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环境设计的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的步骤

第1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陈若茜.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融合的教学探讨.中国包装工业,2014(18).

[2]于超.论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渗透.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第2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在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设计中,面对不同室外环境特点和室内空间功能,首先应该立足的是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的多目标性,即充分认识到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丰富多样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落实到建筑设计中的内在结构关系,这种认识对于任何居住建筑空间来说都是适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不同目标功能性要求的分析,也就是从设计之初,就应该建立“多目标系统与多目标控制”的设计思路,突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从更大的环境范围整体性地思考设计内容。明确这一思路,可以有助于系统化设计过程,突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界限,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立体,设计结果更加精确。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层级与具象的设计目的相联系,本文对一般情况下,城市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和任务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要满足现有规范中对于天然光环境各因素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卧室、起居室(厅)等居住房间以及厨房均应直接采光,以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卫生方面的需要;要有良好的采光窗朝向,最好为南朝向,东南或西南朝向次之,东、西朝向再次,最次为东北或西北朝向以及北朝向,目的在于获得足够的天然光;要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对窗地面积比和采光系数最低值的要求;对有日照要求的房间,要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要求[2];窗户和建筑形式的设计要满足《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对建筑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耗热量指标的要求。2)窗户面积的设置满足采光能效值的要求。3)窗户形状、位置的设计满足采光和视觉舒适度的要求。4)兼顾室内的景观和视野感受。完成了上述“基于多目标的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优化设计”方法实践应用的第一步,就明确了设计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明确、细化了设计任务,为具体的设计内容提供了实践起点。

2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设计目标的整合

在明确思路和设计任务之后,需要将这一思路与具体的居住建筑空间相联系,以形成具体化的设计任务,按照“整合目标”的实践步骤,首先需要确定每1项设计任务所需要的数据或资源信息,以及达到这些信息的具体设计手法。比如,朝向是天然光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应该确定居住建筑户型,明确不同功能空间的朝向。但是居住建筑的朝向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在对居民的问卷调查中,普遍认为的住宅最佳朝向中南向占73%,东南向占18%,东向占9%(见图1),居住者可以接受的朝向中南向、东南向、西南向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到28%、24%和27%,其次为东向占到12%,北向、东北向和西向占的比例最小均为3%(见图2)。而针对与朝向有关的居室布置的问题,当仅有2个房间可以占据一户中的最佳朝向时,59%选择了起居室与卧室,而选择双卧占据最佳朝向所占的比例为11%,15%选择了卧室与书房,11%选择了起居室和书房,可见大部分居住者希望起居室能占据最好的朝向位置。居民在回答调查问卷的问题时按照问卷填写内容倾向于从采光和日照的角度选择最佳朝向,由图3可以看出,窗外景观的重要性程度仅次于直射阳光和空间照度分布,而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环境景观也是决定居室朝向的重要因素,此时需要综合采光和景观的要求,协调两者矛盾,根据项目实际特点确定居室朝向。这其中,居住者对于采光、日照和景观的要求即是该项设计任务的资源信息,而“整合目标”的步骤提供了完成这一设计任务的手段。在确定了居室朝向后,需要决定居室窗户的面积和形式,本文针对建立的天然光环境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以及对模型的求解也是1种“整合目标”的过程,其过程可由图4表示。

首先,窗户面积是影响建筑耗热量指标和室内天然采光质量的最直观的形式特征,也是影响居住者视知觉感受的直接的空间表象。在天然光环境优化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建筑的耗热量指标,进而根据耗热量指标确定计算房间的窗户面积。《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都对窗户面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要求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对于类光气候区的普通玻璃单层铝窗采光,起居室、卧室、书房、厨房的窗地面积比可按1/7进行估算,卫生间、过厅、楼梯间、餐厅的窗地面积比可按1/12进行估算。其次,窗户的形状和位置是影响天然光在室内空间分布和视知觉感受的功能性特征,优化设计的重要内容即是根据室内空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个体特征确定窗户的形状和位置,窗户形式对于室内空间天然光的分布和视知觉感受并不是直观可知,且并不存在最佳的窗户形式。通过研究表明窗户的上沿高度与室内采光系数的相关度最高,因此可以通过窗高临界点结合视知觉感受和采光能效的研究结果的思路确定合适的窗户形式和位置。由图4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包括光气候条件、不同功能空间的采光能效值、窗户形式对采光系数的影响作用、窗户形式对视知觉感受的影响各方面的设计参考信息,形成了“窗户面积———窗户高度———窗户位置、形式”的设计过程,并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有效的整合了各种参考信息的设计要求。突出了窗户作为天然光环境设计的主体地位,强调了采光与建筑耗热和主观舒适度的等设计目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对窗户形式、位置设计结果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在“多目标控制”的设计思路下,需要随时整合不同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根据项目实际特点做出相应的选择,使对目标的追求落实于实际的设计中。

3居住建筑天然光环境目标的完成

在完成了前2步设计过程之后,基本的设计内容已经完成,这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针对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计算和检验,适时地做出设计调整,对于通过建筑形式设计无法达到或在某些项目中无法协调的目标,可以选择适当的采光技术和先进的窗体和墙体材料进行补充,完成相应的设计目标和任务。

4结语

第3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大数据;云技术;参数化设计;VR

1智能化与大数据的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智能化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完全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改变渗透至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现代人使用的智能手机为例。现代的智能手机可以作为智能化的终端,而智能手机所连接的网络以及智能手机中的各类应用都可视作大数据。有了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我们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就像我们现在能用手机干很多事一样。另一方面,智能化与大数据对艺术设计专业也有深刻的影响。对于智能化和大数据的衍生,笔者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云技术、参数化设计、VR技术、3D打印技术。这些技术的联合,将深刻改变环境设计专业。

2云技术

大数据的出现直接催生了云技术。云技术,专业称作分布式计算技术。云技术在应用中大致分成两个类别,即云计算和云存储。所谓“云计算”是指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计算分析后将计算结果传回给用户。云存储是指在网络服务器上存储用户信息,并通过高速网络让用户对所存储信息即时管理的技术。云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用户的操作瓶颈,有了云存储,很多海量信息就可直接放置在云上,普通用户不必再增加硬盘容量。有了云计算,用户在做大量信息处理时就能不受个人微型电脑的束缚,大型计算准确高效。

3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设计是设计领域一项较新的设计方式,其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参数化辅助设计。传统的CAD制图即典型的参数化辅助设计,如我们设计一间房屋,所有的尺寸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再按照设定的尺寸数据做成三维图形。而参数化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设定的尺寸数值不再是固定的常数,而是函数,通过函数的数值变化来改变设计的外观造型。简而言之,参数化设计是将复杂的造型通过函数写出来。参数化设计带来了两大优势,一是在造型上可以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意,二是结构数据更加精确。近年来,许多前卫的建筑设计都是采用参数化设计完成的,如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哈尔滨大剧院和还未建成的东京奥运馆。

