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第1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导游实训课程;导游职业能力;培育策略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相关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导游这一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在要求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的数据看来,目前我国旅游业受到的相关投诉近半数都来自对导游的投诉,这反应了当前我国的导游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2]。而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有效将课程教学与导游工作的实战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导游工作的要求和状态,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因而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重要课程。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架构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影响着课程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游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过多,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功能。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影响极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整体来看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影响学生实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导游实训课程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案例老套、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较少、实践内容流于表面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能仅仅是未来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实践场景,也都是非常基础和简单的场景,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寥寥,不能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各大高校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校内及校外实践课程,但校内实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内容较为简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与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提升比较有限;而校外实习虽然是推荐学生到校外的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一方面实习企业对高校输送的实习生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表现缺乏关注,学生实习后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导游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提升,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积极深造,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以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工作,为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http

[2]邱艳萍.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7):156.

第2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教学研究

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做好的工作,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改进工作、完善自我。“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现时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研究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推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从教基本能力和促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科研能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劣是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点”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若不突破此瓶颈,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含金量”将遭到质疑。

我校语文组教师通过对保定25个县及市区乡校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从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科研经历、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自我评价、语文教师的科研活动形式与科研方法、语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困惑与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影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起步与发展的原因,从中找到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保定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当前对于小学教师能否参与教育科研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部分小学教师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教育科研是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的事,小学教师无须也无法开展教育科研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市场;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无须开展科研也能搞好教学。

2.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缺乏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学校财政支持、资料占有程度、科研方法掌握程度、科研经验、科研时间。

二、解决对策

从培训者的角度看,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需求有所不同,各项培训计划从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普及与提高培训、应急培训、专题培训等培训形式,分层要求,按需施训,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作为培育机构,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着以点带面、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原则,利用继续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时机,制定专题,普及科研知识。首先,为学员精心准备培训资料和培训教材。在资料和教材的准备上,既考虑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又特别注意到科研能力与方法方面的教材优先充分提供。在课程的开设上,还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使学员开阔视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聘请教育方法论专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另外专家授课时还言传身教,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自己在平时思考到的科研课题供学员参考。

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农村小学教师通过教学自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客体来考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调节。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这种对语文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就具备了一种自我监控能力,能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它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还可以锻炼学员思考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是教学研究的开始。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学员的教学观摩课展开。一节观摩课上完后,及时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客观的总结讨论。这对学员的进步会很有好处,同时还能把一些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碰撞出问题研究的火花。还可以通过指导学员写教后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一个教师应养成写教后记的好习惯,这不仅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积累资料,为以后的教育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会教育科研方法使学员逐步掌握各种教育科研方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做课题的实践中由易到难逐步完成。通过开题报告的撰写,查找大量资料,学会文献查找法;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反思教学行为,学会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及有关教学情况的调查,学会调查法;通过教育试验的具体开展,学会实验研究法。而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学员的研究水平逐步从直觉观察水平提升到探索原因水平,再提升到迁移推广水平,最后达到理论研究水平。

第3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一、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科研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具有科学性、探索性、创新性、实效性的特点。

1.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科研。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意识、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等,新的要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针对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作先导。教育科研活动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2.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育科研。在先进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探索中学习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在探讨中发现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使之升华为理性认识,使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人人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3. 提升教育者思想力需要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者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代要求教育者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探索新领域、取得新知识,教育者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碰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提高和完善教育者的专业理想、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人格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发挥教育科研功能,通过教育科研促进了东辽县教育改革与发展。

