,因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历史上河南因政治原因,文化一度达到鼎盛时期,极大的促进了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对于音乐的审美观也发生着变化,很多传统的民间音乐发展遇到瓶颈期,比如河洛音乐文化,洛阳海神作为河南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极具有古代色彩,洛阳海神源于西周,武王伐纣大业成功之后于洛阳大封天下诸侯,四海之神,洛阳海神就是宫廷每年举行祭海活动而产生的音乐。而一度在“隋唐时期”享有“国乐”盛誉的洛阳海神在建国初期至如今,几乎濒临灭绝,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二、河南民间音乐的现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代替了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也改变了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由人民的口口相传到新的音乐载体和媒介的广泛使用,那个阶段民间音乐的热度仍然很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新音乐形式的不断冲击以及各国音乐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中,这种古老而传统的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取代,尤其是在年轻人的群体里,传统民间音乐的影子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拯救文化瑰宝,迫在眉睫,针对河南民间音乐发展现状,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存空间狭小,传承遇到瓶颈。传统的民间音乐起源于农村,形式内容简朴自然,如歌舞队、鼓乐队等,除了在特殊时节如春节期间欢迎程度较高之外,其余时间都比较冷清,最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极少有人愿意学习这些无法维生的音乐,传承是最大的问题。

二是文化环境破坏,民风民俗味淡。伍国栋先生曾说过,“民族的民间音乐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民俗音乐”,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会形成特殊魅力的民间音乐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滋养民间音乐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民间音乐发展困难重重。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传统乐器灭绝。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经济是促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就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来说,当地的政府在关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缺乏政策和经济上的保护和支持,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除此之外,民间音乐所用的道具都比较特殊,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修,乐器是音乐的载体,好的乐器更是决定音乐的灵魂和意境的重要媒介,因此,拯救民间音乐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民的努力和参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获得成功。

三、河南民间音乐顺应网络时代下的发展形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涌现,国外音乐文化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保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特色和魅力,发展富有时代特色的民间音乐,保持民间音乐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河南民间音乐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作了不少的努力和改变,具体表现在:

一是音乐填词和曲调风格的改变。部分民间音乐通过改变和创新音乐填词来改变原有音乐的风格,填了新词的老曲,不仅是一次对词曲的创新,而且极大的丰富了词曲的内容。音乐是情感的凝聚,生活的结晶,经过创新的新曲,不仅融入了现代音乐的风格,而同时又保持了传统音乐的质感,使音乐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老歌新唱”,这种音乐形式的传播和流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除此之外,就是音乐曲调的创新,就是把一些经典的歌曲的曲调经过改编,让它以一个新的形式展现新的生命和魅力。如河南省以女高音著名的歌唱家黄慧慧新编的歌曲《编花篮》就是改编曲调成功的典型例子,这首歌原本在河南本土家喻户晓,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黄慧慧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不仅改编了曲调结构,丰富了曲词的内容,而且在乐曲的框架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赋予了《编花篮》崭新的生命力,令听众感到耳目一新,取得了比较好的响应,因此,要想民间音乐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不被冷落和遗忘,一定要学会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二是民间音乐歌手走向舞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标语,给民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创新,从此,民间音乐不再局限于民间田头和村口,和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样,坚持着“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农民开始搭起了唱戏的舞台,把唱歌的爱好进一步发展为致富的手段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热情,民间歌手应运而生,为各种商业活动助演,甚至参加电视台各种选秀活动,逐渐让民间歌手崭露头角,组成我国歌手阵营的重要一部分。例如歌手付大坤的作品《栽秧歌》、《车水歌》等,就是民间歌手成功的影子,这种形式的兴盛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四、传承与发展河南民间音乐的建议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文化,更不能割断历史,任何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包括河南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当前形势下,急需要我们去完成的历史使命。结合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到河南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和强化群众对于民间音乐的保护意识。民风和民俗给养了民间音乐,人民群众不仅是民间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民间音乐的倾听者,那我们就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民间音乐的受益者,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教育的力度,重视的程度,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奖励和鼓励对民间音乐做出贡献的人民群众,树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加强民间音乐的课堂教育。为了避免传统民间音乐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将民间音乐引入学校,带进课堂,通过老师或音乐传承人的精彩演绎,让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民间音乐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民间音乐的兴趣,同时通过充满活力年轻一代的新的定义和演绎,为传统民间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更有益于传统民间音乐的极大发展和深入人心。

三是创新民间音乐发展的媒体和载体。为了促进民间音乐顺应时展的潮流,通过新媒体和新音乐载体的应用传播和发展民间音乐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电视,电脑等普及的科技产品,众多音乐节目的流行,都是民间音乐发展的新方向。

四是实现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要将民间音乐发展成一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不仅是保护民间传统音乐的需要,更是发展民族精神的动力之一,能在保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除此之外,地方文化的发展,会形成一个发展性的产业链,比如,通过河南的文化来宣传和发展河南的旅游事业,河南本身就是一个古都,文化遗迹繁若星辰,这种产业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模式真是实现传统民间音乐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现全民发展。政府在继承和发炸民间音乐乃至民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广泛的全民教育,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精神上、思想上的大力支持,才能确保这条文化复兴之路走得越来越好。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善于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需要,手机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最大程度的给予资金和物质的保障,鼓励广大群众积极的投身到地方文化的建设中去。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引入投资,实现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与外界的良性接轨,促进民间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第9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可以说设计文化是一种审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表现,从视觉传达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与思维方式,人们要求用全新的形态与目光改变自己的视点角度。一个物体的鸟瞰、主观、宏观、微观,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形色、空间、光影、意象等方面来改变视点,提炼作品的内容。比如形,它是光与色和意象的,那么我们把它分解重新组合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科学训练过程。如果我们用非现实的形态,用平面来表现主体,就有一种虚构的效果,打破了人们平时的视觉现象,这应当是一种设计的理念表现。现代绘画中的不少作品都是先把它们分解成视图,然后是重新的设计与组合,这种不同时空的形态造型与设计,应当是设计的意识。