4VR(虚拟现实技术)

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可谓异常火爆,配合智能手机的廉价VR眼镜已经相当普及,高端的VR眼镜也开始进入许多领域。所谓VR(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人左右眼的视线差异来分别演示图像,当人左右眼睛分别看到同步后的差异化图像时就能欺骗大脑,产生三维空间感,就好像置身于虚拟空间中一样。VR(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显示技术,本质上和我们常用的平面显示器一样。不同的是VR可以显示更生动的三维图像,给人更强烈的带入感。以此为基础,今后在虚拟场景漫游、虚拟演示、软件操作以及电子游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53D打印技术

3D打印并不算是一项新技术,但这项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的技术,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特定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如今,3D打印的种类及材料繁多,所打印产品涉及的领域广泛,小到艺术设计作品,再到人体植入物,大到房屋建筑乃至航天飞船的部件,都能通过3D打印完成。近些年,甚至有人发明用3D打印机打印食物。3D打印带来的最大便利是解决了形态加工的难题,任何三维形态都可打印成型。另一方面,3D打印有利于提高建造速度。在2014年4月,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揭开神秘面纱。这些建筑的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依据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的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10幢小屋的建筑过程仅花费24小时。这些还只是3D打印技术的冰山一角。

6云技术、参数化设计、VR、3D打印与环境设计的结合

第4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声环境设计; 住宅区规划; 空间规划;

Abstract: the sound environment as building a physical important subject branch, it closely with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und environment design in residential planning should play the role and participation way, think sound environment design is not only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noise of shielding, solve the problem of sound pollution, also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iversified form of the space. Research is the basis of common noise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ise reduction measures and a residential area of of all kinds of basic activity demand analysis. This paper is a man of some opinions, and available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ound environment design; Residential planning; Spac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声环境作为建筑物理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尤为密切,无处无声。正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包括声环境,而且人们总希望声环境能够满足自己从事各种活动的要求和限制在人们对生理、心理刺激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所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声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

一、声环境设计与住宅区规划问题分析

住宅区规划中的空间设计是关于各种构成要素的组合,需要考虑居民户内外活动的特点,综合生理和物理因素,包括日照、通风、声音环境等因素。住宅区规划中的声环境设计,目标是提供与空间特征相适应的声环境,维护空间的稳定感,促进空间的序列营造与多样化。现行常规的住宅区规划程序尚未包括声环境设计,一般情况下不会作为规划师考虑的内容。往往是声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居民受到了噪声污染并投诉,不得不进行规划或建筑手段的改进,但成本往往很高。住宅区规划中的声环境设计与专业的声学问题诸如音质设计等不完全相同,它仍然是以建筑学方法为基础,借助不多的声学原理和常识,通过将这些知识融入规划中去考虑,就会产生效果,究其性质仍然是设计问题。声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住宅区规划中的软肋,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应考虑相应的声环境设计要求,积极主动地将声环境作为诸多系统之一融入其中,这相比投诉以后解决问题更有效率 。声环境设计应对各种声音,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噪音、悦耳的声音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声音。设计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对各种声音有意识地削减和引入。由于噪声问题的突出性,其中主要的工作是对安静程度的划分,而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常见噪声源及降噪措施特征和各类基本活动的需求有所了解之上。

二、噪声源分类

1、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可以造成多种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干线两侧,路边距车辆1 0 m 远处的小轿车行驶噪声大致为6 7 d B ,重型卡车行驶的噪声级超过80dB,当车流量增加1 倍,噪声级约增加 3dB。②铁路干线火车行驶噪声一般为75~80dB。③临近住宅处车辆启动和停车的声音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声压级较高。

2、建筑施工噪声。虽非永久性,但因其噪声级高,一般在100dB以上,城市居民对其干扰特别敏感。

3、工业噪声。在各种工厂与住宅区混杂的区域比较明显,工业噪声的特点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特别注意厂房伴有的振动干扰。

4、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来自学校、商业和各种娱乐设施,其特点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一般声压级在43~73dB 之间。

5、住宅区内的公用设施。包括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冷却塔、通风机、空调机等噪声干扰,一般应独立住宅组团之外布置,特殊情况应做局部消声隔声处理。

三、各种降噪措施的特征分析

1、 声屏障。声屏障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衍射增加了传播距离从而增加声音能量的衰减,因此其降噪效果与声源位置和尺寸、接受点距离声屏障的距离和高度都有很大关系。如果声屏障没有足够的高出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没有明显减少,对接受点声压级的降低则非常有限。在实际设计中专门的声屏障或有绿化的围墙都能取得类似的作用,但要对降噪的实际水平进行测试。

2、建筑物。建筑物也是声屏障,属于厚屏障。建筑物在应对一般道路中有很好的隔声能力,但对于高架道路,由于声源位置比较高,一般的低矮商业建筑就难起作用。另外建筑物必须按照规范设置开口,一般开口尺寸都大于中频以上声音的波长,会通过开口继续传播,通道两侧一定范围内都会受到影响。但建筑物的组合可以综合反射与衍射作用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在布置上有较大的灵活度 。

3、树林与草地。根据有关研究,树林减弱噪声的效果明显强于草地。同毫无遮挡的自由声场衰减相比,30m 宽树林减噪量为6.57d B ,同样宽度的草地减噪量为 4 . 3 8dB,按照经验公式,建造量与声音在草地或树林中传播距离大致呈正比。绿化应选择叶片大、具有坚硬结构的树种,叶片应密集,应不同高度、不同层次的树种混植。对于高架路声源位置提高的问题,应结合地形布置绿化种植。

四、声环境设计的序列营造分析

空间序列的营造是规划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声环境设计的重要目标是配合空间序列的营造。声音是影响领域感的重要原因,降低私密空间的声压级水平,可获得更稳定的感受,而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声压级差,可以增强各自的领域感。声环境序列的塑造可以参照规划设计的基本分级方法,按照居住小区一组团一院落私密性逐级增强,影响各级居住空间的固定线声源为居住小区级道路、组团道路和入户路,由于车速和车流量都会对交通噪声产生很大影响,所以道路分级与居住空间的关系对于声环境的设计有决定性影响。另外,入户道路尽量采用尽端式布局避免在住宅主要朝向间引起穿越,也可减少停发车的噪音。在此基础上,建筑形体和围墙的组合处理,是保障局部声环境可控的重要方法。其中,高层建筑宜与多层建筑组合布置,因为高层建筑间由于日照间距的要求往往会距离很大,难以形成安静稳定的空间,受交通干扰影响增大。在住宅区的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可通过适当的音乐、种植叶多的树木引起树叶晃动的声音、流水、以及鸟鸣、游戏场地等帮助塑造不同的空间特点或掩蔽交谈的声音,在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也可采用草坪、静水、硬地等设计,但要注意与噪声源的多次隔离,避兔硬地与墙而共同加强噪声的现象。