1. 树立大局意识,使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我县依托教育科研,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如,东辽县义务教育学区管理策略、东辽县名师工程的“九层次四进制”管理模式、实验中学“三主六动”课堂教学模式、渭津中学“双主”教学模式等;依托教育科研,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领域、新策略。如,校校通的远程教育系统、与北大附中联合的“三网工程”、教科所开通的十七个专业委员会网上论坛,打造信息平台、调研平台、学科交叉平台、实践指导平台等;依托教育科研,创新特色品牌,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东辽二高中体美特色教育、实验小学小公民素质教育、建安中学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葫芦加工艺术》。事实证明,教育科研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使教育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行为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2. 抓住关键问题,以教育科研突破教育改革与发展瓶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科学回答。教育科研能够直接面对重大问题,把握“前瞻性、方向性、实效性”,做到科学把脉、抓住关键、力求突破。我们在实施辽源市发展性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提出了教育科研“三新”模式:即“龙头带动、资源共享、捆绑评价、共同提高”的新策略;“均衡、合作、互助、扶持”的新机制;“培训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支持到位”的新格局,使区域课题研究在平等、共建、共享、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了“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校际联动、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县的区域差异较大,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区域的差距实现区域课题研究梯度转换,通过建立学区化课题研究管理机制打破原有学校的课题研究界限,使区区有课题、校校有课题,实行分层管理,市级、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既有独立性又互相依托,让科研引领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3. 提升教师内力,让教育科研激活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力。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是第一要素。一支具有科研意识、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骨干力量。因此,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自觉投身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历练教师,积淀人文思想底蕴,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培训,增强其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高端内涵培训。我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按时参加国家、省、市三级课题的开题及实验教师专业培训,让教师实现内涵的专业提升。(2)专家引领培训。我县先后聘请王文湛、张思明、肖川、李小凡、赵谦翔、李元昌、付东樱、韩军、杨文浦等名师专家走进东辽,让东辽教育人领略名师大家的风范。(3)县本专业培训。我县定期举办各校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进行专题培训,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4)综合高效培训。我县坚持把科研培训、师训、干训、网络培训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资源整合、高效培训。经过教育科研实践的长期磨练和教育科研理论的多层次培训,使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从而打造了一批全新的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人才优势、质量优势和特色优势”的积累。他们共同打造了东辽教育的名片,树立了东辽教育的品牌。

三、教育科研是转化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

东辽县教育科研一直在教育过程中担当着前导者、引领者的角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了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意识,让教育科研转化为特色品牌,转化为教师素质,通过科研使教师悟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使教师理论素养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升;通过科研使教师领略“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如,安石中学王永明老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资源实际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确定了“教、学、思合一”的科研课题,组织教师成立了“拓荒队”,积累了35万字的《课改日记》,编写了校本教材《探究椅子山》、学生作文集《沃土飘香》,在国家、省级刊物上50余篇,在省内外做专题讲座30余次,并在省院专家主持下启动了“王永明语文名师工作室”,其中“教、学、思合一”的科研课题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在2012年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论坛吉林省校本科研重点推展成果中,东辽县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实验小学的现代小公民教育、渭津中学的“双主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建安中学的走向文化支柱产业的农村校本课程、安石一中的作文互批互改“三步法”、白泉一小的以“三品”文化塑造“三品”教师),占全省46项科研成果的10.87%。我们坚信,这必将支撑起东辽教育科研的一片新天地,必将激励东辽教育人走上科研兴教的发展之路,必将全面推进学生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协调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繁荣教育理论的必然手段,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理论实践化的重要基础,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更离不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让理论走向实际,让科研走向实用,真正为东辽教育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第4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网络平台

现阶段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之一正是表现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它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概括,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改革的有效落实,这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势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积极促进“科研型”教师发展队伍的构建,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影响。

1.教学与科研统一化思想的树立

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表现为教学与科研,这是学校这样一个学术组织和文化实体的核心职能。教师应当善于在实践中自我反思,敢于创新,通过对自我教学实践的思考强化理论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于教育科研事业当中,在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我,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立足于对现实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也正是来源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明确教育科研的选题方向,促进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要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只有在科研中发展才是促进科研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有效方向。教师方面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融入教育科研的内容,促进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相互渗透,树立统一化的教育科研思想。

2.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专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和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是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开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将科研视为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提高教育科研的主动性。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学业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形成特定的科研意识,才能不断优化自我科研素质。

当前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这其中就涉及相关的制度奖励、宣传推广以及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支持。具体的激励机制落实可从教师评聘、青年基金项目设立以及研究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得以体现,通过成果奖励、论文评选以及教学示范等活动的开展肯定教师的科研成果,这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与示范意义。