设计的基础是文化,是造成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可以说,无论从哪种角度去评价,设计都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个性,应当说,设计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们都是相通的,由于科技与信息的发展,设计理念与设计作品固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作为我们本土的设计,应当在多元的设计理念中融入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这应当是一个较大的飞跃,现代的设计观念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合应当是永恒的。考证中国自身设计文化的发展史,可窥其形成华彩缤纷的宏大文化体系,这是我们民族的东西。据考证:“在史前距今6000年―5000年间,神州大地出现了以‘神龙’、‘祥凤’为主流的原始图腾文化,分别以此为识微的两大部族集团,大概在互相兼并融渗中,形成了炎黄两大部族系统为主的华夏民族聚落,从而又产生了无数大小古城、方国,相继发展成为超越原始公社更为高级的国家雏形。这在以‘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时期,已发现相当发达的遗存,表明正处于由原始氏族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飞速过渡的伟大历史转化阶段。这时的原始建筑,围壕聚落,古城方国以及祭坛神庙,古墓群葬等大发展,也初步开创了原始环境艺术的初级空间设计思维的史绩。以龙凤为主的吉祥装饰工艺美术文化的创辟,则影响至今,流传世界。”②民族的精髓以及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文化相融合,产生具体文化底蕴与个性的设计作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而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也应当给作品以独特的生命。

具有个性与时代感的作品,这是作者自身文化修养、品德,人们经历与情感因素,创作激情与灵感来源于自身对设计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早在20世纪初,包豪斯这座设计学院虽然只生存了14年,但它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精神,却对当代设计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大美术观,形成了现代高级文明的设计意识观,应当说它的设计理念与信息时代数码应用是不矛盾的。西方目前不少的设计理念更多地融入个人情感于文化的内涵。

其实,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它也包涵很多的设计意识成分。如迈克斯、恩斯特、萨尔瓦多、达利等人,他们把色彩用作实现他们的“非现实”图画的表现手段。而蒙得里安,使用纯度的黄色、红色和蓝色,像有重量那样来建造画面,它们的形状和色彩在精致平衡效果中相一致。他的目标既不是追求不正当的表现,也不是理智上的象征主义,而是追求真实的,视力上明晰的,具体而和谐的图形。

以上都可以看出,设计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理念与文化去创造、思考,表现自己的设计理念。沃尔特・佩特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应当说,节奏是音乐中的节拍,它是一种均匀的重复。节奏的变化影响着画面的效果,它可以是一种舒缓的音乐,也可以是一种强烈的摇滚,韵味是在节奏中的变化。它使音乐变得优美,同样也使设计作品充满着美感形式。有节奏感的设计作品,不仅是作品好坏的象征,也是设计者情感与个性的流露,美国普渡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不是有了个性,作品就一定会成功,但成功之作必定是有个性的。”当我们探索把文化个性融入作品时,它往往带有值得借鉴的文化原始精神。

设计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文化和审美文化、宗教文化一样,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研究设计理论与其走向离不开设计文化的发展,从设计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与了解设计艺术,应当是设计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而视觉传达的信息是艺术设计的本质,设计文化是人们价值观与行为的引导和启示,是特定文化意识的显现,它具有明显的视觉传达的特征。它是一种文化创意,希尔利・保利可夫认为:“创意就是用一种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单个意会的技巧与才能,即所谓客观的思考,然后才是天才的表达。”应当说,今天的设计,更多的应当是设计要以人为本同时也重视设计的功能与社会价值,并且充分认识文化的本质问题,不同的历史与社会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演进应当是文化性质的反映,设计中的生存状态应当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象征。而文化的这种象征性本身已经具有设计艺术中的符号特征。

从文化发展史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弱盛衰,不取决于其原有文化空间的占有,而主要取决于对其文明竞争契机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被定为英国的“国定课程”。1987年1月上旬,在唐宁街10号撒切尔夫人的首相官邸,举行了第二次的设计研讨会,会议的目的是从第一次1982年以来对美国的设计的援助和振兴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并研究代表英国最尖端的设计教育。可以看出设计教育在英国的重视程度。著名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先生说:“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应当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生活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对当今知识价值的又一次革命。它在讲究功能的同时,实用性、经济性与文化特征是共存的。它是联系着人与文化和社会的媒体,设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但它又在为人们设计一种更为合理的文化生存方式。应当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在满足着人类的生活需要。

设计是人类的智慧,文化与科学的结晶。“它已不局限于增强产品的商业获利性,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为目的。而是以设计形态,向传统生活体系中迷信、妖饰、虚伪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③对加强国民进取素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①②胡照华:《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西南师大出版社,第2、14页。

③锡南:《设计不再乌托邦》,《中国美术报》1989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