五、声环境设计参与规划的方式分析研究

声环境设计参与规划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住宅规划,虽然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可以提出声环境设计的专项,但总体规划只能针对飞机场和大型工业等具有明确噪声污染的点进行回避,这本身也是规划其它范畴不能容许的。而试图纯化工业向内部居住逐渐过渡的结构是难以实现的,这是由城市的复杂性本身所决定,所以如无特殊情况没有进行专项设计的必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衔接上位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起到一定结构性的控制作用:如控规中限制高层后退的距离、对道路等级的有效划分都可以改善地块的初步条件。但归根结底,最终的使用效果还是受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直接影响,从而避免在建筑阶段成本的增加。总结住宅区规划中考虑声环境设计的主要步骤应包括:①调查噪声现状,分析噪声源特征并根据需要绘制声压级影响等值线 。②根据现状、有关标准和有针对的设计需要,确定住宅区内声音分区,以及各自需要降低的声压级数。③从综合降噪措施的角度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规划方法与建筑设计的可行性相结合的处理。

六、结语

方案比较是决定声环境设计中关键的环节,要权衡各种隔声方案的可行性和空间效果,分别采取隔声屏、建筑或绿化进行隔声。隔声屏意味着额外的投资;建筑可安装围护结构隔声设备,但首先须在建筑内部区分不同功能的声压级要求,研究使用功能调整的可行性;绿化面对是否有足够的用地和绿地建设投资的问题。因此,更多的情况下,应采取三者结合的方式,来共同实现减少噪声的不良影响,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毛建西. 居住垢、声环境的研究与应用[M ].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第5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RSS个人信息环境设计

[分类号]G250.7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个人信息环境则指与个人信息需求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交流渠道等各种要素的总和。目前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总体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式的特点,与个人信息需求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交流渠道等各种要素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繁杂性,这给用户创建能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个人信息环境带来了许多困难。尽管如此,根据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来满足其信息需求的努力与探索却从未停止。自1997年以来,个性化服务在现代图书馆得到普遍重视,个性化服务系统得到了发展。如MyLibrary、Active learning、Alerting system、个性化信息环境(PIE)等。但这些系统的资源、服务受制于某一特定的数字信息服务系统,不同系统相互独立并且定制服务技术是专用的、非标准,其实际应用效果表现为:不能适应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个性化功能不强、主动性不强、服务形式单一,只能满足用户极少部分信息需求。究其原因,在于系统设计初衷就是以图书馆为出发点,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与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它们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必然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信息服务平台等的限制,与用户实际的信息需求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建立个人信息环境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来设计,以达成个人信息环境的信息资源符合个人的要求与性格特点、交流渠道多样、信息服务提供者繁多、个人具有信息选择权与信息组织权的目标。即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就是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其所处的信息环境,组织、定制、并分门别类地聚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等。必须指出,现阶段关于个人信息环境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个人信息环境的概念、组成要素、体系结构,基于信息需求层次的可满足性及创建工具介绍,对用户进行个人信息环境创建的核心问题――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则鲜有论述。本文就基于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展开研究。

1 RSS的特点及其在个人信息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即站点与站点、站点与用户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的XML格式,它不仅格式标准而且具有出色的简单聚合功能,在资源共享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通用性、可订阅性以及较强的聚合能力和信息推送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资源共享应用。目前RSS的内容可以是站点更新的全部介绍,可以是数字资源更新的内容提要,还可以是数字资源的检索结果等,用户只要借助某种RSS阅读器对其订阅,无需访问相关网站,就能了解相关内容并获取相应全文。随着RSS应用的发展,RSS阅读器不仅可以用来订阅支持RSS的新闻、Blog、Wiki、Podcasting、电子期刊、数据库中基于主题或关键词的论文等,还可以用来创建个人门户,进行多平台统一,并对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开放获取资源以及其他各种Web2.0应用提供链接支持。例如,目前不仅大多数网站提供了对RSS的支持,而且愈来愈多的其他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资源也提供了对RSS的支持。如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Wiley InterScience、ScienceDirect(SD)、Spri,ngerLinker等可在期刊浏览页面实现期刊的RSS订阅,甚至提供基于主题或关键词的RSS订阅。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借助RSS阅读器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信息定制和信息聚合,而且可以借助RSS阅读器对不同信息服务与平台、不同信息交流渠道进行定制与聚合,从而创建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个人信息环境,即RSS为基于用户需求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提供了基本技术框架与工具。

2 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2.1 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的目标

2.1.1 集成、便利

个人信息环境应该包括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例如:①个人关注的新闻、Blog、Wiki、Podcasting;②图书馆的通知、通告及各种信息推送服务;③可合法利用的各种数字资源,包括商业性和开放获取的;④可合法利用的各种信息服务平台;⑤惯常使用的信息交流渠道等。目前,这些资源、服务、平台及信息交流渠道总体呈分布式,用户在利用过程中必须分头进入,有时还需反复选择,利用麻烦。所以,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必须充分利用RSS阅读器的各种功能,集各种要素于一体,使用户对资源、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的利用只需通过一个集成入口就能实现,达到集成、便利的目标。

2.1.2 个性化、专业化、不冗余个人信息环境中信源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噪音大。例如,随着愈来愈多的网站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资源对RSS的支持,基于RSS订阅的同类信息迅速膨胀,信息过载已经成为用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又如,不同的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平台,各种Web 2.0应用提供不同的信息交流渠道。因此,个人信息环境设计不可避免地要对资源、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等进行选择、取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因此,人人都有其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所以,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是个性化、专业化、不冗余,以满足用户对个人信息环境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同时避免信息过载、同类平台重复设置、信息交流渠道杂乱繁多的局面产生。

2.1.3 结构合理、符合个人爱好

目前不同网站、不同数字资源支持RSS的内容和程度各不相同,在这种复杂的RSS信息支持环境中,如果不加整理,直接进行资源、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的定制和聚合,则创建的个人信息环境会处于杂乱无章的混乱状态,这同样不利于用户有效利用。因而,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网站、不同数字资源支持RSS的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类型的差异性,不同平台和交流渠道的差异性,用户利用信息资源、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的偏好,使个人信息环境设计达到结构合理、符合个人爱好的目标。