3.突出教师教育科研方法培训的重要性

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与科研选题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应的教学现象更加繁琐,针对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以及地区性问题的形成,亟需提高教育科研选题的针对性,避免在教育科研选题中出现内容空洞、求新、求洋的问题,需要做到切实与教学实际相符合。因此在教育科研培训方面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热点问题,应当杜绝低层次研究的出现。在科学的选题规划指导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现代网络技术的出现也为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在网络技术辅助下能够更加便捷地搜集与科研相关的资料,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对传统科研活动的补充,这对于教师科研个性化凸显至关重要。不可否认,从教师专业成才方面分析,网络互动平台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结合势必将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及教师专业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质正是表现在教育科研能力发展方面。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在有效的培训和指导过程中夯实教师群体的科研基础知识,提高科研机制建设的实效性,促进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双向发展。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据实际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切实激发教师的教育科研主动性,优化人才培养渠道,全方面推进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与当前教育课程改革需求相适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一、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教育要发展,科研必须先行。因为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将经验型教师打造成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起到科研育师的作用;教育科研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炼学校办学特色,起到科研兴校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以科研为先导,依靠教育科研发展学校内涵。校长要成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要热心从事教育科研学习,积极参加科研培训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速由事务型校长向专家型、科研型校长转变;要树立教育科研全员意识,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教学。

二、坚持两个结合

一要坚持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主要是应用研究,就是用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科研与教研的结合,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研究与推广相结合。学校要引导教师把常规教研活动与课题化的教育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

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还要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要研究有效的教科研成果应用、推广、转化机制和具体方法,把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

三、克服三种倾向

一是在科研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性倾向。在看到普遍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时,也看到当前学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着功利色彩,有的学校把教育科研当作一种点缀和摆设,有的教师把教育科研当作评职晋级的砝码,缺乏认真地研究和实施。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培养良好的科研品质和意志,以破解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服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科研的根本目的。

二是在科研实施上,要克服形式化倾向。在以往的科研实践中,有个别人的科研行为、个别学校的科研工作存在着形式化、水平低,而且只注重课题材料的撰写,而忽视课题的实施,忽视实施过程的历炼,忽视事实过程的厚积薄发。我们知道,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宝贵的研究成果,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课题研究方案的假设与成果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研究的目的。

三是在科研态度上,要克服为难推委倾向。有的学校认为教育科研是那些具有优势资源的名校、大校的事,小学校、普通校、薄弱校搞不起,也没有能力搞。因此,科研工作上不主动,课题研究无作为,导致教师与学校内涵得不到发展。众所周知,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吉林省教育学院知名教授李元昌都是靠搞科研成为名师名家的。而他们最初都是工作在偏远的农村学校从教。江苏洋思中学地理位置偏僻,师资水平不高,生源少、学苗差,但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改革与试验,学生的成绩得到普遍提高,学校由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学校。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教科研工作并非高深莫测,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的学校领导重视了我们教师真正参与、方法得当,就会出实效、出成果。

四、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要抓好校本教育科研。校本教育科研,就是教师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又能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并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校本科研工作,让教育科研走进教师,走进课堂。

学校实施校本科研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变"问题"为课题,将教育教学课题化;二是让校本科研与常规教研通行,达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三是校本科研与学校特色建设同步,将课题研究深化为学校特色建设。

学校实施校本科研时,在操作层面上要把握这样三个要点:一是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教研、科研专业人员的作用;二是校长是第一负责人,要整合学校各处室的力量,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组织人力联合攻关研究。三是重视专家及科研机构对校本科研的指导和支持作用,主动引入这股力量介入校本科研,避免一些学校教育科研的低水平重复。

第二,要抓好科研网络构建。加强教育科研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教育科研组织并形成网络。要构建三个层面的科研网络,即形成校内网络,区域网络,课题网络;还要充分发挥名校、大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他们所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其他学校,惠及更多的教师、学生,促进全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6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招生的对象为初中生,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方面要学好、用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育科研,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相辅相成,紧密合作,才能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发展。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发现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很多情况下,都是与学校的教务处合署办公。在人员配置上,很少学校设置专人管理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是兼职完成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被动地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简单的上传下达不能站在全校的高度,主动地谋划工作,未能实现对全校教育科研的有效管理。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属于粗放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零散、不系统,分工不细致,权责不明确等现象比比皆是。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重管理轻科研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差,底子薄,对学习兴趣不高,但又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对严格的管理反感、叛逆。学校的管理难度很大,很多学校存在“重成人,轻成才”的理念,只要学生在学校别出事,别惹事,平平安安就好,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教师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以及学生的德育管理、纪律管理上,从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2.2学校基础差,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条件较差,不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信息渠道、实验基地等硬件设施。与此同时,学校的中心在抢生源上,在招生、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造成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支出捉襟见肘,科研平台建设更是无从说起。

2.3克服功利思想,创造良性科研环境

目前,教育科研工作成了中等职业教师评职称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课题,只是应付职称而已,没有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造成了大量学术垃圾的产生,“中国学术界的泡沫恐怕比任何别的泡沫都要多。”这可谓是对中国学术界的真实写照。要在教育的圣地上客服功利性的倾向,重建科研精神意义场,真正开启学术维度,创造良性的科研环境。

3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1)健全组织机构,营造良好的科研服务环境。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新审视,尽快成立专门的处室,统筹安排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主动为学校的教师搞好科研去服务,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让教师熟练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发挥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重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严格的科研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能力,为广大教师提高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而服务。(2)注重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旧的认识,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投入,建立一支专业的且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势在必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做到专人专责,定编定岗。加强对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聘请专家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从管理水平、科研能力、评审能力、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尽快成长为具有专业水准的管理人才。

3.2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重视科研能力培训。“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研兴校的基础。制定长期、中短期的科研培训计划,开展多种样式的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对教育科研的方法、内容、形式、选题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广大教师困惑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开展学术讨论,培养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建立导师辅导制,激发对教育科研的热情等。紧紧围绕强化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为科研型教师的培养搭建舞台,使教师能够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开拓科研思路,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2)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应对时代赋予的挑战。创新能力有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将是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必须培养教师“批判”的眼光,对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再审示,发现可以改进或者创新的地方,并付诸于实践,最终形成创新成果。(3)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可以采取大力开展校本课题以及积极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研究课题的方法,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树立问题即是课题的思路,提炼成果,进行研究。只有学校多组织科研,让教师多立课题,教师才能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汲取到科研的有效信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构建教学指导实践,实践指导教学的双促进局面。科研兴校将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努力构建校级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

(1)统一管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校科研信息库。对全校教师科研情况进行统计,分门别类进行汇总,比如通过专业的科研管理平台对学校的专业、人员、职称等信息进行集中采集,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信息平台的管理,对信息平台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信息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客观解读,清楚展示信息系统各数据源之间的关联,同时避免出现信息漏录,造成资源的丢失和注意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最后,建立数据的交换平台,做到各系统间信息有效地交换和资源有效地共享。(2)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作用。教育科研管理平台要对服务教师为最终目的,以一种高效、创新的工作态度,让教师满意为最终目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为学校教育科研决策、制度制定的有力参考。为学校教育科研规划的制定、教育科研管理的措施以及学校科研立项的评估、管理、成果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参考。充分挖掘这一平台的优势,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第7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是基于学校实际工作,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侧重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与策略选择。郑金洲指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不仅包括课题研究,还包括学术报告、理论学习、教研活动、专题研讨、教育论坛、论文评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编辑文集、出版刊物等。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范围比较大,但是其规范性和学术标准是不能降低的,否则就是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庸俗化,进而失去了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意义。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内涵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技能、教育科研的观念三个方面。

教育科研的知识,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方法学的知识。教育科研的成败与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教科研素养;教育科研技能,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将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能力、科研规划与设计和组织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教师的教科研是以实践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从自己身边寻找问题,并通过研究能够有成效地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科研的观念,包括问题意识、科研意识、理论意识、钻研精神、严谨治学、合作态度、开阔的视野。

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教科研素养问题

笔者在管理区域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过程中,审阅过众多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申报书,近期又审阅了上一年度144个课题申报书,其中所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

第一,大多数教师在课题设计论证中,没有提及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即便提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也仅是写了理论的名称而已。

第二,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操作错误。不管是否需要都会列出调查法或调查问卷法;是全样本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全无涉及。可见,教师对调查法的理解和使用是片面和错误的,不可能实现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多种研究方法的名称罗列,层次混乱。如观察法、比较法、文献法、调查法罗列在一起。再比如,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并列在一起;还有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罗列。这种研究方法罗列的混乱,也反映在课题研究思路上的混乱。还有的课题根本没有列出研究方法,仅仅是叙述工作步骤。