2.2 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的原则

2.2.1 基于桌面 目前,RSS阅读器主要有两种:在线的WEB RSS阅读器与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

在线的WEB RSS阅读器,如Google Reader,其优

势在于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获得RSS阅读的便利,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订阅、组织、收藏自己感兴趣的基于RSS的知识信息并保存阅读状态。但是,这种RSS阅读器本身不具备网页收藏功能,虽然它能借助IE浏览器的收藏夹进行网页收藏、聚合,但两者不能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使用过程中,必须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中来回更换。此外,人们在利用在线RSS阅读器工作时,必须先进入相应网站或打开相应应用程序,然后进行用户认证,步骤烦琐。显然,在当前相当多的资源、服务、特别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并不支持RSS的情况下,利用它进行个人信息环境设计,不能达到集资源、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于一体的目标。

基于桌面应用的RSS阅读器不仅具有频道订阅、增册、保存功能,而且具有收藏夹功能。它通过频道订阅、增册、保存功能可以实现对基于RSS的知识信息的订阅、组织和收藏,构建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组织与管理平台;它通过收藏夹对相关Web2.0应用的链接,可以构建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交流渠道;它通过对不支持RSS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服务平台的链接可以实现知识搜索与获取。换言之,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能够适应目前复杂的RSS支持环境,实现对不同资源、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的简单定制和聚合,达到集资源、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于一体的设计目标。此外,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只需用户开机启动阅读器就可工作,使用简单方便,更重要的是它是与机器绑定的,如果用户是阅读器中定制和聚集的各种商业性数字资源的合法用户,用户可直接链接相关内容的全文。所以,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要遵循基于桌面的原则。

2.2.2 信息内容密切相关,平台渠道优化组合个人信息环境要真正达到个性化、专业化、不冗余的目标,首先在资源选取上,必须切实做到与个人研究方向、兴趣及关注重点密切相关,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水平、能力定制自己关注的信息资源,建立与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个人核心期刊集合、个人专题研究资源库等知识信息集合,以便尽可能减少对无用信息、资源的关注,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在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取确实能解决个人信息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避免同类平台重复设置、信息交流渠道杂乱繁多,真正做到量少质优,优化组合。

2.2.3 分类聚合个人信息环境设计中涉及的资源、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来源极为复杂。比如,个人关注的期刊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电子期刊库、不同网站,个人研究的课题可能有数个不同数据库涉及,个人经常使用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可能有多个。所有这些,如果不加区别地利用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进行简单的定制与聚合,则会出现用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信息需求的资源、服务、平台和交流渠道混杂一处的无序局面,形成一种不利于用户有效利用的个人信息环境。因而,个人信息环境设计时必须遵守分类聚合的原则,即要分门别类、同类相聚。比如,利用RSS频道将自己常用中外文电子期刊定制并聚合到同一个RSS组别并予以命名,建立个人核心期刊库(见图1)。

3 基于RSS用户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实例

利用收藏夹将个人常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分别定制并聚合到不同收藏夹中,并对收藏夹和每一平台或信息交流渠道予以命名,建立个人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的集成人口,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设计目标和原则,结合个人学科背景(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研究专长(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利用)、当前研究项目(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研究)和个人利用信息资源及信息交流渠道等的习惯与特点,笔者利用基于桌面的周博通RSS阅读器对个人信息环境进行设计,主要包括5个部分:

3.1 核心期刊

利用RSS频道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定制并聚合个人经常浏览的12种中外期刊(见图1)。

3.2 专题研究资料

建立了与笔者当前研究课题“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研究”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资料库。专题研究资料库根据主题的不同,下设web serv,ice、RSS、widget三个子专题,每个子专题的内容都是不同数据库同一主题检索结果的定制与聚合。本例中的内容就是利用RSS频道将SD和Springerlink数据库中题内检索词分别为web service、RSS、widget的检索结果的定制与聚合(见图1)。

3.3 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收藏夹将个人常用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文献传递平台和图书馆馆藏检索平台、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平台定制并聚合,可构成个人信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检索查询体系与文献保障体系,图2中“信息服务平台”由“集成信息服务平台、文献传递平台、馆藏及借阅情况查询平台”三个文件夹构成。这里,“集成信息服务平台”是基于读秀的,即鲁东大学图书馆几乎所有的电子资源包括图书馆的OPAC已与读秀海量的元数据库进行了整合,用户利用读秀进行统一检索时,检索结果中鲁东大学用户合法使用资源部分可直接链接至全文,检索结果中鲁东大学用户无合法使用权的资源,该平台会通过其自身集成的文献传递子系统向用户提供相应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平台”则是从鲁东大学图书馆提供的5个文献传递平台中选择了其中的4个既能满足自己的源文献需求同时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平台,它们构成了个人的文献保障体系;“馆藏及借阅情况查询平台”则直接链入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可检索查询图书馆馆藏和个人借阅情况。

3.4 常用数据库

在日常使用中,个人常用数据库往往只占图书馆数据库的极少部分,但它们却常常分布于不同栏目。这样,用户在重复利用某个或某几个数据库时,每次都必须先进入图书馆网站查找该数据库的超链接。这种过程的一次次重复,给用户利用数据库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时间浪费。为此,我们借助RSS阅读器的收藏夹设立了“常用数据库”文件夹(见图2),将个人常用的4个数据库:SD、Springerlink、CNKI期刊全文库、万方博硕论文库定制与聚合在一起,构成个人信息环境中的常用数据库体系。这样,在利用这些数据库时无需一次次进入图书馆网站的不同栏目查找这些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链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5 信息交流渠道

个人信息环境中,信息交流渠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日常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实际需要,我们借助RSS阅读器的收藏夹,建立了“信息交流渠道”文件夹,对笔者常用的博客、微博、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及网上投稿系统建立了超链接(见图2),构建了能满足个人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交流渠道。

4 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的评析

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基本上满足了用户

个性化、专业化、集成化的一站式信息服务要求,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满足需求、功能齐全、结构合理、便于利用的有序的个人信息环境。但RSS毕竟只是一种简单聚合技术,它在个人信息环境设计中,由于其本身的不足与限制,还存在种种问题。

4.1

在知识聚合过程中受聚合对象的限制

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聚合。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聚合就是根据用户要求将涉及相同知识点的文章、文摘、网页、新闻等通过订阅或其检索结果订阅聚合到一起,构成某个知识点系统全面的知识汇集。然而,目前RSS支持环境极为复杂,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只能因地制宜,所以,其知识聚合是不完善的,不能完全达到用户的希求。不过,利用RSS阅读器收藏夹建立包括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在内的常用信息服务平台集合和常用数据库集合,可有效弥补此缺陷。所以,个人信息环境设计中利用RSS阅读器收藏夹能有效突破基于RSS的个人信息环境设计在知识聚合过程中受聚合对象限制的瓶颈。