2.选题难于切中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例如,有的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高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其实对于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有差异的。如果能针对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应用一定的教育理论,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践研究,是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但是教师找不到这个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了这样一个专业人员研究的课题题目。这反映出教师欠缺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能力。

3.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第一,文献检索途径和方法不当。参考文献反映课题申报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教师课题申报书中所列“参阅的主要文献”数量过少,有的仅列了两项。

关于参阅主要文献的资料的形式,教师有很多错误的写法,如文字,网站、网络,学报。正确的是:书籍(名著要籍、专著、教科书、论文集、手册、辞书、工具书)、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文章(新闻报道、通讯)、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统计报告、教育档案(教育年鉴、调查报告、会议文件、资料汇编)、非文字资料(图像、声音)。“报刊名称”错误的有:百度、豆丁。严格来讲,它们是不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的。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找不到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差。课题申报书中“主题词”填写混乱,也反映出教师不能准确地检索文献。一般在网络数据库中会通过输入主题词、标题、关键词等来搜索文献。主题词确定混乱必然造成文献搜索困难。不懂得“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关系”使得教师在文献检索时,不能精准地找到文献。

第三,对已有文献缺乏分类、整理和判断。课题论证设计中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实际上等于一个简短的文献综述,其中应该包含该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144份课题申报书,很少有教师在此界定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空泛,所谓的述评,其内容与其课题的研究点,逻辑上还差很多层次。

4.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书中的主题词是根据研究内容而设定的。不会确定主题词,或是确定错误,不仅影响到文献的检索,更说明自身没有搞清楚课题的研究内容。这直接导致研究方案设计的失败。很多教师在课题申报书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手段、途径”这部分,填写的就是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行动路线是问题与假设、资料与证据、结论与讨论,工作的行动路线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总结。很多课题申请书,甚至开题报告中,都是在叙述该项工作的进行过程,阐述工作的亮点,而非研究的切入点。

教师教科研素养存在问题的归因

1.教师教科研的泛化导致对教师教科研要求的降低

虽然教师的教科研与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有差异的,在文献研究和研究方法上不能以专家研究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科研,但是“过于强调教师教科研与专家研究的差异将导致教师研究在学术价值上的自我贬值、在研究地位上的自我边缘化、在研究过程上的作茧自缚”。(高远才,2010)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教科研素养,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简单规则和操作程序,才能保持敏感的问题意识和更加持久的研究热情。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活动不少,课题也挺多,但是对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标准降低,导致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在持续的教科研中获得能力水平的提高。

2.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

职前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教育科研的培训。职前,本科生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本科阶段仅是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关于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有些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有过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和一定的研究经历,但是进入教师岗位后,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淡漠减弱。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

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措施

面对教师教科研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师教科研方面的培训,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应该重视教育科研意识、方法和观念的培训。

第二,规范教科研活动,尤其是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在规范的课题研究中培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对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进行管理和指导,最直接的机构就是区县一级的教科研机构。区县教科研机构应通过对各级课题的过程性管理与指导,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申报开始,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年度检查一直到结题验收,过程性管理要规范。避免有申报立项,没有开题论证,没有中间的过程研究,最后编纂一个结题报告就结题的现象;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研究方向偏差,使研究的内容与申报的课题不相符合,或者是所做的研究工作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的现象。

在区级课题的申报阶段,只要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就可以批准立项,保护和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并通过立项课题把教师带到课题研究中来。在开题论证阶段,规范开题过程把好开题论证这一关,必须让课题负责人和整个研究团队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论证清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只有论证清楚才允许其开题。在后续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阶段,严格按照开题论证的设计,进行检查和指导。

总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而言,做一个规范的课题研究,要比做众多不规范的课题研究,受益更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8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区域;教育科研;实践;推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6-0034-03

教育科研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软实力”,在服务决策、探寻规律、指导实践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是在成都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反思市教科院在推进教育科研上所做的努力,我们对地方教科院(所)科研工作的职能、路径与方式形成以下思考。

一、明确服务取向,彰显教育科研价值

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如果没有体现在推进教育的变革中,教育科研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成都市的教育科研首先应当“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做好“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决策

地方教科院(所)要增强问题意识,积极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主动构建教育决策研究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论证,搜集重大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决策服务的实效性。

(二)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科院(所)要发挥先进理念与教育现实之间“桥梁”的作用,利用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中心工作,发现现实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用研究的方式探索“问题解决”的科学路径和实践方略。要以务实求真的实践改革方案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实践活动,“上通理论,下接地气”,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三)教育科研要服务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

要发挥地方教科院(所)与学校和教师具有天然和紧密联系的优势,通过选题指南、课题管理、师培干训等多种途径,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及时转化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在为学校做好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指导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在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组织系统实施,促进教育科研繁荣

地方教科院(所)担负着推进地区教育科研发展的任务,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提高本地区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科研承担着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双重任务。研究任务的双重性,研究内容的应用性,研究队伍的群众性、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市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的八项重点。

(一)建立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按照能级管理原理,我们建立了由市、县(区)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区(市)县教研室大都设立了科研室或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不少学校也成立了科研室,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科研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我市各层面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搭建多元化教育科研格局

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人员不同,教育科研的类型既有中宏观层面的决策研究,也有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教改研究,还有教师层面的专题研究,因此,只有多层兼顾,分类管理才能促进“和谐共生”式的多元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我们主要通过对市级课题的设计来体现并合理引导和布局各类课题研究。目前,成都市立项的市级课题有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专项课题四类,其中专项课题包括教育决策、调查研究、农村教育、高中课改、名师专项等,构成了全市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格局。

(三)定期教育科研指导意见

为了使教育科研更好地结合成都教育改革的实际,避免出现研究课题分布上的空缺或重复,聚焦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强化教育科研的系统性和滚动发展,需要做好教育科研规划。我们坚持每五年一次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指南。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坚持每年根据我市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当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突出了研究的重点,引领了全市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

(四)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

课题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我们提倡开展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坚决反对虚假科研、泡沫科研,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时,尤其关注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形成了从课题立项――过程管理――课题结题――成果推广的全程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立项答辩制度、课题年度考核制度、课题分类管理制度、课题结题检测制度、课题成果公报制度等管理制度,较好地完善了这项重要的教育科研基本建设,规范了教育科研行为。

(五)做好教育科研成果遴选

评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导向措施。通过遴选评奖,一方面肯定广大研究人员在科研中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能遴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和应用,更好地发挥科研在实践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标准,并配合市教育局开展两年一届的优秀成果评选。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评选市级先进教科室、优秀研究人员制度,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六)建立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我们注重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优化实践有较大影响的成果,组织力量帮助梳理、提炼,突出亮点;通过研讨会、成果会、成果汇编、定点帮扶等方式予以宣传和推广。对于一些行动特别有力,效果特别明显的课题,我们会在研究过程中组织现场研讨会,在研讨中交流、学习、借鉴,及时发挥优秀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

(七)提高科研人员专业素质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强化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一般在课题立项后,我们会集中对主研人员开展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在研究过程中,会结合典型研究案例在研讨中开展培训;在成果评选前,会对如何提炼成果进行培训。为以高质量的“外促”引发“内生”,我们还与教育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合作培养骨干人员。至今,已连续四年每年送出50名左右骨干教科研人员到上海市教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前沿理论培训和科研名校实地考察,开阔了教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对比思考。

(八)加强研究工作学术指导

教科院(所)的研究人员自身不仅要承担课题研究,而且担负着教育科研普及和指导的责任,理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术帮助。因此,下基层走学校应成为科研管理和指导的常态。我们经常深入区县,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的研究现场,通过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资源支持等方式,为学校提供前沿信息,帮助学校梳理问题,论证方案,提炼成果,给予理论和方法指导,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

八项重点工作优化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体系,使教育科研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科研兴教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科研管理日趋完善,科研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与教育改革及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市的教育科研已从具有部分优势,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优势变化,获得高等级奖的科研成果不断产生。

三、聚焦核心问题,增强教育科研效能

作为地方教科研院(所),既要发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智库”的作用,也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进教育实践在科学轨道上的持续变革。围绕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关注实践变革中的核心问题,加大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力度,加大对全市教育科研的引领。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成都市教科院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以“两个聚焦”来增强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和指导实践变革的力度,提高教育科研的效能。