4.2 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是与机器绑定的

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是与机器绑定的,也就是说利用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进行个人信息环境设计而创建的个人信息环境是与安装该RSS阅读器的计算机直接绑定的,用户在其他机器上不能利用该信息环境。为了弥补此缺陷,一种方案是开放该机的远程访问控制权,用户通过远程访问途径利用该信息环境;另一种方案是利用在线RSS阅读器创建一个不包含“信息服务平台”、“常用数据库”的后备个人信息环境以供不时之需。

第6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一、正确使用环境艺术设计原材料

环境艺术设计的原材料是确保环境艺术设计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它还是设计工作者很好运用创新思维的关键。在开展室内环境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投入运用的设计原材料有很多种,所以,怎样很好地使用这些原材料是工作的重点,这样能够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准。在使用原材料的实际工作中,不单单可以依据室内设计的需要来选择取用原材料,还可以依据环境设计对于原材料运用的每个小细节来做出空间分析,并且要考虑到环境艺术观赏者的实际要求,来完成环境设计原材料在选择和取用方式上的调整。

二、运用创新思维突出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

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别的工艺品设计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展要求依据它的设计思想,针对主体的外部形态以及颜色做出调整和掌控,而创新思维可以在这项工作中更强地表现出环境艺术的文化特点,所以,开展环境艺术设计能够通过创新思维来实现文化内涵的建设,要依据设计工作者针对环境艺术的认识,综合考虑环境所在的实际文化氛围,开展创新思维的恰当使用。在开展设计工作时,一定要注重坚持创新精神,因为从古至今,国内外之所以能够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准,是因为文化元素能够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学习的知识点。在开展环境艺术的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者应该减少因为地域歧视和文化歧视所造成的创新思维无法进行全面运用,应该要积极地去了解现今不同类型的环境艺术设计文案,并且依据现今工作的环境艺术文案做出对比探索,这样方便对可以提高其水准的具体问题做出很好的处理,以便于确保环境艺术设计总体上的功能。要努力把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利用创新思维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相互结合与调整,从而帮助环境艺术的欣赏者可以更加直接地关注到环境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什么,并且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的文化内涵与环境欣赏者的根本需要是什么,从而提升其实际效果。

三、运用创新思维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活性

从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因为它的设计思维以及方式太过单一死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进程,一部分经历了草率设计的艺术环境都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状况。所以,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一定要注重把创新思维的使用当作提高环境艺术活跃度的关键工具,在突出表现设计工作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关注到创新思维的运用方式。设计工作者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对创新思维的运用规则作出明确规范,并且根据已有的设计思考作出环境艺术外观上的把握。在对创新思维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把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当作是设计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在努力提升设计文案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关注到把当下的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文案中去,这样便于使环境艺术的设计兼备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共有的优点,使环境艺术的所有者以及观赏者对设计出的艺术环境感到满意。环境艺术的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对于环境设计文化内涵的关注,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文案与各个文化内涵,这样能够帮助设计工作者使用对的方法来对加深文化内涵的设计文案做出结合与修整,帮助环境艺术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迎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水准。

四、运用创新思维加深设计者情感的融合度

设计工作者感情的融入程度对环境艺术欣赏层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依据创新思维的使用方法,针对环境艺术观赏者的实际内心需要与文化养成方法做出调查,来帮助创新思维的运用。在一开始,设计工作者就应该依据对的设计步骤,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环境艺术的实际设计文案中并做出修整,并且将颜色和外观的调整与自己的感情进行融合,从而达到人文元素与实用元素的相互融合,在本质上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层次。设计工作者在使用创新思维时,一定要不间断地研究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来方便更快地修整设计文案,让文化内涵可以更有效地结合到环境艺术中去。

参考文献:

第7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06-01

一、毕业设计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首先由指导教师按照所指导学生人数与选题数目为1:3的比例建立题库,然后由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建立毕业设计题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实际项目选题。与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选用真任务、真工程,也可以是投标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2.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选题;3.结合本学科设计竞赛选题;4.结合学生就业选题。

二、毕业设计作品要求

(一)标书一本,A4规格,横排左侧装订,26页以上,主要包括封面、封底、目录、设计说明、设计草图、成品效果图等,全硬质封面、封底,并设计版面,彩色打印。

(二)展板一张,规格:1200mm×2400 mm,输出时最低分辨率:72dpi。展板中不少于6张电脑效果图,6张手绘效果图,展板正标题统一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届**专业毕业设计”,副标题自定或指导老师拟定,并设计版面、装裱;需要模型展示也可提交模型。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必须提交展板版式的JPG压缩图形文件一份;有模型展示的,提交模型照片;上述电子文件刻成光盘上交,光盘为每人一份。光盘上要注明:毕业设计题目、专业、班级、姓名。

(三)如果项目较大,可以由几个同学组成设计团体集体设计,但图纸量必须按以上图纸量乘以人数。

(四)按专业每人必须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可由三种展示形式组成,即展览版面、印刷册页、模型(建筑或工业产品)或各类包装等。

(五)提倡毕业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作品应尽量突出创意新颖独特的个性化设计。

三、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度

(一)确定毕业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二)动员阶段。毕业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要组织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配备指导教师阶段。要选派或聘任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应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四、毕业设计答辩及评审标准

为使各组在答辩时把握的尺度相对一致,评定标准分别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别:

(一)优秀(90分-99分)

观点正确,设计构思新颖、严谨,具有独创性,设计主题突出,很好地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表现手法熟练、多样,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二)良好(80分-89分)

观点正确,设计构思新颖、严谨,具有一定独创性,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三)中等(70分-79分)

观点正确,设计构思严谨,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四)及格(60分-69分)

观点基本正确,设计构思一般,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较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第8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随着航空产业的高速发展,坐飞机旅行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今人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花较多的时间在飞机上,人们有时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飞机场停留。如何打造更舒适、贴心的候机照明环境?成为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议题。本文以飞机场候机楼的照明环境设计为研究主体,根据笔者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以及吉隆坡国际机场等全球知名飞机场候机楼的实地考察,将机场候机大厅以及候机廊的四周立面、天花板、地面、标识系统等四个方面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并具体描述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在天花板主照明中是如何应用以及相互配合的,并对每个机场候机楼的照明环境系统设计进行总体评价。接着对飞机场候机楼照明环境设计的共性与特性进行分析总结,试图揭示公共空间照明环境设计的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最后对未来大型公共空间的照明环境设计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照明设计 案例研究