(一)聚焦战略性问题,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的力度

在大力推进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在教育部城乡统筹教育试验区建设中,教育决策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成都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院把教育决策研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了领导,配备了研究人员,设立了专门机构,逐步建立起了由决策制定前的科学论证与研究、决策执行中的情况调查与评估两个系统构成的教育决策研究机制。聚焦我市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如:成都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决策咨询与调查评估研究,较好地发挥了“成都教育智库”的作用。

(二)聚焦重难点问题,加大教育科研引导实践变革的力度

在加大教育科研指导实践变革的进程中,我们打破了以学科教研为主的格局,实现了学科之间、科室之间研究力量的整合。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推进,加强对教育改革实践中涉及面较宽、影响较大、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性问题,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推进素质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中、高考分析、新课程改革、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提升、新优质学校培育、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教师培训有效性、名校集团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班主任队伍建设、择校现象、入园难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开展“攻坚克难”。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实践研究、经验总结、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探索科学路径和改进对策,用以指导区域和学校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推进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成都市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学校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的难度增加,为了推进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

(一)突出主抓手

突出课题研究质量和骨干队伍建设这两个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全市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强对全市教育科学工作的规划和统筹,引领课题研究方向。要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质量标准,加强全市教育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选题和质量跟踪,提高课题科研效能;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与在蓉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加强区域、校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要建立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要构建教、研、培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实施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要建立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准入、激励机制,优化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二)增强主动性

教育科研做好不易,创优更难。主动作为,常研常新;被动去干,越干越厌。主动性源于责任,基于规律,始于实践,成于智慧。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教育改革主题和主线,加强教育研究。一是要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的研究,二是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深入开展对策性调研,对实践中具有借鉴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要主动协助提炼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三是要主动深入开展实践性应用研究,特别要对数字化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现代学校制度系统建设、纵深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内外部教育发展环境等进行深入持续研究。

第9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角色转变二重奏,营造温馨科研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朱教授的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概括得更明确更清楚,那就是:校长要把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作为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为教师营造温馨的教育科研环境,让每一位教师愿意也乐意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校长,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角色转变,以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

首先,校长要由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校长不再坐在自己的交椅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亲临第一线,为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做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引领者。

其次,校长更多地是由领导者变为一名催化者,一名热情支持并积极践行教育科研的催化者。以催化者的身份代替领导者的身份,校长在教师面前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放下架子,走到教师中来的普通一员,与教师打成一片,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头敞亮自我心扉,与教师心灵互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探究氛围,一个温馨合作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诞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校本培训三步走,认同践行科研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科研兴校,既是每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也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要从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人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而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应当首推校本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扶着走。以“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以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轨道。

在教师们对教育科研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及时迈出第二步——引着走。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举办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专题研究课、我的课改故事等系列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科研范例,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逐步体会研究的方法,学会突破研究层垒,深入其中,享受工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针对课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合作研究,创造一种互相合作、宽松、开放的氛围。

第三步——放开走。以“我爱教育科研”为主题,掀起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热潮。我们开展了小组辩论赛、撰写反思日记、擂台式互动、同伴互助、校本研究日、教学开放周等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土壤、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借实践充实理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所在,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良好趋势,从原来的个体参与到后来的全员参与,一时间,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更喜人的是,教师们在科研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底气足了,悟性灵了,教学大气了,撰写的文章质量高了。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已成了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新管理四部曲,架起教师科研桥梁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如何把枯燥而无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科研工作,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科研氛围,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必须摒弃老一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人手,为教师教育科研注入源头活水。

第一,创新管理思路:用人格力量感召教师科研。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才能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只有自己在科研上有所付出,才能对教师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处处以科研为先导,才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科研的摸索和探究上,形成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

第二,创新管理途径:用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科研。校长应把发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来研究,要经常性地举办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教育科研报告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探讨教育科研方法,开展科研课题论证,撰写科研体会论文,带领教师徜徉在教育科研的幽径中,用课题研究唤起教师的科研冲动。

第三,创新管理作为:用身体力行推进教师科研。要办好一所学校很不容易,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环境,校长要做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先锋,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做教师生活的知心人,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栖息的幸福港湾、事业进取的坚强后盾;校长要为教师投身科研提供牵引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成功,努力营造出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