1.引言

随着航空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坐飞机旅行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今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乘坐飞机前需要办理登机手续、托运行李、通过安全检查、找到登机口、在登机口候机、转机等手续,人们除了要花较多的时间乘坐飞机,有时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飞机场停留。显然,这些步骤对于旅客和整个机场系统来讲是必要的,但事实上,人们在飞机场的体验大多是消极的,或者,至少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如何提升旅客在飞机场的体验和感受?如何打造更舒适、贴心的候机环境?对于提高旅客的旅行质量、创造令人满意的旅行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成为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议题。

照明环境设计―直作为影响整个空间感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存在。一个柔和、温馨的照明环境更容易让人感觉轻松、自在,而强烈且明亮的照明环境更容易使人神智清醒。因此,如何打造适合的飞机场候机楼照明环境设计,也成为改善旅客在飞机场甚至整个旅程中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2.案例分析

笔者下面分别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香港国际机场T1航站楼、吉隆坡国际机场航站楼和新加坡樟宜机场T1航站楼的照明环境设计进行拆解、描述和分析。

2.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地位最重要、运输最繁忙的航空港。其中,3号航站楼承担70%客运量,旅客吞吐量达到8200万次,人流量超过1亿多人次,2010年其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以下简称T3)由荷兰机场顾问公司(NACO)、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以“龙”作为设计创意,是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2.1.1T3的四周立面(图1)

T3的四周立面全部用玻璃幕墙组成,内部用从红色过渡到黄色的氟碳喷涂钢桁架支撑。飞机场候机楼四周立面采用玻璃幕墙有诸多好处:

节约能源。由机场的体量通常较大,候机楼如果建造成全封闭式的,就需要数量庞大人工照明设备,这样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信息透明。使处在室内的人视野更开阔,更容易获得室外飞机情况等的实时信息。

增加通透感。宽敞明亮的环境可以减少人们的焦虑感。

另外,T3候机廊的玻璃幕墙向外倾斜15°,这样就使得旅客在水平向窗外望的时候,不会被自己玻璃上的倒影干扰。

2.1.2T3的天花板(图2)

T3的天花板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

上层是金属板组成的膜结构,主要起遮光和保护作用。其表面均匀地分布着“镂空”的三角形采光顶,这里的“镂空”是用透明的玻璃替代钢板实现的,透明玻璃在白天将适量的天光引入飞机场候机楼内,从而在不耗费任何能源的情况下,为候机楼提供了基本的照明。这是国内第―次在机场设计上运用大规模自然采光的设计思想,是新时代绿色设计的典范。

天花板的中间层是与四周立面一致的钢衍架结构,具有很好的承力性能,是整个天花板的承力层。天花板与四周立面在形式和色彩上的呼应关系,增强了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整体感。

下层由固定间隔的白色条形板南北向排列而成,由于直接与旅客的视线接触,因此,下层的设计具有更加强烈的装饰意图。其装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中层的钢衍架结构看上去更加“朦胧”,另―方面也使得整个天花板从旅客的角度看起来更加整体统一。从功能角度:统一南北指向,给旅客进行南北纵深移动的暗示;白色条形板将透过上层采光顶进入的天光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和漫反射,使足量的天光在这里“停留”,在照明效果上充当了“光源”的作用,如果把上层的采光顶比作一个灯具里的灯泡,那下层就是灯具的灯罩,灯罩在功能上使得光线变得柔和与可控的同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装饰效果。

通过四周立面玻璃幕墙和天花板采光顶对自然光线的引入,T3基本可以实现在光线充足的白天零排放,满足了室内的照明需求。(图3)

T3的人工照明系统并不复杂,在天花板下层的白色条形板所构成的最大间隙处,均匀地排布着数量庞大的射灯。(图4)

由于射灯体积小,加上30多米的层高,在白天射灯不TiT的时候,旅客很难察觉到他们的存在。(图5)

2.1.3T3的地板

地面以青色大理石为主,其表面光滑,具有镜面反射的特性,能对来自天花板和四周立面的光进行反射,从而使空间内的光影上下呼应。不仅使室内空间显得更加宏大,对光源的直接反射也使人人产生华丽的感觉,增加了整体环境的奢华气质。

高反光的大理石地板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射灯与天光的直接反射会产生的眩光。眩光如果在视线中长时间存在,便会产生不适感。

2.1.4T3的标识系统

候机楼内的标识系统一般包括:值机台、登机口位置等重要信息标识;公共卫生间、公共电话、饮水处等公共服务信息标识;广告牌、商店门面等商业信息标识。T3的标识系统以蓝底白色发光的标识为主,虽然在视觉上达到了统一,但没有区分信息的类别,仅是简单罗列,不利于人们快速定位所需的信息。

2.1.5小结

T3的照明环境设计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天花板的自然照明系统上,其对自然光的引入与处理充满了设计的巧思与对旅客的关怀:而对人工照明系统的运用则相对简单和直白。

在功能和能耗两方面,T3的照明环境无疑是设计中的典范。然而,在情感方面,如此“直白”的人工照明系统加上“非凡”的层高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冷漠。

2.2香港国际机场1号客运大楼

香港国际机场1号客运大楼(以下简称香港T1)于1998年7月6日正式启用,2012年的客运量为5650万人,设有96个停机位,两条跑道。香港国际机场被Skytrax评为五星级飞机场,并于2001年起至今八度排名第一,在2013年的世界机场评选中排名第四。

2.2.1香港国际机场T1的四周立面(图6)

香港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四周立面同样应用透明玻璃幕墙,内部则用白色的钢衍架作为支撑。

2.2.2香港T1的天花板(图7)

香港T1的天花板由横截面为圆弧形的筒形结构并排组成,俯看香港T1,就像在陆地上升起了一层层“波浪”;天花板内表面基本用标准化的白色三角形金属板拼接而成,形成了从微观(三角形金属板)到宏观(波浪造型)的多层级模块化设计思想。极大地降低了香港T1的施工成本的同时,也使得机场看起来整体感更强。

天花板的自然照明是配合四周立面的自然照明而存在的。在每个“波纹”的波峰位置,部分三角形金属板被玻璃板替换,形成采光顶,并与四周立面的天光配合,基本可以满足白天T1室内的照明需求。在玻璃采光顶的正下方,吊着一排与采光顶宽度一致的金属板:可以遮挡直射而来的刺眼阳光。仔细观察这个吊起金属板,发现其表面冲有均匀的小孔,小孔使得金属板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和散射性,可以对天光进行透射与反射,避免在金属板的正下方形成暗区和照明不足,并在采光顶与金属吊台之间形成光的停留。(图8)

香港T1天花板的人工照明全部集中在采光顶正下方的金属吊台上,由均匀排布的向两侧照明的射灯构成。当射灯照明时,整个白色天花板便成为射灯的反射板,光线通过天花板反射板的二次反射甚至多次反射作用,形成多重间接照明,光线最终柔和地进入人的眼睛。

金属吊台又起到承载射灯、线路等的作用,并在视觉上将这些杂乱的人工部件“隐藏”起来,一般旅客根本不会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其与天花板一致的形制也使得整个天花板看起来简洁、整体,没有丝毫的累赘感。(图9)

2.2.3香港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地面

在候机大J亍'地面选用大理石材质,增加了大厅的空间感和亮度,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在候机廊,地面选用深灰色的地毯,使旅客产生一种家居的亲切感,配合经过二次反射的柔和光线,为旅客提供放松、自在的候机环境。

2.2.4香港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标识系统

柔和的间接照明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能突出作为光源的标识系统。由于没有用于照明的强光源干扰,旅客可以更加容易地接收作为指示或广告等的高亮信息,这对于焦急寻找目的地的旅客来说无疑是十分具有价值的。另外,香港机场的标识用红蓝两种底色,分别标识两种不同种类的信息,对比强烈,更容易快速获取信息。

2.2.5小结

总的来说,香港国际机场的照明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其对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隐藏”以及对间接照明方式的应用,打造了一个舒适的、柔和的照明空间,统一的白色调室内风格使得整个候机楼显得干净且明亮。通过对金属吊台的设计与系统利用,巧妙地将自然照明系统与人工照明系统整合在一起,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使整个空间显得简洁而紧凑。

2.3吉隆坡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

吉隆坡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以下简称吉隆坡T1)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采用“森林中的机场,机场中的森林”的设计概念,正式启用于1998年6月27日。机场四周被绿荫环绕,航站楼的中心花园也种植了茂密的热带植物,体现了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凸显了吉隆坡国际机场的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思想。

2.3.1吉隆坡T1的四周立面(图10)

同样采用玻璃幕墙结构,这几乎成为飞机场航站楼设计的标准配置。

2.3.2吉隆坡国际机场的天花板(图11)

如果说香港国际机场的天花板是层层的“波纹”,那么吉隆坡国际机场候机大厅的天花板就是一簇簇汹涌的“波涛”。巨大的双曲抛物面作为天花板的组成单体,表面用细致的木板拼接而成,双曲抛物面之间通过白色的钢结构相切连接,4片单体组成一个方形平面的单元,整个屋顶由多个方形单元组成,形成视觉上的“波涛”效果。“起伏”的天花板不但使整个空间充满变化的乐趣,木质的使用也使整个屋顶感觉具有生命的韵律。支撑的白色立柱呈锥形向上延伸,在天花板的最低点与钢结构连接并支撑整个屋顶,这种形式上过渡的处理使得整个屋顶像是从立柱里生长出来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棵棵大树下,置身于森林中。(图12)

天花板自然光的引入是通过双曲抛物面间的缝隙实现的。钢结构的上部用玻璃材质覆盖,使光线可以透过钢结构进入室内。这种对自然光的引入虽然比较直接,但其充满变化的屋顶和缝隙形式的采光等也使得所形成的光带看起来并不十分突兀。

天花板的人工照明系统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内嵌在采光顶钢结构中的射灯的直接照明,白天亦是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夜晚,射灯便完全取代自然光对室内进行照明,由于是直接照明,因此旅客抬头能看到光源,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眩光;另一部分是在立柱与天花板连接处的暖色射灯,这些射灯投向木质天花板,光线照在二维曲面的屋顶上呈现强弱的变化,并通过木质的漫反射呈现温暖的光色,营造了一种梦幻、迷人的气氛。(图13)

应用屋顶的间接照明,弱化了钢结构中的射灯的直接照明。通过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的组合应用,形成了候机大厅的人工照明系统。

2.3.3吉隆坡国际机场的地面

吉隆坡国际机场的地面同样采用大理石材质,并形成对比强烈的纹理。其高反光的特性直接对充满变化的屋顶进行反射,进一步补充在室内的光照度。然而高反射性带来的眩光也是比较明显的,强光会引起旅客的注意,长时间的注意会使旅客耗费不必要的精力,造成不适。

2.3.4吉隆坡国际机场的标识系统

吉隆坡国际机场的标识系统用蓝色作为底色,用黄色、绿色、白色作为显示的信息。其中黄色表示重要的信息,比如移民处的方向;绿色表示飞行信息,比如登机口的位置等;白色显示方向和图标等二级信息。这样的颜色分类使旅客更加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3.5小结

总体来说,吉隆坡国际机场的设计充满了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变换的曲面与丰富的斜线组合使得整个空间异常活泼、生动,吸引入的眼球,体现了马来西亚人的热情奔放。照明环境设计也是虚实结合,并运用直接照明和间接照明的组合,配合多变的室内造型,达到了层次丰富的照明效果。

不难发现,吉隆坡国际机场的照明环境设计是配合室内造型的设计而存在的,其照明效果对室内造型的依赖性较强,这也是“光有形”区别与“灯有形”的重要特点,“光有形”需要无形的光线与其反射介质的形式相互配合。

另外,人工照明的设备依旧保持了“隐形”的特质,而且在人工照明工作时继承了自然照明的发光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对自然照明与人工照明认知转换的统一,这与香港国际机场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

3.总结

在分别阐述了三个国际机场候机楼的照明环境设计之后,我们总结一下飞机场候机楼的照明环境设计的共性与特性。

3.1注重候机大厅与候机廊的不同设计需求

如果把整个航站楼看作一个旅客集散点,那么候机大厅就是“集”,候机廊就是“散”。旅客先集中在候机大厅办理登机手续、行李托运、安全检查等共有环节,由于有许多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存在,旅客更倾向于尽快办好登机手续,并尽快找到自己所属的登机口。因此,在候机大厅的旅客多少会有些焦急的情绪。然而在候机廊,旅客在找到自己的登机口后,就进入完全意义上的候机状态,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旅客获得了更多的活动自由。

不难发现,由于旅客在候机大厅和候机廊里的行为活动与心理完全不同,也就需要完全不同的环境设计方案来满足旅客的不同心理需求。香港国际机场通过层高和地面两个重要因素的变化,营造了冷静与轻松两种不同的环境氛围,满足了旅客对候机大厅和候机廊这两个公共空间的需求,这也成为香港国际机场受旅客喜爱和推崇的原因之一。然而,应该看到,照明设计在候机大厅与候机廊的环境区分中还没有得到应用,这也是未来飞机场航站楼环境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

3.2飞机场候机楼的四周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结构

对于像飞机场候机楼这样大型的公共建筑空间来说,四周立面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可以在白天大量地引入自然光线,同时几乎不用考虑自然光的“眩光”问题。

3.3“灯无形,光有形”的照明设计思路

人们在公共空间里需要的是照明、是光线,需要的简单、快速、高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驻足欣赏美丽光源本身的形式,因为美丽的光源本身不具有重要的指示信息的意义,做得过于突出反而会干扰旅客顺利获取正确信息,分散旅客本就有限的注意力,造成多余的精力消耗。因此,像在飞机场这样具有明确功能(旅客集散)的公共空间,照明环境设计应配合整体环境设计而突出信息的明确性,而尽量减少其“吸引眼球”灯具形式,这也是公共空间的照明环境设计与家居空间照明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不同点。

当然,对于公共空间里的照明需求也不能用“无形”来一概而论,显眼的“光”由于其醒目的特质很适合在室内做重要的信息标识。因此,对于照明环境的设计,应该以想达到的照明目标为起点,选择合适的“光”形式,因此,探讨“光”形式变得很重要,只有掌握了“光”的形式及原理,才能根据不同的照明需求选用不同的“光”,才能做出优秀的照明环境设计。

3.4注重自然照明系统的引入及其与人工照明系统的配合

从时间上看,照明环境系统由自然照明系统与人工照明系统共同组成。对于像飞机场候机楼这样大体量的公共建筑空间来说,在白天尽量“适量”地引入自然光照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开支,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如何在引入“适量”自然照明的同时避免“眩光”等自然光的缺点?是几乎所有机场照明环境设计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T3的天花板对自然光的引入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多层次的天花板结构,对引入的自然光进行遮挡、散射、反射等处理,使原本“强烈”的天光变得“柔和”。

自然照明系统和人工照明系统的配合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如果两个系统各自为体,就容易产生形式繁复之嫌,如何通过整合的设计思维将两者进行协调统一?香港机场的天花板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通过引入吊台金属架,将自然照明与人工照明结合在一起,一箭双雕解决了自然照明的“直射”问题与人工照明灯具的“隐形”问题,打造了一个整体、简洁、高效的机场照明环境。

3.5注重照明方式的多层次合理应用

直射照明:利用射灯等光源对目标空间进行直接照明。直射在理论上对能源的利用率最高,但其缺点是会产生“眩光”。首都国际机场T3的人工照明就是应用射灯的直射组成的。

间接照明:光线通过反光板等具有反光性质的物体反射对目标空间进行照明。虽然间接照明造成小部分的能源损耗,但其优点是避免产生“眩光”,营造柔和的照明效果。香港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主照明系统全部由对光源的二次甚至二次以上的反射实现,从而营造了一种温馨柔和的照明环境。

半直接照明:光线透过散光板等具有透光性能的物质对目标空间进行照明。散光板能将集中的光源进行扩散,使光线变得柔和、均匀,避免“眩光”的产生。新加坡樟宜机场T1航站楼就大量应用透射的形式,配合反射和直射,应用了三种光照形式,达到了多变、梦幻的照明效果。

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半直接照明是飞机场人工照明常用的三种光照方式,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选用哪种照明方式或者几种方式的组合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定。

3.6照明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的配合与共生

照明环境作为整个空间环境的一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和环境中的其他要素配合。特别是在“灯无形,光有形”的照明设计原则指导下,“光有形”对室内装饰与空间造型有更强的依赖性。比如香港机场通过将整个天花板作为人工光源的发光板,创造了“光有形”与室内造型的完美融合;吉隆坡通过双曲抛物面实现了“光有形”的强弱变化,打造了一个变幻、丰富的照明环境。

3.7应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几乎所有机场的照明环境设计都应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应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人工照明系统进行设计,不但可以极大降低生产和维修成本,同时也保持了整体照明环境系统要素的统一。其实,不单是照明,在涉及到大体量的建筑空间设计实例时,总是能发现模块化设计的身影。

4.展望

公共空间区别于商业空间、家居空间和办公空间等空间的重要特质是,公共空间的照明环境设计应该尽可能地随时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照明的需求,并符合大众的审美。

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样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只是对“人”的定义应该是绝大多数可能参与到公共空间中来的利益相关者。

第9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性化;环境

环境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按照人们的需求,经过空间思考,以活动为中心,将环境与人类心理连接到一起,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形成桥梁,这些都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同时也是设计的主要依据[1]。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追求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文化,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建筑要求,使其更加人性化。为了营造人性化建筑环境,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建筑环境设计

1.1设计概念

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文件、图纸,按照下发的任务,针对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些对应的解决方案,以便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设计方案将作为此次工程开展的主要依据,按照实施步骤、要求,进行施工,同时备好材料,施工团队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分工,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2]。

1.2设计核心

由于建设设计存在一些矛盾,为了化解这些矛盾,设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因此,该部分内容就是设计的核心。经过长期实践,设计人员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其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建筑模型,或者图纸将设计的核心展现出来,这样所有建筑人员才能够了解矛盾所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互讨论与交流,筛选出几个优秀方案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一套最佳方案。

1.3设计步骤

第一步:实地勘察,选择恰当文脉。要求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建筑物所在区域的环境进行勘察,按照设计需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指出2个比较适合的建造点。第二步:分析场地,在和谐建造的前提下,找出符合管线要求,同时满足道路建设、周边景观建设需求,确保该方案具有独特性。第三步:朝向的确定。建筑物朝向非常重要,要求其没有化学污染,而且还不会受光污染、空气污染的影响,选取一个恰到好处的方向,作为建筑朝向。第四步:建设平面设计的有效确定。为了既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又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设计时需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使用人员,会有哪方面的需求,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切。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关系协调,协调对象是人类与技术,将人类需求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技术。本文提到的技术为广义,而非某一个具体的领域[3]。依据人类的心理变化情况、生理结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等,结合设计的性能与功能,展开设计优化处理,这就是人性化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可以让参观人员感觉到非常舒适,而且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做到简化观赏,尊重了人性,充分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同时这种设计将人性、技术、艺术结合到一起,使得结构更坚实,全面展现功能,人性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为美感设计创造了良好环境。实际上,可用性设计与人性化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后者不仅是前者设计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小软件可以看作是人性化设计,同时也可以将小创意同样看作是人性化设计,设计人员可以在两者的基础上,发现一些新的思路,提高了设计效率,而且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未来的主要地位必将由人性化占据。

3.现代化设计理念

通过观察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可以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所以,为了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多国家将目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但是忽略了环境资源,引发了许多问题。在此期间,各个区域的环境受到了影响,森林、煤炭等资源遭到破坏。现代建筑在这种形势下,备受人们关注,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即“人性化”设计理念,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人性化”需求无不存在,因此,现代化设计宗旨就是考虑存亡问题。

4.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